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關夢南:寫詩宜從生活觀察出發

對於中學生,詩是其中一種較為困難的文體。除了因為在學校比較少接觸外,詩中講求的意境亦是同學難以掌握的課題。於小作家培訓班中,本港著名詩人關夢南與一眾小作家分享大家都想知道的「寫詩的秘密」,讓同學嘗試以生活題材即席寫詩。 關夢南認為,不少人都誤以為寫詩一定要用上許多古典、華麗的辭藻,可是事實卻剛剛相反。他說:「我們寫詩,不應該用古典詩的表現方式,亦不應拘泥於營造文縐縐的感覺。因為那時代的東西已不存在於現在的世界。所以我們應從生活出發,以日常生活取材,並以簡潔的生活語言書寫。所以,對初學者來說,寫詩首先必須學會細心觀察生活。」 一首好詩需要以具體地呈現抽象的意境。可是,用簡潔的語言書寫並不代表需要把事情寫得清楚,而是要讓讀者有充份的想像空間。關夢南指出:「好的作品需要運用奇特的比喻和想像,帶有矇矓感,千萬不要將所有事情都刻劃得清清楚楚。詩不像散文,寫得太多會給人畫蛇添足的感覺。」最後,好詩還要有情味,作者應在詩中表達個人感受,寄懷能觸動人心的感情。關夢南先後提出幾首詩作為例子,請在座同學分析它們的優劣,從而讓他們明白寫詩的要訣。 經過一輪深入淺出的講授後,關夢南邀請同學即場體驗寫詩的樂趣。首先,同學各自用一張白紙摺成紙飛機,然後將它擲出,讓它自由飛行,並就玩紙飛機這個體驗寫一首詩。 摺玩紙飛機的動作看似簡單,而且每個人大都試過這個小玩意,可是各人對此玩意卻各有感受,且有點出人意表。從收回來的詩作可見,小作家玩紙飛機的着眼點以及在詩中寄懷的情感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則事件,各人的聯想亦各有不同,這正正賦與了詩的想像空間。

探索金庸武俠世界 發掘影射社會現實元素

明報與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於2月25日舉行了小作家大使交流會,讓小作家大使參觀位於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金庸館,然後到香港電影資料館觀賞1990年代上映的電影《笑傲江湖》,最後由現職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研 究助理鄭政恆跟一眾大使們探索金庸的武俠世界。 「金庸多部小說中,個人很喜歡《笑傲江湖》,因為小說令我反思如何在亂世中做自己。」鄭政恆說。 參觀金庸館 金庸館內不僅展出了《天龍八部》新版修訂手稿,還有金庸親筆所提以十四部長篇及中篇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組成的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以及《明報》創刊號、《射鵰英雄傳之鐵血丹心》電視特刊海報等珍貴展品,是認識金庸小說及小說改編影視作品的好地方。 小作家大使先參觀金庸館,令他們對金庸有更全面的認識。然後到香港電影資料館觀賞改編自《笑傲江湖》小說的同名電影。繼而由編著《金庸:從香港到世界》這本評論書籍的鄭政恆帶領大使們討論,從名著與影視作品改編的角度,以及社會的角度分析精彩的金庸小說作品。 香港正覺蓮社佛教馬錦燦紀念英文中學中五學生薛原說:「我曾看過《雪山飛狐》,當中流露出不少中國傳統思想」 伊利沙伯中學中四學生林司穎說:「從前看小說電影都只當作故事來看,沒想到當中竟然有些情節內容,能反映社會 比較原著與改編影視作品 一直以來,將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為電影的難度十分高,例如若要將共四冊的長篇小說《笑傲江湖》濃縮為2小時的電影,便需要作出大量刪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金庸的小說已被改編成電影,由於片長所限,以及處於黑白片及彩色影視時代初期,拍攝、影視技術尚未成熟,電影的質素亦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例如改編為電影的《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等,都沒有很成功。 鄭政恆說:「八十年代,可以說是金庸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最光輝的年代,因為電視連續劇的出現,令大量小說的精彩情節得以保留,例如由周潤發、陳秀珠主演的《笑傲江湖》,深受觀眾的喜愛。」 他續稱:「1990年代上映的電影《笑傲江湖》可謂是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的轉捩點,忠於原著的部分比較多,保留了人物的性格,例如令狐沖的吊兒郎當,岳不群的外表正氣凜然,內裏狼子野心等。」然而,期後的作品──例如《笑傲江湖II東方 不敗》二次創作的比例較高,把小說中一個比較默默無聞的角色改編成主角,情節、中心主旨跟小說已有很大的不同。 《金庸:從香港到世界》 鄭政恆 編著金庸小說不但展現了中國歷史文化,同時隱藏了香港人對於中國或港英政 武俠世界影射現實社會 當日,鄭政恆亦帶領一眾小作家大使,探討小說及電影中映照出來的社會元素。他指出,《笑傲江湖》創作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中國政局動盪,香港亦剛經歷了六七暴動的洗禮。 金庸在小說的後記中提到:「寫《笑傲江湖》的那幾年,中共的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當權派和造反派為了爭權奪利,人性的卑污集中顯現……這部小說有意影射文革,通過書中人物,企圖刻劃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的普遍現象。影射性的小說 並無多大意義,政治情况很快就會改變,只有刻劃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 而電影版的《笑傲江湖》於九十年代初上映,當時同樣是政局動盪的年代,香港人對於九七回歸感到悲觀和恐懼,因而出現了移民潮。電影中,染布坊內憂外患、粉飾太平的情况,映照出香港社會的現實情形。此外,東廠的公公在小小的染布坊升堂的情節,描寫出朝廷勢力進入後,人心的憂慮與不安,由此反照香港人當時對中國政權進入香港的恐懼。電影執行導演之一徐克曾提過:「近百年的中國經歷太多動亂了。不錯,我的影片比較多以動亂時代為背景,連《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亦如是。可能這是我自己作為海外文化工作者心結的外露,也可能和香港近十年處於不安的狀態有關。」由此可見,金庸的改編影視作品,雖然是虛構的故事,然而深入探索,就會發現跟現實密不可分。

故事創作3元素︰人物、情節、感受

對於高小組小作家而言,故事創作、也就是自行寫作出一個故事,需要掌握3個元素︰人物、情節、感受。知名作家周蜜蜜出任主講嘉賓。一眾小作家把握這次機會進行交流,以掌握故事創作3元素。 故事創作的三大要素 許多高小程度的同學平日都喜歡閱讀故事體裁的作品,例如童話、寓言、偵探、科幻、歷史和名人傳記等。高小組「作家培訓班」𨘋請了知名作家周蜜蜜主講,以「故事創作:憑觀察看世界」為題,帶領小作家透過用心觀察身邊事物,令故事創作的內容更吸引。 故事創作的三大要素是人物、情節和背景。以人物描寫為例,作者如能讓角色展現鮮明的個性,自然能大大增強故事的可讀性。例如人物對不同事物的想法和反應,就最能顯露角色的性格和觀念。 「觀察、聯想、投射」三部曲 觀察:且聽畫面弦外音 聯想:發掘意象的刺點 投射:讓意象黏合情感 導讀範文:黃慶雲《怪電話》 周蜜蜜帶來了由兒童文學作家黃慶雲所寫的一篇短篇故事《怪電話》作為例子。她介紹道:「這個故事的主角登平是一個頑皮的學生,平日最愛打電話捉弄別人,同學們每次接到這些怪電話時,就知道一定是他在攪鬼。有一次,登平從同學何敏處取得班主任蔡老師家中的電話,於是決定晚上進行電話惡作劇,怎知蔡老師的出奇反應,不僅令登平即時不知所措,翌日蔡老師更將昨晚的遭遇,以別出心裁的方式與班上同學分享,故事結局令讀者完全意想不到呢!」 周蜜蜜解釋,這篇《怪電話》不論角色設定以至內容主題,均十分貼近高小組小作家的所見所聞,在座不少小作家也回應,偶爾也會接到一些令人莫明奇妙的電話。周蜜蜜續解釋:「當不同人遇上這些情况時,到底他們會如何應對呢?當我們構思故事人物角色時,我們不妨參考日常生活中的實例,透過觀察和分析,細緻地刻畫主角的性格。因此,我建議今次大家聽聽其他小作家的經驗分享,觀察和了解別人接到怪電話, 或親自進行電話惡作劇時,會作出什麼反應,跟自己的處理方式有什麼異同之處,這些有趣的真實生活情節,往往都能成為日後寫作故事的靈感來源呢!」 分組討論交流生活經驗 這時活動亦進入下一階段,小作家分成多組,輪流分享他們接到怪電話的經歷,例如有小作家接到美容公司的服務員致電,推銷纖體療程優惠,當她表示她只是一個四年級的小女孩時,對方竟然仍不氣餒並繼續游說,說小學生也有可能體重超標云云。亦有小作家分享道,曾在家中收到來電,講出爸爸的姓名並稱當事人已因干犯罪行而被捕,但爸爸其實正在房中熟睡,小作家因此不慌不忙地直斥其非,電話騙案不攻自破,爸爸醒來後更即時跟他分享這段「趣聞」。 最後周蜜蜜總結道:「古今中外許多精彩的故事作品,其實都是由作家運用觀察,將日常生活透過規範文字加以敘述和轉載,過程中當然可能會稍加修改和創作,但最重要的,是要在故事中保留值得回味的生活細節,這樣才能令讀者領會心神,引發共鳴和反思,為作品注入內涵和閱讀價值。」 小作家心聲 張仲僖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分校 小六 ❝我很喜歡寫故事,去年開始跟幾位同學一同創作一篇數萬字的作品,大概完成了一半。今次活動讓我學到如何令人物角色性格設計得更貼近真實,相信能令我們的故事情節變得更有趣味。❞ 凌雯嫣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 小六 ❝有同學去年曾參加這個培訓計劃,並且極力推薦我一同參加。今次是我第一次出席小作家培訓班,覺得這種學習寫作的方式,跟課堂教學有很大分別,比較生動有趣,令我很期待日後的其他活動! 3個步驟 激發散文創作無限可能 更多小說及創作參考 本屆及歷屆小作家「佳作共賞」

安徒生的世界 童話顯現人生

安徒生童話故事是家喻戶曉的經典名著,當中蘊藏着很多人生道理和作者的細膩感情,因此老少咸宜。作家兼大專講師唐希文主持的「小作家培訓計劃」初小組「作家精讀坊」,帶領一眾小作家「走進安徒生的童話世界」,了解這位身世傳奇的作者生平事迹、他的童話背後隱藏的含意,以及如何從改寫故事鍛煉寫作技巧。 討論過後,每組分別選出小作家代表發表意見。 丹麥作家安徒生(1805~1875)一生共創作了156個童話故事,包括廣為稱頌的《醜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人魚公主》、《國王的新衣》及《勇敢的錫兵》等,每個童話都似乎反映着他的人生經歷,事實上,他曾在自傳中說過:「我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則精彩絕倫的童話,生命本身就是最奇幻的童話故事。」 坎坷經歷 融入作品  安徒生出生於丹麥歐登塞小鎮一個貧窮家庭,母親是洗衣工人,患有抑鬱症的父親是一名鞋匠,並在安徒生11歲時離世。14歲時,安徒生獨自前往哥本哈根謀生,初時在丹麥皇家劇院學唱歌,可惜唱壞了嗓子,輾轉換過幾份工作,後來幸運地受人賞識,被送到學校讀書。但因為出身不好,在校內備受歧視,令他的求學過程相當痛苦,他因而沉醉在寫作世界之中。最初他寫的是遊記,出版後大受歡迎,由17歲寫到30歲才轉寫童話故事,奠下童話大師之名。  貧窮的安徒生渴望躋身上流社會,卻飽受輕視和排擠,其經歷每見諸作品中,譬如《人魚公主》,海底和陸地及人魚和人類的設定,代表着現實中的兩個世界,一個是上層較優越的世界,另一個則是低下階層。同樣地,在《賣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也加入了兩個對比強烈的世界,窗外的冰天雪地和窗內的溫馨家庭,小女孩擦火柴產生的幻覺,令故事更具張力。 運用想像 改寫故事  初小組小作家在創作路途上剛起步,下筆自有相當難度,唐希文建議可以從改寫故事入手,包括改寫人物性格和加入新角色。以《人魚公主》為例,可將人魚公主的性格由善良改成邪惡,或者把自私的女巫轉變為樂於助人,結局將大不同。  唐希文強調,只要多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就可以將原著改寫,有助創作新故事。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加入一些新角色,像垂死的小女孩碰上仁慈的醫生,假若小女孩遇到另一位賣火柴的小男孩,甚至將火柴用擬人法加入生命變成會說話的魔法火柴,故事便增添更多姿彩。 百多年來,《安徒生童話》已翻譯為150多種語言出版 發行,箇中故事還不斷被改編為 電影、芭蕾舞劇。 寫作BB班 問: 剛開始寫故事,沒有什麼新意念,有何練習方法? 答: 可以先從改寫原著開始,激發靈感。例如有人曾經將家傳戶曉的《西遊記》情節倒轉:由孫悟空獲封鬥戰勝佛的大團圓結局開始,後來他在取經旅途期間慢慢揭發背後原來隱藏着天庭權力鬥爭的陰謀,沙僧、八戒,甚至唐僧都不堪壓力而逐一離隊歸隱,最後以孫悟空起義失敗、被壓五指山作結。創新的鋪排不但為故事賦予了新的意義,更增添一種悲劇味道。可見單單將原著中事件發生的次序倒轉,已經可以創作出另一個全新的故事! 問: 除了倒轉順序,還有其他改寫法門嗎? 答: 當然!譬如從敘述者方面入手,把一般童話所採用的全知角度,變成由某一個角色的視角出發,那人可以是主角,亦可以是反派角色、配角,甚至裏面的物件。同一個故事,由不同人表達,觀點可以南轅北轍,甚至變成另一個版本呢!

細察身邊平凡事 隨心寫作真感受

寫作源於日常生活的點滴累積,透過觀察將細節轉化為感受,並以文字表達出來。「小作家培訓計劃」請來作家及編輯方舒媚主持高小組培訓班,分享「觀察生活 隨心寫作」心得,以及如何增進文字溝通技巧。 方舒眉指出,最貼近現實的文字是以日常生活作為藍本,加上想像力和語言運用技巧,便能將個人所思所想發揮極致。因此,她教導小作家仔細觀察個人生活周遭的各項細節,用心感受發生在身邊的平凡事,把隨想化成文字。 怎樣藉觀察生活利於寫作?方舒媚先讓小作家閱讀她的作品〈溫暖的廚房〉,然後一眾小作家描述對廚房的感覺。有小作家表示家裏廚房很整潔,每次媽媽煮晚餐時,香氣都會洋溢屋內四周,方舒媚認為這樣的描繪令人有幸福的感覺。 靈感來自日常生活 另一篇導導讀文章是章詒和寫的《沙》,方舒眉表示,作者對沙的興趣源於一次由媽媽的朋友從巴西帶回來的沙瓶畫,她驚歎沙子能成畫作,從此便喜歡上沙,文章接着伸展至她的個人旅遊經歷,從泰國、土耳其到美國,從印度洋至太平洋,她都裝回一小瓶沙;章詒和看了沙灘,有了沙瓶,就開始嚮往沙漠,由此穿透人生觀點。 方舒媚建議寫作時可以先由自己熟悉的環境開始,她說古文中亦有以日常生活為靈感的寫作例子,即如《詩經‧唐風‧蟋蟀》:「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文中借蟋蟀住進屋子裏暗示歲末將至,連蟋蟀都要為自身打算,不再貪圖逸樂,表達出不要忘記本份、浪費光陰的主題。 以海為題 即席創作 方舒眉着小作家即席以大家熟悉的「海」為題創作散文,並在討論環節互相分享及加以點評。 其中一位小作家分享她的作品,表示喜歡看「海中的日落」,又指她的家人分別形容海洋是「天堂」、「地獄」、「墳場」,母親則說海洋是奇妙的,當她看著水中的倒影時,不禁思考「變化萬千的海洋中是否有另外一個我」。方舒媚認為:「這篇即席創作主旨清晰貼題,『海中的日落』是特別的地方,從多角度引述旁人的觀點構成文章的骨幹,最後的感想意猶未盡,可多加發揮,令文章更完整。」 其他小作家亦紛紛表達個人感想,有小作家認為海洋是「溫暖的」,因為受到陽光照射時反映出的顏色使人感覺暖和。最後方舒眉以〈沙〉的段落,指示小作家與自己以「海」為題的文章作比較,從中學習以描述海洋來表達心境的技巧。 小作家感想 童妮星 佐敦道官立小學 小六 即席創作很有趣,原來很多同學的文章都寫得很好,高手眾多,眼界大開。方老師教導及分享環節,加深我對各種寫作技巧的認識,例如如何觀察生活,將素材融於筆下。 譚愷玟 天水圍天主教小學 小六 今次培訓班對我很有意義,因為我以往忽略觀察,方老師的講解令我明白到觀察生活對寫作的重要性,例如將看到的新聞和家人分享,都屬於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有助思考和寫作。我有幸在班上分享自己的作品,而方老師對我的分享所作的評語,甚有啓發性。

遊記抒情動人心 異國見聞悟道理

一篇好的遊記,可讓讀者了解文中的城市景貌之餘,更可觸動人心。「小作家培訓計劃」請來旅遊作家馮佩馨,以《遊記與文學》為題主持初中培訓班,講述遊記寫作的技巧,又分享創作歷程的體驗,並剖析遊記與文學之間的關係,帶一眾小作家進入一段遊記之旅。 遊記的四種內容 寫遊記的材料很多時,該如何取捨?大學期間曾獲「2010香港大學散文創作獎」冠軍、香港城市大學「城市文學獎」散文組冠軍以及香港浸會大學「大學文學獎」散文組冠軍的馮佩馨認為,遊記可分為四類內容:記敘遊覽經歷、抒發感情、描繪景物及景觀、說明道理。 馮佩馨說,記下當地的見聞或同伴間發生的事情,剪裁最精彩的片段,運用首尾呼應或步移法來描寫,屬於記敘遊覽經歷類;透過旅遊反映自己生活或跟社會作比較,足以抒發感情;描繪景物、景觀,就好像用文字繪畫一幅圖畫般,這方面要寫得精彩的話,平時要多閱讀文章,嘗試記下形容花草、夜景等語句作參考;至於說明道理類,與抒發感情相近,譬如把異國的所見所聞,反思現今與以前社會的分別,表達自己所領悟的道理。 遊記既可記敘,同時亦能抒情,馮佩馨以台灣作家三毛的《萬水千山走遍》中的〈街頭巷尾〉為例,形容該文「語言淺白,直抒感受」,她指出:「這篇主要描寫墨西哥吃喝玩樂的經歷,有刻劃大都會的壓迫感,有從當地人的衣著反思貧窮問題,從而抒發感情。而描寫異地食物時,靈巧地顯現當地食物的製法亦頗有趣。」 輕鬆幽默 從淺入深 城市特點乃遊記常用的題材,馮佩馨說舒國治的《門外漢的京都》中的〈京都的長牆〉,多角度寫出京都最大風景資產之一——長牆,令人了解到京都城市的特色,而行文充滿詩意,讀來賞心悅目,足見其散文技巧高超。 馮佩馨鼓勵同學多寫遊記,無論是本地或外國亦可,視乎自己的生活經驗及感觸。「寫遊記可以輕鬆幽默,在文章加入幽默的字眼會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另外,由淺入深,運用淺白的文字更能夠表達意思;文句就不必冗長、緊湊,放開來寫,配合標點符號及長短句的運用,令散文更有節奏、更有氣氛。」

畫意詩情相得益彰 聯想寫實創意演繹

漫畫的意境與文字的言志,固可互相配合,亦能相得益彰。作家兼資深編輯李洛霞主持的「小作家培訓計劃」高小組「作家精讀坊」,便以「畫意.詩情——品讀豐子愷、小思」為題,透過賞析小思老師撰文演繹豐子愷畫作,探討兩位名家的創作世界,從而激發小作家聯想,學習相關的寫作技巧。 畫雖簡單 意義深遠 豐子愷為散文家,並擅於繪畫,他在遊學日本期間,愛上竹久夢二漫畫,自此走上漫畫的創作路途。竹久夢二漫畫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把生活裏的小題材帶入畫中,李洛霞引述豐子愷的說法,指這些畫作簡直就是「無聲的詩」。 至於小思老師,原名盧瑋鑾,退休前是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一直從事文學研究。「小思」是盧瑋鑾教授常用的筆名,但她也曾以「明川」之名介紹豐子愷的漫畫。李洛霞說:「小思是豐子愷的粉絲,她喜歡豐子愷的漫畫在生活中取材,還覺得其畫法很優美。」 李洛霞分析豐子愷的〈倘使羊識字〉,畫面簡單,但所表達的意義深遠:「這幅畫帶出當時中國貧窮落後,很多人不識字、沒有知識,因此任人宰割。此畫啟發人們讀書識字、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於是,很多知識分子都有共同的心願,就是希望中國人醒覺,藉知識達致國富民強。」 豐子愷漫畫世界 有情眾生 豐子愷的漫畫主要描寫社會現象、生活情景或閒話家常,他經常在詩、詞中取意,再繪成漫畫,譬如以古詩為題的〈溪家老婦閒無事 落日呼歸白鼻豚〉,而小思老師以文字演繹此畫時,聯想到城市人趕渡輪途中,幻想從現代營營役役的生活,到老來退休在鄉下買間茅屋,養些小動物待日落的閒靜日子。 李洛霞指出,小思老師以文字演繹豐子愷的漫畫,會運用不同角度來下筆,例如她在〈!?〉中用小瞻瞻(豐子愷的兒子)的角度去想事情,思考小孩與雀鳥受困的境况,於是有一種兒童的視覺與心思;在〈溪家老婦閒無事 落日呼歸白鼻豚〉中,則用成人的角度,刻劃自己趕車趕船的上班生涯,凸顯畫中人的休閒。李洛霞認為:「同一幅畫可以有很多種看法,你可以站於作者的立場描述事情,也可站於自己的處境產生聯想。從一幅畫中,畫家有畫家的說法,寫文字的人也可有自己的想法。」 講解過後,小作家以豐子愷的畫作〈用功〉、〈要!〉、〈開箱子〉、〈瞻瞻的夢〔第一夜〕〉、〈郎騎竹馬來〉及〈爸爸還不來〉,即席創作。李洛霞提醒同學:「看圖寫作不一定要跟作者的原意,憑聯想或個人想法更有創意。」

科幻小說知識作藍本 寫作勿對靈感存謬誤

小作家擁有豐富的想像力,有不少更擬在作品中融入科幻元素。「小作家培訓計劃」為幫助他們有更好的發揮,特邀來擅長科幻創作的徐焯賢,以「科幻懸疑小說與想像力」為題,主持「高小組」工作坊,解構撰寫科幻小說的基礎,並引用不同例子,帶領他們遊走知名作家筆下的科幻懸疑世界。 硬科幻與軟科幻 部分小作家覺得科幻小說只靠幻想便能創作出虛構的故事,然而對內裏的情節與角色理解不深。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的徐焯賢認為,科幻小說其實是科學幻想小說的簡稱,主要描寫想像的科學或技術對社會或個人影響。 徐焯賢指出,這類小說可分為「硬科幻」及「軟科幻」兩種。「硬科幻」有豐富的科學知識作為藍本,即使這種寫出來的科學現在未必真實,未來也有機會出現,以至書內會有很多公式,例如太空旅行。「軟科幻」對科學的知識不作深究,只作為一種「媒介」,但包含很多經過計算或研究的內容,這類作品帶有很多不同類型小說的影子,如奇幻、諷刺小說,對人性、社會有深刻的反思。 科幻小說除了以科學為基礎外,徐焯賢教導小作家:「寫小說或童話故事時要考慮主角的年齡,多看科幻電影幫助想法更加新穎;寫作也要運用擬人法,即使有些東西不懂人類的說話和行動,我們也要給它們賦予生命。」 現時的科幻作品常描寫時光旅行、機械人及外星人等題材,徐焯賢亦建議小作家在創作同類題材上,一定要與時代並進,懂得更多科學知識,寫出來才會更加有真實感,讓讀者能夠從中學習,閱讀時更加開心。 科幻與推理的結合 在科幻與懸疑寫作方面,徐焯賢說:「推理小說的重點在於『謎』,要製造懸疑氣氛滲透到科幻小說裏,可寫利用科學才能做到的殺人事件,譬如東野圭吾的《神探伽俐略》、圭志祐介的《防犯偵探‧榎本系列》;又或是以科幻式懸疑創作,製造懸疑後才發現科學,像電影《星際啟示錄》。」 徐焯賢以個人作品〈聖誕禮物〉作例子,解釋科幻懸疑的創作:「首先借着經歷,製造謎題後再解謎,最後解釋主題的意義。然而要把冒險或科幻懸疑的小說寫得好看,就要多閱讀相關的書本或紀錄片。」 綜合而言,徐焯賢提出創作科幻懸疑小說的四大法門:第一是「增加」,例如將奇幻思路(神話) 加上科幻謎題(平行世界);第二是「減少」,所指的是打鬥場面;第三是「變位」,善用角色轉換;最後是「結合」,就是懂得利用科技新聞。 此外,徐焯賢覺得很多人對靈感存在謬誤,他說寫作不能太依賴靈感,而要對內容多加想像和推敲。其實,靈感並不是無中生有,徐焯賢強調需從閱讀及生活來積累,因此,他鼓勵小作家多看不同類型的文章,從而加強靈感的累積。

蒲葦:寫散文需要交出真正的情感

散文看似是簡單易學的文體,因為它既沒有任何束縛和限制,就連題材也是隨作者所好,想寫什麼都可以。不過,要讓散文與讀者產生共鳴和表達出真正的情感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早前於作家精讀坊中,蒲葦分享了台灣著名女作家張曉風的散文,並從中探討寫作散文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蒲葦認為,張曉風的作品正視自己的需要和情感,是經歷苦痛後書寫的文字。而且,他認為我們可以用僅餘的、微小的力量,從文字讓別人獲得共鳴。而這種共鳴,是可以穿越時空的阻隔,讓作者與讀者有思想的交流。 蒲葦說:「散文應是一種直話直說的文體,不需要刻意安排虛假的情節。要寫出一篇好的散文,最重要的是要反映自己真實的需要,把真正的情感交出來。」由蒲葦講解散文寫作後,參加作家精讀坊的小作家被分成五組,分別討論五篇張曉風的散文作品,包括:《地毯的那一端》、《步下紅毯之後》、《我在》、《只因為年輕啊》和《我撿到了一張身分證》,並分享他們對文章內容和寫作手法的意見。 培訓計劃新項目 討論環節助交流 作家精讀坊是「小作家培訓計劃」本學年的新增項目,由作家兼資深中文科主任蒲葦撰寫導讀材料,指導小作家有系統地閱讀優秀作家的作品,然後主持精讀坊,除深入介紹作家與作品,還加入互動的討論環節,從而提升小作家的寫作興趣與水平。 蒲葦說:「雖然張曉風的散文寫作距離現今中學生的年代較遠,不過她的文字大方優美,有值得學習之處。加入互動環節後,讓小作家有討論的空間。」 一眾小作家亦同意小組討論環節能讓他們有交流的機會。曾穎詩同學表示:「一個人的想法並非全面,討論可以和其他小作家交流,了解其他同學的想法。」盧雅言同學認為:「可以多參考別人的看法,從而由不同角色理解文章。至於散文寫作方面,這次學到寫作要真誠,不用過於花巧,只需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便可。」李濬彥同學說:「小組討論可以綜合大家的意見,做到取長補短。經過這次作家精讀坊,我明白散文必須寫出真實的事,才能流露真摯感情。」

從《麥兜故事》看香港 認識多元本土人生哲理

屬於本土創作的《麥兜故事》,從繪本到動畫,既有地道的文化內涵,又標誌香港精神。「小作家培訓計劃」將香港電影資料館變身「流動教室」,由作家唐希文為初小組主持「作家精讀坊」,先觀賞這齣輕鬆惹笑的動畫電影,再帶領小作家認識主角卡通人物「麥兜」的造型構思,從中學習影片縷述的香港歷史和做人道理。 《麥兜故事》於2001年上映時,在座的初小組小作家還未出世。故事講述名為麥兜的擬人化小豬,從出生開始到中年的經歷。望子成龍的麥兜媽媽對麥兜寄予厚望,但麥兜只是個資質不高的平凡小孩,他們一起面對困難,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電影場景充滿大量香港本地特色,例如密集的高樓、殘舊的唐樓、貼滿街招的牆壁、茶餐廳和大牌檔等,當中亦穿插着一些歷史大事,如李麗珊奪奧運風帆冠軍及九七回歸等。電影當中也不乏音樂元素,多首改詞改編或原創作品甚受歡迎,令情節更加吸引。 中西文化 融合多元 觀畢電影後,唐希文以「從《麥兜故事》看香港」為題主講,先介紹故事的創作背景和原著漫畫的主角麥嘜及麥兜:「原作者麥家碧解釋過麥兜較受歡迎的原因是因為相比起來,他的表弟麥嘜太聰明太完美,而傻兮兮的麥兜則予人親切有趣的感覺,觀眾容易代入其中。」她由此領略到,在設定人物角色時,較輕鬆惹笑的形象往往更討人歡喜。 電影除了將麥兜有點笨、有點蠢、有點傻的個性表露無遺,亦充滿着華人傳統習俗及香港本地特色,例如求籤拜神及長洲太平清醮搶包山活動等;另一方面又相當重視西方文化,例如小朋友都需要學習英文,影片中麥太選擇的幼稚園標榜外國人教英文等。唐希文說:「《麥兜故事》內的香港特色有趣而豐富,將所有元素共冶一爐,多元融合,有新發展又有舊風貌,例如新建築和唐樓、新景點和傳統節日等,既保留了中國傳統習俗,同時又嚮往西方文化,不斷求創新進步,表現出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的國際大都會,亦是當下社會最重要的特質。」 結尾隱喻 發人深省 唐希文提醒小作家注意《麥兜故事》所體現的香港精神,諸如:重視家庭並孝順父母、出身草根卻自強不息、思想單純而懷有理想,堅毅不屈又默默耕耘;她形容電影內的人物都擁有樂觀性格,即使對於沒有可能發生的事,仍會努力嘗試,突顯出香港敢於冒險和勇於嘗試的精神。 影片最後講述麥兜長大後的情况,發人深省。唐希文分析:麥兜小時候對世界充滿好奇,長大後覺得世界不再好笑;小時候經常微笑容易滿足,長大後眉頭深鎖輕易失望;小時候相信凡事「一定得」,長大後發現很多事「未必得」。電影最後鏡頭是一個穿黑白間條衣服的真人,站於沙灘面向茫茫大海,唐希文解釋:「真人現身的結尾反映童年夢的完結,由幻想回歸現實,而黑白間條戲服意象徵囚衣,隱喻現實世界其實是一個大的監獄,作者希望表達出成年人與兒童的世界顯著不同。」 小作家心聲: 張啟軒 拔萃小學 小三 我最開心是可以來到香港電影資料館看卡通片,我覺得這套電影能夠代表香港人,內容得意有趣,當中有大量與媽媽相處的情節,令我想到媽媽平日工作和照顧我的辛勞,明白體諒媽媽的重要。 林樂呈 香港嘉諾撒學校 小二 我覺得《麥兜故事》的卡通人物很可愛,故事輕鬆有趣,印象最深刻的情節是他們幻想去馬爾代夫的部分,我都很想去。麥兜的樂觀性格令我感動,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例如以正面的態度應對生活困難。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