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入文 生動傳神 歇後語 言簡意蘊深

粵語入文, 歇後語,
小作家們專心聆聽甄沃奇的講解。

語言和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粵語入文不止令說粵語的人感覺親切,還可傳承粵語文化,提升文章的趣味性。然而粵語入文應當如何拿捏呢?明報及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日前假香港文化中心舉辦「小作家培訓計劃」講座,邀請英華書院中文科老師及專欄作家甄沃奇老師剖析「粵語入文」的好處及界線,讓高小組小作家深刻體會當中的妙用與趣味。

甄沃奇表示,寫作時加入一些地道的粵語色彩,可以讓作品生色不少,令表情達意更見傳神到位。他引用多篇名家作品,例如小思的《玩具》中提到「定睛看多了,會變成鬥雞眼。」若將鬥雞眼換作書面語或醫學術語「內斜視眼」,就會減少親切和生動的感覺。又例如何福仁的《菜市場》,當中使用「膠袋」、「番茄」、「骨摩靈阿Sir」等港式用語,若以塑料袋、西紅柿及Good Morning Sir取代,則失去了香港街市那種特殊的韻味,也難以將英語不純正的女魚販的個性和特點刻劃出來。

粵語入文, 歇後語,
▲陳曉智引導小作家妙用粵語。

粵語入文創作的界線
如果是一般的寫作,全篇都是粵語,甄沃奇對此有所保留,小作家也感覺「麻麻地」。甄沃奇指出:「粵語入文應視乎場合及語境。如果通篇都是粵語,不單是詞彙,甚至連語法都不再規範化,變成完全的口語,感覺上較難以接受。」那麼,粵語入文的界線應該放在哪兒呢?他強調:「要考慮文章是否需要用粵語表達,能否比書面語更加貼切,起畫龍點睛的效果,所以粵語入文應該是一種有意識的創作手段。」他補充指,粵語入文並非同學可以肆意寫錯字,或文句變得口語化的藉口,寫作時特別要注意這一點。

粵語入文, 歇後語,
▲甄沃奇 —— 英華書院中文科老師及專欄作家

有趣歇後語及詞彙
歇後語是指把說話的主旨內容藏起,以有趣方式呈現說話的前半段句子,我們從前半段句子的意思及關聯性,推想後半句的真正意思。例如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劉備借荊州(一借無回頭)等。甄沃奇指出,歇後語入文用途廣泛,能夠令文章內容更為豐富,玩味性質更濃,可令對話更顯機智,既可含蓄表達,亦可具諷刺味道。例如某人經常向朋友借錢,友人想表達不滿,於是稱對方是「劉備」,藉此諷刺他「一借無回頭」。由此可見,粵語地道歇後語的應用範圍很廣,多學,靈活運用,文筆會變得更多樣化,說話亦更見幽默感。

粵語入文與藝術創作
此外,甄沃奇安排剛完成DSE、擅於創作的陳曉智分享粵語創作心得。陳曉智表示,藝術創作與文字息息相關,例如書法、海報設計、歌詞、電影及電視劇對白等,都包含文字設計。粵語入文在藝術創作之中的作用,可以使作品更淺白,容易理解,使作品更貼近創作背景,並且拉近創作與觀眾的距離。他向小作家分享以粵語填寫的卡通歌曲,例如林子祥的《分分鐘需要你》、謝安琪的《我愛茶餐廳》,歌詞都比書面語更加直接易明和生動。他更引導小作家運用不同詞彙填詞,鼓勵他們勇於創作。

雖然寫作一般以書面語為主,但不少作家的作品,特別是香港的文學作品,當中不乏加入地道的粵語色彩,令文章更為生動,並能感受作者寫作的喜悅及所表達的意思。
甄沃奇 —— 英華書院中文科老師及專欄作家

粵語的有趣詞彙
有些粵語口語看似是現代用語,實際卻可追溯至古代。

.我們常說的「瀡(音Sir)」滑梯,在古代解文字的《玉篇》之中,瀡有「滑」的意思;
.我們將踢開被鋪的行為稱為「戽(音富)」被,戽指一種灌溉田地用的汲水器,古人舀水然後撥水灌田,這個動作跟踢開被鋪很接近;
.被蚊子咬了一口,皮膚紅腫起來,我們叫做蚊「赧(音難第三聲)」,赧原指「害羞慚愧而臉紅」,本來指面色,後來皮膚紅了,也用上這個字。

小作家心聲
鄧耀森
粵語入文, 歇後語,
九龍塘學校 小五

我平日喜愛記述生活經歷及難忘事,參加小作家活動是想嘗試寫作,通過活動提升寫作技巧及學業成績。粵語入文題材有趣,從中學到以往未有接觸過的歇後語,可以增廣見聞,並令我對寫作更有興趣。另外,活動中嘗試配合音樂填寫歌詞,啟發我思考更多代替詞彙,日後有機會也會將粵語用於寫作之中。

黃杰彤
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小學 小五

粵語入文, 歇後語,
由於自覺文章缺乏修飾,因此參加小作家後積極投稿,希望經老師批改後令文章變得更加吸引。我在上學期的課堂上曾以粵語入文,採取全篇口語化寫作,感覺不太好,因此有興趣參加今次講座。從中了解到歇後語及不同作品的粵語用法,老師還分享如何用粵語令文章更加生動及配合主題的方法,令我更明白粵語的用法。

撰文:王文斌 攝影:陳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