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細味豐子愷作品 體會童趣與真情

除了文字著作,寓意深遠的漫畫作品同樣能令人回味無窮,刺激創作靈感。作家兼資深中文科主任蒲葦主持的初中組「作家精讀坊」,以輕鬆活潑的手法,與小作家導讀豐子愷的散文及漫畫,介紹其生平和思想,令小作家對這位文化巨人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盡顯赤子心 豐子愷是清朝光緒年間人,1898年生於浙江,曾赴日本學習美術,回國後執教鞭,閒時繪圖作樂,後被人賞識,作品得以發表。蒲葦選擇豐子愷作為今次精讀對象,是因為一次帶領遊學團到浙江,參觀了豐子愷的故居,留下深刻印象:「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位作家,可以在旅行時探訪作家出生地及其故居,閱讀他們的傳記或紀念冊,這些收穫將會為旅程添上另一番色彩。」 豐子愷認為人一生都應向兒童學習,因為他們純真、自然、不假雕飾及非功利等,他更將這種「赤子之心」在作品中表露無遺,因此十分受讀者歡迎。蒲葦又強調豐子愷為人親切,絕無架子,即使已成名,若有人求畫於他,不論貧富,他都會以畫相贈,遂留下豐富的畫量。蒲葦寄望小作家能夠學習豐子愷這種待人處世的態度,即使成功也不驕傲,適時回饋社會,不諸多計較。 一生追求「像一個人」 求學時期,豐子愷得到兩大名師夏丏尊及李叔同(其後出家,法號弘一大師)指導,而後者對其影響尤深。蒲葦表示:「李叔同主張為人首重人格修養,次重文藝學習。」豐子愷由是一生追求「像一個人」,以行動貫徹對老師的承諾:「要做好一個文藝家,必先做一個好人」。蒲葦引述豐子愷形容這兩位名師的教育是「爸爸」和「媽媽」的組合:「爸爸是作為典範,給予鼓勵及責成,而媽媽則是呵護備至的。」有小作家認為李叔同扮演「爸爸」的角色,蒲葦稱正確,因為李叔同對豐子愷有勸勉激勵的作用,而「媽媽」夏丏尊的呵護則溫文爾雅。 豐子愷把自己的漫畫分成四個時期:描寫古詩句時代、描寫兒童相時代、描寫社會相時代、描寫自然相時代;蒲葦形容這個過程仿如人的成長。他又展示一些豐子愷的作品加以闡釋,例如「某父子」是一幅漫畫,兒子穿得西裝筆挺的走在前面,而佝僂的老父提着大小行李跟在後面,除了反映人倫亦反映社會狀况。另一幅題為「教育」的漫畫,畫中的人在倒模做泥人,蒲葦指可以理解為教育是「倒模」,學生失去個性,似工廠鑄造的產品一樣。 蒲葦向小作家們介紹豐子愷的生平和思維,除讓大家認識到其作品的前瞻性,以及當中所表達的寓意,還說應領略豐子愷對老師的尊敬之情。1929年,弘一大師(李叔同)時年50歲,豐子愷特繪50幅畫,並請大師題詩50首,結集為《護生畫集》,藉此給老師賀壽。這種師生情誼教人欣羨。 小作家心聲: 黃軒笙 中三 威靈頓教育機構張沛松紀念中學 今次精讀坊令我認識豐子愷的創作方法與現代作家的分別。他的作品著重表達人生道理和思想,亦有探討社會科學、貧富懸殊等問題。是次學習令我在將來寫作文章時會更多體會別人的感受,並運用新學到的技巧『反語』,即用反話去說故事。 鄭琬儀 中二 荃灣官立中學 欣賞豐子愷的畫作,使我領略到原來一幅畫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情」,而他關注的議題,由兒童到社會,所表達的思想,甚至放諸今天仍然適用。我本人十分喜愛漫畫及繪畫,既可畫又可寫作。蒲葦老師講解十分仔細,且資料詳盡,令我學到要更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人和物才下筆。

記事記情記心聲 日記言志證史迹

從小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是提升寫作技巧的其中一道良方,因為經常紀錄每日的生活點滴,既可培養觀察力,亦能將個人感受化成文字,表達心中所想。 作家兼資深編輯李洛霞主持的高小組「作家精讀坊」,以「日記:記事、記情、記心聲」為題,向小作家介紹四本以日記為體裁的讀物:《水嵐村紀事》、《安妮日記》、《愛的教育》,以及《中國留守兒童日記》,加深他們對寫日記的興趣和認識,同時了解書中社會當時的情况。 《水嵐村紀事》反映山村風光及文化 《水嵐村紀事》原本是山村少年詹慶良的日記,因戰亂散失,後輾轉流落於上海舊書攤,被復旦大學歷史學者王振忠教授發現。長期從事徽州文化研究的王教授,對江西水嵐村(舊屬徽州)村民詹慶良於1949年寫的日記作為線索串起的徽州文化紀事甚感興趣,不惜長途跋涉遠赴水嵐村,決心尋找原作者,以進一步探索;在機緣巧合下,沒想到在村口遇上的第一個人就是詹慶良本人。他倆相見時,詹慶良已是高齡老人。 詹慶良一生從未離開過偏遠的家鄉山村,卻能書寫出色的生活實况,他的日記除了生動地描述了當年水嵐村的風光,亦紀錄了他的家事、上課的情况以及每天所學。李洛霞節錄其中一段日記請小作家朗讀:「午刻回家用飯,看見一隻貓兒捕着一隻老鼠,在地上玩耍,忽把鼠放行,忽又把鼠捕來,可謂是貓兒以鼠為戲,想古時諸葛亮七擒孟獲一樣的,正想之間,突見他已把老鼠吃了,於是不免一歎!」詹慶良以諸葛亮「七擒孟獲」作比喻,小作家都認為用得恰到好處。另一段寫戰亂心情亦精彩:「昨日人家屋前,有烏鴉鳴起,鳴得人心不安;今日人家屋後,也有烏鴉啼起,啼得人心不樂。逢此年亂時期,人怕此鳥鳴禍,我也怕此鳥鳴憂。」 《安妮日記》少女逃難紀實 由安妮.法蘭克所著的《安妮日記》於1947年初版發行,自此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共有多個版本在不同國家流行,廣受閱讀。日記主要紀錄了安妮一家在納粹時期的生活情况,側寫了當時猶太人在荷蘭的悲慘生活,以及其時的社會氣氛。同時,日記亦記下了安妮在密室躲藏的環境和生活,她個人的理想、感受、信念和抱負,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李洛霞提到當時安妮及其他猶太人在避難時會盡量往身上穿衣服,有小作家問為何安妮不拿皮箱,李洛霞一邊解釋歷史背景一邊引導他們思考,小作家最終明白安妮等人為掩人耳目,因此不會提着行囊,而將日常衣服盡穿身上,方便竄逃。 《愛的教育》感人故事影響百年 《愛的教育》是一部意大利兒童文學作品,是作者愛德蒙多.德.亞米契斯想像一位四年級學生的敍事角度而創作的日記體小說,有別於一般以紀錄真實生活為主的日記寫作。原著於百多年前完成,作者將小男孩身邊發生的感人小故事記下來,並加入一些啟發性文章,展現出對國家、社會和民族的大愛,以及父母、師長及朋友間的小愛。李洛霞指出,往後很多為人熟悉的感人作品都出自該書,例如《少年筆耕》及《爸爸的看護者》等,可見其影響力百年不衰。 《中國留守兒童日記》思親情切 《中國留守兒童日記》作者楊元松收集內地農村兒童所寫的日記並結集成書,李洛霞表示,生活於安逸社會的小作家,透過書中內容可了解那些父母在遠方打工的留守兒童,生活苦况及思念摯親之情。尤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學習狀况。李洛霞引述楊海香2011年9月18日的日記:「今天下午,我回家就吃飯,吃完飯就去背玉米。我的腳很痛,可我要是不去的話,那玉米就背不完了。再說如果今天不去背,明天也還得去背。明天要讀書,今天不去背的話,明天就要請一天的假,就學不到知識了。」言簡意賅之餘,不免令人扼腕嘆息。 李洛霞表示,讀《中國留守兒童日記》,可欣賞留守兒童遣詞用字上苦中作樂的幽默寫法,像岳朝龍2010年4月8日寫道:「我們想吃點東西都很難……想啊!想啊!想得口水直流三千尺,想吃個包子竟難於上九天!」這段跟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何其相似! 閱讀日記著作 了解時代背景擴視野 李洛霞總結:「除了《愛的教育》,其餘三本日記的作者書寫時並不打算公開內容;日記屬個人私隱,多用於記情和記心聲,筆者往往不大希望其他人看到,最多只會給自己最信任的人閱讀,所以落筆真情流露。」另外,她強調:「寫日記可以訓練文筆,將所思所想經過組織後有系統地紀錄下來。」李洛霞鼓勵小作家多寫日記,以此記事和記心情,也可閱讀那些反映時代的日記著作,既強化寫作技巧,也了解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寫作動機,擴闊視野。 小作家心聲 謝柏樂 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 六年級 今次「作家精讀坊」令我獲益良多,透過講者的分析,使我學到很多新知識,並有機會接觸不同內容的著作。而四本日記著作中,我最欣賞《愛的教育》,因為當中含有不同的故事,各帶有不同寓意,很有意思。 易卓瑩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五年級 過去沒有寫日記的習慣,但經過今次活動,明白到寫日記可以提升寫作技巧,因此萌生寫日記的念頭。我本身對歷史很有興趣,因此愛讀《安妮日記》,也希望了解更多該書的時代背景。

「悅讀」路邊攤作品 學寫作題材

創作源於生活,日常接觸和感受的微細事情,都可以成為寫作的元素。已出版多本故事作品,小說及專欄作者唐希文,在明報及語常會舉辦的作家精讀坊中,帶來繪本作家路邊攤的作品,透過當中的故事內容,跟初小學生分享最常採用的創作題材,啟發創作靈感。 路邊攤作品利用圖畫和文字表達出各種有趣的生活點滴,內容具生活化,能作為學生參考的素材。唐希文坦言:「有家長可能擔心學生只看圖畫不看文字,但其實繪本有助刺激他們的創作靈感。」唐希文借用路邊攤的故事,讓學生動動腦筋,猜想當中的情節,然後將故事娓娓道來。 有故事講述一班小朋友在宿營時遇到外星人,害怕得哭泣和躲在被窩,學生在第二天帶老師回去外星人出現的地方,才發現原本是一棵仙人掌。唐希文指示:「外星人與仙人掌有多相似?有些情況很難用文字表達畫面,但用圖畫表達就很清楚,亦有助聯想。」另一個故事講述故事角色乘坐計程車時,可機說「前面有妖孽!」,唐希文讓學生猜想發生什麼事,原來司機說的是「前面有油入。」唐希文指出:「這個故事有趣的部分在於文字,用圖畫就很難表達得到。」 學校和家庭最常寫 唐希文借路邊攤的故事,分享常用的創作題材。她指出:「學生最常寫的是校園生活。」路邊攤的故事將同學分類,有乖巧讀書型、存在感薄弱型。學生紛紛形容當中的外型和行為,例如乖巧的學生經常補習、戴眼鏡、非常正義等。形容地獄老師時,有學生表示:「地獄老師會因為一位同學做錯事,要全班同學一起罰站,小息也不能玩。」日常接觸的人和事,往往就是寫作的靈感泉源。 家庭成長是另一個經常用的題材,例如描寫父母、兄弟姐妹或親友。唐希文要學生分享父母的謊言,有學生說:「媽媽說帶我補習,誰知原來帶我去看恐怖片,相信是她自己想看。」唐希文要學生想想:「說謊的背後動機是什麼?發現是謊言後有什麼反應?」有學生說:「感覺很失望和憤怒。」亦有學生說「最初很不高興,但知道是謊言後卻會高興。」唐希文讚賞:「這些情緒轉變,對事件的真實感受,正是每個人在創作上的不同之處。」 用想像力創出新意 路邊攤為動物朋友製作「人物角色表」,描述貓兒的性格、專長、魅力和嗜好,又將「貓奴」在養貓前後的生活作出對照。唐希文指出:「要描寫同一隻貓,可利用想像力寫出不同之處,例如我是貓,沒有人在家時,我會做什麼?」加點想像和創意,身邊的動物朋友也可變成故事。 生活態度會改變人的思想和行為,懶惰,你有什麼妙法?脫鞋時不解鞋帶,是因為不想綁鞋帶。將鬧鐘放在遠處,是要令自己不能懶床。學生的懶人之道,其中一樣就是要一部自動做功課機。唐希文列出地獄或天使老師、父母的謊言、動物不為人知的秘密、懶人的理想家居為題目,讓學生分組創作和當眾分享,許多組別都選擇地獄老師或懶人的理想家居,活用生活與想像。 小作家心聲 顏謙兒 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 三年級 喜歡寫作,想到什麼就會寫。會寫天馬行空的內容,也會寫生活內容,例如寫生活上不愉快和有趣的事情,再看也覺得有趣。第一次參加這種活動,最喜歡用問答方式來得出結果,覺得很高興。我選擇了懶人的理想家居,希望客廳梳化可以在我入屋時,自動過來讓我坐,再返回原位。在今次活動中學到寫作可以很有趣,如果想內容更加清楚,可以畫畫來配合。 陳匡正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 三年級 參與今次活動是希望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平日較少寫作,寫作內容較為沉悶,有時會抄襲別人的作品,因為覺得他們的作品比較吸引。這個活動很好玩,最喜歡聽講者演說,例如描寫動物的性格。雖然家中沒有飼養動物,但可以想像一下動物的特性。另外,我選擇懶人的理想家居,因為題材容易構想,例如睡房空間細,可用聲控裝置令睡床有如積木一樣,有需要時可組合成睡床,不需要時會自行入箱。日後再有這類活動也想參加,希望多學習描寫文的寫作方法。

小作家培訓計劃 寫作交流會

寫作交流會由作家唐希文擔任主持,嘉賓作家包括潘步釗博士、梁科慶、君比,以及剛升讀大學的第二屆《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冠軍得主賴展堂同學,眾嘉賓互相分享閱讀及寫作經驗。潘步釗博士表示在閱讀的過程中最重要是加入個人思考和感受,養成優質的閱讀習慣。君比亦分享了童年時由公公說故事而培養閱讀興趣的經歷,因此打好寫作之路的基礎,顯示自小培養閱讀習慣的重要性,以及反映家人參與能促進學習。梁科慶認為閱讀分不同層次,追求有質素的深層閱讀,需要反思,他說閱讀的樂趣在於欣賞作者的文筆,並與人分享討論,甚至嘗試改寫故事。賴展堂認同培養閱讀習慣是寫作的重要基礎,自小培養閱讀興趣有助激發寫作潛能,另外他又推介中學生閱讀文學雜誌。 學生、家長心聲 全年寫作大獎-冠軍(初中組) 潘國亨 英華書院 (升中二) 潘國亨:「這個計劃提供平台讓我抒發感受,參加『流動教室』及『培訓班』後,寫作技巧得以提升,無論是對於校內的寫作功課或個人有感而發的文章創作都相當有用。而更重要的是,這個平台能夠真正讓我發現自己的寫作潛能;作家導師的點評,似一面鏡子可以反映自己的不足,讓自己得以改善問題,提升寫作技巧。」潘國亨父母說: 「計劃讓兒子可以與知名作家及小作家交流,更加深他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增強自信心。我們認為寫作是由留意身邊事物開始,參加計劃之後可以見到他對事物的看法更加細緻,加上老師和學校提供的機會,我們亦支持他發展個人寫作興趣,讓他可以發揮潛能,建立自信。」 全年寫作大獎-冠軍(高小組) 吳施凡 天水圍天主教小學 (升小六) 吳施凡: 「參加這個計劃的目的在於提升自己的寫作技巧,以及認識更多新朋友。閱讀能令我放鬆緊張的心情,同時亦有很大的樂趣,因為可以進入作者的世界,體驗不同的場景。我平時愛看小說、童話、漫畫等,當中長篇小說最能吸引我,而我最愛寫科幻小說。在整個計劃之中,我認為能與作家交流的『培訓班』令我獲益良多,因為可以學到不同的寫作及表達手法,以及不同作家的風格。」吳媽媽亦會從旁鼓勵兒子多參與課外活動,尤其在閱讀方面,會建議他多看不同類型的書本,例如外國翻譯小說。 閱讀報告獎-冠軍(初中組) 李子怡 趙聿修紀念中學 (升中三) 李子怡:「上學年獲得老師鼓勵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這是一個十分好的機會學習和認識作家們的思想和識見。在參加計劃之後有機會與不同名作家交流,明白到寫作不一定需要很多美麗的修辭和句子,反而應以表達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為要,令我在日後寫作時會着重於日常生活及真實的情感。」學校老師亦表示這個計劃令學生積極投入寫作,提供平台讓參加者涉獵更多不同範疇的作品,在作家導師的點評下可以改善幼嫩文筆,表達手法更趨成熟。 閱讀報告獎-冠軍(高小組) 韋以諾 華德學校 (升中一) 自小愛好閱讀及寫作的韋以諾得到學校推薦而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他自言最愛寫故事及兒童詩,計劃中的「流動教室」是他最喜愛的一部分,因為當中的飲食環節可品嘗美食外又能加深對文化的認識。韋母表示: 「他的作品獲得稱讚及獎項,從而加強了他的自信心及興趣。在參加的過程中,兒子出席講座或工作坊,與作家交流後,會與我們分享作家的寫作角度,欣賞不同文章,更會特地搜尋那些作家的作品來閱讀,亦會集中欣賞某幾位作家的作品。我認為以這個年紀的小朋友來說,能夠如此探討寫作是一個很好的經驗,長遠而言有助他發展個人興趣及了解自己的能力。」

文化人戰亂不停步 香港文學史留印記

追憶70多年前的抗戰歷史,難忘1941年12月。日軍南侵,香港奮戰18天後迅速淪陷,自此經歷了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日子。當時有很多內地文化人因戰亂留港,並創作了不少作品,為香港文學留下重要印記。因此,「抗戰時期香港文化人情事」成了本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中「小作家大使」的特訓題材。 「小作家大使」是培訓計劃的上學年畢業生,他們將協助帶領新學年計劃活動,傳承寫作經驗。是次特訓,小作家大使先到訪海防博物館,參觀專題展覽「戮力同心——粵港抗戰文物展」,從展品了解香港抗戰歷史,並由資深編輯兼作家李洛霞講述抗戰年代香港文化人的經歷及作品,以至本港多所院校學府戰爭期間的遭遇。 張愛玲、許地山與港大結緣 提及香港抗戰時期的文化人和事,李洛霞說淪陷期間,香港大部分中學及大學均停課,而校舍則被另作用途,譬如當時香港唯一一間高等學府香港大學成為臨時圖書館,主要供日本人如日僑、兵士軍官閱讀書籍及收藏資料;赤柱聖士提反書院發生了大屠殺,後來又被改為拘留所;九龍塘瑪利諾修院學校曾作為日軍醫院;薄扶林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則成了臨時救護站。 原籍上海的著名女作家張愛玲1939年入讀香港大學文學院,日軍佔領香港,她被迫輟學返回上海,直到1952年再次申請來港念書。李洛霞說,張愛玲在香港期間曾參加徵文比賽,以《我的天才夢》而獲獎,隨後更創作了以香港淪陷為故事背景的短篇小說《傾城之戀》,這個愛情故事其後一再被拍攝成電影及改編為舞台劇。 抗戰時期跟香港大學有關連的文化人,還有許地山。李洛霞指許地山於1935年經胡適介紹下,在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擔任教授。他致力改革校內課程,現在學院仍然依照其制度,而他在任時亦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 同樣積極抗日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於1937年上海淪陷後,從上海到香港養病。1938年5月20日,他出席「保衛中國大同盟」和「香港國防醫藥籌賑會」在花園道聖約翰教堂舉辦的美術展覽開幕儀式,並發表演說:「當此全民抗戰期間,有些人以為無賞鑑美術之餘地,而鄙人則以為美術乃抗戰時期之必需品。抗戰時期所最需要的,是人人有寧靜的頭腦,又有強毅的意志……鄙人以為推廣美育,也是養成這種精神之一法。」1940年3月,蔡元培在港病逝,並長埋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蕭紅病逝香江 戴望舒抗日坐牢 戰火阻不了創作,女作家蕭紅於1940年1月由重慶來港。她在香港雖然抱病,仍寫了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和《馬百樂》等文藝作品;在港期間,她還熱心參與香港文藝界舉辦的活動,例如參與籌備紀念魯迅誕辰60周年活動,並在會上報告魯迅生平。儘管蕭紅才華洋溢,遭遇卻坎坷,李洛霞縷述她離世前一刻的淒涼經歷,1942年1月22日清晨,蕭紅正在留醫的瑪麗醫院遭日軍接管,病人被全部逐出,她轉到一家法國醫院,後來法國醫院亦為日軍接管,她又被轉到法國醫生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設置的臨時救護站,同日病逝,享年只有31載。 戰時遭遇悲慘的尚有詩人戴望舒,他1938年5月自內地到港,主編報章副刊;1939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戴望舒與許地山等被推舉為理事,同時兼任研究部和西洋文學組負責人、編輯委員。1941年香港淪陷後,戴望舒旋被日軍以抗日罪名逮捕,關押於域多利監獄。李洛霞介紹他1942年4月27日在牆上寫下〈獄中題壁〉的詩作:「如果我死在這裏/朋友啊/不要悲傷/我會永遠地生存/在你們的心上」,開首這幾句正好表達出抗日的悲壯情懷。他於1949年返回內地,1950年病逝。 在港記下戰爭筆迹的還有著名兒童文學家何紫,他1938年於澳門出生,幼年隨母來港,曾入讀英皇書院。李洛霞說,戰爭期間,英皇書院被日軍佔用為馬房;何紫在《童年的我》描寫他居於灣仔時感受戰爭的恐怖、日軍佔領的經歷,直至1945年母親決定帶他走路返鄉。 最後,李洛霞展示多部文獻,從不同角度反映抗戰時代的歷史,其中《香港淪陷大營救》主要描述當時營救居港文化精英的情况;由日本人撰寫的《歲月無聲——一個日本人追尋香港日佔史迹》則蒐羅了很多戰爭及文獻資料,她鼓勵小作家多閱讀以豐富閱歷及寫作題材。 小作家感想 周正賢 聖保羅書院 中三 今次培訓活動豐富了我對香港抗戰的知識,而其中最深刻是戴望舒在牆上撰寫的〈獄中題壁〉,慷慨就義的精神令人佩服。 陳祉頤 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 中一 我也曾讀過何紫的作品,今次活動,讓我更加認識這位作家,亦從中學習到寫文章時要懂得透過經歷抒發感情。

異想天開 將字詞變成故事

每個人都有無窮無盡的想像空間,即使只是一個字詞,也可化成火燎,點燃創意想像的藥引,爆發出一個個天馬行空、令人意想不到的小故事。《明報》和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本學年增設初小組,首個培訓班便以富有趣味的方式,誘導一群小小作家發揮想像力,激發創作潛能。 人稱「雄仔叔叔」的阮志雄,自許「故事人」,曾出版詩集和多本繪本,經常走訪學校和社區講故事。這次主持初小組培訓班,即用說故事的方式,帶領學生一起投入創作。他說有次在社區講故事時遇到一個小孩,對方聽了不久忽然哭起來:「不是說有熊仔的嗎?」經幾番解說是「雄仔叔叔」,小孩才破涕為笑道:「你繼續說!」雄仔叔叔直言原來很多故事都是來自誤會。接着他吹起口琴,又說起「月亮在唱歌」的故事,學生都被故事內容所牽引。 走進書本森林 編寫獨特故事 培訓班上,每位學生各自帶來喜愛的書本,有《異想天開》、有《小王子》,仿如一個故事森林般多姿多彩。雄仔叔叔帶領學生走進「森林」,要求他們從書中找出個人喜愛的字、詞或句子,然後分組討論,將各自提出的字詞,一起結合編成故事。 於是,學生隨意分成五人一組,利用毫無默契、只按本身喜好所找到的字、詞或句子,合力串連成獨一無二的故事,然後輪流在大家面前分享。雄仔叔叔鼓勵小作家回家後將故事繼續延續下去,有學生坦言記不到故事,雄仔叔叔即說:「創作不是用來記,而是用來發展下去。即使與原本的故事不同,但經反復修改就會變得更好。」 喜歡親近文字 寫作好玩有趣 這次初小組的培訓班有點與別不同,因為雄仔叔叔容許同來的家長在旁「觀課」,其實旨在讓長輩知道,要孩子寫作並不困難,先決條件是令他們「親近文字」,既喜歡閱讀,又樂於利用文字創作,猶如培訓班的小組環節,學生透過思考,就能把一堆不相關的字句串連,將想像的情景具體地表達出來。 雄仔叔叔對家長表示:「創作就是這樣,很好玩。孩子學會文字後,就可用方法將文字變成生命。」他建議家長仿效,跟子女一起創作。「他們在當中發現樂趣,就會寫下去。」雄仔叔叔指出,生活、感情、想像,乃寫作必須具備的三個特點,父母與子女創作時緊記就是了。 培訓班尾聲,雄仔叔叔提議學生集體作詩,他隨便問學生驚的時候會怎樣?大家七嘴八舌發表意見,不一回完成《驚的詩》:「驚的時候/我會笑/一張椅會跳/媽媽會亂拍照/燈會睡覺/大象會逃走和不斷噴水」。 小作家心聲 陳熹愉 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 三年級 平日有看故事書,但沒有寫故事的習慣。學校老師會給創作工作紙,在家中寫大綱再回學校寫一小段。這是首次創作故事,覺得很喜歡和有趣,大家想法頗相同,當中最喜歡是「媽媽會亂拍照」一句,日後會多寫故事,多參加這類活動。 陳熹愉父親:兒子性格內向,寫作時候較為循規蹈矩和局限。小孩有多變的想法,但落筆寫作時也需要開放思維才行。因此希望透過「小作家培訓計劃」,讓兒子跳出框框,認識寫作方法。今次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創作,可集思廣益,在他人的思維中得到啟發。 彭愷諄 聖保祿天主教小學 三年級 很高興參加今次培訓班,很開心跟朋友一起創作故事。我在功課以外也有寫作,通常會寫上學的事情,也喜歡寫一些天馬行空的故事。平日愛看中文故事書,尤其是童話書,如《龜兔賽跑》,近期愛看《老鼠記者》,覺得內容有趣,日後也會多寫有趣的故事。 彭愷諄父親:女兒的寫作能力一向不俗,但也想找方法令她寫得更好,所以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這個活動比較另類,不似傳統的教學模式,可以啟發創意和想像空間,令小朋友勇於寫作,培養出寫作興趣。看見女兒在培訓過程中很享受,相信她會從中有所得著。

小作家培訓計劃 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

《明報》與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 日前舉行2015/16 學年計劃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同時亦頒獎予2014/15 學年各寫作獎項得主。主禮嘉賓潘步釗博士讚揚學生的好學精神,訓勉各人堅持寫作。在緊接的學年,入選小作家將參與各項多元化及生動有趣的活動,與知名作家交流,提升創作水平。 「小作家培訓計劃」自2012/13 學年舉辦,初期以中一至中三學生為主要對象;至2014/15 學年,增設高小組,招募小四至小六學生參加,連同初中組,上學年共收到超過2,000 篇投稿,成績令人鼓舞,反映計劃獲得學校、家長及學生廣泛支持。 由於成效良好,計劃於本學年增設初小組,進一步將閱讀、寫作風氣推廣至小一至小三學生,期望達到語文基礎從小做起的目標。2015/16 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三組的申請人數逾2,000 人,經過甄選,分別有264 名初中生、210 名高小生及118 名初小生入選計劃。此外,計劃亦募集了一批上學年的畢業同學擔任「小作家大使」,在新學年協助推行活動、分享及傳承寫作經驗。 培養寫作興趣 激活文思 入選計劃的小作家將按組別參與一系列寫作活動,所有組別均設有「培訓班」及「作家精讀坊」,初中組及高小組另設有「流動教室」及「寫作訓練日營」。在作家導師的指導下,小作家可認識各種文體的寫作技巧,增進個人文學修養,更會走出課室,透過電影欣賞、遊覽香港景點及體會本地飲食文化,吸納不同素材,以助刺激文思,享受寫作樂趣。 計劃為一眾小作家提供平台發表作品,投稿作品可得到知名作家的點評,並上載至語常會及「小作家培訓計劃」網站,供公眾瀏覽,而優秀作品更有機會於《明報》刊登。為鼓勵小作家積極創作及投稿,計劃特設多個獎項,包括「每月寫作大獎」、「全年寫作大獎」、「閱讀報告獎」及「最佳表現獎」等。 潘步釗:勤閱讀、不自滿、寫作感動人心 一直致力在校園推廣文學創作的開學禮主禮嘉賓、作家潘步釗博士,致辭時表達對小作家的期望。他提到個人最喜愛的作家是宋代的蘇東坡,藉此勉勵同學學習古人的讀書精神: 「蘇東坡的優秀著作為人傳誦,但他出色的地方不只是作品,還有他的氣質,他利用整個人生呈現讀書人的生命。我們寫作是為了感受生活和生命,然後通過作品感動他人,好的作家正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存在。」他又提醒同學,增進自己必須勤加閱讀及不要自滿: 「閱讀是提升寫作水平最直接的方法,宜多讀優美的詩詞,感受當中的意境。不要着眼於虛榮,也不要單是享受別人的稱許,這些東西在一生當中都不是最重要的。我現時寫作都以打動人心為前提,希望各位同學能真實地感受人生,忠誠地表達,多看書,將來可由小作家成為真正的大作家。」

繁華都市有不平凡經歷 流動教室縷述社會實况

香港從昔日貧困社會演變成今天繁華大都市,有過不平凡的經歷。為引領年輕學生認識香港歷史及發展進程,從而啓發他們的寫作靈感,「小作家培訓計劃」高小組「流動教室」特於香港電影資料館,安排放映1954年製作的寫實片《樓下閂水喉》,並請來醉心研究香港歷史及本土文化的鄭寶鴻主講「從經典電影看香港社會實况」,讓小作家了解五、六十年代本港水荒下的處境,以及基層市民的生活苦况。 鄭寶鴻細訴大牌檔由來 香港曾經每隔4天才供水4小時,有點匪夷所思,但鄭寶鴻說確有其事,由於往日的樓宇輸水管是從下而上,水壓不足讓每個樓層同時開動水龍頭取水,故每次供水時段,「樓下閂水喉」之聲,響徹全港,成為當代的特色。 電影《樓下閂水喉》裏其中一家人經營現今市面逐漸消失的熟食大牌檔 ,鄭寶鴻細說其名字由來:「很多人寫『大排檔』,用了排隊的『排』字,這是錯誤的,其實用『牌』字才對,小作家將來以大牌檔為寫作對象時宜留意了。」 根據鄭寶鴻的考究,香港開埠以來已經有熟食牌檔,1927年政府開始將街邊熟食檔分為「大牌」與「小牌」。由於戰後市民一般的生活條件差,政府恩恤戰前公務員或戰時殉職公務員家屬,發牌讓他們經營食檔維生,亦可供應廉價食物予市民。按照法例規定,「大牌檔」四邊須設有鐵輪,保持流動的性質;每檔只可在檔邊擺放兩張桌子,加上檔前的長木椅,共可容納11位客人。時至今天,全港只剩下二十七、八個大牌檔而已。 觀察生活細節 蒐集一手資料 《樓下閂水喉》情節感人,有許多煽情的橋段,感覺卻很真實。鄭寶鴻提醒小作家要對生活細節觀察入微,以及多請教別人,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更加動人。他憶述:「有一次我帶學生出外考察,途經藍屋,來到一道又直又斜的樓梯,着同學觀察木樓梯上面的符號。考察完畢後,其中一位同學的報告是描寫「倒塔」(清糞)的故事,原來他留意到樓梯符號乃用作紀錄該樓的住戶數目,因為舊樓沒有自動冲廁設施,負責每晚到來清糞的人,憑符號數量便不會漏掉清理住戶糞便。同學觀察到符號的關鍵,又懂得訪問老人家,找尋更多資料,成就了一篇好文章。 對於香港大小事物,鄭寶鴻都能如數家珍,他歸因自己由年輕時已習慣蒐集資料之故。鄭寶鴻透露:「小時候,我經常跟爸爸到茶樓飲茶,接觸外間的機會很多;長大後需要外勤工作,看見的事物就更多了。八十年代,社會發展迅速,我覺得很多值得懷念的事物勢漸消失,便拿起相機四處拍照,同時搜購明信片,捕捉昔日景象,此外還經常埋首圖書館搜尋資料,分門別類抄寫筆記,掌握第一手資料。這些年來,我憑着手上的資料和筆記,出版了眾多不同性質同香港歷史有關的書籍。」

畫意詩情相得益彰 聯想寫實創意演繹

漫畫的意境與文字的言志,固可互相配合,亦能相得益彰。作家兼資深編輯李洛霞主持的「小作家培訓計劃」高小組「作家精讀坊」,便以「畫意.詩情——品讀豐子愷、小思」為題,透過賞析小思老師撰文演繹豐子愷畫作,探討兩位名家的創作世界,從而激發小作家聯想,學習相關的寫作技巧。 畫雖簡單 意義深遠 豐子愷為散文家,並擅於繪畫,他在遊學日本期間,愛上竹久夢二漫畫,自此走上漫畫的創作路途。竹久夢二漫畫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把生活裏的小題材帶入畫中,李洛霞引述豐子愷的說法,指這些畫作簡直就是「無聲的詩」。 至於小思老師,原名盧瑋鑾,退休前是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一直從事文學研究。「小思」是盧瑋鑾教授常用的筆名,但她也曾以「明川」之名介紹豐子愷的漫畫。李洛霞說:「小思是豐子愷的粉絲,她喜歡豐子愷的漫畫在生活中取材,還覺得其畫法很優美。」 李洛霞分析豐子愷的〈倘使羊識字〉,畫面簡單,但所表達的意義深遠:「這幅畫帶出當時中國貧窮落後,很多人不識字、沒有知識,因此任人宰割。此畫啟發人們讀書識字、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於是,很多知識分子都有共同的心願,就是希望中國人醒覺,藉知識達致國富民強。」 豐子愷漫畫世界 有情眾生 豐子愷的漫畫主要描寫社會現象、生活情景或閒話家常,他經常在詩、詞中取意,再繪成漫畫,譬如以古詩為題的〈溪家老婦閒無事 落日呼歸白鼻豚〉,而小思老師以文字演繹此畫時,聯想到城市人趕渡輪途中,幻想從現代營營役役的生活,到老來退休在鄉下買間茅屋,養些小動物待日落的閒靜日子。 李洛霞指出,小思老師以文字演繹豐子愷的漫畫,會運用不同角度來下筆,例如她在〈!?〉中用小瞻瞻(豐子愷的兒子)的角度去想事情,思考小孩與雀鳥受困的境况,於是有一種兒童的視覺與心思;在〈溪家老婦閒無事 落日呼歸白鼻豚〉中,則用成人的角度,刻劃自己趕車趕船的上班生涯,凸顯畫中人的休閒。李洛霞認為:「同一幅畫可以有很多種看法,你可以站於作者的立場描述事情,也可站於自己的處境產生聯想。從一幅畫中,畫家有畫家的說法,寫文字的人也可有自己的想法。」 講解過後,小作家以豐子愷的畫作〈用功〉、〈要!〉、〈開箱子〉、〈瞻瞻的夢〔第一夜〕〉、〈郎騎竹馬來〉及〈爸爸還不來〉,即席創作。李洛霞提醒同學:「看圖寫作不一定要跟作者的原意,憑聯想或個人想法更有創意。」

藉觀察生活實况寫作 生動傳神兼具觸摸感

撰寫故事的人,希望把故事中的感情描繪得深刻,令讀者感受箇中滋味,然而不少人在行文之始便面對挑戰,苦苦思索中心思想如何支撑整個作品。針對這問題,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王良和博士在「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工作坊上,提出應把觀察所得滲入文章,否則內容便缺乏細節,淪為沒有血肉的空白字句。 王良和鼓勵小作家對生活保持好奇,培養敏銳的觸覺,考慮寫出自己的生活體驗,特別是熟悉且熱愛的事物,文章自然更加豐富。主講期間,同學積極回應問題,並提出個人見解,令王博士訝異這群初中同學的學習態度,尤勝他日常教導的大學生。 王良和:以感官體驗豐富文章 怎樣才可達至工作坊主題:「如何透過觀察提升寫作技巧」?王良和首先指出觀察就 是利用各個感官分析事物;寫作前,將事物分析得全面、細緻和獨到,會令文章充滿細節,令讀者看得入味,易以掌握故事的情節及感受。因此,他建議同學循個人所看、所聽、所感及所想着手,以感官體驗支撑文章內容,便能寫得既有條理又生動傳神,甚至能令讀者進入作者的世界,產生「觸摸感」。王博士提醒小作家,必須對被描寫對象有準確認識,免得錯配物件的特性,鬧出笑話。 王博士認為小作家應多觀察個人生活實况,才會寫出好文章,他以「天亮」為例,一般學生描寫日出前天空泛起「魚肚白」,以及鳥鳴和雞啼;但事實上,生活在城市的他們卻很少有觀察到這些景象的經驗,只是模仿曾閱讀過有關日出的內容,靠認知中的表象下筆,作品於是變得千篇一律。為此,他提醒同學不要以「想當然」代替真切的觀察體驗。 最後,王良和博士建議同學寫文章時,多用平實樸素的文字「具體呈現」,而運用擬人或比喻等修辭手法時則要結合內容推進,毋須刻意;閒時藉閱讀以擴闊詞庫,寫作時用字便能更靈活。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