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剖析小說創作 巧設懸念 發掘靈感

寫作與創作靈感,好比汽車與燃料的關係,若欠缺靈感持續不斷地推動,文章很多時就不能創作下去。2019年的小作家寫作迎新營中,大會邀請了作家袁兆昌和厲河,以自身的創作經驗,向小作家們傳授尋索靈感、創作故事及設定角色等寶貴的心得,令一眾小作家都獲益良多。 不少人迷上偵探小說,最愛在閱讀過程中猜想誰是兇手。為了吸引讀者追看下去,作者必須製造各種懸念,令故事情節更加曲折離奇。今次作家厲河便以自己創作的《大偵探福爾摩斯》系列為例,引導小作家如何運用偵探小說的懸疑手法進行創作,從人物性格、巧設懸念入手,創作出精彩的推理故事。 曲折情節 引發讀者好奇心 《大偵探福爾摩斯》系列原型來自英國作家柯南道爾於130年前創造的偵探人物—福爾摩斯。在厲河改編下,主要角色都變成了動物,例如福爾摩斯是一隻狗、助手華生變成一隻貓,不變的是福爾摩斯仍然充滿智慧,四出破解各種奇案。厲河說:「在偵探小說中,懸疑是最重要的部份,它可以令故事情節一波三折,結局常常出乎意料之外,令讀者欲罷不能。」作者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在偵探小說裏製造懸疑氣氛,例如尋找疑兇、提出謎團,甚至是埋下線索,都可以引起讀者的好奇心,渴望知道隱藏的真相。 利用角色視點 營造懸疑氣氛 小作家也可以利用故事裏的配角,協助營造緊張及懸疑的氣氛,通過他們的視點,交代故事情節。「其中一段改編故事中,我刻意寫華生躲在睡床底,偷聽福爾摩斯與疑兇的對話。這種安排讓讀者通過華生的眼睛,觀看福爾摩斯怎樣查案;另一方面亦因為華生匿藏的位置,令他不能看清全部事實,將最關鍵的真相隱藏起來,達到引起讀者好奇的效果。」 同樣,角色之間的對話,也可以引發懸念,厲河寫華生年少時到貧民醫院當實習醫生時,從另一位實習醫生口中得知院長、外號「赤鬍子」生人勿近的駭人傳聞。「這個時候『赤鬍子』尚未現身,讀者卻從角色之間的對話預知其性格,從而引起他們好奇及猜想,院長為何如此恐怖?」 設計事件 塑造人物性格 除了製造懸念外,厲河認為無論是創作偵探、科幻及愛情小說,塑造角色性格也是非常重要,這樣才能夠在讀者心中留下鮮明印象。「介紹新角色時,切忌平鋪直敘,如『他是一個小氣、衝動或正直的人。』這樣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小作家反而要設計一些事件、爭論來突出他們的性格,讓讀者更易投入這些角色之中。我寫扒手小兔子出場時,正是偷竊時被福爾摩斯逮個正着,仍在不斷掙扎,顯示他頑皮的性格;而房東太太的遠房親戚愛麗絲,經常要追福爾摩斯繳交房租,所以我將她寫成一個牙尖嘴利的女孩子,連福爾摩斯也拗不過她。」厲河建議小作家多閱讀日本名家松本清張的作品,並鼓勵他們提筆作,以《XX的神奇雨傘》為題投稿。 學生心聲 陳心悠 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小學 小五 ❝我是厲河的書迷,最愛《大偵探福爾摩斯:指紋會說話》一書。我在平日寫作時習慣直腸直肚。在這次活動中,我學到運用懸疑的寫作手法,令文章更有趣味。❞ 孫博仁 聖保羅書院小學 小四 ❝我希望成為小作家,培養自己寫作的興趣。今次學到懸疑的寫作技巧外,厲河也特別提醒小作家要「盡快入戲」,適時解謎或揭曉答案,才能牽引讀者。❞ 借鏡古典文學和動畫 為小說創作滲入更多靈感和想法 更多小說及創作參考 本屆及歷屆小作家「佳作共賞」

即興而畫 隨心而作 Art Jamming 靈感碰撞新體驗

近年,自助繪畫(Art Jamming)十分流行,透過即興、隨心的藝術創作,不但能陶冶性情,亦可碰撞出寫作靈感。早前,憑作品《等待》成為本港第一位獲得「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的得獎者高佩聰,來到高小組小作家的流動教室,向大家介紹繪本創作中圖畫和文字的運用。另外,小作家們即席揮毫以動物為主題,繪畫圖畫,分享故事。 認識繪本 繪本是一種專為兒童設計的書籍,以圖畫為主,輔以文字,或是沒有文字。讀者可單從圖畫領略故事大概意思。高老師介紹道:「繪本作者可一個人完成圖畫及文字,或是跟個性、想法相近的作家合作,一人負責文字,一人負責圖畫。」 ▲高佩聰——繪本作家 創作繪本需要首先了解書的結構及閱讀繪本的方式。頁數方面,繪本需要被4或8整除,常見的繪本大概是32至40頁。書本開口方面,中式直排書,會從左邊開口,西式橫排書,則從右邊開口。閱讀繪本的次序,從封面、環襯、扉頁(又稱為蝴蝶頁)、正文、封底,每一處都不能錯過。高老師說:「繪本的每一頁都在說故事。以《等待》為例,繪本講述家中貓咪等待與小主人成為朋友的故事,然而封面的貓與封底的小嬰兒望向彼此,細心留意就會發現封面及封底已透露了結局。」 留心細節 當日,高老師透過導讀《你會咚咚咚嗎?》介紹繪本特色。此書講述小男孩到森林中,到處問不同的動物:「你會咚咚咚嗎?」遇到的動物,會有不同的回應,青蛙說:「呱!呱!呱!」獅子說:「吼!吼!吼!」而小男孩每一次都回答說:「你好棒呀!」到最後小男孩親自示範「咚咚咚」,原來是吃東西和喝水後,大便時會發出「咚咚咚」的響聲,此時森林中的動物一起說:「你好棒呀!」簡單,卻溫暖人心的故事,教導了小朋友欣賞別人。 ▲小作家們踴躍地分享自己的畫作故事。 高老師分析道:「看繪本需要細心留意圖畫細節,有些內容不會用文字提及的,就像《你會咚咚咚嗎?》蝴蝶頁中有一隻小蝸牛,他在小男孩訪問不同動物時,一直悄悄地出現,在池塘中喝水,在一旁吃東西,最後蝸牛有像小男孩一樣咚咚咚,十分有趣。此外,小男孩訪問獅子的時候,畫面的一角露出了一條小象鼻,讀者可猜測下一隻出現的動物,十分好玩。」 學生即席揮毫 在即席揮毫環節,小作家們發揮創意,有的畫出開心的童話,有的畫出驚恐的故事,有的涉獵了環保議題,有的繪畫了心愛寵物,形形色色的故事,構成了繽紛的大圖畫。其中,吳心瑜同學分享道:「我的作品,主角是一隻小鷹,牠因翅膀發展不健全飛不起來,然而牠努力學飛。同時,在遠處有一位坐着輪椅的小女生,在看鷹學飛。鷹的積極態度,鼓勵了坐輪椅的女孩站起來。」高老師讚賞她的作品完成度高,而且不同的圖畫細節也在說故事,十分精彩。 小作家心聲 陳雋曦 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小六 「我畫了一幅畫,圖中的馬是從馬戲團逃出來的,牠在草地中自由自在地奔走。我的靈感源自之前看的一本書《動物解放》,在馬戲團生活的動物都痛苦,希望牠們可以回歸大自然,快快樂樂地生活。」 吳心瑜 北角衛理小學 小六 「這次學到了如何製作繪本,例如:頁數要被4或8整除,而封面、封底及蝴蝶頁的圖畫同樣重要,能說故事。另外,今天所畫圖畫的靈感來自以前的自己,雙腿長滿濕疹,不太能走路,所以聯想到用坐輪椅來表達。圖中的小女孩是我,希望鷹的積極態度能鼓勵自己。」 撰文:李翠琼 攝影:Mike Ho

從平安包細說歷史 感受長洲習俗變遷

長洲太平清醮是香港別具道地特色的文化傳統,不但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被美國《時代週刊》雜誌網站評為「全球十大古怪節日」之一。早前,香港歷史研究專家鄭寶鴻主持小作家流動教室,帶領一眾初中組小作家來到扎根長洲40年的傳統中式餅店「郭錦記餅店」體驗製作平安包,以及簡介長洲的歷史文化。 製作平安包 當日,由「郭錦記餅店」第二代老闆郭宇鈿,講解平安包的製作。他說:「每年長洲太平清醮期間,餅店大概會售出6萬個平安包。平安包之所以大受歡迎,並非因為其味道好,而是『平安』二字。」為了確保質量和產量,現時不少舊式餅店亦以機器代勞部分製包的工序,郭錦記亦不例外,搓麵團及分麵團的工序以機器代勞,而包餡的工序依然由人手進行。 小作家們參觀餅店工場的同時,也親身體驗了包餡,以及最後在蒸熟的平安包上蓋印的步驟。夏日炎炎,餅店工場雖然悶熱,但無減一眾小作家的興致。各人一邊學習包餡的技巧,一邊聽郭老闆分享餅店的歷史及逸事,再將各自的平安包放進蒸爐。待平安包蒸好後,小作家們輪流用蓋章,配以紅色食用色素,為自己的包蓋上「平安」二字。 在蒸熟的包子印上平安包的靈魂——「平安」二字。 簡介長洲歷史 除了製作平安包的環節,鄭寶鴻先生也向學生展示了關於長洲的舊報紙及舊照片,以簡介長洲歷史。他說:「從一份1884年的報紙資料可知,當時仍然是清政府統治時期,為了驅趕疫症,已有進行太平清醮這項祭祀活動。當中最大的包山高度差不多是4、5層樓,採用6千個包製成,重達6噸。長洲居民相信包子能保一家平安,到清醮後期紛紛把包子搶走,漸漸形成了搶包山比賽。」鄭生續稱,不幸的是1948年及1978年都發生過包山倒塌的意外,造成多人受傷,因此長洲太平清醮自1978年起遭停辦,至2005年才獲准復辦。 太平清醮的高潮可以算是飄色巡遊,一個個扮相別緻的小孩站在色櫃上,穿梭於大街小巷中。飄色巡遊期間,居民會把各種神像抬出,一起巡遊,到了活動的尾聲,各遊行隊伍會把神像以最快速度送回神棚中,也是飄色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稱為「走菩薩」。相傳最早到達者福氣最多,因此各人爭先恐後地搶着跑回神廟。然而,過去為此屢起衝突,現已經改為由不同隊伍順序跑回神棚中。 此外,鄭生亦分享了長洲警局被海盜入侵、三名印籍警員被殺的故事,香港淪陷時期東江中隊保護長洲居民的事蹟,以及長洲醫院、留產所、金鋪等建築的歷史,小作家們都聽得津津樂道。 歷史研究專家鄭寶鴻。 資料蒐集心得分享 鄭寶鴻先生著書近30本,包括《香港城區發展百年》、《港島街道百年》、《百年香港慶典盛事》等。他分享道:「我喜歡攝影,到處拍攝香港的舊建築、物件等。另外,亦喜愛收藏舊報紙、照片和郵票,並寫下筆記。到要出書的時候,我把筆記整理好,已經有很多有用的資料。因此,鼓勵各位小作家於平日收集有興趣的資料,對日後寫作、出書都有幫助。好像今天來到長洲看到、聽到、體驗到不少關於長洲的事物,回家可把印象最深刻的內容化成文字記錄下來。」 小作家心聲 李正皓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中一 「很開心可以親手製作平安包,同時學習到長洲的歷史文化。」 董雯悅 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 中二 「體會到在餅店工作的辛苦,廚房沒有冷氣,又熱又焗。另外,透過鄭生的分享,更清楚長洲太平清醮的歷史,飄色中走菩薩的環節,感受到人們的誠心,祈求平安。」

細談Henna彩繪歷史 發掘多元文化趣味

Henna是在北非及南亞等地的一種畫在身體上的藝術,畫在身體上可以逗留大約一星期,藉此作為喜慶時節的活動之一。早前,亞洲首位考獲國際天然漢娜藝術證書(International certificate for NaturalHenna Arts)的Abe Kwok來到初中組小作家的課堂,講解Henna 彩繪的歷史及文化,分享了從整理資料到出書——《Henna 不是印度紋身》的心路歷程,並教導小作家們繪畫Henna圖騰的技巧。 什麼是Henna? Henna雖然是一種流傳已久的傳統藝術,但時至今天已經加入很多創新元素,近年流行到西方更演變為一種時尚潮流。Abe認為Henna不能稱為印度紋身,因為紋身永久不掉色,與Henna會掉色的特性不同,另外,Henna圖案十分多元化,不只有印度風格。 ▲Abe Kwok,亞洲首位ICNHA Henna證書持有人 其實Henna是一種樹,取樹頂的樹葉,曬乾、磨粉,加入檸檬汁、茶樹精油、糖等,製成Henna Cones,也就是繪畫圖騰的顏料,而繪畫這個動作稱為「Mehndi」。天然的Henna只會留在皮膚的角質層,不會進入真皮層,所以不會永久留色。而在安全方面,Abe特別提醒患有蠶豆症人士,不能把Henna塗抹覆蓋身體的十分之一面積,否則有性命危險。 Henna 可帶來祝福? Henna並非起源自印度,而是由摩洛哥傳入的。很多人認為,在身體上繪畫Henna能帶來祝福,例如會增強姻緣運等。這種說法則源於印度的婚嫁習俗,新娘出嫁時,會在手上繪畫Henna圖騰,圖案未掉色之前,新娘不需要做家務,可有更多時間與盲婚啞嫁的丈夫相處及認識,所以稱Henna是幸運祝福也是對的。 ▲Abe 示範繪畫Henna圖案。 另外,月事來潮是印度傳統文化的一大禁忌,印度人認為女性月事期間是不潔的,需要洗澡,然而古時並非家家戶戶有浴室,她們都會集中在公眾澡堂進行清洗。一群女子在月事期間一起洗澡,地面上會血跡斑斑。印度人相信血是具有生命力的,魔鬼會透過血騷擾人,因此女子前往洗澡前需要在手掌及腳掌塗上Henna,作為驅邪、保護。 Abe解釋道:「事實上,Henna是一種天然防菌的物料,在還沒有細菌學的年代,懂得塗上Henna當作保護,能反映出當時的民族智慧。更有趣的是,人體的手掌及腳掌角質層最厚,共有28層,正常狀態下一天會代謝一塊角質層,因此塗上Henna大概二十多天才會掉色,剛好也是女子下次來月經的時候。」 除了分享Henna的文化歷史,Abe也即席示範繪畫Henna圖案,教導一眾小作家使用Henna Cones的技巧。他指出,Henna圖案的線條粗細是根據Henna Cones的洞口來調節,因此用剪刀開洞口時應格外留神。他又說,繪畫Henna圖案並不困難,只是需要時間熟習手感,控制力度調節顏料的多寡,而繪畫技巧及風格可以慢慢訓練培養,可先從簡單的圖案開始練習,鼓勵小作家們多作嘗試。 出書經驗分享 Abe自2009年起學習Henna,為了知道更多關於Henna的正確資訊,他透過上網蒐集資料,訪問巴基斯坦、法國人等不同種族的Henna彩繪師,以及在家中進行不同的實驗,深入研究和了解Henna這種歷史悠久的藝術。他說:「一直以來,我都有開班教授繪畫Henna,關於Henna的歷史及文化,我講了三年才開始寫書。第一稿寫完後,我讓太太看所寫的內容是否需要修改及整,因為每個人都能理解自己所寫的東西,但是其他人未必能看得懂。找別人幫忙看文章,可察覺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我把稿件放一邊,過一段時間,再看看有沒有需要修改之處,如是者,經過4年,共9次的修訂,我的作品終於出版了。」 出書的過程,需要抵得住沉悶,重複閱讀同樣的資料很多很多遍,但是為令書本內容更完善,這是必須的。 小作家心聲 林楚玲 可立中學 中三 「今次活動可繪畫Henna 圖騰,非常好玩。另外,講者Abe分享了寫書、收集資料的過程及心得,其中遇到的困難包括要判斷資料的真偽,他會訪問不同種族的Henna畫師,以了解Henna的起源。他求證資料真偽的方式和精神,值得參考學習。」 王國鑫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 中一 「講座令我更認識Henna彩繪的歷史及文化。其中Abe解釋了什麼是入定,就是全心投入一件事、做到忘記時間的境界。我喜歡唱歌,希望也可以體會到這種境界。」 Henna具備藥用功效? Henna最早在埃及出現,用於治療發燒,把Henna覆蓋在額頭上,一來冰冰涼涼的質感具有降溫的功效,二來塗在臉上的Henna大概三天才會掉色,額上的印記,可幫助當時的人區分和隔離病人。後來,埃及人透過經商把Henna帶到摩洛哥,摩洛哥人就使用Henna在非洲鼓面繪畫裝飾圖案。 撰文:李翠琼 攝影:黃永昌

體驗農耕苦與樂 發掘寫作題材

投入動物保育十多年,與朋友合作開設「清潭地產」農場的生態作家馬屎老師,早前為初中組的小作家們主持流動教室,讓小作家們體驗悠閒農夫的生活,並介紹香港的農業現况,以及如何將農務體驗和自然觀察的感受得來的第⼀手資料,運用在寫作之中。 香港農業概况 5月12日,馬屎老師帶領一眾小作家來到「清潭地產」農場,向小作家們簡介香港農業發展的情况。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政局動盪不安,大批移民湧入香港,他們大部分是農夫,因此帶來了農業技術。而人口暴增導致食物需求急劇上升,政府為解決糧食供應問題便鼓勵港人耕種,配合在香港多個農地附近建立灌溉水塘,例如清潭、鶴藪等,促進本地農業的發展。到了七、八十年代,香港農業蓬勃發展,農作物自給率達百分之三十。然而,隨着城市化及製造業發展,加上香港的飲用水不足,政府把灌溉水塘改為飲用水塘,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農業在九十年代已由蓬勃走向式微,目前香港主要靠中國大陸來滿足對農作物的需求。 ▲生態作家 馬屎老師 馬屎老師再講解香港現時的農業狀况,他說:「清潭這區的農地,可大概反映香港現時的農業狀况,包含幾個類別的農場:以傳統方式耕種的常規農莊,重視環保及食用安全的有機農莊,以試驗性質及實踐興趣形式經營的農莊,以及讓人前來休息放鬆為目的的悠閒農莊。」 他續稱,「清潭地產」屬於悠閒農莊,以安息為宗旨,農莊內搭建了一個竹棚,棚內安裝了兩張吊牀。竹棚右邊規劃了一個讓人踱步默想、思考人生的迷宮——明陣。而竹棚左邊的一塊農地則種植了玉米。值得一提的是,農莊內種植了幾棵向日葵。當日所見,其中一棵開得十分燦爛,另一棵則含苞待放。馬屎老師解釋,這幾棵向日葵在不同時期栽種,因此當第一株凋謝了,第二株剛好花開,那麼任何時候都有向日葵點綴農莊。 創作初期,大家不用想太多,只要熱愛寫作就夠了, 什麼都寫, 亂七八糟也沒關係。當你慢慢長大, 就可以從以往亂七八糟的作品中,整理出個人思想及寫作風格特色。 —— 生態作家 馬屎老師 了解農夫生活 馬屎老師曾出版書籍《非常生態人》。他主張用五官感受、觀察生態,然後再寫作,那樣文章才會精彩吸引。他與小作家們分享作為農夫的悠閒生活:「早上五、六點天剛亮就會起牀,到農地整理農作物;到九點左右陽光變得猛烈就會離開農地,或是約家人『飲茶』、或是躲在竹棚裏睡吊牀乘涼、喝花茶;到了傍晚時分太陽下山,才會再幹農活。由於『清潭地產』的定位是悠閒農莊,所種的農作物也比較粗生,不需要太多時間打理。此外,農場特別設置了水溝,製造適合營火蟲生活的環境,所以入夜後可看到螢火蟲,還有機會遇到從附近郊野公園走來的小鹿、貓頭鷹和野豬等,生活十分寫意。」 ▲馬屎老師教導小作家們正確使用泥鏟。 流動教室原定安排小作家們在「清潭地產」體驗種植睡蓮的農務,但當日烈日當空,戶外氣溫高達三十多度,活動被迫中止。儘管未能體驗整項農耕活動,小作家們仍到農地嘗試田園工作。部分小作家拿起尖頭鏟幫忙鬆土、翻泥,把泥鏟進膠桶,其他小作家就排成一列,把膠桶傳遞到馬屎老師事前挖好的大坑,將泥倒進坑中,為日後種植睡蓮作準備。在炎炎烈日下,小作家們曬得滿頭大汗,但沒有因此放棄或停下手。馬屎老師就以農莊的農作物慰勞一眾小作家,將蕃薯製成餅乾,將菊花煮成菊花茶,給辛勞過後的小作家們享用。 馬屎老師說:「耕種有苦亦有樂,今天的活動,若有同學覺得被曬得很辛苦,請記住這種辛苦;若有同學覺得睡吊牀很舒服,也請記住這種感覺。因為有一天在寫作時,這些體驗和感受就會再次浮現於腦海,成為你的靈感。」生態作家創作心得 馬屎老師的正職是從事動物保育工作。他表示,寫作於他而言,是一個讓大眾反思人與大自然、或不同生物關係的途徑,亦可以算是一個意識形態的教育。他分享道:「寫作時,首先要了解受眾是誰。若是普羅大眾,則不能使用過多專有名詞,文章需要盡量淺白直接;若受眾主要是關心動物的保育人士,我就會寫得比較深入。」 小作家心聲 李晉顥 英華書院 中三 「看得出馬屎老師很有心思地規劃農莊,特別是那幾棵向日葵,一棵凋謝,另一棵就會盛放,給人一種朝氣勃勃的感覺。」 江怡霖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中一 「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風格,首先用心感受,再寫作,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今次寫作活動令我明白到農夫的生活,既有悠閒的時刻,亦有辛苦的時候。」 撰文:李翠琼 攝影:黃永昌

走訪中西交融大夫府第 感知歷史造學問之道

古舊建築遺留下許多歷史故事,反映在一磚一瓦,門廊屋簷之上。身處其中,恍如置身古代,窺探昔日社會與人民生活面貌。「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流動教室」,邀得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何佩然教授帶領30多位小作家,一起走訪元朗大夫第、清暑軒及覲廷書室,觀察往昔士大夫的居所、科舉年代的書室和接待考生的客舍,從認識歷史古蹟到啟發寫作靈感。 光緒御賜牌匾高懸正廳 大夫第位於元朗新田永平村,為當地大戶文頌鑾於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興建,該建築牆基以花崗條石砌築,上半則是青磚牆,周遭不乏糅合中西方建築元素的雕塑與圖案。踏入正廳還可見掛有兩塊由清朝光緒皇帝於1875年御賜的牌匾,分別刻有漢、滿兩種文字,乃全港獨有。 何佩然教授指出,大夫第將傳統中式及西方華麗建築結合,採納西方的石材、泥塑及雕塑,並製作出複雜的花卉圖案。在當中可發現石灣陶瓷和許多中國傳統吉祥物,例如八仙法器、金錢、雲、蝙蝠、鹿、麒麟、梅蘭菊竹,亦有西式的時鐘、石柱、花卉雕塑、拱門的彩繪玻璃等,反映當年士大夫接觸到西方文化,並有意將之引入村內。 科舉進仕 光宗耀祖 清暑軒位於屏山坑尾村,與毗鄰的覲廷書室皆是鄧族祖業,於19世紀70年代落成,用於接待賓客。清暑軒樓高兩層,裝飾華麗,中西建築元素相融,第二層更有通道與覲廷書室相連。覲廷書室稍早於清暑軒落成,是鄧族廿二世祖香泉公為紀念先父覲廷公而興建,設立書室以培養族中子弟考取科舉,進身仕途,光宗耀祖,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科舉制度廢除後,覲廷書室仍負起教育子弟的任務,兼具祭祀的用途。 清暑軒的漏窗兩旁書有對聯「紅日當窗花絢錦,和風繞檻桂生香」,何教授表示,對聯描述大自然與屋的關係,現時到訪者可能只感到悶熱,亦聞不到花香,但可從對聯中的紅日與和風,猜想一下究竟是作者當日對建築物的真實感受,抑或是為求工整的造句。此外,清暑軒的設計除有與功名利祿相關的中式吉祥圖案,拱門、窗框的圖案也有西方特色,可見西方文化在當時是一種潮流,民眾擁有採納西方文化的態度,同時反映屋主富裕及與時並進。 何教授認為,今次「流動教室」選擇到訪大夫第、清暑軒及覲廷書室,觀賞歷史建築之餘,尤其值得學習是前人造學問的態度;另外,好的作品不一定需要優美詞藻堆砌,而必須用心觀察事物和加以思考,再將個人感受透過文字表達出來,才能打動人心、引起共鳴。 小作家心聲 胡嘉穎 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 中二 初時覺得大夫第及清暑軒沒有想像中的華麗,但卻愈看愈美,當中最喜歡精雕細琢的門戶,而漏窗則最有中西文化交融的感覺。另一方面,今次「流動教室」亦令我體會到若要撰寫好文章,須做好觀察與思考的功夫,尤其涉及歷史和古舊建築時,對一磚一瓦也不能錯過。 周國曄 聖士提反堂中學 中三 我家住港島西,平日甚少踏足新界。首次參與「流動教室」,有機會接觸中西文化合璧的古老建築,感覺良好;從何教授的介紹中,知道很多中國歷史,了解到過去不少建築設計是為了炫耀,而且村民十分迷信風水。在寫作層面上,活動增加我尋找更多鄉村故事的興趣。

當多啦A夢遇上韋小寶 一字一句構建立體角色

武俠小說與漫畫對不少青少年來說,是成長過程中必讀的書籍,藉着閱讀這些書籍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小作家計劃」培訓班早前請來作家黃獎,向初中小作家分享從武俠小說取材的心得;而作家精讀坊則邀請到繪本作家路邊攤,向初小小作家分享如何從漫畫中學習塑造人物性格。 武俠小說或動漫作品中,武功高強的主角往往是年青人的偶像。這些潮流文化不單影響我們的生活,其中塑造人物、構思劇情的手法,也具有一定的文學性。作家黃獎教小作家從不同角度欣賞潮流文化作品,並且轉化為創作的養分。   動漫VS文字小說 補完故事細節 潮流文化的種類很多,武俠、愛情、歷史小說、日本及美國動畫、粵劇、電影、舞台劇都是其中之一,有些大熱作品更加會以跨媒介的形式出現。黃獎表示:「就以最近大熱的日本漫畫《鬼滅之刃》為例,除了出版漫畫、動畫之外,還出版了文字小說。動漫為了營造緊張氣氛,故事推進的節奏較快,刪減了一些枝節劇情;而文字小說正好發揮補完作用,例如故事中的九柱(九大高手)的經歷,令他們的性格面貌更加完整。」 摘下精彩內容 轉化為創作資料 潮流文化作品有許多吸引讀者的內容,例如緊張的劇情、刻畫人物的方法。小作家應該注意這些作品成功的地方,並轉化為自己創作的資料。黃獎表示:「以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為例,作者特別以小說1/4篇幅,講述主角父母—張翠山及殷素素的故事,用意是與主角張無忌與趙敏兩代的遭遇作比較,突顯角色不受價值觀枷鎖,正派與魔教、漢族與蒙古人政治之爭。金庸藉此表達出人生有很多不同的價值觀,彼此的衝突將故事情節推向高潮。」 武俠小說的主題除了報仇、查案及正邪之爭外,「追女仔」也是常見的橋段,《鹿鼎記》韋小寶、《天龍八部》段正淳、《越女劍》范蠡都是「追女仔」的箇中高手。「金庸並非只是直述這些角色『追女仔』十分了得,而是細緻地描繪他們『追女仔』的方法,例如段正淳會隨身攜帶情人的訂情信物;范蠡為了討好牧羊女阿青,寧願讓羊群嚼掉自己心愛的牡丹花,藉此塑造出獨特的人物性格。」 加入自己的新想法 除了借鑑潮流文化作品外,小作家也要追求創新,為創作帶來新變化。「閱讀及思考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門,我們除了透過閱讀參考別人的優點,也要加入新的想法。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便是結合歷史的創作,作者羅貫中曾經有志成為反元朝將領的軍師,可惜懷才不遇,故將這股熱誠投放到小說創作中,將諸葛亮塑造成一位無敵軍師;又例如段正淳在歷史上真有其人,更是一位十分敬畏妻子的人物,然而金庸卻在《天龍八部》裏將他變成風流成性的花花公子,這種性格改造的寫法也很有趣。」 同時,黃獎認為作者在創作的路上必須完全忠於自我,「在創作上,我們不要拋棄自己喜歡的題材,盡量寫出自己想講的故事,這樣作品自然可感染讀者。」 小作家心聲 黃星縈 瑪利曼中學 中三 “今次作家以潮流文化為主題,講解寫作上可以運用的技巧,只要 經過細微的觀察,從武俠小說、漫畫作品中也可以找到寫作靈感。印象最深刻是作家講解武俠小說裏有許多『追女仔』橋段,原來可以用許多生動的方式去寫。接下來我會寫一篇『欺凌王』短篇故事,我會以《多啦A夢》裏胖虎為主角,寫有關校園欺凌的故事。” 歐卓怡 拔萃女書院 中一 “今次小作家工作坊以潮流文化作品為主題,讓我知道它們亦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尤其是擅於刻畫人物的鮮明個性,勾起我小時候閱讀《老夫子》時,對經典角色老夫子、大蕃薯的回憶。現在我正閱讀金庸的《倚天屠龍記》,藉此參考作家的創作手法。” 無論是冒險、偵探、校園或愛情故事,除了要構思精彩的結構佈局外,也要有形象鮮明的角色來帶動情節。繪本作家路邊攤引用了多部日本著名漫畫,例如藤子·F·不二雄《多啦A夢》及Troll的兒童繪本《屁屁偵探》裏的角色,講解創造經典角色的技巧。 創造角色前 思考三大問題 人物角色是帶動故事發展的重要部分,路邊攤指出,創造角色前應該仔細思考三大問題,「首先,我們要想想創造這角色的意義是什麼?他們為了達成什麼目標?為了幫助什麼人?還是為了傳達某種意義?其次,他們在故事中擔當什麼角色?主角?配角?吉祥物?引導故事發展的關鍵角色?」 當構思好故事角色後,還要反覆推敲他們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路邊攤解釋:「小作家應留意角色之間在功能、意義,或者性格上有沒有重疊的地方。如果有的話,要將他們合併或刪減,避免令讀者感到混亂,令故事發展也更加流暢。」 起名配合造型性格 加深讀者印象 設定好角色後,便要為他們創造名字。為了盡快讓角色在讀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我們可以將不同角色的性格及外形特徵,融入他們的名字之中,「《多啦A夢》裏的胖虎、靜香便是很好的例子,『胖虎』一名與他身型魁梧,性格霸道凶惡非常貼切,而『靜香』的起名,亦表達了她文靜、乖巧及愛乾淨的性格。」 另一部日本漫畫《屁屁偵探》中,主角屁屁偵探的臉部長得像屁股,亦會使用「放屁」攻擊來追捕犯人,這種利用改觀及性格來創造角色名字的手法,可以令讀者更有代入感。 深度及反差設定 塑造角色多樣性 下一步是創造角色的特色,可以從外觀、性格、服裝及喜惡等方面入手,為角色製造獨特記憶點,例如《多啦A夢》裏懦弱的大雄,或者是愛吃豆沙包、怕老鼠的多啦A夢,都是他們獨有的個性。 為了令角色個性更加豐富,小作家可以嘗試為角色作深度及反差設定,「我們可以為創造人物設定多面性格,好處是令角色不會流於單一,呈現多樣化面貌,例如胖虎雖然行為霸道,但是他另有愛錫妹妹的溫柔一面;而懦弱的大雄亦十分重情義,會因此變得勇敢,展現善良的特質。」 「至於反差的性格設定,更加可以打破角色刻板的形象,引起讀者對他們的好奇心,例如平日凶惡粗魯的胖虎,原來十分喜歡玩洋娃娃和「煮飯仔」;《屁屁偵探》裏的馬爾斯警察局長,卻是一隻超級弱小的小狗,當他以細小身軀坐鎮龐大的警局時,形成強烈對比,加深了讀者的印象。」 角色生活背景 創造故事情節 除了名字、性格外,角色的生活背景也在創造故事情節上起關鍵作用,「塑造人物時,不要忘記為他們設定生活背景,例如他們來自什麼國家?地區?做什麼工作?在什麼學校就讀?有怎樣的家庭?有怎樣的朋友?政治觀?宗教觀?金錢觀?人生觀?這些設定對整個故事發展也有所影響。以多啦A夢為例,牠是來自擁有高科技的未來世界,所以牠擁有許多未來神奇道具,包括穿越時空的時光機,《多啦A夢》裏各種大冒險亦由此展開。」 另一方面,創造角色的生活背景,也有助塑造人物個性,例如《多啦A夢》裏小夫出身自富裕家庭,造就了他愛炫富及囂張牙擦的性格。 小作家心聲 陳恩陶 九龍禮賢學校 小三 “今次有繪本作家分享創造角色的心得,令我感到很開心!現在我也嘗試創造自己的角色,以一支顏色筆為主角,到處為大家帶來快樂色彩。我會為它畫一幅漫畫,交給路邊攤老師評分。” 梁惠頎 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 小二 “路邊攤老師引用了許多生動的例子,講解創造角色的技巧,印象最深刻是人如其名的胖虎、貌似屁股的屁屁偵探。我希望創造一個『神奇記憶糖』的角色,到處幫助善忘的人回復記憶!”

致力推動閱讀及寫作 激發起無窮創意

「小作家培訓計劃」致力舉辦多元化寫作活動,既提升小作家的創作技巧,亦豐富了大家的閱歷。今年雖受疫情影響,各位小作家未必能聚首一堂參與活動,但也可透過網上的課堂,一同學習及跟作家交流。 要學好中文、打好語文基礎,需要由閱讀和寫作開始。《明報》主辨、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支持,以及語文基金撥款的「小作家培訓計劃」已邁向第九個年頭。此計劃致力推廣閱讀和寫作,教導大家創作不同類型的文體,接觸不同文化範疇和專業的領域,開拓眼界、思維,發掘寫作素材和興趣。尤其是創作的空間非常遼闊,計劃每年都舉辦一系列特色活動,提高中、小學生對中文閱讀和寫作的興趣。「作家精讀坊」由導師帶領小作家細閱個別作家的寫作技巧及創意思維,提升文學素養及語感;「培訓班」上,作家會為小作家設計一般課堂以外的訓練,掌握各類文體的寫作技巧;「流動教室」則以多元文化為主題,帶同學走出校園框架,接觸新事物,拓展新思維,把所學的知識與經驗化為寫作養分。早前舉行的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大會邀請《傻貓神探》系列屢獲殊榮的作家方舒眉女士;以及近年積極為「小作家培訓計劃」擔任導師及評審的蕭欣浩博士,齊齊分享寫作心得! 具備大作家潛質 感受文字力量 受疫情影響,培訓計劃難免受到限制,但小作家經過一年時間的寫作培訓活動,都能成功畢業,寫作的學習過程尚未完結,又要邁向另一新里程。就讀全日制學校已經畢業的小作家,仍然可以成為「小作家大使」,向新一屆小作家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和寫作經驗,更可學習、嘗試,激發更多創作靈感,讓寫作變得事半功倍! 方舒眉女士表示很高興出席「小作家培訓計劃」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計劃令人難忘。「我在過去好幾年皆有指導小作家,覺得此計劃舉辦了八年,發掘了很多寫作人才,很值得高興。身為作家,深知文字的力量可以很大,特別透過計劃啟發及認識對寫作的理解。雖然小作家將來未必投身寫作行列,但個人認為如果可以隨心書寫,無論在任何一個領域發展,都有所幫助。最後寄語小作家多思考,多閱讀,向着目標奔跑,終會有成績的。」 近年,蕭欣浩博士參與了此計劃的不同活動,包括講座、批改文章等,見證小作家變成中作家,再變成大作家。「自己最印象深刻是見證了許多由小作家變成大學生,可步入大作家之路。懷念與唐希文女士一邊烹飪、一邊教授中文,相信疫情過後,『小作家培訓計劃』會舉辦更多有趣且能夠增長寫作能力的活動。無論是網上學習的小作家,參與實體活動的小作家,都要多寫文章,期待與大家再交流!」 老師眼中的小作家培訓計劃 疫下網上教室 同學寫作不停 「小作家同學網上學習資源庫」鼓勵所有對寫作有興趣的小作家掌握和運用寫作技巧,培養寫作能力。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中文科組長許玉嬋主任表示,「因疫情影響,無法進行實體教學,但『小作家網上學習資源庫』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營造閱讀的氛圍,讓小作家可繼續培養閱讀習慣。」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中文科科主任羅穎妍認為,計劃多年來幫助對寫作有興趣的同學發揮寫作潛能。「『小作家網上學習資源庫』提供了多方面的學習機會,欣賞到同級或年紀相若同學的作品,從而了解自己不足之處。很高興計劃沒因疫情受阻,同學亦沒有變得散慢,仍持續學習!」 培養學習態度 提升閱讀興趣 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從閱讀中學習的能力,多看書或透過「小作家網上學習資源庫」欄目「閱讀好時光」能提升閱讀效益。香港培正中學中文科科主任王騏分享,「網站推薦的書本,題材有趣,令到同學培養出閱讀興趣;同時亦啟發了老師教學的方向。」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中文科組長許玉嬋主任稱,網站上欄目「閱讀好時光」推介書本頗有幫助。「我相信對小朋友來說,欄目也許可以給同學多一個選擇閱讀的空間,更知道那些書較適合自己去看!」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中文科科主任羅穎妍認為,「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創作平台,提供合適的課程去指導同學的寫作技巧。「計劃介紹值得閱讀的著作,如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文學與哲學思維之作;透過作家的寫作交流分享一些寫作技巧方向, 從而提高寫作選材的層次。」 疫情無礙走出校園 「流動教室」走訪香港文化 「流動教室」以多元文化為主題,帶小作家走出校園框架,接觸新事物,刺激創作靈感。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流動教室」移師到網上舉行,主辦單位細心製作了多條特色短片,讓一眾小作家放眼香港,認識香港及中國文化。 「流動教室」依然精彩,曾帶領大家漫遊東涌古道及尖沙咀古蹟,前者是全長15公里、連接東涌及大澳之間的路段的「東澳古道」,沿途可以見到活潑可愛的招潮蟹、色彩美麗的蝴蝶、威武的小炮台及神聖莊嚴的古廟,全部都是寫作的好題材;後者介紹許多保留的珍貴古蹟,包括海旁鐘樓、前水警總部及保留維多利亞式建築風格的香港天文台等,並分享多位作家為這些景點寫下的精彩文章。 同時,「流動教室」也探討香港地道文化,包括認識水上人生活文化,訪問艇家的日常生活,了解香港捕魚業興衰;亦有講解如何從舊有冰室、大排檔,演變成中西合壁、香港獨一無二的茶餐廳文化。除了地道文化外,視像「流動教室」還有粵劇及篆刻主題,讓小作家更深入認識中國傳統藝術。 寫作交流會分享 常言道:閱讀與寫作之間有密切關係,父母認為多看書就會懂寫作;老師都說看多書,文章便會寫得好。究竟閱讀與寫作的真正關係是怎樣呢?在寫作交流會上,出席嘉賓分享閱讀習慣和方式怎樣影響創作,從而了解閱讀和寫作之間確實有密切關係。 從興趣入手 培養看、讀、寫習慣 要培養閱讀能力,可從個人興趣著手。平日愛看書的蕭欣浩博士表示,要培養出閱讀的興趣,不妨從自己喜歡的書籍入手。「自己愛看不同種類的書,特別愛看跟飲食相關的書。食譜是其中一類,別以為食譜跟寫作沒關係,例如古代食譜與現代食譜的寫法有別,所涉及的文化與背後的故事亦不同。煮食的方法不同,食物的味道也大不同。確實,文學以外的書本最能刺激寫作。當自己寫作時沒靈感,便會看看食譜來刺激思維。」 方舒眉女士從事寫作多年,深深體會到閱讀所帶來的好處。「像小學五、六年級的老師十分鼓勵同學每天閱讀一本書,並寫讀後感400字,從而建立出閱讀的興趣。個人認為倘帶着愉快的心情去閱讀自己喜歡的書,定必萌生寫作的熱忱,也能寫出好文章。像前輩吳瑞卿《我的文化食旅》,正是把簡單的食物帶出有趣的文化角度,這就是寫作的力量。」 殿堂級作家著作 適合各組別研讀 閱讀的領域可以很廣泛,如文化、歷史、藝術等,都可以成為寫作靈感,既然寫作與閱讀有著密切關係,方舒眉女士與蕭欣浩博士特別推薦適合不同組別、不同年紀學生容易掌握閱讀的書籍。 方舒眉女士看過不少類型的書,推薦香港殿堂級作家西西《拼圖遊戲》及小思《香港故事》,「兩人的藝術文化素養必定能夠給同學思維上的衝擊,適合小學組小作家閱讀。《拼圖遊戲》每篇文章約三、四百字,文字淺白卻有深度;《香港故事》提及香港特色食物,或描述灣仔的舊街道,都能讓小作家產生共鳴。」 要啟發初中組寫作的書本,蕭欣浩博士分享時說:「疫情下大家無法去旅行,只能本土旅遊,如小作家想更加探索香港事物,也斯(梁秉鈞)《也斯的香港》從自身出發,帶出香港有趣的本土文化、文學、電影至飲食等不同部分。書中描述的飲食,呈現粵菜、西餐及茶餐廳,展示出飲食文化源頭,蘊含豐富的香港歷史文化。」 借零碎的時間 進行系統式閱讀 要在短時間內學習建立有系統的寫作技巧,對於平日忙於學習與功課的初中組亞軍趙洵彥必定頗有心得。「當我們以有限時間溫習厚厚的書本,自然有壓力。因此,盡量利用零碎的時間來處理,亦藉着寫日記以鍛鍊寫作。但不需要花太多時間來修飾句子,反而好好地把心中所想的東西記錄下來。在沒有壓力下寫作,倒能培養出寫作興趣。」 他還分享經常登入網站欄目「佳作共賞」,欣賞及學習其他人的文筆。「最印象深刻是《傷春悲秋不及夏》, 無論是寫作技巧或背後所表達的意念, 都很有哲學性啟發, 因此推動自己更想在寫作上有所進步。」 小作家心聲 初小組冠軍 香港培正小學 盧元中 得獎作品: 《小農夫的啟示》 盧元中參加了小作家培訓計劃,啟發了寫作技巧,獲獎後覺得興奮及開心。「很想多謝我的家人,因他們常常教我作文有錯字便要改,及如何寫好一點。還有多謝學校老師不時會幫我改功課,告訴我那些事情應該修改,作文也會給予評語。最後也要多謝校長,如果他不將這個計劃告訴全校同學,我也會錯過『小作家培訓計劃』,甚至拿不到獎項。」 高小組冠軍 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 黃翊翹 得獎作品: 《我和小小的秘密》 黃翊翹曾榮獲多次小作家的殊榮,包括兩屆初小組冠軍,今年更再次獲獎,奪得高小組冠軍。「知道得到這個獎項的時候,我覺得很突然及喜出望外,也覺得十分榮幸。我要多謝《明報》。我通常會從電台或『小作家培訓計劃』網站,或從書本中獲取不少寫作靈感的,例如『佳作共賞』培訓班也給我不少寫的靈感。收到作家們的讚賞時,我固然會興奮無比;當作家對我作出指正時,日後寫作也會改正。」 初中組冠軍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 魏心悅 得獎作品:《一雙鞋子》 魏心悅有感可以透過「小作家培訓計劃」,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作家,交流心得。「我很感謝《明報》給我這個獎,以及學校給我機會參加這個計劃,它提供一個很好的平台,給我去寫我喜歡寫的東西,例如我平常寫詩寫得比較多,但沒有什麼機會給其他人看,身邊也沒有真是寫詩及可以交流的人。《明報》這個平台是比較有開放性的,不同的作品可以提交上去,亦可獲得其他評審的評價,我覺得可以從中有所得著。收到評語之後,我就知道如何改變;而來自作家的評語就更加合適,如寫作上的技巧和種類,讓我可以學得更多。」 高小組亞軍 聖公會榮真小學 鍾柏謙 得獎作品:《疫情中難忘的星期天》 疫情初期,大家一窩蜂地搶口罩,鍾柏謙與家人亦是其中搶口罩的家庭,於是啟發了靈感寫作。「我本身喜歡閱讀科普與偵探小說,平日會做完功課會抽空閱讀,從而認識更多生字或修辭技巧,令寫作可以再上一層樓。較早前的口罩搶購潮, 我與家人逢周日都一同去掃貨,於是把當天看到的見聞寫下來並投稿。沒想到有機會獲獎,感謝中文科老師,指正錯別字,令文章變得通順。希望日後功課不太忙,可再次參加活動。」 初中組亞軍 趙聿修紀念中學 趙洵彥 得獎作品:《重聚》 對寫作頗有興趣的趙洵彥,希望透過「小作家培訓計劃」擴闊寫作的眼界, 跟其他小作家一起切磋文筆。「參加了『小作家培訓計劃』,發現同級的參加者作品水平很高。尤其導師和其他參加者的佳作帶給我很多得著,如作文時所犯下的弊端,或不同句式及寫法,都值得學習。正因為看到他們表現出色,沒想過可以脫穎而出。所以多投稿、多試一些自己未寫過的文體,會讓自己知道不足之處而有所提升。另外,此計劃一方面可以抒發自己情感,亦是整理思緒的最好媒介, 就好像電影講故事的表達方式、所呈現的視覺技巧,都可以啟發寫作。期望日後可當上網絡作家,創作更多有趣的短片科幻故事。」 小作家大使寫作優異獎 香港科技大學 朱天諾 得獎作品:《孩子成長 「火三角」》 朱天諾從首屆「小作家培訓計劃」開始,便一直參與至今,分享多年來的經驗。「參加首屆計劃,可見識不同作家如何激發創意,亦有機會把自己的文章讓人評賞、相互交流。尤其是自己從小都渴望把文章投稿到各大報刊,因此藉著『佳作共賞』可讓自己小試牛刀。當有機會成為大使後,能幫助更多對寫作有興趣的小作家,甚有意義。 還有,若不是參加了『小作家培訓計劃』,相信不會提升了寫作技巧,特別進入大學修讀工商管理學士(營運管理學),經常要撰寫計劃書,力求細節,亦講究說服力與可行性, 所以該計劃絕對是個很好的平台,對我有很大幫助。寄語下屆小作家多了解及學習,領會作家們如何寫出美妙的文章! 嘉賓寄語 蕭欣浩博士 「當我們時間有限,同時間想寫好些作品,往往會給自己無形壓力。但創作應該從心出發, 好食與不好食、開心與不開心都可以用日記形式寫下來。或如我般養成用筆記簿書寫想講的東西;多擴闊眼界閱讀不同類型的作品,對寫作都有幫助。」 方舒眉女士 「寫作的第一步,先從自己喜愛的範疇或書本入手,從而培養出閱讀興趣。縱使寫得不好,也不要灰心,正如作家蒲葦曾說寫作是一種磨練,要繼續寫。」 唐希文女士 「有時候寫文章會經常修飾文句,往往第一個感覺是最 真實,所以先寫後 修飾。此外,什麼書都應該看,但不要勉強自己閱讀高層次書本,令自己無法消化內容, 最重要是看後有所得著。」 初中組...

從經典文學電影 看港式懷舊飲食

飲食文化向來是作家重要的創作靈感來源,不同年代的飲食文化更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况。「小作家培訓計劃」請來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蕭欣浩博士主持高小組培訓班,帶各位小作家窺探50年代的飲食文化,感受當時社會基層的生活情况,展開一次懷舊飲食之旅。  食物與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有不少關於飲食的著名諺語,如「靠山食山、靠水食水」、「民以食為天」等,都反映出飲食與民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從最基本生理上的維生、充飢,慢慢發展至文化層面、餐桌禮儀、烹飪藝術,統統離不開一個「食」字。今次高小組培訓班的主題「三文治與叉燒包:1950年代的香港文學與飲食文化」,蕭欣浩博士為小作家帶來幾篇經典香港小說的節錄,以及一些黑白懷舊電影片段,縷析50年代那個中西文化碰撞、物質匱乏的香港社會。 《窮巷》:全書運用寫實主義技巧,並將廣東話詞彙融入書中,反映香港以廣東人為主的都市面貌。 《太陽下山了》:故事以戰後初期、1947年的西灣河為主要場景,講述家境複雜的少年人林江的成長啓蒙。 《半下流社會》:描寫50年代初一群文人從大陸流亡到香港之後,相濡以沫,扎求生存的悲慘處境。 飲食意義 今昔對照 「食物」不只是食物,同時承載着某種社會上的象徵意義。若然人們看待食物方式有所轉變,正正也預示着社會模式的轉變。有趣的是,現在我們一般將「出街食飯」視為一項社交活動,它過去的首要功能——提供營養/維持生命——反倒變得微不足道。蕭博士指出,50年代的香港,食物是家人親友之間表達關心的方法,因為過去很多人的生活環境欠佳,在尋常家庭的一頓晚飯,通常只有腐或豬油下飯,肉類並不常見。「在當時的社會,食物很難得,除了用來果腹,也可以作為傳遞感情的方式。」正如電影《可憐天下父母心》裏,小主角一家吃飯時,把全桌唯一「珍貴」的鹹蛋互相推讓,這種情況對於現今生活在物質富裕的小孩可能難以想像。除此之外,當時普羅大眾吃飯時,並不像現在人們習慣的聊天「吹水」。《半下流社會》中有道,「在窮人的餐桌上,惟有吃飯的聲音;只有富人的餐廳中,才會有不着邊際的談笑。」可見在當時,飲食是一件多麼嚴肅且重要的事,為的不是聯誼,而是生存。  全球化的洗禮下,香港市民對一般外國食物已經毫不陌生,而漸漸追求最新奇的烹飪方法,如新興的分子料理;或擁抱更「異國」的異國風情,如黎巴嫩菜、尼泊爾菜等,但對50年代的香港人來說,即使是最平常的西方食物,他們亦不大認識,甚至鬧出不少笑話。蕭博士笑言,從這些香港文學之中,反映出當時西方食物不甚普遍,例如《窮巷》在其中一章提到「三文治」,小說人物誤聽作「新聞紙」;在《香港居》之中「鮑許」(Borsch)一詞原來指羅宋湯,當時只能在俄國餐廳吃到。這些現時十分普通的食物,在當時的社會是新興的潮流,一般人未必接觸得到,就如同現時的分子料理,在數十年後可能相當普遍。「這些作品反映出當時人民面對的遠非生活品質的問題,而是生存的問題。」例如《太陽下山了》男主角遇上住在木屋區、在中秋節偷月餅的孩子。孩子當時顫著聲說:「月餅容易偷……人家做節,但我們到現在還沒吃晚飯呢。」故事呈現了社會上貧困家庭三餐不繼的苦况。蕭博士認為透過這些作品,小作家可以比較以往的飲食文化和現今社會豐富的飲食選擇,反思個人對於食物的需求。 寫飲寫食 問: 我每天身處「現代」,對身邊的一切飲食習以為常,怎樣才能令自己變得更敏銳? 答: 多觀察、多思考、多發問。有什麼食物/菜式長輩都很愛吃,但你與朋友從來不愛吃?為什麼?當中是否反映飲食文化、口味的轉變?例如現在人們流行「相機先吃飯」,立即上載至社交網絡,這種現象也很值得記錄!另外,小作家不妨進一步了解過去的飲食文化,再與現代飲食文化做比較,尋找靈感,皆有助提升日常觀察的敏感度。 鄒可茵同學: 我了解易明,到50年代的生活情況,學會珍惜食物,以及如何在寫作中加入對食物的情感表達。 陳熹愉同學: 活動帶給我更多寫作靈感,新潮和懷舊的食物,以及舊式飲食情懷。

細味古文領略古人智慧 細閱圖書培養共讀興趣

古文總是予人一種艱澀難明的感覺;而故事書則予人一種天真瀾漫的印象,身為一個作家,閱讀時必須涉獵不同的題材與文體,才能豐富創作視野。兒童讀物作家菜姨姨及方舒眉早前就為「小作家培訓計劃」培訓班擔任導師,跟小作家們大談創作兒童書籍的心得,透過加入古文或插畫等元素,為作品增添色彩。 「三顧草蘆」、「魚與熊掌」及「完壁歸趙」等成語,背後都有精彩的故事。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值得小作家好好學習。作家方舒眉以「細看古與今:趣味學古文」,講解在精鍊的文字背後古人的生活智慧及思想,讓小作家領略閱讀古文的樂趣。 成語故事 充滿智慧 不少人認為古文內容艱深難解。方舒眉卻認為,其實古文裏有許多成語、詩詞名句,簡易得來亦蘊含充滿智慧的故事,她嘗試從淺入深,列舉了幾個例子,如「撲朔迷離」、「青出於藍」、「完璧歸趙」等。「『撲朔迷離』出自《木蘭辭》:「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由雌雄兔子的特徵,引伸到事物錯綜複雜,難以明瞭真相的意思;『完璧歸趙』的典故,則是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戰國時代趙國藺相如奉命攜帶國寶和氏璧出使秦國,雖受到秦王威脅仍安然而返的故事,現在這成語可以表達物歸原主的意思。」 方舒眉表示:「利用這些四字成語,以精鍊的文字便能表達豐富的意思,小作家可以多學習這些成語,對提升寫作能力有很大幫助。」 古文題材多樣 中國古文的題材也很多樣化,有人描寫美麗的景色;有人表達自己的志向,亦有人用來抒發懷才不遇的心情。其中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中,開首四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便用了簡潔的文字,將明月、松樹及山澗等景色寫得躍然紙上。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除了描繪岳陽樓的景色外,亦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表達了自己的志向,成為流傳至今的名句;作家蘇軾雖然被貶官,但是他仍然保持樂觀精神,在《和子由澠池懷舊》一詩中「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短短幾句,既表達瀟灑氣慨,亦勉勵弟弟不要放棄,要努力實展抱負。 古文亦可用作發表議論。方舒眉特別介紹清代文學家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一文,「這篇文章探討求學問上,究竟是天資還是勤力較為重要。作者以『聖人之道,卒于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短短幾句,指出孔子的學問,最終由不甚聰敏的弟子曾參流傳下來,作為他重視勤學的論證。」 現代散文 秉承簡潔文字 即使到了現代,古文的特色仍然影響?現代作家,方舒眉創作《城市之書》,內有多篇散文記錄了她對遊歷不同城市的回憶。「寫這本書時,我也運用了古文帶給我們的智慧及技巧,用精鍊、簡潔的文字,記下不同城市的風光。其中一篇寫布達佩斯之旅,我用短小的篇幅,記下多瑙河、大橋美景,以及整個城市的浪漫氣色。」 另一位作家譚寶碩的《石頭記》,同樣用優美的文字,寫下一次在玉器市場買石頭的經歷,「他以『石上無紋,天上無雲。』一句,由石頭的裂痕,寫出中華文化的『殘缺美』。」 小作家心聲 李欣婷 香港嘉諾撒學校 小六 “今次工作坊引起了我對閱讀古文的興趣,原來我們平日常用的金句,例如『不遠千里而來』,便是來自古文。今後我會主動讀一些古文,例如諸葛亮的《出師表》及孔子的《論語》。” 歐澄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 小五 “我以往接觸的詩詞不算多,今次學到許多成語故事,背後有精彩的歷史典故。古文的詩詞名句,不單傳承中國文化,我也希望學習及運用它們,來提升自己的寫作技巧。” 許多小作家都愛聽家長或老師講故事,原來當中也有不少技巧,可以運用在寫作上。故事媽媽「菜姨姨」便在小作家工作坊上親身示範,並演繹講圖畫書及文字書的技巧,鼓勵小作家與家人一起親子共讀,分享故事帶出的智慧。 注意圖畫變化 配合文字 盡情發揮 小作家講故事時,可先注意圖書的種類,例如是圖畫書還是文字書,再用適合的方法來講故事。「菜姨姨」說:「講故事時,圖書的封面非常重要,直接帶出故事的主題。以我的創作《害羞的芋頭》為例,封面用簡單線條畫出捲縮的芋頭,小作家只要仔細觀察這個封面,便能掌握她害羞、欠缺自信的性格。」 圖畫書以插畫為主,講故事者應該從多幅生動的圖畫,感受角色的情緒變化,例如喜、怒、哀、樂的情感。「小作家也可以配合圖畫書的文字,盡情發揮想像力,令故事主角的性格更加突出。在《害羞的芋頭》一書中,便有寫道:『她希望別人了解自己;她很想,很想改變自己,可以把內心想說的話說出來。』進一步補充了芋頭害羞的性格。」 抑揚頓挫 演繹文字故事 至於文字書,主要靠朗讀來演繹故事,「菜姨姨」親自演繹「刻舟求劍」的寓言故事。這則寓言故事出自《呂氏春秋》一書,闡述國君治國的道理,他認為國君治國應要符合時宜,明白世事在變,若一味沿襲舊法而不知改革,那麼就無法治國。後來這典故就被濃縮成「刻舟求劍」這一句成語,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的人。 「整篇文字故事,一字一句都由講者讀出來,假如平鋪直敘的話,聽眾難免會感到沉悶。因此,演繹文字故事時,要注意抑揚頓挫,這種講故事手法與朗讀有所不同,要憑節奏來吸引聽眾,關鍵是掌握句與句之間的頓。講者也要留心每一段文字,說到歡喜的事情時,要配合快樂的語調,帶出相應的情感。同時,講者也可以多花心思,將故事內容變得更加口語化,就像平日跟朋友交談一樣,令聽眾更加容易將故事記入心裏。」 寓言故事往往內含哲理,小作家與家人、朋友分享故事後,不妨一起思考當中的意義,「例如講完『刻舟求劍』的故事,大家可以討論一下『這位楚國人刻舟求劍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這位楚國人找不到他的劍?』、『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啟示?』等問題。小作家在這些互動討論過程,不單學習到人生智慧,亦有助發掘出更多創作靈感,對日後寫作有很大幫助。」 從生活喜好入手 發掘創作靈感 除了愛講故事外,「菜姨姨」也創作不少故事,包括《害羞的芋頭》、《正義的辣椒》、《自信的甘筍》、《好動的菠菜》及《認真的西蘭花》等。「菜姨姨」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泉源,主要來自生活喜好,「我喜歡種菜、洗菜、炒菜、食菜及買菜……蔬菜便成為我的寫作靈感。同時,我透過自己的喜好進入閱讀世界,先了解蔬菜的特質,並且結合生活體驗來創作角色,例如創作《正義的辣椒》時,我先閱讀辣椒的資料,從它的外型、味道及營養等特質入手,再加入聯想,創作出它充滿正義感的性格特徵。」 小作家心聲 黃苡因 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 小三 “工作坊讓我學習到講故事時,要注意抑揚頓挫,以後我可以用這個技巧,跟媽媽一起分享故事。『菜姨姨』創作的火紅色、充滿正義感的辣椒角色令我印象深刻,我也想創作一個性格囂張的朱古力金幣角色。” 麥昕喬 聖公會基福小學 小二 “在圖畫書及文字書中,我較喜愛圖畫書,因為美麗的插畫可以表達更豐富的內容。『菜姨姨』鼓勵我們用一種蔬菜來創作角色,我會起用自己最愛吃、最熟悉的粟米來做主角。”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