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小孩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
中四
魏心悦

老人與小孩
一九四零年六月十四日。

法國政府投降,巴黎淪陷,用時僅四十六天。

納粹軍旗插在了巴黎鐵塔上,紅白藍三色旗無處可尋。法蘭西的士兵敗了。

老人與小孩看著報紙上刊印的報導,意氣憤概,鐵塔上飄揚的他國旗象徵著民族的屈辱,法蘭西人的高貴自豪被狠狠碾碎。報紙上刊印了侵略者意氣風發的照片,以及那使人憤怒的勝利宣言。“德國巴黎”,何等恥辱的一個名稱。

老人看著報紙上侵略者的驕傲神情,想起了當年同等恥辱的一幕。又是同一個國家的侵略者,大搖大擺地走進凡爾賽宮,堂而皇之地坐在王座上,迫使國家簽下一條又一條條約。當時老人正值年輕之時,此事在他心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復仇火焰因此燃起,當時的他,勢必要侵略者付出代價。

他參加了世界大戰。

作為士兵的他,得以向國家的仇人報仇。看著敵人節節敗退,他心中有種大仇得報的快感。經過戰爭的洗禮,他發現他的心態也有所變化。在戰爭時,有過迷茫,有過恐懼;但是戰爭完結,國家成功了之後,他感到異常驕傲。他無法想像國家敗了會是什麼樣子。

先祖們奮不顧身投身革命,終於獲得解放和自由。如今面對著侵略者,更應該要投身戰場,保護好先輩以生命為他們爭取回來的寶貴自由。

對比起法蘭西人淪為他人附庸,戰爭的可怕是更為容易接受的。

一場戰爭,讓老人變得無畏。他知道戰爭的殘酷,但他更害怕的是落敗。在他心中,法蘭西人的民族氣節,比生命更為重要。因為那是先輩傳承下來的驕傲,不能被自己丟失。

現在巴黎淪陷,老人心中已有了打算。加入地下軍。

哪怕粉身碎骨,也要保法蘭西榮光。

小孩目前十六,他出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自小他就聽老人說著以往的事情,對老人所述的侵略者深感惡絕。他聽著老人說著戰場上的事,心馳神往。他也想像老人一樣,為了國家抛灑熱血,就如書中所說的革命先輩一樣。

他出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洗禮,他並不瞭解戰爭的一切,更遑論知道戰場是什麼樣子的。他對戰爭的認知,不外乎是來自老人的口述,老師的形容。老師在講臺上繪聲繪色地講述著將士的英勇事蹟,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熱血火焰因此熊熊燃起,年幼的他,就立志要當一名守護法蘭西榮光的戰士。

他一直等待著機會,能履行這個志願的機會。

那邊的侵略者冉冉升起,在邊界上屢屢挑釁法蘭西的底線。政府的不作為使小孩感到不滿。看著侵略者越來越昭然的野心,小孩心裡想,他的機會快到了。果不其然,不久後,侵略者便攻打了法蘭西。

小孩的父親被調派入伍,獨留他和老人在家。兩人對戰爭的狀況都保持高度關注,心中為前線的戰士呐喊加油。卻沒想到,不過短短四十六天,前線就敗了,國家就敗了。

這一次,小孩直面感受到了恥辱。而不是教科書中,他人口中講述的歷史。他的民族自豪感被狠狠碾碎,看著侵略者將法蘭西的三色旗踩在地上更是興旺了他的怒火。

他知道戰爭會死很多人,他知道。但是他無法容忍侵略者對他們民族的肆意嘲諷。

現在巴黎淪陷,小孩心中已有了打算。加入地下軍。

哪怕粉身碎骨,也要保法蘭西榮光。

小孩和老人對視一眼,彼此都看見了對方眼中的決絕。

老人頭髮灰白,發尾尾端是上翹的白,頭髮已隨歲月流逝脫落不少,顯露的頭髮上有著褐色的斑點。他的面上已佈滿歲月的痕跡,但他的眼神仍舊如此勢利堅定,他說。

“我經歷過戰爭,經歷過大風大浪。我已步入遲暮之年,我已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了。我願意以自己的身軀,守護法蘭西的榮光。”

小孩一頭金黃頭髮,發尾末端是小巧的卷毛,明牙皓齒。他碧綠的眼眸如翠玉般純淨,倒映出老人的樣貌。他的肌膚是未經磨難的純白,帶著如象牙般的光滑,歲月還沒在他身上留下痕跡。但他的眼神仍舊如此勢利堅定,他說。

“我沒有經歷過戰爭,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我知道,我是個法蘭西人。若沒有法蘭西,我便不是我。所以,我願意以自己的身軀,和那些革命先輩一樣,守護法蘭西的榮光。”

兩人眼中,都有熊熊烈火正在燃燒。

老人是經歷諸多,早已無所畏懼。在他心中,法蘭西民族的傳承比個人更為重要。因此,就算加入地下軍會面對諸多危險,他仍會毫不猶豫地加入。

小孩人生才剛開始,前方充滿未知。在他心中,沒有法蘭西就沒有他。他為這個身份感到自豪。因此,就算加入地下軍會面對諸多危險,他仍會毫不猶豫地加入。

兩人的經歷雖然不同,但都是無畏的勇士。皆因他們心中,有想守護的榮光。

老人與小孩,都是民族的戰士,法蘭西的戰士,法蘭西精神的守護者。

他們,都值得敬佩。

自由,平等,博愛。那是銘印在法蘭西民族上的壯志。由無數個老人或小孩,傳承一代又一代。

評語:

心悦的小說選取了歷史的題材,像戰爭這樣的大場景,不易處理,選擇聚焦兩代人(老人與小孩),用個體心理折射時代,做法合理。戰火之中,老人與小孩同樣無畏無懼,縱然人生經歷相異,卻有國族精神的傳承,可見小說立意和野心頗高。不過情節陳略為平淡,像是長篇小說中的過場或背景交代,若是2000字的小說,應有一些實質的事情發生,而非只有兩人相遇和流於理念交談的對話。

評審人:蕭欣浩博士

名銜:作家、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