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

閩僑中學
中二
胡妍琳

摆在我们眼前的佳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当然不是了,这是农夫的劳作,是他们顶着烈日,汗水直冒的结果,他们视农作物为自己的孩子。
当我第一次认识农夫这个字眼时,还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个时候课文教的“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总能倒背如流,但却没能理解到它们的意思。有一次,母亲从厨房拖着几道丰盛的饭菜,可能是当天比平日拖了一两个钟点吃晚餐,大家都直勾勾地盯着桌上的菜。过后大家便津津有味吃着,而我也因为肚子饿,狼吞虎咽地吃着,有时在夹菜的过程中还掉出几粒米粒来。但我并没有去理会,过了一会儿,爷爷看到了却拿着筷子把我掉出来的米粒夹起来,放到自己碗里。还一边教育我说到:千万不能浪费食粮,想当年爷爷吃饭可是没那么简单的,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在有条件了,也不能如此浪费,这是农夫没日没夜耕作的结果。假如每个人都像你如此浪费,这肚子以后可就要饿着过日子了。”当我听完这段爷爷的教训后,顿时领悟到《悯農》的意思了……
我们需要庆幸现在的生活,有农夫的劳作,使我们没有粮食问题,但我们也要表达的是感谢农夫,甚至是他们的付出,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是怎样呢?会不会像现在这般安逸?

評語:

欣賞同學以小小的米粒開始,從生活鎖事中帶出故事。作品以人所共知的《憫農》作為切入點,也容易引起讀者共鳴。如果再詳細說明「當年爺爺吃飯可是沒那麼簡單」的具體情況,例如當時爺爺的艱苦歲月,再把之與今天物質豐盛的年代對比,文章便更見深入,也能帶出農夫的重要地位。

評審人:梁永健 Tony Sir

名銜:香港地理學會執委會、國際環境守護者青年會議諮詢委員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