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

麗澤中學
中二
陳惠珍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說的就是在春天被勤勤懇懇播種種子的,到了秋天就能收穫千万的糧食。然而,这却少不了農夫的功勞——他们不仅需要起早贪黑的在农田中辛苦耕耘,而且需要风雨交加的时候忙前忙后做好防护措施。因此沒有農夫(,)哪來農田呢?

一陣稻香拂過,令人不經想起一句順口溜「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二靠原袁隆平。」他被稱讚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即使具有顛覆世界的勸慰膽識,卻淡泊名利去當一介農夫,撒播智慧,收穫富足。在1959年發生的三年大饑荒后,令他勵志研究水稻,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並且屢次突破成就,令中國大陸与世界各地糧食產量提昇,被人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从雜交水稻到超級水稻再到基因改造水稻,無不展示出袁隆平對農業做出的巨大貢獻。

不單止袁隆平,世界各地專注於農業事務發展的人不計其數,他們在嚴寒酷暑的環境下辛勤勞作,當因為惡劣天氣影響農作物時,不但沒有怨天尤人,還致力尋找解決辦法。可見他們對於農業事務的熱愛与堅持不懈的精神。在播種時細心挑選種子,在豐收時掛滿笑容。

所謂「民以食為天」。作為人類三大賴以生存的條件之一,隨著人口增長,我們對於食物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加上務農是傳統中國農業与農村生活方式,因此農民在其中的意義也是十分重大。即使有一塊土地肥沃的農田放在一旁不予理會,也是浪費資源,所以沒有農夫,何來農田之説呢?

評語:

在糧食充足的今天,很難想像大饑荒的日子怎麼過。同學的作品讓我們認識到袁隆平這位中國偉人。沒有他的努力,糧食問題也許還未能完全解決。只有溫飽,國家才可以發展。文章提到「即使有一塊土地肥沃的農田放在一旁不予理會,也是浪費資源」,如果能把這意念再加以發揮,便能把農田、農夫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再加以連繫。

評審人:梁永健 Tony Sir

名銜:香港地理學會執委會、國際環境守護者青年會議諮詢委員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