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培訓計劃茁壯成長 小作家種子植校園

致力推廣學生閱讀及寫作風氣的「小作家培訓計劃」,舉行2016/17學年計劃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亦頒獎予上學年各寫作獎項得主。一眾出席典禮的嘉賓,分享各自在不同崗位上依然熱衷寫作的樂趣,奮勉在場小作家多讀多寫,享受創作帶來的歡愉與滿足。 《明報》總經理高志毅先生連同主禮嘉賓作家張圭陽博士, 以及語常會袁振華博士共同主持開學禮儀式。 4學年已培訓1519名小作家 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與《明報》自2012/13學年開展「小作家培訓計劃」以來,廣受學界歡迎。計劃初期主要培訓初中生,繼而擴至高小組,上學年更加入初小組。過去4個學年,共培訓了1519名小一至中三學生,他們來自460間中、小學,當中包括國際學校。  新學年培訓計劃仍設有初小組、高小組、初中組,三組的報名學生總數逾2,400人,來自216間小學、146間中學,經過精挑細選後,結果有239名中學生及305名小學生入選,他們將透過輕鬆活潑的流動教室和培訓班,將飲食、藝術及旅遊結合文學,從中學習寫作不同文體。此外,尚有47名往年畢業的同學擔任小作家大使,他們將分享寫作經驗,在校園內薪火相傳。 主禮嘉賓作家張圭陽博士致辭 張圭陽:熱愛文化 寫好文章 開學禮主禮嘉賓是曾任香港電台新聞總監、香港無線電視新聞部總編輯的專欄作家兼資深傳媒人張圭陽博士。他見證着「小作家培訓計劃」茁壯成長,規模日漸龐大,深感欣慰。  張圭陽表示,由於工作關係,過去有幸向很多名作家,包括金庸及董橋,討教寫作之道。「我根據他們提出的方法總結出一個重點,就是假如要寫好中文,必須熱愛神州大地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尤其要熟悉中華文字之優美,才可寫出亮麗的文章。」他鼓勵在座家長多帶子女踏足內地,旅途上多遊覽博物館和名山大川,了解背後的文化意象。 連串活動 鼓勵寫作 緊接開學禮,將舉行由知名作家和不同專業人士主持的活動,包括培訓班、流動教室、作家精讀坊及寫作訓練營。除此之外,計劃亦為一眾小作家提供平台發表作品,投稿可得到知名作家點評,文章並上載至語常會及「小作家培訓計劃」網站,供公眾瀏覽,而優秀作品更有機會於《明報》刊登。為鼓勵小作家積極創作及投稿,計劃特設多個獎項,包括「每月寫作大獎」、「全年寫作大獎」、「閱讀報告獎」、「培訓班優異寫作獎」及「最佳表現獎」等。

廣告文字言簡意賅 心領神會創意無限

廣告是信息傳播的其中一項重要載體,通常利用文字結合圖像來表達主題,但用字方面,與一般寫作卻有異同。「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培訓班特別邀請著名作家兼資深廣告創作人鍾國強,為小作家講解廣告創作的竅門,以及文字在廣告的運用要點。 曾獲多個文學獎的鍾國強認為,廣告與文學同樣要求創意,在文字處理上,最大分別在於文學作品字數長短不限,讀者可以從中慢慢細味,而廣告則要在短時間內吸引觀眾注意,帶出的信息要直接而清晰,因此內文必須簡短,創作的難度在於如何運用精簡文字配合圖像表達意念,並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腦震盪馳騁想像 不錯過任何可能 對於廣告的創意手法,鍾國強舉出幾點要訣,包括圖像與文字宜具懸念和戲劇性,從而引起觀者注意;簡潔有力,使人看了數秒即可抓住重點,因此須言簡意賅;幽默有趣兼具原創性,讓人很快便投入其中,留下深刻印象或莞爾難忘;除此,圖文的分工上,既能互補,又要避免重複囉嗦。 鍾國強表示,廣告基本上是由撰稿員及美術總監分工合力創作而成,撰稿員負責文字,美術總監負責圖像,兩者在職位上應不分大小。創作流程中的「腦震盪」(Brainstorming) 是重要的一環,需要創作者馳騁想像,放下慣常理性及邏輯思維,還要陌生化,避免在初步階段否決任何想法,不要錯過任何一個可能性,經過一番討論、整理、組織、篩選,最後才作定案。 善用比喻易引注意 文字戲劇性留印象 鍾國強展示一些曾經膾炙人口的廣告,從而介紹不同類型的創意手法,其中「善用比喻」的例子:斗大的標題「全球最高速的伐木機器」,壓着一部影印機,下置內文「樹木長成不易,影印前請三思」;這幀廣告的完整信息是「濫用影印機會浪費紙張,令影印機就好像伐木機器一樣,破壞森林,影響生態,因此,影印前請三思」,於是得出精簡信息:(影印機是)全球最高速的伐木機器。 「文字的戲劇性」是另一款創意手法,鍾國強講述的兩個例子簡單明顯,其一是以黑色背景顯示一個樹狀圖世系表,將「森」字放於最頂位置,往下變成雙「林」、4個「木」,最後變成8個「十」,下端內文「上一代濫用木材,下一代等着受害」,寓意過度砍伐林木,後果會是死亡。另一幀是將15個魚字部首的文字分3行以黑字橫排齊列廣告中,但最後的3字「、鯽、鯇」,部首外的「立、即、完」則以紅色示人,下方列出內文:「魚族危機!亦是吃魚一族危機!立刻制止水質污染。」寓意顯而易見。 中文字富特性 形音義可發揮 「利用中文字特性」也是創意手法之一,鍾國強說中文字的「形、音、義」皆可供發揮,譬如把字形分拆、變形,甚至進行演變;而同音、諧音、押韻也能達到有趣的效果,像紅十字會的廣告:「洪藍陸呂齊捐血」、「夏伍查袁畢黎捐血」;而字義方面,則重一語雙關,例如家庭計劃指導會的一幀廣告,中央是一對垂直而長短不一的筷子,緊貼短筷子旁的標題寫道「夾到?夾唔到?都係驗清楚啲好。」已婚者看見自然心領神會。 鍾國強總結,廣告語或口號有其特定寫法,就是重點置於最後,較令人留有印象的例子包括:「香港,勝在有ICAC」、「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傳」、「看出一點真,看出可觀人生」。 了解到廣告創作的要點及參考一些例子之後,小作家根據鍾國強提供的資料及意見,分組創作,題目是構思一幅宣傳保護海洋的海報,並需要配合圖畫及文字。結果,有小作家利用文字「垃」及「污」等於「泣」,再配合海洋生物哭泣的圖像來表達廢物對海洋的影響;另有小作家創作對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污水向樽流」,藉文字的戲劇性以表達出海洋污染的主題。 小作家心聲 李德瑜 五旬節林漢光中學 中三 我愛畫動漫,對廣告亦有興趣;鍾國強老師所展示的廣告例子與我們現時看到的廣告有些分別,我覺得以前的廣告創作含有豐富的寓意,而現在的廣告則較多直接傳遞信息。寓意的撰寫技巧值得我們學習。 李琳 嶺南鍾榮光博士紀念中學 中二 在小組討論時聆聽了很多不同的意見,體會到分工合作的樂趣。今次培訓班讓我學會了吸取別人的看法,然後化為己用,獲益良多。我覺得在創作過程中,腦震盪一環最有趣,可以想到很多新鮮意念,而今次看到的廣告例子刺激我的思維,沒想過原來廣告創作人可以有如此出色的意念。

小作家培訓計劃 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

《明報》與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 日前舉行2015/16 學年計劃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同時亦頒獎予2014/15 學年各寫作獎項得主。主禮嘉賓潘步釗博士讚揚學生的好學精神,訓勉各人堅持寫作。在緊接的學年,入選小作家將參與各項多元化及生動有趣的活動,與知名作家交流,提升創作水平。 「小作家培訓計劃」自2012/13 學年舉辦,初期以中一至中三學生為主要對象;至2014/15 學年,增設高小組,招募小四至小六學生參加,連同初中組,上學年共收到超過2,000 篇投稿,成績令人鼓舞,反映計劃獲得學校、家長及學生廣泛支持。 由於成效良好,計劃於本學年增設初小組,進一步將閱讀、寫作風氣推廣至小一至小三學生,期望達到語文基礎從小做起的目標。2015/16 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三組的申請人數逾2,000 人,經過甄選,分別有264 名初中生、210 名高小生及118 名初小生入選計劃。此外,計劃亦募集了一批上學年的畢業同學擔任「小作家大使」,在新學年協助推行活動、分享及傳承寫作經驗。 培養寫作興趣 激活文思 入選計劃的小作家將按組別參與一系列寫作活動,所有組別均設有「培訓班」及「作家精讀坊」,初中組及高小組另設有「流動教室」及「寫作訓練日營」。在作家導師的指導下,小作家可認識各種文體的寫作技巧,增進個人文學修養,更會走出課室,透過電影欣賞、遊覽香港景點及體會本地飲食文化,吸納不同素材,以助刺激文思,享受寫作樂趣。 計劃為一眾小作家提供平台發表作品,投稿作品可得到知名作家的點評,並上載至語常會及「小作家培訓計劃」網站,供公眾瀏覽,而優秀作品更有機會於《明報》刊登。為鼓勵小作家積極創作及投稿,計劃特設多個獎項,包括「每月寫作大獎」、「全年寫作大獎」、「閱讀報告獎」及「最佳表現獎」等。 潘步釗:勤閱讀、不自滿、寫作感動人心 一直致力在校園推廣文學創作的開學禮主禮嘉賓、作家潘步釗博士,致辭時表達對小作家的期望。他提到個人最喜愛的作家是宋代的蘇東坡,藉此勉勵同學學習古人的讀書精神: 「蘇東坡的優秀著作為人傳誦,但他出色的地方不只是作品,還有他的氣質,他利用整個人生呈現讀書人的生命。我們寫作是為了感受生活和生命,然後通過作品感動他人,好的作家正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存在。」他又提醒同學,增進自己必須勤加閱讀及不要自滿: 「閱讀是提升寫作水平最直接的方法,宜多讀優美的詩詞,感受當中的意境。不要着眼於虛榮,也不要單是享受別人的稱許,這些東西在一生當中都不是最重要的。我現時寫作都以打動人心為前提,希望各位同學能真實地感受人生,忠誠地表達,多看書,將來可由小作家成為真正的大作家。」

「小作家培訓計劃」學生、家長及教師分享

一眾小作家、老師和家長與大家分享「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參與感想: 2013/14學年全年大獎冠軍歐詠盈:「在『小作家培訓計劃』,我可以與名作家接觸,他們分享的想法令我感到很新奇,給我不少啟發,尤其是韓麗珠小姐分享的英文歌《I will follow you into the dark》,讓我學懂以具體的感覺描寫抽象感覺。另外,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在流動教室看《風起了》,放映後有影評人分析及指導影評寫作技巧,令我得到很多啟發。我認為工作坊及流動教室都很值得參加。」 2013/14學年閱讀報告獎冠軍劉凡瑜:「我選擇以《阿衰online》這套漫畫書撰寫閱讀報告,因為這是一套我非常喜愛的書。我以記敍手法寫下這篇閱讀報告,也記下我的感受。而『小作家培訓計劃』讓我聽到不同名作家及教授的分享,從中吸收及消化後,啟發我的靈感,尤其是蒲葦老師就張曉風的散文的分享,令我獲益良多,過程中與其他小作家的討論,亦令我得到深刻的反思。這些活動進一步提升我對寫作的興趣。」 港青基信書院吳老師:「學生在中文科考試、命題作文的壓力中,創作空間不多,所以希望學生能參加校外比賽及與名作家交流分享,有助寫出不同類型的文章。我認為這種經歷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這計劃強調學生須多觀察,學生能學到觀察及整理感覺的方法,這些條件對創作十分重要。回到中文科的課業上,作為歐詠盈的中文老師,我看到她的寫作素材及內容都廣闊了,可見計劃的成效。」 伍志恩家長:「以前沒有看過志恩的文章,但參加了這個活動後,志恩會帶她獲刊登的文章回家給我看,我才發現原來她的作文可以這樣好,還登上了報紙,我又了解她多一點。初時沒有特別想過女兒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會有什麼得着,只覺得計劃活動內容好像很不錯,其後我陪她一起參加活動、一起討論活動的內容,增進了我們之間的溝通。此外,志恩參加活動後,能放膽發表意見,對她來說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梁依琳及家長:梁依琳對寫作十分有興趣,所以希望透過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學到不同的寫作技巧。她表示自己十分喜愛閱讀,尤其是故事書,所以希望裝備自己,可以得到靈感創作屬於自己的故事。 至於母親梁太則寄望依琳能學習過往參加者的堅持,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下,仍可堅持寫作這興趣。她又希望女兒在活動中多與人溝通,互相學習,從而提升溝通技巧。 鍾婉瑜、韋倩怡、鄧穎霖:三名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同學表示,希望藉此得到更多寫作動力,把腦海中的靈感一一寫出來。校內的命題作文有很多束縛,所以期望計劃能為她們提供平台,以自由的方式創作,與志同道合者交流寫作心得。

韓風席捲全城 從部隊鍋揭開韓國另一面

韓劇、韓星、泡菜、K-pop、美妝、手機……相信大家對韓國毫不陌生,對韓國的特色產品甚或能夠如數家珍。不過,面對繽紛的韓國景點、潮流、歷史和民族文化,要梳理成一篇動人之作,則需下一工夫。有「韓流第一人」之稱的DJ劉偉恆(Benny)和精通韓語的名模楊崢(Vanessa)走入「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的「流動教室」,和小作家一邊分享韓國文化的獨特一面,一邊吃着部隊鍋,講解寫出好文章的技巧。 作家們試食部隊鍋,吃後發現不如想像中辛辣,很有驚喜。 小作家走入由韓國人主理的餐廳,親身感受地道的韓國文化。  不說不知,原來韓國對於Benny和Vanessa有重大的意義。Benny回想1998年一程經首爾轉飛三藩市的飛機上,他無意中聽到了當時韓國的流行音樂,一聽就醉心了,更大膽地向身旁的韓國女乘客搭訕,獲得她寫下十個當紅韓國歌手的名字。後來,他買齊了十位歌手的CD,更首次在大氣電波中分享韓國音樂,從此與韓國結下不解之緣。而Vanessa則由於代表香港參與模特兒比賽,首次踏足韓國。因緣際會,她透過拍攝飲食節目,進一步認識這個國家,並下決心學習韓語,了解更多的韓國文化。  兩位嘉賓問及小作家們所認知的韓國,韓劇、韓星、美妝牌子和菜式名字即此起彼落。見文於不同傳媒專欄,又曾出版米芝連餐廳飲食著作的Vanessa分享說:「要文章在芸芸作品之中突圍而出,行文必須情真意切。」她以自己寫作的飲食書籍為例,她特意到訪當地的街市,從了解食材入手,文章自然比單單形容菜式的賣相和味道更引人入勝。  字裏行間若要加入個人元素,令作章更有個人風格,Benny則建議寫下自己獨特的體驗,多與當地人互動,積累第一身的經歷和感受。他舉例說,他眼中的韓國人非常熱情、好客和重情重義,「即使新相識也當我是好兄弟,而這份兄弟情則反映在我們第一次吃飯的時候。他們拿一鍋湯出來,就算有我這新人在也不會使用公筷,人人吮完餐具又放回去盛一口湯,交換口水!」他說罷,小作家們立即嘩然,足見親身經歷的感染力。 試吃部隊鍋 豐富寫作題材  為使小作家對韓國文化加深了解,是次活動特意安排試吃韓國料理部隊鍋和卷飯,刺激他們的靈感,豐富寫作題材。席間,Benny也不忘介紹部隊鍋的由來。部隊鍋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韓國曾被日本統治,人民生活非常艱苦。二戰結束不久又觸發韓戰,不但令國土分裂成南北兩地,國力也大大耗損。當時韓國人民沒機會吃肉,意外找到美軍留下的罐頭糧食,便發揮創意,把罐頭的午餐肉、腸仔、芝士等食物,加入具有韓國風味的醬料,即變成美味的部隊鍋。一邊吃着眼前香噴噴的部隊鍋,小作家一邊聽着這段韓國料理背後的歷史故事。  雖然加入歷史故事,能令文章更有深度,但Vanessa卻提醒小作家們要審慎地做好資料蒐集,切忌提供錯誤的資訊。她建議小作家到韓國觀光公社,取得最準確的官方資料,公社職員均非常友善,願意詳細講解韓國的文化和歷史。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旦寫下了錯誤資訊,文章的公信力必然大減,Vanessa忠告資料蒐集這步不能疏懶。  經過一番分享和試食後,小作家不但加深了對韓國文化的了解,也對寫作有更深刻的認識。Benny和Vanessa均表示非常期待小作家的作品呢! 陳彥錏同學:了解到描寫一個地方,不只可以陳述美景和食物,我會發掘更多背後的故事,令文章的感情更真切。 曹栩嘉同學:嘉賓的分享令我更有目標去了解韓國,特別是她的歷史背景和政治局勢。 寫出好旅程 問: 寫作遊記時,如何令文章更具個人風格? 答: 多想一步,為什麼想去這個景點?它的歷史有趣嗎?對你又有何意義呢?以多角度描寫,加上個人感悟,便能令文章更具吸引力。 問: 旅途上,我到過很多地方,應該每項也寫嗎? 答: 剪裁得宜很重要。建議挑選較獨特的經歷,或是很有感受的地方重點描寫,才能令文章別開生面。

創作來自生活積澱 認識文化激盪創作

寫作需要靈感,但如何能掌擢及發揮那些看似稍縱即逝的靈感而寫出好文章?「小作家培訓計劃」邀來曾以新詩及散文奪得文學獎的劉偉成,以「新詩和散文之靈感的捕捉與轉化」為題,主持初中組培訓班,向小作家傳授創作的竅門。 從「生字」到「語境」 很多人認為靈感都是一閃而過,劉偉成卻不以為然:「靈感其實並不是突如其來的,它源自個人的記憶,包括生活經驗,及日常接觸到的信息,全積澱於腦海中。當偶然受到觸發,加上內在感覺的蠢動,靈感便如泉湧,並會轉化成為寫作的內容。」 劉偉成認為,若要「創造新的語境,除了將自己的觀察融入創作,也要把文字運用熟練,除了現代的白話文,古時的文言文亦然。」他以「恃才傲物」作例子,刺激小作家反思某些耳熟能詳的字詞背後的含義。《說文解字》有謂「物,萬物也。」難道成語中是指驕傲的人看不起「物件」嗎?范仲淹在《岳陽樓記》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又是否指物質、外物?劉偉成解釋,原來「物」可解作群眾,「傲物」以「不以物喜」中的「物」正正是指大眾。可見掌握文字的多義性及其承載的語境,是培養語感的第一步。 語感是佈局謀篇「引擎」 劉偉成認為語感能影響作品的思維表達。小作家記生字時必須了解它背後的語境意識,以及其承載的文化含義,經過長年輸入,累積足夠的「文化儲藏」,便能自然養成良好的語感,靈感便會手到拿來。因此,細味中國文化是訓練語感的「啞鈴」,而良好的語感自能成為寫作佈局謀篇的「引擎」。 他引用了《射鵰英雄傳》第三十四回中的對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為例,首句表達人受到音樂薰陶教化後,變得心念端正、道貌岸然;所謂「頭面」,可以看作倫理道德上所顯示的王者風範,突顯儒家「王樂」文化。「魑魅」則來自神話傳說,《漢語大字典》中所載,「魑」解作「山獸之形」,「魅」在《說文解字》中指是「老物精也」,「魑魅魍魎」實代表「鬼俗」文化。當了解箇中生字的含義,便能深入體會作家下筆的佈局用意。 小作家感想 馮尚樂 聖芳濟書院 中一 今次培訓班,令我曉得靈感無處不在,但必須從日常生活及學習中積聚;同時,我亦明白到作家尋找靈感的方法,並能夠深入了解其創作背後的意思。 張沚澄 嘉諾撤聖心書院 中一 培訓班中,最深刻是劉老師教導我們寫作取材及過程中的思考技巧,令我獲益良多。未來寫作時,我也會懂得運用適當的生字,在文章中加入「爆點」,使到內容更加吸引。

2014/15 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

《明報》與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日前舉行2013/14學年計劃畢業禮暨2014/15學年計劃開學禮。主禮嘉賓吳美筠博士勉勵學生多讀多寫,透過文字表達所思所想、甚至為人發聲。畢業學生大合照後,新學年的「小作家培訓計劃」亦揭幕。入選學生將藉輕鬆而多樣化的活動及工作坊,認識不同的寫作文體,提高寫作興趣及水平。 「小作家培訓計劃」自2012/13學年開始舉辦,對象為中一至中三學生。為期一學年的計劃提供多項活動,培訓內容涵蓋不同的寫作文體,包括散文、影評、遊記等。計劃反應熱烈,兩個學年以來,共培訓了475名來自逾200間學校的初中生。計劃今年更增設高小組,讓小四至小六學生參加,以期進一步培育小作家幼苗。 2014/15學年的「小作家培訓計劃」報名人數眾多,經過遴選後,共有455名學生入圍,當中255名來自119間中學,200名來自100間小學。入選的小作家可參加培訓班、作家精讀坊及流動教室,透過導師的指導,練習各種文體的寫作技巧,除有助提升個人的文學素養外,還可嘗試走出校園,欣賞電影、遊覽香港景點及認識飲食文化,從中吸納素材,通過文字體味寫作樂趣。計劃亦招募上學年的畢業生擔任小作家大使,協助帶領活動、分享及傳承寫作經驗。 此外,計劃為一眾小作家提供發表作品的平台,投稿作品可得到知名作家的評語,然後上載至語常會及「小作家培訓計劃」網站,供公眾閱讀,優秀作品更有機會刊登於《明報》。計劃亦設有「每月寫作大獎」、「全年大獎」、「閱讀報告獎」及「最佳表現獎」等獎項,鼓勵學生積極寫作及投稿。 吳美筠︰讀寫並重 從寫到作 開學禮主禮嘉賓,著名作家、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組主席吳美筠博士於致辭時,分享了個人年輕時的創作歷程及心得。吳美筠博士回想閱讀為她帶來創作的衝動,體現了「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想法。她先從閱讀中找到現實世界以外的想像空間,領會到自己有限的生活圈子以外,有另一個未知的世界,因而羨慕作家。就是這份動力讓她開始創作,在小學四年級時便寫了像詩的文體,畫上封面及插圖,再簡單的釘起,夢想有日可以出版。為了讓創作更上一層樓,她又不斷到圖書館參考其他書籍,不斷學習,累積寫作技巧。 吳博士又認為書寫就是用我們已知的文字符號表達感情。她引用作家張愛玲的文章〈論寫作〉,指「養成寫作習慣的人,往往沒有話找話說;而沒有寫作習慣的人,有話沒處說。」她提到很多人過了大半生,明明有真切的生活經驗、獨到的見解,但從未有想到寫下來,事過境遷便逝去。因此,吳美筠博士認為最有價值的書寫,是為不習慣言語、書寫,以及無能力為自己發聲的人去發聲,甚至為有待命名的萬事萬物去書寫。她鼓勵當日在座的小作家,四處走走逛逛,多看看世界上不同的事物,多接觸不同的藝術作品。 此外,吳博士亦提及「由寫到作」,以創意開創新的題材、技巧及風格,為這世界尋找最恰當的描述方法。即使我們所用的文字,一般是遵從約定俗成的理解,但我們的語言仍有許多可能,我們身處的世界亦總有未被提及的感情,總有尚未釐清的事理,還有未曾記錄、一消而逝的記憶,就像作家張曉風在〈給我一個解釋〉提及,寫作是令世界有一個好的解釋,宇宙因而為之端正,萬物亦為之含情。

京劇崑曲文化瑰寶 舞台藝術以人為本

中國戲曲是世界藝壇獨樹一幟的舞台表演藝術,其中京劇和菎曲被視為文化瑰寶,與整整中國文化關係密切。「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流動教室」特移師到「京崑劇場」,邀請劇場創辦人兼藝術總監鄧宛霞,以及駐場導演兼導師耿天元講解「京菎藝術的文化底蘊」,並親身示範。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崑藝術源遠流長,崑曲又稱崑劇,源於元末明初的蘇州崑山縣,崑曲結合了南北多種地方的曲調,集合唱、做、唸、打、音樂和舞蹈,對中國其他地方的戲曲如京劇和粵劇等影響深遠,故有「百戲之母」稱譽。崑曲名劇眾多,包括《竇娥冤》、《琵琶記》、《牡丹亭》和《長生殿》等。2001年5月,崑曲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劇又稱平劇,戲曲發展以北京為中心,遍佈全國。京劇的唱詞比較淺白易懂,唱腔和劇目豐富,自清朝乾隆55年(1790年)開始,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在御前獻唱後,便成為最受歡迎的劇種之一。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京劇選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崑劇場成立於1986年,創辦人兼藝術總監鄧宛霞是香港土生土長的藝術工作者,她早年畢業於瑞士日內瓦音樂學院,專攻鋼琴演奏,後來成為中國戲曲藝術表演者,師承京崑藝術大師俞振飛,另隨著名武旦張美娟習武,其嗓音寬厚圓潤,表演風格清新,曾獲多個獎項,包括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07/08年度「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戲曲)」。劇場導演、導師耿天元則是國家一級演員,1971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工生行;1996年獲文化部第六屆「文華導演獎」,2007年於法國第三屆「巴黎中國戲曲節」獲頒「最佳男演員獎」,2007年於法國第三屆「巴黎中國戲曲節」獲頒「最佳男演員獎」;2012年,耿天元更取得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文學碩士學位,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客席講師。 行當做手程式化利承傳 「流動教室」甫開始,鄧宛霞與耿天元先介紹中國傳統戲曲的歷史、京崑跟西方戲劇的分別,接着由淺入深地帶領小作家進入戲劇的世界。耿天元表示:「戲劇就是表現衝突,如果沒有衝突,所有的故事都會變得索然無味。」鄧宛霞則謂,與寫實表演不同,京崑演出者配合音樂及歌唱去說故事,以虛擬的方法來表達,舞台不賴佈景,因為環境帶在演員的身上,所以涉及很多演藝技巧,例如步法、唱腔、做手等,表演者舉手投足都有意思。 耿天元指出,京崑屬於「程式性」表演藝術。所謂「程式性」就是角色以行當區分,做手有其規範,正因如此,整門藝術才有所依循,得以代代相傳;當然,演繹水平的高低視乎演出者的造詣。 所謂角色行當,複雜又有趣,四大行當分「生」、「旦」、「淨」、「丑」。「生」下分「小生」、「老生」和「武生」;「旦」行是女性,下有「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淨」行有「正淨」(銅錘花臉)與「副淨」(架子花臉)兩大類;「丑」行分為「文丑」、「武丑」兩種。 中國戲曲也是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包括劇本、化妝、音樂、唱詞,以及各種動作等,但說到以打擊樂來貫穿整個表演,在全世界可算絕無僅有。鄧宛霞表示:「京崑戲曲藝術好看在於以人為本,故事情節為副,演員的表演完全主宰着觀眾的情緒與觀感,當打擊樂響起,演員的連串功架便隨着節奏表露無遺。」她示範開門和關門的步法,並表示在關門的一刻已走進第二個場景,利用演員的動作演繹情節而無需更換佈景。耿天元也說:「台上的日常動作加入了舞蹈元素,變成程式化的舞姿,就豐富了欣賞價值。」 同學分享: 許智芃 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 中二 這次「流動教室」的主題十分有趣,內容易明,能夠解答我對曲藝的疑問。在接觸到京崑戲劇之後,令我明白更多中國歷史故事,加深了我對中國戲劇的興趣,將來可能會作深入了解。 鄭穎悠 將軍澳官立中學 中三 「流動教室」教曉我很多關於京崑戲劇的知識,之前曾在學校參加過粵劇工作坊,對內容不甚明暸,今次的講解深入淺出,令我更明白中國戲劇的運作。兩位講者的親身示範,以及他們準備的錄像片段都展示出精湛的演技,令我眼界大開。

2012/13 畢業小作家分享

一眾畢業小作家與大家分享「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學習心得: 馬翰林:「本身較擅長寫記敍文和抒情文,主要以生活上的事情作為題材。經過一學年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活動是到電影資料館欣賞60 年代由李小龍主演的電影《人海孤鴻》,然後與電影研究文化人何思穎探討劇情的寫作手法。原來自己一向的描寫手法不夠仔細,例如:我可以試從更多角度刻劃人物的性格,寫文章時便更得心應手了。」 鄭彩虹、吳文君、馬翰林、朱飛莹:四名同學均表示,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最大的得着是學會從生活細節上取材,以及用心體會不同的感受。他們希望,大會可以成立重聚計劃,維持同學之間的交流。例如:以特定題目向同學徵文,實行讓他們定期切磋, 以筆會友。 荃灣官立中學董老師:「我非常鼓勵同學多參與校外活動。『小作家培訓計劃』讓同學認識不同文體,而且活動題材廣泛,有助他們擴闊眼界,最重要的是可以讓他們看到外面其他同學的水平。初中生需要別人多鼓勵才有動力繼續寫作。多得不少作家和教授對同學投稿的正面評價,令他們得到認同感。我認為要寫出好作品,除了多看書,還要增加生活上的體驗和修養,文章才會有內涵和深度。」 朱澹寧家長:「女兒較為內向,參加計劃令她多參與不同形式的活動。我認為『小作家培訓計劃』中的活動是催化劑,令學生更加留意身邊的事物。初中學生年紀還小,學習的成果未必能即時看見。不過,訓練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觀察力,對他們日後成長一定有莫大益處。」 吳文君家長:「女兒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後,比從前多花時間在寫作上。我亦留意到她的投稿次數有所增加,變得積極了。因為投稿可以得到很多老師和教授的評語,這些機會非常難得,可以加快學生的進步。」 招文軒家長:「文軒一向隨心寫作,只要有靈感就開始寫,沒有特定的題材。參加計劃後,他認識了不同文體的特點,打好語文基礎。兒子有幸在2012/13 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獲得獎項,相信能令他的自信心大增, 是繼續寫作的推動力。」

天賦想像無限可能 添同理心意境更高

孩子們的想像力可是寫詩的天賦,能在不經意的瞬間創作詩人為之驚歎的詩句,「小作家培訓計劃」為啓發小作家的詩作潛能,請來詩人關夢南向「高小組」同學解釋新詩是怎樣的一回事,並帶領他們即席創作。 關夢南認為寫詩是快樂的,因此嘗試運用不同方法讓同學體驗新詩的趣味,例如着他們運用想像力,把「雪櫃、橙汁、長頸鹿、巴士、上帝、火星」六個似乎沒有關連的名詞,即席寫成串燒詩,藉此引導同學們發掘想像力的無限可能。 此外,關夢南亦在工作坊上點評小作家就「懷孕」所寫的命題詩,以及就觀看動畫電影《再見螢火蟲》片段所寫的延伸詩,然後讀出佳作,讓同學互相學習。 關夢南:以想像空間代直接表白 關夢南深信每個孩子都能寫詩,即使是幼稚園生或小學生。他分享剛巧在乘搭地鐵前來時,聽見一名約4歲的小女孩不經意問了帶詩意的問題:「媽媽/如果我是個蘋果/你會把我買回家嗎?」他指小女孩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媽媽你愛我嗎?」但她卻以轉折的說話隱藏着這一層意思,正是詩歌不直接的特質。 藉此偶遇,關夢南闡明詩歌創作可以是天馬行空的,內容上沒有不可能,作者能以想像的空間代替直接的表白,而小作家學習寫新詩時,亦可試用形象化的文字,讓讀者有想像的畫面。 想像力在詩歌創作上起了重要的位置,正如關夢南與小作家一起比較工作坊上兩次即席寫作經驗,認為同學在串燒詩寫作時的表現比命題作詩的好,前者的作品非常多變,順手拈來已發現不少有趣作品,而後者則內容多有重複,這因為命題寫作多了框架限制,加上講解中提供了不少例子讓同學參考,反令他們無意中模仿起來,因而少了想像空間。 另外,若希望作文更上一層樓,除了保持想像力外,關夢南建議同學可加入同理心,以他教導過的學生的作品為例:「下雨天/我在車窗上呵了口氣/為街上的人畫一把傘」,便能提升詩歌的意境及層次。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