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起跑線

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
中二
施俊源

  兒童的起跑線,這個概念源至於內地的一個奶粉廣告,廣告中說到,要喝某牌子的奶粉,才能贏在起跑線,成就非凡。及後,「贏在起跑線」這一詞延申至兒童的早期發展,形容現今家長催穀子女的心態,因而為子女報下林林總總的興趣班。   兒童的起跑線,我概括的給一個定義,就是指兒童開始主動學習、接觸知識的階段。當然,這個起跑線是個人化的,因人而異,亦會因地區的不同而改變。而溫老師認為,學習的起點(即起跑線),應在兒童接受幼稚教育開始,不應過早讓孩童參加興趣班。      剛才說過,就是因起跑線因人而異,而當一少撮的家長有「贏在起跑線」的觀念,讓子女參加各式各樣的興趣班,而又具有成果時,其他望子成龍的家長都會「跟風」,讓子女攻讀五花百門的課程。   對於這種風氣的成因,溫老師把社會比喻成一缸水,就是說大眾很容易被其他人影響,有時候掀起一陣風,大家就會「逐浪」;有好的東西,大家覺得不做,自己的子女好像吃虧了,於是便「跟風」。上述的例子正好可說明這點。此外,溫老師指出,現時家長的競爭心態強烈,相信「早起跑」就可以為子女找到好的小學、中學,有學習結果的保證,然後會進到好的大學及擁有美滿的人生。故此,大部分的家長並把「早期跑」和「美滿人生」連在一起,加上競爭心態和社會風氣,把這種風氣大幅傳出;當「人做我做」時,大家就深信這就沒錯了。但溫老師指出,「早起跑會勝出」是假定了每個學生的能力是一樣的,所以他認為,即使「早起跑」,亦未必對小孩有益。而我知道,芬蘭等北歐國家,讓孩子在幼稚園裡「從遊戲學習」來培訓小孩的社交和思考能力。該國亦在多年的PISA裡取得第一,是否說明瞭「不早跑也不吃虧」的道理呢?   就是因家長們存有攀比心理,現在的兒童起跑線都要分輸贏了。大部分人認為,「早期跑」就是贏,就表示你的準備越多、越充分;反之,「晚起跑」表示吃虧。在我個人看來,溫老師亦認同,就是每個小孩都是不一樣的,每人會有不同的學習能力、方式及速度。我們不應定義何謂「早起跑」或「遲起跑」。起跑線的設置,是否把所有的小孩放在同一條賽道上就是健康呢?其實,對於孩子最有利的,應是個人化的發展,因為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獨一無二,故每人的賽道都是不同的,社會有何必畫上統一的線,統一的賽道去比較?「贏」這個字,很是取決於家長的心態,我個人認為,贏是在於小孩能透過前期學習的啟蒙,確立一套自己的思考模式,為及後培養獨立分析的能力打好根基。      兒童的起跑線,我和溫老師都認為,兒童的家庭、即父母有最大的責任和權力去制定,當然,兒童的聲音亦應受重視並考慮,而政府的角色是提供多元化的資訊和意見供家長參考,充當「傳聲筒」,讓父母可以更合理,更看到子女的需要的情況下做出最合適子女的早期兒童發展計畫。至於表達兒童的意願,一些NGO充當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透過他們的調查、訪問以及宣傳,例如最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電視上放映的廣告,提倡家長讓兒童每天有1小時的遊戲時間等概念,亦正是改變社會想法的一個途徑。   若論及起跑線對兒童的影響,宜應厘清社會上存有多少種的起跑線。我在此沿用上述大部分家長的想法。上述亦提到,家長讓子女早起跑,是基於「不吃虧」的心理。在這種的心裡下,家長可能認為這可幫子女進名校,為他們好。但從子女的角度看,過量的補習或興趣班,反而對他們造成負擔,對學習產生反感,並建立了學習就是「塞東西」的不良想法。溫老師特別提到,學習是另學生建立一套良好的態度、技巧、對學習和知識的習慣,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而「填鴨式」的催穀反而使子女失去應變能力。故此,起跑線的定立亦應加入兒童的心智和生理發展,務求讓兒童不敢吃力。   作為家長,在子女成長時,不應作為子女開路的人,應讓子女自己去嘗試、發掘新事物,從而讓子女有自理、自立的能力,並有探索的精神。這個有關家長的定位絕不可看輕,這會影響到子女將來處事的態度。   另外,社會往往會出現一些如」贏在起跑線「等的風氣,作為家長,應明白到這些風氣的利弊,切勿盲目跟風,就是說,家長應深明子女的需要,然後給子女最合適、最恰當的跑道,以達到發揮潛能,修補短處之效。   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對子女有信心,認同子女所作的決定,別要將自己的子女與別人的比較,因為人各有長短。   各位兒童是獨特的,故各位兒童都會有自己的起跑線和跑道。社會大眾,應明白這一點,然後著手為各位兒童制定個人化的跑道,讓他們得到健康的發展、快樂的童年。

評語:

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家長不要盲目跟風, 逼迫孩子「贏在起跑線」, 論點正確, 要羅列論據的話, 言之成理的兩三項例子即可, 本文的不足處在於欠缺真實和生動的證據, 論說方面則同一道理過於重複(陳述方面顯得嚕嗦), 削弱了說服力;此外, 被作為理論權威的「溫老師」是誰?亦宜先作介紹。

評審人:李洛霞

名銜:作家兼資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