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孝》

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
中二
李慧然

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是作為子女對母親(父母)懷有感激尊敬之心,對他們辛勤的撫養作出回報。「孝」是一種美德,相信每個人都知道「孝順」一詞,但誰又能做到之行合一(知行合一),真正把「孝」付諸實行?

「孝」使(是)子女對父母應有之情,這種情感是生而有志生而有之)的。父母總默默地,無私地為子女耕耘,附上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汗水,即使已心力交瘁,應會為子女遮風擋雨,令子女免受狂風暴雨摧殘。但又有多少子女成長後會為父母克盡孝道?我認為行吼(行孝)身為子女最基本要做的事情,而且無論子女的生活條件優越與否,為人子女都必須盡孝道。

相傳古時,有一隻小烏鴉初生時,牠的母親每天都會辛勞地找食物,親自衛報(餵哺)小烏鴉,(讓牠)健康地逐漸成長。當母親年老體衰之時,雙目失明,飛不動,在不能覓食的時候,小烏鴉就替母親四周外出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喂到母親口中。 從不嫌棄母親的養育恩,從不感到厭煩,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不進食為止。這故事也是代代相傳,家傳戶曉的「烏鴉反報」(烏鴉反哺)。 烏鴉,一種渾身漆黑,相貌醜陋的小鳥,普遍被認為不吉利而遭到人類厭惡,登不了大雅之堂,入不了水墨清畫的禽鳥,卻擁有了一種最值得我們子女學習的美德 — 孝道,外勞,敬老。可見連烏鴉這種禽鳥都能盡孝道,身為人類的我們是否應該履行最基本對父母的責任?

我明白在這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每分每秒都像是跟時間競賽。但很多人就會用「沒時間」、「忘記了」或經濟不許可等藉口推搪就不去關心父母。古時有黃香為父母「扇席暖席」,西漢時期的漢文帝亦是為有名的大孝子,即使身為一國之君,他從來都不敢怠慢自己的母親。有一天,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 漢文帝在處理國是之後,親自為母親煎藥,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煎藥完,他總是先為母親試藥,看看湯藥是否苦澀,是否燙到難以下咽之後才給母親喝。 這份孝心更流傳千古,後世讚頌漢武帝,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嘗。」連日理萬機的皇帝都不忘抽空孝順父母,我們為何不能?那些說自己生活條件不好的人,也許會打算等條件變好了再盡孝,但當條件變好了,父母卻未必在世。那時你會因「子欲養而親不待」抱恨終身。盡孝道可以是一句溫存的問候,可以是一張別致的心意卡,可以是隨性的探望⋯⋯「孝」不應該被金錢、物質所沾污。所以「孝」是我們每個人發自內心,對父母養育之恩予以報答之舉,而不僅僅是給予父母美好的物質生活。 一個人的生活條件優越與否亦不應成為子女盡孝不畫孝的準則。

總括而言,盡孝之道是為人子女最基本的責任,並與子女本身生活條件優越與否沒有關係。父母不求回報地為我們鋪了一條「康莊大道」使我們能茁壯成長,我們亦要做到「知行合一」,為父母盡一份孝道。

評語:

文章錯別字之多,慘不忍睹,交稿前,有再看一次嗎?這是作者把文章交出去前的應有責任呀! 文章論兒女盡孝,舉的都是老例子,說服力不強,能用貼近今日社會的最好。

評審人:李洛霞

名銜:作家兼資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