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西營盤

聖類斯中學
中一
鄭正弦

25/7/2020 流動教室
東海自然文化寫作之旅(葉曉文)
分享有趣路線
散文 熟悉/歷史/文化/生態 :反思更佳

====================================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是有思想感情的,每天面對行經的花草樹木建築物,就算它們只是一直靜靜地站立着不會主動跟你打招呼,然而,它們的存在總會讓人日久生情。

西營盤———位於香港島西部歷史悠久的一座山城。於1841年1月26日英軍在西營盤登陸,位處海邊及山勢陡峭的地理環境而有良好軍事優勢,便在佔領角以西的西角一帶築起軍營,「西營盤」因此命名。早於1850年代發展的西營盤有如香港歷史縮影,見證香港發展歷史。時至今日,除了保留古老樓房及傳統賣蔘茸海味的海味街外,聳立於干諾道西最觸目的玻璃幕牆,樓頂呈圓形球體的新式建築物便是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相信西營盤對香港歷史的發展價值將會延續下去… …

我家位於西營盤高街,馬路對角便是街坊稱之為「高街鬼屋」的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每逢天氣好的日子出門就會看見不少慕名而來的生面孔:攝影師、畫家、文青、模特兒、新婚夫婦…… 分別在建築正立面的花崗石外牆及遊廊附近觀察着,繁忙着。有時候我會好奇有什麼原因驅使這些人們前來拍攝或寫生?究竟是因為它的建築風格特別還是其歷史背景?早期巴洛克式地標建築,厚實的本地花崗石護土牆及中式的瓦片斜尖屋頂,外圍設有寬闊的拱形遊廊,在長廊上絲毫不差地懸掛了一排古色吊燈,晚上暗橙色的燈光更為這座建築添上神秘感。加上前身是精神病院亦有傳該處於日佔香港時期空置被用作刑場,時常傳出鬧鬼的傳聞,感覺此地可以激發怪談小說作家的創作靈感。

沿般咸道往西邊街方向走數分鐘,一所紅磚建成愛德華時代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式校舍建築,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一級法定古蹟的英皇書院便會出現眼簾,不時會吸引途人眺望校園內各處。特色的圓形入口弧形門廊由愛奧尼亞式花崗石柱承托,配有粗琢隅石、模製檐楣、圍繞窗戶的古典風格石砌緣飾等。隨著拱形柱廊的弧形邊牆行,遊人不用進入校園也能欣賞精緻的花園魚池,部分課室走廊更是一目了然。偶爾看到身穿整齊白襯衫及白褲校服的年輕學生在課室門前三五成羣地聊天。這個寧靜和諧的畫面又豈能想像書院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校舍被日軍空投的一枚炸彈擊中,瓦頂皆被摧毀;青年們組織「童子軍防空傳訊隊」,以支援香港防務中之後方工作。書院的學生及教師均赴陣佐戎,不少更於該場戰爭中殉難。

英皇書院對面樹蔭林立,培養百年樹人的香港大學歷史悠久。單是細遊大學校園吸收文化氣息就足以花上大半天的時間,離開時會感到渾身充滿追求學術知識的熱情。靠近大學門前舉目除了有香港大學牌匾,旁邊是列為古蹟的馮平山樓原名馮平山圖書館,建於一九三一年,為香港大學的中文圖書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樓曾用作存放私人、學校及政府機構的藏書。其後馮平山圖書館改作馮平山博物館,於一九九四年更名為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並在新翼徐展堂樓建成後向公眾開放。步入大樓中庭上層有一弧形展廳,以八角柱支撐,並從屋頂中央的大型天窗採光,這裏不時舉辦各式專題藝術展覽,如果想憑眼睛就能穿越中外古今,建議入內逛逛,必有收穫。

大學校園內喬木榕樹處處,常春藤綺壁上爬,每次經過孫中山階時,看到它們的我就像小狗的主人般心裏不禁慰問一下:「您們又偷偷地長高了多少?」無論遇上強烈颱風來襲後亦無損它們的生命力,可見其根基深厚,力增上游。夏季到達蒙國平花園的荷花池,可以欣賞睡蓮多變的花色,出於污泥而不染,清幽高雅的粉、紫、藍色,難怪是文人最愛。踏進秋冬荷花池四周的高大楓香樹亦會隨著温度改變,變成紅葉漫天,覆蓋在小小花園的上空,滿有詩意。喜歡站在小木橋上,俯視花園另一端的尾尾魚兒永遠漠視紅綠背景襯托,仍自由自在地暢泳。這瞬間,煩惱隨池中魚兒游遠即逝,努力不懈的動力又隨著迎面游來的魚兒從來。還有靜靜坐在池邊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嚴肅思考的樣子,像要提醒莘莘學子要為遠大的目標及理想奮鬥。

沿大學道經龍虎山向上走大概兩小時,可到象徵「東方之珠」繁榮成就的香港太平山,此行猶如進入歷史時空隧道。離旭龢道民居後不遠,首先經過位於克頓道路旁的維多利亞城界石。界石高98厘米,頂部呈錐形,並刻有「City Boundary 1903」字樣,從數字就可得知其練歷。在路上細心聆聽,擦身而過的聲音有不少是國際語言:英、法、德、日、意……香港果然是國際大都會。 隨着昔日士兵們的沉重步伐,可以想像到他們踏着軍靴背着軍器,雄糾糾向山上步行數公里便到達松林炮台。炮台位於松林之間,現在遺留大量廢棄的營房,於這空曠營地遊走的同時,幸福的我們又豈能親眼目睹頭上天空曾出現日軍轟炸機,親身體驗子彈和溜彈橫飛的場景。保留下來的松林廢堡歷史徑跟其他歷史遺跡一樣帶給後世的人們反思戰爭帶來的傷害及影響。

再努力往上爬一個小時,於太平山頂一帶能高處眺望九龍半島同時俯視香港島,時尚摩天大廈建築林立,配上藍天白雲與靛藍維多利亞港,站在這兒呼吸着現代都市氣息,此情此景叫人怎會不愛上這個地方?無論換了黃昏橙紫色畫布、或是漆黑一片的夜空,也無阻這座城市閃閃生輝。相比日本北海道函館市「百萬石夜景」之美的不同,大概因為香港具有標置性的摩天大廈建築予人富有立體並充滿活力熱誠的感覺。

終點站位於下山後香港大學與簿扶林道離聖安多尼天主教堂咫尺的香港二級歷史建築「聖類斯中學」。校園採用裝飾派建築風格,出入的師生像朋友般打成一遍,學生們不是手持足球便是藍球,身穿校服配運動鞋,步履輕盈。斜坡側門豎立一個由歷屆舊生合資的畢業生藝術家的雕塑品「奪魁」,背襯一幅幕牆,上刻有「學繼往聖,有教無類,不捨如斯。」可見舊生對校園濃濃之情沒有因時間流逝而褪色。

人皆有情,相信每人心中也有一個熟悉的地方,如在安托萬·德·聖修伯里《小王子》中,簡簡單單的一花一草一木,只要是細心的觀察,不難發現像小王子温柔地愛護的玫瑰,屬於自己的星球。

評語:

對西營盤的介紹很像流水賬,其實不必面面俱全,只需要找出自己最關注的一條主題線去深入挖掘更好,寫一篇「XX的西營盤」。

評審人:廖偉棠

名銜:作家、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