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來自生活積澱 認識文化激盪創作

▲劉偉成 作家、出版社編輯

寫作需要靈感,但如何能掌擢及發揮那些看似稍縱即逝的靈感而寫出好文章?「小作家培訓計劃」邀來曾以新詩及散文奪得文學獎的劉偉成,以「新詩和散文之靈感的捕捉與轉化」為題,主持初中組培訓班,向小作家傳授創作的竅門。

從「生字」到「語境」
很多人認為靈感都是一閃而過,劉偉成卻不以為然:「靈感其實並不是突如其來的,它源自個人的記憶,包括生活經驗,及日常接觸到的信息,全積澱於腦海中。當偶然受到觸發,加上內在感覺的蠢動,靈感便如泉湧,並會轉化成為寫作的內容。」

小作家培訓計劃2015/16,劉偉成,岳陽樓記,射鵰英雄傳,說文解字,漢語大字典,
▲劉偉成以「小作家培訓計劃」宣傳橫額作例子,講解靈感的來源。

劉偉成認為,若要「創造新的語境,除了將自己的觀察融入創作,也要把文字運用熟練,除了現代的白話文,古時的文言文亦然。」他以「恃才傲物」作例子,刺激小作家反思某些耳熟能詳的字詞背後的含義。《說文解字》有謂「物,萬物也。」難道成語中是指驕傲的人看不起「物件」嗎?范仲淹在《岳陽樓記》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又是否指物質、外物?劉偉成解釋,原來「物」可解作群眾,「傲物」以「不以物喜」中的「物」正正是指大眾。可見掌握文字的多義性及其承載的語境,是培養語感的第一步。

語感是佈局謀篇「引擎」
劉偉成認為語感能影響作品的思維表達。小作家記生字時必須了解它背後的語境意識,以及其承載的文化含義,經過長年輸入,累積足夠的「文化儲藏」,便能自然養成良好的語感,靈感便會手到拿來。因此,細味中國文化是訓練語感的「啞鈴」,而良好的語感自能成為寫作佈局謀篇的「引擎」。

他引用了《射鵰英雄傳》第三十四回中的對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為例,首句表達人受到音樂薰陶教化後,變得心念端正、道貌岸然;所謂「頭面」,可以看作倫理道德上所顯示的王者風範,突顯儒家「王樂」文化。「魑魅」則來自神話傳說,《漢語大字典》中所載,「魑」解作「山獸之形」,「魅」在《說文解字》中指是「老物精也」,「魑魅魍魎」實代表「鬼俗」文化。當了解箇中生字的含義,便能深入體會作家下筆的佈局用意。

小作家感想
馮尚樂 聖芳濟書院 中一

小作家培訓計劃2015/16,劉偉成,岳陽樓記,射鵰英雄傳,說文解字,漢語大字典,
▲馮尚樂同學:今次培訓班,令我曉得靈感無處不在。

今次培訓班,令我曉得靈感無處不在,但必須從日常生活及學習中積聚;同時,我亦明白到作家尋找靈感的方法,並能夠深入了解其創作背後的意思。

張沚澄 嘉諾撤聖心書院 中一

小作家培訓計劃2015/16,劉偉成,岳陽樓記,射鵰英雄傳,說文解字,漢語大字典,
▲張沚澄同學:未來寫作時,我也會懂得運用適當的生字,在文章中加入「爆點」。

培訓班中,最深刻是劉老師教導我們寫作取材及過程中的思考技巧,令我獲益良多。未來寫作時,我也會懂得運用適當的生字,在文章中加入「爆點」,使到內容更加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