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協恩中學
中一
朱曉陶

  我的手碰到她那雙冰冷又幼嫩的手。從我們互相凝視的那本圖書再到她的臉,我愕然了。我不曾忘記過她一雙明亮的眸子鑲嵌在鵝蛋臉上,那種說不出的好看。她也又驚又喜,用不穩定的聲線說了一聲: 「天萌? 」我也趕不及反應,她就一拐一拐、蹣跚地拉著我往圖書館的椅子走去,我們慢慢坐下來了。   「曉恩,我們也有五年沒見面了,自從……」,我不想說下去,也不敢再說下去了。然而,她搖搖頭說自從五年前她被已離異了一段時間的父母拋棄後,也就從此沒有在學校出現過了。「那你的腳怎麽了?」「天萌,其實自從被他們拋棄後的五個月開始,我都一直住在外婆的家,是在旺角附近的。有一次替外婆拾紙皮去賣時,一堆被鐵卡車装着的紙皮全部被弄翻並壓着我的腳跟,繼而那輛鐵卡車也突然一個勁兒般壓在上頭,所以我的腳……骨折了。」她盡量壓抑着自己像波濤般洶湧的情緒,但我還是看得出她的眼眶已被一層既薄又輕的「淚紗」覆蓋著—好像藏著看不透的辛酸,說不出的苦澀。我知道她是窮的,卻不知道窮竟害得她這般的淒慘,心裏不由得一震。   我和曉恩是在中一時認識的。沈默寡言的她卻是一位從不計較太多的人﹔温文儒雅的我卻是一位愛講正義的人。由於性格上的一點點差異,我和她的交往中好像有一些似有還無的隔閡,但我們卻又不約而同地迷戀上閱讀和寫作。每天放學後,我倆都會在圖書館逗留,為我們的創作小說「趕工」。過了一兩個星期,我終於按捺不住、鼓起勇氣打破一如既往的陌生感,問她: 「曉恩,為什麽你能夠不計較太多?我可真有點看某些同學的壞行為和性格不順眼了。」她也許是認識我的(因為我們是同班同學),輕輕微笑着泛起兩個粉色的小酒窩說道: 「天萌,不計較太多並不是代表沒有容忍度、沒有原則。可計較得太多,久而久之就會成為比較和要求了。我自己是一個窮人,從小到大都明白其實過得足夠便可以,不要求太多……」這番發人深省的話實在一語道破我的心—是多麽的真摯、多麼的深入我心! 從那次起,我們彼此之間漸漸多了溝通和接觸。又過了兩個月,我們已經是形影不離、出雙入對的好朋友。但唯一抱憾的,就是她的臉上總帶著一絲絲的黯然。 所以為了令她變得快活,天冷時我會為她買一盒溫暖的維他奶飲料﹔天熱時我會陪伴她到自修室或圖書館一邊享受冷氣,一邊完成功課﹔天氣好時我會與她一起到郊外寫生甚至與她一起偷偷地打掃她的家……   可這一切只換來了她無盡的感激與那片刻的歡樂,而一切都是那麽現實,她始終沒有減退過臉上一絲絲的黯然。我知道事情開始不對勁了,她每天都帶着疲累的身軀回到學校,還有一副愁眉不展的模樣。不知道怎麽的,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擔憂,猜想著她是否患了甚麼疾病,或者是她家裏出了嚴重的問題,家離破碎的……我最終都向她唐突地說出了我的疑問。刹時間,淚如雨下,她把自己的心頭大石搬出來了,她告訴我: 「對不起啊,天萌,我騙了你那麽久。其實,我已經在三個月前被父母抛棄了,無家可歸,最後找到了我家附近一所收留孤兒的中心,就住在那兒啦。我每天一大早就要收拾好所有東西離開中心步行到學校,途中還要預先拾一些紙皮去賣……所以你看到我憔悴的臉容。」所有的苦,所有的痛,所有的悲,所有的傷,我都感受到了。我伸出左手,向她的肩膀一搭,希望讓痛苦減輕,讓悲傷逝去。   朋友,我明白了,我明白你。   可在那天以後,我再也沒有看過她瘦弱的身軀,我再也沒有看過我重視的蹤影。無聲無息地,她離開我了,那種可怕的孤獨、憂傷,我終于明白了。但我卻不明白彼此的友誼,難道真的像一條破裂的絲帶一般,從此不能再復合?足足過了半年,我才能夠從黑暗中走出來。這也是中學生活中不可翻開的一頁。   現在再遇見她,既親切又陌生,像是把斷了的絲弦推波助瀾地把它復合。她建議一起到咖啡店去繼續聊。也好,我答應了。她把自己的手提電話號碼給了我,又叫我先去,我就照著做了。我不明白,卻不好意思推辭。我到了附近的咖啡店並坐下了,她在十分鐘後終于趕來了。她輕輕地放下一本書–啊,不是,是我們剛才都想借的那本書,放在桌子上。猛看,才發現那本書是《高飛吧,五年的友誼》……她緊握著我的雙手說:「給你的。」淚水刹時間都是屬於我們的了,享受著甘甜的時光,世界好像從此充滿了希望。原來,只要我心中還有你,你心中還有我,大家能夠彼此明白的話—   辛酸憂傷終被遺忘,友誼能夠高飛遠方! 朋友 作詞:詹育彰/姚若龍 作曲:陳志遠 編曲:Danny 演唱:方文琳/伊能靜 從前的辛酸現在要遺忘 所有的悲傷全部都收藏 走出自己的陰暗角落 我才發現世界上有人和我一樣 當你感覺到寒冷而憂傷 把顫抖的心靠在我肩上 我的朋友請不要徬徨 握緊雙手點燃所有希望 我和你從陌生到熟悉 忘掉那所有的灰黯過去 我和你不需要再猶豫 迎著風飛向那更高更遠的地方

評語:

作者選取的歌詞與內容相當配合。二人因為志趣相投而成為好友,可謂合乎情理。然而,背負家庭不幸的「她」為何願意向天萌打開心扉?「她」的性格與成長背景之間的關係為何?這些都是讀者感興趣的地方,也是作者宜多加着力之處。

評審人:鄒文律博士

名銜: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