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遊記

突破課堂教學框架 活動多元激活創意

寫作源於生活,日常每個細節都可以是寫作的靈感來源。在過去的學年,《明報》與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安排一系列多元化的寫作活動,邀請不同範疇的作家、專家、學者,教導小作家從生活中發掘素材,訓練創作思維,增強寫作技巧。 鄧宛霞(圖左)和耿天元(圖右)為小作家講解角色行當的分類。 認識本土 涉獵文化 「小作家培訓計劃」自2012/13學年開始舉辦,起初只為初中學生提供寫作培訓,目前計劃涵蓋初小組、高小組及初中組,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寫作活動。新學年的培訓計劃即將展開,現正招募參加者。 2015/16學年培訓活動的其中一個焦點是歷史與文化,不同組別的小作家,分別走訪文化館、博物館、電影資料館、戲曲劇場等,實地認識香港歷史,涉獵中華文化;而多位來自不同領域的作家,以深入淺出的方法和互動教授形式,培訓小作家各種文體的寫作技巧,包括小說、自傳、描寫文、抒情文及說明文,甚至食經及影評等,讓他們能作多方面嘗試。 「流動教室」遊坪洲 賞京崑 「流動教室」是「小作家培訓計劃」別樹一幟的培訓項目,旨在突破傳統教學框架。上學年初中組的「流動教室」共有4個,各自精彩,首先是「春日坪洲文學散步」,由居於坪洲的詩人飲江帶領一眾小作家,遊走這個小島的風景名勝,穿梭橫街窄巷感受地道的風土人情,享用傳統食物,復欣賞文學,思考寫作,且即席揮毫,度過一堂不一樣的學習課。 初中組另一個「流動教室」在京崑劇場進行。京劇崑曲被尊為中華文化瑰寶,京崑劇場創辦人兼藝術總監鄧宛霞及導師耿天元,不僅給小作家講解「京崑藝術的文化底蘊」,介紹角色行當的分類,縷述打擊樂如何貫穿整個表演成為世界絕無僅有的一門演出,還即場示範唱腔、做手,令小作家大開眼界。 饒宗頤文化館導賞員向小作家介紹香港百年歷史,讓他們學習更多歷史知識。 訪大夫第 向文壇宗師致敬 初中組「流動教室」尚有由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何佩然教授,帶領小作家走訪元朗大夫第、清暑軒及覲廷書室,觀察往昔士大夫的居所、科舉年代的書室和接待考生的客舍,從認識歷史古蹟到啟發寫作靈感。在香港電影資料館,作家兼電影人黃勁輝與小作家一起觀賞他花了6年時間拍攝、向當代文壇宗師致敬的紀錄片《劉以鬯:1918》,並親自講述拍製影片的歷程、劉以鬯的寫作成就及其生活點滴。 乘電車學寫作 探知歷史建築 高小組的「流動教室」精彩程度也不遑多讓,資深編輯兼作家李洛霞以「電車『慢遊』細味城市百年變遷」為題,講解也斯、小思及阿濃等知名作家描寫電車與城市面貌的筆法,再帶領一眾小作家分乘兩輛古典電車,自西環屈地街車廠,前往港島東區筲箕灣東大街總站,細看沿途風光,並印證導讀文章所述景貌,了解電車沿線市區變化之餘,也掌握箇中寫作技巧。此外,作家兼文化旅遊人陳天權,帶領小作家暢遊由昔日歷經檢疫站、監獄、醫院,而活化成功的饒宗頤文化館,又以「香港歷史建築和保育」題目主講,教導如何從中發掘寫作素材,以及遊記的撰述技巧。 觀動畫麥兜 悟做人道理 初小組亦有一堂「作家精讀坊」,就是在香港電影資料館欣賞港產動畫電影《麥兜故事》。屬於本土創作的《麥兜故事》,從繪本到動畫,既有地道的文化內涵,又標誌着香港精神,電影場景充滿大量香港本地特色街景,當中亦穿插了一些歷史大事。放映完畢,作家、大專兼任講師唐希文帶領小作家認識主角卡通人物「麥兜」的造型構思,從中學習影片縷述的香港歷史和做人道理。 初小組小作家坐在地上與「雄仔叔叔」阮志雄(圖左)互動,表現十分踴躍。 寫作日營 輕鬆多樣 「寫作訓練日營」是培訓計劃另一亮點。本學年分成高小組及初中組兩天進行,在整天輕鬆活動中,高小組既有舞台經驗豐富的張飛帆講解舞台劇劇本編寫技巧,又有資深文化考察工作者徐振邦分享「穿街過巷 香港探奇」的心得;除此,小作家嘗試即席創作劇本,現場演繹話劇,發揮無限創意。初中組日營則有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高級講師宋淑慧,跟小作家探討新聞報道與報告文學的異同;有香港巴士迷教父稱譽的資深新聞工作者及出版人陳自瑜更主講從巴士看世情,以及作家兼資深編輯李洛霞引導小作家根據多位香港作家對香港本土風貌的描寫片段,即席「串流」創作。 小組討論有助加強團體合作精神,集思廣益。圖為初小組小作家的討論情況。 「寫作訓練日營」在輕鬆的活動中學習各種寫作技巧。 培訓班寫作技巧與思考並重 培訓班主要教授寫作技巧,但並非如課堂式的授課,其中初小組最為活潑,小作家坐在地上與講者互動,家長從旁「觀課」,既分享過程中的歡愉,也能掌握一招半式,往後適時引領孩子學習。初小組的培訓班,有自稱「故事人」的「雄仔叔叔」阮志雄講解故事創作的靈感來源,資深創意人劉遠章教導如何啟發創意思維,以及由擅長創作兒童故事和手製繪本的Auntie Van Van主講「寫作由幻想開始」。 高小組培訓班的講題則貼近生活,作家兼編輯方舒眉分享「觀察生活 隨心寫作」的心得,指導用心感受發生在身邊的平凡事,就能把隨想化成文字;周淑屏擅寫吃的溫情小品,她以「為食寫作:寫食物、寫人情」為題,教導怎樣將對食物的感覺,轉化成寫作材料;曾當社工的「寫作人」蔣慧瑜主張「寫作說理不說教」,認為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小故事,只要言之有物,也可引申為大道理,並透過文字發放正能量,激勵讀者;資深教育工作者、現專注兒童及青少年文學創作的馮珍今,則以「故事的構思與寫作」為題,分享箇中竅門。 兒童故事和手製繪本作者Auntie Van Van主講「寫作由幻想開始」。 廣告、電影、文學、寫作 無論是講者類別或講題,初中組的培訓班都很不同。作家兼資深廣告創作人鍾國強講解廣告創意的竅門,以及文字在廣告的運用要點;職業導演及專欄作家趙崇基,指電影與文學同屬創作,甚至互為影響,並講述「電影與寫作」的關係;曾分別以新詩及散文奪得文學獎的劉偉成,以「新詩與散文靈感的捕捉」為題,傳授創作的法門;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劉燕萍博士,則以「從妖猴到聖佛——西遊記中悟空的成長路」為題,剖析作家筆下角色帶來的感悟,以及了解當中的文化意象。 「作家精讀坊」推介傑作 「小作家培訓計劃」鼓勵閱讀,因此各組均設「作家精讀坊」,分別由作家及大專兼任講師唐希文,資深編輯李洛霞,以及資深中文科主任蒲葦主持,他們導讀名家傑作,復分析創作思維、寫作技巧,所推介的作品遍及古今中外,如《城南舊事》、《小王子》、《安妮日記》等。 小作家及家長心聲 陳欣希 九龍禮賢學校 升小五 參加了「小作家培訓計劃」後,我學到很多寫作技巧,例如描寫文和小說,以及人物角色設定技巧。在饒宗頤文化館舉行的「流動教室」,讓我認識到不同歷史建築的結構特色,很有趣。另外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介紹香港由開埠至今的歷史,從圖片中可以看到每個年代的生活情况,令我認識更深。 陳熹樂 國際基督教音樂小學 升中一 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能夠走出班房,到不同地點學習,比在校上課更加有趣。我學到各種寫文章的技巧,像如何利用開首一段吸引人閱讀下去。 陳子朗 拔萃小學 升中一 培訓計劃以互動形式教授寫作技巧,不只邀請專家主持講座,更設有「流動教室」,帶大家走出校園認識不同事物;我認為「文學散步」的形式可以讓學生親身觀察和體驗,實地尋找靈感和素材,能啟發他們的創作思維,比傳統授課更加有趣和豐富。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