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觀察生活實况寫作 生動傳神兼具觸摸感

▲王良和博士逐一為小作家解答寫作上的疑問。

撰寫故事的人,希望把故事中的感情描繪得深刻,令讀者感受箇中滋味,然而不少人在行文之始便面對挑戰,苦苦思索中心思想如何支撑整個作品。針對這問題,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王良和博士在「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工作坊上,提出應把觀察所得滲入文章,否則內容便缺乏細節,淪為沒有血肉的空白字句。

王良和鼓勵小作家對生活保持好奇,培養敏銳的觸覺,考慮寫出自己的生活體驗,特別是熟悉且熱愛的事物,文章自然更加豐富。主講期間,同學積極回應問題,並提出個人見解,令王博士訝異這群初中同學的學習態度,尤勝他日常教導的大學生。

王良和:以感官體驗豐富文章
怎樣才可達至工作坊主題:「如何透過觀察提升寫作技巧」?王良和首先指出觀察就
是利用各個感官分析事物;寫作前,將事物分析得全面、細緻和獨到,會令文章充滿細節,令讀者看得入味,易以掌握故事的情節及感受。因此,他建議同學循個人所看、所聽、所感及所想着手,以感官體驗支撑文章內容,便能寫得既有條理又生動傳神,甚至能令讀者進入作者的世界,產生「觸摸感」。王博士提醒小作家,必須對被描寫對象有準確認識,免得錯配物件的特性,鬧出笑話。

▲王良和博士

王博士認為小作家應多觀察個人生活實况,才會寫出好文章,他以「天亮」為例,一般學生描寫日出前天空泛起「魚肚白」,以及鳥鳴和雞啼;但事實上,生活在城市的他們卻很少有觀察到這些景象的經驗,只是模仿曾閱讀過有關日出的內容,靠認知中的表象下筆,作品於是變得千篇一律。為此,他提醒同學不要以「想當然」代替真切的觀察體驗。

最後,王良和博士建議同學寫文章時,多用平實樸素的文字「具體呈現」,而運用擬人或比喻等修辭手法時則要結合內容推進,毋須刻意;閒時藉閱讀以擴闊詞庫,寫作時用字便能更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