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有趣路線》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
中一
張姿怡

在屏東南部,藏了一個隱形的時光隧道。

從你踏入這隧道的那一刻開始,便能感覺到這裏的一草一木,正慢慢為你倒流時光。這個保存悠久而且富有文化的隧道便是—涼山行山徑。
如果要形容涼山給我的感覺吧,那麼我會説,它像是把所有世界萬物的美好,例如:熾烈的太陽,遒勁的風,清新的空氣,澄淨的天空,柔柔的白雲,翠綠的山路,獨特的文化,悠久的歷史,濃厚的人情味,清涼的甜品⋯⋯融入了一杯毫無雜質的茶,而自己就細細地呷了一口。

第一次去涼山,是在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那是很久以前了,大概是四年前吧。在涼山發生的一切,像是被編排好的童話。在我腦海裏,彷彿是永不能被稀䆁的刻骨銘心。那刻深刻,就算只去了一次,對於那裏的記憶,依然歷歷在目,熟悉的程度如同去了十幾遍。

翻開涼山故事書的第一頁。那是一個清幽的清晨。我站在爸媽身旁,媽媽抱住弟弟。我望着那蔚藍的天空,細賞天上的那些調皮白雲,嘴角不禁扯開淺淺的弧度。這是關於涼山的故事開端。是的,就是呆呆地站在涼山山底驚歎。還未來得及上山走,就已經被山底的宏偉風光深深吸引,毫無保留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中。

山底往山腰的路程,是踏入時光隧道的最端位置。每一步的前往,就越遠離山底的世界。山底是繁華鬧市,你可清晰看見幾台車輛,或是旅遊巴等,這一切,都佈滿了二十一世紀的特徵。但從踏入涼山的一刻起,眼前四周都是自然景物,好像時光被緩緩倒流。那裏一切都變得很慢。風慢慢地吹,陽光慢慢地灑,溪水慢慢地流,人們則慢慢地在路上留下淺淺的印記,彷彿在那裏,心臟也慢慢地跳。這一切,像極了以前的農村生活。

一路上,佈滿了棵棵參天大樹。熾烈的太陽從高處細細地灑,灑落在葉子光滑的表面上。葉片的下方,(是)我觀看這些樹葉的角度。可見,在翠綠清透的葉片,(若)(若)現地散發閃閃發亮的金黃色。葉片的倒影,在地面成了一個又一個黑漆漆的形狀。綠中透金黃的葉片與黑暗無光的葉片,有着清晰明確的對比,像極了一幅優美的藝術作品,而繪畫者便是大自然吧。

再往前走了一會,淙淙的流水聲漸漸傳進耳朵裏。它的聲量,從(若)(若)現,到微弱,到最後的清晰,這是音樂美。如此自然地奏出漸強的旋律。如果要把溪流比做一個樂器,那麼我會用長笛來形容。聲音綿長、響亮、清徹及美好。

到了山腰,突然聽到一陣「沙沙」聲,延續了些許的時間。這不像是風聲,也不像是鞋底擦過地面的聲音。那是什麼呢?我有點納悶。正當我環視四周時,無意中發現在不遠方的一棵大樹的樹枝上,藏了一個小生物。那位小生物用自己腳趾上的粗爪,緊捉樹枝,然後伸手向前,往另外一個樹枝跳去,身手靈活,像極了武術造詣非凡的衛斯理。牠到了另外一個樹枝後,再向前一躍,拿起了一個果實,雙手捧着,然後放在牠的嘴邊,細細地咀嚼,畫面可愛極了!每當牠咬一口果實,便點一次牠那小小的頭。然後,更可愛的是,牠把咬碎了的果實塞在嘴巴兩旁,一直狂塞,直到嘴巴兩旁成了一個壓扁了的菜肉包形狀,再以極度呆萌的眼神向外看。這時我才發現牠是赤腹松鼠。牠擁有棕色的背部,橙色的腹部。四肢的毛較為短小,而尾巴的毛較長。聽媽媽説,赤腹松鼠體色變異極其多,例如有:灰白圈、塊斑、條斑的⋯⋯我回望那隻松鼠,想看看那隻松鼠的身旁有沒有牠的同伴,來證實媽媽的話。可是牠似乎有點小驕氣,華麗地轉了個身,剩下了牠那澎(發)的尾毛對着我。然後以緩慢而輕佻的步伐離開了,隱沒在樹葉之中。

小松鼠離開了,於是我們繼續往前走。到了山腰,第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無比宏偉的民旅建築。山腰佈滿了各種像蒙古包的屋子,整齊一排一排地,由我們所站的地方一直往山頂排列。而那些屋子的色系十分鮮明,有豔得如玫瑰的紅,有紫薯般的紫,有大海般的藍,有蛋黃的黃,是視覺般的享受,像置身於畫紙中。往上走,近距離接觸這些屋子,會聞到陣陣木香氣,雖然我不能清楚地分辨這是那種木材,但我覺得這是檀木。

接着,如果仔細觀看,會發現在屋子下的雜草擺了個由原住民自製的木頭娃娃。這娃娃做工精細,看來是花費了極大的時間與巧思才能做成的。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感受油然而生,是傷心嗎?不至於;是失落嗎?並不是吧;是感慨嗎?好像是。突然覺得自己好不實在,應該是説不滿自己從小到大,對於得到玩具這件事,都覺得是理所當然和唾手可得。從來不懂得珍惜與愛護,因為跟本也不知道製造玩具的過程是多複雜,更沒想過爸媽賺錢的辛酸。可是,看見這娃娃,我作了深深的反思,我覺得我不但要珍惜身邊所有的一切,還要貼近大自然。我所說的「貼近大自然」,並不是指每天都躲在山裏,而是想說,我們生活中的用品都應該採用環保物料,例如:運用草織草猛、木製玩偶⋯⋯我想,如果這世界所有小朋友願意接受這種玩具,那麼全球暖化一定得到改善吧!就像以前,農村生活貼近自然,所以空氣都特別清新,也沒有很多氣候問題。

最後,往前走了一會兒,到了一個由當地原住民經營的餐廳。那裏的佈置古色古香的,我坐下的那椅子,是木頭所製的。而抬頭所看到的並非電(視)或牆壁,而是一大片山景。在離自己不夠兩米的地方,有一棵參天大樹站立在懸崖上,它的樹葉一個接一個地往下墜,有點像吊鐘花。而在樹的下方,有一層霧氣,於是我想伸手去觸碰,就在差不多碰到之際,我往下看,無論怎樣瞪大眼睛看,也看不見山底。大概是被一層層的霧遮擋。於是我還是乖乖地坐回椅子上,品嘗桌上的甜品—「愛玉」。那是台灣一種特色的果凍,是由愛玉籽所製。製作的過程是把愛玉籽放在絲襪裏,然後不斷地用力捏,把愛玉籽的膠質釋放出,融入在水裏。這裏的原住民用的是山水,所以吃起來的愛玉特別透心冰涼,而且特別滑。口腔涼涼的感覺,配上美麗的大自然,不但「賞心」,而且「悅目」,還「悅耳」,更是味覺享受。

太陽差不多下山,這意味著是時候返往回程之路。從民旅餐廳一步一步往下走,到了色彩繽紛的民旅屋,看了看那木製娃娃,然後不捨地繼續往下。與許多大樹擦身而過,卻看不到那隻松鼠。最後看到了許多車子,有的人還在吸煙,空氣好像變得夾雜雜質。我好像走了一個時光隧道,又回到了現代。身上背了從隧道帶回來的故事,有點重。自己不斷反覆讀誦故事的主旨:要學會珍惜、知足、環保。

評語:

寫得很好,把一次台灣之旅仔細記敘,成功以多角度,重新建構回憶中的涼山;有美麗風景、芬芳氣味、可愛動物、動聽流水聲及美味甜品,是一場視覺、嗅覺、聽覺、味覺的盛宴。佳作。

評審人:葉曉文

名銜:作家、插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