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建築看香港城市變遷

番禺會所華仁上午小學
小四
何諾智

  饒宗頤文化館是三級歷史古蹟。它的前身經過多次修葺改建,終於在二零一二年成為饒宗頤文化館。   十九世紀末還未填海時,(誰?)就在文化館的原址建築了一個涼亭般大的海關,建築很簡陋。但現時那裏已不見海和海關。   二十世紀初,海關改建成「豬仔館」。華工被「賣豬仔」到東南亞等地區時要在香港暫住,因而出現了「豬仔館」。後因英國政府禁止招聘華工,「豬仔館」在兩年後荒廢。   一九一零年,「豬仔館」再改建成控制疫症蔓延的隔離站。十年後又改建成女子監獄。   一九三八年,監獄修建成傳染病院,並在一九四八年改名為「荔枝角醫院」。二零零零年,「荔枝角醫院」變成「荔康居」,最後再變成現時的饒宗頤文化館。   雖然建築角色不同,但在同一地址上回應當時社會需要,由簡陋的小海關,變成一座可以住、食、參觀和紀念歷史和文化的饒宗頤文化館。

評語:

歷史段落分明,若能在建築或個人感受方面多加着墨,效果更佳。

評審人:陳天權

名銜:文化旅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