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尖沙咀古蹟 從建築物連結生活感受

漫遊尖沙咀古蹟 從建築物連結生活感受

在繁華的尖沙咀,原來保留了許多珍貴古蹟,例如屹立在海旁的鐘樓、儼如小堡壘的前水警總部、保留維多利亞式建築風格的香港天文台等。小作家遊歷過這些建築物嗎?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嗎?作家李寶瑜(寶兒)表示:「只要將生活經歷、感受連結起來,古蹟也可以成為很好的寫作題材。」

「古蹟」意指古代流傳下來的遺蹟,是歷史及文化重要的見證。為了保育香港的古蹟,《古物及古蹟條例》於1975年實施,並以三級制來評定歷史建築物,「一級歷史建築」指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築物;「二級歷史建築」指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的建築物;而「三級歷史建築」則具若干價值, 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築物;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

漫遊尖沙咀古蹟 從建築物連結生活感受
前水警總部在1994年列為古蹟,是現存最古老的政府建築物之一。

古蹟遍香港

在法例下,現時香港共有126項法定古蹟,遍布不同的地區,以下是部分古蹟名單:
漫遊尖沙咀古蹟 從建築物連結生活感受

尖沙咀古蹟處處

古時從灣仔望向九龍,尖沙咀南岸地勢凹陷,就好像一個人張開大嘴巴而得名。自1842年開埠以來,尖沙咀開始成為洋人聚居的地方,建築物也呈現歐洲的風格。隨着英軍進駐,在尖沙咀設立了水警總部,是在九龍第一間設立的警署,設有主樓、馬廄、報時球塔等設施。在日佔時期,它曾經成為日本海軍基地。

漫遊尖沙咀古蹟 從建築物連結生活感受
由天文台興建的報時球塔,一百多年前是提示海員時間的設施。

至於1910年九廣鐵路通車,總站設在尖沙咀,稱為「九龍總站」。鐘樓是總站的一部分,愛德華式建築風格、紅磚及花崗岩都是其最重要的標誌;而坐落在聖安德烈堂旁的前九龍英童學校,校舍是典型維多利亞時代建築,因應本港氣候環境,特建寬闊遊廊、高樓面及金字瓦頂等。經重修後,現已成為古物古蹟辦事處辦公的地方。

用生動手法寫古蹟

創作與古蹟或建築物有關的散文時,如果只作資料性的陳述,便會予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李寶瑜分享了兩篇關於尖沙咀前九廣鐵路鐘樓的文章,小作家閱讀後,覺得哪一篇更加吸引呢?

漫遊尖沙咀古蹟 從建築物連結生活感受

相信大家都認同範文B更有趣,文章節錄自香港名作家劉以鬯《尖沙咀鐘樓》一文。李寶瑜表示:「作者運用了擬人法,鐵路總站變成了母親、鐘樓變成了兒子、文化中心變成了朋友,令整篇散文更加生動有趣。」繼續細讀這篇文章:

「這是星期日,熱鬧氣氛很濃。鐘樓旁邊有……兩個英國孩子在池邊玩氣球,五個印傭坐在榕樹下看信、看照片、吃蛋糕、有人坐在石壆上喝罐頭啤酒,有人坐在石欄上交頭接耳……

大家都喜歡與鐘樓在一起,鐘樓也喜歡與大家在一起。年初二維港放煙花,鐘樓受擁擠的人羣包圍,身上的長袍被弄髒,他也默不作聲……鐘樓上電鐘的長短針是兩條永不疲勞的大腿……」

在擬人法外,作者還運用了排比句(……在榕樹下看信、看照片、吃蛋糕……)及暗喻(身上的長袍被弄髒,他也默不作聲……鐘樓上電鐘的長短針是兩條永不疲勞的大腿……)等修辭手法來描寫鐘樓。

漫遊尖沙咀古蹟 從建築物連結生活感受
前九龍英童學校(現已成為古物古蹟辦事處)因應本港氣候環境特建金字瓦頂。

扣連回憶與感情

李寶瑜說:「除了運用修辭技巧令文章更加有趣外,更重要是透過古蹟將人的回憶、感情扣連起來。作家也斯曾經在《走過老區》一文提到,『談到一個地方,活在那裏的「人」是最重要的……我們重新細察一個地方、欣賞一個地方,不管是老區還是新區,都有助於改善我們的生活、改變一個社會的人文素質。』

漫遊尖沙咀古蹟 從建築物連結生活感受
鐘樓是總站的一部分,具有愛德華時代古典復興建築風格。

著名香港作家崑南在1986年發表的作品《尖沙咀鐘樓》便寫出自己對這地方的回憶與感情:

「如今,鐘樓屹立,時刻仍移動,可惜,整座建築物彷彿是文物陳列,沒有半絲的生氣。

偶然經過,當年喧嘩的人聲,刺耳的汽笛聲,還可狠狠在心裏壓了一下。

我還記得,當年沒有自動入閘,沒有售票機器,在陳舊的長長木椅上,我不知坐過多少遍,等著等著。少年約會的女主人,卻是從新界那邊跑過來的,對站內那間餐室,每一張枱與每一盞燈都記得清清楚楚,此刻,甚麼也不存在了!

有一次,一名魔術師在熒光幕上表演,說一揮手便把這座鐘樓消失,好漂亮的一揮手。」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藉建築物喚起舊日的回憶,例如與朋友約會要大費周章、經過漫長的等待。即使經過時日洗禮,這些場景不再復見,但大家仍能遁作者的筆觸,感受他對往昔的念之情。」

又如小說家柯震中的《紅磡舊日》,描寫了作者與祖母的細膩感情:

「我幼年時走過這路段往紅磡的家無數次,銘記不忘是五十年代有一回,香港正遭逢一次極厲害流行感冒疫症肆虐,不少市民染病死亡。坊間遂盛行一說法,芹菜紅蘿蔔加荸薺煮水喝可病除。那時過半百歲祖母放工返家牽我小手走過這處半彎形路面時,我彷彿亦感渾身發燙,虛弱無力快要病倒在地了。祖母見狀不斷替我打氣,說我不能病,病了沒錢醫!又喃喃自語不停:要是地上枝枝青草拔來煮水喝也能治病,那有多好!沒錢買藥吃的窮人也得以治好了。……

那船澳街附近一帶至今存留不移的僅餘昔日街杪一角的一小座「社稷大王」古廟廟。祖母生時未歸信基督教前,曾多次在這土地古廟口虔誠跪拜上香祈福。希望自己長壽,子孫後代康泰穩順。祖母過世已二十一載。這土地「福德古廟」卻仍安然存落在紅磡船澳街、戴亞街、蕪湖街之間原址;祇是小古廟外表已由從前的灰竭色調演變成今日的綠瓦頂紅磚牆,土地廟口除去橫匾鐫刻「福德古廟」四字,兩側還加刻上對聯一副—「福蔭街坊安康樂 德澤綿長慶昇平」。」

作者既寫了舊日家住紅磡的古廟,亦寫了兒時香港遇上流行感冒疫症,祖母為自己打氣的經歷;而數十年後,古廟依舊,但是祖母已經不在,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一分鐘冥想遊戲

小作家不妨閉起雙眼,用一分鐘思考與古蹟相關的創作靈感,例如你到過的古蹟?當時的天氣是怎樣的?建築物的門口、天花板、裝飾、窗、地下是怎樣的?

你身邊有甚麼人?你當時有甚麼感覺?(平靜/熱鬧/開心/憂傷/回憶)

作家 李寶瑜(寶兒)

曾任職報館記者、編採與歷史相關的內容。著作主題與生活和飲食相關,作品散見各大報章雜誌。於個人網誌及不同媒體撰寫飲食文章、人物故事、拍攝照片影片等。曾參與首屆法國工作假期,旅居法國一年,其間多次採訪及撰寫有關法國人的生活、飲食及愛情等題材的文章,與各式各樣法國人相處共住,記錄法國生活點滴,文章刊於香港報章雜誌。
作家 李寶瑜(寶兒)

小作家心聲

蘇宥糖 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小四
蘇宥糖 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小四

“活動介紹了許多尖沙咀古蹟,我以前從來沒有遊覽過,希望在疫情過後與家人一起參觀尖沙咀古蹟群。我也希望寫一篇關於大埔鐵路博物館的散文,因為曾經與朋友一齊參觀,有許多開心的回憶。”

陳裕華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愛學校 小四
陳裕華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愛學校 小四

“作家李寶瑜教了許多描寫古蹟的手法,
例如擬人法、排比句等,最深印象是一些著名作家,利用上述手法將鐘樓寫得很生動有趣。另外,我亦學到描寫古蹟時,資料要準確,事前要做好資料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