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搜尋結果

活動回顧, 小作家培訓計劃2019/2020, 培訓班, 寫作靈感, 創作, 散文, 劉偉成,

3個步驟 激發散文創作無限可能

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與明報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下的高小組及初中組「培訓班」在日前正式開鑼。知名作家劉偉成和周蜜蜜出任主講嘉賓。一眾酷愛文字創作的小作家,紛紛踴躍與他們現場交流,氣氛熱烈。 情景交融的寫作新境界 對於小作家來說,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固然重要,但如何將經觀察所接收到的景物和意像,透過充滿感染力的文字,達至情景交融,打動讀者的效果,就必須加以學習和訓練。知名作家劉偉成以「散文創作:以情入景 — 引景入情」為題,與一眾小作家分享他的寫作心得。 情景交融是散文創作常用的一種抒情手法,例如通過傳神生動的景物描寫,表露出濃厚的感情色彩,從而營造一種情和景高度融合的境界。清代詩人王夫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由此可見,情景交融是一種文人慣用令讀者產生共鳴的文字造詣。 劉偉成再以深入淺出的說法加以解釋,並建議小作家透過「觀察、聯想、投射」三個步驟進行練習。他稱:「簡單來說,我們要將眼前看到的景象,加入主觀的情感。例如平日逛街時,我們大可盡情打開五感觀察身邊的事物,當發掘到一些觸動到你的意象,好像小食店傳來令人垂涎的食物香味,這時便可發揮豐富的聯想力,記起某天媽媽接送放學途經熟食檔攤時,給剛好餓得發慌的你買了一串咖哩魚蛋,於是你再加入情感投射,將令人垂涏的食物香味扣連起媽媽對你無微不至的關懷,甚至繼而抒發你和媽媽之間的深厚親情。如此一來,文章便由單純的景物描寫,昇華至結合情感的抒發,真摯地向讀者傳達你的所見所感。」 ▲劉偉成展示了他記錄靈感的手繪筆記。 「觀察、聯想、投射」三部曲 觀察:且聽畫面弦外音 聯想:發掘意象的刺點 投射:讓意象黏合情感 ▲劉偉成 作家 旅行畫冊:邊走邊畫 劉偉成還帶來了他的個人旅行畫冊,示範如何透過仔細觀察,為日常寫作提供靈感。他解釋:「許多人每次旅遊時都來去匆匆,還未來得及在腦中留下深刻的回憶,便已趕到下一個景點。與其走馬看花,不如用心欣賞更多豐富細節,例如我喜歡在旅行時,將一些美麗的景物,或一些觸動情感的意象,即場以手繪方式記錄下來,然後再附加文字註解,有時還會加入主觀的情感投射,成為一本獨一無二的旅行畫冊和筆記。每次打開畫冊重看,一幕幕愉快情景隨即在腦海清晰浮現,有時甚至會給我帶來如泉湧般的創作靈感呢!」 導讀範文:豐子愷《鄰人》 另外,劉偉成還挑選了一篇由已故作家兼畫家豐子愷所寫的一篇散文《鄰人》作範例,分析文學大師如何運用敏銳的觀察,再加入意象聯想和情感投射,達至引情入景的效果。文章從作者自己所作的一幅漫畫說起,在分隔左右兩邊露台的外牆上,鑲着一張半圓型的鐵扇骨,骨上伸出一支支用以防止別人踰牆犯案的尖刺;露台上各站着兩個人,隔着牆、背對背,彷彿兩個互不相識又互不信任的鄰居。至於《鄰人》這篇文章,就是由此漫畫出發,諷刺人類不但具有貪婪、猜疑等各種醜陋人性,還要製造出鐵線骨這種赤祼祼地宣示醜惡的物件,造物主若看到人類運用衪所賜予的創造力,竟然用優美的金屬曲線和精準的數學計算,將充滿藝術感的設計製造成象徵醜陋人性的徽章,或許只能大嘆無奈。 小作家心聲 陳紀霖 沙田官立中學 中四 ❝今年是我首次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原以為今次活動只是像一般單向式講座般灌輸知識,事實是嘉賓和小作家有許多交流互動時間,讓大家在輕鬆的氣氛下學習。十分感謝劉作家的充足準備和用心指導。❞ 袁晧華 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 中一 ▲劉偉成展示了他記錄靈感的手繪筆記。 ❝今次活動讓我學到在基本記敘和描寫技巧之上,加入情感投射的方式,令作品讀起來更容易引發共鳴。我日後會嘗試運用此方法創作。 相關活動回顧︰...

記敘散文(暴風雨)

活動內容:作家鄭子遴帶領導讀【趣味人生——淺談林良的散文散文 題目:暴風雨 小作家:方芍淇 今天不停地下暴風雨。 窗上,一條「雨水瀑布」在滾,越變越粗。雨點打在窗戶上,沙沙地響。一道閃電出現了。大家急忙躲避隆隆的雷聲。一個人躲在桌子下;一個人鑽進「安全被」睡大覺;一個人一邊摀蓋耳朵,一邊看書;而我,甚麼也沒做,在寫這篇文章。 「隆隆—!」雷公大聲咆哮着。大家準備就緒,迎戰「雷聲咆哮模式」的雷公,用各自的絕招去對付大聲咆哮的雷公。有人把「安全被」當安全網;有人用耳塞塞住耳朵;有人則忙着尖叫。 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雷公終於離開了。風停了,雨停了,一道道陽光從雲間射出來,閃閃亮亮,好美麗。 245字 二零二一年七月十七日...

散文寫作竅門多 心有靈感一點通

生活上的大小事均可以成為寫作題材,但要將這些感覺轉化成創作靈感,又談何容易?小作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培養正確有效的寫作練習和閱讀習慣,才能將腦海這些累積下來的經驗,以文字重新演繹。今次初中組的小作家培訓班「散文——靈感的捕捉與轉化」,請來作家劉偉成與小作家分享閱讀及運用靈感的心得。 各位小作家都聚精會神地聽課。 劉偉成是香港土生土長的詩人、作家,筆名超活,曾獲青年文學獎及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獎項;任職教科書編輯多年,曾應邀舉辦多場工作坊及講座,及參與香港電台舉辦的文學導賞節目;2014年出版的詩集《陽光棧道有多寬》獲得第十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推薦獎。今次來到小作家培訓班,創作經驗豐富的他決定先從閱讀心態入手,教導小作家如何從名家作品中吸收養分,師法前人技巧,培養轉化靈感的能力。 文學作品 讀法大不同 很多小作家都留意到文學作品的內容較一般課文艱澀隱晦,不是一下子能夠明白。在現今考試制度之下,一般學生都傾向把閱讀理解視為尋找「標準答案」的任務。接卷後,首先問的不外乎「段旨、中心思想是什麼」、「作品想表達什麼道理」,卻鮮有留心作者表達方式的用心與鋪排。當面對文學色彩較濃厚、結構較複雜含蓄的作品時,學生便如墮進五里雲霧中,不知所措。劉偉成表示,閱讀文學作品先不要急着找主旨,可先留意文章的表達手法,因為文學作品重「呈現」多於「陳述」,陳述有如日記般平鋪直叙,而文學作品通常說教味道較淡,更多利用不同的寫作手法呈現出豐富的畫面或營造不同的氛圍,引發反思,增加讀者的想像空間。 跳出固有角度 刺激靈感來源 劉偉成利用電影《魔雪奇緣》、新詩《再別康橋》及繪本《地下鐵》作例子,示範如何通過觀察,學習作家的藝術表達方法。他表示《魔雪奇緣》其中的拍攝手法包含俯角和仰角,營造出獨特的意思,在畫面的部署和鋪排上匠心獨韻,十分有文學技巧;《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其中一首燴炙人口的作品,將詩中的文字轉換成畫面,當中亦包含了俯視和仰視(例子: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同樣見到作者精心鋪排;而《地下鐵》的情節亦包括「往上」和「向下」,內容富含豐富的比喻。劉偉成表示,三個作品都呈現「V」型的畫面構圖,穿梭於「上」和「下」之間,而這些手法都是靈感的來源,假如小作家可以吸收作品呈現的手法和模式,例如對比和鏡頭的運用,然後用於自己的作品之上,將令作品生色不少。 寫作錦囊 作者絮語:只要小心閱讀,就能解讀文學作品運用的手法和技巧,並成為自己的寫作靈感。 閱讀心態:若如盤子一樣,自知深度不足,則應對任何知識抱持開放的態度。當發掘到有興趣的題目,就要深入探索,盤踞於該主題上。 楊僖童同學:原來細膩的文字能夠有如此深刻的影響力,可以將內心的感受清晰地表達出來。 潘作年同學:導師引用不同的作品去說明閱讀技巧,令人容易明白,以後看文學作品就更容易明白當中真正意思。...

寫作一點靈:視頻教室 《如何寫出一篇文采飛揚的文章?》

講者:方舒眉 上載日期:2021年9月6日 作家方舒眉分享自己創作散文的意念, 並推薦三位散文大家,讓讀者多了解多掌握, 寫就一篇文采飛揚散文的訣竅。 何謂散文散文,是一種自由的文章體裁。 無論是書寫日常、旅遊見閒、讀書心得、點評人物、記敘時聞……皆可歸類為散文。小學生的作文何嘗不是散文呢? 散文,只是一種文章體裁,能夠寫散文沒有什麼了不起,寫出好的散文才了不起。 好的散文,除了好的題材,還要注重文采,文字如行雲流水,予人以艺术的美感。如果以中國畫作比喻,散文就是寫意水墨,隨心而作,筆到意到,揮灑自如,不拘一格。 寫散文,可以說很易,也可以說很難。說易,因為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的抒寫文體,不必講究音韻、排比,簡而言之,我手寫我心,將所想到的、感受到的寫出來,讓人看得明白就成。可以說是人人皆懂得寫。說難,正因為天馬行空、毫無規範。要文章寫得好,作者就必先有一點文學修養。就是剛才所提到的「文采」。 那麼,什麼是文采?「文采」是一種韻味,有如一道清越的琴音、松間的明月、天際的彩虹,明珠上的光芒。以優美的語言承載有內涵的思想,這樣的文章才能叫人擊節讚賞。 如何方可使文章發出「文采」的光芒呢?文學修養要靠累積,多讀書多看好的文章,自然會吸收為己所用。技巧方面,文章注重首句,首句夠吸引,讀者就會看下去。而通篇文章,不必句句雕琢,但求有一兩句「文章之眼」,令人印像深刻,回味無窮。 作家:方舒眉 香港作家。英國蘭開斯特文學碩士。散文及訪問作品見於不同報刊及雜誌等。 與馬星原合作《趣味學古文》,深入淺出介紹中國古文經典篇章,於2017年榮獲首屆《香港出版雙年獎》。...

阿濃的一個故事給我的生活啟迪

兒時總愛老往圖書館裏跑(因為我認為買書要很多錢,零花錢不足以支持),經常做完作業便去書店坐一個下午,用書藉來填滿我生活上的空虛,抒發我的感情。 我兒時曾在浩大的知識海洋裏瞥見一本書—《漢堡包和叉燒包》(也許是吃貨的眼光),是一篇三丶四百字左右的生活故事。許是兒時理解能力不多,不明當中的意義,單純著想:不就是主角小強,一個小孩,吵著要吃漢堡包,和意見相左的爺爺要喝茶吃叉燒包罷了。吃完,小強在茶樓兜兜轉轉,卻找不到爺爺;同時爺爺也在漢堡包店找小強,最後,小強透過廣播找到爺爺:請小強的爺爺到二樓廣播室,小強在找你。我當時心裏想:為何這篇故事能得獎,不過是篇幾頁的生活故事而已。 長大後,一次遨遊書海中,再次找到它的背影。當時的我已經13歲了,可我並不認為這本書只有3-8歲的小孩可以看,不過是想解決一下兒時的無知,當我拿起這本書時,感覺到有目光望著我—一位老人。我不理會,旋即沉入我兒時的圖書中,細細品味著這篇獲獎文章的含義:當今的小孩,年輕人與老人的意見,習慣,生活方式已經南轅北轍:老年人愛到茶樓,吃點心喝茶,消閒時間;年輕人,小孩愛吃漢堡包,煎炸油膩之物,並講求速度,吃完便走。世界的快速發展,帶動飲食業,老一輩的人還未適應,造成如今的局面。 而且,在廣播時,小強忘了爺爺的名字,只得說:請小強的爺爺到二樓廣播室,小強在找你。如今的孩子忘了長輩的名字,長輩們寵溺孩子,孩子卻不懂尊敬長輩:如早上的一句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早安。小小的一篇文章卻有著祖孫情情誼。是作者教導孩子要關心長輩、敬愛長輩。 我看了看作者名(畢竟讀好書豈能不知其作者)——阿濃。原名朱溥生,教育工作者,業餘寫作,著有散文,小說,童話,新詩超過一百種:生活故事林林總總,如《天生我材》,《漢堡包和叉燒包》丶童話著作有《池邊的一夜》,《清晨的露珠兒》,散文佳篇有《秋葉。秋水》,《哭泣的靈魂》。 我如今手上的這本不就是阿濃的著作——《阿濃說故事100 》!...

穿梭西營盤

25/7/2020 流動教室 東海自然文化寫作之旅(葉曉文) 分享有趣路線 散文 熟悉/歷史/文化/生態 :反思更佳 ====================================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是有思想感情的,每天面對行經的花草樹木建築物,就算它們只是一直靜靜地站立着不會主動跟你打招呼,然而,它們的存在總會讓人日久生情。 西營盤———位於香港島西部歷史悠久的一座山城。於1841年1月26日英軍在西營盤登陸,位處海邊及山勢陡峭的地理環境而有良好軍事優勢,便在佔領角以西的西角一帶築起軍營,「西營盤」因此命名。早於1850年代發展的西營盤有如香港歷史縮影,見證香港發展歷史。時至今日,除了保留古老樓房及傳統賣蔘茸海味的海味街外,聳立於干諾道西最觸目的玻璃幕牆,樓頂呈圓形球體的新式建築物便是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相信西營盤對香港歷史的發展價值將會延續下去… … 我家位於西營盤高街,馬路對角便是街坊稱之為「高街鬼屋」的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每逢天氣好的日子出門就會看見不少慕名而來的生面孔:攝影師、畫家、文青、模特兒、新婚夫婦…… 分別在建築正立面的花崗石外牆及遊廊附近觀察着,繁忙着。有時候我會好奇有什麼原因驅使這些人們前來拍攝或寫生?究竟是因為它的建築風格特別還是其歷史背景?早期巴洛克式地標建築,厚實的本地花崗石護土牆及中式的瓦片斜尖屋頂,外圍設有寬闊的拱形遊廊,在長廊上絲毫不差地懸掛了一排古色吊燈,晚上暗橙色的燈光更為這座建築添上神秘感。加上前身是精神病院亦有傳該處於日佔香港時期空置被用作刑場,時常傳出鬧鬼的傳聞,感覺此地可以激發怪談小說作家的創作靈感。 沿般咸道往西邊街方向走數分鐘,一所紅磚建成愛德華時代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式校舍建築,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一級法定古蹟的英皇書院便會出現眼簾,不時會吸引途人眺望校園內各處。特色的圓形入口弧形門廊由愛奧尼亞式花崗石柱承托,配有粗琢隅石、模製檐楣、圍繞窗戶的古典風格石砌緣飾等。隨著拱形柱廊的弧形邊牆行,遊人不用進入校園也能欣賞精緻的花園魚池,部分課室走廊更是一目了然。偶爾看到身穿整齊白襯衫及白褲校服的年輕學生在課室門前三五成羣地聊天。這個寧靜和諧的畫面又豈能想像書院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校舍被日軍空投的一枚炸彈擊中,瓦頂皆被摧毀;青年們組織「童子軍防空傳訊隊」,以支援香港防務中之後方工作。書院的學生及教師均赴陣佐戎,不少更於該場戰爭中殉難。 英皇書院對面樹蔭林立,培養百年樹人的香港大學歷史悠久。單是細遊大學校園吸收文化氣息就足以花上大半天的時間,離開時會感到渾身充滿追求學術知識的熱情。靠近大學門前舉目除了有香港大學牌匾,旁邊是列為古蹟的馮平山樓原名馮平山圖書館,建於一九三一年,為香港大學的中文圖書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樓曾用作存放私人、學校及政府機構的藏書。其後馮平山圖書館改作馮平山博物館,於一九九四年更名為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並在新翼徐展堂樓建成後向公眾開放。步入大樓中庭上層有一弧形展廳,以八角柱支撐,並從屋頂中央的大型天窗採光,這裏不時舉辦各式專題藝術展覽,如果想憑眼睛就能穿越中外古今,建議入內逛逛,必有收穫。 大學校園內喬木榕樹處處,常春藤綺壁上爬,每次經過孫中山階時,看到它們的我就像小狗的主人般心裏不禁慰問一下:「您們又偷偷地長高了多少?」無論遇上強烈颱風來襲後亦無損它們的生命力,可見其根基深厚,力增上游。夏季到達蒙國平花園的荷花池,可以欣賞睡蓮多變的花色,出於污泥而不染,清幽高雅的粉、紫、藍色,難怪是文人最愛。踏進秋冬荷花池四周的高大楓香樹亦會隨著温度改變,變成紅葉漫天,覆蓋在小小花園的上空,滿有詩意。喜歡站在小木橋上,俯視花園另一端的尾尾魚兒永遠漠視紅綠背景襯托,仍自由自在地暢泳。這瞬間,煩惱隨池中魚兒游遠即逝,努力不懈的動力又隨著迎面游來的魚兒從來。還有靜靜坐在池邊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嚴肅思考的樣子,像要提醒莘莘學子要為遠大的目標及理想奮鬥。 沿大學道經龍虎山向上走大概兩小時,可到象徵「東方之珠」繁榮成就的香港太平山,此行猶如進入歷史時空隧道。離旭龢道民居後不遠,首先經過位於克頓道路旁的維多利亞城界石。界石高98厘米,頂部呈錐形,並刻有「City Boundary 1903」字樣,從數字就可得知其練歷。在路上細心聆聽,擦身而過的聲音有不少是國際語言:英、法、德、日、意……香港果然是國際大都會。 隨着昔日士兵們的沉重步伐,可以想像到他們踏着軍靴背着軍器,雄糾糾向山上步行數公里便到達松林炮台。炮台位於松林之間,現在遺留大量廢棄的營房,於這空曠營地遊走的同時,幸福的我們又豈能親眼目睹頭上天空曾出現日軍轟炸機,親身體驗子彈和溜彈橫飛的場景。保留下來的松林廢堡歷史徑跟其他歷史遺跡一樣帶給後世的人們反思戰爭帶來的傷害及影響。 再努力往上爬一個小時,於太平山頂一帶能高處眺望九龍半島同時俯視香港島,時尚摩天大廈建築林立,配上藍天白雲與靛藍維多利亞港,站在這兒呼吸着現代都市氣息,此情此景叫人怎會不愛上這個地方?無論換了黃昏橙紫色畫布、或是漆黑一片的夜空,也無阻這座城市閃閃生輝。相比日本北海道函館市「百萬石夜景」之美的不同,大概因為香港具有標置性的摩天大廈建築予人富有立體並充滿活力熱誠的感覺。 終點站位於下山後香港大學與簿扶林道離聖安多尼天主教堂咫尺的香港二級歷史建築「聖類斯中學」。校園採用裝飾派建築風格,出入的師生像朋友般打成一遍,學生們不是手持足球便是藍球,身穿校服配運動鞋,步履輕盈。斜坡側門豎立一個由歷屆舊生合資的畢業生藝術家的雕塑品「奪魁」,背襯一幅幕牆,上刻有「學繼往聖,有教無類,不捨如斯。」可見舊生對校園濃濃之情沒有因時間流逝而褪色。 人皆有情,相信每人心中也有一個熟悉的地方,如在安托萬·德·聖修伯里《小王子》中,簡簡單單的一花一草一木,只要是細心的觀察,不難發現像小王子温柔地愛護的玫瑰,屬於自己的星球。...

暴風雨

暴風雨 散文 精讀坊 自有風雨話滄桑,歲月何知味,面對突發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風雨般暴發,我們風雨兼程,乘風破浪逆境中突破跨入新時代網課,同時春風化雨的明報為我們揚帆起「小作家培訓計劃」!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時是兩鄉,同氣連枝,共盼暴風雨停,疫情波趨勢峻暴,幾度禁足家中網課在線,讓我們度過史上最慢長假期,遙遙無期中,面臨隔空視頻停課不停學,此刻崩潰從不是瞬間失去而是失望透頂又無可奈何,尤如晴天霹靂閃電,明報雷嗚聲的招喚我投稿「假如我是小作家」入圍甘露雨,降落於我,我便習慣性的揮筆寫作,紀錄生活隨筆中點點滴滴「停學」和「上課」中拾趣,凡事過去,一切旨為序章,彩虹雨如期而到。 天空又下起暴風雨,晒歴歷嘩啦啦,雨線珠夹奏出轟隆隆的閃電交響曲,旋律瞭亮歌聲隨小溪奔湧向東流。東邊太陽西邊雨,狂風暴雨一瞬間,烏雲滿布奔放的泪,萬物悄悄潤無聲,夏日炎炎依然是那麼的詩情畫意。希望在明天,明天會更好! 強者含泪在暴風雨中從未停止奔跑,狂風暴雨中誰為你撐起一把傘,我相信被暴雨洗潔過的天空更湛藍,雷嗚中陰天被晴空所取代,我要努力成為小作家,不一樣的我,不一樣的暴風雨! 基督教香港信義信愛學校 四信彭美珊 06–07-2021...

《吐露港日月》、《披髮跣足》

講者:王良和 推薦作品:黃國彬 《吐露港日月》、《披髮跣足》 上載日期:2016年08月03日 簡介:黃國彬兼擅新詩、散文、文學評論、翻譯,著作極豐。他年輕時便認真思考怎樣成就「不朽」、「偉大」,而他選擇了寫作,作為人生的目標,終身的追求,寫作成了他的「宗教信仰」,因此,他是一個「意志型」的作家。由於一開始就對寫作抱有大志,他常以「攀山」、攀到「峰頂」,作為向文學最高境界進發的隱喻。所以〈攀山者〉一詩說,「攀上了萬山之巔,/浴著光海四顧腳下俯伏的雲濤。/這時候,山下的一切/再也不能傷你分毫」,在詩人的想像世界中,只要到了「超凡入聖」的「最高」境界,臻於「偉大」,人生就可以「不朽」。 黃國彬喜歡杜甫、屈原、李白的詩,他認為詩人除了要像杜甫,有博大的同情心,胸懷家國、民族外,還要像屈原、李白,具有驚人的想像力,可以上天入地。在〈我躺下的時候〉中,他想像自己離開人世的一刻,在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宏大樂聲中,飛升天宇,「像一枝發光的飛鏢,/射入最高天。」這是他頗為獨特的想像,深受意大利詩人但丁《神曲‧天堂篇》的影響。 黃國彬有一些詩向陶淵明學習,以生活瑣事、樸素而直白的語言入詩,例如收在《吐露港日月》中的〈懶爸爸的獨白〉、〈責子〉、〈見港督〉等,這類詩有淡淡的生活氣息、人情味、幽默感,是另一種藝術取向,也很值得欣賞。...
散文, 戲劇創作, 周蜜蜜, Auntie van van, 余翰廷,

多元課堂活動 激活創作思維

明報與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為不同程度的學生推出多元化的閱讀寫作課堂,啟發小作家們的創意思維。 散文寫作重視情感表達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短小精悍,表現真人真事真實感情的文體。一般的寫作規律是,對事物、人生、景物突然有了感悟,從感悟深入昇華,繁衍成文。好的散文,不論記敘、議論都帶有強烈的感情。 3月24日,曾獲兒童文學雙年獎的作家周蜜蜜,來到高小組小作家的課堂,教導散文寫作的技巧。她說:「散文立意要求獨特,就是作者的感悟需要體現出其獨特情志、獨特感受、獨特體驗的感悟,在字裏行間捕捉心靈的顫動和思想的閃光點。」 另外,她講解了散文和記敘文的區別。散文中所寫的人生、事件、景物等,都從自身感悟出發,是作者對事物特殊意義和美的發現。這種發現是知覺、思維、感覺的綜合思維結果,體現了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記敘文是記錄生活中的人和事,並不從作者的感悟出發。 周蜜蜜透過導讀《外祖父的寶貝》,讓小作家們學習如何把自己的個人經歷和感悟,化成文字,寫成一篇以小見大的散文。《外祖父的寶貝》中「我」的外公對讀書和學習英文有一種執着,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他仍與眾不同地鼓勵「我」和弟弟妹妹多讀書,有機會就出國留學。文章中放置了不同時代關於「我」和外公的生活片段,形散神聚,流露出對外公的思念和感激,以及個人對讀書的領會。 ▲作家周蜜蜜 追尋夢想——幻想及實踐 夢想是一個目標、是一種推動力,令人向前看,給予人從失敗中站起來的勇氣,使人積極。4月7日,擅長以故事來教育孩子的Auntievan van 來到初小組的小作家培訓班,透過「童心無限.夢想世界」這個主題分享不同人追尋理想的經歷,鼓勵和啟發小作家們尋找自己的夢想。 Auntie van van 說:「不同背景、不同年齡、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人士,都可追尋自己的夢想。我的大學同學Q(化名),他畢業以後去當社工,然而他發現社工並非自己的夢想,於是當了幾年社工後,毅然辭職,去學習化妝。現時他既是化妝師,亦是舞台劇演員,實踐着他十多歲時熱愛舞台劇表演的夢想。」此外,她又分享了前同事結婚生子後,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完成學業的故事,說明夢想可給人目標和動力,能使人迎難而上。 Auntie van van 續稱,夢想是透過觀察、發掘、接觸及思考而得來的。她鼓勵小作家要觀察和認識不同行業人士,例如:科學家、懲教署人員及記者等,同時需要思考如何裝備自己,才能達成夢想。 另外,Auntie van van透過創作夢想小屋的小遊戲,讓小作家們體會追尋夢想的過程,就是幻想、思考及創新。同時,她表示家長不應限制孩子的想像空間,在以前的年代,醫生、律師及老師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職業。然而,今時今日一些新興職業,如電競選手、街頭音樂人等,他們同樣可以取得出色的成就,因此應讓小朋友多發掘自己的興趣,並勇敢嘗試及實踐。 ▲作家 Auntie van van 戲劇不能缺少衝突元素 戲劇創作可從現實生活中獲得靈感,然而需要在故事中製造衝突、懸念,放置吸引觀眾追看的元素。4月7日,資深劇場編劇余翰廷,來到初中組的小作家培訓班,以「劇本結構及創作的靈感來源」為題,教導創作戲劇的技巧。 余翰廷說:「戲劇起源自希臘的祭祀,與舞蹈相同。而現今的戲劇有兩種潮流,一種是以人物為中心,如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另一種是以事件為中心,如動漫『名偵探柯南』。不論哪一種戲劇,必須具備的元素就是衝突。」 ▲資深劇場編劇余翰廷...

認識香港作家 細嚼本土風味作品

作家往往會把自身的生活經驗,寫進文學作品中。長期在香港生活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可反映出香港社會特色。舒巷城及也斯都是有名的本土作家,他們的作品,如《鯉魚門的霧》、《馬賽的魚湯》等,加入了極富香港地道特色的元素,讀起來讓人感覺親切,充滿共鳴感。日前,明報及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舉行了兩場「作家精讀坊」活動,讓參加者從名家作品中學習寫作技巧。 香港著名作家 舒巷城(1921-1999) 探索舒巷城筆下的香港 舒巷城(1921-1999)是香港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充滿香港地道風味。他不但擅長小說、散文新詩及舊體詩創作,亦曾繪畫、譜寫粵曲和為詩譜曲,可謂文壇多面手。舒巷城在香港出生、接受教育,曾經歷太平洋戰爭、先後到過桂林、越南、台灣、上海、南京、東北、天津、北京等地,戰爭結束後回到香港居住及工作。在「作家精讀坊」上,《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編輯李洛霞帶領一眾初中組小作家導讀舒巷城的經典作品——《鯉魚門的霧》及《香港仔的月光》。 舒巷城最膾炙人口的作品——《鯉魚門的霧》於1951年以秦可筆名,首度在雜誌《天底下》發表。該作品兩度被抄襲,都奪得了徵文比賽冠軍,自此聲名大噪。小說開首加入了疍家人的歌曲,此外運用了很多筆墨於描寫鯉魚門的霧景,別具香港特色。李洛霞說:「故事主角梁大貴離鄉十五年後,重回筲箕灣希望要尋找從前熟悉的風景,可惜筲箕灣已面目全非,令他愁緒萬千。春天的濃霧景觀,不僅是香港東區的特色,而且有助襯托主角的心情,營造氣氛。」她鼓勵小作家創作時,寫景與抒情的部分需要互相配合,像《鯉魚門的霧》若改為刻劃秋天的景觀,就不能表達主角迷惘的心情。 此外,《香港仔的月光》把五十年代香港的漁民生活經驗融入故事中。小說講述阿木嫂和月好的故事,阿木嫂的丈夫是海員,長期不在家,連中秋這個人月兩團圓的佳節,他也沒有回來。而月好自小沒有母親,父親以前是海員,現在在岸上的大茶樓當雜工,中秋節父親卻因偷月餅被捕,同樣未能與月好一起過節。李洛霞分析道:「圓月象徵團圓,然而作者筆下的月,並非圓月。作者以天上的月缺,象徵人間的人缺,中秋佳節阿木嫂與月好未能與家人團聚的悲涼。」此外,小說亦寫出當時水上人家生活的慘况,為謀生長期離家的海員、深夜還要撐船搭載客人往來的人等,極富本土色彩。 「倘若我的某篇小說或詩,還能感動讀者的話,那是因為下筆時,其中的人或事,首先感動了我自己。」—— 舒巷城 小作家 嚴晟嘉 福建中學(北角) 中一 小作家 陳欣豫 張祝珊英文中學 中二 小作家心聲 嚴晟嘉 福建中學(北角) 中一 「今天的講座引起我的寫作興趣,《鯉魚門的霧》把霧景描寫得很細膩,而且很配合所要抒發的感情。回去我想要創作一下《西灣河公園的早晨》,把每天看到的景色描寫出來。」 陳欣豫 張祝珊英文中學 中二 「今天認識了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作家舒巷城,他的作品讀起來很親切,亦能讓我認識一些近代史及本地文化知識。」 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蕭欣浩博士 走進也斯的文學世界 也斯(1949-2013)是香港的傑出作家,作品涉獵範圍廣泛,涵蓋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評論、文化研究等。在「作家精讀坊」上,也斯的學生、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蕭欣浩博士教授從飲食、香港、跨界三個部分,帶高小組小作家遊歷也斯的文學世界,體會當中的寫作鋪陳與技巧。 蕭欣浩通過也斯的文章,引發小作家思考相關經歷,將生活體驗和感受融入寫作之中。在也斯的食物作品之中,《馬賽的魚湯》以不同感覺表達飲食過程,蕭欣浩鼓勵學生要多用感觀描寫飲食,甚至大膽地以比喻、情境、誇張的手法表達。他亦分享也斯以《鴛鴦》比喻香港回歸帶來的文化衝擊、《給苦瓜的頌詩》則運用擬人法讚頌苦瓜「把苦味留給自己」的內涵,讓小作家思考苦瓜的「人生」狀况。...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