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遊

漫遊尖沙咀古蹟 從建築物連結生活感受

在繁華的尖沙咀,原來保留了許多珍貴古蹟,例如屹立在海旁的鐘樓、儼如小堡壘的前水警總部、保留維多利亞式建築風格的香港天文台等。小作家遊歷過這些建築物嗎?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嗎?作家李寶瑜(寶兒)表示:「只要將生活經歷、感受連結起來,古蹟也可以成為很好的寫作題材。」

體驗漁村風情 發掘寫作元素

語常會及明報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為參加者舉辦多元化的創意寫作活動,當中寓教於樂的流動教室每次都深受小作家喜愛。早前,由香港科技大學人文部副教授、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博士帶領一眾高小組小作家到訪大澳,體驗織漁網、曬咸蛋黃及製作豆腐花,認識當地獨有的文化,從而發掘寫作元素。 認識大澳歷史文化背景 廖博士19歲以前都在大澳生活,因此對大澳的歷史發展及漁民生活十分熟悉。他首先向小作家們簡介了大澳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文化特色。大澳位於大嶼山西方,是香港著名漁村之一。大澳處於珠江河口,是鹹淡水交匯的水域,水產資源豐富,因而吸引漁民聚居。上世紀50年代,大澳漁業十分興旺,停泊超過500艘漁船。當時,鹽業是大澳主要的經濟生產活動,全盛期大澳市鎮約一半以上的面積是鹽田。今時今日,雖然大澳的漁業及鹽業已式微,然而當地仍保留着別具特色的漁村風情,例如建在河道兩旁密密麻麻的棚屋。 ▲廖迪生博士 織漁網體驗漁村生活 流動教室的行程之一是到訪棚屋居民十三叔家,學習編織漁網。廖博士介紹道:「棚屋又名高腳屋,建在河道上的房屋,方便漁民停泊漁船,並在棚頭位置,也就是漁民的工作平台,進行補給及維修。」十三叔所居住的棚屋為第三代棚屋,共有兩層,第一層是大廳,第二層是睡房。當日,小作家就在十三叔家的大廳學習織漁網。 織漁網是大澳漁民自小就學會的技能,十三叔向小作家們親身示範編織漁網的動作細節,用竹製的梭子帶線在漁網中往來穿梭、拉線系結,不費吹灰之力就織成菱形的網格,小作家們看得入神,不由自主地模仿起十三叔所做的動作。十三叔又指,一個出海捕魚用的大網,要花一個月的時間才能織成。他慨嘆這種傳統行業日漸式微,這門手藝恐怕難以承傳下去,希望透過舉辦體驗活動讓更多人認識本土的漁民文化,用文字保留下來,使香港的文化傳統得以延續,不至於失傳。 ▲大澳漁民十三叔(右)耐心教導小作家編織魚網。 值得一提的是,漁網跟大澳的特產之一「生曬咸蛋黃」,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六十年代以前,漁網並非以透明的尼龍線製成,而是採用麻線。為了令漁網更柔軟、更耐用,漁民想出了一個方法,就是把漁網浸泡在蛋白中,再拿去蒸,使魚網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所選用的蛋必須是鴨蛋,因為鴨蛋的腥味,可吸引魚群。漁民取鴨蛋白用作維修漁網,為免浪費食物,於是想出了延長蛋黃食用期的方法,就是把蛋黃和蛋清分開後,灑上海鹽,放在太陽下曬至乾身,之後可用作煮製不同的菜式。時至今天,雖然沒有漁民再採用麻線漁網,原為維修漁網而產生的副產品「生曬咸蛋黃」卻成了大澳特產,這是十分有趣的文化變遷。 此外,廖博士跟小作家們分享了漁民的捕魚技藝。我們經常食用的黃花魚會發出聲響,所以漁夫會伏在魚船底憑聲音判斷魚群的位置,然後下網捕魚。而下網獲魚的方法有幾種,其中刺網法是把漁網垂直張開在水中,然而漁夫需要判斷水流的方向,因為魚群習慣逆流而游,而每天有兩次潮汐漲退,所以要正確下網亦十分考究。對於漁夫捕魚的方法,小作家們都聽得津津有味並積極發問。 記錄所見所聞 在寫作方面,廖博士鼓勵小作家可把當天所見到的人和事記錄下來,例如:描寫蜑家人十三叔的動作、語言、神態,或是曬咸蛋黃、製豆腐花的有趣經歷。此外,小作家亦可以漁民生活為題,描寫他們的棚屋居住環境、他們的捕魚工作、織網手藝等。他提醒小作家寫作前想清楚文章的主旨目的,不一定要長篇大論,但需要主題明確清晰。 小作家心聲 馬杏宜 勵志會梁李秀娛紀念小學 小六 「今天是第一次到大澳,亦是第一次到棚屋參觀。棚屋有兩層,挺大間的,而且內裏設施很現代化,跟我家差不多。棚屋的主人十三叔所說的語言蜑家話,十分有趣。」 盧德賢 保良局陸慶濤小學 小五 「今天的活動令我認識到大澳的風土人情。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漁民以前會用麻繩織漁網。為令魚網更耐用,想出用鴨蛋蛋白浸泡漁網,再拿去蒸,而蛋黃亦不會浪費,因被整成生曬咸蛋,由此見識到漁民的智慧。」 問:寫作遊記時,應否將每項細節都寫進文章? 答:遊歷一個地方,有很多親身經歷固然能為寫作提供很多素材,但過於着重交代每一項經歷會分散文章焦點,而且寫得愈多細節則愈花時間,最好挑選有印象或有感受的經歷重點描寫。開始寫作前,可以先回想旅途期間有什麼事讓你印象深刻。 問:如何寫好遊記? 答:寫遊記,可着重在景觀的敘寫和鋪陳上,利用五感的描寫令畫面更添立體;亦可偏重在個人的感受,加入自己的觀點與角度,思索當地的風土人情。加入地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可讓文章更添深度,但要確保資料的真實和可靠。 撰文:李翠琼 攝影:Ken

漫遊東涌古道 觀察生態 同遊古蹟

活潑可愛的招潮蟹、色彩美麗的蝴蝶、威武的小炮台、神聖莊嚴的古廟,通通都可以是寫作的好題材。今次小作家流動教室以本港著名的行山線 —「東澳古道」為主題,作家葉曉文分享了多位著名作家的文章,他們寫下了遊歷這條古道的見聞,藉此引導小作家從觀察生態及古蹟方面入手,發掘值得描寫的好題材。 「東澳古道」全長15公里,是連接東涌及大澳之間的路段,沿途有不少具歷史文化和考古價值的地點,包括滿清政府為保護商船而建的東涌小炮台、紀念南宋忠臣楊亮節的東涌侯王廟及大澳楊侯古廟、由膠樽製造的裝置藝術「龍王」、大草人「千里眼」等。同時,遊覽這條古道時可發現很多動植物,例如蜘蛛、招潮蟹、巴黎翠鳳蝶、香港大沙葉(滿天星)等。 詳細描述動植物外型 葉曉文專注生態寫作多年,她認為動植物的外形千變萬化,是練習描寫的好對象,「作者對動植物的描繪愈仔細,可以在讀者心目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例如許多人誤以為蟹只有8隻腳,其實牠與蝦一樣,屬於10足目動物;而描寫植物也有很多方法,例如花的顏色、葉的形狀、生存環境等。」她的一篇文章〈香港大沙葉〉,便詳細描述了香港大沙葉(滿天星)的外型。 〈香港大沙葉〉 葉曉文 順沿東澳古道往逸東?方向走,又看到香港大沙葉,在陽光下振奮盛放潔白花兒。這是1850年間於港島區被發現,但直到1934年才被命名的新品種植物。屬灌木或小喬木的它,葉片薄紙質,花冠白色。特別之處在於葉面上佈滿固氮菌瘤,摸之,感覺如沙。在陽光底下,深綠的老葉上瘤點反光如天上繁星,故又俗名『滿天星』。 運用比喻和聯想 為了令描寫的對象更加生動有趣,小作家也可以運用比喻和聯想的寫作手法。50年代當紅作家葉靈鳳的《香港方物志》,便是最早期記錄香港出現鳥獸草木的著作,其中一篇〈香港的蜘蛛〉,便用了幽默的比喻來描寫雌雄蜘蛛: 〈香港的蜘蛛〉 葉靈鳳 香港最常見的是一種結在樹上的黑蜘蛛。這是一種大蜘蛛,雌的有五公分長,但是雄的卻很小,小得可憐,某位研究香港蜘蛛的英國動物學家曾作了一個有趣比喻,他說,一隻這樣的雄蜘蛛和雌蜘蛛放在一起,就好比一個身長六尺的英國紳士娶了一位有聖約翰大教堂鐘樓那麼高的太太! 記錄生物的特別行為 另一個描寫動物的手法,便是記錄生物的特別行為,例如活潑的招潮蟹愛打架。而葉靈鳳曾經這樣寫雌雄蜘蛛的生活習性: 〈香港的蜘蛛〉 葉靈鳳 一般動物,多是雄的比雌的大,但是蜘蛛卻是例外,雌蜘蛛往往比雄蜘蛛不知要大若干倍。我們平日所見到的蜘蛛,事實上多是雌蜘蛛,因為蜘蛛先生的身體不僅小得可憐,而且根本也很笨,牠不會結網。所有的網都是蜘蛛太太結的。牠坐鎮網中心,蜘蛛先生只能遠遠地枯坐在網邊上靜候使喚。牠的任務只是交尾之後,往往就成了牠太太的食糧。 葉曉文則記下巴黎翠鳳蝶的求偶方式: 〈香港大沙葉〉 葉曉文 時晴時雨的午後,大夥兒跟佐治到東涌看蝴蝶。正值春夏之交,風雲常變,早晨暴雨,午後陽光;餓了半天的蝶兒陸續自葉底轉醒,快快樂樂尋花覓食去。 黑色翅膀上散佈綠色鱗片,後翅兩大點翠藍色班紋在陽光下光輝閃爍……那是一雙瑰麗的巴黎翠鳳蝶,在我們面前展示獨特的求偶方式:雄蝶在下方痴纏緊隨上方的雌蝶,一下一上翩然若舞,互相調情追逐。 點明路線 同遊古蹟 除了觀察生態的特性外,描寫歷史及文化古蹟,也是訓練寫作的好方法。葉曉文表示:「由於讀者未必有相同的遊歷經驗,所以寫古蹟遊記時,不妨寫出遊歷的路線,讓讀者先有基本的概念,更有動力追看下去。」 台灣作家劉克襄亦曾經遊歷過東澳古道,更寫下遊覽的路線: 〈東澳古道〉 劉克襄 出了東涌站,往西過馬路,登上一水泥覆蓋甚多的小山崙。此丘雖矮,可不能小覷。山頂昔時軍事要津,清初設有一小炮台居高臨下,如今可遠眺昂坪纜車站及逸東?。隨即下馬路,抵寧靜的馬灣涌。 細膩的景觀描述 小作家也應該觀察周遭的環境,將獨特的景觀細膩地描繪下來,例如東澳古道屬漁鄉地區,村民亦保留古老的生活文化,劉克襄便一一記錄下來: 〈東澳古道〉 劉克襄 村內因蝦鮮海味攤檔,彷彿也還保留著,一點昔日漁村的閒淡風情。風景如綺麗宜人,好不快哉。接下幾處農宅,周遭栽種了不少龍眼、黃皮。其次是木瓜、香蕉,也有荔枝和釋迦。 反思人與城市發展關係 現代人追求生活進步、城市發展,舊有的鄉村文化難免被犧牲,小作家也可以在親身遊歷過後,反思人與城市發展的衝突。劉克襄遊東澳古道後,便有這樣的反思: 〈東澳古道〉 劉克襄 繼續上路,步過鱟殼灣。有此名,過去想必有鱟到訪過,如今只剩下行抵人口集聚較多的沙螺灣。初抵甚是幽靜,但這是幻象,旋即便聽到飛機轟隆起降之聲。我才驚覺,機場就在對面,僅隔著一小小水道。當地村民掛起白布條,抗議飛機起落的吵雜,更抗議即將興建的第三跑道,但這些反對都如妣蜉撼樹。為了香港的發展,偏遠而少人知悉的沙螺灣,注定要被犧牲。 葉曉文也引用了台灣詩人吳晟的〈只為你寫一首詩〉,感慨家鄉彰化縣因興建石化工廠,令一片濕地及動物的生活被摧殘: 〈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吳晟 這裡是河川與海洋 相親相愛的交會處 招潮蟹、彈塗魚、大杓鷸、長腳雞 盡情展演的濕地舞台 白鷺鷥討食的家園 白海豚近海迴游的生命廊道 世代農漁民,在此地 揮灑汗水,享受涼風 迎接潮汐呀!來來去去 泥灘地上形成歷史 稍縱即逝的迷人波紋 這裡的空曠,足夠我們眺望 足夠我們,放開心眼 感受到人生的渺小 以及渺小的樂趣 這裡,是否島嶼後代的子孫 還有機會來到? 名為「國光」的石化工廠 正在逼近,憂傷西海岸 僅存的最後一塊泥灘濕地 名為「建設」的旗幟 正逆著海口的風,大肆揮舞 眼看開發的慾望,預計要 封鎖海岸線,回饋給我們封閉的視野 驅趕美景,回饋給我們 煙囪、油汙、煙塵瀰漫的天空 眼看少數人的利益 預計要,一路攔截水源 回饋給我們乾旱 眼看沉默的大眾啊,預計要 放任彈塗魚、放任招潮蟹、放任長腳雞 放任白鷺鷥與白海豚 甚至放任農漁民死滅 只為了繁榮的口號 這筆帳 環境影響評估 該如何報告 而我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小作家心聲 江俊軒 余振強紀念中學 中一 ”這次活動讓我認識描繪身邊事物的技巧外,還可以加入反思的感情。如果創作這類遊記,我會寫小學時常經過的九龍城寨公園,這不單是歷史古蹟,更曾是三不管地帶,有許多值得記下的故事。“ 鄭正弦 聖類斯中學 中一 ”這次介紹了東澳古道,認識了許多值得保育的古蹟。作者的講解中,印象最深刻是雌雄蜘蛛的比喻,幽默得來又加深了對這動物的認識。我亦想寫家居附近的『高街鬼屋』,既是歷史古蹟,網上亦流傳了很多驚奇故事。“

開啟五感 探尋自然寫作的美學

每次到訪香港迪士尼樂園,小朋友都會沉醉在一個有如童話故事的夢幻國度之中,不過原來這裏除了驚險的冒險旅程之外,還有另一個值得我們細心探索的玩樂角度。「小作家培訓計劃」經常舉辦多元化的流動教室活動,讓小作家們有豐富的戶外體驗。熱愛大自然的知名作家兼畫家葉曉文,早前就帶領一班高小同學參加香港迪士尼樂園舉辦的「迪士尼青少年奇妙學習系列」之環境教育體驗行,增進對大自然的欣賞及認識,繼而分享自然書寫的靈感和寫作心得;之後在自然生態導賞員的帶領下,小作家們細心觀察樂園內的獨特自然生態,體驗了一次與別不同的香港迪士尼樂園之旅。 若大家有留意本地文壇動態,相信對葉曉文的名字絕不陌生。這位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曾獲得青年文學獎小說公開組冠軍的年輕作家,尤其擅長於自然書寫。近年她更專注於與植物相關的文字及繪畫工作,作品散見於報章及雜誌。 葉曉文於2016年出版的圖文著作《尋花2-香港原生植物手札》,是她花了一年時間,走遍香港山林,將本地原生花卉植物記錄在案,並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於讀者眼前。她堅持用人手一筆一畫作真實記錄。此書出版後即大獲好評。翌年她再向高難度挑戰,遍尋全港郊野,完成了動物相關著作《尋牠-香港野外動物手札》,優美的文字配上生動可愛的動物插圖,不但令讀者愛不釋手,同時亦提升了公眾對生態保育的關注。 將親身觀察化成文字記錄 是次活動由香港迪士尼樂園的自然生態導賞員帶領。小作家們穿梭多個主題園區,認識樂園內種植的各種樹木以及棲息其中的雀鳥和昆蟲。此外,導賞員透過互動遊戲的形式說明樂園日常營運中如何融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讓小作家們明白園方如何以實際行動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為可持續發展盡一分力。 ▲酷愛大自然的葉曉文分享她對自然寫作的心得,她建議同學先學習細心觀察,掌握對自然環境作客觀描述的技術,然後再嘗試加入主觀情感。 導賞行程完結後,一班小作家便在葉曉文的指導下,嘗試將他們剛才所觀察到的自然生態環境,以文字描述的方式寫下來。部分同學早已將導賞路線上出現過的不同動物及植物一一捕捉於鏡頭之下,並且將名字及特性作詳細記錄。 例如導賞員特意介紹的山欖科植物星果樹,其樹冠外形不規則,葉片則呈橢圓形,前端突尖,葉背及嫩枝披上金褐色兼富有光澤的毛茸,部分樹枝上更開了淡黃色的冠鐘形小花。導賞員解釋,此樹在夏季開花後還會結出果實,其外形像一個小蘋果,顏色則呈暗紫色,切開後果心呈星形,星果樹的名稱亦由此而來。 另一種遍植於樂園內的是外形突出的細葉榕,它亦是香港最常見的本地喬木之一。同學們留意到它的樹冠十分濃密,而且有許多從樹枝下側及主幹表面長出的氣根,形狀像髮絲一樣。葉曉文解釋:「當這些氣根接觸土壤後,便會長粗並呈木質化,用以支撐樹幹和樹冠的重量。位於元朗錦田的樹屋,就是由一棵細葉榕依附在一間相傳建於明朝的磚屋生長,經過數百年兩者融為一體而成。」導賞員亦補充,細葉榕會於夏秋季間長出外形渾圓的無花果,成熟時果實會掉在地上,成為各種雀鳥的美味大餐。 ▲餐廳忽然傳來熱鬧響亮的鳥聲?原來幾隻樹麻雀趁沒有人注意之時悄悄地佔據了餐桌一隅,難道這是牠們的流動教室? 童話世界中的鳥語花香 樹木的果實是雀鳥的重要食物來源,偌大的樹冠亦是牠們棲息和繁殖的安樂窩。在這次行程中,小作家們觀賞到不少長駐樂園中的留鳥,包括樹麻雀、珠頸斑鳩、白頭鵯和紅耳鵯等。這些平日習慣與樂園訪客「朝夕相對」的鳥兒,有時更會飛近小作家們的身邊停留結集,發出亮麗的叫聲,或者趁沒有人察覺的時候,啄食地上遺下的雜糧。眼明手快的小作家們,當然亦不放過這些近距離拍攝野生動物生態的寶貴機會。不少小作家坦言,儘管以往曾不止一次到訪香港迪士尼樂園,但都沒有留意,原來樂園除了童話和歷險元素之外,還有如此優美和多樣性的自然生態。 着重細心觀察 加入主觀情感 說到自然描寫的寫作心得,葉曉文認為最重要的是懂得運用不同的感官,例如用眼睛仔細查看植物各個部位的特徵,包括顏色、外形、大小、紋理等。部分植物的花朵和果實, 以至樹葉和樹皮,還會發出獨特的香氣,不難以嗅覺識別。另外,在不損毀植物的大前提下,亦可用手去觸摸植物的表面,例如粗糙的樹幹和柔滑的樹葉,就帶來大相逕庭的觸感。 ▲「迪士尼環境教育體驗行」特設活動教學環節,帶領同學探討減少製造廢物、珍惜水資源及能源等可持續發展議題。 葉曉文還教導小作家們如何在進行自然寫作時大膽地加入個人聯想,即在客觀描述之外加入主觀情感,為文字創作帶來另一種效果。她說:「例如細葉榕以生長快、適應力強而見稱,經過一段時間,甚至可將附近環境的建築物侵佔吞沒。大家可發揮無窮想像和創意,為這種獨特的植物特性賦予情感投射。」 ▲葉曉文 自然畫家及作家 有同學覺得細葉榕好像一個擁有驚人意志的生命鬥士,每天都在為活下去而拚命;有同學則認為它更像一個軍隊的將令,在嚴峻的環境下奮勇抗戰,保衛家園。相信各位小作家都在今次流動教室活動當中,學到許多關於自然描寫的要旨。香港迪士尼樂園青少年教育項目拓展經理吳韻琴亦表示,很高興這次環境教育體驗行讓同學們親身觀察自然,在學習旅程中一邊提升對環境、人與物的觸覺,一邊培養閱讀及寫作的技巧,機會難能可貴。 小作家心聲 袁浠翹 聖保祿天主教小學 小六 ❝這次活動加深了我對保育大自然的關注,我會嘗試透過文字創作,傳達保護自然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希望大家都愛惜我們所居住的地球!❞ 姚悅生 香港真光中學(小學部) 小六 ❝十分感謝葉作家的分享,教我們如何運用五官與大自然溝通,細心觀察身邊的自然環境。我幾乎每星期都會跟爸爸媽媽到郊外遠足,這次活動中學到的自然描寫技巧,日後一定能大派用場!❞

窺探海下灣迷人風光 生態體驗啟迪思維

珊瑚礁被譽為「海中的熱帶雨林」,是海洋中非常重要的棲息地,孕育出多種海洋生物,甚至連鯊魚亦間接依賴珊瑚群落生存。而香港最美的珊瑚群落位於水質優良的海下灣海岸公園。早前,高小組小作家的流動教室在海下灣進行,透過海灘活動、角色扮演活動,讓一眾小作家認識不同魚類的有趣特徵。當日的重頭戲是乘搭特製玻璃底船到珊瑚群落,觀賞多種香港常見的珊瑚,如:扁腦珊瑚、牡丹珊瑚、石葉珊瑚等,小作家們都十分投入。 認識有趣海洋生物 在海下灣海岸公園職員的帶領下,一眾小作家在海灘上尋找小魚的食糧及躲藏棲身的地方。魚類的食糧包括枯樹葉、蜆、螺等;而小魚棲身及保護自己的地方,則有貝殼、蠔殼及石縫等。 接着,小作家們學習了關於珊瑚的知識。珊瑚是珊瑚蟲及其骨骼的通稱,珊瑚蟲是刺絲胞動物,生長在珊瑚骨中,與蟲黃藻共生。蟲黃藻透過光合作用為珊瑚蟲提供源源不絕的營養物資。珊瑚的繽紛色彩,來自共生藻的多種色素,讓它能隨不同環境而呈現不同的顏色。然而,當海水溫度過高,共生藻離開珊瑚骨,珊瑚會失去色彩,這種現象稱為「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時,令珊瑚蟲無法吸收足夠營養,甚至令珊瑚蟲死亡,影響整個珊瑚群落正常運作,問題不容忽視。 ▲小作家們乘搭特製玻璃底船,觀賞不同種類珊瑚和海洋生物。 除了珊瑚,小作家們亦認識了其他在珊瑚礁生活的生物。顏色豔麗的鸚鵡魚,牠的嘴巴長得像核桃的開合器,以便牠咬碎珊瑚骨,吞食蟲黃藻。而長滿尖刺的海膽,嘴巴長在腹部,方便吸食岩石上的藻類食物,另一方面牠的肛門就長在頭頂上,十分有趣。再者,不同的海洋生物會利用自身保護色,以應對海洋中的重重威脅,正如鯊魚腹部是白色,背部顏色較深,有助年幼的鯊魚在大海中保護自己,因為當有陽光時,從海底往上望是鯊魚可隱藏在白光中,較難被敵人發現,反之從上往下望,顏色比較深,鯊魚的保護色亦能發揮作用。 ▲梁永健(Tony Sir) 細心觀察大自然 曾出版《與孩子一起上的十三堂自然課》、《生態悠行─綠色香港》、《綠色香港─生態欣賞與認識》的中學地理老師梁永健(Tony Sir)亦來到小作家課堂,分享創作多本生態書籍的心得及技巧。Tony Sir熱愛旅行,他分享了自己到訪復活島看摩艾石像、北極圈探訪聖誕老人,以及在沙漠車輛掉進沙坑無法前進的經歷。他鼓勵小作家們平時多觀察、接觸大自然,可到城門郊野公園看猴子、夏天到大埔滘看螢火蟲、秋天到大棠看紅葉等,對事物有興趣亦可上網搜尋資料多加認識,再把經歷和感受透過文字表達出來。另外,他亦跟小作家們討論香港面對珊瑚白化的威脅,呼籲小作家們可從日常生活習慣做起,減少用電,例如:房間沒有人就關掉燈和冷氣。 ▲海下灣保留了四座石灰窰遺址,也就是從前海下灣村民利用珊瑚骨和貝殼燒製石灰的地方。 小作家心聲 鄧卓豐 聖類斯中學(小學部) 小五 今天學到很多海洋知識,而且透過船底玻璃,看到珊瑚和附近生物,覺得很有趣。 楊鈺凝 九龍塘學校(小學部) 小五 由於第一次坐玻璃船看珊瑚,十分難忘,同時亦認識不同魚類的有趣特徵,例如有些魚類利用自身顏色來保護自己。 郭冰瑩 聖公會彼得小學  小四 坐玻璃船見到不同種類的珊瑚、海參、小魚等,十分刺激。另外,透過課堂活動,設計魚服裝,令我可以思考魚類在大海中如何保護自己。我們以石頭為設計理念,衣服是灰色,上面有些石紋,希望小魚能在石縫間躲藏,不容易被捕食者發現。 撰文:李翠琼 攝影:黃永昌

體驗農耕苦與樂 發掘寫作題材

投入動物保育十多年,與朋友合作開設「清潭地產」農場的生態作家馬屎老師,早前為初中組的小作家們主持流動教室,讓小作家們體驗悠閒農夫的生活,並介紹香港的農業現况,以及如何將農務體驗和自然觀察的感受得來的第⼀手資料,運用在寫作之中。 香港農業概况 5月12日,馬屎老師帶領一眾小作家來到「清潭地產」農場,向小作家們簡介香港農業發展的情况。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政局動盪不安,大批移民湧入香港,他們大部分是農夫,因此帶來了農業技術。而人口暴增導致食物需求急劇上升,政府為解決糧食供應問題便鼓勵港人耕種,配合在香港多個農地附近建立灌溉水塘,例如清潭、鶴藪等,促進本地農業的發展。到了七、八十年代,香港農業蓬勃發展,農作物自給率達百分之三十。然而,隨着城市化及製造業發展,加上香港的飲用水不足,政府把灌溉水塘改為飲用水塘,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農業在九十年代已由蓬勃走向式微,目前香港主要靠中國大陸來滿足對農作物的需求。 ▲生態作家 馬屎老師 馬屎老師再講解香港現時的農業狀况,他說:「清潭這區的農地,可大概反映香港現時的農業狀况,包含幾個類別的農場:以傳統方式耕種的常規農莊,重視環保及食用安全的有機農莊,以試驗性質及實踐興趣形式經營的農莊,以及讓人前來休息放鬆為目的的悠閒農莊。」 他續稱,「清潭地產」屬於悠閒農莊,以安息為宗旨,農莊內搭建了一個竹棚,棚內安裝了兩張吊牀。竹棚右邊規劃了一個讓人踱步默想、思考人生的迷宮——明陣。而竹棚左邊的一塊農地則種植了玉米。值得一提的是,農莊內種植了幾棵向日葵。當日所見,其中一棵開得十分燦爛,另一棵則含苞待放。馬屎老師解釋,這幾棵向日葵在不同時期栽種,因此當第一株凋謝了,第二株剛好花開,那麼任何時候都有向日葵點綴農莊。 創作初期,大家不用想太多,只要熱愛寫作就夠了, 什麼都寫, 亂七八糟也沒關係。當你慢慢長大, 就可以從以往亂七八糟的作品中,整理出個人思想及寫作風格特色。 —— 生態作家 馬屎老師 了解農夫生活 馬屎老師曾出版書籍《非常生態人》。他主張用五官感受、觀察生態,然後再寫作,那樣文章才會精彩吸引。他與小作家們分享作為農夫的悠閒生活:「早上五、六點天剛亮就會起牀,到農地整理農作物;到九點左右陽光變得猛烈就會離開農地,或是約家人『飲茶』、或是躲在竹棚裏睡吊牀乘涼、喝花茶;到了傍晚時分太陽下山,才會再幹農活。由於『清潭地產』的定位是悠閒農莊,所種的農作物也比較粗生,不需要太多時間打理。此外,農場特別設置了水溝,製造適合營火蟲生活的環境,所以入夜後可看到螢火蟲,還有機會遇到從附近郊野公園走來的小鹿、貓頭鷹和野豬等,生活十分寫意。」 ▲馬屎老師教導小作家們正確使用泥鏟。 流動教室原定安排小作家們在「清潭地產」體驗種植睡蓮的農務,但當日烈日當空,戶外氣溫高達三十多度,活動被迫中止。儘管未能體驗整項農耕活動,小作家們仍到農地嘗試田園工作。部分小作家拿起尖頭鏟幫忙鬆土、翻泥,把泥鏟進膠桶,其他小作家就排成一列,把膠桶傳遞到馬屎老師事前挖好的大坑,將泥倒進坑中,為日後種植睡蓮作準備。在炎炎烈日下,小作家們曬得滿頭大汗,但沒有因此放棄或停下手。馬屎老師就以農莊的農作物慰勞一眾小作家,將蕃薯製成餅乾,將菊花煮成菊花茶,給辛勞過後的小作家們享用。 馬屎老師說:「耕種有苦亦有樂,今天的活動,若有同學覺得被曬得很辛苦,請記住這種辛苦;若有同學覺得睡吊牀很舒服,也請記住這種感覺。因為有一天在寫作時,這些體驗和感受就會再次浮現於腦海,成為你的靈感。」生態作家創作心得 馬屎老師的正職是從事動物保育工作。他表示,寫作於他而言,是一個讓大眾反思人與大自然、或不同生物關係的途徑,亦可以算是一個意識形態的教育。他分享道:「寫作時,首先要了解受眾是誰。若是普羅大眾,則不能使用過多專有名詞,文章需要盡量淺白直接;若受眾主要是關心動物的保育人士,我就會寫得比較深入。」 小作家心聲 李晉顥 英華書院 中三 「看得出馬屎老師很有心思地規劃農莊,特別是那幾棵向日葵,一棵凋謝,另一棵就會盛放,給人一種朝氣勃勃的感覺。」 江怡霖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中一 「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風格,首先用心感受,再寫作,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今次寫作活動令我明白到農夫的生活,既有悠閒的時刻,亦有辛苦的時候。」 撰文:李翠琼 攝影:黃永昌

活化後的舊牛奶公司倉庫 參觀藝穗會 學習劇場創作技巧

在中環鬧市裏,一幢樓高三層、紅白磚牆的舊建築格外醒目,它曾經是舊牛奶公司的倉庫,現已活化成當代藝術空間—藝穗會,場地設有賽馬會劇場、地下劇場、畫廊、咖啡室及酒吧等表演場地。今次「流動教室」邀請藝穗會助理節目經理梁嘉詠(Offy)帶大家一同參觀藝穗會,途中巧遇穿越時空的孖生姊妹「牛奶妹」及「皮草姐」,引發許多趣事;而編劇林珍真亦教大家利用舞台設計,豐富創作的內容。 早在1892年,舊牛奶公司倉庫於中環下亞厘畢道落成,直至1970年代遷出。該倉庫採用安妮女王復興式建築風格(Queen Anne Revival),現已被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建築物丟空十多年後,及至1983年,藝穗會進駐這個殘舊地方,經過多次復修及改造,變成一個多元化的藝術空間。(撰文:陳慶賢) http://video3.mingpao.com/202105/BUS20210506_01.mp4     儲存皮草地方 化身黑盒劇場 小作家參觀藝穗會時, 分別遇上穿越時空而至的孖生姊妹——「牛奶妹」及「皮草姐」,前者來此尋找「增高牛奶」;後者想找「黃金皮草」,都是與建築物前身——舊牛奶公司倉庫有關。以前外國人聚居於中環及半山區,由於天氣潮濕,舊牛奶公司倉庫便劃出一個儲存皮草的地方,(現在已經改建為賽馬會劇場),劇場仍保留舊時掛起皮草的黑色掛勾。 賽馬會劇場由古蹟改建而成,有歷史限制,規模不能跟大劇院相比,故採用「黑盒劇場」模式,沒有固定燈光、舞台,甚至觀眾席也可以隨意擺放。劇場亦保留舊牛奶公司倉庫時期的三個大窗和外框,這些建築特色深受劇作家喜愛,甚至將它們納入舞台布置。   全港首間超級市場 搖身一變成拉闊音樂場地 一行人轉移到「奶庫」,以往是售賣凍肉及奶製品的地方。1916年,「奶庫」更成為香港第一間超級市場,設有櫃位專門售賣剛剛加工完成的肉類及奶製品。Offy表示:「在保育方面,我們希望做到新舊並存效果,所以請建築師、建築顧問修補七彩繽紛的瓷磚、保留天花吊扇等。『奶庫』現時主要是舉辦拉闊音樂的表演場地,可以進行不同種類的音樂會和表演,有流行樂隊、Jazz、古典音樂等表演,場館內同時供應餐飲,觀眾可以一邊品嚐美食,一邊欣賞音樂。」   挖深地下約1.4米 改建地下劇場   活化地方不只於此,昔日加工肉類及奶製品的地方,亦改造成可以容納70至120位觀眾的地下劇場,視乎劇場設計,場地可舉辦戲劇、音樂會、分享會等活動。「以前為了以低溫來保存牛肉及奶類製品,這個地方設計成樓底矮、地板高的地方;但是改造這個空間成劇場時,我們將地下挖深約1.4米,並且加鋪彈弓地板,以保護演員及舞蹈員演出時不受勞損。」 最近藝穗會亦作了一些新嘗試,例如舉辦一些體驗劇場演出,將整個表演空間轉化,「觀眾不必坐在觀眾席上看表演,而是遊走在幾個劇場及藝術空間,欣賞不同的演出。」除了以上介紹的地方,藝穗會還有許多地方保留了歷史遺跡,例如由冰庫改建成酒吧、停車場改建的畫廊等,留待一眾小作家自行發掘,找出劇本創作的靈感吧!   自由編排觀眾席 拉近彼此距離 相對大型劇院冠冕堂皇的舞台、燈光布置,黑盒劇場的設計便簡單得多,但是在創作上卻有很大發揮空間。黑盒劇場極具彈性,舞台面積及觀眾席可切合節目需要而作出改動。是一個細的空間,沒有固定模式、著重靈活舞台設計的劇場。舞台多數是四向形式,觀眾可從不同角度欣賞戲劇。林珍真表示:「在這種自由設定下,演員與觀眾的距離非常接近;有些演出甚至是大家坐在一起,製造親密的感覺,彼此成為朋友。許多創作者都喜歡黑盒劇場的模式,可以跟觀眾一起流淚、一起笑、一起驚訝,共同經歷情感起跌的獨特性。」 如果小作家想寫一個適合黑盒劇場演出的劇本,不妨先思考兩個問題,「首先,我們要考慮將觀眾放在哪些位置欣賞演出,例如整個舞台側旁、一起圍成圓圈、分別散落於劇場四角,或者只能見到演員背影的地方,劇本完全由創作人決定。其次是設定觀眾與演員的距離,想他們近距離欣賞,或配置到較遠的地方,都是考慮因素之一。」   善用燈光、聲音、布景 融入劇作演出 「劇院空間較大,所以需要很多舞台燈;而黑盒劇場細小得多,有時只需一盞地燈便足夠。小作家寫劇本時,可以想像一下故事場景需要怎樣的燈光設計,或者只用幾支蠟燭燈光,便能令劇本更加豐富及立體。」 聲音亦是另一個重要元素,藝穗會地下劇場有一個細小窗戶,常聽到街外人聲、車聲,「創作者也要留意這些聲音,啓發撰寫劇本靈感,例如『牛奶妹』及『皮草姐』身處充滿牛隻的年代,到現今中環街道上醉酒漢的叫駡聲,交代時空穿越的背景;或者寫《安妮日記》劇本,講述主角長期匿藏在地下室裏,場外街道的聲音也可以寫入劇本,成為想像空間。」   除了燈光及聲音外,小作家還可以將布景與場景融合,藝穗會黑盒劇場保留的三個大窗和外框便是好例子,「幾隻大窗和外框帶有傳統建築風格,編劇不需再花心思設計場景,演員借此來配合演出,令觀眾有置身其中的感覺;而地下劇場亦保留了許多破舊牆壁,令人聯想到監獄、密室及秘道。林珍真也建議,小作家創作劇本前,可以去演出場地逛逛,留意這些空間的燈光、聲音及布景,以便找尋創意及靈感。」   明訂寫作重點 有助組織靈感 相信參觀藝穗會後,小作家有很多創作靈感,如何將它們組織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劇本,或者令文章架構更加紮實?林珍真教大家明確訂立寫作重點, 包括時間、人物( 角色)、問題、角色動機等元素。「故事發生的時間,炎夏或落雪的季節會有不同場景;而故事出現的人物,只有「牛奶妹」及「皮草姐」兩姊妹;或增至60位小作家一起參與,劇情考慮也大有分別。」 「大家參觀藝穗會後對哪些地方特別有興趣?例如賽馬會劇場、奶庫、冰庫、地下劇場、畫廊等,在這裏找出最有感覺的地方,作為故事發生的地點吧!同時,紮實的劇本一定有發生的事情,例如家庭糾紛、情侶分手,甚至是緊張刺激的謀殺案;亦要交代角色心中的動機,例如關係疏離、爭執的原因。」   小作家心聲 金文泰中學 中二 丘裕康 雖然沒接觸過舞台劇本創作,但原來創作時要留意許多細節,這對寫作上有一定的幫助,如寫人物角色時,可多加注意出場或走位的情節, 令文章變得生動有趣。這啟發了我很想加入學校的話劇組,編寫劇本。 聖芳濟書院 中一 宋志城 平日書寫抒情文、記敍文等文體,沒想到還有其他文體,完全跳出箇有寫作的框架。今次導師指導的舞台劇本是全新嘗試,令我更加熱愛寫作,及提升我對寫作的運用;期望日後能寫出動人的劇本。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