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小作家

激發 寫作靈感 從個人興趣出發 深入研究成題材

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可從自己的興趣入手,興趣可產生原動力,激發源源不絕的寫作靈感。正如作者阿翔與陳廣隆,都是因為對事物有着濃厚的興趣,從而身體力行,或展開研究,成為出版著作的泉源。前者踩單車遊歷世界各地,把沿途見聞輯錄成書;後者因為對金庸著作充滿好奇,就連唸碩士的畢業論文亦以此為題。所以當你遇上思維阻塞,或苦無寫作靈感的時候,不妨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作為切入點就能寫出很多好文章。 遊記怎麼寫?用心出發 寫到世界盡頭  歷代不少文人雅士都愛遊歷,喜歡將沿途風光和體驗比喻為人生路。像古文學《桃花源記》描寫陶淵明憧憬「世外桃源」的生活,暗示他的生命哲理。從香港踩單車踩到南非的旅遊作家「阿翔」分享遊記寫作,指導同學怎樣把一段悠長旅程演繹成文字。 阿翔幾年前提出一個疑問:能否踩單車由大埔去到南非呢?經過兩年的籌備,他於2016年由大埔的家出發,用了一年半時間,途經二十多個國家,最後踩到目的地南非好望角。「究竟如何將踩單車之旅寫成遊記? 何謂遊記? 如何篩選合適內容撰文並結集成書?怎樣的遊記會吸引讀者有興趣閱讀?一連串問題讓同學好好思考。以我的遊記為例,我會把每天看過、遇過的人和事記錄下來,回港後花幾個月的時間,再把當中最有趣的部份結集成書。」 阿翔,自由身旅遊書作者、深度遊行程策劃及領隊。熱愛戶外、運動型旅遊及文化深度遊。曾以1年半時間用單車由香港騎行到南非好望角,並將旅程紀錄於《滾動到世界盡頭》一書。其他著作包括《我們都是在旅途上長大的》、《Lonely Planet台灣》及《Lonely Planet北海道》。 何謂遊記? 寫遊記,表面看似是較易寫的文體,但要令讀者看得投入或有共鳴,卻非易事。究竟阿翔怎樣通過自己喜歡的旅遊體驗,引發同學書寫遊記呢? 遊記文體有許多種,可以是記敍文,也可以是描寫文。「遊記主要記錄旅行經歷的所見所聞,部分可描寫當地風景,讓人知道我去到非洲,看到的沙漠是怎樣的。除了這些,也會把看到的風土人情、當地特產飲食、平日的生活一一介紹,還會提及當地歷史文化等。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個人感受,正如你去過的東京鐵塔,跟我去過的有何分別,怎樣跟別人的遊歷不同呢?例如在踩單車的旅途中,在廣東獅嶺鎮遇到一位老人,勉勵我不要懶、不要怕難!起初真的不適應每天的長時間騎行,還有天氣是最大挑戰,最怕下雨或遇上逆風,所以每次想放棄的時候,就會想起伯伯的說話。當說出了自己最真摯的感覺,遊記的果效就更突出。」 結構性寫作 如何寫好一篇遊記?阿翔指出,最重要是選材好,切忌拋書包,或可加些幽默感,用對話引起讀者的興趣,使內容生動些。在結尾部分,通常是帶出個人感受,反思問題。 「寫遊記,不能把所有見聞全部寫下來,這樣的「流水帳」未必好看。如描述早上在酒店起床刷牙梳洗,到服務生幫忙拿行李,然後上的士之類,太過詳細記錄事情,令讀者不會有興趣去追看。所以描述故事的手法要特別,才會令讀者有新鮮感。還有,旅遊經歷要獨一無二,尤其人物故事永遠最有趣,即描述當地遇上的人物和故事。此外,取材上可選擇一些能引起讀者共鳴、令人反思的事情。例如一次以色列之旅我住在青年旅舍,老闆是退役軍人,有位德國女住客問老闆有否殺過人,老闆回應如果我不殺、就會被殺,這就是戰爭!這句說話令我印象深刻,所以寫遊記重點是道出個人感受,形容當刻的感覺。另外,如想描寫風景,切忌濫用『美麗』、『壯觀』、『廣闊』等形容詞。若描述當地歷史文化,一定要做足資料搜集,避免資料錯誤。」 小作家心聲 余希晨 慈幼葉漢千禧小學 小五 “「在學校沒有機會與作家接觸,更不會跟旅遊作家交流,所以我很開心可以參加培訓班。對課堂內容最深刻的印象,是當老師提到用真實的感受去寫作,原來寫作除了想像外,更需要有真實的體驗,啟發我對余希晨 寫作充滿熱情。」” 黃苡因 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小四 “「我在去年已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 有感今年的課堂內容新穎有趣,充滿挑戰性及驚喜。透過兩年不同導師的指導,我已掌握書寫不同文體的技巧。這次學會寫遊記,認識到如何選材。可惜在疫情影響下不能外遊,但無阻我書寫遊記的決心。我將會把過往曾到美國、台灣和日本等地的見聞寫下來,期待盡快投稿,讓大家欣賞。」” 林海嵐 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 小五 “「對作家踩單車到南非的印象很深刻,可惜自己沒有踩單車的天分,沒機會有像老師般的體驗。因我未有機會在學校學習寫遊記,參加培訓班讓我感到具挑戰性,期望自己的作文會有進步、技巧有所提升。另會嘗試運用老師教導的方向來回憶英國之行,把造訪多位文學作家故居的感想寫下來,希望能做到老師的要求吧!」”   要寫好人物從小說筆下入手學習外貌描寫  記敘文是寫作體裁中最常用的文體,一般分成寫人、狀物、敘事與記景四類。怎樣把人物透過「記」、「敘」寫得活靈活現,令人看後如見其人?其精髓在於平日有沒有仔細觀察,把親身感受和經歷,通過生動、形象化語言描述出來。陳廣隆擔任初中組活動講者,以淺談金庸小說的人物塑造和武藝為主題,分享描寫人物的竅訣。 金庸創作了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 包括《射雕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作品。小說所刻劃的人物性格,以至對武功的描寫,往往能突出人物的鮮明形象。從賞析角度來看,從90年代開始陸續有評論家認為其精采之處可與殿堂級文學作家看齊,包括魯迅、巴金等。從寫作技巧來看,金庸將人物心理捕捉得很具體,我們可從中學會書寫人物的手法。 從興趣到研究 多年來金庸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包括94年的《射鵰英雄傳》、95年的《神鵰俠侶》、97年的《天龍八部》等多部作品。 為何金庸的作品多次被改編呢?陳廣隆表示,「金庸作品不只是消閒書籍或通俗小說,還把琴棋書畫,甚至易經等知識滲入字裏行間。讀大學碩士時,我更以他的著作為研究對象。」在課堂上,他更分析歷代影視媒體中曾飾演楊過與小龍女的人物,哪個版本最接近小說裏的描述。像服裝方面,以吳倩蓮夥拍任賢齊的版本為例,小龍女以黑色衫示人,跟以往作品的白色服飾有別。由此可見,不妨從多角度探討金庸筆下的人物和描寫技巧等方向,對寫作甚有啟發性。」 從影像到文字 陳廣隆指出,以《神鵰俠侶》所使用的武器「玄鐵重劍」為例,哪個版本最接近小說的描述?他借不同版本的描述來分析「想像」與「寫作」之間的關係。95年的版本,古天樂飾演楊過,所背着的「玄鐵重劍」較輕身。到2006年黃曉明飾演的版本,展現出既巨大又誇張的兵器;至於數年前3D手遊《射鵰英雄傳》出現的版本,設計完全有別,究竟哪個版本最接近小說裏的描述? 陳廣隆闡釋道,其實小說內所描述的是「那劍黑黝黝的毫無異狀,三尺多長的一把劍,兩邊劍鋒都是鈍口,劍尖更圓圓的似是個半球」,金庸就是想借此道出「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意思。「原來最強的劍招並非繁複而是簡單的,只要對準焦點,以最強力度揮出去,就能『遠勝世上諸般最巧妙的劍招』。多齣作品中所呈現的版本,都沒有一個能接近原著。反而新加坡漫畫家黃展鳴主筆的《神雕俠侶》漫畫內描繪的模樣,較接近小說裏的神態。 陳廣隆,語文教師,「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自小愛讀金庸小說,為此醉心不已,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報章專欄作者之一,文章現散見於報章及網站。 他又借兵器的描述,帶出影像可跳出文字的想像空間。「我們未讀作品,往往已因流行文化有初步的『印象』;可是當回到『文字』本身,就能細味到其特色之處,從而引發到新的『想像』,而這種『想像』或可改變我們下次閱讀時的『預期』和『印象』。因此每次閱讀,都可『綜合』出新的理解,從而豐富了閱讀和寫作技巧。」 小作家心聲 李美慧 仁濟醫院林百欣中學 中四 “「自己確實很少看金庸作品或武俠小說,亦相對較少描寫人物,是次首度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對如何描寫人物有了另一番理解。特別是導師分折金庸所描寫的人物非常仔細,像提到洪七公的衣着邋遢,突顯其粗豪性格。換着自己來寫,就一定很直接地寫他外觀。當理解導師講述的內容後,日後作文時,可多利用外在衣飾或內在因素來帶出人物性格。」” 方悠 播道書院 中四 “「學校課堂有教授人物描寫,但沒有像導師般仔細分析金庸筆下暗示式的寫作技巧,例如簡單地通過引用《射雕英雄傳》的動作、兵器等,教大家描寫如何透過外在物件來展現出鮮明的人物形象。這種寫作技巧對我來說有點難掌握,需要時間來消化;但確實對寫作得到很多啟發。」”

以物抒情 藉文字力量引起心靈共鳴

很多人都喜歡到處吃喝、旅遊或享受人生。不同的事、物令人產生各種感覺,全因那些東西能觸動心靈。對於擅長以文字表達內心感覺的兩位作家思詩及唐啟灃,特別為今次的「小作家培訓計劃」分享如何醞釀情感、托言志,好讓同學能夠掌握以物抒情的寫作技巧。 在課堂上,思詩通過自己喜歡的美食,啟發初小同學的創意思維。例如:如何從生活上取得寫作靈感?漢堡包、汽水或甜品等美食, 除了可以吃, 也可了解自己的個性,「自己是繪本作家、插畫師,也是內容創作者,即在網絡社交媒體上的Facebook 、Instagram或為品牌撰寫故事。我從小已喜歡吃、繪畫, 超過十年時間進行寫作及創作。2006年流行網上寫作,我於是在網誌上開始發表畫作,畫些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並寫下對那些美食的感覺。有幸被出版社發掘,晉身為繪本作家。」 多角度美食之旅 思詩問初小同學是否喜歡吃,這「提問」就是誘發同學們以多角度去思考食物的趣味, 「有一天, 當你走進快餐店,點好一份套餐,你會先吃哪項?」初小同學十分踴躍地回答,結果大多同學揀選薯條。原來先選薯條的,代表個人喜歡規律的生活, 次序不能突然遭打亂。選漢堡包的,則代表他是「非黑即白」的人,做事很直接,有追求完美的心態、好勝心很強。選汽水的,代表他從不正面去表達自己的意圖,很喜歡從側面去探討事情。最後選甜品的,是個不能被猜透的人,意謂以為自己考試成績差,結果考得很好。」         思詩,繪本作家 / 內容創作者,畢業於香港插圖設計學院,作品散見於不同媒體。2007年被出版社發掘,由網誌小畫家踏上繪本作家之路,出版多本繪本作品,其中兩本筆下著作連續兩年獲得「十本好讀」獎項,深受老師及同學愛戴。2012年,思詩由教育界轉戰數碼營銷公司擔任社交媒體廣告人,包括內容創作、市場營銷、公關等工作。至今已為超過50個品牌構思內容策略寫作點子,筆下創作帖子超過2500條。         思詩隨即以寫作技巧舉例,「要多觀察事物,從中發現一些有趣的觀點,然後寫下來成為記錄。或者可以簡單地列出一些方向,例如它叫什麼名字?這是什麼?從哪兒得到?喜歡或不喜歡?為什麼?有什麼趣事等,便能容易地掌握寫作技巧。以大白兔糖為例,它的名叫大白兔糖,或大白兔奶糖。類似西方的太妃糖、牛軋糖,白色的,成份有牛奶,由米紙包裹着。相傳用7粒大白兔糖沖水後等同一杯牛奶,在士多或超市有售。」 她表示因為美食可以帶出個人成長、環境變遷,人物來去的故事等,因此更加要記錄這些食物背後的故事。「尤其飲食文化的演變歷史頗有趣,而不同的飲食喜好都可成為被觀察的方向,建議同學可從自己身邊的飲食趣事作為寫作靈感。如想多點發掘身邊飲食趣事,不妨留意坊間有哪些零食正在消失。所以食物不只形容味道,也能從視覺、觸覺、回憶等去擴張寫作方向。」 寫作靈感從何來 寫作靈感可以從寫日記的習慣來鍛練,以抒發自己生命的痕跡和心情,也可反省一天的對與錯。「例如當天返學放學遇上有趣事,媽媽買了很好味的雞給我吃。這就是透過身邊的人和事加以觀察,從而提升寫作技巧。」 她自言有寫日記的習慣,「寫日記有多種表達形式,如筆記本、電腦或於網上寫下來;或可以把發過的夢寫成夢遊日記。例如曾經夢過與殭屍交了朋友,又或夢過全校同學被剃光頭,這些夢境都可成為寫作題材。自己很喜歡繪畫,成了有圖有文字的繪本日記。或是每天選一張相,寫下句子抒發當時的心情,或寫作相片日記。我亦試過與好友每周交換對方日記,寫下一些回應,成了『交換日記』。還有貼滿紙膠帶、小貼紙及相片,用彩色筆加以美化,成了另一種手帳。」 小作家心聲 王苡說 嘉諾撒聖心學校 小二 “「很開心可以首次參與培訓班,有感老師的教學與學校課堂所學習的寫作很不同,例如課堂內容有趣生動及輕鬆,給予同學多點時間慢慢消化,從中會發現原來食物都可成為寫作題材,擴闊了寫作靈感。我自己很喜歡吃芒果雪糕、棉花糖,或許可作為寫作題材。」”   胡瑋晴 聖公會德田 李兆強小學 小三 “「課堂內容很有趣。平日沒想過可以用食物作為寫作題材,老師清晰地分享了如何描寫食物,例如以趣事入手,啟發我的寫作靈感。雖然還未想到將會寫什麼,但老師講解淺白易明,日後動筆都不會感到困難,亦會嘗試將老師所講的方法融會貫通。」”   感情是抽象的東西,沒有實體存在,透過寫文章來抒情,是表達感情的好方法。在抒情文中,有抒情的對象或意象,也有想抒情的主體,及對抒情主體的抒發態度。撰寫多本以「見字抒情」著稱的作者唐啟灃,於初中組活動擔任導師,分享抒情文定義、寫作之原則與方法,以【見字抒情 · 由構思到出版的旅程】提出個人觀點,讓同學加深理解「抒情文」的寫作技巧。 唐啟灃,寫作旅程只有數年,就出版了6本著作,包括書寫美國唸書經歷的《逃學到美國》,到最新著作《回憶維修師》,主題各有不同。他以網絡流行的標籤「#」來形容自己及其著作,如「#九十後」、「#作家」、「#回憶維修師」、「#喜歡寫作」;「#治癒」、「#情感」;但稱「#文字」最能表達自己。「因為文字,才能讓讀者認識自己;因為文字,我才可以認識不同的人,所以在創作路上,要寫好一篇文章,文字可謂相當重要。」 從內心深處出發  導師主打抒情文、散文,先拋出一大堆問題,讓同學想想抒情文有什麼要素,「怎樣寫好一篇抒情文?如何去書寫?怎樣令抒情文變得突出?從構思到出版等工序與步驟,是怎麼的一回事?」 他以「旅程」作為切入點,講解如何寫好一篇抒情文。「從旅程出發,目的地是『抒情』,首要條件先了解何謂『抒情』要具備怎樣的條件才能表達情緒?例如一個旅程,一定要帶上機票、護照,這好比寫抒情文,條件是帶『情』,可以是『親情』、『愛情』、『友情』;但每種情都一定跟自己有關。情感是如何尋找?由自己內心出發,寫出來就會夠真。」接著拋出另一組提問:「世間物,有哪些跟情有關?如人物、植物,時物、景物,舊物,動物,事物等。」逐步引發同學該如何掌握寫抒情文的技巧。 要表達細膩的情感,應該怎樣來形容呢?導師建議用「五感」來寫。「要寫出細膩的情緒,可以有百感交集、喜怒哀樂;但怎樣形容,都不夠入肉,那就需要拿着放大鏡,把每個情緒放大,像把肌膚放大到能看清楚毛孔般,才能將敏感的情緒寫得細緻。此外,可用五感來嘗試形容秋天,會看到什麼?聞到什麼?吃到什麼?」同學們隨即回應,能令人聯想到秋天的詞語:涼意、乾燥、風箏、橙色、登高等。 」 小作家心聲 郭麗明 五邑司徒浩中學 中二 “「今次導師所分享,合符我們年紀寫作的需要;寫作好比一場旅程,要預備護照之類。讓我了解到應該怎樣寫作,怎樣規劃文章結構,更了解如何運用想像來豐富內容,頗有得著。現在我不時跟同學私下分享自己所創作的短篇小說。日後再舉辦培訓班,很想推介給同學,讓他們也知道這是個很好的計劃。」” 廖謙瑜 中華基督教會 蒙民偉書院 中三 “「首次參加培訓計劃,有感跟學校課堂不同,加上導師分享得很立體,讓我們有當作家的願景。也許導師本身是作家,已具說服力,還有簡報花了心思排版,令人印象深刻。除了解寫作技巧外,導師建議多用比喻修辭手法,更強調「拿着筆的人是你」,不要被框架限制,也不要模仿別人筆風,自己就是作者,不要隨便放棄對寫作的熱情和夢想。這是一個很有建設及鼓勵性的課堂,真能燃點我對寫作的熱情。雖然還未想到將來會不會當作家,但一定不會放棄用文字來表達自己日常生活的點滴。」”   唐啟灃,一位喜愛文字的香港人。文字創作的路上,沒有深厚的文學基礎,沒有膾炙人口的著作,有的,只是單純的喜愛。但能在這浮華盛世找到一件打從心底喜愛的事情,卻是一種單純的幸福。個人作品:《逃學到美國》、《別怕不一樣》、《在相遇與別離之間》、《我傷故我在》、《花與花語》、《回憶維修師》 作結構借物策略 要寫好一篇抒情文,還有其他元素,唐啟灃再舉例說明。他認為要寫好一本著作,至少要有十萬字;寫好一篇抒情文,要有千字。如要寫一篇好看的抒情文,那就要通過鋪排才能突出。「像廸士尼與彼思所創作的動畫手法,故事開頭與結尾會帶出想傳達的價值觀。在轉、合的過程,通常會加插大量冒險情節,叫人看得緊湊。這跟寫作一樣,要有說故事的技巧,怎樣將故事鋪排有序地說出來?用什麼角度來描述?透過看電影,是學習講故事的最佳方法。」 在最後部份,導師特別指出,寫作沒有對與錯,最重要是放膽去嘗試。「不需要完美得可怕,不要怕寫錯,因為永遠都不會十全十美。記住,拿着筆的人是你,不需要跟人家的筆來比較,你寫什麼都沒有所謂,想寫什麼就寫什麼。」還以「如果今天我變成了___」為功課題目,讓同學運用是次課堂所學技巧來寫抒情文章。

跳出課室 啟發創意 擷取無窮寫作靈感

致力推動學生廣泛閱讀及寫作的「小作家培訓計劃」,今年已踏入第八年。計劃透過一系列多元化的作家指導課程,以及走出「四面牆」的「流動教室」,激發著一屆又一屆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上屆的「小作家培訓計劃」畢業生,以及新一屆學生和家長,日前出席了假新界鄉議局大樓舉行的新一年度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由大會向去年表現出眾的學生頒發獎項以作鼓勵,並勉勵新一屆同學積極從不同的生活體驗中,擷取更豐富的創作靈感。 常言道生活體驗能啟發創意,讀寫靈感則始於觀察。從古到今,許多文人作家,都是透過生活兩三事激發起無窮創意,繼而化成扣人心弦的文字創作。由此可見閱讀、寫作與生活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及《明報》深信閱讀和寫作有助養成中、小學生勤思多寫的習慣,促進個人成長,並配合一連串極富創意及特色的學習活動,增加學生的寫作題材之餘,更可提升他們的讀寫興趣。 自2012/13學年開始舉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今年已昂然踏入第八個年頭。活動以擴闊學生視野及想像力為目標,涵蓋多元文體:包括散文、詩、食評、影評及小說等,讓小作家一嘗各種寫作風格及體裁。歷年來合共培訓了3,227名小一至中三學生。他們來自全港逾460間中小學,當中包括國際學校。 「小作家培訓計劃」鼓勵新一屆小作家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態度,提升閱讀興趣、發展創作潛能及創意思維;更鼓勵已畢業的小作家擔任小作家大使,在新學年協助帶領活動,分享寫作經驗,做到薪火相傳;亦期望每位同學能展現小作家的熱情與活力,將閱讀及寫作的樂趣推廣到校園每個角落。 小作家培訓計劃 新學年將繼續為小作家提供多元化活動,豐富學習經歷,致力培養一班「擅於表達、讀寫皆精、妙筆生花」的小作家。 培訓班 作家為同學設計一般課堂以外的訓練,掌握各類文體的寫作技巧。 流動教室 以多元文化為主題,帶同學走出校園框架,接觸新事物,拓展新思維,把所學的知識與經驗化為寫作養分。 作家精讀坊 由導師帶領同學細閱個別作家的寫作技巧及創意思維,提升文學素養及語感。 「流動教室」主題多元化 走出校園框架 去年「小作家培訓計劃」曾在不同場地舉辦多場饒富學習趣味的「流動教室」,包括移師到「黑暗中對話」體驗館讓小作家在漆黑一片的環境中,親身體驗視障人士的生活,並嘗試運用「五感觀察法」即場進行寫作之上,不少小作家都回應獨特的黑暗之旅令創作靈感大爆發。 難忘的體驗還有一班小作家來到位於元朗的農場,了解香港現時復耕稻米的情況,藉著對大自然及日常生活的觀察發揮寫作靈感,學習於生活與創作的關係。當然亦不得不提令小作家回味無窮的叉燒酥製作活動,同學們除了親自大展身手炮製中西飲食文化融合的經典代表叉燒酥之外,還了解到上世紀50年代社會基層的飲食文化和生活情况,增添了不少課本以外的知識。 悉心培育小作家大使 達至薪火相傳 此外,「小作家培訓計劃」還積極鼓勵寫作技巧已有所提升的同學,升格擔任「小作家大使」,同時設計不同類型的活動,配合他們的高階寫作能力發展的需要。 自小六已開始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現時擔任「小作家大使」的中五學生何鍵朗提到,早前曾在「小作家培訓計劃 –大使交流會」中,與憑電影《淪落人》榮獲金像獎「新晉導演」殊榮的陳小娟導演面對面交流,陳導演更即席分享她的電影劇本創作經驗和心得。 「陳導演當日還帶來了她的其他短片作品,讓我們更容易掌握她所講解的內容,令我掌握了如何著手創作劇本。今年是我第六年參加此培訓計劃,幾年以來我不但看到自己在文字素養上的進步,對寫作的熱愛更是有增無減!」 按照學習能力 分階訂定明確目標 踏入新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亦為不同級別的小作家訂定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初小組的培訓重點是提升對人、事、物的觸覺,學習表達所感,表達自己;高小組則是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學習如何寫出一篇好文章,要透過學習不同的文體、五感去加強觸覺的敏銳;至於初中組就以學習如何成為一個作家為目標,透過鍛練去書寫文章,再集結成文成為作家。 提升寫作技巧和語文能力其實並無難度,大家日後可密切留意【小作家網站】的內容更新,包括寫作技巧及分享、作家寫作錦囊等,讓寫作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 作家交流會分享 在作家交流會上,出席嘉賓分享了寫作和閱讀心得。談到寫作淵源和契機,暢銷改編童話故事《童話夢工場》系列的作者耿啟文老師透露,他以前從未想過從事文字相關工作,後來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才開始涉足編劇工作,竟發現自己對寫作抱有濃厚興趣,尤其是能透過文字與讀者直接交流,不斷激發他的創作靈感。他勉勵小作家可多看不同類型的讀物,對增進語文能力和表達技巧大有幫助。 「寫作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培育和努力不懈的成果。以我為例,大學畢業後才在偶然機會下接觸劇本創作,於是決心從頭開始打穩文字基本功。我認為小作家培訓計劃讓同學有機會透過閱讀培養對文字的興趣,配合有系統的寫作訓練,對提升文字素養極有幫助。」 資深中文科科主任兼作家蒲葦老師,自首屆小作家培訓計劃起已擔任導師,過去八年來見證歷屆小作家寫作技巧顯著進步,自言深感欣慰。 常言道閱讀有助提升寫作技巧,那麼應如何著手物色合適的讀物?蒲葦老師建議小作家可按照個人語文程度作出挑選:「例如小學生應以培養閱讀興趣和打穩語文基礎為首要,可選擇一些簡短完整的成語故事或經典的武俠小說等,而初中生則可挑選一些出身自名家的散文,透過了解作者的思維,運用較高階的分析能力,理解他們的創作意念並加以參考。」 提到在小作家培訓計劃中茁壯成長的例子,不得不提去屆獲得初中組冠軍的陳欣豫同學。她自中學二年級起參加此計劃,在一眾導師的悉心指導下,對寫作的興趣有增無減,修辭造句的技巧亦愈見成熟,作品甚有成熟作家的風範。今年她更已成為小作家大使的一份子。陳同學在席上分享了她在生活中擷取寫作靈感的心得。她稱,以去年獲獎的作品《羅生門》為例,原來取自一則由表姊轉述的網絡笑話。由於聽完後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嘗試提煉故事中的精華部分並加以整理,再以自己的文筆重新演譯一次。陳同學鼓勵大家只需發揮創意想像,便可將生活中令人有所觸動的情景,一一用文字捕捉下來。 最後,在發掘寫作靈感和題材方面,小說及專欄作者唐希文老師建議,平日不妨細心觀察身邊的人、事、物,例如留意別人的行為舉止和談吐等,因為每個人對不同事情的反應都各有分別,這正好反映他們的情感、個性、思考模式和個人價值觀等,而這些元素都可以成為作者筆下的豐富內容。 寫作小錦囊 運用擬人修辭手法 例︰秋天身上穿了淡黃色的衣裳,踏著落索的足印走到人間。 運用豐富的詞𢑥 例︰春天是一個百花齊放、花團錦簇的季節。 運用固定的句式 例︰夏天也許躲藏在生意盎然的樹梢上,也許躲藏在火熱刺眼的陽光裏。 運用比喻修辭手法 例︰冬天好像一個陰沉的老人,令人望而生畏。 運用名家詩句 例︰楓葉紛飛,為郊遊換上一片火紅色的景緻,果真是「霜葉紅於二月花」。 學生心聲 黃翊翹(初小組冠軍) 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 黃翊翹已連續兩年在初小組獲得冠軍殊榮,今年晉升為高小組小作家。「今年我的參賽作品是《恐懼的自述》,因為之前曾讀過一本關於地球生物作出恐懼反應的書,覺得主題很有趣,激發起我的創作靈感。」 得獎作品▶《恐懼的自述》 許肇哲(高小組冠軍)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 許肇哲將他在家中經歷過的一場「人蚊大戰」,以幽默的筆觸活靈活現地呈現讀者眼前。「我想透過寫作,將日常生活中的趣味點滴與其他人分享,為他們帶來歡笑。」 得獎作品▶《人蚊大戰》 陳欣豫(初中組冠軍) 張祝珊英文中學 陳欣豫自2017-18學年參加此活動以來,合共獲得八個項獎項,去年更將投稿的多篇作品集結成一本散文集。「培訓計劃的多元化訓練,令我的寫作深度及闊度大大提升,十分感謝每一位曾給我評語和鼓勵的導師。」 得獎作品▶《羅生門》 李梓豪(高小組最佳表現獎) 中華基督教會基慧小學 李梓豪十分喜歡「流動教室」採用的寓學習於遊玩的模式,讓他在不同場景之中得到充實的生活體驗。「例如到訪『黑暗中對話』體驗館,讓我學懂如何運用五感觀察法在寫作之上。」 陳文千(小作家大使寫作優異獎) 協恩中學 陳文千去年獲得初中組冠軍,今年升格為小作家大使並獲得優異獎,認為「作家精讀坊」對提升寫作技巧甚有幫助。「導師每次都會準備不同作家的優秀作品,教導我們如何欣賞,令我的文學素養大大提升。」 得獎作品▶《面試》 嘉賓寄語 周蜜蜜女士(主禮嘉賓) 參與評審工作多年以來,見證著小作家的在文字創作路途上的成長歷程,令我深感欣慰。希望同學們都能繼續享受閱讀和寫作,由今天的小作家,蛻變成明日的大作家,透過文字與讀者分享人生的喜怒哀樂。 耿啟文老師 常言道『熟能生巧』, 寫作亦一樣,要多加嘗試、不斷練習才有進步,所以不要像守株待兔一樣,靜候靈感來到才開始動筆,儘管將你的滿腔熱情透過文字盡情發揮吧! 唐希文老師 無論在學校或社區之中,都有許多值得我們細心觀察的事情,能為創作增添更多有趣和令人感動的元素,將每個故事主角的性格,塑造得更立體和真實,便更易引發讀者共鳴。 陳欣豫同學 平日我很喜歡跟長輩聊天,因為他的的閱歷比我們豐富得多,透過聆聽他們所分享的生活經歷,令我明白更多人生道理,為我的創作注入更真摯的情感。 蒲葦老師 無論是聽歌學古文、看漫畫學成語,以至各種形式的創新嘗試,都是旨在運用貼近現代人生活口味的手法,達至融會古今的效果。因此大家不妨以全新方式,吸取這些古典文學中的豐富內涵,增進個人寫作技巧。

小作家培訓計劃 2018/19 開學啦!多元化課堂激發學生創作熱情

致力推動學生廣泛閱讀及寫作的「小作家培訓計劃」,今年已經踏入第七年。計劃透過一系列多元化的作家指導課程,以及走出四面牆認識歷史文化的「流動教室」,激發着一屆又一屆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寫作習慣。早前(11月10日),上屆小作家培訓計劃畢業生、新一屆學生及家長,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小作家培訓計劃」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聚首一堂。當天大會頒獎予去年表現出眾的學生,更為新一屆參加學生準備了精彩的第一課。 「小作家培訓計劃」由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及《明報》合辦。新一屆課程着重「寫作、閱讀、體驗」三大元素,針對學生的學習需要,繼續舉辦豐富活動,包括:提供基礎訓練,教授不同寫作文體技巧的「培訓班」;由導師有系統地剖析個別作家的寫作技巧及作品意念的「作家精讀坊」;與作家互動交流,即席創作以啟發寫作思維的「寫作迎新營」;以視頻形式推薦及鼓勵小作家閱讀不同作家著作,擴闊學生閱讀範疇的「閱讀好時光」;以及讓參加者在校園以外,擴闊視野,增強他們的觀察力及表達能力的「流動教室」。計劃期望在各校凝聚一群小作家,在校內推廣閱讀及寫作風氣。 ▲(左起)《明報》總經理高志毅連同開幕禮嘉賓袁兆昌,以及語常會代表鄧卓莊校長共同主持開學禮儀式。 跳出框框的寫作教室 小作家課程有別於傳統學校寫作課堂,不再局限於課室內進行。過去一年小作家們多次參與「流動教室」活動,曾到訪大澳了解漁民的生活,前往長洲了解當地歷史和製作平安包,亦曾出海探索海下灣珊瑚世界,讓學生在體驗活動中獲取創作靈感,豐富創作題材。此外,計劃邀請本地作家,例如:君比、周蜜蜜、關夢南等,為小作家們主持講座,讓參加者學習不同的文體寫作,以及認識著名作家和經典名著作品。透過一系列多元化的閱讀寫作課堂、作家親授的寫作技巧,啟發不同年級學生從生活或廣泛閱讀中獲取靈感,寫出切合學生年齡、打動人心的作品。 ▲上屆小作家培訓計劃畢業生、新一屆學生及家長聚首一堂。 鼓勵學生持續寫作 「小作家培訓計劃」按學生的程度,每年招募初小、高小及初中組別學生,與此同時,歷屆畢業生亦可申請成為小作家大使,讓熱愛閱讀寫作的年輕人,可繼續獲得作家指導和評改作文的機會,並以行動回饋社群,幫助師弟師妹發展潛能,將經驗和精神傳承下去。 ▲典禮開始前,參加者閱讀紀念冊,欣賞出色的得獎作品。 由第一屆開始參與「小作家培訓計劃」的中文大學新聞系學生鄭思維表示:「初中時熱愛寫作,但寫得不太好,所以一直沒有得到老師給我機會去參加校外的比賽。在我就讀中三時,老師知道我對寫作有濃厚興趣,決定讓我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雖然我遞交的第一篇文章,只被作家評為「陳腔濫調」,但我沒有因此而洩氣,反而去作一篇文言文,訓練自己用最少的字數表達最多的信息。其後,我再遞交另一篇文章,而這一次有幸獲得優異獎,亦是我人生中首個作文獎項。翌年,出於報恩心態,再以小作家大使的身分繼續參加此計劃,當時真是純粹覺得自己不能拿了一個獎項就轉身走了。於是,我便一直參與此活動,一年接一年,停不了。」可見,對於有創作熱情的年輕人,只要獲得適切的指導及鼓勵,就能繼續在創作路上大放異彩。 ▲袁兆昌邀請家長閉上雙眼,讓小作家們更自在地回答是否喜愛閱讀寫作,小作家們紛紛踴躍舉手回應。 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在作家交流環節,出席嘉賓分享了各自的閱讀寫作心得。蒲葦表示:「我喜歡以文字表達心情,每當感覺不開心、不滿或憤怒等,都會執筆創作或透過社交平台發文,幫助自己抒發情緒。寫作真是一個很好的自癒過程。然而,在考試或比賽的創作上,我建議大家可以反叛一點,多些勇氣,跳出固定思維,刻意走與正常人相反的路,寫出與眾不同的文章,突圍而出的機會較大。特別在小作家培訓計劃這個自由創作的空間,大家大可放心發揮創意,寫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 ▲得獎學生上台領獎,分享創作歷程及得獎喜悅。 每個人的生命經歷有限,卓瑩認為:「學生在描寫一些未接觸過的人物時,可以學做一個演員,例如看到同學被罵,可想像自己是被罵的人,然後設身處地,把被罵的感受寫出來。透過這方式可寫出更多自己經歷以外的事。」唐希文表示,除了把自己當成演員外,還可以多跟不同人交流、傾談,嘗試代入別人的處境,從別人的經驗中同樣可獲取靈感。袁兆昌亦分享道:「只要多點想像,就能寫出情節曲折離奇的文章。記得我曾經寫過父親生病了、母親住院了、老師患了絕症等文章,最後當然他們在我悉心照顧和祝福下全然康復。有時候,作文內容是虛構的,只要情感真摯,同樣是好作品。」 ▲學生們遇到喜愛的作家卓瑩,紛紛帶書上前索取簽名及拍照留念。 現今生活忙碌,作家們紛紛建議同學們少用手提電話,隨身帶備書籍,善用乘車或等候的時間閱讀。袁兆昌亦提醒學生們不要錯過精彩的電影或劇集,並從這些影視作品中獲取創作養分。他建議引用一些電影經典金句,例如加入「做人如果無夢想,同條鹹魚有什麼分別啊?」於文章中,可提高趣味性。 ▲在作家交流環節,(左起)唐希文、卓瑩、袁兆昌及蒲葦為新一屆小作家培訓計劃學員上了第一課。 學生、家長心聲 初中組冠軍 全年寫作大獎 陳文千 協恩中學 得獎作品︰《走佬》 第二次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再次奪得全年大獎,感到非常意外。自小我就很喜歡閱讀,特別是金庸的小說。現在由於課業繁重較少時間可以閱讀,於是我就重覆閱讀之前的小說,例如《神雕俠侶》我看過五次,有些情節和句子,我都可以背出來了,因此寫作時可靈活運用出來。閱讀可以為寫作提供靈感,像今次的獲獎作品正是從一篇關於消防員殉職的文章獲得靈感。 高小組冠軍 全年寫作大獎 鄧耀森 九龍塘學校 得獎作品︰《頑皮的我》 可以獲獎感到很意外,同時給我很大的鼓勵,以後我會多閱讀,繼續寫作更多文章。透過小作家培訓計劃不同類型的閱讀寫作課堂,以及打破常規的流動教室,啟發我從生活中發掘寫作靈感,正如這次的得獎作品就是我和朋友打籃球的情景。可以獲得評審肯定,我很開心。 初小組冠軍 全年寫作大獎 黃翊翹 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 得獎作品︰《影子的悄悄話》 自小我就很喜歡跟影子玩,於是把跟影子的對話寫下來。閱讀方面,我特別喜歡童話故事,覺得很有趣。黃翊翹媽媽表示,他們一家都很喜歡閱讀,每個周末都會帶兩個兒子去圖書館借書,每次都會借二十到三十本書,然後一家人每晚睡前都會看書、講故事。她認為閱讀很重要,對孩子的成長及獲取創作靈感都有很大幫助。 高小組亞軍 全年寫作大獎 梁景熹 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 得獎作品︰《回首》 繼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2015/16學年初小組後,我去年再次參加活動,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計劃,把看似靜態的寫作閱讀活動變成流動教室,離開四面牆的課堂,可以切身體會及學習到很多歷史文化知識。 優異寫作獎 小作家大使獎 鄭思維 香港中文大學 得獎作品︰《菲林》 這是我在小作家計劃的第七個年頭,我學會了「淡」。因為學校喜歡衝突性較大的轉折橋段,所以我寫過「我」是自閉症小孩、斷臂的魔術師,而文中一定有一段描寫哭泣的情節。早年,我得到的評語是「用力過猛」,當時我很想用自己的文字將整個情感塞進讀者的腦子。後來,我參加很多不同作家的工作坊、講座。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寫作最好題材源於生活。這句話,說來簡單,但其實值得深思。得到啟發後,我嘗試以日記內容為文章題材,將某一天的情感抽出來,再放入一個虛構的故事中。 嘉賓寄語(排名不分先後) 鄧卓莊 中學校長、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委員 閱讀有助於建立價值觀及改善待人接物的態度。讀一本好書, 可令人終生受用,例如:朱自清《選擇》散文集, 作者溫文爾雅的個性、熱愛工作和熱愛教育的態度對我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另外, 透過寫作的過程,可表達心聲及疏理情緒,有助學生的個人成長。 卓瑩 兒童文學作家 閱讀可以功利一點。自小我就有一個習慣, 就是隨身帶書籍, 在空閒時閱讀之餘, 亦會帶上筆記本, 抄寫好詞好句, 以及記錄有趣的意念、想法或夢境, 透過這方法累積寫作素材。 蒲葦 作家及教科書編者、資深中文科科主任 很多人認為主修中文才需要閱讀和寫作, 其實不然。閱讀可建立我們的價值觀, 而寫作可幫助表達意見、抒發個人情感。我認識不少熱愛寫作閱讀的年輕人, 他們的生命往往更堅實、他們更執著於達成理想, 因此閱讀寫作絕對值得我們投資時間。 袁兆昌 詩人、作家及出版社編輯 寫作不僅需要創意,還可透過閱讀學習描寫技巧。我學生時代很喜歡看瓊瑤的小說,...

細談Henna彩繪歷史 發掘多元文化趣味

Henna是在北非及南亞等地的一種畫在身體上的藝術,畫在身體上可以逗留大約一星期,藉此作為喜慶時節的活動之一。早前,亞洲首位考獲國際天然漢娜藝術證書(International certificate for NaturalHenna Arts)的Abe Kwok來到初中組小作家的課堂,講解Henna 彩繪的歷史及文化,分享了從整理資料到出書——《Henna 不是印度紋身》的心路歷程,並教導小作家們繪畫Henna圖騰的技巧。 什麼是Henna? Henna雖然是一種流傳已久的傳統藝術,但時至今天已經加入很多創新元素,近年流行到西方更演變為一種時尚潮流。Abe認為Henna不能稱為印度紋身,因為紋身永久不掉色,與Henna會掉色的特性不同,另外,Henna圖案十分多元化,不只有印度風格。 ▲Abe Kwok,亞洲首位ICNHA Henna證書持有人 其實Henna是一種樹,取樹頂的樹葉,曬乾、磨粉,加入檸檬汁、茶樹精油、糖等,製成Henna Cones,也就是繪畫圖騰的顏料,而繪畫這個動作稱為「Mehndi」。天然的Henna只會留在皮膚的角質層,不會進入真皮層,所以不會永久留色。而在安全方面,Abe特別提醒患有蠶豆症人士,不能把Henna塗抹覆蓋身體的十分之一面積,否則有性命危險。 Henna 可帶來祝福? Henna並非起源自印度,而是由摩洛哥傳入的。很多人認為,在身體上繪畫Henna能帶來祝福,例如會增強姻緣運等。這種說法則源於印度的婚嫁習俗,新娘出嫁時,會在手上繪畫Henna圖騰,圖案未掉色之前,新娘不需要做家務,可有更多時間與盲婚啞嫁的丈夫相處及認識,所以稱Henna是幸運祝福也是對的。 ▲Abe 示範繪畫Henna圖案。 另外,月事來潮是印度傳統文化的一大禁忌,印度人認為女性月事期間是不潔的,需要洗澡,然而古時並非家家戶戶有浴室,她們都會集中在公眾澡堂進行清洗。一群女子在月事期間一起洗澡,地面上會血跡斑斑。印度人相信血是具有生命力的,魔鬼會透過血騷擾人,因此女子前往洗澡前需要在手掌及腳掌塗上Henna,作為驅邪、保護。 Abe解釋道:「事實上,Henna是一種天然防菌的物料,在還沒有細菌學的年代,懂得塗上Henna當作保護,能反映出當時的民族智慧。更有趣的是,人體的手掌及腳掌角質層最厚,共有28層,正常狀態下一天會代謝一塊角質層,因此塗上Henna大概二十多天才會掉色,剛好也是女子下次來月經的時候。」 除了分享Henna的文化歷史,Abe也即席示範繪畫Henna圖案,教導一眾小作家使用Henna Cones的技巧。他指出,Henna圖案的線條粗細是根據Henna Cones的洞口來調節,因此用剪刀開洞口時應格外留神。他又說,繪畫Henna圖案並不困難,只是需要時間熟習手感,控制力度調節顏料的多寡,而繪畫技巧及風格可以慢慢訓練培養,可先從簡單的圖案開始練習,鼓勵小作家們多作嘗試。 出書經驗分享 Abe自2009年起學習Henna,為了知道更多關於Henna的正確資訊,他透過上網蒐集資料,訪問巴基斯坦、法國人等不同種族的Henna彩繪師,以及在家中進行不同的實驗,深入研究和了解Henna這種歷史悠久的藝術。他說:「一直以來,我都有開班教授繪畫Henna,關於Henna的歷史及文化,我講了三年才開始寫書。第一稿寫完後,我讓太太看所寫的內容是否需要修改及整,因為每個人都能理解自己所寫的東西,但是其他人未必能看得懂。找別人幫忙看文章,可察覺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我把稿件放一邊,過一段時間,再看看有沒有需要修改之處,如是者,經過4年,共9次的修訂,我的作品終於出版了。」 出書的過程,需要抵得住沉悶,重複閱讀同樣的資料很多很多遍,但是為令書本內容更完善,這是必須的。 小作家心聲 林楚玲 可立中學 中三 「今次活動可繪畫Henna 圖騰,非常好玩。另外,講者Abe分享了寫書、收集資料的過程及心得,其中遇到的困難包括要判斷資料的真偽,他會訪問不同種族的Henna畫師,以了解Henna的起源。他求證資料真偽的方式和精神,值得參考學習。」 王國鑫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 中一 「講座令我更認識Henna彩繪的歷史及文化。其中Abe解釋了什麼是入定,就是全心投入一件事、做到忘記時間的境界。我喜歡唱歌,希望也可以體會到這種境界。」 Henna具備藥用功效? Henna最早在埃及出現,用於治療發燒,把Henna覆蓋在額頭上,一來冰冰涼涼的質感具有降溫的功效,二來塗在臉上的Henna大概三天才會掉色,額上的印記,可幫助當時的人區分和隔離病人。後來,埃及人透過經商把Henna帶到摩洛哥,摩洛哥人就使用Henna在非洲鼓面繪畫裝飾圖案。 撰文:李翠琼 攝影:黃永昌

從平安包細說歷史 感受長洲習俗變遷

長洲太平清醮是香港別具道地特色的文化傳統,不但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被美國《時代週刊》雜誌網站評為「全球十大古怪節日」之一。早前,香港歷史研究專家鄭寶鴻主持小作家流動教室,帶領一眾初中組小作家來到扎根長洲40年的傳統中式餅店「郭錦記餅店」體驗製作平安包,以及簡介長洲的歷史文化。 製作平安包 當日,由「郭錦記餅店」第二代老闆郭宇鈿,講解平安包的製作。他說:「每年長洲太平清醮期間,餅店大概會售出6萬個平安包。平安包之所以大受歡迎,並非因為其味道好,而是『平安』二字。」為了確保質量和產量,現時不少舊式餅店亦以機器代勞部分製包的工序,郭錦記亦不例外,搓麵團及分麵團的工序以機器代勞,而包餡的工序依然由人手進行。 小作家們參觀餅店工場的同時,也親身體驗了包餡,以及最後在蒸熟的平安包上蓋印的步驟。夏日炎炎,餅店工場雖然悶熱,但無減一眾小作家的興致。各人一邊學習包餡的技巧,一邊聽郭老闆分享餅店的歷史及逸事,再將各自的平安包放進蒸爐。待平安包蒸好後,小作家們輪流用蓋章,配以紅色食用色素,為自己的包蓋上「平安」二字。 在蒸熟的包子印上平安包的靈魂——「平安」二字。 簡介長洲歷史 除了製作平安包的環節,鄭寶鴻先生也向學生展示了關於長洲的舊報紙及舊照片,以簡介長洲歷史。他說:「從一份1884年的報紙資料可知,當時仍然是清政府統治時期,為了驅趕疫症,已有進行太平清醮這項祭祀活動。當中最大的包山高度差不多是4、5層樓,採用6千個包製成,重達6噸。長洲居民相信包子能保一家平安,到清醮後期紛紛把包子搶走,漸漸形成了搶包山比賽。」鄭生續稱,不幸的是1948年及1978年都發生過包山倒塌的意外,造成多人受傷,因此長洲太平清醮自1978年起遭停辦,至2005年才獲准復辦。 太平清醮的高潮可以算是飄色巡遊,一個個扮相別緻的小孩站在色櫃上,穿梭於大街小巷中。飄色巡遊期間,居民會把各種神像抬出,一起巡遊,到了活動的尾聲,各遊行隊伍會把神像以最快速度送回神棚中,也是飄色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稱為「走菩薩」。相傳最早到達者福氣最多,因此各人爭先恐後地搶着跑回神廟。然而,過去為此屢起衝突,現已經改為由不同隊伍順序跑回神棚中。 此外,鄭生亦分享了長洲警局被海盜入侵、三名印籍警員被殺的故事,香港淪陷時期東江中隊保護長洲居民的事蹟,以及長洲醫院、留產所、金鋪等建築的歷史,小作家們都聽得津津樂道。 歷史研究專家鄭寶鴻。 資料蒐集心得分享 鄭寶鴻先生著書近30本,包括《香港城區發展百年》、《港島街道百年》、《百年香港慶典盛事》等。他分享道:「我喜歡攝影,到處拍攝香港的舊建築、物件等。另外,亦喜愛收藏舊報紙、照片和郵票,並寫下筆記。到要出書的時候,我把筆記整理好,已經有很多有用的資料。因此,鼓勵各位小作家於平日收集有興趣的資料,對日後寫作、出書都有幫助。好像今天來到長洲看到、聽到、體驗到不少關於長洲的事物,回家可把印象最深刻的內容化成文字記錄下來。」 小作家心聲 李正皓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中一 「很開心可以親手製作平安包,同時學習到長洲的歷史文化。」 董雯悅 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 中二 「體會到在餅店工作的辛苦,廚房沒有冷氣,又熱又焗。另外,透過鄭生的分享,更清楚長洲太平清醮的歷史,飄色中走菩薩的環節,感受到人們的誠心,祈求平安。」

培養激盪思維習慣 認識作品背後深意

創作需要靈感,只要我們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及生活細節,一個橙、一部自動販賣機、一位天天見面的同事,都可以成為我們筆下有趣的故事。另外,若能在創作時適當地佈置「刺點」,也就是發人深省的弦外之音,也可提升作品深度。 小作家嘗試繪畫腦圖,捕捉創作靈感。 多角度創意思維 早前,明報與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請來香港繪圖作家及專欄作家路邊攤,為初小組小作家主持培訓班,分享日常創作心得。她表示創作的初衷是自娛,說:「我從中學時代開始寫塗鴉日記,出社會工作以後則視畫畫為減壓途徑,公餘無聊時會把日常生活遇到的趣事,畫下來自娛。之後得到家人的鼓勵,2008年開始經營部落格。到2009年5月27日,我的部落格被放置於Yahoo首頁,自此部落格的瀏覽人數大增,更獲出版社編輯邀請出書。剛開始是日間工作,夜間寫書,出版了三本書後,就踏上了全職創作之路。」 ▲繪圖作家及專欄作家路邊攤 路邊攤續稱,創作靈感可從生活中找到,運用腦力激盪法,進行多角度思考,不要局限想像空間,亦不要評論瘋狂的想法,盡量想多些主意來。當日,她向一眾小作家示範如何發揮創意,把日常生活常見的事物——橙,變為獨一無二的創作。首先,她把腦中聯想到關於橙的東西寫在紙上,畫成腦圖,包括:橙的顏色、品種、味道等,其中她從橙色聯想到小熊維尼和跳跳虎。於是,用筆在橙上畫上了小熊維尼,而另一個橙就畫上跳跳虎,把水果變成小擺設,樂趣無窮。 除了日常生活的題材,潮流性的話題及集體回憶,都是路邊攤創作。她說:「老公記錯我的生日,提早一天給我驚喜,或是女兒新年時,偷吃全盒中糖果,卻說是幫我試味的有趣情景,這些生活小事,我都會畫下來,寫進書中。另外,充滿集體回憶的題材,如:多功能筆盒、60色顏色筆等,同樣是會引起讀者共鳴的好題材。」 莫霆軒 基督教宣道會徐澤林紀念小學 小三 甄悅 九龍塘宣道小學 小三 ▲小作家嘗試繪畫腦圖,捕捉創作靈感。 小作家心聲 莫霆軒 基督教宣道會徐澤林紀念小學 小三 「作家的想法很有趣新穎,例如:光頭的人可以不用洗頭,比較省錢;另外,他們要塗潤膚露及防曬保養光頭等。這次講座,作家教我們創作前可先畫腦圖,進行多角度思考,我會學習這個方法。」 甄悅 九龍塘宣道小學 小三 「通過今天的講座,發現創作靈感都藏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細心觀察,就能發掘到。我之前看了路邊攤的書《路邊喵》,當中有些情節,令人意想不到,引人發笑,例如廁所篇中,媽媽為嬰兒更換尿片,發現很乾淨,沒有屎尿,然而,剛換上新的,還未包好,那個嬰兒就拉屎了,媽媽很無奈地再換一次,那個嬰兒卻在笑。我喜歡看這類輕鬆幽默的圖書。」 作家、出版社編輯劉偉成尹彧礽 探索詩與畫的互動 同日下午,作家劉偉成來到初中組小作家培訓班,教授閱讀及創作技巧。首先,他通過豐子愷的《鄰人》,講解如何把一個觸動人心的畫面,發展成一篇帶給人立體感受的文章。他分析道:「豐子愷善於繪畫漫畫,《鄰人》亦是先有畫再有文字的,漫畫的中心位置放置着一把鐵扇骨,阻擋着兩個人,而兩人的視線方向亦有不同,可見鐵扇骨象徵着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無法溝通。」在文字方面,《鄰人》中寫到「欄杆交界之處,裝着一把很大的鐵條製的扇骨,彷彿一個大車輪,半個埋在兩屋交界的牆裏,半個露出在簷下。」劉先生說,儘管豐子愷是大散文家,他的描述亦會有可改善之處,因此鼓勵學生看畫或閱讀文章時可細心觀察,多作思考。他建議,「半個露出在簷下」之後,可加上一小段文字,令描述更準確,情感更強烈:「車輪的鐵枝長出了槍頭,從軸心狠射出來。」 另外,劉先生亦透過分析繪本《活着》,教導一眾小作家如何看出畫面中的弦外之音。《活着》是谷川俊太郎的詩,由岡本義朗繪圖。2011年日本的311大地震後,這首詩為災民帶來了安慰和鼓勵。繪圖採用了電影運鏡的方式,記錄小男孩簡單而平淡的一天,透過畫面細節,探討了生與死的議題,讓人感受不同的情緒,亦強調了生命的循環與傳承。劉說:「我們需要學懂看畫面的弦外音,例如《活着》首頁繪圖是一群螞蟻搬走死去的蟬,當中蟬具有復活的象徵意義,配搭詩句『活着 / 現在,我活着』,以死亡反寫生存,觸動人心。書中另一圖中,爺爺在街上走,然而細心觀察會發現爺爺身旁的巴士站牌上寫着此站名為『今天』,而下一站是『未來』,藉此表達一步步走向未來的信息。」可見,我們看繪本時,需要細心觀察不同的細節,發掘隱藏在當中的弦外之音,才能深入了解作家所想表達的豐富內容。 劉先生除了導讀有名的作品外,亦與小作家們分享創作心得,並教授提升文章深度的技巧。生活中每天接觸的事物很多,不可能全部盡錄,因此需要挑出刺點,也就是最打動你的畫面,畫下來或是用文字記錄下來,同時需要有層次地佈置刺點,或是遠至近,或是整體到局部。其中,他分享了出遊丹麥,看到安徒生雕像時所寫的散文《安徒生的眼神》。他被安徒生雕像「寂寞而溫柔」的眼神打動,一般人可能會聯想到安徒生的愛情,然而作家觀察到安徒生的眼睛望向一條河,那條河位於國王行宮之外,也就是他母親進行洗衣工作的地方。安徒生的母親生活潦倒,酗酒度日,曾有人誤會安徒生的童年常被母親虐待,可是他為母親平反,因為冬天在河中洗衣,為了保暖才天天喝酒。作家從安徒生雕像這個畫面,寫到安徒生的生平故事,再提到母親作為洗衣工,會為國王洗衣,令人對於《國王的新衣》這童話故事有另一番體會。 尹彧礽 香港真光中學 中三 梅綺玲 嘉諾撒聖家書院 中三 小作家心聲 尹彧礽 香港真光中學 中三 「以前都有去過丹麥,也看過安徒生銅像,但沒有作家探出那麼深遠的意義。從銅像的眼神所遙望的方向,談到安徒生背後故事,原來他母親是為國王洗衣的女工,冬天為了保暖,才會經常喝酒。經過作家的作品分享,令我對《國王的新衣》這個童話故事有另一番體會。」 梅綺玲 嘉諾撒聖家書院 中三 「學校課堂基本上不會教如何看繪本,我自己看亦不會留意到那麼多細節,這次作家導讀了《活着》這本書,原本以為每一頁都是獨立的,結果發現當中的連貫性,以及詩與畫之間的關係。這次講座之後,我應該會更懂得看繪本。」

探索金庸武俠世界 發掘影射社會現實元素

明報與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於2月25日舉行了小作家大使交流會,讓小作家大使參觀位於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金庸館,然後到香港電影資料館觀賞1990年代上映的電影《笑傲江湖》,最後由現職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研 究助理鄭政恆跟一眾大使們探索金庸的武俠世界。 「金庸多部小說中,個人很喜歡《笑傲江湖》,因為小說令我反思如何在亂世中做自己。」鄭政恆說。 參觀金庸館 金庸館內不僅展出了《天龍八部》新版修訂手稿,還有金庸親筆所提以十四部長篇及中篇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組成的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以及《明報》創刊號、《射鵰英雄傳之鐵血丹心》電視特刊海報等珍貴展品,是認識金庸小說及小說改編影視作品的好地方。 小作家大使先參觀金庸館,令他們對金庸有更全面的認識。然後到香港電影資料館觀賞改編自《笑傲江湖》小說的同名電影。繼而由編著《金庸:從香港到世界》這本評論書籍的鄭政恆帶領大使們討論,從名著與影視作品改編的角度,以及社會的角度分析精彩的金庸小說作品。 香港正覺蓮社佛教馬錦燦紀念英文中學中五學生薛原說:「我曾看過《雪山飛狐》,當中流露出不少中國傳統思想」 伊利沙伯中學中四學生林司穎說:「從前看小說電影都只當作故事來看,沒想到當中竟然有些情節內容,能反映社會 比較原著與改編影視作品 一直以來,將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為電影的難度十分高,例如若要將共四冊的長篇小說《笑傲江湖》濃縮為2小時的電影,便需要作出大量刪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金庸的小說已被改編成電影,由於片長所限,以及處於黑白片及彩色影視時代初期,拍攝、影視技術尚未成熟,電影的質素亦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例如改編為電影的《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等,都沒有很成功。 鄭政恆說:「八十年代,可以說是金庸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最光輝的年代,因為電視連續劇的出現,令大量小說的精彩情節得以保留,例如由周潤發、陳秀珠主演的《笑傲江湖》,深受觀眾的喜愛。」 他續稱:「1990年代上映的電影《笑傲江湖》可謂是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的轉捩點,忠於原著的部分比較多,保留了人物的性格,例如令狐沖的吊兒郎當,岳不群的外表正氣凜然,內裏狼子野心等。」然而,期後的作品──例如《笑傲江湖II東方 不敗》二次創作的比例較高,把小說中一個比較默默無聞的角色改編成主角,情節、中心主旨跟小說已有很大的不同。 《金庸:從香港到世界》 鄭政恆 編著金庸小說不但展現了中國歷史文化,同時隱藏了香港人對於中國或港英政 武俠世界影射現實社會 當日,鄭政恆亦帶領一眾小作家大使,探討小說及電影中映照出來的社會元素。他指出,《笑傲江湖》創作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中國政局動盪,香港亦剛經歷了六七暴動的洗禮。 金庸在小說的後記中提到:「寫《笑傲江湖》的那幾年,中共的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當權派和造反派為了爭權奪利,人性的卑污集中顯現……這部小說有意影射文革,通過書中人物,企圖刻劃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的普遍現象。影射性的小說 並無多大意義,政治情况很快就會改變,只有刻劃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 而電影版的《笑傲江湖》於九十年代初上映,當時同樣是政局動盪的年代,香港人對於九七回歸感到悲觀和恐懼,因而出現了移民潮。電影中,染布坊內憂外患、粉飾太平的情况,映照出香港社會的現實情形。此外,東廠的公公在小小的染布坊升堂的情節,描寫出朝廷勢力進入後,人心的憂慮與不安,由此反照香港人當時對中國政權進入香港的恐懼。電影執行導演之一徐克曾提過:「近百年的中國經歷太多動亂了。不錯,我的影片比較多以動亂時代為背景,連《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亦如是。可能這是我自己作為海外文化工作者心結的外露,也可能和香港近十年處於不安的狀態有關。」由此可見,金庸的改編影視作品,雖然是虛構的故事,然而深入探索,就會發現跟現實密不可分。

看圖寫作釋創意 探討圖文關係

文字和圖像之間既能互相呼應,亦能引起反差。「小作家培訓計劃」請來香港圖文作家「阿包」和作家廖偉棠,主持初小及初中組的寫作培訓班,讓小作家認識圖像與文字的關係,踏上圖文寫作之路。 香港圖文作家「阿包」 繪本圖像與創意寫作 阿包為初小組小作家舉辦「繪本圖像與創意寫作」培訓班,教授從繪本圖像中尋回寫作元素的步驟。她擅以輕鬆惹笑的手法把飼養寵物及日常生活趣事以繪本方式呈現,代表作品包括:《搗蛋3兄弟》、《狗狗一屋麻煩友》、《怪獸辦公室》等。當日,阿包帶同寵物天竺鼠——雪米寶一同前來授課,讓小作家可近距離觀察及認識天竺鼠,從而獲取創作靈感。 觀看繪本圖像的步驟 看圖寫作的步驟 看繪本圖像需要具備觀察力,以了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然後,運用理解力,思考事件發生的過程;最後,以創造力猜測故事的結局。 看圖寫作的第一步,找出人物、角色。假如以第三人稱寫作,需要設定角色名稱,例如:小明、包包等。假如把「自己」代入為其中一個角色,應以第一人稱「我」來講述故事,從而增強親臨其境之感。 第二步,找出圖片中故事發生的時間。阿包提醒大家可看天色來確定時間,可是當天她給大家看的圖畫為室內的情景,看不到戶外的情况。談到這時,有小作家便踴躍舉手發言表示看到圖片中的玻璃窗呈灰色,由此推斷時間是晚上或陰天。阿包讚賞該小作家觀察入微,可從玻璃窗折射出的顏色,推斷故事發生的時間。 第三步,找出圖片中故事發生的地點。從作家當日所舉的範例圖片中,兩個人正在吃飯,桌上放置着顯示「319」的取餐牌,由此判斷地點為餐廳。 第四步,思考圖畫中發生了什麼事。從範例圖片中男女主角的動作、表情猜想,女主角告訴男主角,在戶外的餐桌上有一隻貓在吃剩飯剩菜。 第五步,思考為何會發生上述的事件。小作家們紛紛發言表達意見,有的說:「圖中的貓是流浪貓,因為肚餓,於是在吃別人留下的剩飯剩菜。包包和小明看見這情形就憐憫那隻小貓。」 第六步,仔細觀察圖畫中人物表情。阿包讓同學觀察三張不同程度笑容的圖片,教導他們用更準確的詞彙形容人物表情,例如:開心、愉快及興奮。 第七步,仔細地觀察圖畫中角色動作。從範例中,第一幅圖是主人拉着小狗愉快地散步。第二幅圖是小狗失控地拖着主人飛奔。 第八步,綜合以上的觀察步驟,組織整個故事的內容。當日,小作家們即席揮毫,看一幅四格漫畫,練習創作故事,小作家們都非常投入寫作,然後積極與同學分享自己所寫的故事。 模特兒穿上軍官的衣衫,把當時面對戰爭人民的迷茫、無助等的心理狀况重現 從寵物獲創作靈感 當日,阿包亦分享平時繪畫及寫作的心得:「家中的竉物是我靈感之源,我養了三條狗、兩隻貓、兩隻雪貂、一隻鴿子、一隻刺蝟和一隻天竺鼠,牠們有些是從街上撿到的,其中一隻貓,流浪時骨瘦如柴,有家以後變得圓潤,毛髮亦有光澤。」 此外,阿包向小作家們介紹她其中一隻寵物天竺鼠——雪米寶,牠是雌性,今年兩歲,毛髮白中帶啡,有四隻手指、三隻腳趾,性格特徵是十分膽小,愛吃乾草及新鮮生菜。小作家們對雪米寶都非常感興趣,一擁上前輕輕撫摸牠,並問了很多關於牠的問題,阿包鼓勵小作家們以「今天我結識了一位新朋友」為題,回家完成繪圖及寫作工作紙。 觀看繪本圖像的步驟 1. 找出圖畫中的人物/角色 2. 找出故事發生的時間 3. 找出故事發生的地點 4. 想想發生了什麼事? 5. 思考為什麼會這樣發生? 6. 仔細地觀察人物表情 7. 仔細地觀察動作表達 8. 組織故事內容 小作家 陳駿彥 德信學校 小作家 何曼筠 香港培正小學 小作家心聲 陳駿彥 德信學校 「今天學習了觀看繪本,然後寫作的技巧。回家後,我想創作一個雪米寶去公園玩的故事,因為我平時很喜歡去公園,我相信牠去到公園也會很開心。」 何曼筠 香港培正小學 「第一次看到天竺鼠,心情很興奮,覺得牠很可愛。這個講座比學校的寫作課堂更生動有趣,期待將來學習更多寫作知識。」 在攝影的層面,有些照片不能拍攝下來,像在太空中的衛星 作家及攝影師廖偉棠 文字與影像的表達異同 文字和影像在表達上都有局限,兩者兼具可互補不足。身為作家及攝影師的廖偉棠為初中組小作家舉辦寫作培訓班,講解文字與影像在表達上的異同。 紀實散文 在攝影上,有一種藝術攝影稱為紀實攝影,它記錄的不一定是現實發生的情景,而是利用藝術手法把歷史還原,把當時人的心理現實透過影像重新呈現,例如一些以戰爭為題材的作品,模特兒穿上軍官的衣衫(圖左),把當時面對戰爭人民的迷茫、無助等的心理狀况重現,引發觀眾深入思考。 在文字表達上,有一個文體跟紀實攝影有相似之處,就是紀實散文。這種文體相比文學作品,多了現實報道、理性思辨的部分,相比新聞寫作又多了發人深省、令人動容的文學元素。 當天,廖先生把在山西大同礦區採訪的一系列文章《失語的礦區》、《國營煤礦》及《小煤窑》等跟大家分享,把當地因過度採礦而造成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破壞的現實描寫出來,例如:私營煤礦安全設備不足、工人生命沒有保障;過度開採煤炭資源令水土流失、引致地陷,村民房屋倒塌等問題。同時,文章中加入了文學元素,譬如開首以英國詩人愛德華.托馬斯的詩抒發作者對大同礦區生態及人文生活環境遭受極大破壞的感受,結尾又以當地居民所寫的詩作呼應,表達對家園被毀的無奈感情。 不能被拍攝的詩 在攝影的層面,有些照片不能拍攝下來,像在太空中的衛星(上圖)。在文字表達上,詩對應了這種攝影中最極端的狀態,透過詩可把夢境影像、想像的畫面,向讀者講述。如《致旅行者一號》這首散文詩,是作者想像離開太陽系的人造飛行器旅行者一號的情景而寫,藉此寄託人類對探索地球以外世界的渴望。 攝影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一閃即逝的畫面,或是沒有攝影器材的時候,就不能運用影像表達,然而,運用文字可把拍攝不到的內容表達出來。《母親》是一首不能被拍攝的詩,當中寫到作者在凌晨的小巴上看到一個在睡覺的中年女人,由此聯想到二十多年前,為供他讀書當夜班女工的母親。詩句既有寫實景, 亦有想像元素——「我靜靜坐在她身邊,我的靈魂輕輕地/把一塊毛毯蓋在她身上。」運用文學的手法,將最真摯動人卻不能拍攝下來的景象表達出來,打動人心。 此外,廖先生亦講解了詩歌的獨特之處是短小、焦點集中,用於表達最強烈、最澎湃的感情,猶如一張形象鮮明、意義深刻的照片,減去多餘的色彩,遺下最重要、最能引發讀者想像的留白空間。詩不像小說,小說的讀者只是被動接收,而詩的讀者可積極參與,不同人可有不同的解讀,沒有絕對的對錯,每個讀者都是導演,還原你認為對的畫面。 母親 黃燦然 在凌晨的小巴上, 我坐在一位五十來歲的女人身邊, 她略仰著臉,靠著椅背,睡得正甜。 她應該是個做夜班的女工, 家裏也許有一個正在讀大學或高中的兒子: 瞧她體格健壯,神態安詳, 看上去生活艱苦但艱苦得有價值, 而且有餘裕。 我的靈魂一會兒凝視她的睫毛, 一會兒貼著她的臂膀, 一會兒觸摸她的鼻息。 啊,她就是我的勤勞的母親, 這就是母親二十年前做製衣廠女工下班坐巴 士回家的樣子, 而我直到此刻才被賜予這個機會看到。 我靜靜坐在她身邊,我的靈魂輕輕地 把一塊毛毯蓋在她身上。 「散文是用自由的文字講述心的內容,具備一定的自由度,可記事、抒情及議論。功用性比較強的散文,包括:書評、時評、藝評等,而非功用性的文章,則包括:美文、散文詩、沉思錄等。」—— 作家廖偉棠 小作家 黃秀怡 嘉諾撒聖家書院 小作家 馮子懿 金文泰中學 小作家心聲 黃秀怡 嘉諾撒聖家書院 「很多人說相片可以取代文字,經過今次講座更明白文字與影像各有不同的特性,有些情况不能拍攝成相片,但可用文字記錄下來。課堂上描寫母愛的散文詩《母親》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把生活中的平凡畫面變得不平凡,從描寫在小巴看到的睡覺婦人,繼而寫到自己辛勤工作的母親,感情真摯動人,這樣的寫作技巧很值得學習。」 馮子懿 金文泰中學 「今天課堂後,發現影像與文學都很有趣,同一幅相、同一篇文學作品,不同人會有不同看法,非常有趣,就像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修路工人的照片,有些人覺得是向我們走來,有些人覺得他是離我們而去,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另外,今日學到先抑後揚的寫作手法,以後寫作時會嘗試運用一下,先寫不好的一面,再寫好的,希望可令自己的文章更有吸引力。」

筆錄逐夢人生 創作勵志小說

作家君比的個人著作逾九十本,包括小說及散文等,其中《叛逆歲月》、《夜青Teen 使》、《奮進少年》等校園及成長小說系列均廣受學生讀者歡迎, 先後七次在香港教育城「十本好讀」活動中獲選為「我最喜愛的作家」。1月13日,君比為高小組小作家舉辦培訓班,分享她多本小說的取材方式,以及即場訪問兩位童星,讓大家學習訪問技巧。 作家君比 靈感之源  君比表示,新聞報道為她提供了源源不盡的寫作靈感,並說:「《四個10A的少年》是我第一本出版的小說作品。當時我看到新聞報道後,對他們的故事非常感興趣。於是,聯絡了記者、學校,亦訪問四位10A狀元,以及他們的校長、老師及家人,對他們有深入了解後,就把他們的故事改編成小說。」寫作這本小說,需要的資料,包括:他們的家庭背景、成長、讀書方法、考試策略、校內成績、與同學及老師關係等。  除了新聞報道,身邊人故事同樣是君比創作靈感之源,她把失明兒童、沒有健全雙手的孩子、患嚴重讀寫障礙的豎琴高手等真人真事,改編成溫暖人心的小說。《感謝爸媽沒有放棄我》中七位主角,在成長中遭遇不同的困難和挫折,經歷過迷茫和徬徨,然而他們積極迎向困難的態度,激勵讀者學會珍惜和感恩。君比續稱:「小說其中一位主角的故事,改編自我在資優教育學院認識的學生。他出生時因醫療失誤,導致腦缺氧,被醫生判定為腦癱,而且左邊身的神經被拉斷,致半身癱瘓。這個殘障的小男孩,在成長的路上常常進出醫院。儘管有親戚勸他父母放棄這個兒子,他的爸媽不但沒有這樣做,而且堅持帶他到上海治療,給他無限的關懷和愛護。後來,他們移民到香港居住,這個男生出眾的寫作天賦被老師發掘,並推舉到資優教育學院授課。他的故事打動了我,所以就寫進了我的小說。」 童星的故事  《我們的演藝夢》收錄四個由真人真事改編撰寫的故事。其中,兩位小童星No No及Zoe當日來到小作家的培訓班上,跟大家分享他們的生活,以及拍攝時遇到的辛酸與趣事。君比問道:「你們入行以來最不愉快的經歷是什麼?」No No說:「有一次扮演不老的小朋友,需要『吊威也』拍攝打鬥鏡頭。由於,需要多角度拍攝,所以我被吊了很久,肋骨部位的皮膚因過度磨擦而破皮,非常辛苦。當天在片場我發脾氣了,說以後不再拍戲。可是,冷靜後我發覺自己失言了,因為拍攝雖然有時候會很辛苦,但我還是很喜歡拍戲的。」  另外,君比亦有訪問他們平時如何平衡學業和拍攝工作。Zoe說:「媽媽幫忙接的拍攝工作,不會排得太密。而且,學校的功課不算多,所以完全不影響學業。如果遇到考試測驗,我會帶書本到片場,空閒時間就會加緊溫習。」當日,兩位童星亦分享了「入行至今最滿意的一個廣告/電視節目/電視劇集」、「最喜歡的三位藝人同事」、「最自豪的一件事」等,小作家們聽得津津樂道,並踴躍發問。  最後,君比分享道:「我喜歡用文字表達個人情感,亦相信每個人生來就愛聽故事,這是我創作的動力。新聞報道為我提供了不少的寫作靈感,因此鼓勵各位小作家多讀報,並從中獲取寫作題材。」 寫作小貼士 何謂勵志小說? 勵志小說一般以小說人物克服困難和障礙為主題,以達到激勵人心的效果為目的。成長勵志小說的主人翁大多是青少年,故事題材主要圍繞在學業、家庭、人際關係等現實生活遇到的煩惱,小說發展亦傾向於正面的成長經驗和問題的解決,或對問題的反思。 寫作應如何取材? 寫作取材的過程是取得靈感的好時機,取材前可以先擬定題材,再構想故事大綱及方向。在選擇題材時,亦應對主題有一定的認識,以便思考當中的細節。有些細節可以靠想像填補,有些則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描寫,以《四個10A的少年》為例,四位10A狀元的家庭背景有什麼特別?成長的過程遇到哪些挫折?讀書方法和考試策略又有何特色?如何與同學及老師相處?有什麼短期或長期目標?把這些資料細節寫進作品中,能增加故事的合理性,提高真實感。取材時,除了直接訪問描寫對象,也可以從側面入手,訪問他們身邊的人,藉此對描寫對象有多角度認識,塑造角色時亦能更立體。 小作家 鄭樂禧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 小作家 鄔璟樂 油麻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 小作家心聲 鄭樂禧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 「君比作家從身邊人、從報紙中,尋找創作靈感的方式,十分值得我們參考。這次作家讓我們以『沒有 _ _ 的人』為題寫作,我打算寫『沒有朋友的人』,因為我覺得他們很孤單,希望有多些人跟他們講話。」 鄔璟樂 油麻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 「原來創作不一定是寫自己的經歷,還可寫別人的故事。今天聽了失明、沒有健全的雙手等人的成長經歷,他們的堅強,激勵了我。」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