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遊舊地

聖芳濟書院
小作家大使
郭子弘

深水埗是我兒時的居所,從呱呱墜地到中學時期,我都是由外婆一手養大的。這裏的花草樹木、磚瓦牆壁、大街小巷,都為我的童年增添過不少色彩。在外人眼中,深水埗可能只是個老舊的貧民區,因為其熱鬧氣氛不能媲美旺角、尖沙等旅遊熱點,還住着一大群猶如「聯合國」般不同國籍的低下階層。可是,這個滿佈歲月痕跡的舊社區卻有着一份獨一無二的「街坊情」,於芸芸工程中自成一格。這天,隨著清風的指引,再次重臨舊地,令我讚歎連連:眼前的一切竟依舊如故,完全經得起時代變遷的考驗!

從巴士走下來,映入眼簾的都是熟悉的:街上兩旁的攤檔都放著各樣價廉物美的小手作;一個個被風雨蠶食而搖晃不定的招牌,彷彿以生銹的鐵架在訴說著自身的經歷;而中間原本不寬敞的路,在司機眼中卻猶如洪海之寬,「咇咇」的喇叭聲隨之響起。這條街道被四周新落成的商廈圍繞著,但它多年來屹立不倒,緣於居民都熱愛這個社區:街坊們七八舌地討論著當天的時事熱話、顧客與店主手舞足蹈的議價姿勢、攤販們不遺餘力的叫賣聲,每個人總心繫著自己的一個「家」。

孩提時代的我十分開朗,總時到處主動去結交新朋友,哪怕是街上的陌路人;我亦與樓下檔販們子女的關係十分親密,小時候還經常一起嬉戲、一起談天,那些檔販更視我為誼子呢!從那時開始,我已深深愛上這裏。可是人大,生活變得更席不暇暖,就與他們失去聯絡。難得到了舊時經常流連的地方,當然要沿著舊路重走一遍,再次感受箇中昔日的情懷!

走著走著,便到了舊居。一抬頭就瞥見一座座殘缺不全、日久失修的唐樓,與我小時候所見的無異。婉惜的是這裏卻人去樓空,鄰居已不在此,相信不久的將來也逃不過被清拆的命運⋯⋯還記得小時候對回家有著千萬個不願意,因為眼前的東西都令人聯想起驚嚇電影的場景:沿著起伏不平的樓梯往上走,盡是一堵堵油漆剝落的外牆、一個個滿佈雜物的梯間、一道道黯淡無光的走廊、一聲聲接二連三的水滴聲,令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我每次回家都像朱自清的爸爸一樣,蹣跚地、低著頭地拾級而上,外婆每次見狀,都會把我抱起,令我感到絲絲溫暖。到我長大成人,什麼都不怕時,外婆卻患上「老人病」,整天都足不出戶,反之到我背她下樓了。思緒至此,一股股暖流油然而生,猝不及防⋯⋯

舊區重建乃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我們要接受的。我們口講接受,但當政府側重經濟發展時,我們就會大聲疾呼的向政府問道「為何可以漠視上一代的留下的一切」?當重建項目不斷的展開,一間間小店就會結業,有的搬到臨時小販市場,有的因賠償不足被迫放棄營業,有的不願離開更被封店。居民的童年回憶,過去所培植的記憶都一一被重建所抹去。香港要繼續保持「東方之珠」、「亞洲四小龍之首」等虛名,一切老舊的東西無疑是隨著時代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必定是一座座新落成的樓宇。要振興經濟,提高香港的國際地位,舊區看來逃不過重建的命運,我們只能在這裏盼著這老區不要變得太快⋯⋯

現代人只會盲目崇拜潮流,任何時候都要走到潮流尖端,做任何事都要有「時代感」。他們只懂得工作、工作再工作,每天都重複著營營役役的生活。然而,在深水埗裏,沒有喘急的腳步聲、沒有汽車鳴笛的喇叭聲,沒有高級會所奢靡的音樂聲,一只有街坊們歡樂的嘻笑聲,可能這就是多年來屹立不動的「獅子山精神」!

評語:

文章前半部懂得以具體事例,側面表現深水埗的街坊情,但之後的描述卻漸漸流於過分主觀,及至最末段甚至有點二分的偏頗,即必須像深水埗這樣才具「獅子山精神」,其他人和社區則是「盲目崇拜潮流」,這似乎並不夠客觀,亦令文章流失本來鋪墊下來的感染力。 由第三段開始,作者寫檔販都視他為「誼子」,但之後卻都沒有了連絡,這不太合理,如果真是如此狀況,最好能詳細交代其中重大轉折的原因。而接着一段寫自己揹婆婆上樓,又引朱自清的〈背影〉烘托,情感有欠真摯,似有堆砌之嫌,如果可以有第三段開始修改,加入更多細緻描寫,當可令文章更立體血肉。

評審人:劉偉成

名銜:作家、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