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好時光

《如果你有一個想法》

講者:菜姨姨 推薦作品:《如果你有一個想法》科比.亞瑪達 上載日期:2019年7月18日 http://video3.mingpao.com/201907/BOK20190730_08.mp4 簡介:本書曾獲得「2014美國獨立出版圖書金獎」,主題圍繞著一個精彩的想法,以及把它想出來的小孩,配以充滿象徵意義的圖像、連貫且具體的情境,可激勵小作家們接納自己的想法,給它成長的空間,並將它實踐。

《最早的記憶》

講者:劉偉成 推薦作品:柳田邦男 伊勢英子《最早的記憶》 上載日期:2016年08月25日 簡介:與其說這是書介,不如說我是在介紹一位繪本作家,和一種讀法。在寫作上有所謂「隱括」的手法,就是在作品中運用典故,但讀者不知道典故不打緊,無礙閱讀,但知道了卻可以領悟更多含藴。要打開深層次的理解,我們或需一條鑰匙,接着為大家介紹的就是一本鑰匙書,叫《最早的記憶》,由兩位作者合著。 書的內容,顧名思義,就是關於某種感悟,兩位作者各自表述相關的「最早的記憶」,例如「悲傷」,伊勢英子憶述最早的記憶是看着爸爸的背影日漸沈默和孤單——爸爸患病後,不斷獨自作畫以排遣寂寞;臨終前,爸爸向作者要求一件紅色毛衣,最後爸爸就穿着這件毛衣躺在棺槨中。伊勢英子寫道,爸爸去世三年,始能從他的背影中解脫出來。看完這篇文章,你大概明白為何伊勢英子筆下的父輩形象,如在《書的手藝人》和《大提琴與樹》等繪本中,都顯得孤獨而專注,總是很平和地在灌溉年幼的心靈,這對現在的「怪獸家長」無疑是相當真切的勸喻。當然你沒有看過《最早的記憶》不影響你欣賞她的繪本,看過了便會有更深的感通。 而在「存在的理由」中,作者談及她第一次感到自身的實存,就是在快要交稿前,往往會對自己的作品諸多挑剔,於是試過將之統統破壞,大幅修改或重畫,作者說:「明知畫作中有別人的影子,卻佯裝不知,最後崩解的會是自己」,又說「我相信,全白的我,將會有新的邂逅及無限的可能。」知道這樣的信息後再去翻《畫之旅》這繪本,便會有更大的領悟:封面畫的不就是梵谷的向日葵房間嗎?作者推門進來時顯得垂頭喪氣,因為他知道自己正活在前人的影子下,無法擺脫。但在文章最後伊勢英子寫道:「好大一片白色,它期待眼睛和手留下新的記憶。」原來這繪本就是作者建立自我形象的心路歷程。存在主義的大前提是人是給投擲到現在的光景中,彷彿只能無奈地接受和努力適應,但在《畫之旅》中,最後一頁是主角自己勇敢走入畫紙中,成為一道風景。 現在就讓我以伊勢英子的繪本《最初的質問》來呼應《最早的記憶》的內容吧。繪本全部都是設問,起初問的是:「今天,你抬頭仰望過天空了嗎?天空是遠還是近?」「對你來說,美好的一天是怎樣的一天呢?『謝謝』這句話,你今天說過了嗎?」最後她問:「靜心閉上眼,你可以看見甚麼?」;「提問與回答,對現在的你來說,需要的是哪項?」;「在你心中,是否存着一心一意想要去做的事?」;「對你而言,或者是對你所不認識的人們,以及不認識你的人們而言,所謂的『幸福』是甚麼?」 如果你明白作這些撫心自問的原委和心情,你的人生將會出現豁然開朗的景色。

《銀河鐵道之夜》

講者:鄭子遴 推薦作品:《銀河鐵道之夜》宮澤賢治 上載日期:2019年7月16日 http://video3.mingpao.com/201907/BOK20190730_10.mp4 簡介:故事講述主角喬邦尼在銀河鐵道的奇異旅程中,透過途中遇到的人和事,摸索自己的人生方向。故事以追尋幸福為主旨,幻想性與文學性兼備,小作家們可以透過故事,了解人類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聖經》

講者:劉偉恆 推薦作品:《聖經》 上載日期:2017年06月05日

《三國傳真》

講者:葉德平 推薦作品:《三國傳真》陳萬雄 上載日期:2021年8月25日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110/BUS20211006_03.mp4 簡介: 《三國傳真》這本書特色是兼顧閱讀興趣和中學生的語文及歷史學習需要。這套圖錄式的書籍分成四冊,由東漢中葉黃巾之亂至晉司馬炎滅吳統一,歷96年。為了讓學生感覺、感受及體驗歷史,他以遺迹古跡、文物、山川形勝、地圖、復原圖等約700多幅圖像輔助加以文字說明,還原三國歷史現場,增加實感。每章之間設有專題,豐富立體地說明地理、社會、經濟面貌,有助學生了解當時社會方方面面。況且,《三國傳真》提及多個事例說明小說《三國演義》與史書《三國志》的分別,以及內含建安文學七子與歷代著名詩人關於三國唱咏作品,有助學生在語文及歷史課程上進行延伸閱讀,開卷有益,增廣見聞。

《尋牠——香港野外動物手札》

講者:蕭欣浩 推薦作品:葉曉文《尋牠——香港野外動物手札》 上載日期:2018年06月22日 簡介:每次走進香港的郊野,你會細心留意身邊的每一個「牠」嗎?牠可以是天上的飛鳥,可以是地上的走獸,總會趁你不為意,從視野中溜走。作者葉曉文漫步在山林間,把牠們的名字和故事寫進旅程,把姿態一一繪下來,輯錄於這本書中。希望你讀過這本書後,將來走入山林小徑,也可以認出遇到的每一個「牠」。

《綠衣人》、《番薯勳章》

講者:李洛霞 推薦作品:李潼《綠衣人》、《番薯勳章》 上載日期:2016年07月22日 簡介:打開台灣作家李潼的小說集《綠衣人》,書裏第一篇小說〈帶爺爺回家〉幾個字就十分吸引,從來都是「爺爺帶我回家」,怎麼這裏卻倒轉了,到底說些什麼?於是坐下來,安安靜靜的讀小說。看完了,心裏卻平靜不下來。 這兩年常聽人說「生於亂世,有種責任」,其實真正「生於亂世」的是我們的祖父母輩,像小說裏的爺爺,因為戰亂,離鄉別井幾十年,終於有機會回家了,可是回鄉前夕,爺爺卻翻箱倒籠的找東西。然後,他就帶着一大串鑰匙和我(十四歲的小夏)一起登上飛機。爺爺身上掛着大大小小的鑰匙,走到哪裏都鐺鎯鐺鎯的響,保證不會走失,但是,能保證他回到老家,開得了那些門窗和箱子,還有與我祖母一起扣上的定情鎖嗎? 李潼的另一本書《番薯勳章》,內容輕鬆多了,書裏廿多篇小說,裏面的主角都是阿龍,有論者認為這本書改為《阿龍求學記》都可以,因為小說的重點都是阿龍小學時代發生的大大小小事情,書裏的阿龍頑皮搗蛋,會犯錯,甚至試過偷改成績表、離家出走。其中一個短篇〈番薯勳章〉,就是阿龍和同學一起去偷番薯,正要燒烤時,被當場捉住了。農夫拿着鋤頭,狠狠的盯着他們……。 不過,阿龍雖然調皮,心地不壞,而且平心靜氣想一想,他的許多「錯」,其實都是我們小學時代「不容錯過」的小把戲,只是表現方式不同了。日後回想,都是有趣的事,又都成為美好的童年記憶。

《野草》

講者:劉偉成 推薦作品:魯迅《野草》 上載日期:2016年08月18日 簡介:《野草》所載的23首散文詩,是魯迅於1924年9月到1926年4月期間寫成的,歷來都因其象徵性強而顯得晦澀難明,於是評論者每每籠統地說魯迅在歌頌革命烈士,表現他們像野草般生命力頑強。 中學時初讀《野草》,只是走馬看花,沒有甚麼深刻印象,這兩年重讀,常令我思及在近年香港紛亂的社會氛圍下應當如何自處,這可能也可以為有同樣迷茫的學生提示一點思考方向。 我就用《野草》的一些例子來說明吧。《野草》卷首的題辭寫於1927年,當時是軍閥割據的時代,整個中國,較之現在的香港更撕裂,人心更惶惑。魯迅寫這篇題辭時剛好是給軍閥祺瑞通緝,於是南下到廣州暫避,他憶述執筆時,樓下還是滿佈警察放哨,緊張氣氛猶可想見。這篇題辭可說是解讀整本《野草》的重要鑰匙。例如當中有一句:「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明明說不生喬木,但第一篇〈秋夜〉中卻重點寫那兩棵直插天宇的棗樹。這代表本來沒啥養份的土地上,還是有高遠理想的志士供人景仰,加上不少孩子為了採棗子用長桿子來打,令樹受傷。最後還以撲火的小青蟲來映襯棗樹直衝天際的星星和月亮。在混亂的時勢中,作者似乎在尋找像棗樹那樣既能包容小節又有衝天志向的仰望對象。這也是我近年心中常泛起的渴望,但最後每每是「不生喬木」之歎。 當然不乏人批評魯迅自己不去當喬木,只站着打邊鼓,這個取態是否正確,姑且不論,但魯迅要表達的是強烈的反思意向。在〈風箏〉中,作者因小時候不允許弟弟放風箏而歉疚,以往由於給選作課文,所以只會單篇看,會認為作者不過是在憶述兒時往事,但將之放回《野草》的語境看,便會讀出作者更深層的吶喊。在題辭中,作者寫道:「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我們由此可知魯迅是在反省自己是否有份造就這樣的裝飾地面?尤其作者在《狂人日記》的結尾作了救救孩子的吶喊,我們更可以體悟到作者是在反思自己有沒有以「精神虐殺」的方式令那年代的土壤變成扼殺喬木生長? 《野草》最末一篇是〈一覺〉,其中提到看到一位少年人拿着一本《淺草》雜誌,「淺草」跟「野草」當然是首尾呼應。後來,馮至憶述,他就是那少年人。作者說那雜誌是一份豐饒的禮物,魯迅其實是在思考我們為下一代準備甚麼禮物,不無愛爾蘭詩人葉慈為愛女祈求「豐饒羊角」的情深。 在現在紛擾的時勢,我們未必一定要來當喬木,但至少我們有否檢討自己是否有份污染土壤,令它難以孕育豐饒?

《它:一個男孩的名字》

講者:君比 推薦作品:戴夫•佩爾澤«它:一個男孩的名字» 上載日期:2017年03月30日 簡介:本書是美國作家戴夫佩爾澤的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講述他從4歲到12歲,在家中慘被親生母親身心虐待的真實故事。作者的媽媽因經歷婚姻失敗,開始酗酒,長期情緒不穩,在四名兒子當中挑選排行第二的作者來發洩,毒打,刀傷,咒罵,拒絕給予食物,令作者長期處於飢餓,恐懼,屈辱中。最後,他的小學校長和老師決定報警,作者才可以逃離媽媽的魔掌,在幾個寄養家庭成長,渡過青少年時期,長大後加入美國的空軍,並經常去不同地方主持講座,講述自己的經歷,鼓勵有同樣悲慘遭遇的人不要放棄自己。作者90年獲得J.C.佩尼黃金律獎,93年更被評選為美國十大傑出青年,翌年在日本神戶召開的評選世界傑出青年國際會議上,作者更被評選為世界傑出青年。最令我敬佩的是作者選擇原諒長期虐待他的媽媽,和在作者幼年時期已經離家而去的爸爸。在爸媽離世時,他一直守在他們的病榻旁,陪伴他們渡過最後的一刻。

《歷史的際會》

講者:蒲葦 推薦作品:何福仁《歷史的際會》 上載日期:2016年02月24日 簡介:《歷史的際會》像描述一場經典的球賽,賽前握手的雙方是古代與現代、古文與白話文。以為現代足球有了前人經驗,戰術綿密,錦標便手到拿來?未必!我認為作者的幾句序言可用來概括整場球賽,「我反覆閱讀這三本史傳(指《左傳》、《國語》和《戰國策》)……有時竟感覺古代的人事豈曾完全過去,古人不一定古,今人未必全今,古今相承相通,這種經驗,希望讀者同樣可以體會,獲得啓發,並參與其中的對話。」 作者何福仁先生以豐富的知識作旁述,帶領讀者前後左右兼顧了整個球場,前後左右,變成知識,就成了書中的古今中外。這本書很耐看,看一次不能完全明白,必須反覆細嚼,味道才慢慢熏出來。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知道這些有什麼用?大概沒有實際的用途,但絕不等於沒用。「沒有對過去的記憶和認知,就不能分辨現在,更遑論計劃將來」。時間的意義,在過去,更在將來,這就是歷史值得重視的原因。作者更進一步指出,「人類文明的進步,就靠對過去的記憶和認知……一個沒有歷史,或者不尊重歷史的城市,只是了無掛塔的浮城」。 此書以多變的叙述模式為我們提神。一個個近乎短篇小說的精彩故事,一段段表現人物性格特徵的精彩對話。事件與人物,都完成了歷史任務,而作者出入古今中外,無非想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其實也在認識他人,而重人的精神,就是終極關懷。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