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苦心經營的隨便—梁科慶流行小說創作經驗談

梁科慶創作了《Q版特工》小說系列共38本,深受學生歡迎,曾獲第四屆全國偵探小說大賽「最佳懸疑獎」及第12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兒童少年文學組)。早前,梁科慶以「苦心經營的隨便——流行小說創作經驗談」為題,與一眾初中組小作家分享個人的創作習慣,以及教授流行小說的創作技巧。 梁科慶向小作家分享小說創作心得。 過去的流行 此刻的經典 寫一本流行小說不難,但要寫出高水平、雅俗共賞的流行小說卻絕非易事!甫開場,梁科慶先與小作家講解「流行小說」究竟所指何物:「流行小說與嚴肅文學並非斷然割裂的兩種類型,事實上,不少當時被視作『誨淫誨盜』、難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在歲月的磨洗後亦證明了它們崇高的文學價值,奉為經典。」由流行文學「進階」到學術經典的情况,自古有 之,例如被稱為「艷科」的宋詞、元雜劇如《西廂記》、志怪小說如《西遊記》、俠盜小說如《水滸傳》等。梁科慶指出,流行小說的類型主要包括: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科幻小說等,而當中有三個基本特徵:通俗性、故事性、娛樂性。能夠由暢銷流行小說,進而踏入學術殿堂,成為經典,歸根究柢仍是作品的水準問題。 青取之於藍 翻新非抄襲  小說最重要是別具創意,作者可透過加入流行元素、創作全新的情節內容,以及翻新、模仿經典作品來表現創意。梁科慶曾把「PokemonGo」捉精靈的情節放入小說《撕裂》中,十分貼合社會潮流。另外,翻新(Renovation)比創新容易,學習模仿前人的精彩作品,並非抄襲,而是挪用、改編,加以熔鑄,達到奪胎換骨、點鐵成金、捨筏登岸等效果,是作家常用的技巧之一,例如蘇軾的《赤壁懷古》是建基在杜牧的詩《赤壁》上創作,兩者都成為了名流千古的經典作品;張愛玲的小說創作養分也取自《紅樓夢》。另外,梁科慶亦分享了他在《Q版特工36:銀狐》中模仿了《紅樓夢第四十回》部分情節描寫,鼓勵中學生多從經典作品中獲取靈感,創作出自己的作品。 設計銘心金句 創作刻骨情節  你聽過下列的經典金句嗎:「I’ll be back.」(電影《未來戰士》,1984)、「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電影《大話西遊》,1994)、「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小說《雙城記》,1859)。梁科慶認為,「整篇小說中,有一、兩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或對話,能抓住讀者的心,已經可以算是非常成功。」就如《Q版特工9:北韓危機》中的甘大枝,美艷動人,卻殺人不眨眼,角色強烈的反差感,留給讀者深刻印象。另外,梁科慶教導小作家可利用細緻的感觀描寫,以及強烈顏色對比,令小說引起讀者共鳴及留下深刻印象。 寫好開頭結尾 精彩的小說開頭需要建立不穩定狀態,吸引讀者繼續下讀,例如《藥》開頭營造出懸疑氣氛,引起讀者好奇,為何華老栓早起?拿着錢去做什麼?而結尾部分,梁建議小作家可嘗試創作像歐亨利《多情女子的麵包》那種讓讀者意想不到的結局,製造反差感。另外,也可善用留白技巧創作精彩的結局,像劉以鬯《對倒》及金庸《雪山飛狐》那樣,沒有直接寫出結局,而是留下想像空間給讀者,十分耐人尋味。 甘祉溢同學:今次課堂讓我明白該如何起筆與收尾。梁先生的個人創作習慣很好,創作時我會試試他的步驟。 徐梓誠同學:今天的講座讓我更了解不同的小說創作技巧,特別 是營造留白或大落差的的結尾方式。

散文寫作竅門多 心有靈感一點通

生活上的大小事均可以成為寫作題材,但要將這些感覺轉化成創作靈感,又談何容易?小作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培養正確有效的寫作練習和閱讀習慣,才能將腦海這些累積下來的經驗,以文字重新演繹。今次初中組的小作家培訓班「散文——靈感的捕捉與轉化」,請來作家劉偉成與小作家分享閱讀及運用靈感的心得。 各位小作家都聚精會神地聽課。  劉偉成是香港土生土長的詩人、作家,筆名超活,曾獲青年文學獎及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獎項;任職教科書編輯多年,曾應邀舉辦多場工作坊及講座,及參與香港電台舉辦的文學導賞節目;2014年出版的詩集《陽光棧道有多寬》獲得第十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推薦獎。今次來到小作家培訓班,創作經驗豐富的他決定先從閱讀心態入手,教導小作家如何從名家作品中吸收養分,師法前人技巧,培養轉化靈感的能力。 文學作品 讀法大不同  很多小作家都留意到文學作品的內容較一般課文艱澀隱晦,不是一下子能夠明白。在現今考試制度之下,一般學生都傾向把閱讀理解視為尋找「標準答案」的任務。接卷後,首先問的不外乎「段旨、中心思想是什麼」、「作品想表達什麼道理」,卻鮮有留心作者表達方式的用心與鋪排。當面對文學色彩較濃厚、結構較複雜含蓄的作品時,學生便如墮進五里雲霧中,不知所措。劉偉成表示,閱讀文學作品先不要急着找主旨,可先留意文章的表達手法,因為文學作品重「呈現」多於「陳述」,陳述有如日記般平鋪直叙,而文學作品通常說教味道較淡,更多利用不同的寫作手法呈現出豐富的畫面或營造不同的氛圍,引發反思,增加讀者的想像空間。 跳出固有角度 刺激靈感來源  劉偉成利用電影《魔雪奇緣》、新詩《再別康橋》及繪本《地下鐵》作例子,示範如何通過觀察,學習作家的藝術表達方法。他表示《魔雪奇緣》其中的拍攝手法包含俯角和仰角,營造出獨特的意思,在畫面的部署和鋪排上匠心獨韻,十分有文學技巧;《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其中一首燴炙人口的作品,將詩中的文字轉換成畫面,當中亦包含了俯視和仰視(例子: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同樣見到作者精心鋪排;而《地下鐵》的情節亦包括「往上」和「向下」,內容富含豐富的比喻。劉偉成表示,三個作品都呈現「V」型的畫面構圖,穿梭於「上」和「下」之間,而這些手法都是靈感的來源,假如小作家可以吸收作品呈現的手法和模式,例如對比和鏡頭的運用,然後用於自己的作品之上,將令作品生色不少。 寫作錦囊 作者絮語:只要小心閱讀,就能解讀文學作品運用的手法和技巧,並成為自己的寫作靈感。 閱讀心態:若如盤子一樣,自知深度不足,則應對任何知識抱持開放的態度。當發掘到有興趣的題目,就要深入探索,盤踞於該主題上。 楊僖童同學:原來細膩的文字能夠有如此深刻的影響力,可以將內心的感受清晰地表達出來。 潘作年同學:導師引用不同的作品去說明閱讀技巧,令人容易明白,以後看文學作品就更容易明白當中真正意思。

安徒生的世界 童話顯現人生

安徒生童話故事是家喻戶曉的經典名著,當中蘊藏着很多人生道理和作者的細膩感情,因此老少咸宜。作家兼大專講師唐希文主持的「小作家培訓計劃」初小組「作家精讀坊」,帶領一眾小作家「走進安徒生的童話世界」,了解這位身世傳奇的作者生平事迹、他的童話背後隱藏的含意,以及如何從改寫故事鍛煉寫作技巧。 討論過後,每組分別選出小作家代表發表意見。 丹麥作家安徒生(1805~1875)一生共創作了156個童話故事,包括廣為稱頌的《醜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人魚公主》、《國王的新衣》及《勇敢的錫兵》等,每個童話都似乎反映着他的人生經歷,事實上,他曾在自傳中說過:「我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則精彩絕倫的童話,生命本身就是最奇幻的童話故事。」 坎坷經歷 融入作品  安徒生出生於丹麥歐登塞小鎮一個貧窮家庭,母親是洗衣工人,患有抑鬱症的父親是一名鞋匠,並在安徒生11歲時離世。14歲時,安徒生獨自前往哥本哈根謀生,初時在丹麥皇家劇院學唱歌,可惜唱壞了嗓子,輾轉換過幾份工作,後來幸運地受人賞識,被送到學校讀書。但因為出身不好,在校內備受歧視,令他的求學過程相當痛苦,他因而沉醉在寫作世界之中。最初他寫的是遊記,出版後大受歡迎,由17歲寫到30歲才轉寫童話故事,奠下童話大師之名。  貧窮的安徒生渴望躋身上流社會,卻飽受輕視和排擠,其經歷每見諸作品中,譬如《人魚公主》,海底和陸地及人魚和人類的設定,代表着現實中的兩個世界,一個是上層較優越的世界,另一個則是低下階層。同樣地,在《賣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也加入了兩個對比強烈的世界,窗外的冰天雪地和窗內的溫馨家庭,小女孩擦火柴產生的幻覺,令故事更具張力。 運用想像 改寫故事  初小組小作家在創作路途上剛起步,下筆自有相當難度,唐希文建議可以從改寫故事入手,包括改寫人物性格和加入新角色。以《人魚公主》為例,可將人魚公主的性格由善良改成邪惡,或者把自私的女巫轉變為樂於助人,結局將大不同。  唐希文強調,只要多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就可以將原著改寫,有助創作新故事。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加入一些新角色,像垂死的小女孩碰上仁慈的醫生,假若小女孩遇到另一位賣火柴的小男孩,甚至將火柴用擬人法加入生命變成會說話的魔法火柴,故事便增添更多姿彩。 百多年來,《安徒生童話》已翻譯為150多種語言出版 發行,箇中故事還不斷被改編為 電影、芭蕾舞劇。 寫作BB班 問: 剛開始寫故事,沒有什麼新意念,有何練習方法? 答: 可以先從改寫原著開始,激發靈感。例如有人曾經將家傳戶曉的《西遊記》情節倒轉:由孫悟空獲封鬥戰勝佛的大團圓結局開始,後來他在取經旅途期間慢慢揭發背後原來隱藏着天庭權力鬥爭的陰謀,沙僧、八戒,甚至唐僧都不堪壓力而逐一離隊歸隱,最後以孫悟空起義失敗、被壓五指山作結。創新的鋪排不但為故事賦予了新的意義,更增添一種悲劇味道。可見單單將原著中事件發生的次序倒轉,已經可以創作出另一個全新的故事! 問: 除了倒轉順序,還有其他改寫法門嗎? 答: 當然!譬如從敘述者方面入手,把一般童話所採用的全知角度,變成由某一個角色的視角出發,那人可以是主角,亦可以是反派角色、配角,甚至裏面的物件。同一個故事,由不同人表達,觀點可以南轅北轍,甚至變成另一個版本呢!

從經典文學電影 看港式懷舊飲食

飲食文化向來是作家重要的創作靈感來源,不同年代的飲食文化更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况。「小作家培訓計劃」請來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蕭欣浩博士主持高小組培訓班,帶各位小作家窺探50年代的飲食文化,感受當時社會基層的生活情况,展開一次懷舊飲食之旅。  食物與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有不少關於飲食的著名諺語,如「靠山食山、靠水食水」、「民以食為天」等,都反映出飲食與民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從最基本生理上的維生、充飢,慢慢發展至文化層面、餐桌禮儀、烹飪藝術,統統離不開一個「食」字。今次高小組培訓班的主題「三文治與叉燒包:1950年代的香港文學與飲食文化」,蕭欣浩博士為小作家帶來幾篇經典香港小說的節錄,以及一些黑白懷舊電影片段,縷析50年代那個中西文化碰撞、物質匱乏的香港社會。 《窮巷》:全書運用寫實主義技巧,並將廣東話詞彙融入書中,反映香港以廣東人為主的都市面貌。 《太陽下山了》:故事以戰後初期、1947年的西灣河為主要場景,講述家境複雜的少年人林江的成長啓蒙。 《半下流社會》:描寫50年代初一群文人從大陸流亡到香港之後,相濡以沫,扎求生存的悲慘處境。 飲食意義 今昔對照 「食物」不只是食物,同時承載着某種社會上的象徵意義。若然人們看待食物方式有所轉變,正正也預示着社會模式的轉變。有趣的是,現在我們一般將「出街食飯」視為一項社交活動,它過去的首要功能——提供營養/維持生命——反倒變得微不足道。蕭博士指出,50年代的香港,食物是家人親友之間表達關心的方法,因為過去很多人的生活環境欠佳,在尋常家庭的一頓晚飯,通常只有腐或豬油下飯,肉類並不常見。「在當時的社會,食物很難得,除了用來果腹,也可以作為傳遞感情的方式。」正如電影《可憐天下父母心》裏,小主角一家吃飯時,把全桌唯一「珍貴」的鹹蛋互相推讓,這種情況對於現今生活在物質富裕的小孩可能難以想像。除此之外,當時普羅大眾吃飯時,並不像現在人們習慣的聊天「吹水」。《半下流社會》中有道,「在窮人的餐桌上,惟有吃飯的聲音;只有富人的餐廳中,才會有不着邊際的談笑。」可見在當時,飲食是一件多麼嚴肅且重要的事,為的不是聯誼,而是生存。  全球化的洗禮下,香港市民對一般外國食物已經毫不陌生,而漸漸追求最新奇的烹飪方法,如新興的分子料理;或擁抱更「異國」的異國風情,如黎巴嫩菜、尼泊爾菜等,但對50年代的香港人來說,即使是最平常的西方食物,他們亦不大認識,甚至鬧出不少笑話。蕭博士笑言,從這些香港文學之中,反映出當時西方食物不甚普遍,例如《窮巷》在其中一章提到「三文治」,小說人物誤聽作「新聞紙」;在《香港居》之中「鮑許」(Borsch)一詞原來指羅宋湯,當時只能在俄國餐廳吃到。這些現時十分普通的食物,在當時的社會是新興的潮流,一般人未必接觸得到,就如同現時的分子料理,在數十年後可能相當普遍。「這些作品反映出當時人民面對的遠非生活品質的問題,而是生存的問題。」例如《太陽下山了》男主角遇上住在木屋區、在中秋節偷月餅的孩子。孩子當時顫著聲說:「月餅容易偷……人家做節,但我們到現在還沒吃晚飯呢。」故事呈現了社會上貧困家庭三餐不繼的苦况。蕭博士認為透過這些作品,小作家可以比較以往的飲食文化和現今社會豐富的飲食選擇,反思個人對於食物的需求。 寫飲寫食 問: 我每天身處「現代」,對身邊的一切飲食習以為常,怎樣才能令自己變得更敏銳? 答: 多觀察、多思考、多發問。有什麼食物/菜式長輩都很愛吃,但你與朋友從來不愛吃?為什麼?當中是否反映飲食文化、口味的轉變?例如現在人們流行「相機先吃飯」,立即上載至社交網絡,這種現象也很值得記錄!另外,小作家不妨進一步了解過去的飲食文化,再與現代飲食文化做比較,尋找靈感,皆有助提升日常觀察的敏感度。 鄒可茵同學: 我了解易明,到50年代的生活情況,學會珍惜食物,以及如何在寫作中加入對食物的情感表達。 陳熹愉同學: 活動帶給我更多寫作靈感,新潮和懷舊的食物,以及舊式飲食情懷。

韓風席捲全城 從部隊鍋揭開韓國另一面

韓劇、韓星、泡菜、K-pop、美妝、手機……相信大家對韓國毫不陌生,對韓國的特色產品甚或能夠如數家珍。不過,面對繽紛的韓國景點、潮流、歷史和民族文化,要梳理成一篇動人之作,則需下一工夫。有「韓流第一人」之稱的DJ劉偉恆(Benny)和精通韓語的名模楊崢(Vanessa)走入「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的「流動教室」,和小作家一邊分享韓國文化的獨特一面,一邊吃着部隊鍋,講解寫出好文章的技巧。 作家們試食部隊鍋,吃後發現不如想像中辛辣,很有驚喜。 小作家走入由韓國人主理的餐廳,親身感受地道的韓國文化。  不說不知,原來韓國對於Benny和Vanessa有重大的意義。Benny回想1998年一程經首爾轉飛三藩市的飛機上,他無意中聽到了當時韓國的流行音樂,一聽就醉心了,更大膽地向身旁的韓國女乘客搭訕,獲得她寫下十個當紅韓國歌手的名字。後來,他買齊了十位歌手的CD,更首次在大氣電波中分享韓國音樂,從此與韓國結下不解之緣。而Vanessa則由於代表香港參與模特兒比賽,首次踏足韓國。因緣際會,她透過拍攝飲食節目,進一步認識這個國家,並下決心學習韓語,了解更多的韓國文化。  兩位嘉賓問及小作家們所認知的韓國,韓劇、韓星、美妝牌子和菜式名字即此起彼落。見文於不同傳媒專欄,又曾出版米芝連餐廳飲食著作的Vanessa分享說:「要文章在芸芸作品之中突圍而出,行文必須情真意切。」她以自己寫作的飲食書籍為例,她特意到訪當地的街市,從了解食材入手,文章自然比單單形容菜式的賣相和味道更引人入勝。  字裏行間若要加入個人元素,令作章更有個人風格,Benny則建議寫下自己獨特的體驗,多與當地人互動,積累第一身的經歷和感受。他舉例說,他眼中的韓國人非常熱情、好客和重情重義,「即使新相識也當我是好兄弟,而這份兄弟情則反映在我們第一次吃飯的時候。他們拿一鍋湯出來,就算有我這新人在也不會使用公筷,人人吮完餐具又放回去盛一口湯,交換口水!」他說罷,小作家們立即嘩然,足見親身經歷的感染力。 試吃部隊鍋 豐富寫作題材  為使小作家對韓國文化加深了解,是次活動特意安排試吃韓國料理部隊鍋和卷飯,刺激他們的靈感,豐富寫作題材。席間,Benny也不忘介紹部隊鍋的由來。部隊鍋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韓國曾被日本統治,人民生活非常艱苦。二戰結束不久又觸發韓戰,不但令國土分裂成南北兩地,國力也大大耗損。當時韓國人民沒機會吃肉,意外找到美軍留下的罐頭糧食,便發揮創意,把罐頭的午餐肉、腸仔、芝士等食物,加入具有韓國風味的醬料,即變成美味的部隊鍋。一邊吃着眼前香噴噴的部隊鍋,小作家一邊聽着這段韓國料理背後的歷史故事。  雖然加入歷史故事,能令文章更有深度,但Vanessa卻提醒小作家們要審慎地做好資料蒐集,切忌提供錯誤的資訊。她建議小作家到韓國觀光公社,取得最準確的官方資料,公社職員均非常友善,願意詳細講解韓國的文化和歷史。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旦寫下了錯誤資訊,文章的公信力必然大減,Vanessa忠告資料蒐集這步不能疏懶。  經過一番分享和試食後,小作家不但加深了對韓國文化的了解,也對寫作有更深刻的認識。Benny和Vanessa均表示非常期待小作家的作品呢! 陳彥錏同學:了解到描寫一個地方,不只可以陳述美景和食物,我會發掘更多背後的故事,令文章的感情更真切。 曹栩嘉同學:嘉賓的分享令我更有目標去了解韓國,特別是她的歷史背景和政治局勢。 寫出好旅程 問: 寫作遊記時,如何令文章更具個人風格? 答: 多想一步,為什麼想去這個景點?它的歷史有趣嗎?對你又有何意義呢?以多角度描寫,加上個人感悟,便能令文章更具吸引力。 問: 旅途上,我到過很多地方,應該每項也寫嗎? 答: 剪裁得宜很重要。建議挑選較獨特的經歷,或是很有感受的地方重點描寫,才能令文章別開生面。

音律激發文思 筆錄敏感心靈

要捕捉創作新點子,除了透過閱讀,聲音旋律同樣能刺激靈感,給予作家新的創作活力。「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流動教室」請來視障作家鄺頌安及填詞人Tim Liu向小作家分享寫作心得,並即席創作,激發創作潛能。 小作家與視障作家鄺頌安(左六)及填詞人Tim Lui(左五)合照。  鄺頌安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士,儘管有視力障礙,但他以聽聲音書籍來閱讀,無阻熱愛創作的心。他曾獲不同寫作獎項;除了填詞,亦推出過小說、散文、訪問集等。而填詞人 Tim Lui(呂甜)2008年出道時已包辦 RubberBand 首張大碟的大部分填詞工作,後來獲得著名音樂監製雷頌德賞識,開始為小肥、吳雨霏、側田等歌手作詞,代表作包括《小涼伴》、《SimpleLoveSong》、《囍宴樂隊》等。 讓寫作完成寫作  寫作靈感取材自生活,而將記憶或思緒如實紀錄下來是其中一種好方法。鄺頌安非常欣賞日本四大俳句詩人之一小林一茶,並引述一位學者對他的評價:「(小林一茶)擁有的不是天賦的才華,而是如實地掌握內心深處的經驗,使他得以保有他的素樸與人性。」他鼓勵小作家多描寫自己身邊的生活經驗,先不用過度精雕細琢,只需自然單純地把感受寫下來。他引用《心靈寫作》作者娜妲莉的話:「讓寫作完成寫作,讓你自己消失:你只是在記錄身體中涓涓流動的思緒而已。」鄺頌安亦建議小作家嘗試閱讀名作家的作品,過程中,作家的風格會潛移默化影響他們。 放開思維枷鎖 持續練習寫作  正如詩人威廉斯說:「鼻子前面有什麼,便寫什麼。」想成為出色的作家,鄺頌安鼓勵小作家多做寫作練習,「練習寫作時別擔心錯字、標點符號和文法。手應當不停地寫,要具體描寫個人生活的經驗,從文字中尋找個人的寫作風格和題材,慢慢便能將思緒熟練、精準地描述出來。」鄺頌安亦舉出一些練習寫作的方法,例如用「我開心」作開頭,要求自己運用十分鐘來寫句子,尋找內心,從而認識自己,跟別人分享更多事物。 改詞——另類的寫作練習  每一首流行歌曲盛載着廣闊的信息和內容,不同的聲音配合文字也有特別的感覺。Tim Lui說:「我們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歌曲改篇成另一個題材;尤其是廣東歌曲填詞有很多限制,需要根據歌曲的字數、語聲調和押韻,改詞是一個挺好的寫作練習。」至於文字上的發揮,Tim Lui說:「寫作的人對身邊的事物要敏感,寫作題材源自生活,如果注重生活細節,其實有很多寫作的題材讓你發揮。例如多跟別人傾談或聆聽朋友的故事,或觀賞電影,從而激發靈感。」 文字愈簡單愈動人  Tim Lui創作的流行歌詞裏不乏有趣的題材,如《一轉身卻天亮了》講述打工仔通宵OT、《失散時光》講述友情的經歷,從自己真實的經歷,表達出朋友之間的情感。「我喜歡發掘生活小事的感覺去寫歌。」她十分欣賞台灣組合五月天,「他們大部分歌曲都是追求夢想的題材,用一百個方法講述同一個主題,用字平白、簡單。寫得華麗是一種感覺,然而我認為文字愈簡單愈動人。直白顯淺的句子,才是最珍貴、最有力量。」 寫作錦囊 寫作練習有一些方法,例如用「我開心」作開頭,要求自己運用十分鐘來寫句子,尋找內心,從而認識自己,跟別人分享更多事物。 寫出好文章 問: 如何找尋寫作素材? 答: 不要只是依賴眼睛觀察的事情,憑著其他觸覺也可以幫助收集靈感,作為寫作的出發點,要在生活上感受更多細節。 問: 怎樣可以讓創作靈感源源不絕? 答: 了解不同的角色,並且嘗試聯繫自身經驗,成為閱讀與寫作的題材。 問: 如何建構故事角色? 答: 訓練自己觀察人和事物,要抱有好奇心,盡量多問別人問題,運用不同的角色切入故事。

歌詩顧蒼生反極權 卜戴倫唱作奪諾獎

美國唱作人卜戴倫(Bob Dylan)獲頒 2016 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於國際藝文界略有爭議。詩人、作家廖偉棠主持「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作家精讀坊」時,則認同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對卜戴倫的評價:「在美國偉大的歌唱傳統中創造出全新的詩意表達」,並形容這位影響着他的歌手的作品為「歌詩」。 小作家留心聆聽講者道出卜戴倫作品的特色。 詩與音樂 關係密切  廖偉棠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小說獎及創世紀詩獎。他分析卜戴倫的歌曲意義之餘,並向小作家解構文學與詩歌的關係。  詩與音樂的關係本來就十分密切,廖偉棠說:「以前中國的音樂和藝術有着詩教的作用,詩教即文學藝術需要承擔教化的作用。音樂要有情,將自己的心聲有紋路描寫出來,才成為一首詩歌。」  《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廖偉棠指這說法跟卜戴倫喜歡諷刺時弊的創作很相似:「詩歌具有社會功能,並不是為自己而寫,而是加入令人共鳴的事情,這是詩歌『興』的作用,喚起別人的感情;『觀』即是觀察社會的變遷;『群』即聚集一起表達欲望、觀念及意向;『怨』並不是怨恨,而是諷刺、辨別。」  廖偉棠又謂:「早期的詩歌跟種田、打獵有關,正如東漢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所言『勞者歌其事』,當時的詩歌多數跟生活有關。」 表露人性 反戰疾惡  卜戴倫的樂曲被譽為跨越潮流,歌詞關顧蒼生,表露人性,用字簡單精準,發人深省,廖偉棠說卜戴倫作為「民謠詩人」,在音樂上確實簡潔有力,在歌詞上深刻、尖銳;他創作的民謠不吟唱風花雪月,卻大聲疾呼生活之惡、反戰、反極權、反資本主義。  廖偉棠認為,卜戴倫渾身充滿矛盾,創作的歌詩滿是相悖的修辭、不斷反對自身的反諷,當這些矛盾集中撞擊的時候,它們喚起巨大的能量,構成他的詩詞中難以解釋的魅力與感召力,成就了與眾不同的卜戴倫。  精讀坊上,廖偉棠引領小作家欣賞卜戴倫多首作品的歌詞,包括:《暴雨將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溪谷下游》(ValleyBelow)、《來自北方鄉村的女孩》(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手鼓先生》(Mr. Tambourine Man)、《瘦人歌謠》(Ballad of A ThinMan)、《談談紐約》(Talkin' New York)、《三個安琪兒》(ThreeAngels)等。廖偉棠綜合卜戴倫的創作特色:一、代入他人角色,述說社會;二、講故事,帶入抒情和議論;三、最大難度,使用對話和隱喻,製造戲劇性。 寫作錦囊 廖偉棠眼中的卜戴倫: 「我覺得這種傳統意義上的詩人愈來愈缺乏,卜戴倫的歌總懷着一種坦蕩,同時又毫不妥協的態度。他的歌裏總是有懷疑主義的精神,那是超越別人加諸他的理想主義成分的——我們不要以為他就是60年代美國那種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實際上他是懷疑主義者,他和卡夫卡、齊克果、卡繆等不安但清醒的獨立作家更接近。」 丁曉麒同學:讓我重新認識歌謠的意義,不只是娛樂,與詩也有很大關係,卜戴倫創作的詩歌都有不同的感受 周津兒同學: 我覺得他用詩與音樂結合一起,具有深層的意義,很厲害!

用五官鋪陳情景 文字見旅遊樂趣

通過文字突顯旅遊的樂趣,是一篇好遊記成功之處。深度旅行家及旅遊節目主持項明生主講初中組「流動教室」,縷述撰寫遊記要訣外,還帶領40多位小作家遊走尖沙咀及中環鬧市,乘坐渡輪越過維港,欣賞兩岸節日燈飾,沿途教導如何捕捉情景,放入文章創作之中。 商場遍佈燈飾,成為小作家取景拍攝的理想場所。 眼睛如鏡頭 寫作似攝影 遊歷靠眼睛觀察,是次「流動教室」舉行時,聖誕新年燈飾依然高掛,項明生與一眾小作家穿梭其間,提議寫燈飾時可將自己當作鏡頭,由左至右、遠至近去描寫,又可用五官逐點鋪陳,令畫面更添立體。項明生認為「寫作就如尋找拍攝角度一樣」,可模仿電影情節般運用倒序,不必跟時間次序去描寫。 然而,白描只需要有足夠詞彙及觀察力,但文章最動人之處是擁有感情,項明生舉例:「朱自清的《背影》雖然只是父親買幾個橘子給兒子,事件本屬平常,唯因背後有着濃烈感情,文章才變得吸引。」 《萬水千山走遍》這部遊記散文充滿作者的個人感情,項明生說年輕時讀了這書,讓他掀起了遊遍世界的激情。 「鳳頭」夠吸引 「豹尾」牽聯想 至於撰寫遊記的技巧,項明生提出「鳳頭、豹尾」的寫法,認為要令文章更加有看頭,宜將最吸引和最有內涵的內容放在開首,謂之「鳳頭」;把足以令人回味和思考的聯想放在結尾,就如「豹尾」,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一個好的標題,可以引起讀者興趣。不過,有報章或網站用上過份跨張的標題,例如「感動十三億人」、「不看你一定會後悔」,項明生認為不足效尤。 除此,項明生提醒小作家寫遊記時需與時並進,勿只依賴舊資料,對各地事物的描寫,應憑閱讀與累積的經驗。「文章內容可以引經據典,用前人的金句、詩句或歌詞,能令內文生色不少,但必須恰當運用,亦不要過分引用,以致變成抄襲。」他亦指出資訊與知識不同,資訊是可搜尋得到的免費訊息,但知識卻是很寶貴和有價值,例如個人對世界、文學或文化的認識,遊記寫作加入自己的觀點與角度,文章才有價值。最後,他寄語小作家:「成功的秘訣就是:寫!」 寫作錦囊 感情編碼,想像解碼 「真實的向日葵售價不貴,但梵谷繪畫的一系列向日葵,卻每幅動輒價值上億美元計,原因在於梵谷繪畫時投入感情,而感情可以很有價值。文字如繪畫一樣有編碼和解碼 過程,作者以感情編碼,讀者以想像解碼,令想像空間更為廣闊。 胡綽桐同學:今次流動教室悟穿梭五彩繽紛的鬧市,讓我明白每件事情可從不不同 角度描寫,將感情投入環境。 黃椿淇同學:在過程中學到不同的寫作方式。導師指不必預先定下標題,限制自己的寫作內容, 使我有所感悟。 寫出好旅程 問: 寫遊記不過是把地方的歷史、景點資料放進文章內,不是嗎? 答: 非也!運用最新資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把自己的識見、觀察與省思寫進去,這才是文章最大的價值。這也是資訊與知識的最大分別。 問: 旅遊後,我嘗試把經歷寫出來,但裡面的描寫總是平平無奇,怎麼辦? 答: 不妨將自己想像成電影裡的鏡頭,由遠至近,上天下海,左穿右插,尋找獨特角度,令畫面更添立體。此外,不必跟時間次序去描寫,多嘗試運用倒序、插敘 會令文章更有趣呢!

節慶佳餚顯文化 以食為題樂無窮

親朋歡聚享用美食乃節日樂事,像普天同慶的聖誕更是上佳日子。「小作家培訓計劃」高小組「流動教室」請來資深傳媒人、對飲食文化素有研究的伍成邦,向小作家介紹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聖誕美食,分享以食為題材的寫作心得。聽講之餘,「流動教室」還安排了自助餐及特色聖誕禮物,與小作家在佳節氣氛下學習寫作。 伍成邦引領小作家思考節日美食 與寫作的關係。 聖誕飲食 各有文化 大家心目中的聖誕美食,離不開火雞、樹頭蛋糕、薑餅人等,但其實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不同的聖誕美食,且能突出國家的飲食文化。當然,各地聖誕食物也有共通點,譬如多數是甜、多肉,可長時間擺放等。  伍成邦細數各地特色聖誕美食:「德國人愛在聖誕吃Christmas Stollen、很甜的Marzipan、燒鵝、德國腸,喝加入肉桂及丁香等香料的酒精飲品;中美洲危地馬拉有墨西哥糉;北歐冰島有Laufabrauð 烤餅;意大利有Panettone 蛋糕;新西蘭有以蘇聯芭蕾舞演員Anna Pavlova 命名的Pavlova 蛋糕;波蘭聖誕大餐有十二道菜;英國有Beef Wellington;西班牙有Turon 糖;北美有Apple Cider 等。」小作家對各地聖誕美食感到好奇,從中了解到各地的聖誕飲食文化。 火雞是聖誕節美食之一,小作家也躍躍欲試。 飲食作品 層出不窮 食,不只是色、香、味,也包含著許多人情世故,不少中外作家常以食為創作題材。伍成邦帶領小作家細味各種食的寫作:「由清代文人袁枚所撰寫的《隨園食單》,是一部類似食經的作品。當中提到『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指食物跟人一樣各有先天條件,有些人比較蠢,教而不善。另外又以廚師所用的材料比喻為婦人的衣服首飾,即使國色天香,也要有適當化妝,否則西施也難救。文章將飲食寫得很幽默,寫法令人出乎意料。」 何冀平成名話劇《天下第一樓》亦是伍成邦認為值得探討的作品,該劇以百年烤鴨店「福聚德」的興衰為故事:「內容借飲食帶出大時代的戰亂和時局交替,全劇有很多飲食的場景,通過食客之口,說出許多政治及當時社會的民生百態,是很精彩的飲食故事。」另外,日本電影《深夜食堂》將食結合人間情味,西片《Julie & Julia》則是時空交錯的獨特飲食故事。伍成邦表示:「食,不只在報紙或網上文章可見,也可在電影或舞台劇出現,種類可以很廣闊,也有很多故事可以說。亦如《隨園食單》運用適當比喻一樣,大家應要有想像空間。」  是次「流動教室」在一所派對場地進行,小作家在品嚐美食後,以聖誕印象、描述聖誕氛圍、追查聖誕緣起和意義、重新規劃聖誕等為主題進行討論。有的對聖誕旅行、報佳音活動印象深刻;有的則認為聖誕缺乏氣氛,社會只鼓吹消費和吃喝玩樂。若可重新規劃聖誕,小作家們希望珍惜與家人和朋友共聚、鼓勵種植以美化城市,締造綠色聖誕。 家推介:由清代文人袁枚撰寫的《隨園食單》,是一部類似食經的作品,將食寫得很幽默,寫法令人出乎意料。 寫作錦囊 伍成邦寫作心得:切入點可影響全局「尤記得多年前訪問文學家白先勇,談到寫作之道,他說『文章如何入手,會影響往後結構』,意思是下筆的切入點很重要,因可影響全局,包括文章的格局、氣魄,以至其吸引程度。回想白先勇為紀念亡友王國祥而寫的《樹猶如此》,便深切明白他的說法。該文以作者後院的柏樹為切入點,並首尾呼應,又用柏樹驟然而亡所留下的空白來形容好友的逝世,筆觸真摯感人,值得小作家學習。」 李樂妍同學: 自己一向不擅長描寫食物,今次活動令我認識寫食物的範圍很廣泛, 可用故事或幽默的方式來表達。 寫出好味道 問: 味道太抽象,該怎麼形容? 答: 善用比喻的威力!有時候,幽默生動的比喻比正面描寫更靈活、更有效傳達味道的神髓呢! 問: 寫飲食好像與生活關係不大? 答: 非也!食物及飲食文化與日常生活各方面息息相關。《天下第一樓》、《Julie&Julia》、《深夜食堂》都是透過食物「以小見大」寫世情的好例子。 問: 如何寫出引人入勝的食評? 答: 與寫其他文體一樣,開首至關重要。白先勇曾說:「文章如何入手,會影響往後結構。」可見切入點對文章的格局、氣魄影響深遠!

培訓計劃茁壯成長 小作家種子植校園

致力推廣學生閱讀及寫作風氣的「小作家培訓計劃」,舉行2016/17學年計劃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亦頒獎予上學年各寫作獎項得主。一眾出席典禮的嘉賓,分享各自在不同崗位上依然熱衷寫作的樂趣,奮勉在場小作家多讀多寫,享受創作帶來的歡愉與滿足。 《明報》總經理高志毅先生連同主禮嘉賓作家張圭陽博士, 以及語常會袁振華博士共同主持開學禮儀式。 4學年已培訓1519名小作家 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與《明報》自2012/13學年開展「小作家培訓計劃」以來,廣受學界歡迎。計劃初期主要培訓初中生,繼而擴至高小組,上學年更加入初小組。過去4個學年,共培訓了1519名小一至中三學生,他們來自460間中、小學,當中包括國際學校。  新學年培訓計劃仍設有初小組、高小組、初中組,三組的報名學生總數逾2,400人,來自216間小學、146間中學,經過精挑細選後,結果有239名中學生及305名小學生入選,他們將透過輕鬆活潑的流動教室和培訓班,將飲食、藝術及旅遊結合文學,從中學習寫作不同文體。此外,尚有47名往年畢業的同學擔任小作家大使,他們將分享寫作經驗,在校園內薪火相傳。 主禮嘉賓作家張圭陽博士致辭 張圭陽:熱愛文化 寫好文章 開學禮主禮嘉賓是曾任香港電台新聞總監、香港無線電視新聞部總編輯的專欄作家兼資深傳媒人張圭陽博士。他見證着「小作家培訓計劃」茁壯成長,規模日漸龐大,深感欣慰。  張圭陽表示,由於工作關係,過去有幸向很多名作家,包括金庸及董橋,討教寫作之道。「我根據他們提出的方法總結出一個重點,就是假如要寫好中文,必須熱愛神州大地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尤其要熟悉中華文字之優美,才可寫出亮麗的文章。」他鼓勵在座家長多帶子女踏足內地,旅途上多遊覽博物館和名山大川,了解背後的文化意象。 連串活動 鼓勵寫作 緊接開學禮,將舉行由知名作家和不同專業人士主持的活動,包括培訓班、流動教室、作家精讀坊及寫作訓練營。除此之外,計劃亦為一眾小作家提供平台發表作品,投稿可得到知名作家點評,文章並上載至語常會及「小作家培訓計劃」網站,供公眾瀏覽,而優秀作品更有機會於《明報》刊登。為鼓勵小作家積極創作及投稿,計劃特設多個獎項,包括「每月寫作大獎」、「全年寫作大獎」、「閱讀報告獎」、「培訓班優異寫作獎」及「最佳表現獎」等。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