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一點靈:視頻教室 《不談靈感》

講者:游欣妮
上載日期:2021年9月20日

對許多同學而言,沒有靈感、難以尋找寫作題材與對象是一大挑戰,如何從生活裡發掘題材,積累個人的創作題材庫?如何能使寫作的時候能信手拈來寫作題材,寫作過程更得心應手?作家游欣妮說答案只有一個:不談靈感。

「你哪來的寫作靈感呢?」聽到學生問這道問題的時候,多半因為他/她正處處受到「逼迫」──催逼遞交功課的窮追猛打與狙擊,而窮兇極惡的狙擊手自然是我了。

「不要指望靈感。」

那麼,寫作時不指望靈感,可以依靠什麼?

一、觀察力

如果說日常生活中寫作素材俯拾皆是,大家可能覺得言過其實,較常想到同學的回應大概是:「天天生活如是,有何特別?既然沒有特別,哪有值得書寫的題材?」

其實,我們可以透過每天的練習,在平凡的生活裡提煉出寫作題材,這些題材未必不平凡,但即使尋常,我們也可以將其獨特的一面展露人前。這除了文筆工夫,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觀察力。

身邊任何事物、人物都可以拿來作觀察對象,以物件為例,最基本的如外形、大小、材質、用途;以人物為例,神情、面貌、外形、談吐、行為舉止、個性、態度……剛開始進行類似練習時,我們可以簡單設計幾個條件以便自己有觀察的方向,例如觀察整體或局部、觀察環境或人物等,不妨先從簡單的,最常接觸的事物開始,建立了仔細觀察的習慣的同時,亦累積了越來越多曾認真觀察過的對象,這些都可以在寫作時加入文章,將觀察得的內容娓娓道來,書寫對象的形象就可更立體。

如果我們仍然不知道如何找觀察對象,不妨從自己感興趣的物事着手,當你對那件物件、那個人物感興趣,要你將物件裡裡外外翻看多遍,將人物背景仔細鑽研,相信也樂此不疲啊!

二、張開耳朵和心靈

我們的經歷有限,多聆聽別人的生命故事,的確會帶來很多啟發。除了大量資訊節目之外、有些活動例如真人圖書館,也可以擴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想像。

培養與人相處時開放自己的心靈,廣納他人的意見的習慣相當重要。而這一點也不容易。聆聽別人的意見時,要積極嘗試放下既有的想法,多傾談、交流、溝通,方能真正幫助我們明瞭別人的觀點。這樣做,不等於一定要認同對方,反而是當遇到「同聲同氣」的同道中人時,可以發掘更多支持個人看法的意見,碰上與自己想法截然不同的見解時,可以抓緊機會試圖理解別人的思考模式和立場,一開眼界。

我們開拓更多想像空間的同時,也因為有了來自不同媒介、人物、甚至團隊的資訊輸入,在寫作時要塑造人物形象也有了更多根據,能夠在刻劃人物的思想、感情時加入更多細節,使之更完整、豐富、立體。

三、貪多務得

想寫作進步,多閱讀是不二法門。閱讀不同作者的作品,各種題材、類型的故事能夠擴闊我們的視野,也能令我們對世界有更多認識。

同類型的經歷,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感受各異,文筆和風格也各具特色,這一切都能刺激我們思考,繼而引發屬於自己的獨特感受。

吸收眾人的觀點、發掘他人留意的細節、學習別人的寫作技巧和文筆,尤其在讀到令我們為之驚嘆,拍案叫絕或意料之外的地方時,更要認真記下,認真思考為何這種書寫會令我們感到驚喜、能觸動我們的情感,到自己寫作時嘗試運用,或模仿,或轉化,都能鍛煉、提升我們的寫作技巧。

四、帶着問題來閱讀

閱讀的時候,我總愛不厭其煩地提醒自己帶着問題閱讀。這些問題分了四個方向:

(一)
作品的主題是什麼?
作品帶出了什麼信息?
哪些線索或細節反映出作品的主題或信息?

(二)
我有沒有讀過主題相近的文章?
我有沒有讀過情節相似的文章?
如果有,哪個更好看?為什麼?

(三)
整個作品中,哪個部分令我最有感覺?
整個作品中,哪個部分最好看?
整個作品中,哪個部分最不好看?
整個作品中,哪個部分我不明白?
整個作品中,哪個部分啟發我思考?
整個作品中,哪個部分我最想學習?

(四)
我曾寫過類似的故事嗎?
如果我寫這一個主題,會怎樣寫?
我可以怎樣推介這個作品給其他人看?
有沒有辦法可以令這個作品變得更好看?

絕對不會讀每一個作品的時候都思考以上全部問題,但最少要選擇其中一個來細心、認真想,久而久之,就會建立了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或者閱讀後因應讀物加以思考的習慣。

這些問題,不但有助於理解、欣賞、分析作品,更幫助我們發掘寫作題材、構思情節、組織內容結構,養成了習慣其實正是持久的思維訓練,潛移默化之下鞏固了讀寫結合思考的習慣,到真正提筆寫作時,腦袋已曉得自行運轉,搜索、整合平日的讀寫經驗,寫作題材自然信手拈來。

作家:游欣妮
喜歡寫作、手作、閱讀等。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現職中學教師及圖書館主任。曾獲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大學文學獎、香港出版雙年獎等。著有《我搣時很煩》、《我搣時心太軟》、《搣時前傳──游樂園》、新詩集《紅豆湯圓》、《我最「搣時」的故事》、《搣時的餐桌》、《一頁人生》、《另一種圓滿》、《眼紅紅》及《看見看不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