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篆刻藝術開始 理解文字本意

從篆刻藝術開始 理解文字本意

中國文字源遠流長,從最早的甲骨文,逐步演變成篆書、隸書等書體;而用來蓋上名字的印章—「篆刻」,也成為中國傳統藝術。今次小作家「流動教室」除了介紹篆刻藝術外,作家袁兆昌拆解了許多甲骨文的字型及字義,讓小作家了解不同文字蘊含的深意。

印章藝術中國「四絕」之一

中國踏入戰國時期,政治、經濟逐步發展,印章成為君臣關係、商品貿易的重要憑證,並廣泛用與竹簡與木簡的封泥上;而「篆刻」是指用篆書來雕刻的印章,大概在秦漢時代,篆刻已經很流行。直到清代、現代,篆刻仍是中國藝術的一部份,當時只有士大夫才看得懂篆書,故「篆刻」也成為上流人士愛好的藝術。

隨時代發展,中國藝術以「詩、書、畫、印」合稱「四絕」,其中「詩」是文學、「書」是書法、「畫」是畫畫,而「印」就是印章。清代幾位皇帝亦習慣將自己的印章,蓋在喜愛的字畫上,在藝術品上留下自己的印記。

篆刻突顯古人審美觀

篆刻藝術所需的工具很簡單,只有平頭篆刻刀及石頭,故篆刻又稱為「金石」。「金」是指雕刻刀,而「石」則指石頭,其獨有刻琢的痕跡,難以用其他媒介模仿。篆刻雕刻家江凱勤表示:「篆刻也代表了古人的審美觀,雕刻的線條沒有直角,代表做人不要有棱角,每條線的粗幼、間距平均,亦代表做事要肯定、表裏如一。我十分欣賞清末民初一位雕刻家陳巨來,他的作品非常優雅,特別是線條的弧度相對含蓄,很能夠體驗漢文化的含蓄、雅緻。

從篆刻藝術開始 理解文字本意
篆刻雕刻時所需的工具和輔助工具:平頭篆刻刀、石頭和印床等。

從篆刻藝術開始 理解文字本意

翻查甲骨文 尋找文字本源

中國文字經過歷代演變,今天我們所用的楷書,與古代的文字已經有很大變化,有時單從字型,未必能夠聯想文字代表的意義。作家袁兆昌便翻查了甲骨文,從古文字的字型,講解它們代表的意思。

袁兆昌先以「我」字為例,「『我』是我們最常說、最常見的一個字,是每個人稱呼自己時的代詞。然而從『我』字型來看,沒有一個筆畫與「人」身體有關。這個字到底是甚麼一回事?」他在專欄曾經寫過,古人畫「我」字,本來就不是畫人。學者王國維研究甲骨文時,發現「我」原來是個兵器。後來又有個三齒兵器文物出土,有人猜想那大約就是「我」。那些兵器通常附在長柄上,用於砍殺。從文物可見,利齒後還會有孔洞在;敵人的血肉會受孔洞牽引到體外,血如井噴。不管出土文物是不是「我」,或是「我」還未確定真貌,它本來是個兵器,已是許多古文字研究者的共識。

從篆刻藝術開始 理解文字本意

「戈」柄上有孔洞二三,供戰士綑綁在長柄上。在古代戰紀經典《左傳》中,已發展為一種可以藏起來的兵器;常寫「抽戈」來形容人執兵器時的動態,更有「寢戈」一類短小、可隨身攜備的兵器「品種」。亦有一種解釋為,「我」字由「手+戈」組成,代表手執兵器保護自己的意思。不過,從袁兆昌在專欄分享他翻查的結果,這個解釋已有不少學者反駁了。

「又」字與手的引伸關係

中國文字主要由部首及部身組成,只要理解某個字型的意思,便可得知其組合字義。袁兆昌分享時,都有引用專欄文章寫過的內容:「另一個常用的『又』字,古文字是『手』的字思。我們常常寫的『手』字,來自古人畫的圖畫,有畫成向上舉起手指的,有畫成向右伸出的,慢慢演變成『手』的意思。」因此,「友」、「及」等字都包含「又」字,這些字義都與手有關。「例如『朋友』的『友』字,第一、二畫原來是一隻手;而『又』字,是另一隻手,意思就是手牽手的好朋友。」

當我們知道了「又」字原來是一隻手,再看看其他含有「又」的字,例如「及」字第一、二畫代表一個人,而「又」是手,意思是有一隻手剛好接觸到一個人。「許慎寫的《說文解字》提到,「及」意思就是抓住人;如果再看看甲骨文的寫法,就會發現古代和現代的用法,竟有相似的地方。」

拆解名字迷思

每一個中文字都有蘊藏豐富的意思,小作家有翻查過字典,甚至是甲骨文,了解自己名字的意思嗎?香港導演羅啟銳在《兩毛錢往事》一書,回憶兒時「很害怕寫自己的姓」——「筆劃多,難寫得好看」。袁兆昌寫文章時,這樣寫着:「那個年代,坊間細說文字起源的書不多,辭書一般都不會解釋每個字最早的寫法,羅啟銳為「羅」字感到困擾,形容這個姓氏是「怪姓氏」,是可以理解的。」

他續指出:「『羅』字中,『糸』是繩子,『隹』是體型較小的鳥獸。甲骨文『羅』字只有『网』和『隹』,後來有人加上『糸』,意思則更明確:捕鳥的人用繩子捆綁鳥的足爪;數量多了,便拿起一個網,把牠們抓進網中。」

袁兆昌也鼓勵小作家,嘗試尋找自己姓名的古代寫法,從古詩的文字故事,聯想自己名字的來歷。他以自己的名字為例:「『袁』是衣物的意思;『兆』則指古人用獸骨、龜殼占卜產生裂紋的過程,預測天氣是否適合耕種;『昌』則指兩個太陽,代表極為光明、興旺的意思。小作家找出自己名字的意思後,更可以將它們串連成有趣的故事。」

作家袁兆昌

香港作家,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曾任報館、教科書編輯。曾與友創辦文學雜誌《字花》。少年時代作品《超凡學生》系列多次列入「中學生好書龍虎榜」,曾奪「中學生好書龍虎榜」首名。著有《拋棄熊》《超凡學生》《Jumper籃球王》系列少年小說、詩集《出沒男孩》、電影小說《欣月童話》、合著《所以美好》等。曾獲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近著《大近視》 《短暫時間有陽光》評訪集。
從篆刻藝術開始 理解文字本意

小作家心聲

袁禎雪 香港培道中學 中三
袁禎雪 香港培道中學 中三

“「以前從未接觸過篆刻,今次活動播放了有關篆刻的短片,令我更加認識這項中國傳統藝術。作家分析了自己名字的來源意思,剛巧我跟他也姓袁,知道這個姓氏是衣物的意思,令我更有動力找出我的名字的意思。」”

張非池 英華書院 中二
張非池 英華書院 中二

“「參加小作家活動,我希望增廣見聞,提升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今次活動介紹的傳統中國篆刻藝術,平日便較少機會接觸得到。未來我希望小作家能開辦與香港歷史有關的寫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