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寫作指導

提升思考表達能力 從作家創作學習寫作訣竅

寫作需要三分天才,七分努力;如果本身沒有資質,就要將勤補拙,多看書多學習,或借助名人著作來吸取文學底蘊,從而寫好文章。為了讓小作家掌握深層次的思維訓練,講者梁科慶借劉以鬯的小說分享寫作可跳出慣常的二維思維,學習構思、推理是怎樣的一回事;並分享更多思考和思維能力之間的區別。另一作家游欣妮,則介紹吉竹伸介的繪本,有助培育出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撰文:曾劍華) 學習敘事方式 研究劉以鬯作品講故事技巧 寫出一篇好文章絕非易事,既要有「起承轉合」,情節更要留下伏線。講者梁科慶看過不少著作,有感劉以鬯的小說世界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因此以「名著解讀—劉以鬯《對倒》」為題,指導結構和意識流手法,有助文章變得引人入勝。 認識創作之路 講者笑說同學年輕,未必認識劉以鬯,除非特別喜歡香港文學,才會留意其作品。 他分享劉以鬯一天會寫出超過十份報紙的專欄內容,他對寫作的熱情非常澎湃;就讓小作家認識他何解會有這麼豐富的創作力。「劉以鬯生於上海,40年代當過編輯,50年代出任《星島周報》執行編輯及《西點》雜誌主編。之後旅居星馬,並於1958年回港出任多份報紙副刊編輯, 包括《香港時報》、 《星島晚報》 、《快報 》等。80年代,他創辦月刊《香港文學》,提升香港的文學價值與地位,其文字與眾不同,既做到自我娛樂,也能娛樂別人,同時具備實驗精神和反傳統意識。作品《對倒》是部有人沒故事的小說;《酒徒》中的意識流,顛覆了當時文人以寫實方式寫作的方式;《吵架》創作出來的小說以物件來講故事,文中沒有人物、沒有高潮迭起的情節。還有《動亂》,以寫物的表述來寫人,每本作品都值得欣賞。」 讓對倒說故事 好的作品往往能引起閱讀的興趣,像作品《對倒》多次被改編成電視電影作品,就明白到著作何其出色!「《對倒》寫於1972年,曾因為沒有激昂的情節,刊載了一陣子後被報章叫停。直到93年在北京出版後,才於20 0 3年由香港發行。「著作共42個小節,一人一節,梅花間竹,互相穿插,長篇有64節,其寫法很有電影感,包括香港電台小說家族找來林正英、李麗蕊拍攝《對倒》;王家衛則借情節拍攝《花樣年華》,借音樂融入在電影中,深化情節的敘事手法。」 還有早年一項藝術裝置《二十五分鐘後》黑盒電車,按照作者構想坐上電車,從筲箕灣坐到西港城。「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伍韶勁的創作,與原作同出一轍,從西港城開出,將車頭位置佈局成針孔相機,把沿路的城市風景倒轉投影在車廂內,坐客聽着耳機聆聽主角的讀白,蠻有趣的表達方式。」 小作家心聲 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 中二 林莉莉 此次解讀劉以鬯,開拓了我對文學作品的認知。例如作品啟發了王家衛導演創作《花樣年華》,或創作《二十五分鐘後》黑盒電車,沒想到作品擁有多元的面向啟發不同人的構想,實驗精神與大膽創新。還選讀《吵架》,有人沒物的現代主義表現手法,啟發了我對於寫作的興趣,可通過描寫特定環境中散落的物件,帶出事件或人物情感,為故事添加了趣味性。因此,啟發了我這次的投稿題目「讓物件說話」,充滿了鬥志。 基督教崇真中學 中四 關子喬 我是個很喜歡創作的,又愛代入他人的心理來講故事。故很欣賞劉以鬯所寫的《對倒》, 人物個性塑造得鮮明,讓我學會不用平鋪直敘的方式來塑造人物個性。若果劉以鬯與梁科慶兩位時代不一樣的人交換了身份,不知會否有不同的故事衍生出來呢?我希望自己能學習到作者與講者看事物的仔細度,不單學習如何敘述單一事情,而且能創作出令人反思的故事! 閱讀激發思考 捕捉寫作思路 讀書時,老師說作文時要避免胡思亂想;但游欣妮希望大家多些胡思亂想,不然沒法打開思路,豐富文章內容。 好奇心作祟 找出問題點 日常中,我們會否有想探求事物的心? 有些人會喜歡看文字,有些則愛看圖畫,但亦有些結合兩者元素,就是繪本。游欣妮特地分享吉竹伸介,他的創意繪本蠻有名,將日常生活不重要的事物,卻燃起好奇的心探索起來。「他是日本超人氣繪本作家,擅長捕捉日常中不經意的事物,以自身獨特角度切入取材,寫成繪本。除此, 他還涵蓋素描、童書插畫、裝飾畫及廣告藝術等範疇,令其作品題材變得多樣性。因此,當我們寫作或創作時,可以想想何解這東西如此獨特,怎麼會令自己感受深刻?非要將這個題材創作不可呢?只要多思考,就能寫出好的文章!」 創作與幻想 會嚇你一跳 游欣妮問小作家愛睡覺嗎?課堂上,有三分一的小作家回應愛睡。她續說未入睡前, 會想什麼? 有沒有想過睡了後,周圍的人或物會做什麼嗎?你以外的世界,又會發生什麼事? 她分享吉竹伸介創作過許多作品, 著作《怎麼睡成這樣子》說明粉紅色頭髮的主角睡着後,會被一些東西抱起來拍照,或被設計髮型等,所以睡來後頭髮才如此亂。「著作嘗試將睡着後,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以圖像解說出來,充滿想像力。所以當我們醒來後,會發現公仔放置的位置不同嗎?這些有趣的題材,可豐富我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換到寫作,就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及敏銳的觀察力,作品才會變得生動。」 小作家心聲 聖保羅書院小學 小一 余天呈 吉竹伸介的作品, 文字不多, 但卻好笑。因我沒想過將睡覺後的事物創作出 來,或許就是沒有像作者般敢去創作; 使我認為寫文章只要是自己想寫的,就 應放膽去寫。課堂中,最令我印象深刻 的地方,是作家介紹了吉竹伸介多部有 趣的創作,...

提升寫作能力 從認識粵語和詩歌開始

學好中文,可從粵語及詩歌中吸取寫作養份。作家甄沃奇借粵語詞彙及典故,以及大量地道歇後語,讓小作家活學活用,為寫作添上一份玩味。作家鄭政恆為了切合現時疫情時代,想到以「在COVID-19時代讀詩」為題,分享足不出戶都能欣賞詩歌,望小作家能投入文字世界,在文學氛圍下學習,建立良好的閱讀能力。(撰文:陳慶賢、曾劍華) 試用粵語寫作 文章更添玩味 我們在書寫時,都以書面語為主;然而粵語是廣東人常用的語言,能夠巧妙地將它們融入創作中,可以令文章更有親切感,令表情達意,更見傳神到位。 粵語詞彙更形象化 「鬥雞眼」、「慢吞吞」都是常用的粵語詞彙,原來適當地換入文章,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正式的文章中,如散文、小說、評論,加入粵語特色的元素,可以令文字更見活潑富活力。因此,為了特定的寫作目的,如粵語戲劇、劇本、粵語小說,粵語入文是一種有趣的創作模式。 甄沃奇用了作家小思〈玩具〉為示例,有以下一段:「觀蟻,兩種蟻各有吸引力,黑蟻看得人眼花,但多戲劇性變化,黃絲蟻團結整齊,容易分清領隊和工蟻,卻嫌隊形保守,定睛看多了,會變成『鬥雞眼』。」 他解釋:「『鬥雞眼』就是『斜視』的一種,屬於『內斜視』。因為雙眼瞳孔向內,彷似兩隻鬥雞對峙,因而得名。如果上文把粵語成分修改,將『鬥雞眼』改成醫學術語『內斜視』,便會多了一份隔閡感。」 同理,如果將文中的「慢吞吞」換成書面語—「行動緩慢的樣子」,也會令文章失去形象化的特色。 善用「歇後語」帶出故事性 甄沃奇表示:「每個地方都有一些當地人才會聽得懂的說話,大多是『約定俗成』,大家說出口,自然心領神會。至於粵語亦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了解粵語一些常用詞彙或『歇後語』的來由,可以讓我們的粵語表達能力提高,也可以豐富我們的想像力。」「歇」去「後段內容」,就是「歇後語」,即是將說話的主旨內容藏去,以有趣的方式呈現說話的前半段,聽眾從前半句子的意義和關聯性,推想後半句子的真正意思。 小作家心聲 瑪利曼小學 小五 蔡芷希 雖知粵語在香港、廣州等地被廣泛使用,經過是次活動,甄沃奇老師用巧妙幽默的方式教導我們,如把書面語翻譯成粵語這個環節,把文縐縐的書面語,翻譯成通俗易明的粵語,讓我對文章的理解有更深入的認識,啟發了我對粵語寫作的興趣,讓我明白到運用粵語來寫作,可帶來親切感!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 小四 區曉珈 是次小作家活動之培訓班,導師以妙用粵語寫作為主題,講解清晰,讓我懂得了如何運用粵語的特色來創作。特別在審題和創作上啟發了不少,使我認識了不少粵語有趣詞彙,也許能為我的作文增添不少趣味。   互聯網給創意聯想帶來便利 文學創作影響深遠,像中國古典作品《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或民間傳說「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或「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故事,抑或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其故事創作、文字特色到人物情節,有很多地方值得細味。縱使受疫情影響,沒法像以前面對面學習文學,但也可利用網絡的便利,瀏覽詩歌。而且不同地方都舉辦了相關活動,非常熱鬧。 詩在世界流傳 鄭政恆分享日台等地,找到發表跟詩歌相關的活動。「例如有港人將文學推介到日本,於日本詩刊《詩と思想》欄目「香港の詩と詩人」,刊出了鍾國強、游靜、淮遠、羅樂敏、關天林、陳李才的文學、詩歌作品。台灣的創世紀詩雜誌》,亦以詩歌分享了港人在疫情下如何生活。回到本地,有香港詩歌節基金會於網上舉辦了「費靈格狄詩譯朗誦」,可見大家都花精力去推廣詩歌。」 全球雙向互動 學習詩歌,朗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鄭政恆特地分享了一個全球性活動。「就如《詩可興: 全球華語詩歌Zoom朗誦會》不是朗誦比賽,亦非表演性質,是場直接感受詩歌作品的活動。雖然現時受疫情影響,但卻造就另一種表達型式,透過ZOOM讓全球不同國家地域的詩人一起朗誦,包括40位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新加坡、歐洲、北美等地。你可以想像集合了那麼多人同一時間進行朗誦並非易事,或許利用網絡世界的便利,就能拉近大家的距離。就算足不出戶,一樣可以透過網絡世界進入文學領域。」   小作家心聲 港島民生書院 中四 吳仲賢 是次活動令我獲益良多,不僅欣賞到不同地區詩人的風格與特色,啟發了我去找同類型,不同國家,不同特色的詩,讓我能夠在作文上引用這些好詩,令我在創作文章上有改進,作文分數也提升了。最有趣是,改變了我對以為古體詩、近體詩是沉悶的想法,並開闊了眼界,將來或可嘗試寫詩,或加進文章以作潤飾。在活動上, 播放了名作家以詩製作的短片, 記錄2003年的沙士,哪怕時代不同,跟現在疫情相比,所發生的事卻依然有異巧同工之妙,例如人性在逆境的醜陋與人類之間的不信任等,字詞精準刻骨,再配上冷色畫面,及淒厲冰冷的背景音樂,令我猶如身歷其境,令人印象深刻。 芳濟書院 中三 徐霈恒 整體而言, 我認為本次活動過程正面和有益,講者分享詩詞具啓發性。我在學校裏或者日常生活中較少接觸詩詞,尤其是學習新詩,這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新嘗試和體驗,激發我去勇於嘗試寫新詩。儘管它不像散文般多文字,但卻考驗文字的功力,這是我課堂中最大的體悟。而當講者分享一些詩詞,令我明白和感受到文字的威力,詩詞文字雖較樸素簡白,但卻能夠帶出細緻的描述和深刻的含義。

借鏡古典文學和動畫 為小說創作滲入更多靈感和想法

初中組寫作迎新營以「創作小說的靈感和想法」為題,由曾經憑代表作品《超凡學生》奪得第十五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冠軍的作家袁兆昌分享,為小作家帶來一些古今經典小說作品作參考實例。 創作小說的靈感和想法 袁兆昌指出,小說所用的是描寫的方法,主要元素包括人物、情節、主題及情景等。以人物為例,小說重視以文學修辭的技巧,塑造人物形象,自然地反映現實中某類人物的性格;情節方面則透過製造懸念、鋪墊及埋下伏筆等方法,以達至文學的藝術效果,這些特點都與小作家平日寫作故事有顯著區別。 小說創作着重文學修辭 「小說最精彩的地方在於作家運用文學修辭的技巧,透過多層次的順序及倒序等敘述手法,並由第一、第二或第三人稱的視角出發,將內容情節層層推進,令讀者忍不住追看下去。」袁兆昌建議小作家可嘗試將喜歡的小說、電影、動畫以至卡通漫畫等,加入個人創意作出改編,例如改寫歷史人物的生平故事、加插一些原有文本中沒有的情景,作為小說創作的日常訓練。「一個出色的作家的作品亦必須能夠引起讀者共鳴並留下深刻體驗,才能成為經典。」當日袁兆昌還帶來了由東晉史學家干寶所撰的古代民間傳說小說集《搜神記》、近代著名作家劉以鬯的短篇小說《動亂》,以及由他自己所寫、改編自日本漫畫《男兒當入樽》短篇故事《遊魂》,讓小作家參考不同小說風格的寫作技巧。 從古代文學及動畫中借鏡 袁兆昌亦向小作家分別介紹了古代經典文學《史記》和電腦動畫電影《冰雪奇緣》,並分享當中值得參考的元素: td{min-width:160px;} 《史記》 《冰雪奇緣》 背景 ...

關夢南:寫詩宜從生活觀察出發

對於中學生,詩是其中一種較為困難的文體。除了因為在學校比較少接觸外,詩中講求的意境亦是同學難以掌握的課題。於小作家培訓班中,本港著名詩人關夢南與一眾小作家分享大家都想知道的「寫詩的秘密」,讓同學嘗試以生活題材即席寫詩。 關夢南認為,不少人都誤以為寫詩一定要用上許多古典、華麗的辭藻,可是事實卻剛剛相反。他說:「我們寫詩,不應該用古典詩的表現方式,亦不應拘泥於營造文縐縐的感覺。因為那時代的東西已不存在於現在的世界。所以我們應從生活出發,以日常生活取材,並以簡潔的生活語言書寫。所以,對初學者來說,寫詩首先必須學會細心觀察生活。」 一首好詩需要以具體地呈現抽象的意境。可是,用簡潔的語言書寫並不代表需要把事情寫得清楚,而是要讓讀者有充份的想像空間。關夢南指出:「好的作品需要運用奇特的比喻和想像,帶有矇矓感,千萬不要將所有事情都刻劃得清清楚楚。詩不像散文,寫得太多會給人畫蛇添足的感覺。」最後,好詩還要有情味,作者應在詩中表達個人感受,寄懷能觸動人心的感情。關夢南先後提出幾首詩作為例子,請在座同學分析它們的優劣,從而讓他們明白寫詩的要訣。 經過一輪深入淺出的講授後,關夢南邀請同學即場體驗寫詩的樂趣。首先,同學各自用一張白紙摺成紙飛機,然後將它擲出,讓它自由飛行,並就玩紙飛機這個體驗寫一首詩。 摺玩紙飛機的動作看似簡單,而且每個人大都試過這個小玩意,可是各人對此玩意卻各有感受,且有點出人意表。從收回來的詩作可見,小作家玩紙飛機的着眼點以及在詩中寄懷的情感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則事件,各人的聯想亦各有不同,這正正賦與了詩的想像空間。

小作家勇闖虛擬世界 發掘推理小說靈感

創新科技的迅速發展,虛擬實境(VR)、機械人技術、人工智能等創科技術,今天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由語常會與明報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經常為小作家們提供多元化的創意寫作活動,尤其以寓學習於遊樂的流動教室最受小作家喜愛。是次活動移師位於元朗的「新田購物城Steam VR館」,讓小作家透過各種 VR 互動體驗擷取寫作靈感,並與著名作家梁科慶即場交流,學習如何建構推理小說人物和故事,一同渡過愉快充實的周日下午。 今次流動教室行程第一部分是在「新田購物城STEAM VR館」體驗各種先進的VR設備。近年香港以至世界各地都積極推行「STEAM教育」,即指結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以及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 Mathematics)的跨學科教學方法,融合這五大領域的知識,讓學生在數學邏輯的基礎下,藉由親自動手建構工程與呈現藝術美學等方法,學習到科學和技術的內涵。 這次小作家參觀的「新田購物城 STEAM VR館」,更是全港首間以STEAM教學作主題的VR互動體驗中心。中心於去年四月開幕,館內設有十多項跟STEAM有關的互動學習設備,包括無人機、3D打印、智能地圖教學、製作3D圖像,以及多款VR教學內容。 ▲戴上VR虛擬眼鏡,騎在快速奔跑中的馬背上,將箭準確射中目標到底有多難?試玩過的同學都說:「原來當神射手比測驗考試更難!」 VR體驗激發想像力 來到VR體驗館,活潑好動的小作家經已急不及待試玩各種新奇刺激的VR遊戲。同學們可戴上VR虛擬眼鏡,模擬在月球表面上緩慢行走,然後配合操控手套嘗試抱起月球石塊,看着石塊在地心吸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的環境下,像慢動作重播一樣掉落,小作家都顯得相當興奮。 ▲機械人大對戰,看誰操作的機械戰士能將對手推到賽場邊界之外。 隨後小作家由小太空人變身拯救貓咪的大英雄,在20樓的天台有一條伸向半空的木橋,小貓正危坐在橋端等候救援,同學必需戴上VR虛擬眼鏡,乘搭觀景電梯登上天台,在左右搖晃的木橋上跨出一步,將小貓抱回安全的地方。同學們完成任務後都說,雖然心知只是置身虛擬情景,但由於視覺效果相當真實,感覺好像真的站在高處一樣,令人望而生畏,因此救援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膽顫心驚。 小作家都玩得非常投入的「四軸無人機工作坊」,先由科技大使介紹無人機的操作原理及應用範圍,然後分成兩組,利用不同物料搭建穩固的停機坪,最後就由每人輪流擔任無人機操作員,控制無人機起飛並穿越障礙物,成功降落到停機坪的中心位置。儘管不少小作家都只是第一次操作無人機,但他們都能順利完成任務,彼此興奮地交流操作心得。 ▲這個3D投影地圖,能透過堆砌沙堆至不同高度,以展示地形變化。 從現實走入虛擬 建構推理小說故事 流動教室的第二部分邀請了著名作家梁科慶,以「從現實走入虛擬世界-推理小說人物及故事建構」為題,指導同學如何着手構思及撰寫一個精彩的推理小說。 ▲梁科慶 作家 小作家對梁科慶並不陌生,他的著作包括推理小說《Q版特工》系列、《HOHO破奇案》系列、《神探大開》系列、《線上偵探》系列等,多年來屢獲文學獎項,包括憑作品《鴉殺》勇奪第四屆全國偵探小說大賽最佳懸疑獎,而《Q版特工29:暗域狙擊》則獲得第十二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兒童少年文學組雙年獎。 ▲小作家在討論環節中踴躍發言,十分投入。 推理小說創作原則及要旨 梁科慶提到,推理小說乃起源於十九年紀在美國出現的偵探小說,其後流傳到日本之後,才正式誕生了「推理小說」的說法,並出現了不同的流派,例如「本格派」、「社會派」等,成為一種別樹一幟的特有小說風格。 原來,創作推理小說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條。梁科慶指出英國資深編輯暨作家隆納德.諾克斯(Ronald Knox)曾於1928年定下了「推理小說十大原則」,又稱「推理小說十誡」,內容主要環繞故事脈絡的鋪排、角色類型和性格,其中有些錯誤的認知,曾經在當時被奉為圭臬。他強調,隨着推理小說寫作方式與風格的演變,現在的推理小說作家在寫作時都不會刻意遵守「十誡」的內容。 ▲梁科慶:「在推理小說中加入了一些矛盾衝突的元素,能令情節更豐富立體,更易引起讀者的反思和共鳴。」 聽完梁科慶的講解之後,小作家初步掌握了創作推理小說的基本概念。梁科慶帶領小作家進入下一場討論環節——原來小作家在參加活動前,早已預先收到一份「備課」,是梁科慶的短篇作品《逾期還書》,內容環繞校園內發生的一宗離奇失書事件,主角以冷靜的頭腦,抽絲剝繭還原事件真相,情節峰迴路轉,引人入勝。 如何引起讀者反思和共鳴? 梁科慶透過發問,引導小作家加入討論,從創作手法、情節鋪排和推進、對疑犯和受害人的描述、如何提供破案線索等,鼓勵同學分享他們的看法。小作家在踴躍發言的過程中,逐步學習創作推理小說的要旨。 ▲梁科慶耐心帶領一班小作家,透過分析他的著作《逾期還書》的創作理念及情節鋪排等,分享撰寫推理小說的基本技巧。 梁科慶表示,在創作《逾期還書》這個短篇推理故事時,自己刻意加入了一些矛盾衝突的元素,包括學生與老師、老師與家長、家長與子女、基層與中產、本土與新移民等,令情節更豐富立體,更易引起讀者的反思和共鳴。 「推理小說十誡」 兇手須在故事前半段亮相, 但要防止讀者完全得知他的思路 故事中不可存有超自然力量 故事中不可存在密室或秘道 故事中不應出現不存在的毒藥、以及太複雜、需要長篇解說的犯案工具 故事中不可有中國人角色 絕不可透過意外事件和直覺能力來破案 兇手不能是偵探本人 偵探不應把焦點集中在無關案情的線索,避免誤導讀者 偵探身旁的忠心朋友, 思維應該對讀者坦白, 其智商最好稍稍低於一般讀者 除非先寫出有雙胞胎, 否則結局中的兇手不能被設定是雙胞胎 小作家心聲 范希琳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九龍塘) 小四 今次我來到VR體驗館我覺得很新鮮、很有趣,因為在虛擬世界裏,我可發揮想像力寫故事,加入很多真實生活中不能發生的情節。 李明輝 東華三院李賜豪小學 小六 我認為精彩的故事題材和熟練的寫作技巧,都是成功推理小說的必要元素。今次活動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梁作家提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創作的靈感,吸引讀者追看,而這亦是對作者而言最困難的地方。 麥靖宜 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小四 我很喜歡閱讀推理小說,覺得情節既緊湊又刺激,插畫亦相當精美。平日我也會寫一些日常生活記事,和爸爸媽媽分享,然後他們會給我一些改進寫作技巧的建議。今次流動教室令我學到創作推理小說的技巧,我也想試一下。 路潤博 官立嘉道理爵士小學 小六 我心目中的出色推理小說或科幻故事,必須預設一個令所有人都感到沮喪無助的特定時空場景,然後主角想到符合科學邏輯的方法化解危機,要成功當然要一點運氣和個人魅力。我會運用今天所學的寫作技巧嘗試創作。 此活動及相關版面由明報市場部統籌及編輯 查詢:2515 5052(馮小姐)

多元課堂活動 激活創作思維

明報與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為不同程度的學生推出多元化的閱讀寫作課堂,啟發小作家們的創意思維。 散文寫作重視情感表達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短小精悍,表現真人真事真實感情的文體。一般的寫作規律是,對事物、人生、景物突然有了感悟,從感悟深入昇華,繁衍成文。好的散文,不論記敘、議論都帶有強烈的感情。 3月24日,曾獲兒童文學雙年獎的作家周蜜蜜,來到高小組小作家的課堂,教導散文寫作的技巧。她說:「散文立意要求獨特,就是作者的感悟需要體現出其獨特情志、獨特感受、獨特體驗的感悟,在字裏行間捕捉心靈的顫動和思想的閃光點。」 另外,她講解了散文和記敘文的區別。散文中所寫的人生、事件、景物等,都從自身感悟出發,是作者對事物特殊意義和美的發現。這種發現是知覺、思維、感覺的綜合思維結果,體現了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記敘文是記錄生活中的人和事,並不從作者的感悟出發。 周蜜蜜透過導讀《外祖父的寶貝》,讓小作家們學習如何把自己的個人經歷和感悟,化成文字,寫成一篇以小見大的散文。《外祖父的寶貝》中「我」的外公對讀書和學習英文有一種執着,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他仍與眾不同地鼓勵「我」和弟弟妹妹多讀書,有機會就出國留學。文章中放置了不同時代關於「我」和外公的生活片段,形散神聚,流露出對外公的思念和感激,以及個人對讀書的領會。 ▲作家周蜜蜜 追尋夢想——幻想及實踐 夢想是一個目標、是一種推動力,令人向前看,給予人從失敗中站起來的勇氣,使人積極。4月7日,擅長以故事來教育孩子的Auntievan van 來到初小組的小作家培訓班,透過「童心無限.夢想世界」這個主題分享不同人追尋理想的經歷,鼓勵和啟發小作家們尋找自己的夢想。 Auntie van van 說:「不同背景、不同年齡、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人士,都可追尋自己的夢想。我的大學同學Q(化名),他畢業以後去當社工,然而他發現社工並非自己的夢想,於是當了幾年社工後,毅然辭職,去學習化妝。現時他既是化妝師,亦是舞台劇演員,實踐着他十多歲時熱愛舞台劇表演的夢想。」此外,她又分享了前同事結婚生子後,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完成學業的故事,說明夢想可給人目標和動力,能使人迎難而上。 Auntie van van 續稱,夢想是透過觀察、發掘、接觸及思考而得來的。她鼓勵小作家要觀察和認識不同行業人士,例如:科學家、懲教署人員及記者等,同時需要思考如何裝備自己,才能達成夢想。 另外,Auntie van van透過創作夢想小屋的小遊戲,讓小作家們體會追尋夢想的過程,就是幻想、思考及創新。同時,她表示家長不應限制孩子的想像空間,在以前的年代,醫生、律師及老師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職業。然而,今時今日一些新興職業,如電競選手、街頭音樂人等,他們同樣可以取得出色的成就,因此應讓小朋友多發掘自己的興趣,並勇敢嘗試及實踐。 ▲作家 Auntie van van 戲劇不能缺少衝突元素 戲劇創作可從現實生活中獲得靈感,然而需要在故事中製造衝突、懸念,放置吸引觀眾追看的元素。4月7日,資深劇場編劇余翰廷,來到初中組的小作家培訓班,以「劇本結構及創作的靈感來源」為題,教導創作戲劇的技巧。 余翰廷說:「戲劇起源自希臘的祭祀,與舞蹈相同。而現今的戲劇有兩種潮流,一種是以人物為中心,如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另一種是以事件為中心,如動漫『名偵探柯南』。不論哪一種戲劇,必須具備的元素就是衝突。」 ▲資深劇場編劇余翰廷 他續稱,吵架是其中一種衝突的表現,然而衝突並不等於吵架,例如:你回到家,看到爸爸板着臉在看電視,媽媽則在廚房煮飯,兩人都不說話,但是你可以感受到當中的「火藥味」,這也是一種衝突。 余先生提醒小作家,作為編劇必須很清楚角色的內在動機。假如描寫兩個在鬧市中凝望僵持的情侶,兩人沒有對白,但寫劇本時,需要十分清楚角色的內在動機,女生可能心想:「我很生氣,我不知道怎麼辦,請你快點讓我不要生氣。」 另外,戲劇中的角色不能從頭到尾都沒有轉變,而是經歷不同的事件後,應該有所改變。譬如主角是一個廢青,經歷喪親之痛後,可以變得更積極地生活,或是變得萎靡不振。 小作家心聲 羅安梨 保良局馮晴女紀念小學 小四 「散文寫作重視情感表達,令我更明白如何寫好散文。同時,也學會了記敘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議論性散文這三種功用不同的散文的寫法。」 廖孜 馬頭涌官立小學(紅磡灣) 小三 「經常在電視新聞看到記者,我覺得他們口才很好、見多識廣,所以我長大後也想成為一名記者。」 梅綺玲 嘉諾撒聖家書院 中三 「原來演員的內在動作比外在的肢體動作更重要,寫劇本時要全面描寫不同演員的思想性格。」 何創南 皇仁書院 中二 「今天的課堂令我對創作劇本有更深的理解。一些創作劇本的技巧,例如: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對於寫作其他文體同樣有幫助。另外,今次課堂的表演環節,讓我察覺到平時常用言語表達訊息,很少會運用肢體去表達,所以覺得有點難,但是很好玩。」 撰文:李翠琼 攝影:黃永昌及Ken

蒲葦:寫散文需要交出真正的情感

散文看似是簡單易學的文體,因為它既沒有任何束縛和限制,就連題材也是隨作者所好,想寫什麼都可以。不過,要讓散文與讀者產生共鳴和表達出真正的情感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早前於作家精讀坊中,蒲葦分享了台灣著名女作家張曉風的散文,並從中探討寫作散文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蒲葦認為,張曉風的作品正視自己的需要和情感,是經歷苦痛後書寫的文字。而且,他認為我們可以用僅餘的、微小的力量,從文字讓別人獲得共鳴。而這種共鳴,是可以穿越時空的阻隔,讓作者與讀者有思想的交流。 蒲葦說:「散文應是一種直話直說的文體,不需要刻意安排虛假的情節。要寫出一篇好的散文,最重要的是要反映自己真實的需要,把真正的情感交出來。」由蒲葦講解散文寫作後,參加作家精讀坊的小作家被分成五組,分別討論五篇張曉風的散文作品,包括:《地毯的那一端》、《步下紅毯之後》、《我在》、《只因為年輕啊》和《我撿到了一張身分證》,並分享他們對文章內容和寫作手法的意見。 培訓計劃新項目 討論環節助交流 作家精讀坊是「小作家培訓計劃」本學年的新增項目,由作家兼資深中文科主任蒲葦撰寫導讀材料,指導小作家有系統地閱讀優秀作家的作品,然後主持精讀坊,除深入介紹作家與作品,還加入互動的討論環節,從而提升小作家的寫作興趣與水平。 蒲葦說:「雖然張曉風的散文寫作距離現今中學生的年代較遠,不過她的文字大方優美,有值得學習之處。加入互動環節後,讓小作家有討論的空間。」 一眾小作家亦同意小組討論環節能讓他們有交流的機會。曾穎詩同學表示:「一個人的想法並非全面,討論可以和其他小作家交流,了解其他同學的想法。」盧雅言同學認為:「可以多參考別人的看法,從而由不同角色理解文章。至於散文寫作方面,這次學到寫作要真誠,不用過於花巧,只需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便可。」李濬彥同學說:「小組討論可以綜合大家的意見,做到取長補短。經過這次作家精讀坊,我明白散文必須寫出真實的事,才能流露真摯感情。」

忐忑

悲雨凄风(風)叫! 口罩脸(臉)上吊! 新冠阴(陰)霾飄! 幽冥鬼手招! 何時春光曉? 再見朗日照? 花兒開心笑? 小鳥唱歌谣(謠)?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