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方法力求細節 從茶文化到茶藝學習寫作題材

寫文章前先聆聽、觀察故事中的所有細節,才能豐富寫作內容。為了讓同學更掌握箇中技巧,有茶博士之稱的葉惠民教授以茶作為切入點,透過茶文化希望能找到更多寫好文章的線索。(撰文:曾劍華)

以歷史作為了解事物的開端

當規劃文章內容時,究竟文章架構是怎樣建構出來?要放什麼材料令內容好看?葉惠民放映了一個視頻,細聽茶坊主人貴州大學教授兼江西省婺源茶業學院客座教授廖子芳介紹中華茶文化,完美地示範茶文化的內容該放什麼素材。

由於茶文化在發展的路上,經歷了數千年的文化,演變出儒家茶道、佛家茶道,以及道家茶道。「茶道並非宗派,是生活上的藝術。在唐宋元明清不同時代,飲茶的發展與時代可謂息息相關,尤其在元朝,飲茶較繁鎖;明朝以後多了飲茶方式。或是唐宋時期,將茶文化傳到日本後,經過了地方文化的融和,演變出『茶道』。另一方面,台灣受着日治時代的影響,認為茶文化是一種演釋的方式,故有了『茶藝』。」

廖教授還分享沖茶六大錦囊,「包括難以控制的天時、地利、人和,因天氣可預測卻不能控制;地理環境能夠影響孕育出來的植物質素;以及做茶的人怎樣製作茶,茗茶的水溫、茶量和沖泡的時間,都可以改變茶的濃度、味道,因此一杯茶的靈魂是受制於多方面的。」

最後她分享茶道有三樣要素值得深思,「要研究歷史、做好現在、創造未來十分重要。由於歷史已成過去,我們可借此來認識和理解整個進程。當認識了,就要創造未來,讓我們下一代有更加好的將來。」

創作思考與要求

經過廖子芳的分享,葉惠民簡單道出寫作內容的方向:你對茶有什麼印象?茶在你的生活中有什麼地位?什麼是茶文化?好讓同學了解寫茶文化的內容怎樣落筆。「講茶文化的歷史,源於中國,根據最早的文獻記載從漢代已經開始飲茶;直到近代,飲茶更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得使飲茶成為民間通俗文化。與此同時,茶與品味亦是中國人的傳統、精神文化,更是古今達官、貴族和文人雅士必備技能,正所謂八大雅士,亦即是琴棋書畫詩酒花茶。」

實在,茶文化牽涉了許多歷史文化,「從神農氏嚐百草開始,作為藥用的價值,到唐宋時甚為興盛,更有了煮茶或投茶法,更衍生了點茶法,之後到明朝至近代產生了泡茶法。由於歷史因素,茶文化在近代中國內地的承傳出現了斷層。80年代始,率先在香港及台灣復興。尤其在文化藝術方面,香港為茶文化再復興,做了不少貢獻,可多點思考茶樓文化與茶文化的關係。」

所以當以茶文化作為題材,究竟怎樣去描寫或描述呢?他還提出了其他方向,「香港茶道與傳統中國文人式的茶道有什麼不同?這種不同與香港的歷史文化背景有關係嗎?因此,以香港的茶文化作為主軸,在香港茶道發展的經歷中,可以選取若干的感興趣事件,再搜集更多資料以方便寫作。有關資料性的敍述,可以點到即止;或可注重於個人對事件的感受,或說明自己的想法。這想法或思考不一定限於個別事件,可宏觀地從香港文化的發展的視角切入。」

茶博士於80年代起從事茶文化的工作,致力推廣茶藝文化,不時開課講學,提高參與同學對茶藝的興趣。是次活動,他特地指導同學認識茶文化,從農業科學、商業經濟、文化藝術等多方面去深層了解,加深認識茶文化。例如種茶到製茶, 如何在市場上買賣茶, 或關注茶器設計、泡茶禮儀等社會功能,都有助認識茶文化。這好比寫作一樣,如能夠透過多方面的觀察及了解事物的多角度,就能令內容變得豐富。

有關茶文學作品推介

小作家心聲

九龍華仁書院 中三 陳雋曦

是次活動令我深入了解到茶文化,除可以作為寫作題材外,亦滿足了對茶文化的好奇心。最深刻的部分是影片中提到可以以自己喜歡的音樂取代茶道中一貫用中樂的想法,很破革。令我覺得茶文化沒有想像中沉悶,完全感受到茶文化在與時並進。

屯門官立中學 中三 劉嘉濰

我雖對茶有點了解,但參加是次活動後,更令我對茶感興趣。有感在課堂上學習到不同題材,例如寫茶文化有別於以往的文體,迅速提升自己的文筆。最深刻的部分是提到香港茶文化史,想不到80年代已成立茶藝中心,不期然加深了我對香港的茶文化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