歷史上偉大的著作有許多,由中國文學到西方童話比比皆是,箇中引人入勝的原因,實在值得參考。早前,作家唐希文及田南君擔任培訓班導師,分別為初小和初中小作家分享創作心得,特別教導小作家如何從童話故事和中國典籍中汲取靈感及應用到創作上,讓小作家獲益良多。
換個新主角
在閱讀故事時,我們往往會討厭某些角色,或不滿意某些情節。小作家不妨由此入手,為這些故事換個新主角,改編全新的故事。唐希文說:「我們可以代入故事裏的配角,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寫出另一個版本的精彩故事,例如在《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便以大野狼為主角,將牠由大壞蛋改編為孝順的孫子,為了讓祖母吃到美味的蛋糕,向鄰居小豬借糖時引發了一連串的誤會,藉此寫出一個新故事。」
她又舉了《睡公主》作例子,故事中向公主下詛咒的巫婆原本戲份不多,然而迪士尼卻以她為主角,拍成兩齣《黑魔后》電影。「改編後黑魔后變成淒美的故事,她原本是森林精靈,卻被睡公主的父親偷去珍貴的翅膀,她為了報復才向公主下詛咒,事後感到十分後悔,並且幫助睡公主度過很多難關。小作家可為故事換個新主角,加插許多新的經歷,令整個故事的劇情更加豐富。」
以不同視角帶出劇情
當小作家決定轉換新主角後,下一步便是運用想像力,構思新劇情。「這些新角色可以是人類、動物或物件,例如《灰姑娘》故事,我們可以選擇繼母、仙子、老鼠、南瓜車及玻璃鞋為主角,嘗試以這些新角色的視角出發。例如:繼母千方百計阻止灰姑娘去舞會,可能只是擔心她夜歸有危險;或者為南瓜車賦予神奇魔法,讓它可以隨時上天下海,載着灰姑娘與王子一起幸福快樂地生活。」
從新角色的角度出發,也可以幫助修補原故事的漏洞。「許多讀者都有疑問,為何只有灰姑娘才能穿上玻璃鞋?如果我們以有生命的玻璃鞋為主角,便可以從『它』的角度出發,只有真正主人出現時,才會變成最合適的尺寸,讓王子找出灰姑娘。」
換個新時空 穿越古今 引發趣事
除了更換新主角外,小作家也可以為經典故事換一個時空背景,為讀者帶來更大的驚喜!例如:迪士尼的公主來到現代世界;或者現代人返回古代,與名人或藝術家一起遊歷。
唐希文的作品《時空遊學園》,便講述一群資優學生返回18世紀的奧地利,在這個音樂之都與音樂家們會面。她說:「寫這些穿越故事時,小作家先要做好資料搜集,若要寫音樂之都維也納,便要熟悉當地曾有哪些音樂名家,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還有當地的建築、飲食文化,將這些細節融入,才能令故事更加真實。」
小作家心聲
譚存希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小三
“「小作家活動很有趣,教曉我許多寫作技巧。參與工作坊後,我想創作一個穿越時空的故事,以我最喜歡的恐龍為主角,講述牠們與人類相處的故事。」”
陳恩陶 九龍禮賢學校 小三
“「在這次活動中,我學會可以換個主角,就能寫出許多新故事。例如公主不一定溫柔斯文。工作坊也教我們設計一些小道具及情節,令穿越時空的故事更加合理。我正構思寫作這樣的故事,透過旋轉樓梯或彈一首歌,便可穿越時空。」”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自詩經、楚辭、唐詩、宋詩,留下大量經典名句,小作家可引用這些古人累積下來的智慧,透過這些豐富的言辭來抒發情感;寫議論文時亦可引經據典,來增強立論的說服力。
引用典故 生活日常隨處見
引用典故是一種修辭手法,無論是詩詞、成語、寓言、諺語及俗語,都可以成為引用的對象。文言專家田南君表示:「即使創作於數百年前的詩詞典故,今日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仍然隨處可見。較早前我乘搭渡海小輪時便看到一句呼籲『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詩引用自唐王之澳《登觀雀樓》,原意是寫登樓觀景,如今便借用為呼籲乘客登上甲板欣賞海景。」
又如飲品「百事可樂」的名稱,原來亦來自宋蘇軾〈與鞠持正書〉:「文登雖稍遠,百事可樂。島中出一藥,名曰:『石芝』者,香味初嚼茶,久之甚美,聞甚益人!」田南君說:「『百事可樂』的英文名為PepsiCola,而宋代有一種飲料叫『石芝』,故相信『百事可樂』的起名,是音譯、意譯及引用典故三者結合而來。」此外,許多人的名字,都是引用古代的經典,例如明星趙學而及蘇有朋等,都引用自《論語‧學而》篇中「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等名句。
明用 暗用典故 文章更加生動
在引用古典詩句時,小作家可採「明用」或「暗用」的方法,令文章更加生動有趣。明用、明典都是直接引用的方法,例如周作人《蜘蛛》一文中:「天氣暖起來了,蜘蛛又出來在房檐底下做網。這使我記起小時候猜過的一個謎語:『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排起八卦陣,單捉飛來將。』」田南君指出:「這裏明用諸葛亮喻蜘蛛,令文章更加生動;而散文引用五言詩,令句式有所變化,更具韻味。
至於暗用、暗典,則是不會說明出處,如金兆梓《風雪中的北平》一文寫到:「俯視足下的五龍亭、漪瀾堂一帶,盡成了『瓊樓玉宇』,而我已聳身在『瓊樓玉宇』之巔。這時候,我真覺有些『高處不勝寒』了。」「文中的『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出自宋蘇軾《水調歌頭》,作者雖然未有表明出處,卻將其意境融入文章之中,令行文更加流暢。」
議論文引典故 增強說服力
小作家寫議論文時,不妨加入一些詩詞典故,有助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其中黃永武《在錯誤中學習》一文中寫到,「由此也可以想起《潛虛》上的一句名言:『項羽日勝而亡,高祖日敗而王。』日勝反而滅亡,就是缺少學習改進的機會,自始至終只有一套僵硬的戰略。日敗反而稱王,就是失敗之中,有許多可資學習策勵的地方。」田南君表示:「作者在這裏引用了史學家司馬光評價漢高祖,常從敗戰中汲取教訓,最終成王稱霸的故事,藉此加強『從錯誤中學習』論點的說服力。」
此外,如果反用典故,更加可以帶出諷刺、標新立異的文風,朱自清在《海行雜記》寫到「『子入太廟,每事問,』至今傳為美談。但你入輪船,最好每事不必問。茶房之怕麻煩,之懶惰,是他們的特徵。」「這個典故出自《論語‧八佾》篇,原意是讚揚孔子的恭敬謹慎,朱自清卻以此與船上茶房的懶散作對比。」
小作家心聲
袁皓華 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 中一
“「這次活動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百事可樂的名稱是來自蘇軾的詞句,引
用的例子並不限文章,還經常在日常生活中出現。」”
姜恩澄 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中一
“「除了物品外,原來許多文學家、明星藝人的名字都是來自中國古典詩詞。我希望寫議論文時能運用引用相關的修辭技巧,相信會較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