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寫作視野 關注本地農業邁向永續發展

都市人住在石屎森林中,幾乎被高聳入雲的建築物包圍着,就連草地、農地或灌叢的土地也愈來愈少,令動、植物的生存空間受到影響。因此,綠色議題是近年社會十分關注的事項。為了讓小作家開闊視野,作家梁永健特地跳出書本以外的框框,分享世界各地的農業科技化帶來的好處,還了解「都市農業」可促進本地農業有着可持續發展的機遇。

世界之大,有無限的知識等着去尋求,梁永健有感身處在地球表面只有一點的香港,需要了解香港以外的地方是怎樣耕作的,所以有空便飛出去看看。「對農業的印象是否留於石器時代,原始人走入森山採摘果實或手獵動物?當我們走進街市,看到新鮮的蔬菜,知不知農夫是怎樣耕種?或想想我們平時吃到的蔬菜、水果,知道產地來源嗎?以前,人們為了滿足食物需求,便會蒐集足夠的食物來充飢,為了更能穩定地提供食物,開始有條理地進行耕作,並會按季節來種植。」(撰文:曾劍華)

邁向農業科技化

別以為農夫是文盲,依然使用傳統人手擠牛奶;現代農夫會使用很多科學去研究,如何令產量大大提升。梁永健曾去過太平洋的復活島、芬蘭北極圈、秘魯等地方探索,更去到澳洲體驗擠牛奶,「想不到澳洲農夫為了提高乳牛生產的份量,使用高科技去生產牛奶。例如將牛隻排列在轉盤上,農夫只需站在原地位置,然後將擠奶的機器接駁到乳牛身體,用最少的氣力便能擠出牛奶。還分享每天會播放輕音樂給牛隻聽, 待牠們心情愉快, 便能產出更多牛奶。或另一次到馬來西亞的大片林木,農夫很有條理及規律地種植一排排的油棕樹;還以為種植植物是用來吃,卻是生產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香皂或沐浴液等原材料。有幸親身體驗,拿着工具在樹身割開小小的樹皮,白色汁液便會流落到用椰子殼造成的小兜內,這就是將來加工後成了筆袋內橡皮擦,可見農夫很有生意頭腦。」

學懂粒粒皆辛苦

梁永健除了去過外國了解農業外,亦走到本地農田觀察。可是土地隨着城市的發展下,農田空間愈來愈縮小,許多農夫面對土地不足的問題都搞盡腦汁去生存;有的農田建在貨櫃場旁、回收場等地,種植環境不太理想。「當農田設在不適當的土地上耕作,可以想像如果土地被污染,種植出來的植物亦不會健康。或試想像遇上打風,貨櫃有機會遭吹倒,輕則令農作物失收,大則對農田設施造成破壞,因此在這情況下,如要在香港推展或深化農業,可以怎樣做呢?」

他分享過,當小腿深深踩入田裏,感受耕作非易事。那刻,他真正明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農夫把水稻幼苗插入田裏,待收成後收割並將稻穗打穀,再經過打磨後去除稻穀後,成了白米,所以每一粒米都是農夫的心血。現時,在香港種植稻米的農田不多,多以蔬菜為主,如西洋菜。」

發展天台農圃

梁永健認為發展都市農業,可考慮在市區上發展更多的天台農圃,便能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紐約是其中一個成功例子發展天台農圃,希望香港可以借鏡外國,選擇將天台發展成天台農圃。天台農圃就是在大廈天台或平台集體栽種農作物,都市農莊十多年前已開始被推廣,由在工廈的天台種植蔬菜,發展到租田,每天都有專人淋水、播種、施肥、除蟲等。後來,愈來愈多人參與天台種植,目前大約有60個空中農圃運作,當中包括學校、商廈、屋苑、工業大廈或頂樓,估計有1400個農友積極參與,將天台種植的規模普及到全港的工商廈。」

都市農莊資深種植師陳金寶講解,在天台上種植有限制,如受環境及天氣等因素所限制。「由於天台不像農田一樣, 沒法生根, 所以選種的蔬果亦有限制。且要控制水份,加上溫度比在地上高4至5倍,因此會影響植物的生長。故現時按季節性種植,夏天種苦瓜、櫛瓜、冬瓜、南瓜、佛手瓜、西瓜、蜜瓜;菜類則有莧菜、潺菜、通菜。冬天有芥蘭、菜心、油麥菜。」

小作家心聲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中一 李映彤

參與流動教室後,我認為能提升我寫創意故事的技巧。前輩的敘事技巧也令我明白在寫故事的時候,要細心觀察時間和地點的轉變,以及要發掘新點子。在活動上, 有關空中農圃令我印象較深,我認為這項技術非常新穎。除此之外,我也認識了很多不同種類的蔬菜。所以我認為這次的活動, 不但能提升我的寫作技巧,還能開拓我的視野。

民生書院 中一 呂亦宬

參與作家梁永健之分享,對我作文上有一定得著及幫助。再經梁老師解釋,我更深入了解農夫原來有令人可敬的特質,及其背後的辛酸歷程。特別介紹空中耕作對我印象較深刻,想不到我們身處在石屎森林一樣的大城市,農夫很有創意地建造別有一番天地的天台種植,而且還有農作物收成,令我感覺有趣及興奮。希望有天能前往該處,去體會城市農夫的苦與甜、悲與喜。此外,梁老師還教懂我寫作之前,首先要對人或事或物有體驗,只要有了切身體驗,才能對人或事或物有深入了解,自然就會有很深的體會,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言之有物、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