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 尋找鑑賞方法

在常規的課堂上,小作家們該很少接觸「評論」,因此我們邀請了講者黃怡分享如何透過欣賞玻璃藝術,學習從形容玻璃工藝,從而掌握甚麼是「評論」。此外,我們也特地找來玻璃工藝家謝樂筠分享玻璃藝術與歷史,幫助小作家了解製作玻璃的過程及學習描述玻璃的「外表」與「功能」,並將感覺描寫出來。再引用香港作家劉偉成詩作〈鋼綿玻璃〉,認識一些藝術評論的手法和技巧。(撰文:曾劍華) 了解玻璃工藝 晶瑩剔透外表,敲撞時會發出清脆聲響的玻璃,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被廣泛般應用。講者黃怡指出玻璃有千變萬化的演釋方式,「如杯碟等器皿,花樽等裝飾物,或玻璃窗等建築用物,都是玻璃工藝品。」 要學習形容一件玻璃工藝品,可從「外表」與「功能」入手。「一盞油燈外形圓圓的,用多塊茶色玻璃製作,內裏有金屬組件組合起來。其『功能』是將器皿底部的油吸引到棉芯,燃點後便可照明。當我們要評論,可描述其『外表』或理解其價值,或進一步解說玻璃製作的過程,如何燒出弧度;或調製茶色玻璃是否很難;玻璃的厚薄是否適中、均勻; 玻璃的顏色及透光度是否理想; 表面是否光滑,或者有紋路的是否理想;有沒有非刻意的裂紋、工具痕跡、粗糙的切口;或使用什麼材料、顏色、技法、難度高不高;這件作品中有沒有創新性等,都有助我們掌握學習『欣賞』的要點。」 說起玻璃歷史,源遠流長。玻璃工藝家講解以前的人視玻璃為擺設品,「玻璃在歷史上被視為奢侈品,作為進貢皇室貴族享用,或放置在宮廷內欣賞。到工業時代後,它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用來盛載水或成為家用的玻璃窗;亦有實驗室使用的試管。可是因玻璃質料容易受損,難於尋找文物考證其歷史有多久。製作玻璃的原料是矽砂, 將矽砂放進窯遇熱後就會變軟, 就成了透明狀的液態,然後改變其形狀,再經過迅速冷卻後成了玻璃品,此美麗的玻璃工藝品就是這樣燒製而成了。玻璃品最大的分別是有工廠形式及工藝品兩類。前者通常由機器自動化生產,大概1至2分鐘便做好一件玻璃品,製成品有啤酒樽及水樽等。後者則由人手製作,簡單的一件工藝製成品可花上幾小時甚至幾天製作,有的更需要助手幫忙處理才能成形;因此在藝術層面上,由本來只作為器皿,搖身成塑雕類型或擺設等藝術品。其實,欣賞玻璃工藝很主觀,可以從技術層面來看,例如吹製玻璃的厚度是否薄身;用窯燒則追求光滑度;顏色是否均勻,且能否清晰地呈現出來。像玻璃珠吊飾,看看是否夠圓,表面是否光滑,會否有花痕等,都是一些欣賞的心得。」 以物品比喻人性 玻璃有多種形態,鋼線玻璃是其中一類,其結構特色、功能、應用方法又是怎樣? 詩人劉偉成寫的短詩〈鋼線玻璃〉,除說明鋼線的基本要素外,也用了擬人法比喻人的傲骨性格。 進入詩前,講者先介紹劉偉成榮獲「香港藝術發展獎──文學藝術」,是位資深詩人。「他寫的詩,大多都是對日常生活裏的一些回應。〈鋼線玻璃〉寫於1997年,主題關於鋼線玻璃,多見於樓宇防火門。這種玻璃有層鐵絲網,表面不光滑且凹凸有坑紋,跟家中清澈透明光滑的玻璃窗有別。這玻璃的功能,縱使被打碎也不會四散,不會傷害到人;就是因表面有鋼線,在保安上起到保護作用。這可以想像,若遇上火警或發生危險狀況之下,玻璃不小心被打碎,也不會引起受傷或阻礙逃生。劉偉成用了擬人法聯起這玻璃的『外表』與『功能』,描述綱線玻璃本身的性格似人。詩中有這樣的描述『不屈的傲骨,像蛛網般』,玻璃表面的鐵絲網,令人聯想為一個好有尊嚴的人,跟其他講求通透玻璃有別,絕不適用於客廳,或『講求通明的睡房中』;更不介意『把我放逐到沒有人願意久留的浴室或廚房敢於處身屋的外圍』。這描述,除了是詩人本身的想像之外, 結合了玻璃原有放在廚房、浴室中的『功能』,那種傲骨的性格跟其他玻璃不同,構連起鋼線玻璃的結構。因此閱讀該詩時,可留意作者在那些地方使用擬人法。」 評論要有深度 當評論玻璃工藝品時,跟小作家平日書寫閱讀報告一樣,須列明報告目的、主題及大綱。「這跟描述玻璃『外表』一樣,其表達形式可以影響我們如何理解作品,因此要讓讀者清楚知道要討論的基礎,就要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去描寫。」 講者更列出一些評論玻璃工藝品的方向,例如想表達玻璃樽的「功能」要安全不漏水,或樽的表面有裂痕就會割傷皮膚等。「玻璃工藝家提及玻璃工藝品講求審美觀和意念與製作手法,如玻璃首飾選用的材料、顏色、技法,或穿載效果是否有美感,都可以詳細去描述。」透過是次理解玻璃工藝的切入點,大概希望各小作家能學懂一些「欣賞」及「評論」的方法吧! 小作家心聲 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 小五 黃翊翹 講者用心分享創作藝術背後所牽涉的功夫,但不明這些跟寫作有何關係。或許可以分享多些創作藝術如何跟寫作有連繫,或列清楚一篇文章的要點。雖然非首次參加小作家計劃,卻有感課堂內容滿挑戰性,使我滿腦子都充滿疑問; 卻無阻自己繼續熱愛寫作! 聖母小學 小五 李柏瑤 作家黃怡介紹了玻璃製作的過程,令我知道原來製作玻璃需要很多步驟。特別在課堂上,她說過〈鋼線玻璃〉一詩,把物品比喻人,這種創作手法很有趣,可以把物品的「感受」呈現出來,令我認識到修辭手法該如何應用在物品上。  

開拓寫作視野 關注本地農業邁向永續發展

都市人住在石屎森林中,幾乎被高聳入雲的建築物包圍着,就連草地、農地或灌叢的土地也愈來愈少,令動、植物的生存空間受到影響。因此,綠色議題是近年社會十分關注的事項。為了讓小作家開闊視野,作家梁永健特地跳出書本以外的框框,分享世界各地的農業科技化帶來的好處,還了解「都市農業」可促進本地農業有着可持續發展的機遇。 世界之大,有無限的知識等着去尋求,梁永健有感身處在地球表面只有一點的香港,需要了解香港以外的地方是怎樣耕作的,所以有空便飛出去看看。「對農業的印象是否留於石器時代,原始人走入森山採摘果實或手獵動物?當我們走進街市,看到新鮮的蔬菜,知不知農夫是怎樣耕種?或想想我們平時吃到的蔬菜、水果,知道產地來源嗎?以前,人們為了滿足食物需求,便會蒐集足夠的食物來充飢,為了更能穩定地提供食物,開始有條理地進行耕作,並會按季節來種植。」(撰文:曾劍華) 邁向農業科技化 別以為農夫是文盲,依然使用傳統人手擠牛奶;現代農夫會使用很多科學去研究,如何令產量大大提升。梁永健曾去過太平洋的復活島、芬蘭北極圈、秘魯等地方探索,更去到澳洲體驗擠牛奶,「想不到澳洲農夫為了提高乳牛生產的份量,使用高科技去生產牛奶。例如將牛隻排列在轉盤上,農夫只需站在原地位置,然後將擠奶的機器接駁到乳牛身體,用最少的氣力便能擠出牛奶。還分享每天會播放輕音樂給牛隻聽, 待牠們心情愉快, 便能產出更多牛奶。或另一次到馬來西亞的大片林木,農夫很有條理及規律地種植一排排的油棕樹;還以為種植植物是用來吃,卻是生產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香皂或沐浴液等原材料。有幸親身體驗,拿着工具在樹身割開小小的樹皮,白色汁液便會流落到用椰子殼造成的小兜內,這就是將來加工後成了筆袋內橡皮擦,可見農夫很有生意頭腦。」 學懂粒粒皆辛苦 梁永健除了去過外國了解農業外,亦走到本地農田觀察。可是土地隨着城市的發展下,農田空間愈來愈縮小,許多農夫面對土地不足的問題都搞盡腦汁去生存;有的農田建在貨櫃場旁、回收場等地,種植環境不太理想。「當農田設在不適當的土地上耕作,可以想像如果土地被污染,種植出來的植物亦不會健康。或試想像遇上打風,貨櫃有機會遭吹倒,輕則令農作物失收,大則對農田設施造成破壞,因此在這情況下,如要在香港推展或深化農業,可以怎樣做呢?」 他分享過,當小腿深深踩入田裏,感受耕作非易事。那刻,他真正明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農夫把水稻幼苗插入田裏,待收成後收割並將稻穗打穀,再經過打磨後去除稻穀後,成了白米,所以每一粒米都是農夫的心血。現時,在香港種植稻米的農田不多,多以蔬菜為主,如西洋菜。」 發展天台農圃 梁永健認為發展都市農業,可考慮在市區上發展更多的天台農圃,便能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紐約是其中一個成功例子發展天台農圃,希望香港可以借鏡外國,選擇將天台發展成天台農圃。天台農圃就是在大廈天台或平台集體栽種農作物,都市農莊十多年前已開始被推廣,由在工廈的天台種植蔬菜,發展到租田,每天都有專人淋水、播種、施肥、除蟲等。後來,愈來愈多人參與天台種植,目前大約有60個空中農圃運作,當中包括學校、商廈、屋苑、工業大廈或頂樓,估計有1400個農友積極參與,將天台種植的規模普及到全港的工商廈。」 都市農莊資深種植師陳金寶講解,在天台上種植有限制,如受環境及天氣等因素所限制。「由於天台不像農田一樣, 沒法生根, 所以選種的蔬果亦有限制。且要控制水份,加上溫度比在地上高4至5倍,因此會影響植物的生長。故現時按季節性種植,夏天種苦瓜、櫛瓜、冬瓜、南瓜、佛手瓜、西瓜、蜜瓜;菜類則有莧菜、潺菜、通菜。冬天有芥蘭、菜心、油麥菜。」 小作家心聲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中一 李映彤 參與流動教室後,我認為能提升我寫創意故事的技巧。前輩的敘事技巧也令我明白在寫故事的時候,要細心觀察時間和地點的轉變,以及要發掘新點子。在活動上, 有關空中農圃令我印象較深,我認為這項技術非常新穎。除此之外,我也認識了很多不同種類的蔬菜。所以我認為這次的活動, 不但能提升我的寫作技巧,還能開拓我的視野。 民生書院 中一 呂亦宬 參與作家梁永健之分享,對我作文上有一定得著及幫助。再經梁老師解釋,我更深入了解農夫原來有令人可敬的特質,及其背後的辛酸歷程。特別介紹空中耕作對我印象較深刻,想不到我們身處在石屎森林一樣的大城市,農夫很有創意地建造別有一番天地的天台種植,而且還有農作物收成,令我感覺有趣及興奮。希望有天能前往該處,去體會城市農夫的苦與甜、悲與喜。此外,梁老師還教懂我寫作之前,首先要對人或事或物有體驗,只要有了切身體驗,才能對人或事或物有深入了解,自然就會有很深的體會,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言之有物、發人深省」。

《跟名家學寫作》

講者:葉德平 推薦作品:《跟名家學寫作》潘步釗 上載日期:2021年8月25日 [video src="https://video3.mingpao.com/202110/BUS20211006_04.mp4" /] 簡介: 《跟名家學寫作》兼顧閱讀趣味和中學生的語文學習需要。全書分成十個主要章節,從西漢的司馬遷、唐宋的李白和蘇東坡,說到近代的錢鍾書和張愛玲。每章除了介紹作家生平外,也重點論述該名家的「創作心法」和他的「經典導讀」,讓讀者在認識名家生平、經歷以外,也能掌握其創作特色和作品風格,從而提升自己的寫作技巧。最特別的地方是這本書的每一章的最後部分都加入了名為「寫作小貼士」和「延伸閱讀」的兩個欄目,這使讀者進一步從更寛廣的角度去了解書中每位作家的寫作特色。

激發 寫作靈感 從個人興趣出發 深入研究成題材

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可從自己的興趣入手,興趣可產生原動力,激發源源不絕的寫作靈感。正如作者阿翔與陳廣隆,都是因為對事物有着濃厚的興趣,從而身體力行,或展開研究,成為出版著作的泉源。前者踩單車遊歷世界各地,把沿途見聞輯錄成書;後者因為對金庸著作充滿好奇,就連唸碩士的畢業論文亦以此為題。所以當你遇上思維阻塞,或苦無寫作靈感的時候,不妨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作為切入點就能寫出很多好文章。 遊記怎麼寫?用心出發 寫到世界盡頭  歷代不少文人雅士都愛遊歷,喜歡將沿途風光和體驗比喻為人生路。像古文學《桃花源記》描寫陶淵明憧憬「世外桃源」的生活,暗示他的生命哲理。從香港踩單車踩到南非的旅遊作家「阿翔」分享遊記寫作,指導同學怎樣把一段悠長旅程演繹成文字。 阿翔幾年前提出一個疑問:能否踩單車由大埔去到南非呢?經過兩年的籌備,他於2016年由大埔的家出發,用了一年半時間,途經二十多個國家,最後踩到目的地南非好望角。「究竟如何將踩單車之旅寫成遊記? 何謂遊記? 如何篩選合適內容撰文並結集成書?怎樣的遊記會吸引讀者有興趣閱讀?一連串問題讓同學好好思考。以我的遊記為例,我會把每天看過、遇過的人和事記錄下來,回港後花幾個月的時間,再把當中最有趣的部份結集成書。」 阿翔,自由身旅遊書作者、深度遊行程策劃及領隊。熱愛戶外、運動型旅遊及文化深度遊。曾以1年半時間用單車由香港騎行到南非好望角,並將旅程紀錄於《滾動到世界盡頭》一書。其他著作包括《我們都是在旅途上長大的》、《Lonely Planet台灣》及《Lonely Planet北海道》。 何謂遊記? 寫遊記,表面看似是較易寫的文體,但要令讀者看得投入或有共鳴,卻非易事。究竟阿翔怎樣通過自己喜歡的旅遊體驗,引發同學書寫遊記呢? 遊記文體有許多種,可以是記敍文,也可以是描寫文。「遊記主要記錄旅行經歷的所見所聞,部分可描寫當地風景,讓人知道我去到非洲,看到的沙漠是怎樣的。除了這些,也會把看到的風土人情、當地特產飲食、平日的生活一一介紹,還會提及當地歷史文化等。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個人感受,正如你去過的東京鐵塔,跟我去過的有何分別,怎樣跟別人的遊歷不同呢?例如在踩單車的旅途中,在廣東獅嶺鎮遇到一位老人,勉勵我不要懶、不要怕難!起初真的不適應每天的長時間騎行,還有天氣是最大挑戰,最怕下雨或遇上逆風,所以每次想放棄的時候,就會想起伯伯的說話。當說出了自己最真摯的感覺,遊記的果效就更突出。」 結構性寫作 如何寫好一篇遊記?阿翔指出,最重要是選材好,切忌拋書包,或可加些幽默感,用對話引起讀者的興趣,使內容生動些。在結尾部分,通常是帶出個人感受,反思問題。 「寫遊記,不能把所有見聞全部寫下來,這樣的「流水帳」未必好看。如描述早上在酒店起床刷牙梳洗,到服務生幫忙拿行李,然後上的士之類,太過詳細記錄事情,令讀者不會有興趣去追看。所以描述故事的手法要特別,才會令讀者有新鮮感。還有,旅遊經歷要獨一無二,尤其人物故事永遠最有趣,即描述當地遇上的人物和故事。此外,取材上可選擇一些能引起讀者共鳴、令人反思的事情。例如一次以色列之旅我住在青年旅舍,老闆是退役軍人,有位德國女住客問老闆有否殺過人,老闆回應如果我不殺、就會被殺,這就是戰爭!這句說話令我印象深刻,所以寫遊記重點是道出個人感受,形容當刻的感覺。另外,如想描寫風景,切忌濫用『美麗』、『壯觀』、『廣闊』等形容詞。若描述當地歷史文化,一定要做足資料搜集,避免資料錯誤。」 小作家心聲 余希晨 慈幼葉漢千禧小學 小五 “「在學校沒有機會與作家接觸,更不會跟旅遊作家交流,所以我很開心可以參加培訓班。對課堂內容最深刻的印象,是當老師提到用真實的感受去寫作,原來寫作除了想像外,更需要有真實的體驗,啟發我對余希晨 寫作充滿熱情。」” 黃苡因 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小四 “「我在去年已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 有感今年的課堂內容新穎有趣,充滿挑戰性及驚喜。透過兩年不同導師的指導,我已掌握書寫不同文體的技巧。這次學會寫遊記,認識到如何選材。可惜在疫情影響下不能外遊,但無阻我書寫遊記的決心。我將會把過往曾到美國、台灣和日本等地的見聞寫下來,期待盡快投稿,讓大家欣賞。」” 林海嵐 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 小五 “「對作家踩單車到南非的印象很深刻,可惜自己沒有踩單車的天分,沒機會有像老師般的體驗。因我未有機會在學校學習寫遊記,參加培訓班讓我感到具挑戰性,期望自己的作文會有進步、技巧有所提升。另會嘗試運用老師教導的方向來回憶英國之行,把造訪多位文學作家故居的感想寫下來,希望能做到老師的要求吧!」”   要寫好人物從小說筆下入手學習外貌描寫  記敘文是寫作體裁中最常用的文體,一般分成寫人、狀物、敘事與記景四類。怎樣把人物透過「記」、「敘」寫得活靈活現,令人看後如見其人?其精髓在於平日有沒有仔細觀察,把親身感受和經歷,通過生動、形象化語言描述出來。陳廣隆擔任初中組活動講者,以淺談金庸小說的人物塑造和武藝為主題,分享描寫人物的竅訣。 金庸創作了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 包括《射雕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作品。小說所刻劃的人物性格,以至對武功的描寫,往往能突出人物的鮮明形象。從賞析角度來看,從90年代開始陸續有評論家認為其精采之處可與殿堂級文學作家看齊,包括魯迅、巴金等。從寫作技巧來看,金庸將人物心理捕捉得很具體,我們可從中學會書寫人物的手法。 從興趣到研究 多年來金庸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包括94年的《射鵰英雄傳》、95年的《神鵰俠侶》、97年的《天龍八部》等多部作品。 為何金庸的作品多次被改編呢?陳廣隆表示,「金庸作品不只是消閒書籍或通俗小說,還把琴棋書畫,甚至易經等知識滲入字裏行間。讀大學碩士時,我更以他的著作為研究對象。」在課堂上,他更分析歷代影視媒體中曾飾演楊過與小龍女的人物,哪個版本最接近小說裏的描述。像服裝方面,以吳倩蓮夥拍任賢齊的版本為例,小龍女以黑色衫示人,跟以往作品的白色服飾有別。由此可見,不妨從多角度探討金庸筆下的人物和描寫技巧等方向,對寫作甚有啟發性。」 從影像到文字 陳廣隆指出,以《神鵰俠侶》所使用的武器「玄鐵重劍」為例,哪個版本最接近小說的描述?他借不同版本的描述來分析「想像」與「寫作」之間的關係。95年的版本,古天樂飾演楊過,所背着的「玄鐵重劍」較輕身。到2006年黃曉明飾演的版本,展現出既巨大又誇張的兵器;至於數年前3D手遊《射鵰英雄傳》出現的版本,設計完全有別,究竟哪個版本最接近小說裏的描述? 陳廣隆闡釋道,其實小說內所描述的是「那劍黑黝黝的毫無異狀,三尺多長的一把劍,兩邊劍鋒都是鈍口,劍尖更圓圓的似是個半球」,金庸就是想借此道出「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意思。「原來最強的劍招並非繁複而是簡單的,只要對準焦點,以最強力度揮出去,就能『遠勝世上諸般最巧妙的劍招』。多齣作品中所呈現的版本,都沒有一個能接近原著。反而新加坡漫畫家黃展鳴主筆的《神雕俠侶》漫畫內描繪的模樣,較接近小說裏的神態。 陳廣隆,語文教師,「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自小愛讀金庸小說,為此醉心不已,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報章專欄作者之一,文章現散見於報章及網站。 他又借兵器的描述,帶出影像可跳出文字的想像空間。「我們未讀作品,往往已因流行文化有初步的『印象』;可是當回到『文字』本身,就能細味到其特色之處,從而引發到新的『想像』,而這種『想像』或可改變我們下次閱讀時的『預期』和『印象』。因此每次閱讀,都可『綜合』出新的理解,從而豐富了閱讀和寫作技巧。」 小作家心聲 李美慧 仁濟醫院林百欣中學 中四 “「自己確實很少看金庸作品或武俠小說,亦相對較少描寫人物,是次首度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對如何描寫人物有了另一番理解。特別是導師分折金庸所描寫的人物非常仔細,像提到洪七公的衣着邋遢,突顯其粗豪性格。換着自己來寫,就一定很直接地寫他外觀。當理解導師講述的內容後,日後作文時,可多利用外在衣飾或內在因素來帶出人物性格。」” 方悠 播道書院 中四 “「學校課堂有教授人物描寫,但沒有像導師般仔細分析金庸筆下暗示式的寫作技巧,例如簡單地通過引用《射雕英雄傳》的動作、兵器等,教大家描寫如何透過外在物件來展現出鮮明的人物形象。這種寫作技巧對我來說有點難掌握,需要時間來消化;但確實對寫作得到很多啟發。」”

2020/21年度「小作家培訓計劃」得獎名單

2020/21「小作家培訓計劃」得獎名單如下: 初小組 全年大獎 獎項 學生 就讀學校 級別 作品 冠軍 馮譱翹 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 小二 八大行星拯救太陽 亞軍 黃暄喬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小三 我最心愛的禮物 季軍 練珈朗 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 小三 家裏有一位奧運選手 優異獎 朱祉爾 保良局志豪小學 小三 香港最美的地方 –鶴咀 優異獎 王苡說 嘉諾撒聖心學校 小二 沙灘記趣 優異獎 胡瑋晴 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 小三 小兔子與大野狼 優異獎 黃暄喬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小三 我的外婆 優異獎 王苡說 嘉諾撒聖心學校 小二 我的運動小故事 優異獎 吳思穎 沙田官立小學 小二 一種我喜歡的食物 優異獎 張俊希 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小三 第一個冠軍 優異獎 任承熙 九龍塘學校(小學部) 小三 最愛吃的蛋料理 優異獎 陸詩語 黃埔宣道小學 小一 我的媽媽 優異獎 胡瑋晴 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 小三 遊海洋公園 入圍獎 孫睿思 瑪利曼小學 小二 第二次龜兔賽跑 入圍獎 林汶駿 保良局田家炳小學 小三 美好的假期 入圍獎 劉盈妤 香港培正小學 小一 做家務 入圍獎 林汶駿 保良局田家炳小學 小三 兒童嘉年華遊樂記 入圍獎 麥冠星 佛教慈敬學校 小三 助人為快樂之本   最佳表現獎 學生 就讀學校 級別 王妤柔 馬頭涌官立小學 小一 甘卓熹 閩僑小學 小一 余天呈 聖保羅書院小學 小一 林思瑾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石圍角小學 小二 林睿熙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 小三 胡瑋晴 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 小三 時若詩 馬鞍山靈糧小學 小三 馮譱翹 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 小二 陸詩語 黃埔宣道小學 小一 鄧正生 港澳信義會小學 小三   培訓班及流動教室優異寫作獎 學生 就讀學校 級別 作品 陳嫣婷 聖公會牧愛小學 小一 一種我喜歡的食物 張子晴 曾梅千禧學校 小三 一件我喜歡的物件 黃鈞佑 保良局世德小學 小三 弟弟奇遇記 馮念恩 五旬節于良發小學 小二 灰姑娘穿越記   作家精讀坊優異寫作獎 學生 就讀學校 級別 作品 馮念恩 五旬節于良發小學 小二 我愛的外婆 李澤彬 華德學校 小二 胡思亂想也有用 王妤柔 馬頭涌官立小學 小一 我們一家的口頭禪   高小組 全年大獎 獎項 學生 就讀學校 級別 作品 冠軍 葉恩陶 九龍禮賢學校 小六 受傷的啓示 亞軍 黃翊翹 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 小五 如果有一天,我變成小雨點 季軍 鄧善瑩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 小五 克隆人戰爭 優異獎 麥靖宜 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小六 手錶的自述 優異獎 葉旼匡 屯門官立小學 小五 新龜兔賽跑 優異獎 黎一正 聖家學校 小五 我兒時的一件趣事 優異獎 王偲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 小六 抗疫有感 優異獎 潘貝兒 天主教柏德學校 小五 復活節的驚喜 優異獎 李蘊琦 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 小六 舒緩壓力的良策 優異獎 岑愷晴 循道學校 小六 倒楣的一天 優異獎 許凱嵐 循理會白普理基金循理小學 小六 假如我有一扇隨意門 優異獎 李希鳴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 小四 我的書包 優異獎 鍾顥澧 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 小五 郊遊樂 入圍獎 王昪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 小四 假如我是一隻鬼 入圍獎 莊栢羽 茵維特(香港)學校 小四 一次幫助別人的經歷 入圍獎 洪靜 九龍塘學校(小學部) 小四 外婆,只有你最了解我! 入圍獎 陳尚哲 天水圍天主教小學 小四 足球的自述 入圍獎 林萱 李志達紀念學校 小六 七寶古鎮   最佳表現獎 學生 就讀學校 級別 余希晨 慈幼葉漢千禧小學 小五 李希鳴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 小四 周晉丞 天水圍官立小學 小四 林靖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 小五 姚樂瞳 靈光小學 小六 高雨烔 保良局馮晴紀念小學 小五 梁學瑤 天水圍天主教小學 小五 陳心悠 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小學 小六 陳尚哲 天水圍天主教小學 小四 鄭璟瑤 協恩中學附屬小學 小四   培訓班及流動教室優異寫作獎 學生 就讀學校 級別 作品 鍾永瑩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 小五 我的鹽田梓之旅 方芍淇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 小四 環遊世界的鬼 高雨烔 保良局馮晴紀念小學 小五 故事續寫 李希鳴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 小四 我最喜歡的特色小食–北角雞蛋仔 吳姗燁 太古小學 小六 記柏架山林邊紅屋 趙心誼 嘉諾撒聖瑪利學校 小五 香港郊野 李希鳴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 小四 被遺忘的馬鈴薯 李希鳴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 小四 第一次獨自去外婆家   作家精讀坊優異寫作獎 學生 就讀學校 級別 作品 謝樂怡 般咸道官立小學 小六 停電 董尚宸 民生書院小學 小四 一位粗心大意的同學   初中組 全年大獎 獎項 學生 就讀學校 級別 作品 冠軍 張美遙 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 中三 絮果 亞軍 廖謙瑜 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 中三 摩星的日出 季軍 郭恩美 葵涌蘇浙公學 中三 星星未能出嫁 優異獎 施彤彤 民生書院 中二 如果思念有聲音 優異獎 李珞汶 瑪利曼中學 中三 一個特別的人 優異獎 朱舜東 閩僑中學 中二 空 優異獎 龍宣羽 閩僑中學 中二 不能分離的兄弟情–神秘的黑衣人(一) 優異獎 李莉瀅 保良局第一張永慶中學 中一 回不去的旅途 優異獎 葉摯瑜 聖羅撒書院 中二 熱鬧的深水埗區 優異獎 朱舜東 閩僑中學 中二 若不是別無選擇,誰又會邁步走向黑暗呢? 優異獎 李晞桐 拔萃女書院 中三 我終於體會到「憤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句話的意思 優異獎 李樂言 聖保祿中學 中一 有家真好 優異獎 吳仲賢 港島民生書院 中四 問心無愧 入圍獎 李皓行 港大同學會書院 中一 寧走崎嶇的路,不走平坦的路 入圍獎 吳仲賢 港島民生書院 中四 生活 入圍獎 李樂言 聖保祿中學 中一 這一次我要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我感到十分後悔 入圍獎 許晴心 葵涌蘇浙公學 中一 復課後的校園 入圍獎 李皓行 港大同學會書院 中一 一個溫暖的長輩   最佳表現獎 學生 就讀學校 級別 吳仲賢 港島民生書院 中四 林瑾 衛理中學 中一 區海晴 聖嘉勒女書院 中一 莊詠晴 茵維特中學 中一 莦逸朗 民生書院 中一 陳藹婷 觀塘官立中學 中二 黃詩詠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中三 廖謙瑜 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 中三 賴琳 華英中學 中一 龍宣羽 閩僑中學 中二   培訓班及流動教室優異寫作獎 學生 就讀學校 級別 作品 邱琳允 天水圍官立中學 中四 如果今天我變成了他 歐卓怡 拔萃女書院 中二 微小說大綱:「快樂戰紀」 龐宇昕 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 中三 人間有味是清歡 廖謙瑜 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 中三 車站 施嘉鈺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 中三 被遺忘的舞台 黃嘉敏 真光女書院 中三 茶文化在香港 呂亦宬 民生書院 中一 農田 李瑩湘 麗澤中學 中四 媽媽的梅菜肉餅   作家精讀坊優異寫作獎 學生 就讀學校 級別 作品 陳宇丞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 中四 保安員人物描寫 吳仲賢 港島民生書院 中四 讓物件說故事   小作家大使 優異寫作獎 學生 就讀學校 級別 作品 黃星縈 瑪利曼中學 中四 新年 陳思萁 香港真光中學 中四 粉紅泡泡 朱天諾 香港科技大學 大二 如果今天我變成一個炸彈

寫作啟蒙 跳入他者作品擷取無窮創意元素

要把一個抽象的概念,用文字表達出來,並非易事。為了深入淺談寫作技巧和心得,作家周淑屏從多角度探討描寫人物的手法,希望小作家能明白寫作需要具備精巧的構思和創作的能力。另一位講者,有「襪仔咩咩」之稱的作家楊瑾,在活動中分享一本好的繪本,如同寫作一樣需要具備許多元素,方能做到出口成文的文章。(撰文:曾劍華) 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寫好人物技巧 為避免寫人物出現千篇一律的面孔,關鍵在於平日有沒有善於抓住最顯著的外貌特徵來描繪。當要寫出具鮮明個性的人物時,不妨運用作家周淑屏所分享的小技巧,用放大鏡或顯微鏡仔細觀察,並用精準的詞語來加以描述,就能寫出能體現人物鮮明個性的言行。 從肖像外觀切入 刻畫肖像有多種方法,例如描繪其外貌,或仔細說明高矮肥瘦的身形,或是看看眼耳口鼻,具有什麼特徵;像胡適描寫差不多先生的相貌特點,和你和我都差不多,倒帶出其有趣的個性。「文中描寫他的相貌,『他有一雙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細密。』為何作者沒說明他是大眼或細眼;眼眉是粗或幼;耳朵形狀是兜風耳呢?當我們描寫人物時,可以利用小小的技巧來描述,例如從遠至近、由上至下來說明。譬如身形、衣飾;頭髮、面形、眼耳口鼻到腳等,一一去描述出來。但不是要將所有東西都說明,而是要挑選最富特徵的容貌。或可以使用一些描繪肖像的詞語,例如體格強壯、身高腳長、矮小精悍、身材魁梧、身形瘦削、皮膚黝黑、皮膚白皙、五官端正、眉清目秀、濃眉大眼、鼻樑挺直, 就能讓讀者未見其人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留意行為與心理 正如講者所說,寫好人物有多種方法,除了描寫肖像外觀,可以留意其說話方式、行為及心理等不同方向來切入去寫。如在茶餐廳裏,侍應是怎樣說話?學校裏的老師,又是怎樣說話?「這是道出怎樣的人會說怎樣的話,因一個人所說的話都會符合其身份、性格、地位;尤其說話之前,該會有一些小動作或神態,當仔細觀察後,就能讓人物變得生動、具體。」 另一種技巧是行為描寫,文中描述差不多先生的行為,表現與其名字一樣都是差不多。「文中提到差不多先生要搭火車到上海,『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已開走了。』或他病了,竟找牛醫生來看病。『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這看出他本身是個沒有責任感的人,沒想過為社會或身邊的人作出貢獻;例如不認為自己很重要,才會找牛醫來看自己的病。所以當小作家描寫人物時,不妨想想有什麼事情能表現出其性格的特質,這才能立體地寫好人物。」 小作家心聲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 小五 方意 參與了講者的分享後,我學會了四種描寫人物的技巧,包括行為、心理、語言、肖像描寫。像她提到胡適運用的寫作手法非常特別,提醒自己創作時可放大人物性格的特質來描述。尤其是叫小作家嘗試舉列一些形容肖像的詞語,令自己學會了不同的肖像詞語,獲益良多! 聖公會青衣村何澤芸小學 小五 劉奕浚 是次活動指導描寫人物,很有幫助,教曉我該從不同方向入手,例如樣貌描寫、言語描寫、心理描寫;再加上運用多些四字成語或詞彙,以及感想或領悟作結尾,可令文章更加生動有趣,豐富了我對寫人物的知識! 透過繪本了解好的作文元素 講者楊瑾以「繪本閱讀」作為切入點,希望小作家以全新角度來閱讀繪本,尤其是初小年紀的小作家們該很愛寫作,甚至愛進入文字閱讀的世界,相信能藉此啓蒙,運用不同的手法去創作。講者在活動上,問問小作家愛看哪些繪本?知不知繪本是如何被創作出來?好的繪本,該有哪些元素?她分享創作繪本大有學問,藉着課堂探討和思考。 好作品有條件 何解喜歡繪本?這本書有沒有觸動了你?會想再翻這本書嗎?一連串問題讓小作家思考好的繪本有哪些元素。「繪本可以沒有文字,但不可能沒有圖畫,因要有童心的人,才能讓讀者進入故事情節裏。因為一本圖書就等同是一個世界,裏頭的故事能否跨越不同年齡、種族、文化和生物,或會否抒發出複雜的情緒,如恐懼、妒忌、悲傷或寂寞,或能否做到同理心而不說教。所以一本好的繪本可讓你多思考,及再想翻開來看。將這份想法套入文字內,如能引起讀者想再翻看的念頭,就是好文章。一篇好的繪本或文字,都要內容富趣味,劇情往往猜不透,且跳出原有鋪排的框框,能讓人看後會心微笑,或有所反思,就是好作品了。因此,小作家創作時,可想想自己的文章有沒有這些元素。」 繪本啟發性多 何解我們要學習及閱讀「他者」?她表示同一天空下,大家的想法都不同,可藉着閱讀「他者」的著作,彼此了解各自的想法和感受。「長谷川義史的繪本系列甚多,瘋魔日本小孩的心,就是因他以一種幽默的方式來討論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當中一本《尿床天神》,以奇怪的夢境引入故事,將尿尿比喻為大海的美,帶出要認真看待孩子的煩惱,很有啟發性。」 小作家心聲 港澳信義會明道小學 小三 梁梓謙 楊老師的課程氣氛舒服,讓我能在課堂上輕鬆學習,亦專心學到不少新的寫作技巧,例如指導我們寫作時不能太公式化,要加些趣味性來吸引讀者。尤其分享長谷川義史的繪本《尿床天神》,將奇幻的想像描寫得繪形繪色,令人印象深刻。 港澳信義會小學 小三 鄧正生 楊瑾老師讓我知道可以用圖畫來說故事,她介紹的繪本圖畫和書名都很吸引,能引起我閱讀的興趣。她還分享了另一本《媽媽做給你》,故事描寫天下的媽媽都不一樣,內容有趣,很想跟媽媽和同學分享。更引發我將身邊熟悉人的口頭禪作為創作題材,會蠻過癮的。  

茶文化在香港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 香港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在我的印象中,香港喝茶文化不普遍也不是大眾追求熱門的休閒活動。而我在平日有喝茶的機會,就是在茶樓吃點心時。 而我在印象中,最喜歡的茶是絲襪奶茶,用牛奶和紅茶製成的。在傳統的茶文化中,絲襪奶茶並不是最正宗的品茶。但是裡面的茶葉也暗藏玄機,一點也不簡單。不同产地的红茶,风味口感又完全不同。像印度红茶最浓,锡兰红茶最香,非洲红茶汤色明亮,而中国红茶口感甘甜。丝袜奶茶是由五种茶叶调配而成。 在我印象中,香港的品茶文化就是由西方和中國茶文化的結合,傳統而新鮮。 「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質,也就是茶道的核心。 但在香港的茶文化中和睦清新成熟並不是很普遍,因為香港生活節奏很快,大家吃飯都是在快餐店用10-20分鐘吃完的。而香港人最注重的是早餐,因此他們會去茶餐厅喝一杯热奶茶,吃一个三明治,,吃几个点心。 在我看來,香港的茶文化不是最傳統的,也不是最能夠品嘗到茶的精神。但是香港人靈活變通,把傳統的茶文化變換成符合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把年輕人認為,傳統苦悶的茶文化變成現代流行的奶茶。 總括而言,我認為香港茶文化是打破傳統規則,開闊創新時代的標誌。

寫作一點靈:視頻教室 《小說的流動與設想》

講者:陳志堅 上載日期:2021年9月24日  故事是不會重覆的,縱然相類,時間會將故事改寫;所以,故事雖然一直在我們身邊,然而,都是獨有的。所有人都喜歡故事,即沒有人不喜歡小說。 一、小說設定﹕人物、環境、情節與對話 當我們談論小說,必先從小說的基礎開始,就是人物設定、情節環境和其中對話。小說的基本結構以人物組成,而人物之間的關係會演變出各種情緒脈落變化,這就是小說要說的話。小說所設定的環境,就是事情發生的場景,也是情節變化的背景所在。 當設定小說裡的人物時,角色是否立體是重要的因素,韓麗珠〈輸水管森林〉中,設定了四位人物,分別是我、母親、外婆、胖子,其中外婆的形象十分突出,「她的臉也黃,滿布了棕色的斑點,像一張給人揉成一團的雞皮紙,那些一深深淺淺的摺痕,撫也撫不平。似乎只要用力一扯,她的整張臉皮便會掉下來。」人物描寫細緻到位,才可讓讀者有充足的聯想,而且,人物形象與身世、與狀態、與遭遇或多或少都有關聯。 此外,人物關係是小說的重要考慮,按常理「我」應該和母親、外婆的關係最私密,然而,「我」最關切的卻竟然是對面屋的胖子,甚至達到「他幾乎是我除了自己以外,最熟悉的一個人」的程度,反而,外婆給「我」的印象卻是「似乎她一出生已經蒼老得像一團枯萎的植物,無法挪移身體。」這種突破真實常態的視點,往往形成小說的張力。關於「對話」,小說描述外婆死時,醫生問起媽媽是否需要解剖驗屍?母親搖了搖頭,醫生遂問起媽媽喜歡在死亡證上寫上甚麼死因﹖心臟梗塞還是肝硬化?母親只簡單說了句﹕「隨便。」 這段母親與醫生之間的對話,雖然簡單,但在面對死亡的前提下, 母親的漠不關心反而誘出各樣值得深思的地方。可見,小說中的對話,雖然有時只為了推進情節,但卻呈現了人物之間的深層關係與狀態。另一方面,韓麗珠把題目定作〈輸水管森林〉,這毫無疑問在探討城市森林裡看似密集和親密的關係,有時,小說的虛擬世界或許比真實世界更加寫實,就如美國作家菲利浦‧羅思(Philip Roth)《寫作美國小說》提到,小說是「事實與虛構混淆不清的。」 二、敘事角度 小說必然會考慮到敘事角度的問題。一般而言,小說常以第一人稱、第三人稱或全知的敘事角度切入,不同的敘事角度主要在考慮不同的小說效果。例如黎紫書〈死了一個理髮師〉中描寫一位理髮師的死亡,「報上有訃告,她看到那個理髮師的人頭照。」小說從側面切入,主角不在理髮店中知悉理髮師的死,而是在報章中得知的,顯然作者的意圖是想處理距離的問題。我們理解在顧客和理髮師之間是不會過度熟稔的,然而,當理髮師把手探進顧客的頭皮表面,仔細地分析頭髮的質素時,我們有沒有想過,這種一般的關係,卻在做著如此親密的動作,那麼我們到底應怎樣理解這種距離﹖又或者說,當我們在人擠的車廂裡竟與完全不認識的人身貼身地站著,甚而能輕易地嗅到乘客頭髮的氣味,我們應怎樣理解這種人際關係﹖可以說,作者特意書寫在報章訃文上看到理髮師的死,這關乎人際間距離的問題,可見,敘事角度的選取正配合了小說的意圖。 三、寫實與變幻 小說既是事實與虛構混淆不清,小說必然會以最恰當的呈現方式來處理。有時小說會極其清晰和準確地呈現真實世界的狀態,例如作品被稱為極簡主義風格的美國著名作家瑞蒙﹒卡佛,透過寫實的短篇小說,呈現美國低下層的生活形態和心理變化,同時把低下層對時間無法理解的失落感予以深刻的敘述。《大教堂》中〈保鮮〉描寫一對夫婦的故事,丈夫失業後在家百無聊賴,「他把手指按到嘴唇上。她看着他坐上沙發拿起那本書,把書翻到原來看的地方。忽然他又把書放下了,整個人躺了下來。她看見他的腦袋落到沙發扶手邊的那個枕頭上。他調整一下枕頭的位置,兩手擱在後腦勺,然後一動也不動的躺着。沒多久,她就看見他兩條膀臂往身旁垂了下來。」可見,小說真實地直面低下層無所事事的光景。而〈保鮮〉這題目設定,表面上意謂保存食物(特別因為貧窮)的意思,然而,小說更著重探問應怎樣在失業和無所事事的光景下,能繼續令夫妻間的感情得以「保鮮」,同時小說也讓人思考人們應怎樣維持新鮮的生活態度。如果說寫實是瑞蒙﹒卡佛短篇的特質,那麼,在寫實的基礎上糅合超現實或魔幻書寫,可以說就是村上春樹的寫作風格,我們會問,大作家看甚麼書﹖村上春樹說,他的作品深受瑞蒙﹒卡佛影響,大概從《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到《第一人稱單數》,這種游走於寫實和魔幻之間的書寫,終究迷倒了許多讀者。 故此,這裡也來談談魔幻書寫。有時小說不全以直白或寫實方式呈現,這是基於作者的情感或思想考量。謝曉虹《好黑》〈葉子和刀的愛情〉書寫一對情侶爭吵的瞬間,葉子和刀是情侶的名字,兩人從起初口頭爭辯,及至後來動刀相向,把手臂切下,然後大家拿著對方的手臂替對方撫背,故事看來很駭人,但這顯然是超乎現實且誇張的寫法,「葉子愣了一愣,就拿著刀的那截手臂,輕輕撫摸他的背。那你可以給我揉揉這裡嗎?葉子瞟了瞟自己的背說。刀也就拿起葉子那半截手臂,在她的背上輕輕打著圈。葉子感覺背上再次泛開了一個又一個的漣漪,雖然彷彿有點什麼不同了,但那就是她記得,最初的愛情的感覺。」我們可以理解,故事情節並非真實世界的反映,然而,倒是情感的升華是真實的,從口角到動武,再到冷靜後重新回復愛情的感覺,小說著實以魔幻的方式呈現了內在情感的轉化。王安憶說﹕「小說的精神,大概就是以最通俗的方式創造一個信的世界。」 小說不一定是要還原客觀世界的物象和物象之間的關係,小說更重視的是發現新視點,藉著不同形式呈現令人可信的狀況。故此,劉再復在《甚麼是文學——文學常識二十二講》中表示﹕「不應把觀察與想像對立。作品的架構過程,本身就是想像過程。……由「實」轉「虛」的過程……想像補充經驗、神思補充現實存在的過程。」小說好看,正正就在這真實和想像之間的互補過程中產生出來。 四、接受與質疑 最後,還要談論到作者的心理狀態與變化。王安憶「服從與對抗——小說寫作」講座中,以「跳遠」設喻,說明小說中的順從與對抗,她坦言自己的小說中還是順從的部分居多,「但每個人掙脫的方式不同,一如跳遠需要長距離的助跑,才能在空中騰躍的時間越久。」王安憶把服從比作助跑,「騰躍便是我出自助跑的抵抗。」可以說,小說雖然重視反映世界的狀態,然而,好作品不應隨意設限,還是應把「對抗」的成份呈現出來,就如王安憶以莫言的比喻作例﹕「麥收是一個極其殘酷的季節」。 或者說,至少我們應該「質疑」,而質疑的地方就是小說著力地要表達的主題思想。以我的小說《離群者》〈風聲〉為例,小說寫的是一位中學老師在各種流言之間尋找個人的出路,主角在小說裡曾產生各種內心的順服與懷疑,例如在轉職與教學方式的選取上,主角企圖以順服的姿勢面對世界的審判,然而最終迎來的卻是個人的鬱悒與背叛,故此,主角在小說結尾以新的觀點來面對世界對個人的懷疑。小說終局是這樣的,「然而,到底誰有這種權利決定他的未來?縱然他的未來如一株光禿了的火殃簕,甚至由於毫無價值而終將被折掉,這卻只能預示他將在長期不安穩的狀態中有了全新的結局,至於他的靈魂可以怎樣安放,全取決於他個人,任何人都無法干涉。今天他遇上這種無法自辯的審判,只可以說明,這是他在命定中被分配到的唯一角色。」對於世界的接受與懷疑是小說經常出現的提問,又或者說,小說的本質就在於探討個人與世界之間的問題。 如果可以,請想起那個在你心中的故事,然後提筆將它成形。 作家:陳志堅 畢業於中大中文系。現職中學老師,亦為中大和城大客席講師,文學獎評審、校際朗誦節評審等。寫小說和散文,著作如小說《離群者》、散文《時間擱淺》、青少年小說《無法預知的遠方》、《紅豆糕的歲月》等,作品亦見於報刊專欄等。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