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認識香港作家 細嚼本土風味作品

作家往往會把自身的生活經驗,寫進文學作品中。長期在香港生活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可反映出香港社會特色。舒巷城及也斯都是有名的本土作家,他們的作品,如《鯉魚門的霧》、《馬賽的魚湯》等,加入了極富香港地道特色的元素,讀起來讓人感覺親切,充滿共鳴感。日前,明報及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舉行了兩場「作家精讀坊」活動,讓參加者從名家作品中學習寫作技巧。 香港著名作家 舒巷城(1921-1999) 探索舒巷城筆下的香港  舒巷城(1921-1999)是香港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充滿香港地道風味。他不但擅長小說、散文新詩及舊體詩創作,亦曾繪畫、譜寫粵曲和為詩譜曲,可謂文壇多面手。舒巷城在香港出生、接受教育,曾經歷太平洋戰爭、先後到過桂林、越南、台灣、上海、南京、東北、天津、北京等地,戰爭結束後回到香港居住及工作。在「作家精讀坊」上,《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編輯李洛霞帶領一眾初中組小作家導讀舒巷城的經典作品——《鯉魚門的霧》及《香港仔的月光》。  舒巷城最膾炙人口的作品——《鯉魚門的霧》於1951年以秦可筆名,首度在雜誌《天底下》發表。該作品兩度被抄襲,都奪得了徵文比賽冠軍,自此聲名大噪。小說開首加入了疍家人的歌曲,此外運用了很多筆墨於描寫鯉魚門的霧景,別具香港特色。李洛霞說:「故事主角梁大貴離鄉十五年後,重回筲箕灣希望要尋找從前熟悉的風景,可惜筲箕灣已面目全非,令他愁緒萬千。春天的濃霧景觀,不僅是香港東區的特色,而且有助襯托主角的心情,營造氣氛。」她鼓勵小作家創作時,寫景與抒情的部分需要互相配合,像《鯉魚門的霧》若改為刻劃秋天的景觀,就不能表達主角迷惘的心情。  此外,《香港仔的月光》把五十年代香港的漁民生活經驗融入故事中。小說講述阿木嫂和月好的故事,阿木嫂的丈夫是海員,長期不在家,連中秋這個人月兩團圓的佳節,他也沒有回來。而月好自小沒有母親,父親以前是海員,現在在岸上的大茶樓當雜工,中秋節父親卻因偷月餅被捕,同樣未能與月好一起過節。李洛霞分析道:「圓月象徵團圓,然而作者筆下的月,並非圓月。作者以天上的月缺,象徵人間的人缺,中秋佳節阿木嫂與月好未能與家人團聚的悲涼。」此外,小說亦寫出當時水上人家生活的慘况,為謀生長期離家的海員、深夜還要撐船搭載客人往來的人等,極富本土色彩。 「倘若我的某篇小說或詩,還能感動讀者的話,那是因為下筆時,其中的人或事,首先感動了我自己。」—— 舒巷城 小作家 嚴晟嘉 福建中學(北角) 中一 小作家 陳欣豫 張祝珊英文中學 中二 小作家心聲 嚴晟嘉 福建中學(北角) 中一 「今天的講座引起我的寫作興趣,《鯉魚門的霧》把霧景描寫得很細膩,而且很配合所要抒發的感情。回去我想要創作一下《西灣河公園的早晨》,把每天看到的景色描寫出來。」 陳欣豫 張祝珊英文中學 中二 「今天認識了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作家舒巷城,他的作品讀起來很親切,亦能讓我認識一些近代史及本地文化知識。」 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蕭欣浩博士 走進也斯的文學世界  也斯(1949-2013)是香港的傑出作家,作品涉獵範圍廣泛,涵蓋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評論、文化研究等。在「作家精讀坊」上,也斯的學生、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蕭欣浩博士教授從飲食、香港、跨界三個部分,帶高小組小作家遊歷也斯的文學世界,體會當中的寫作鋪陳與技巧。  蕭欣浩通過也斯的文章,引發小作家思考相關經歷,將生活體驗和感受融入寫作之中。在也斯的食物作品之中,《馬賽的魚湯》以不同感覺表達飲食過程,蕭欣浩鼓勵學生要多用感觀描寫飲食,甚至大膽地以比喻、情境、誇張的手法表達。他亦分享也斯以《鴛鴦》比喻香港回歸帶來的文化衝擊、《給苦瓜的頌詩》則運用擬人法讚頌苦瓜「把苦味留給自己」的內涵,讓小作家思考苦瓜的「人生」狀况。  《城市風景》是也斯在2003年沙士(非典型肺炎)時創作,文章記述逛街遇見的香港景物,在食肆與朋友緬懷過去等情節。《中午在鰂魚涌》則描述也斯年青時因工作疲倦而出外走走,通過觀看景物抒發個人情感。蕭欣浩表示:「小作家可記錄深刻一天。也可藉着創作表達學業困難,描寫附近的景物。」最後,蕭欣浩借用《知本的蝸牛》及《佐和子的父親》,鼓勵小作家嘗試記錄旅遊的奇遇。他強調:「寫作內容不一定要轟動,有些小事或細微觀察,正是小作家能應付的內容。」 五種不同的茶葉 沖出了香濃的奶茶, 用布袋或傳說中的絲襪溫柔包容混雜 沖水倒進另一個茶壺, 經歷時間的長短影響了茶味的濃淡, 這分寸還能掌握得好嗎? 若果把奶茶混進另一杯咖啡? 那濃烈的飲料可是壓倒性的,抹煞了對方? 還是保留另外一種味道:街頭的大牌檔 從日常的爐灶上累積情理與世故 混和了日常的八卦與通達,勤奮又帶點散漫的…… 那些說不清楚的味道 也斯《鴛鴦》 小作家 蔡逸晴 培僑小學 小五 小作家 陳雋曦 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小六 小作家心聲 蔡逸晴 培僑小學 小五 今次活動讓我接觸到更多文章和寫作方法, 當中對《馬賽的魚湯》印象深刻,雖然文字簡短,但內容詳細和深入。活動觸發我要多寫生活細節,當中更學到人物和環境描述技巧,有助我創作童話故事。 陳雋曦 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小六 這次活動題材適合自己,從中學到以生動的技巧描寫環境。另外我也喜歡歷史,知道回歸時很多人對中國文化會否取締香港原有文化提出疑問,作家以香港特色飲品《鴛鴦》回應這個問題,感覺很特別。

看圖寫作釋創意 探討圖文關係

文字和圖像之間既能互相呼應,亦能引起反差。「小作家培訓計劃」請來香港圖文作家「阿包」和作家廖偉棠,主持初小及初中組的寫作培訓班,讓小作家認識圖像與文字的關係,踏上圖文寫作之路。 香港圖文作家「阿包」 繪本圖像與創意寫作 阿包為初小組小作家舉辦「繪本圖像與創意寫作」培訓班,教授從繪本圖像中尋回寫作元素的步驟。她擅以輕鬆惹笑的手法把飼養寵物及日常生活趣事以繪本方式呈現,代表作品包括:《搗蛋3兄弟》、《狗狗一屋麻煩友》、《怪獸辦公室》等。當日,阿包帶同寵物天竺鼠——雪米寶一同前來授課,讓小作家可近距離觀察及認識天竺鼠,從而獲取創作靈感。 觀看繪本圖像的步驟 看圖寫作的步驟 看繪本圖像需要具備觀察力,以了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然後,運用理解力,思考事件發生的過程;最後,以創造力猜測故事的結局。 看圖寫作的第一步,找出人物、角色。假如以第三人稱寫作,需要設定角色名稱,例如:小明、包包等。假如把「自己」代入為其中一個角色,應以第一人稱「我」來講述故事,從而增強親臨其境之感。 第二步,找出圖片中故事發生的時間。阿包提醒大家可看天色來確定時間,可是當天她給大家看的圖畫為室內的情景,看不到戶外的情况。談到這時,有小作家便踴躍舉手發言表示看到圖片中的玻璃窗呈灰色,由此推斷時間是晚上或陰天。阿包讚賞該小作家觀察入微,可從玻璃窗折射出的顏色,推斷故事發生的時間。 第三步,找出圖片中故事發生的地點。從作家當日所舉的範例圖片中,兩個人正在吃飯,桌上放置着顯示「319」的取餐牌,由此判斷地點為餐廳。 第四步,思考圖畫中發生了什麼事。從範例圖片中男女主角的動作、表情猜想,女主角告訴男主角,在戶外的餐桌上有一隻貓在吃剩飯剩菜。 第五步,思考為何會發生上述的事件。小作家們紛紛發言表達意見,有的說:「圖中的貓是流浪貓,因為肚餓,於是在吃別人留下的剩飯剩菜。包包和小明看見這情形就憐憫那隻小貓。」 第六步,仔細觀察圖畫中人物表情。阿包讓同學觀察三張不同程度笑容的圖片,教導他們用更準確的詞彙形容人物表情,例如:開心、愉快及興奮。 第七步,仔細地觀察圖畫中角色動作。從範例中,第一幅圖是主人拉着小狗愉快地散步。第二幅圖是小狗失控地拖着主人飛奔。 第八步,綜合以上的觀察步驟,組織整個故事的內容。當日,小作家們即席揮毫,看一幅四格漫畫,練習創作故事,小作家們都非常投入寫作,然後積極與同學分享自己所寫的故事。 模特兒穿上軍官的衣衫,把當時面對戰爭人民的迷茫、無助等的心理狀况重現 從寵物獲創作靈感 當日,阿包亦分享平時繪畫及寫作的心得:「家中的竉物是我靈感之源,我養了三條狗、兩隻貓、兩隻雪貂、一隻鴿子、一隻刺蝟和一隻天竺鼠,牠們有些是從街上撿到的,其中一隻貓,流浪時骨瘦如柴,有家以後變得圓潤,毛髮亦有光澤。」 此外,阿包向小作家們介紹她其中一隻寵物天竺鼠——雪米寶,牠是雌性,今年兩歲,毛髮白中帶啡,有四隻手指、三隻腳趾,性格特徵是十分膽小,愛吃乾草及新鮮生菜。小作家們對雪米寶都非常感興趣,一擁上前輕輕撫摸牠,並問了很多關於牠的問題,阿包鼓勵小作家們以「今天我結識了一位新朋友」為題,回家完成繪圖及寫作工作紙。 觀看繪本圖像的步驟 1. 找出圖畫中的人物/角色 2. 找出故事發生的時間 3. 找出故事發生的地點 4. 想想發生了什麼事? 5. 思考為什麼會這樣發生? 6. 仔細地觀察人物表情 7. 仔細地觀察動作表達 8. 組織故事內容 小作家 陳駿彥 德信學校 小作家 何曼筠 香港培正小學 小作家心聲 陳駿彥 德信學校 「今天學習了觀看繪本,然後寫作的技巧。回家後,我想創作一個雪米寶去公園玩的故事,因為我平時很喜歡去公園,我相信牠去到公園也會很開心。」 何曼筠 香港培正小學 「第一次看到天竺鼠,心情很興奮,覺得牠很可愛。這個講座比學校的寫作課堂更生動有趣,期待將來學習更多寫作知識。」 在攝影的層面,有些照片不能拍攝下來,像在太空中的衛星 作家及攝影師廖偉棠 文字與影像的表達異同 文字和影像在表達上都有局限,兩者兼具可互補不足。身為作家及攝影師的廖偉棠為初中組小作家舉辦寫作培訓班,講解文字與影像在表達上的異同。 紀實散文 在攝影上,有一種藝術攝影稱為紀實攝影,它記錄的不一定是現實發生的情景,而是利用藝術手法把歷史還原,把當時人的心理現實透過影像重新呈現,例如一些以戰爭為題材的作品,模特兒穿上軍官的衣衫(圖左),把當時面對戰爭人民的迷茫、無助等的心理狀况重現,引發觀眾深入思考。 在文字表達上,有一個文體跟紀實攝影有相似之處,就是紀實散文。這種文體相比文學作品,多了現實報道、理性思辨的部分,相比新聞寫作又多了發人深省、令人動容的文學元素。 當天,廖先生把在山西大同礦區採訪的一系列文章《失語的礦區》、《國營煤礦》及《小煤窑》等跟大家分享,把當地因過度採礦而造成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破壞的現實描寫出來,例如:私營煤礦安全設備不足、工人生命沒有保障;過度開採煤炭資源令水土流失、引致地陷,村民房屋倒塌等問題。同時,文章中加入了文學元素,譬如開首以英國詩人愛德華.托馬斯的詩抒發作者對大同礦區生態及人文生活環境遭受極大破壞的感受,結尾又以當地居民所寫的詩作呼應,表達對家園被毀的無奈感情。 不能被拍攝的詩 在攝影的層面,有些照片不能拍攝下來,像在太空中的衛星(上圖)。在文字表達上,詩對應了這種攝影中最極端的狀態,透過詩可把夢境影像、想像的畫面,向讀者講述。如《致旅行者一號》這首散文詩,是作者想像離開太陽系的人造飛行器旅行者一號的情景而寫,藉此寄託人類對探索地球以外世界的渴望。 攝影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一閃即逝的畫面,或是沒有攝影器材的時候,就不能運用影像表達,然而,運用文字可把拍攝不到的內容表達出來。《母親》是一首不能被拍攝的詩,當中寫到作者在凌晨的小巴上看到一個在睡覺的中年女人,由此聯想到二十多年前,為供他讀書當夜班女工的母親。詩句既有寫實景, 亦有想像元素——「我靜靜坐在她身邊,我的靈魂輕輕地/把一塊毛毯蓋在她身上。」運用文學的手法,將最真摯動人卻不能拍攝下來的景象表達出來,打動人心。 此外,廖先生亦講解了詩歌的獨特之處是短小、焦點集中,用於表達最強烈、最澎湃的感情,猶如一張形象鮮明、意義深刻的照片,減去多餘的色彩,遺下最重要、最能引發讀者想像的留白空間。詩不像小說,小說的讀者只是被動接收,而詩的讀者可積極參與,不同人可有不同的解讀,沒有絕對的對錯,每個讀者都是導演,還原你認為對的畫面。 母親 黃燦然 在凌晨的小巴上, 我坐在一位五十來歲的女人身邊, 她略仰著臉,靠著椅背,睡得正甜。 她應該是個做夜班的女工, 家裏也許有一個正在讀大學或高中的兒子: 瞧她體格健壯,神態安詳, 看上去生活艱苦但艱苦得有價值, 而且有餘裕。 我的靈魂一會兒凝視她的睫毛, 一會兒貼著她的臂膀, 一會兒觸摸她的鼻息。 啊,她就是我的勤勞的母親, 這就是母親二十年前做製衣廠女工下班坐巴 士回家的樣子, 而我直到此刻才被賜予這個機會看到。 我靜靜坐在她身邊,我的靈魂輕輕地 把一塊毛毯蓋在她身上。 「散文是用自由的文字講述心的內容,具備一定的自由度,可記事、抒情及議論。功用性比較強的散文,包括:書評、時評、藝評等,而非功用性的文章,則包括:美文、散文詩、沉思錄等。」—— 作家廖偉棠 小作家 黃秀怡 嘉諾撒聖家書院 小作家 馮子懿 金文泰中學 小作家心聲 黃秀怡 嘉諾撒聖家書院 「很多人說相片可以取代文字,經過今次講座更明白文字與影像各有不同的特性,有些情况不能拍攝成相片,但可用文字記錄下來。課堂上描寫母愛的散文詩《母親》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把生活中的平凡畫面變得不平凡,從描寫在小巴看到的睡覺婦人,繼而寫到自己辛勤工作的母親,感情真摯動人,這樣的寫作技巧很值得學習。」 馮子懿 金文泰中學 「今天課堂後,發現影像與文學都很有趣,同一幅相、同一篇文學作品,不同人會有不同看法,非常有趣,就像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修路工人的照片,有些人覺得是向我們走來,有些人覺得他是離我們而去,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另外,今日學到先抑後揚的寫作手法,以後寫作時會嘗試運用一下,先寫不好的一面,再寫好的,希望可令自己的文章更有吸引力。」

筆寫食物 盡表世情

食物與生活息息相關,在寫作方面更可謂關係密切。「小作家培訓計劃」高小組培訓班請來擅寫吃的溫情小品的周淑屏,以「為食寫作:寫食物、寫人情」為題,教導小作家怎樣將對食物的感覺,轉化成寫作材料。 周淑屏屬於多產作家,曾憑《大牌檔‧當舖‧涼茶舖》獲得第九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兒童少年文學組),書寫食的作品有《我在茶餐廳品嘗到愛》、《我在街頭小吃中細味人生》、《甜飴蜜語》、《邊吃邊寫──由味覺到創意寫作》等。 文體可不同 感觀抒己見 寫作文體繁多,周淑屏表示小作家可嘗試運用抒情文、記敘文、描寫文及說明文,借食物來抒情,用食物來說故事。她表示:「抒情要有對象,藉着食物來抒發感情,對象可以是同學、老師、父母或兄弟姊妹;寫作時要有技巧,切勿太直接及過於重複,需要加入故事性令文章更可讀。」 每種文體的寫作技巧各有不同,周淑屏指說明文的手法,可以由食物的種類、成份、味道、營養及做法等方面構思;描寫食物的技巧方面,她表示可以透過「感觀觀察法」,從味覺、嗅覺、視覺、聽覺及觸覺各方面入手。 了解寫作技巧之後,小作家即時以自己最喜歡的食物為題創作,然後發表和討論。在分享環節,有小作家以「咖喱魚蛋」為題寫作,令周淑屏印象深刻,她表示:「文章形容食物的顏色是『黃澄澄』,形狀是『小小的、圓圓的』,還有最有趣的一句是『以為是魚下的蛋』,顯出幽默;另一特別之處是形容第一次進食時『要以清水浸一下』,以去除辣味。他筆下的咖喱魚蛋,形容有趣,也表達出個人感受,十分出色。」也有小作家以「格仔餅」為主角,詳細描述食物的製造過程,周淑屏認為文章反映小作家平日觀察夠細心,並能透過文字表達實况。 感人故事 強烈組合 周淑屏又提出「強烈組合法」的寫作技巧,就是將兩種沒有關係的事物結合起來,譬如把自己喜好的食物,滲進描寫的感情,使之連貫。她以先前教導過的一名學生的一篇作文為例,那是一個關於「熱狗」的故事,作者以「熱狗」貫穿文章情節,側寫人物感情,令人十分感動。周淑屏直言,該文某些情節純粹虛構,感情與「熱狗」本身沒有關係,但當所有元素透過「強烈組合」之後,就得到出奇的效果。 小作家心聲 梁洛奇 天主教柏德學校 小五 今次培訓班教曉我如何利用食物抒情的技巧,透過食物或進食過程的細節帶出感受,我從前沒有想過原來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可以表達出很深的感情。還有學到利用五官來描寫食物,以及可運用混合文體寫作。 林灝芝 東華三院高可寧紀念小學 小六 周老師教導的抒情文寫法很實用,而她提到取材要盡量帶出正面訊息,不要予人虛假的感覺,十分正確,而自己平時也是多寫表達親情和友情的文章。

靈感大爆發 五感探索 由食出發 精煉創作 從微入門

作家是一門非常講求觀察力的職業,他們假若欠缺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力,寫作時很容易因為缺乏靈感而陷入瓶頸。著名作家蒲葦及蕭欣浩早前獲邀擔任小作家計劃的培訓班導師,分別向小作家們分享從生活細節取材的竅門,以及教授別開生面的寫作文體,讓小作家們大開眼界。 一次品嚐美食的經歷,可會勾起小作家的深刻回憶?作家蕭欣浩以飲食為主題,分享運用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來寫作,能夠更加生動、細膩地描繪事物。小作家也可以透過描寫食物,引發更多寫作聯想,例如懷緬與家人分享美食、難忘的旅行經歷,達到借事抒情的效果。 五感立體呈現美食面貌 在日常生活中,飲食與我們的關係最密切,也是順手拈來的寫作題材。蕭欣浩表示:「味道是一種很抽象的感覺,小作家可以利用五感,更加形象化地表達食物的味道及面貌。」他以英國美食作家Nigel Slater的著作《吐司》,解釋如何巧妙地使用五感來描寫美食,例如吐司、果凍等。 Nigel Slater運用了視覺、嗅覺及觸覺,將平日吃早餐時常見的吐司(多士)活現眼前,「我的母親懊惱地皺着眉頭,把一片吐司烤焦的部分刮到窗外…」(視覺)、「事實上,我懷疑她這輩子沒有一天不使廚房充滿嗆鼻的焦吐司味。」(嗅覺)、「一旦那帶點鹹味的溫熱奶油接觸到你的舌尖,你立刻為之神魂顛倒,聽任他們擺佈。」(味覺及觸覺)。 他在另一文章裏,更用了聽覺來描寫果凍,「…世上只有一種真正不可或缺的果凍,就是當你用湯匙挖進它的深處時,會發出『噗』的一聲那種…把兩小包果凍粉放入水中,這樣你就能做出放響屁的果凍。」 借事抒情 飲食與人的關係 小作家也可以透過描寫食物,帶出對不同人物、事情的回憶,抒發內心的情懷,「飲食可以引發許多創作上的聯想,除了食物本身外,煮食的過程、期間出現的人物及場景及品嚐美食的感覺,都可以成為豐富的寫作靈感。就像Nigel Slater寫《吐司》時,便同時表達了與母親的關係,其中一段『你不可能不愛為你烤吐司的人。當你的牙齒穿透烤過後的吐司粗糙的表面,進入底下鬆軟的白麵包時, 這些人的所有缺點,包括逼你穿短褲去上學這種天大的缺點,立刻變得無足輕重。』從這段進食吐司的過程,作者自然流露了與母親相處的真感情。」 以飲食帶出地道文化 除了帶出人物感情外,飲食也可以表達不同地方的文化,「台灣一位作家寫的《涼茶舖》,便寫出香港的特色,『…今年又踫上全球一百四十年最熱的夏天…趁着還有奄奄一息,趕緊搭船進城,去上環的涼茶舖喝碗救命水。』作者不單寫出香港的炎夏、特色的涼茶舖,還生動地以『救命水』來形容涼茶的消暑作用。」 小作家心聲 李蘊琦 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 小五 “「我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希望改進自己的寫作技巧。今次活動很有趣,原來五感也可以用來寫作。我也有一些下廚經驗,希望寫一篇關於製作蕃茄炒蛋、班戟的文章。」” 陳睿姿 天主教明德學校 小五 “「活動中最深刻是蕭博士分享有關果涷的文章。在味道以外,聲音也是一種描寫食物的方式,用「響屁」來形容刮開果凍的聲音十分生動、貼切。另外,我也學到通過食物來刻劃感情,藉此拉近人與人的關係。」” 步入生活步伐快速的時代,小說文體的篇幅也不斷改短,在長、中、短篇小說外,近來更出現了微型小說,在短至一千字內帶出故事,更加考驗作家的功力。作家蒲葦歸納創作微型小說的七大要訣,讓小作家深入淺出地掌握箇中技巧。 四一三不 微型小說的篇幅較短,更加注重寫作技巧,作家必須快速吸引讀者追看下去。蒲葦引用小說家陳葒(陳校長)《微型小說和語文教學》中「四一三不」,作為創作微型小說的注意事項,「四一是指『一千字』、『一時段』、『一場景』、『一件事』,簡而言之要集中情節,免得故事流於走馬看花,不能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三不』是指不是散文、不是詩歌、不是故事大綱,提醒作家的創作不要偏離微型小說文體。」 許多人容易將散文及微型小說混淆,蒲葦解釋:「與散文作比較,微型小說更著重故事佈局,也會加插人物對白,令情節更加生動,或者製造高潮爆發點。」 不作無謂情節安排 如何運用短小的篇幅,寫出引人入勝的故事?香港小說家董啟章便在專欄中分享過「契訶夫的槍」(Chekhov’s gun)的寫作理論,大意是「如果在故事的開頭,在房間的牆上掛着一把槍,在故事的後面這把槍一定要發射。」蒲葦指出:「在這理論中,其實『槍』只是一個代號,真正的意思是指『不作無謂的安排和描繪』,在作品出現的事物要符合讀者或觀眾的預期。」上述理論還有其他要點,例如:「藝術不應該解決問題,它只應該提出問題」、「不要說教」,為讀者預留更大思考空間;而「忠實地描繪人生」、「不要?造你沒有經驗過的痛苦」,均有助更真實地刻劃故事情節。 巧設懸念 加強追看性 即使篇幅有限,作家也可以運用各種技巧,例如設計一些懸念,加強微型小說的追看性及趣味。香港著名小說家劉以鬯的《打錯了》便是一經典示範,「整個短篇由兩段結構相似的文字組成,分別只是一個打錯電話的橋段,故事主角的結局已經有生死變化。作者透過看似重覆的文字,當中只有微細的文字改動,便寫出『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對比結果,在讀者腦海裏製造震撼衝擊。」 另一篇由小作家大使陳欣豫創作的《羅生門》,亦是善於巧設懸念的作品。作者設計了富翁、窮學生及書包三個角色,從不同的角色的自述,拼貼了富翁跳傘失事的真相。「小作家創作時,也不宜平鋪直敘,不妨加入倒序、插序,或製造一些誤會情節,均可加強小說的趣味。」 小作家心聲 葉凱瑩 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 中五 “「活動加強了我對微型小說的認識。蒲葦老師解答了我對散文及微型小說的疑問,散文較重描寫、抒情;而微型小說則重視情節的帶動。我亦對劉以鬯《打錯了》的深象很深,作者巧妙微細的改動,為故事帶來大變化。」” 黃秀怡 嘉諾撒聖家書院 中五 “「蒲葦老師在活動上分享了許多有趣的例子,例如林夕填詞的《她成功了他沒有》,簡短歌詞寫出了精彩故事;而陳欣豫的《羅生門》,亦有懸疑推理小說的味道。另外,我也十分認同「不要揑造你沒有經驗過的痛苦」這一點,可能令小說情節更加紮實。”

韓麗珠:真實的荒誕

韓麗珠以超現實的寫作風格,帶領讀者進入現實與荒誕的奇幻空間,著名作家董啟章稱她為香港最優秀的年輕作家。在「寫作歷程與個人風格」工作坊上,韓麗珠和小作家分享了圖畫、詩詞、音樂錄像、短篇文章等各類獨特作品,引導他們如何啟迪個人思想領域。 自20歲出版首本小說集《輸水管森林》後便屢獲香港、台灣文學獎的韓麗珠,形容我們都是外星人,來自不同的星球,彼此未必了解,但當接受教育,學習行為規範後,慢慢成為地球人。每個人都是地球人與外星人之間的平衡,若只有地球人的外殼,沒有個人的內在(外星人)部分,人會變得空虛。相反,只得內在部分,很可能成為別人眼中的怪人。 人在地球生活,漸漸淹沒外星人的個性,寫作,就是將原本遺忘的外星人部分,慢慢釋放出來。韓麗珠認為,寫作和瑜珈很相似,都是在動平日不動的肌肉,拉平日不拉的筋,將平日不會說的心底話寫出來。透過日常觀察和感受沉澱,成為寫作材料。因此寫作是一個挖掘自我的過程,當挖到最深處時,卻會發現有些經驗和其他人相同。 觀察思考 觸發聯想 你為什麼會來?為什麼喜歡寫作?你看到什麼?韓麗珠以各類問題,引導小作家思考,發掘內心部分。韓麗珠認為每個人都有些不同之處,答案區分了你我的分別,可通向自己內在的部分。 一個西裝筆挺的人,臉上有個還連着數片葉的青蘋果。學生透過觀察說出自己所見所感。有學生說是臉上長蘋果,有學生說像有煩惱,從各自的觀察產生不同的答案。而夏宇《甜蜜的復仇》的詩:「把你的影子加點鹽/醃起來/風乾/老的時候/下酒」;歐陽應霽《情事》的四格漫畫,看是囚禁的圖,讀是愛情的字,都觸發小作家聯想。 《I Will Follow You Into The Dark》的音樂錄像,片中主角面對地板小洞逐漸擴大的反應,以影像表達觸發想像,多位小作家都坦言感到內心也有這個洞,有說是想逃避的問題、有說是想做但恐懼的事。韓麗珠表示,文學作品有用上「意象」的寫作手法。意念是虛無的,例如悲傷、難過、逃避等,如個人經歷不敏銳,思考不夠深入,只會看到單薄的詞語。然而我們的經驗比詞語豐富,難以用單一詞語切實表達,因此可用故事帶出豐富的意念。不過,別要求意象完全符合自己所想,因為寫作時會發現想法比設定多,不要限制讀者想你心中所想,要給予讀者解讀的自由,留下發展空間。

李洛霞:陌生化有助書寫本土城市風景

要書寫一個城市,我們需要抓住她的新奇、吸引之處,再加以仔細描繪才能成事。雖然我們都居住在香港,卻未必懂得如何以文字書寫香港。因為,我們對身邊的風景已習以為常,自然覺得理所當然、無甚特別,想不到應該寫什麼。就此難題,本地著名作家李洛霞建議,以陌生化為寫作手法,可以幫助我們落筆。 她說:「我們應避免以平常的角度出發。可以試試以遊客的角度觀察和書寫香港,你將會有新發現。事實上,不少從其他城市到訪香港的作家,都能寫出非常出色的香港城市景象,原因就是他們的角度與我們的有所不同。」她舉巴金離港時所寫的〈香港之夜〉為例: 「海是黑的,天也是黑的。天上有些星星,但大半都不明亮。只有對面的香港成了萬顆星點的聚合。……但是當我注意到那座光芒萬丈的星的山的時候,我彷彿又聽見了那無數的燈光的私語。船在移動,燈光也跟着在移動起來。而且電車汽車上的燈也在飛跑。我看見它們時明時暗,就像人在眨眼,或者像它們在追逐,在說話。我的視覺和聽覺混合起來。我彷彿在用眼睛聽了。那一座星的山並不是沉默的,在那裏正奏着出色的交響樂。」(摘自巴金〈香港之夜〉) 李洛霞認為,描寫一個城市和描寫一個人有很多相同之處,兩者都可以從外貌、行為和性格等入手。一篇好的文章,即使年代久遠,同樣會令讀者產生共鳴。她以張曉風的作品〈彌敦道上〉為例,雖然文章寫的是40多年前的彌敦道景色,但時至今日讀者仍可從中找到與現在的共通點。 「彌敦道上,兩層的巴士飛馳。人群像千足蟲,重覆着永遠走不完的腳,在人行道上匆匆來去。忽而穿行在熱流中,忽而被大公司的冷氣襲中。人們永遠不能了解自己是在赤道,或是南極?是在洪荒年代,或是二十世紀?」(張曉風〈不是遊記〉,《愁鄉石》,台北:晨鐘,1971.4) 除了描寫城市的外貌,作者還可從一些地道生活習慣出發,胡燕青筆下的茶餐廳就是其中一個好例子。於作品〈茶餐哲學〉中,她除了仔細描寫茶餐廳內的風景和特色,亦特意挑選一款地道飲品──鴛鴦,作為代表香港的標誌,從而帶出香港人的性格特質。 「說到鴛鴦,真是香港的偉大發明。國人所謂中庸之道,就這樣延伸到茶餐廳每一個厚邊的杯子裏,其深入人心的程度,使人吃驚——中醫謂奶茶寒削,咖啡燥熱,混在一起才好……茶餐廳的『茶』,聽說是用雞蛋的殼熬出來的,色調深得看不透,但營養豐富,濃鬱的苦澀中自有一種『對得住人對得住自己』的自我肯定;香噴噴的微黃花奶也柔軟光滑,一看就知道那是處處留有餘地的成熟圓融。奶茶切入氣味略焦的咖啡,真是神來之筆。兩者一混和,香氣馬上變得複雜,教人疑幻疑真,像在過多的風霜裏澆入一點點灼人的天真。鴛鴦入口的感覺是獨一無二的,除了香港人主理的店子,全世界的食肆都無法提供。」(摘自《香港記憶》,香港:文學世紀,2004) 最後,李洛霞亦介紹了全球華文散文大賽的得獎作品〈我心中的香港〉。文章描寫一個在香港很常見的活動──「賣旗」,然後引伸描述香港的人文風景和社會現象: 「那一天,我在銅鑼灣等鬧市區,每隔數十米,都能見到『賣旗』的少男少女,或是年幼的小學生。這是遍佈香港的一支愛心支隊。從1922年『皇家退伍軍人會』發起的慈善賣旗起,迄今這項活動已進行了87年了。 感謝二十年前的那位小姑娘,以一面旗幟給我上了香港社會『愛心』的第一課。以後二十年中,每個星期六,只要我人在香港,我一定會『買旗』。面對全世界絕無僅有的這道人文風景線,人們胸前的那一張張貼紙、那一面面旗幟,我總是會為這個城市所歌吟的愛心而動情。」(摘自「我心中的香港」全球華文散文大賽獲獎作品集,香港:明報月刊,2010.11,頁5-9,引文作者張曉林為是項徵文比賽冠軍。) 李洛霞說,總括而言,要書寫一個城市,可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和範疇取材,無論是風景、人物、生活習慣等都可以是寫作的題材。不過,她提醒小作家要寫出有意思、具代表性的城市風景,必須謹慎選材,不應落於俗套。即使是身邊自以為最熟悉的事物,亦應嘗試以新角度,探索更多新的可能性。

童眼看人間悲歡離合 林海音舊事懷念抒情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屬自傳體小說,寫的是一名小學生的成長經歷,以小孩子的角度看人間的悲歡離合。作家資深編輯李洛霞主持的「小作家培訓計劃」高小組「作家精讀坊」,特選取章節精讀,並播族改編自該小說的電影片段,教導小作家懷舊與抒情的表達手法。 獨立小故事貫成長篇小說 李洛霞指出,《城南舊事》由5個短篇組成,內裏的故事各自精彩,當中〈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4篇都可以獨立存在,有其完整自足的世界,不過,這本半傳記式的小說集,正如林海音在書前的〈冬陽‧童年‧駱駝隊〉中所說:「收集在這裏的幾篇故事,是有連貫性的」,所以又可以把它作長篇小說看。 貫穿《城南舊事》全書的中心人物是英子,叙述時間從1923年開始,那一年英子6歲,故事循着英子年紀漸長,閱歷和觀點慢慢改變而發展,到她13歲小學畢業時,最後一章〈爸爸的花兒落了〉——爸爸去世了,英子說:「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英子的童年隨之結束。 小說以「城南」起題,李洛霞解釋,城南指的是北京城城南,英子童年住的地區。小說描繪的時間,城南的街巷已看不到昔日京華的繁盛,但是平民百姓家柴米油鹽的實際生活,課餘在街頭巷尾閒逛,雖然多數是個旁觀者,但在某些事件中,她有心或無意的卻也變為故事中的重要角色,特別是英子8歲那年,她升讀小學三年級前的暑假中,她溫暖和洽的家幾乎「家變」,全虧她的鬼靈精手段,止息了一場可大可小的風波。英子在〈蘭姨娘〉的姑事中成為主角,其他人都變成她手裏的提線木偶,由她擺佈。 電影活化小說文化表象 除了文本外,是次「作家精讀坊」也選播了198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吳貽弓所改編的同名電影片段,讓小作家既認識大半世紀前的舊京城景貌,也可了解人物特寫的文字及影像表達方法。 選播的有〈惠安館〉片段,李洛霞形容此故事為「瘋子媽媽尋女記」,並謂當年的小孩子可以到處蹓躂,認識到很多有趣的人,包括同齡孩子妞兒及人稱瘋子的秀貞,自傳式小說雖含有虛構成分,但仍是根據作者的經歷下筆,李洛霞表示英子是透過旁人的說話,加上個人領悟,才知道發生在秀貞與妞兒身上的事。 另一選段是〈我們看海去〉,描述英子偶爾跑到空草地找球而認識了一名陌生男人,他有一個念書很好的弟弟,為了完成弟弟升學心願,他不惜以偷竊為業,後來被警察拘捕了。英子的一句:「我不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分不清這些,就像我分不清海跟天一樣」,帶出了一個信息,就是世上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李洛霞認為:「林海音的有關描寫,雖然沒有直接道出那個小偷的心情,讀者卻可以從對話之中進入小偷的內心世界,從而產生同理心。」 精讀過後,李洛霞着小作家以「我難忘的人物」為題分組討論,探討人物特寫;她提議從生活當中發掘靈感,包括從家庭、親友、學校或鄰里之間認識者的事迹,再加入一些想像,豐富構想。李洛霞表示:「雖然自傳式寫法帶有虛構情節,但最好合乎情理和有具人情味的結尾。」 小作家心聲 白璟泰 佛教慈敬學校 小四 第一次接觸《城南舊事》這本書,覺得很有趣。李洛霞老師的清晰解說和小組交流討論,提升了我的寫作技巧,例如我以前會用「十分可憐」、「很可憐」的字眼去描述相關感受,但現在明白可透過故事和旁觀者的叙述來表達。 徐梓誠 道教青松小學 小六 今天「作家精讀坊」對我有很大啟發,以往寫作我主要寫關於自己的事情,多以記叙文為主,但李洛霞老師的解釋深入淺出,帶出如何寫作自傳式小說,讓我知道原來可以滲入虛構情節,半真半假,對我而言是一種新鮮的寫作方法。

徐振邦:遊屏山文物徑 學寫旅遊文章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和故事,單看文字或圖畫,絕不及親身到當地聆聽口述故事來得深刻和真切。元朗屏山文物徑於1993年開放給市民參觀,小作家在古物古蹟辦事處導賞員帶領下,遊走文物徑各個特色景點,聆聽當中的人文逸事。其後,文化考察工作者徐振邦老師,分享如何利用考察經驗,撰寫具有個人特色的旅遊文章。 小作家跟隨導賞員遊歷元朗屏山文物徑,穿梭於聚星樓、鄧氏宗祠、上璋圍、書室等傳統建築,了解古今村民的生活文化,細味當中的人和事,當中更有不少喻意吉祥或風水佈置的設計,讓小作家眼界大開。 鄧氏族人在屏山開村八百年,留下許多歷史故事和傳統習俗。例如沒有井口的水井,以大小兩石作為形象的土地公公婆婆,富戶人家的灶頭,門上有竹樹圖案的書室,鄧氏宗祠的傳統風俗等,都成為小作家的新奇事物。原高七層的聚星樓在經過兩次颱風吹襲後,只剩下現有的三層。導賞員表示,當年風水師說這是天意,因此沒有重建。另外由於單數在風水學上屬於陽數,有男性和陽宅之意,因此塔層數目和樓梯數目都用上單數數目。 特色文章包含地道人情 小作家經過親身體會,對文物徑有了進一步認識,但要寫旅遊文章,還有很多資料和技巧需要掌握。文化考察工作者徐振邦老師強調認識行程路線非常重要。他表示,考察前要先掌握基本資料,了解前往方法、步程、方向、地標及特色景物。在遊覽過程中,要留意行程內容,建築物的歷史、演變和發展,掌握這些資料便可撰寫旅遊介紹文章。同時,亦要留意資料的真確性,分析有關人士的觀點,了解最新資訊。 若想寫得更深入,徐振邦說同學可以閱讀小冊子、書籍及報章,訪問當地村民及觀看他們的私人收藏,發掘當中不為人知的景點和細節。他坦言,寫特色文章,一定要涉及人和情,了解當中的小故事,有時更要親身體驗,例如品嘗當地的盆菜等,要用更多時間,才能發掘更深入的資料。 徐振邦建議小作家要行萬里路,加上平日的知識和觀察,體會當中的歷史文化,然後加入個人感受和特別元素,寫成具有個人風格的旅遊文章。

窺探海下灣迷人風光 生態體驗啟迪思維

珊瑚礁被譽為「海中的熱帶雨林」,是海洋中非常重要的棲息地,孕育出多種海洋生物,甚至連鯊魚亦間接依賴珊瑚群落生存。而香港最美的珊瑚群落位於水質優良的海下灣海岸公園。早前,高小組小作家的流動教室在海下灣進行,透過海灘活動、角色扮演活動,讓一眾小作家認識不同魚類的有趣特徵。當日的重頭戲是乘搭特製玻璃底船到珊瑚群落,觀賞多種香港常見的珊瑚,如:扁腦珊瑚、牡丹珊瑚、石葉珊瑚等,小作家們都十分投入。 認識有趣海洋生物 在海下灣海岸公園職員的帶領下,一眾小作家在海灘上尋找小魚的食糧及躲藏棲身的地方。魚類的食糧包括枯樹葉、蜆、螺等;而小魚棲身及保護自己的地方,則有貝殼、蠔殼及石縫等。 接着,小作家們學習了關於珊瑚的知識。珊瑚是珊瑚蟲及其骨骼的通稱,珊瑚蟲是刺絲胞動物,生長在珊瑚骨中,與蟲黃藻共生。蟲黃藻透過光合作用為珊瑚蟲提供源源不絕的營養物資。珊瑚的繽紛色彩,來自共生藻的多種色素,讓它能隨不同環境而呈現不同的顏色。然而,當海水溫度過高,共生藻離開珊瑚骨,珊瑚會失去色彩,這種現象稱為「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時,令珊瑚蟲無法吸收足夠營養,甚至令珊瑚蟲死亡,影響整個珊瑚群落正常運作,問題不容忽視。 ▲小作家們乘搭特製玻璃底船,觀賞不同種類珊瑚和海洋生物。 除了珊瑚,小作家們亦認識了其他在珊瑚礁生活的生物。顏色豔麗的鸚鵡魚,牠的嘴巴長得像核桃的開合器,以便牠咬碎珊瑚骨,吞食蟲黃藻。而長滿尖刺的海膽,嘴巴長在腹部,方便吸食岩石上的藻類食物,另一方面牠的肛門就長在頭頂上,十分有趣。再者,不同的海洋生物會利用自身保護色,以應對海洋中的重重威脅,正如鯊魚腹部是白色,背部顏色較深,有助年幼的鯊魚在大海中保護自己,因為當有陽光時,從海底往上望是鯊魚可隱藏在白光中,較難被敵人發現,反之從上往下望,顏色比較深,鯊魚的保護色亦能發揮作用。 ▲梁永健(Tony Sir) 細心觀察大自然 曾出版《與孩子一起上的十三堂自然課》、《生態悠行─綠色香港》、《綠色香港─生態欣賞與認識》的中學地理老師梁永健(Tony Sir)亦來到小作家課堂,分享創作多本生態書籍的心得及技巧。Tony Sir熱愛旅行,他分享了自己到訪復活島看摩艾石像、北極圈探訪聖誕老人,以及在沙漠車輛掉進沙坑無法前進的經歷。他鼓勵小作家們平時多觀察、接觸大自然,可到城門郊野公園看猴子、夏天到大埔滘看螢火蟲、秋天到大棠看紅葉等,對事物有興趣亦可上網搜尋資料多加認識,再把經歷和感受透過文字表達出來。另外,他亦跟小作家們討論香港面對珊瑚白化的威脅,呼籲小作家們可從日常生活習慣做起,減少用電,例如:房間沒有人就關掉燈和冷氣。 ▲海下灣保留了四座石灰窰遺址,也就是從前海下灣村民利用珊瑚骨和貝殼燒製石灰的地方。 小作家心聲 鄧卓豐 聖類斯中學(小學部) 小五 今天學到很多海洋知識,而且透過船底玻璃,看到珊瑚和附近生物,覺得很有趣。 楊鈺凝 九龍塘學校(小學部) 小五 由於第一次坐玻璃船看珊瑚,十分難忘,同時亦認識不同魚類的有趣特徵,例如有些魚類利用自身顏色來保護自己。 郭冰瑩 聖公會彼得小學  小四 坐玻璃船見到不同種類的珊瑚、海參、小魚等,十分刺激。另外,透過課堂活動,設計魚服裝,令我可以思考魚類在大海中如何保護自己。我們以石頭為設計理念,衣服是灰色,上面有些石紋,希望小魚能在石縫間躲藏,不容易被捕食者發現。 撰文:李翠琼 攝影:黃永昌

跟村上春樹細味文學 借舊人舊地抒發感情

要在文學著作中展現濃厚的個人風格,作者事前必須掌握一些創作技巧。有人會透過出色的作家借鏡,也有人會透過重遊舊地啟發靈感。今次「作家精讀坊」請來了老師兼作家徐振邦及多媒體創作人何故,分別教授小作家們透過場景抒情,以及參考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寫作風格,寫出具自己特色的作品。 成長經歷 奠定創作路向 村上春樹是一位多產作家,作品的種類多樣化,曾出版10本短篇小說、5本遊記、3本紀實文學、7本翻譯作品、9本共同創作作品及5部小說改編成電影。想深入剖析村上春樹的文學哲學,必須了解他的經歷及喜好。村上春樹除了是一位著名小說家,亦是一個愛貓的男人、美國文學翻譯家和熱愛音樂的咖啡店長,這些元素也影響了他的創作生命。 何故是村上春樹的書迷,他向小作家介紹村上春樹的成長經歷。村上春樹從13歲到現在都一直有收集唱片的習慣。爵士樂對村上春樹寫作風格的形塑有極大影響。他曾經這樣說過:「若沒有迷醉於音樂,我可能不會成為小說家。」美國文學對村上春樹的影響也很深。他高中時期常在校刊上發表文章,翻譯一段段自己喜歡的美國驚悚小說。 後來,村上春樹報考法律系落榜,自修重考時在一本英文參考書裏讀到楚門.卡波(Truman Capote)的短篇小說《無頭鷹》(The Headless Hawk),大受感動並且確定自己喜歡文學,重考後入讀東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戲劇系。 經典金句 突顯鮮明個性 何故指出,村上春樹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他本人創作了不少金句,例如《舞!舞!舞!》中寫到:「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甚麼》:「我們在學校學到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最重要的東西不可能在學校學到。」這些都成為了村上春樹的經典金句,呈現出他鮮明的個性。 另外,我們也可以在一些金句中,找到他對創作的看法。「村上春樹第一部作品《聽風的歌》便這樣寫:『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徹頭徹尾的絕望。』。而他在《身為職業小說家》亦提到:『如果不能讓全部人快樂,就只好讓自己快樂。』」 虛幻的寫作手法 村上春樹見證日本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學運潮,大學長期遭封鎖而停課,他原本採取支持的態度,但後來隨着反體制的派系間對立加深,使他開始對運動的方式感到幻滅。因此,村上春樹以「虛無主義」寫成《挪威的森林》,由「虛無」衍生出「孤獨」和「死亡」。 另外,村上春樹是愛貓之人,貓甚至成為了他的寫作手法。專門研究村上春樹作品的日本評論家鈴村和成認為:「在村上的小說中,我是貓的同類,是貓的分身;貓也是我的同類,是我的分身。」 小作家心聲 呂宛渝 可風中學 中三 “這次活動讓我更加了解村上春樹的作品,他不但忠於自己,亦會將自己生活上的愛好融入作品。我將閱讀他的名作《1Q84》,參考他如何演繹兩個對立的世界,藉此提升自己的寫作技巧。” 周子媛 真光女書院 中三(右) “作家何故是村上春樹的粉絲,從他的介紹,令我更加了解這位作家的風格,例如憂鬱、超現實及時空交錯的寫法。出席這次工作坊後,我想多閱讀村上春樹的作品,例如《挪威的森林》、《身為職業小說家》,更深入認識這位作家。” 5個寫作素材 豐富寫作場景 簡單來說,「景」是最重要的一部份,小作家可以描寫一個曾經到訪的地方,透過對眼前景物的描寫,產生出不同的感情。對於固有的場景,怎樣才能寫得更加精彩呢? 徐振邦表示:「關鍵是掌握『時、地、人、景及情』5個元素,即使是同一個場景,在不同時間、不同天氣下,畫面及產生的情感也會變得不一樣。因此,只要眼前的『景』,無論是動態、靜態;無論視覺、味覺、嗅覺如何;無論是生物還是死物,所有花草樹木、山水河雪、春夏秋冬、早午晚上、陰晴圓缺,都可以寫出來。」 此外,小作家也可以運用不同的視角來寫景,令文章有更多變化,「例如寫北角春秧街景色,我們可以從電車司機、電車上乘客、街道旁商戶、小販,以及街坊的角度出發,大家留意的景色也會有所不同。」 取「景」三大要訣 寫「景」時面對另一難題,是怎樣將眼前的景物,與想表達的情感扣連?我們應該怎樣選取適當的場景?「首先,我們寫景是可以加入聯想,但不能完全靠想像。如果你要寫沒有到過的地方,便難以寫得好,甚至可以說,不可能寫得到;其次,取景『宜取易不取難』、『宜取熟悉不取陌生』及『宜取能產生情感而不取沒有聯想的物件』,例如曾光顧的食肆、熟悉的街道、遊覽過的公園、跟朋友一起到訪的地方、與同學一起參加、有家人留下痕跡的活動、很久沒有嚐過的兒時小吃、勾起童年回憶的地方、找到失落了的物件等,都是很好的題材。」 同時,寫景時也可以與其他人物扯上關係,藉此帶出深刻的情感,「例如推着手推車的婆婆、拖着小朋友的母親、在街上叫賣的小販。」 從新聞取材 發掘動人的場景 小作家的閱歷未必夠多,可以從新聞、圖書中找到特別的場景,「有時我們可從新聞報道中選取素材。一件新聞事件,當中所出現的景,或許會成為你寫作的題材。舉例說,剛結業的珍寶海鮮舫是香港重要的建築,它附近一帶的香港仔避風塘、當地特色的艇仔粉,都是值得細味的『景』。」 除了從新聞取材外,小作家也要多閱讀,「如果可以的話,找一找作家寫過有關街道的文章,再去了解自己角度出發的街道,比對兩者,看看箇中有什麼不同。或許,你會對作家的文章、對自己的看法甚至對街道的認識,有另一番的體會。」 在珍寶海鮮舫附近一帶,也有不少值得細味的景物,例如:香港仔避風塘、當地特色的艇仔粉。「有些景物,可能在自己眼中,是平平無奇,沒有特別之處,但在別人眼中,卻是很新鮮、很有感覺、很特別。」 小作家心聲 簡裕峰 陳瑞祺(喇沙)小學 小六 “我希望提升自己的寫作技巧,所以踴躍參加小作家活動。徐老 師在工作坊上教我們要夠「八卦」,多留意身邊的事物才能寫出好文章。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台灣,因為在飛機航班上我掉了一顆牙齒,以後每次到台灣我都會想起這件事。” 董諾澄 嘉諾撒聖心學校(全日及下午) 小四 “以前寫描寫景物的文章,我都欠缺抒發自己的感情,今次工作坊令我學懂「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我對新加坡的水上樂園有深刻印象,因為我很喜歡游水,在那裏既可以玩很多水上活動,又可以接近海豚。”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