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散文寫作竅門多 心有靈感一點通

生活上的大小事均可以成為寫作題材,但要將這些感覺轉化成創作靈感,又談何容易?小作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培養正確有效的寫作練習和閱讀習慣,才能將腦海這些累積下來的經驗,以文字重新演繹。今次初中組的小作家培訓班「散文——靈感的捕捉與轉化」,請來作家劉偉成與小作家分享閱讀及運用靈感的心得。 各位小作家都聚精會神地聽課。  劉偉成是香港土生土長的詩人、作家,筆名超活,曾獲青年文學獎及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獎項;任職教科書編輯多年,曾應邀舉辦多場工作坊及講座,及參與香港電台舉辦的文學導賞節目;2014年出版的詩集《陽光棧道有多寬》獲得第十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推薦獎。今次來到小作家培訓班,創作經驗豐富的他決定先從閱讀心態入手,教導小作家如何從名家作品中吸收養分,師法前人技巧,培養轉化靈感的能力。 文學作品 讀法大不同  很多小作家都留意到文學作品的內容較一般課文艱澀隱晦,不是一下子能夠明白。在現今考試制度之下,一般學生都傾向把閱讀理解視為尋找「標準答案」的任務。接卷後,首先問的不外乎「段旨、中心思想是什麼」、「作品想表達什麼道理」,卻鮮有留心作者表達方式的用心與鋪排。當面對文學色彩較濃厚、結構較複雜含蓄的作品時,學生便如墮進五里雲霧中,不知所措。劉偉成表示,閱讀文學作品先不要急着找主旨,可先留意文章的表達手法,因為文學作品重「呈現」多於「陳述」,陳述有如日記般平鋪直叙,而文學作品通常說教味道較淡,更多利用不同的寫作手法呈現出豐富的畫面或營造不同的氛圍,引發反思,增加讀者的想像空間。 跳出固有角度 刺激靈感來源  劉偉成利用電影《魔雪奇緣》、新詩《再別康橋》及繪本《地下鐵》作例子,示範如何通過觀察,學習作家的藝術表達方法。他表示《魔雪奇緣》其中的拍攝手法包含俯角和仰角,營造出獨特的意思,在畫面的部署和鋪排上匠心獨韻,十分有文學技巧;《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其中一首燴炙人口的作品,將詩中的文字轉換成畫面,當中亦包含了俯視和仰視(例子: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同樣見到作者精心鋪排;而《地下鐵》的情節亦包括「往上」和「向下」,內容富含豐富的比喻。劉偉成表示,三個作品都呈現「V」型的畫面構圖,穿梭於「上」和「下」之間,而這些手法都是靈感的來源,假如小作家可以吸收作品呈現的手法和模式,例如對比和鏡頭的運用,然後用於自己的作品之上,將令作品生色不少。 寫作錦囊 作者絮語:只要小心閱讀,就能解讀文學作品運用的手法和技巧,並成為自己的寫作靈感。 閱讀心態:若如盤子一樣,自知深度不足,則應對任何知識抱持開放的態度。當發掘到有興趣的題目,就要深入探索,盤踞於該主題上。 楊僖童同學:原來細膩的文字能夠有如此深刻的影響力,可以將內心的感受清晰地表達出來。 潘作年同學:導師引用不同的作品去說明閱讀技巧,令人容易明白,以後看文學作品就更容易明白當中真正意思。

用五官鋪陳情景 文字見旅遊樂趣

通過文字突顯旅遊的樂趣,是一篇好遊記成功之處。深度旅行家及旅遊節目主持項明生主講初中組「流動教室」,縷述撰寫遊記要訣外,還帶領40多位小作家遊走尖沙咀及中環鬧市,乘坐渡輪越過維港,欣賞兩岸節日燈飾,沿途教導如何捕捉情景,放入文章創作之中。 商場遍佈燈飾,成為小作家取景拍攝的理想場所。 眼睛如鏡頭 寫作似攝影 遊歷靠眼睛觀察,是次「流動教室」舉行時,聖誕新年燈飾依然高掛,項明生與一眾小作家穿梭其間,提議寫燈飾時可將自己當作鏡頭,由左至右、遠至近去描寫,又可用五官逐點鋪陳,令畫面更添立體。項明生認為「寫作就如尋找拍攝角度一樣」,可模仿電影情節般運用倒序,不必跟時間次序去描寫。 然而,白描只需要有足夠詞彙及觀察力,但文章最動人之處是擁有感情,項明生舉例:「朱自清的《背影》雖然只是父親買幾個橘子給兒子,事件本屬平常,唯因背後有着濃烈感情,文章才變得吸引。」 《萬水千山走遍》這部遊記散文充滿作者的個人感情,項明生說年輕時讀了這書,讓他掀起了遊遍世界的激情。 「鳳頭」夠吸引 「豹尾」牽聯想 至於撰寫遊記的技巧,項明生提出「鳳頭、豹尾」的寫法,認為要令文章更加有看頭,宜將最吸引和最有內涵的內容放在開首,謂之「鳳頭」;把足以令人回味和思考的聯想放在結尾,就如「豹尾」,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一個好的標題,可以引起讀者興趣。不過,有報章或網站用上過份跨張的標題,例如「感動十三億人」、「不看你一定會後悔」,項明生認為不足效尤。 除此,項明生提醒小作家寫遊記時需與時並進,勿只依賴舊資料,對各地事物的描寫,應憑閱讀與累積的經驗。「文章內容可以引經據典,用前人的金句、詩句或歌詞,能令內文生色不少,但必須恰當運用,亦不要過分引用,以致變成抄襲。」他亦指出資訊與知識不同,資訊是可搜尋得到的免費訊息,但知識卻是很寶貴和有價值,例如個人對世界、文學或文化的認識,遊記寫作加入自己的觀點與角度,文章才有價值。最後,他寄語小作家:「成功的秘訣就是:寫!」 寫作錦囊 感情編碼,想像解碼 「真實的向日葵售價不貴,但梵谷繪畫的一系列向日葵,卻每幅動輒價值上億美元計,原因在於梵谷繪畫時投入感情,而感情可以很有價值。文字如繪畫一樣有編碼和解碼 過程,作者以感情編碼,讀者以想像解碼,令想像空間更為廣闊。 胡綽桐同學:今次流動教室悟穿梭五彩繽紛的鬧市,讓我明白每件事情可從不不同 角度描寫,將感情投入環境。 黃椿淇同學:在過程中學到不同的寫作方式。導師指不必預先定下標題,限制自己的寫作內容, 使我有所感悟。 寫出好旅程 問: 寫遊記不過是把地方的歷史、景點資料放進文章內,不是嗎? 答: 非也!運用最新資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把自己的識見、觀察與省思寫進去,這才是文章最大的價值。這也是資訊與知識的最大分別。 問: 旅遊後,我嘗試把經歷寫出來,但裡面的描寫總是平平無奇,怎麼辦? 答: 不妨將自己想像成電影裡的鏡頭,由遠至近,上天下海,左穿右插,尋找獨特角度,令畫面更添立體。此外,不必跟時間次序去描寫,多嘗試運用倒序、插敘 會令文章更有趣呢!

周蜜蜜:寫作選材來自生活觀察

要寫出一篇好作品,首先是做好選材的工夫。別以為中學生還未投身社會,一定欠缺好的寫作題材。事實上,上佳的題材就在我們的身邊,來自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累積,再加以聯想,就能寫出好文章。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與上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畢業、本學年晉身為小作家大使的一眾同學,分享寫作經驗,並即場進行寫作練習。 周蜜蜜明白學生可能認為平日學校的命題寫作難以掌握,因為題材和寫作時間皆有限制。不過,學生還是可以自行以自由題練習,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感受。她說:「我認為寫作是相當個人的事,她不像數學,即使是同一題目,每個人演譯的都有所不同。而且,選材其實並不困難,不過絕對不能單靠等待靈感。」周蜜蜜認為,如果單憑靈感寫作,萬一靈感不來,就什麼都寫不出來。所以,文章選材應該來自日常對生活的觀察,而閱讀也是積累的一種,再加上個人經歷,就能產生豐富的聯想。 要讓文章引人入勝,必需寫得生動傳神。周蜜蜜以自己的作品為例,分享了幾個令文章生動的方法,例如:要刻劃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和寫出自己的五官感受,令人有親歷其境的感覺。 分享會後段,周蜜蜜邀請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以在地鐵車廂的所見所聞為題,構想寫作大綱。同學的討論結果相當有趣,有溫情浪漫亦有科幻怪誕的內容。周蜜蜜希望藉此練習,令同學明白書寫題材可以是生活片段,最重要的是懂得抓住事物具體的特徵來寫,這就會令讀者有興趣繼續追看。

體驗農耕苦與樂 發掘寫作題材

投入動物保育十多年,與朋友合作開設「清潭地產」農場的生態作家馬屎老師,早前為初中組的小作家們主持流動教室,讓小作家們體驗悠閒農夫的生活,並介紹香港的農業現况,以及如何將農務體驗和自然觀察的感受得來的第⼀手資料,運用在寫作之中。 香港農業概况 5月12日,馬屎老師帶領一眾小作家來到「清潭地產」農場,向小作家們簡介香港農業發展的情况。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政局動盪不安,大批移民湧入香港,他們大部分是農夫,因此帶來了農業技術。而人口暴增導致食物需求急劇上升,政府為解決糧食供應問題便鼓勵港人耕種,配合在香港多個農地附近建立灌溉水塘,例如清潭、鶴藪等,促進本地農業的發展。到了七、八十年代,香港農業蓬勃發展,農作物自給率達百分之三十。然而,隨着城市化及製造業發展,加上香港的飲用水不足,政府把灌溉水塘改為飲用水塘,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農業在九十年代已由蓬勃走向式微,目前香港主要靠中國大陸來滿足對農作物的需求。 ▲生態作家 馬屎老師 馬屎老師再講解香港現時的農業狀况,他說:「清潭這區的農地,可大概反映香港現時的農業狀况,包含幾個類別的農場:以傳統方式耕種的常規農莊,重視環保及食用安全的有機農莊,以試驗性質及實踐興趣形式經營的農莊,以及讓人前來休息放鬆為目的的悠閒農莊。」 他續稱,「清潭地產」屬於悠閒農莊,以安息為宗旨,農莊內搭建了一個竹棚,棚內安裝了兩張吊牀。竹棚右邊規劃了一個讓人踱步默想、思考人生的迷宮——明陣。而竹棚左邊的一塊農地則種植了玉米。值得一提的是,農莊內種植了幾棵向日葵。當日所見,其中一棵開得十分燦爛,另一棵則含苞待放。馬屎老師解釋,這幾棵向日葵在不同時期栽種,因此當第一株凋謝了,第二株剛好花開,那麼任何時候都有向日葵點綴農莊。 創作初期,大家不用想太多,只要熱愛寫作就夠了, 什麼都寫, 亂七八糟也沒關係。當你慢慢長大, 就可以從以往亂七八糟的作品中,整理出個人思想及寫作風格特色。 —— 生態作家 馬屎老師 了解農夫生活 馬屎老師曾出版書籍《非常生態人》。他主張用五官感受、觀察生態,然後再寫作,那樣文章才會精彩吸引。他與小作家們分享作為農夫的悠閒生活:「早上五、六點天剛亮就會起牀,到農地整理農作物;到九點左右陽光變得猛烈就會離開農地,或是約家人『飲茶』、或是躲在竹棚裏睡吊牀乘涼、喝花茶;到了傍晚時分太陽下山,才會再幹農活。由於『清潭地產』的定位是悠閒農莊,所種的農作物也比較粗生,不需要太多時間打理。此外,農場特別設置了水溝,製造適合營火蟲生活的環境,所以入夜後可看到螢火蟲,還有機會遇到從附近郊野公園走來的小鹿、貓頭鷹和野豬等,生活十分寫意。」 ▲馬屎老師教導小作家們正確使用泥鏟。 流動教室原定安排小作家們在「清潭地產」體驗種植睡蓮的農務,但當日烈日當空,戶外氣溫高達三十多度,活動被迫中止。儘管未能體驗整項農耕活動,小作家們仍到農地嘗試田園工作。部分小作家拿起尖頭鏟幫忙鬆土、翻泥,把泥鏟進膠桶,其他小作家就排成一列,把膠桶傳遞到馬屎老師事前挖好的大坑,將泥倒進坑中,為日後種植睡蓮作準備。在炎炎烈日下,小作家們曬得滿頭大汗,但沒有因此放棄或停下手。馬屎老師就以農莊的農作物慰勞一眾小作家,將蕃薯製成餅乾,將菊花煮成菊花茶,給辛勞過後的小作家們享用。 馬屎老師說:「耕種有苦亦有樂,今天的活動,若有同學覺得被曬得很辛苦,請記住這種辛苦;若有同學覺得睡吊牀很舒服,也請記住這種感覺。因為有一天在寫作時,這些體驗和感受就會再次浮現於腦海,成為你的靈感。」生態作家創作心得 馬屎老師的正職是從事動物保育工作。他表示,寫作於他而言,是一個讓大眾反思人與大自然、或不同生物關係的途徑,亦可以算是一個意識形態的教育。他分享道:「寫作時,首先要了解受眾是誰。若是普羅大眾,則不能使用過多專有名詞,文章需要盡量淺白直接;若受眾主要是關心動物的保育人士,我就會寫得比較深入。」 小作家心聲 李晉顥 英華書院 中三 「看得出馬屎老師很有心思地規劃農莊,特別是那幾棵向日葵,一棵凋謝,另一棵就會盛放,給人一種朝氣勃勃的感覺。」 江怡霖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中一 「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風格,首先用心感受,再寫作,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今次寫作活動令我明白到農夫的生活,既有悠閒的時刻,亦有辛苦的時候。」 撰文:李翠琼 攝影:黃永昌

春日坪洲文學散步 賞景說情細味詩韻

居於坪洲的詩人飲江,在一個陽光普照的春天日子,帶領「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35位小作家,遊走這個小島的風景名勝,穿梭橫街窄巷感受地道的風土人情,享用傳統食物,復欣賞文學,思考寫作,尋且即席揮毫,度過一堂特別的「流動教室」 飲江好客 備島民茶果款待小作家 曾獲多項詩歌文學獎的飲江,當天帶着多款島上居民自家製茶果在坪洲碼頭迎接小作家,盡顯島民熱情好客的一面。大家吃過茶果後,便開始遊覽坪洲。首先,飲江與小作家路過島上唯一並已結業的戲院,以及已停辦的學校,順道介紹島上地方歷史。 之後,小作家參觀了獲評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的天后宮,以了解坪洲原居民的信仰。飲江指出:「最初在坪洲定居的是漁民,他們都是信奉天后。這所天后宮建於1798年,見證着坪洲的歷史變遷和發展。」他又介紹立於廟旁《奉禁封船碑》的由來:清朝道光十五年,島上漁民稟請縣衙禁止官吏以捕捉海盜為名,而濫徵召用民船,於是立碑為記。接着,小作家參觀金花廟後,就沿岸邊而行,欣賞坪洲的山水之美。 橫貫坪洲的山路,可眺望愉景灣及迪士尼樂園。飲江一路上與小作家閒話山水美景,訴說歷史文學,邊走邊談,很快路過「大中國火柴廠」的舊址,他講解了這所曾經是東南亞最大火柴廠的事蹟,又指坪洲工業發展高峰期曾開過逾百間工廠。 參觀遊覽的環節於手指山山頂結束,小作家下山後,在勝興茶室吃午餐。該店供應傳統中式茶樓點心,舖面雖然不大,店員推着點心車叫賣馬拉糕、糯米包、粉果等,別具懷舊味道。飯後,小作家與茶室老闆有說有笑,散發濃濃的小島人情味。 生動有趣的文學課 啓迪思維 未幾,眾人轉到聖家學校的課室,參與飲江為他們準備了的一堂生動有趣文學課。飲江選取了5篇文章,內有詩歌、散文和小說,包括意大利薩巴的〈我養母家〉、西班牙希梅內斯的〈惠特曼〉、日本谷村俊太郎的〈春天〉等,希望小作家透過欣賞這些優秀作品,從而提升理解能力和想像力,並在創作取材、寫作方法上有所啟迪。 飲江十分重視讀詩,因此邀請不同小作家先誦讀詩歌,才深入闡述內容,然後讓他們分享各自的體會和心得,思考其中有什麼發現和啓發,有什麼可資借鑑。對於表現出色者,飲江更送贈其作品《行為藝術》予以鼓勵。 飲江認為寫作不難只要懂得運用簡單的文字,展現豐盛的生活,便能創作出色的文章;他建議小作家嘗試回想生活的點滴,設法收納所得,並透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接着,小作家即席揮毫寫詩,然後互相分享。及後飲江讚道:「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寫出這樣有意境有層次的詩,實在難得。」並囑咐小作家繼續努力。 小作家心聲 李琳 嶺南鐘榮光博士紀念中學 中二 飲江老師的教詩方法,像一個猜謎語遊戲,讓我覺得詩歌很有趣。在創作練習時,最初我想不到題目,然而憶起在碼頭遇見的老人家,他們慈祥的臉孔給我啟發,於是把他們的五官用詩歌手法描寫出來,最後獲得老師稱讚,很開心。 黃摰毅 聖保羅男女中學 中二 這次「流動教室」讓我看見了香港樸素、寧靜的一面,特別是登上手指山山頂,俯瞰坪洲的全景,那種心曠神怡的感覺,令我覺得過程中所付出的汗水是值得的。另外,飲江老師的課堂增加了我寫詩的興趣,〈煙花練習20〉那首詩的比喻十分精彩,激發了我嘗試運用比喻來創作的動力。

2013/14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寫作交流會

本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首個活動「寫作交流會」,緊接開學禮舉行。交流會邀得香港作家協會主席、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副教授黃仲鳴博士、第39 屆青年文學獎新詩初級組及小說初級組亞軍梁莉姿及兩名2012/13 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得獎,一同分享寫作心得及經驗。 黃仲鳴:寫好文章須備邏輯思維 黃仲鳴博士曾參與上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的評審及點評工作,他認為同學的寫作題材廣泛,不乏佳作,尤其是那些天馬行空的構思為他帶來不少驚喜。他點名稱讚獲得亞軍的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余安琳,她的作品〈李輔國的自白〉,頗有心思地改寫歷史故事,下筆文言白話夾雜,顯現她的語文根底不錯。 黃仲鳴說行文首要清通,文字宜簡潔,結構要通順。他總結2012/13 學年小作家的作品成績,最弱的是邏輯思維不足,因此常出現前後矛盾、前言不對後語的毛病。他建議同學多閱讀,此舉既可打好文字基礎,也能增加個人的閱歷和拓闊眼界,寫起文章來自然較合情理。 梁莉姿:寫作不是一種手段 交流會請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一年級生梁莉姿與小作家分享寫作心得。梁莉姿始為人知的是今年3月24日舉行的第39屆(2012 年)青年文學獎頒獎禮,她當日共上台4次,因為在同一比賽的兩種文體中,梁莉姿分別獲得4 個獎項:新詩初級組亞軍(〈當我們學習通識〉)、優異獎(〈你們還是適合獨居─給L〉)、小說初級組亞軍(〈關於H 城這回事〉)和優異獎(〈佳佳的一天〉)。其後,她又參加第二屆「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再奪得中學組推薦獎。 其實,梁莉姿是第二屆香港中學文憑試考生,中文作文獲得5**佳績,而早於2010 年的第37 屆青年文學獎,已奪得小說初級組季軍,故無論是課業作文或創作,皆是能手,她的寫作經歷,值得小作家參考。 梁莉姿說她的寫作根基是在小學階段無意中奠定的。由於父母皆在職,家庭經濟亦不太好,因此小學時每天放學後都會到公共圖書館,靜候父母下班接她回家;就在等候期間,完成當天功課後,便在圖書館不停閱讀,什麼類型的書都拿來看。升上中一,受到老師的鼓勵,她便開始創作,而小學時的閱讀,對她往後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梁莉姿認為,學生不應視寫作為一種在考試獲得好成績的手段,而是應通過寫作認識自己。「我一向有寫日記的習慣,透過寫作可以重新認識自己和抒發感情。久而久之,寫作更成為我的精神支柱。」談及得獎的小說和新詩作品,梁莉姿表示作品的題材全都來自生活上她所關心的議題,她建議小作家只要多留意身邊事物,就會發現很多題材都可以入文。 梁莉姿坦言: 「中學時代曾遇上沒有靈感和題材的瓶頸,後來我放下寫作一段時間,參與其他活動,例如義務工作,靈感反而又回來了。我發現原來這是從其他角度看世界的方法,受到這些新衝擊後,反而發掘到更多新題材。多分享亦是進步的契機,有些人會選擇與身邊的朋友或家人分享作品,而我則會跟一起辦文學組織的朋友交流。其實,只需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人,自己感覺舒服便可。」 得獎同學:計劃啟發新思維 上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冠軍招文軒和亞軍余安琳,從計劃中分別得到不同的啟發。 喜歡寫散文的招文軒說:「當初是家人鼓勵我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的,最深刻的活動是從流動教室【解構「紅樓非夢宴」的思維】中學習寫作,學會以食物側面描寫人物性格。」招文軒的得獎作品〈阿叔、阿嬸、姑姐〉以家人為題材,他認為寫作有助記錄當下感受,事後重看更能產生反思的作用,有更全面的想法。 至於亞軍得獎者余安琳,得獎作品〈李輔國的自白〉以中國歷史為題。原來她喜愛以古典的辭藻寫作,但曾被同學評為「過分雕琢」,她希望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能給她一個突破。結果,她從黃仲鳴博士的培訓班「散文寫作——粵語可入文?」,學懂方言亦可用於寫作,一洗她過往的誤解。跟梁莉姿與人分享作品的習慣有所不同,余安琳會經常反覆閱讀自己的文章,找出需要改善的地方,她說此亦是提升寫作水平的良方。

唐希文:靈感潛伏身邊 寫作從生活出發

小朋友想像力豐富,但寫作時每難以下筆,不少小作家更抱怨想不到可寫的題材。年輕作家唐希文卻說,靈感一直都潛伏在身邊。她以「找寫作題材經驗談」為題,在「高小組」的小作家培訓班上分享個人創作歷程,並引用不同例子,教一眾小學生從生活中抽出靈感泡泡,以自己或身邊人的經歷,或從不同文本而來的感覺寫故事和散文。 培訓班互動輕鬆,小作家亦踴躍回答問題及提出個人想法,唐希文讚賞他們的想像力非凡。及後,小作家就寫作題目「學校旅行」分組討論,探討可寫的情節然後即席揮毫,記述一次去旅行的經驗。有同學仔細描寫旅行的情景,有同學則創作了星際旅行後有家歸不得的故事,講者為完成作文的同學寫下評語並提供改善的建議。 擅觀親人朋友 寫作泉源不絕 唐希文認為靈感通常源自生活,不少作家最初的作品都是自己的故事,例如《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算是作者九把刀的自傳。他把自己從中學、大學,直至打工時,對初戀情人的思念寫成故事,小說有九成內容都是真實的,雖然沒有特地加插戲劇元素,但把最深刻的事寫出來反而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讓大家一起回想那些年的故事。 她鼓勵在座的小作家把生活中最熟悉及最有感受的事轉化為寫作資源,逐步從平鋪直述開始創作,如描寫家人或朋友的故事,或揉合他們的經歷再加上想像。唐希文引用自己的創作經驗,指她外婆患病去世帶給她很深刻的感受,於是把外婆患病後及臨終前的身體變化,融入小說中女主角的感情,再加上虛構的情節,成為一部愛情小說作品。此外,她亦建議同學可從不同的文本中培養及收集靈感,刺激想像力,諸如影像、音樂和繪本,甚至新聞報道和科學報告亦可派上用場。 至於角色塑造方面,唐希文認為可以先描寫自己或身邊的人,了解他們的外貌特徵,如衣著打扮、小動作和口頭禪。由於身邊人較容易觀察,同學可長備筆記簿,把聽過最有感染力的說話寫下來,亦能想像他們面對不同情境的反應,然後放進文章裏。經過這些訓練後,小作家們便可再下一城,自行為故事創作人物。 營造角色有法 抒情兼引共鳴 唐希文分享她的寫作習慣,就像電視電影創作人一樣,她寫小說前都會為主角及配角編寫人生傳記及履歷表,先行詳細寫下角色的性格及人生閱歷、甚至他們的星座和最愛的顏色。雖然這些資料最終未必會在故事中出現,但會令她更覺得這些角色真實存在,兼且有血有肉,並更認識這個角色,因此能想到筆下人物應有的態度和決定。 作為專欄作家,唐希文認為文章不只為了抒發個人經歷和感受,還可預留空間讓讀者連繫到自己的經歷。她把文章題材分開不同類型,有些是時效性的趣味、或是遊記、有關電影或書本的評語,和對時事的感受等,下筆時會考慮加入背景資料或作綜合評論,以引起社會討論和其他人的共鳴,引導讀者反思。 小作家心聲: 禤家駿:「我在培訓班上學到不同的寫作技巧,從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又找到寫作靈感,尤其喜歡班上與導師的交流,她對我的文章建議很有用。」

伍成邦:寫食評反應要敏銳

經常在電視飲食節目中聽到「雞有雞味、很有口感」等令人摸不着頭腦的食評,要表達食物的味道,除了靈敏的味覺和嗅覺外,還需要準確的詞彙。 為讓小作家有切實的體驗,最後一場流動教室特移師至香港大學「一念素食」餐廳,在資深傳媒人伍成邦的講解下,嘗試運用不同詞彙表達對食材的感覺,了解飲食文化,進一步學習撰寫食評的技巧。 文字表達食物味道非易事 食物的味道和層次非常複雜,如情感一樣,有時會難以用言語表達。伍成邦表示:「寫食評是透過文字形容味道,要知道食物的味道,才能準確地表達。」他要小作家嗅一嗅食材的味道,將第一感覺記錄下來。他強調:「食評人反應要敏銳。要學會寫食評,需要平時多作練習,這需要花上很多時間及金錢去建立,非常珍貴。」 小作家仔細去嗅芒果的味道,有的說味道「甘香」、有說是「甜味」、「濃郁的果香」、「似奇異果味」。伍成邦認為:「甜味算是準確的形容,雖然用鼻子聞,但甜的感覺會在喉嚨滋長。而『果香』則太過籠統,因為生果自然有果香。」原來大家從小接觸的芒果,要用言詞來形容,也是非常困難。 寫作需「情理之內,意料之外」 有了形容芒果的經驗,小作家在分辨龍井及苿莉茶葉氣味時,便有更深入的體會。有小作家說龍井的味道很清新,如「雨後泥土味」。伍成邦很讚賞這個答案。他表示:「英文食評常見用『Earthy』來形容泥土味,過往中文食評很少用泥土味形容,但在近年已變得常見。通常是用來形容茶葉及葡萄酒;另外泥土味亦會令人聯想有根部的食物,例如牛蒡。」 伍成邦並指出「雨後泥土」是一種感覺,是「情理之內,意料之外」的表達。他表示:「一篇好的文章,做到『情理之內,意料之外。』是很重要的,說出來合情合理,卻帶來意外驚喜的對比,是很重要的寫作元素。」伍成邦更分享了茶葉製作及挑選方法,豐富小作家對茶葉的認識。 舌頭辨味存爭議 大眾認同是美味 要用舌頭分辨味道,很多人會從「Tongue Map」入手,「Tongue Map」是舌頭的味蕾分佈圖,主要分為甜、酸、苦、鹹。小作家用舌頭不同位置感受砂糖的味道,大多都說舌尖的感覺最強烈。伍成邦表示:「針對舌頭地圖的理論是否正確,現時分作兩派意見,一派堅持正確,另一派則認為食物的複雜性不是舌頭的四個區域能夠區分。例如有一間味精廠的產品帶有強烈的「umami taste」,近似中文所形容的『鮮味』,就不能在舌頭地圖中區分出來,因此推翻了舌頭地圖的理論。」 食物是否美味,很多時是帶有強烈的主觀性,例如某人不喜歡甜品,便認為所有甜品都是不好吃的。伍成邦指出:「除了理解自己喜好,更要懂得代入他人的心情。在主觀之中,也要客觀。因此要判斷廚師烹調的食物是否美味,應看食物是否符合大眾口味。如一間餐廳食物種類及價錢與周邊餐廳相若,為何會大排長龍呢?往往最多人認同的,就是美味。」

音律激發文思 筆錄敏感心靈

要捕捉創作新點子,除了透過閱讀,聲音旋律同樣能刺激靈感,給予作家新的創作活力。「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流動教室」請來視障作家鄺頌安及填詞人Tim Liu向小作家分享寫作心得,並即席創作,激發創作潛能。 小作家與視障作家鄺頌安(左六)及填詞人Tim Lui(左五)合照。  鄺頌安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士,儘管有視力障礙,但他以聽聲音書籍來閱讀,無阻熱愛創作的心。他曾獲不同寫作獎項;除了填詞,亦推出過小說、散文、訪問集等。而填詞人 Tim Lui(呂甜)2008年出道時已包辦 RubberBand 首張大碟的大部分填詞工作,後來獲得著名音樂監製雷頌德賞識,開始為小肥、吳雨霏、側田等歌手作詞,代表作包括《小涼伴》、《SimpleLoveSong》、《囍宴樂隊》等。 讓寫作完成寫作  寫作靈感取材自生活,而將記憶或思緒如實紀錄下來是其中一種好方法。鄺頌安非常欣賞日本四大俳句詩人之一小林一茶,並引述一位學者對他的評價:「(小林一茶)擁有的不是天賦的才華,而是如實地掌握內心深處的經驗,使他得以保有他的素樸與人性。」他鼓勵小作家多描寫自己身邊的生活經驗,先不用過度精雕細琢,只需自然單純地把感受寫下來。他引用《心靈寫作》作者娜妲莉的話:「讓寫作完成寫作,讓你自己消失:你只是在記錄身體中涓涓流動的思緒而已。」鄺頌安亦建議小作家嘗試閱讀名作家的作品,過程中,作家的風格會潛移默化影響他們。 放開思維枷鎖 持續練習寫作  正如詩人威廉斯說:「鼻子前面有什麼,便寫什麼。」想成為出色的作家,鄺頌安鼓勵小作家多做寫作練習,「練習寫作時別擔心錯字、標點符號和文法。手應當不停地寫,要具體描寫個人生活的經驗,從文字中尋找個人的寫作風格和題材,慢慢便能將思緒熟練、精準地描述出來。」鄺頌安亦舉出一些練習寫作的方法,例如用「我開心」作開頭,要求自己運用十分鐘來寫句子,尋找內心,從而認識自己,跟別人分享更多事物。 改詞——另類的寫作練習  每一首流行歌曲盛載着廣闊的信息和內容,不同的聲音配合文字也有特別的感覺。Tim Lui說:「我們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歌曲改篇成另一個題材;尤其是廣東歌曲填詞有很多限制,需要根據歌曲的字數、語聲調和押韻,改詞是一個挺好的寫作練習。」至於文字上的發揮,Tim Lui說:「寫作的人對身邊的事物要敏感,寫作題材源自生活,如果注重生活細節,其實有很多寫作的題材讓你發揮。例如多跟別人傾談或聆聽朋友的故事,或觀賞電影,從而激發靈感。」 文字愈簡單愈動人  Tim Lui創作的流行歌詞裏不乏有趣的題材,如《一轉身卻天亮了》講述打工仔通宵OT、《失散時光》講述友情的經歷,從自己真實的經歷,表達出朋友之間的情感。「我喜歡發掘生活小事的感覺去寫歌。」她十分欣賞台灣組合五月天,「他們大部分歌曲都是追求夢想的題材,用一百個方法講述同一個主題,用字平白、簡單。寫得華麗是一種感覺,然而我認為文字愈簡單愈動人。直白顯淺的句子,才是最珍貴、最有力量。」 寫作錦囊 寫作練習有一些方法,例如用「我開心」作開頭,要求自己運用十分鐘來寫句子,尋找內心,從而認識自己,跟別人分享更多事物。 寫出好文章 問: 如何找尋寫作素材? 答: 不要只是依賴眼睛觀察的事情,憑著其他觸覺也可以幫助收集靈感,作為寫作的出發點,要在生活上感受更多細節。 問: 怎樣可以讓創作靈感源源不絕? 答: 了解不同的角色,並且嘗試聯繫自身經驗,成為閱讀與寫作的題材。 問: 如何建構故事角色? 答: 訓練自己觀察人和事物,要抱有好奇心,盡量多問別人問題,運用不同的角色切入故事。

小作家培訓計劃 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

《明報》與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 日前舉行2015/16 學年計劃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同時亦頒獎予2014/15 學年各寫作獎項得主。主禮嘉賓潘步釗博士讚揚學生的好學精神,訓勉各人堅持寫作。在緊接的學年,入選小作家將參與各項多元化及生動有趣的活動,與知名作家交流,提升創作水平。 「小作家培訓計劃」自2012/13 學年舉辦,初期以中一至中三學生為主要對象;至2014/15 學年,增設高小組,招募小四至小六學生參加,連同初中組,上學年共收到超過2,000 篇投稿,成績令人鼓舞,反映計劃獲得學校、家長及學生廣泛支持。 由於成效良好,計劃於本學年增設初小組,進一步將閱讀、寫作風氣推廣至小一至小三學生,期望達到語文基礎從小做起的目標。2015/16 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三組的申請人數逾2,000 人,經過甄選,分別有264 名初中生、210 名高小生及118 名初小生入選計劃。此外,計劃亦募集了一批上學年的畢業同學擔任「小作家大使」,在新學年協助推行活動、分享及傳承寫作經驗。 培養寫作興趣 激活文思 入選計劃的小作家將按組別參與一系列寫作活動,所有組別均設有「培訓班」及「作家精讀坊」,初中組及高小組另設有「流動教室」及「寫作訓練日營」。在作家導師的指導下,小作家可認識各種文體的寫作技巧,增進個人文學修養,更會走出課室,透過電影欣賞、遊覽香港景點及體會本地飲食文化,吸納不同素材,以助刺激文思,享受寫作樂趣。 計劃為一眾小作家提供平台發表作品,投稿作品可得到知名作家的點評,並上載至語常會及「小作家培訓計劃」網站,供公眾瀏覽,而優秀作品更有機會於《明報》刊登。為鼓勵小作家積極創作及投稿,計劃特設多個獎項,包括「每月寫作大獎」、「全年寫作大獎」、「閱讀報告獎」及「最佳表現獎」等。 潘步釗:勤閱讀、不自滿、寫作感動人心 一直致力在校園推廣文學創作的開學禮主禮嘉賓、作家潘步釗博士,致辭時表達對小作家的期望。他提到個人最喜愛的作家是宋代的蘇東坡,藉此勉勵同學學習古人的讀書精神: 「蘇東坡的優秀著作為人傳誦,但他出色的地方不只是作品,還有他的氣質,他利用整個人生呈現讀書人的生命。我們寫作是為了感受生活和生命,然後通過作品感動他人,好的作家正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存在。」他又提醒同學,增進自己必須勤加閱讀及不要自滿: 「閱讀是提升寫作水平最直接的方法,宜多讀優美的詩詞,感受當中的意境。不要着眼於虛榮,也不要單是享受別人的稱許,這些東西在一生當中都不是最重要的。我現時寫作都以打動人心為前提,希望各位同學能真實地感受人生,忠誠地表達,多看書,將來可由小作家成為真正的大作家。」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