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家親手烤焗叉燒酥 認識香港飲食文化發展

▲蕭博士十分欣賞同學們準備食材的認真態度。

《漢書.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飲食文化至為重要。

「小作家培訓計劃」經常籌辦多元化創意寫作活動,尤以流動教室最受歡迎。今次流動教室移師到烹飪教室,讓小作家們親自炮製本地代表食物 — 叉燒酥,並邀請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蕭欣浩博士,帶領小作家們一同穿越時空,回到上世紀50年代的香港,感受當時社會基層的飲食文化。

小小叉燒酥 糅合中西飲食文化元素

今次流動教室變身烹飪教室,小作家親手製作香港本地代表食物 — 叉燒酥,其濃厚的廣東「內涵」與西式酥皮外表,恰好代表香港中西夾雜的飲食文化。蕭博士解釋:「叉燒跟其他燒味一樣,都是中國粵菜中的一種廣受歡迎的美食。燒味源於廣東,在香港、澳門、台灣及華南地區流行,遠至在世界各地的華人餐館都吃得到。

顧名思義, 叉燒乃是將「半肥瘦」脢頭肉以叉子放在火上燒熟而成,燒烤時會在表面塗上紅色的叉燒醬,醬汁主要材料包括生抽、蒜蓉、麥芽糖、南乳、五香粉和酒等廣東菜常用的調味料。至於用以包裹餡料的酥皮,有指源於17世紀的法國,由麵粉、牛油和水混合製成,迄今已成為西方糕點廚師的常用材料。可見,叉燒酥其實是中西飲食文化碰撞交流之下的「混血兒」,慢慢地不論在中式酒樓還是西式餅店,都可輕易找到!叉燒酥成為了香港飲食文化中的代表食物。

新派叉燒酥 創意出爐

聽罷蕭博士的解說後,一班小作家已急不及待大顯身手了!由烹飪教室Cooking Fever創辦人兼烹飪導師Celia,指導小作家們烤焗叉燒酥。她大讚小作家們拿起刀和鑊剷的模樣甚有功架,甚有小廚神的風範。

焗叉燒酥的步驟十分簡單:把急凍酥皮置室溫解凍15分鐘,同時預熱焗爐至200度;小作家們開始準備餡料,叉燒和洋蔥分別切粒,逐一以中火略炒,夾在酥皮之中,用鐵叉壓實酥皮埋口,刷上蛋漿和灑上芝蔴,放入焗爐焗大約15至20分鐘便可。

期間蕭博士在旁邊提點,與小作家分享入廚經驗和美食心得。部分小作家更發揮創意,設計出大小不一、形狀奇趣兼獨一無二的「新派」、「變種」、「自家品牌」叉燒酥,學習氣氛愉快。

流動教室, 香港飲食文化,
▲Celia老師正在細心講解及示範叉燒酥的製作步驟。

終於大功告成了!一盤盤熱烘烘、酥皮呈金黃色的叉燒酥,從焗爐端出來的時候,叉燒和牛油混雜的香氣即時引起一陣小小的騷動,大家都讚嘆新鮮出爐、加上親自動手製作的叉燒酥,不僅色澤金黃,撲鼻而來的香氣引得小作家們食指大動。

蕭博士於是提出:「那麼我們不如『先吃為快』,吃完才聽有關香港飲食文化的講解吧!」大家當然亦欣然接受了蕭博士的建議,以極其迅速的行動作出回應,就在一片喧鬧之中,所有叉燒酥全數落入了各人的咀巴裏!

流動教室, 香港飲食文化,
▲左起:Cooking Fever創辦人Celia、蕭欣浩博士

回顧50年代光影小說 見證飲食與文學融合

在互動學習的環節,蕭博士以「飲食與文學的融與合」為題,帶領小作家們從昔日的文學作品中,追溯50至60年代香港之飲食文化。他解釋,大家今天常常將「香港是美食天堂」掛在嘴邊,其實嚴格來說只不過是近三、四十年演變而來的。

從昔日作家所寫的報章專欄文章、黑白粵語片電影劇情可見,戰後的香港經濟尚未起飛,消費者負擔外出用膳的能力有限,絕不像我們今天隨時都能去酒樓、快餐店及茶餐廳等用餐。至於西方飲食文化對於絕大部分民眾來說,更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西餐尚未在平民之間普及又從何憑證呢? 他逐舉列, 作家侶倫於195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窮巷》為參考,此書獲公認為50年代重要的香港文學作品,內容真實地反映了香港戰後低下階層市民生活。其中一段提及三文治的章節,作家為了讓讀者理解何謂三文治,竟然煞有介事地形容它是由兩片麵包加上南乳和蔴油再夾起來吃的食物,還稱讚道一嗅已知道是人間美食,情況就像今天創科專家介紹一些日新月異的嶄新技術時,需要因應受眾的科技知識水平,以比喻的方式來解說一樣。

流動教室, 香港飲食文化,
▲蕭博士以「飲食與文學的融與合」為題,帶領小作家們從昔日的文學作品中,追溯50至60年代香港之飲食文化。

另外,蕭博士亦帶來了多套經典的黑白粵語片電影,好像於1960年上映、由謝賢、胡楓主演的《難兄難弟》(小作家都認不出這兩位昔日影壇巨星年輕時的模樣!),當中有一段情節講述兩人為了追求心儀的女孩,不惜典當家財,也要籌錢帶女生光顧價錢高得令人咋舌的高級西餐館,期間更因不諳西方飲食文化而大出洋相。蕭博士解釋:「當時食西餐是時尚、潮流的象徵。高級西餐館更只有上流社會才有機會踏足,電影作品加入這些場景元素,自然能為主要以平民大眾作對象的觀眾帶來新鮮感。」

流動教室, 香港飲食文化,
▲新鮮出爐的叉燒酥令人垂涎三尺,小作家們都忍不住要「先吃為快」!

作家錦囊
流動教室, 香港飲食文化,
▲蕭欣浩博士 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

❝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 一直致力研究香港飲食文學及文化, 經常擔任電視節目的常駐出鏡學者。常與觀眾分享中文、文學、粵語、飲食等文化。❞

小作家心聲
張嘉怡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 中二

流動教室, 香港飲食文化,

❝我一有空便會和媽媽一起下廚,早前更曾在青年廚神大挑戰活動中晉身入圍賽。今次流動教室的主題十分吸引,讓我明白飲食原來跟歷史、文化、時代、潮流和文學等都有極大關聯,加上蕭博士風趣幽默的講解,大家都度過了一個既充實又愉快的周末下午。❞

王偉衡
香港中國婦女會馮堯敬紀念中學 中三

流動教室, 香港飲食文化,

❝飲食文學屬於近年新興的文學類型,平日經常有機會透過報章雜誌、網絡及社交媒體接觸得到,內容層次及寫作水平均有高有低。其實除了食評之外,好像研究菜式起源、食材與時令、歷史及文化關係的專題文章,都能令人增進知識,很有閱讀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