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成邦:寫食評反應要敏銳

小作家培訓計劃2014/15,伍成邦,流動教室,食評,
▲伍成邦與一眾小作家合照。

經常在電視飲食節目中聽到「雞有雞味、很有口感」等令人摸不着頭腦的食評,要表達食物的味道,除了靈敏的味覺和嗅覺外,還需要準確的詞彙。

為讓小作家有切實的體驗,最後一場流動教室特移師至香港大學「一念素食」餐廳,在資深傳媒人伍成邦的講解下,嘗試運用不同詞彙表達對食材的感覺,了解飲食文化,進一步學習撰寫食評的技巧。

小作家培訓計劃2014/15,伍成邦,流動教室,食評,
▲資深傳媒人伍成邦先生。

文字表達食物味道非易事
食物的味道和層次非常複雜,如情感一樣,有時會難以用言語表達。伍成邦表示:「寫食評是透過文字形容味道,要知道食物的味道,才能準確地表達。」他要小作家嗅一嗅食材的味道,將第一感覺記錄下來。他強調:「食評人反應要敏銳。要學會寫食評,需要平時多作練習,這需要花上很多時間及金錢去建立,非常珍貴。」

小作家仔細去嗅芒果的味道,有的說味道「甘香」、有說是「甜味」、「濃郁的果香」、「似奇異果味」。伍成邦認為:「甜味算是準確的形容,雖然用鼻子聞,但甜的感覺會在喉嚨滋長。而『果香』則太過籠統,因為生果自然有果香。」原來大家從小接觸的芒果,要用言詞來形容,也是非常困難。

小作家培訓計劃2014/15,伍成邦,流動教室,食評,
▲伍成邦向小作家分享寫食評的技巧和心得。

寫作需「情理之內,意料之外」
有了形容芒果的經驗,小作家在分辨龍井及苿莉茶葉氣味時,便有更深入的體會。有小作家說龍井的味道很清新,如「雨後泥土味」。伍成邦很讚賞這個答案。他表示:「英文食評常見用『Earthy』來形容泥土味,過往中文食評很少用泥土味形容,但在近年已變得常見。通常是用來形容茶葉及葡萄酒;另外泥土味亦會令人聯想有根部的食物,例如牛蒡。」

伍成邦並指出「雨後泥土」是一種感覺,是「情理之內,意料之外」的表達。他表示:「一篇好的文章,做到『情理之內,意料之外。』是很重要的,說出來合情合理,卻帶來意外驚喜的對比,是很重要的寫作元素。」伍成邦更分享了茶葉製作及挑選方法,豐富小作家對茶葉的認識。

小作家培訓計劃2014/15,伍成邦,流動教室,食評,
▲小作家仔細感受茶葉的味道。

舌頭辨味存爭議 大眾認同是美味
要用舌頭分辨味道,很多人會從「Tongue Map」入手,「Tongue Map」是舌頭的味蕾分佈圖,主要分為甜、酸、苦、鹹。小作家用舌頭不同位置感受砂糖的味道,大多都說舌尖的感覺最強烈。伍成邦表示:「針對舌頭地圖的理論是否正確,現時分作兩派意見,一派堅持正確,另一派則認為食物的複雜性不是舌頭的四個區域能夠區分。例如有一間味精廠的產品帶有強烈的「umami taste」,近似中文所形容的『鮮味』,就不能在舌頭地圖中區分出來,因此推翻了舌頭地圖的理論。」

食物是否美味,很多時是帶有強烈的主觀性,例如某人不喜歡甜品,便認為所有甜品都是不好吃的。伍成邦指出:「除了理解自己喜好,更要懂得代入他人的心情。在主觀之中,也要客觀。因此要判斷廚師烹調的食物是否美味,應看食物是否符合大眾口味。如一間餐廳食物種類及價錢與周邊餐廳相若,為何會大排長龍呢?往往最多人認同的,就是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