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技巧班

想當作文高手 先學會觀察生活細節

書寫任何一種文體,都需要有好的「觀察」能力,方能寫好一篇文章。因「觀察」的角度不同,會影響描述事物或景物的方向,所以要好好的掌握「觀察」。為了能有效地學習「觀察」能力,作家葉曉文帶領同學,一起看看香港郊外的動、植物及風景,進行「觀察」訓練。(撰文:曾劍華) 香港農場多面睇 提起士多啤梨,或會想起日本的福岡縣或靜岡縣品種,甜度和酸度平衡,十分好吃。原來香港氣候適宜種植士多啤梨,土產紅臉頰絕不比日本遜色!葉曉文分享香港有農夫種植士多啤梨,「何解會當上士多啤梨農夫?種植怎樣的品種?經營士多啤梨園困難嗎?」一連串問題,揭開香港農夫的辛酸史。 「朗屏士多啤梨葡萄園」合伙人周生分享父母是農夫,自小已幫忙下田耕種,裁種蘿蔔、粟米及蔬菜類;近年則種植士多啤梨。「香港土地少,不易找到地方耕種,就算有興趣裁種,當面對着高昂的租金,容易叫人卻步。因此改用科學化的耕種,種植士多啤梨而增加銷售額。說真,香港氣候十分適合培植士多啤梨。正所謂萬事起頭難,園區最初是一片野草,經過大家的齊心合力,花上五年時間便打造成現在規模。品種有天仙醉、紅寶石、茉莉香、紅臉頰、牛奶草莓、妙之香、久久香、甜莓等品種,滿足客人需求。」 周生還分享天仙醉果肉細膩爽脆,酸甜適中;牛奶草莓奶香味濃,口感甜中帶酸;紅臉頰偏長較尖,香味濃鬱;佐賀清香則香味較濃,甜度大等每個品種食法各異。「如果吃到不甜的士多啤梨,很大可能跟雨水有關。因士多啤梨吸收雨水後會變酸且易腐爛,所以少雨水或較凍的季節,氣溫約15至25度下栽種,最為理想。」 她有感郊野除看到美景,亦對農村耕作多了份認識,「雖然香港的農場不多,耕作的農夫也寥寥可數,但仍有一班有心人默默地經營着。因此,可跟家人去元朗、上水等農莊參觀,除可放下平日忙碌的心情,呼吸新鮮空氣,更能感受到耕種的樂趣。正如周生分享,士多啤梨收成季節從冬季至翌年春季下雨季之前,在這段時間前來有機會遇到收成,最適合一家人、朋友及同學一起品嚐美味的士多啤梨。」 行山最廣闊眼界 因葉曉文愛郊遊,經常到香港郊野公園等不同地方觀察,因而書寫了多本著作。「從20 1 3年至今,不時去行山看風景。每當看到很美的風景,或遇上有趣的動、植物,就會拿起相機拍照,或用文字記錄下來,或用畫筆把這些景物繪畫出來。為了好好記錄, 每次出外遊歷必帶上寫生簿,並輯錄成多本關於香港原生動、植物的著作。」 多次遊郊野,看日出給她蠻深刻的印象。「有次特地在荔枝窩住一晚,為的是於清晨6點登上老虎石頂處看日出。當看到太陽從山脈後的水平線上升來,那刻的美便叫我畫下來,成了一幅作品『香港自然之美與文藝』。另一次看日出,前往大嶼山昂坪的鳳凰山。因大家到昂坪,多體驗昂坪360纜車,或到寺廟吃素賞大佛,卻忽略了看日出最佳位置;不然怎會有『鳳凰觀日』之名堂。」 此外,她還分享秋季登山最舒服,「大東山山頂有個廣闊平原, 有數間富歷史價值的小屋。這是昔日傳教士退修時,特地住下來作閉門修行。那兒風景很美,尤其是秋天前來,芒草維持到12月中旬,由青綠色變成金黃色,整個顏色呈現金黃色,吸引大家『打卡』。」 著作可認識香港 葉曉文在課堂上,特地推介台灣作家劉克襄的著作《四分之二的香港》, 記錄香港的行山路線, 及留意到沿路的動、植物。「自己有行山經驗外,也會透過閱讀他人的作品來認識香港的郊野。當中欣賞台灣作家劉克襄撰寫的《四分之二的香港》,寫了近二十條香港行山路線, 仔細記錄沿途風光, 例如經過的村落面貌,當地風土民情,描述細緻。當中一篇分享大澳的見聞,描述海邊建有棚屋,發現每間屋備有木梯通向水面, 讓人可以下到停泊水中的小艇。在村口見有黃皮樹,開滿水果,味道酸甜,正如有句諺語『黄皮樹了哥—唔熟唔食』, 說明了哥最會挑食。不期然令我想起『朗屏士多啤梨葡萄園』因為怕雀鳥吃士多啤梨,便築起天羅地網來保護水果呢!因此啟發了自己多留意郊野的細節, 書寫了《尋牠—香港野外動物手札》、《尋牠2》兩本著作,記錄百多種於野外出現的動、植物。」最後,她希望同學每到周末放假,可走遠一點,觀察周圍環境, 用文字進行記錄。例如郊遊處的風景是怎樣?村邊種了什麼類型的植物?為何會種這些品種?對於種植上, 會否有新的想法? 如能把看到的風景仔細地描述,便可完成一篇關於香港郊野的散文遊記。 葉曉文以「種植香港:郊野樂悠悠」作為培訓寫作的切入點,透過認識香港的郊野,培養出愛護環境及欣賞大自然的心,從而提升寫作能力。她分享香港擁有許多靚景值得細看,「雖然香港有更多高樓大廈,但綠色地帶亦不少,遠離市中心的新界有許多靚風景值得被發掘和欣賞。因此透過主題『種植』,引起大家的好奇心,學會『觀察』和表達感受。」 小作家心聲 保良局馮晴紀念小學 小五 高雨烔 是次活動教曉我在郊遊時,可多觀察身邊一切,並仔細地記錄下來。最叫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帶大家了解士多啤梨園,有感當農夫非常辛苦,花盡心機培植出土產士多啤梨。不期然啓發了我的寫作興趣,以後我郊遊時,會詳細分享所見所聞。 般咸道官立小學 小六 謝樂怡 這次課堂,我學習到寫作不只局限於文字,還可以通過繪畫、親身體驗等方式來增加寫作靈感。同時,也增強了我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學習到多觀察身邊的事物,並加以放大、介紹及解說。尤其是導師介紹本地原生物種,真不知香港有種士多啤梨,頓時加深了對香港郊野的認識。

寫作必讀要點 多感官觀察多練習

寫文,怎樣寫得好,除了平日積累寫作素材外,更要善於觀察,培養出描寫事物形態的方法,例如觀察時可找出事物的特點,再運用聯想力及想像力進行寫作。是次寫作訓練日營邀來李寶瑜(寶兒)及唐希文分享寫作要注意的地方,給小作家作為學習的參考。(撰文:曾劍華)   旅遊飲食寫作必備要素 用感官寫下當刻感覺 平日我們習慣以視覺去看事物,但其實可以運用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本體感覺等來描述。作家寶兒借自己親身到法國的經歷,於高小組活動分享如何以感官寫作,就能讓文章變得富立體感。正如煮食一樣,要花心機才能做好一道菜! 打開人生視野 寶兒分享自己是個屋邨女孩,愛幻想,又愛煮法國菜,每當煮食時會將家變成法國餐廳。「2012年做編輯時,看了本《美味關係》的書,講述Julie發現了一本法國菜食譜,提到煮紅酒燉牛肉。當時就好奇那道菜好吃嗎?於是自己嘗試做,有感煮法國菜不是Fine Dining這麼複雜,在家一樣都可以煮出法國風味。之後愛煮法國菜的程度一發不可收拾,還去了法國參加工作假期,帶着履歷去餐廳見工。記得到了法國時, 特地點叫紅酒燉牛肉, 自豪地以法文「Boeuf bourguignon」說出來。 對景物進行微觀 如何把景物寫得生動?除觀察外,可直接把第一刻看到的印象仔細地說明。「在著作中提到『的士轉進橙黃色的街燈底下,公路收窄成小馬路,旁邊的矮建築物綴上了優雅的花欄杆,我知道,我們已經進入巴黎了。』當讀者看後,就能想像那裏是怎樣的感覺。」 詳細略寫的好處 細節的描寫,往往能讓讀者具體地理解生活中細微情節,就如她住巴黎期間,吃了一頓時間最長的聖誕大餐。「從前未去巴黎,以為吃法國餐花3小時已很長,誰知吃聖誕大餐足足花上7小時。『推門進去,室內好溫暖,他們裝了個新式火爐,木頭在爐裏噼啪地燒,沒有一點煙灰冒出來。……他們家還有一個寬大的開放式廚房,飄着烤焗的香氣,廚房長桌早已有一盤焗好的法式忌廉焗薯,切得透薄的薯仔片吸滿牛油忌廉,面層烤得焦香。』因此,細節的描寫能讓讀者印像深刻,提高文章的閱讀性。」 善用動詞添氣韻 很多人喜歡飲食,尤其是那些美食節目中的主持,如何道出食物美味可口呢?因此,她特地分享寫美食,可多運用動詞,就能讓人有畫面感。「一大盤新鮮生蠔……小王子教我用生蠔叉子把肉整顆挑出來……。要形容食蠔,除可使用『取』字,也可『挑』,可讓事物變得生動,令句子變得不平凡。」   小作家心聲 聖保羅書院小學 小五 孫博仁 是次小作家活動令我學會了新的寫作技巧,和怎樣令文章變得生動和有吸引力。也許平時在學校沒有寫這一類的文章,覺得這類文章富吸引力,啟發了我對寫作的興趣。 聖公會主風小學 小六 李考峰 作家李寶瑜分享自己的法國經歷,很有趣,令我想寫一篇關於旅行的文章。她在課堂上與我們重溫了以前學過的寫作技巧,例如步移法、五官描寫等,還教了一些新的寫作手法,怎樣挑選適合的形容詞、數量詞,對作文絕對有幫助。   改編是鍛鍊寫作好方法 從童話寓言入手創造無限可能 坊間有兒童故事改編自耳熟能詳的童話,有些顛覆了原有角色的性格,更有的賦予了新道理,令故事變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為了能體悟改編寫作的趣味性,唐希文為初小組活動擔任導師,指導同學們以「故事改編──假如我是作者」為題,從學習的過程中認識改寫童話或寓言可提升想像力、觀察力,以及養成創作小說的興趣。 題材熟悉 易注入想法 究竟如何將既有的故事再創造成有趣故事?何解非要運用童話或寓言來改編不可? 唐希文稱同學本身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加上對那些童話或寓言內容十分熟悉,當改編起來就不會被難倒。「相信同學看過不同類型的故事,也上過了多次的培訓班,使閱讀的寶庫變得豐富;如要改寫故事,可參考兒時看過的童話或寓言。像《龜兔賽跑》中的龜比喻做事就算只是平平,但勝在勤力的人;兔仔則暗示有小聰明,卻很自滿的人,說明人們不能驕傲自大,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要誠實處事。」 因童話或寓言都是非黑即白,好人非常好,壞人非常壞的情節,結局往往潛藏着發人深省的道理。當壞人有着好心腸的一面,或可能令結局出人意表。 身份互換 感悟新道理 要改編童話或寓言時,可以將主角的性格、特徵等給予新元素;尤其是場景、情節和敘事方式有了新方向,使故事成為更有趣的作品。例如看慣童話的情節,多為王子救公主,倘若變成了公主救王子,會是怎樣的一回事?「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主角換成男孩,會否沒有凍死街頭呢?如果《美女與野獸》的主角變得很醜,野獸還會喜歡她嗎?如果野獸不是中了魔咒,醜女會有甚麼反應?「在《醜女與野獸》裏,野獸不介意醜女生得醜,道出情人眼裏出西施,不應以貌取人。」 所以要令故事改編得有趣,大可選擇塑造主角的性格跟原著有別;背景及劇情的發展可注入更多想像力或超現實的劇情。「例如將主角特徵交換時,男與女、富豪與窮人、美與醜、人類與動物等全部倒轉來看,故事發展可能變得更有趣。就如《小紅帽》的主角變成了《小白帽》,主角性格變得勇敢、聰敏,跟狼群是好朋友;嫲嫲則懂法術,有智慧、身手不凡;獵人本來在童話是好人,卻換成奸險、貪心、想獨佔森林資源;故事雖跟原著有別,卻道出與動物和平共處的訊息。」 小作家心聲 嘉諾撒小學(新蒲崗) 小二 何樂晴 我喜歡寫作,因可以寫下自己心中所想,猶如日記把每天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偶爾重看昔日的點滴,叫人回味;甚至可活用在日常中的作文,鍛鍊寫作技巧。參加了是次的「寫作訓練日營」,導師教曉了我倒敍法,順敍法等不同的記敍方法,還指導我如何用想像力來寫作,令我對作文充滿好奇! 中華基督教會基慧小學 小三 龐卓熹 首次參加「寫作訓練日營」,有感活動不只訓練了創作思維,更啟發了改編寫作的空間。例如導師提到將原有的童話主角性恪改變,情節穿越到奇幻世界,令創作變得有趣。沒想到寫作可以如此富趣味性,令我對寫作有了深刻的體會;期待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舉辦的活動,希望學習到更多寫作知識。

跟「講古佬」學寫故事 跟「小紅帽」改寫童話

將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經驗,透過文字引起讀者共鳴,當中有什麼竅門呢?今次「作家精讀坊」邀請被稱「講古佬」的雄仔叔叔和兒童及青少年文學作家利倚恩,教導小作家們透過「創作三寶」和改寫童話的練習,加強創意寫作的技巧。 小作家創作時,會否為尋找靈感而煩惱?善於「講古」及創作的雄仔叔叔告訴大家,靈感並非憑空而至,透過觀察生活可以帶來許多創作材料。他更分享了自己的「創作三寶」—— 生活、情感及想像,藉此創作出更多動人的故事。 生活遇上觸動事物 雄仔叔叔創作豐富,曾經有人問誰是他的師傅?他說:「每當有人問我這條問題時,我的腦海便憶起童年居於深水埗舊區,遇到一位失明伯伯,他撐著拐杖,逐家逐戶拍門賣唱,用南音唱出自己日常生活的事。當時我為他的表演入迷,經常跟著他賣唱,有街坊甚至以為我是他的徒弟呢。這些生活上遇到的事物,無論是否相識的人,或者身邊的花草樹木,只要有觸動自己的地方,便可以成為創作的一部份。」 借事件抒發感情 創作能夠觸動人心的故事,情感的表達非常重要,透過記述不同的事物,更加容易表達可愛、親切、溫馨等感情。「我還記得小時候搬到屋?,隨家人探望一位患病的伯伯,他很想吃雪梨,但親友不想他吃『生冷』東西而拒絕,當時我很同情他,便偷偷給了他一片雪梨。即使隔了幾十年,我仍然清晰記得這段兒時回憶,因為當中有溫馨的感情。」 小作家又有那些兒時經歷,可以抒發自己的感情?「有些細路仔/女會很喜歡兒時冚過的一張被,當它被風吹走時,你們會不捨得嗎?這些已經是一種情感的表達了。」 運用想像 打破固有限制 小作家創作時感到困難,往往是受固定的詞語或概念限制,雄仔叔叔分享了他一次到幼兒園教創作的經歷,講解了如何運用想像力,令創作更加天馬行空,「我們講到『死亡』時,幼兒對此沒有概念,有人說像睡覺、睡得像石頭一樣,這都是有趣的想法,用一個新角度來形容『死亡』。」 運用想像也可以令描寫的對象更加豐富,「例如寫一條漂亮的頸巾,除了用『漂亮』來形容外,我們可以想像更多細節,包括它有七彩的顏色,或繡有各種動物圖案,能夠為讀者帶來更多聯想。」 小作家心聲 袁靖然 聖公會仁立紀念小學 小六 “雄仔叔叔教我們從生活中找創作靈感,其實有許多事物都值得寫,只是我們平日沒有留意到,例如昔日遊樂場的滑梯很長,如今這些設施卻愈來愈少見。” 黃愷恩 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 (小學部) 小四 “雄仔叔叔分享了兒時遇見盲人賣唱者的經歷,令我印象最深刻,我會嘗試在校園生活中發掘創作靈感,例如與同學一起參與的運動會。” 《快樂王子》、《白雪公主》、《三隻小豬》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小作家可以運用想像,為這些經典注入新靈感,改編出新的情節或結局。作家利倚恩教小作家用好玩的方法,享受改編故事的樂趣。 嘗試創作新版本 帶來不一樣的結局 在工作坊上,利倚恩分享了科幻版《快樂王子》,快樂王子得到穿越時空的小燕子幫助,利用攝影機、投影機等新科技,拍攝向父皇請求幫助窮苦百姓的短片,最終國民得到救濟,而快樂王子亦避免賣盡寶石、金屬身體被熔化的悲傷結局。 利倚恩鼓勵小作家運用創意,嘗試將童話故事改編成不同的版本,例如科幻、推理、恐怖、快樂版本等。「改編童話故事,除了可以為經典帶來新意外,亦可以改寫自己不滿意的結局,例如《小紅帽》中大野狼被?肚的情節太殘忍;或《快樂王子》的結局太悲傷,我們可以將這些情節改編,變成自己喜愛的版本。」 童話故事二合一 創造無限可能 改編童話故事,有許多好玩的方法,「首先,我們可以為故事加入新材料,例如穿越的效果、新科技等,藉此引發新劇情。以《三隻小豬》為例,除了小豬、草屋、木屋、磚屋、大野狼等舊有角色及元素外,如果加入一部單車或手提電話,故事會有甚麼變化呢?逃跑的過程會否更加驚險?小豬兄弟可以用手提電話來互相通風報訊?」 小作家也可以發揮想像力,將童話故事二合一,「關鍵是從兩個童話故事中找到共通點,例如在《小紅帽》及《三隻小豬》中,都有相同的角色  大野狼;在《小紅帽》及《白雪公主》中,便有相同的地點  森林,小作家可以利用這些共通點,將童話故事串連起來,例如小紅帽與三隻小豬合力對抗大野狼、白雪公主逃避追殺,在森林裏巧遇小紅帽等。另外,小作家也可以挑戰難度,將沒有共通點的童話故事混合,例子是《三隻小豬》及《國王的新衣》,三隻小豬可以化成裁縫、誠實小孩的角色,為故事帶來意外驚喜。」 活潑的字詞、比喻 故事更加生動有趣 小作家也要利用各種寫作技巧,令童話故事更加生動有趣,「活用詞頭、詞尾是一個好方法,重複的聲音令人印象深刻,如以『老』為字首的詞語串連成句子,例句是『利老師在老人院養了一隻老虎』;或以『子』為字尾的詞語練習,例句為『兔子跳上桌子吃瓜子』,令故事更加順口、有趣。」 利倚恩以自己創作的《烏龍小陶笛》解釋,「其中一段寫校園姨姨被魔法紙鶴追擊,『姨姨丟掉掃把,拔腿就跑,跑過走廊,跑上樓梯,跑到四樓,回頭一望……』,這裏用了多個『跑』字,製造了驚險的氣氛。」 此外,運用生動的比喻,也有助令故事更加吸引,《烏龍小陶笛》便有以下寫法:「小陶笛們抬起頭,看到一隻老虎狗,口水像瀑布向下流。」作者用瀑布來形容老虎狗的口水,貼切地形容口水流動的動態;而「傑仔好像一隻獅子,毛髮一根根豎起,還噴了特硬定型水,令人難以親近。」一段,更加有層次地比喻傑仔難以親近的程度。 小作家心聲 袁靖然 聖公會仁立紀念小學 小六 “我很喜歡閱讀《童話夢工場》系列,它改編了很多經典童話故事。利老師教我們運用生動的形容詞,寫故事時便更加有趣,我會嘗試改編《灰姑娘》的故事。” 黃愷恩 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 (小學部) 小四 “利老師教了我們許多改編童話的技巧,例如將它們二合為一,我想改編《三隻小豬》,因為它的主要場景是森林,較易與其他故事串連起來。”

藝術評論 尋找鑑賞方法

在常規的課堂上,小作家們該很少接觸「評論」,因此我們邀請了講者黃怡分享如何透過欣賞玻璃藝術,學習從形容玻璃工藝,從而掌握甚麼是「評論」。此外,我們也特地找來玻璃工藝家謝樂筠分享玻璃藝術與歷史,幫助小作家了解製作玻璃的過程及學習描述玻璃的「外表」與「功能」,並將感覺描寫出來。再引用香港作家劉偉成詩作〈鋼綿玻璃〉,認識一些藝術評論的手法和技巧。(撰文:曾劍華) 了解玻璃工藝 晶瑩剔透外表,敲撞時會發出清脆聲響的玻璃,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被廣泛般應用。講者黃怡指出玻璃有千變萬化的演釋方式,「如杯碟等器皿,花樽等裝飾物,或玻璃窗等建築用物,都是玻璃工藝品。」 要學習形容一件玻璃工藝品,可從「外表」與「功能」入手。「一盞油燈外形圓圓的,用多塊茶色玻璃製作,內裏有金屬組件組合起來。其『功能』是將器皿底部的油吸引到棉芯,燃點後便可照明。當我們要評論,可描述其『外表』或理解其價值,或進一步解說玻璃製作的過程,如何燒出弧度;或調製茶色玻璃是否很難;玻璃的厚薄是否適中、均勻; 玻璃的顏色及透光度是否理想; 表面是否光滑,或者有紋路的是否理想;有沒有非刻意的裂紋、工具痕跡、粗糙的切口;或使用什麼材料、顏色、技法、難度高不高;這件作品中有沒有創新性等,都有助我們掌握學習『欣賞』的要點。」 說起玻璃歷史,源遠流長。玻璃工藝家講解以前的人視玻璃為擺設品,「玻璃在歷史上被視為奢侈品,作為進貢皇室貴族享用,或放置在宮廷內欣賞。到工業時代後,它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用來盛載水或成為家用的玻璃窗;亦有實驗室使用的試管。可是因玻璃質料容易受損,難於尋找文物考證其歷史有多久。製作玻璃的原料是矽砂, 將矽砂放進窯遇熱後就會變軟, 就成了透明狀的液態,然後改變其形狀,再經過迅速冷卻後成了玻璃品,此美麗的玻璃工藝品就是這樣燒製而成了。玻璃品最大的分別是有工廠形式及工藝品兩類。前者通常由機器自動化生產,大概1至2分鐘便做好一件玻璃品,製成品有啤酒樽及水樽等。後者則由人手製作,簡單的一件工藝製成品可花上幾小時甚至幾天製作,有的更需要助手幫忙處理才能成形;因此在藝術層面上,由本來只作為器皿,搖身成塑雕類型或擺設等藝術品。其實,欣賞玻璃工藝很主觀,可以從技術層面來看,例如吹製玻璃的厚度是否薄身;用窯燒則追求光滑度;顏色是否均勻,且能否清晰地呈現出來。像玻璃珠吊飾,看看是否夠圓,表面是否光滑,會否有花痕等,都是一些欣賞的心得。」 以物品比喻人性 玻璃有多種形態,鋼線玻璃是其中一類,其結構特色、功能、應用方法又是怎樣? 詩人劉偉成寫的短詩〈鋼線玻璃〉,除說明鋼線的基本要素外,也用了擬人法比喻人的傲骨性格。 進入詩前,講者先介紹劉偉成榮獲「香港藝術發展獎──文學藝術」,是位資深詩人。「他寫的詩,大多都是對日常生活裏的一些回應。〈鋼線玻璃〉寫於1997年,主題關於鋼線玻璃,多見於樓宇防火門。這種玻璃有層鐵絲網,表面不光滑且凹凸有坑紋,跟家中清澈透明光滑的玻璃窗有別。這玻璃的功能,縱使被打碎也不會四散,不會傷害到人;就是因表面有鋼線,在保安上起到保護作用。這可以想像,若遇上火警或發生危險狀況之下,玻璃不小心被打碎,也不會引起受傷或阻礙逃生。劉偉成用了擬人法聯起這玻璃的『外表』與『功能』,描述綱線玻璃本身的性格似人。詩中有這樣的描述『不屈的傲骨,像蛛網般』,玻璃表面的鐵絲網,令人聯想為一個好有尊嚴的人,跟其他講求通透玻璃有別,絕不適用於客廳,或『講求通明的睡房中』;更不介意『把我放逐到沒有人願意久留的浴室或廚房敢於處身屋的外圍』。這描述,除了是詩人本身的想像之外, 結合了玻璃原有放在廚房、浴室中的『功能』,那種傲骨的性格跟其他玻璃不同,構連起鋼線玻璃的結構。因此閱讀該詩時,可留意作者在那些地方使用擬人法。」 評論要有深度 當評論玻璃工藝品時,跟小作家平日書寫閱讀報告一樣,須列明報告目的、主題及大綱。「這跟描述玻璃『外表』一樣,其表達形式可以影響我們如何理解作品,因此要讓讀者清楚知道要討論的基礎,就要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去描寫。」 講者更列出一些評論玻璃工藝品的方向,例如想表達玻璃樽的「功能」要安全不漏水,或樽的表面有裂痕就會割傷皮膚等。「玻璃工藝家提及玻璃工藝品講求審美觀和意念與製作手法,如玻璃首飾選用的材料、顏色、技法,或穿載效果是否有美感,都可以詳細去描述。」透過是次理解玻璃工藝的切入點,大概希望各小作家能學懂一些「欣賞」及「評論」的方法吧! 小作家心聲 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 小五 黃翊翹 講者用心分享創作藝術背後所牽涉的功夫,但不明這些跟寫作有何關係。或許可以分享多些創作藝術如何跟寫作有連繫,或列清楚一篇文章的要點。雖然非首次參加小作家計劃,卻有感課堂內容滿挑戰性,使我滿腦子都充滿疑問; 卻無阻自己繼續熱愛寫作! 聖母小學 小五 李柏瑤 作家黃怡介紹了玻璃製作的過程,令我知道原來製作玻璃需要很多步驟。特別在課堂上,她說過〈鋼線玻璃〉一詩,把物品比喻人,這種創作手法很有趣,可以把物品的「感受」呈現出來,令我認識到修辭手法該如何應用在物品上。  

詩詞成才 淺談學寫詩詞的要法

文筆不好、詞彙貧乏,是否就不能寫出好文章?這也許只是缺乏練習、不懂技巧而已,當找對了學習方向,寫作便得心應手。像古詩詞內容含意豐富,用字精準,提供了寫作技巧的參考價值。今次小作家培訓計劃邀來關夢南及葉德平兩位作家,為小作家分享如何從詩詞中汲取寫作養分,從而提高寫作水準。(撰文:曾劍華) 寫好童詩 具童心童趣 自由無拘束 很多人都聽過兒歌,但有沒有唸過「童詩」?究竟童詩是甚麼、怎樣寫?與一般詩歌有何分別?連串問題也許你未有頭緒,就讓作家關夢南為小作家逐一解答。 關夢南今次在課堂與小作家分享寫童詩的心得與技巧。他還分享兒時讀過的李白詩歌《靜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法工整,每首詩歌有四至八句,每句五或七個字。但現在寫童詩,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句子行數長短不拘,每句字數不限,可以四至五個字組成,甚至可以一句一字的。 放鬆心情像遊戲般 關夢南指出,童詩跟大人所寫的詩有別,「因大家年紀、思想不同,童詩就是兒童所寫的詩,是表現了兒童的心聲。有一次自己搭港鐵,看到一位小孩子與媽媽。小孩子問媽媽:如果我是一個蘋果,你會買我回家嗎?很簡單的三句,從兒童的心聲出發, 也許是小孩想測試媽媽對自己的愛有多深。」 他認為寫作童詩是表達兒童世界的一種方式。「尤其是要寫兒童的想像世界,或兒童遇到的事物,可不要一本正經地寫出偉大詩歌,也不要只著眼要寫一首非常可愛的詩歌;寫童詩最好的心態是像玩遊戲般,把日常愛玩的跳繩遊戲,捉波子棋、象棋等都可作為寫童詩的靈感,只要放鬆去寫便可以了。」 表現形式變化多端 寫童詩有很多種表達手法,可以是一行一行的歌謠,像童謠《月光光》描述「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瞓落床。聽朝阿爸要捕魚蝦咯,阿嫲織網要織到天光,啊……蝦仔你快高長大咯,划艇撒網就更在行。」但換到現在的生活狀況,也許同學對考試有較多想法,改寫成「月光光,照地堂,溫書溫到跌落床,聽朝考試要攞滿分啊,如果失手,阿媽喊打……阿爸唔比零用錢,咁就真係喊都無謂囉!」 另一種表達形式是將之變成一幅圖畫,利用標點符號充份發揮想像力。「例如字數與標點符號,把所有能夠調動的元素放進去。像《假期》一詩,弄成一幅釣魚的圖畫,作為藝術作品來欣賞。」*(示範圖) 又或者可以寫成一個謎語, 打造成「隱題詩」或「遊戲詩」,讓人猜謎。「但謎底不一定會有答案,就讓大家想像一下吧!」 他希望同學寫童詩時多加點想像,並以「鬼」作為投稿題目。他表示,「對於寫童詩要有多些想像,寫以『鬼』為題的童詩,不一定要集中寫鬼是多麼恐怖;其實不一定對人有傷害,可以寫得有趣正面的。」他接著又分享多篇以「鬼」為題的童詩,如《老漁夫和替死鬼的故事》說明鬼有人性化的一面,改善了主角的生活;或是《天空掉下一隻鬼》假設了很多對環境的聯想。《寂寞鬼》描寫一隻孤單的鬼,除影子以外,沒有人與他交朋友,暗喻非常寂寞的人。另一篇《走鬼》並非寫鬼,乃寫一種生活現象,描述無牌小販擺賣的日常生活。 小作家心聲 嘉諾撒聖芳濟各學校 小六 楊昀諭 「以前雖看過童詩, 卻沒寫過這類文體,但只要從童心出發,相信不會太難掌握。而且導師講得有趣,以『鬼』作為切入點,帶來無比的想像空間,激發起無窮創意,令我對寫作的熱愛有增無減,所以我很喜歡是次培訓班。其實,去年已參加過培訓計劃,學習微小說創作;今次學童詩,讓我每次都很享受整個學習過程。」 德信學校 小五 李鎵灃 「最初學習童詩感到有點難理解,也許是因為以前沒有學過,這是首次接觸, 看了幾篇例子後感到很有啟發性, 原來寫一篇童詩是很好玩有趣的。例如童詩有許多類型可呈現,也可以透過文字想像繪成一幅奇妙圖畫。參與這活動,學到很多課堂以外不知道的文體,這將來會繼續參加,令自己的寫作有更多變化。 」 學作詩詞 需讀通詩歌的弦外之音 常說詩情畫意,其實詩中言情固然直接令人感動,懂得聽弦外之音,亦是學習創作詩詞要具備的能力,作家葉德平在初中組以「工夫在詩外——讀詩詞,學寫作」為主題,點出大家學習寫詩歌時,容易忽略的要點。 「工夫在詩外」是宋代詩人陸游的名句,意思是如果讀詩詞學寫作,真正學習詩歌技巧的方法,是要留意詩以外的世界,葉德平借名人的詩歌來點題,希望同學在寫作時可以汲取到箇中知識。 解讀詩詞豐富語彙 葉德平指出,寫作是語言表達的一種方式,不能準確地運用語言表達,就無法傳達自己的意思,也就無法寫出好文章,所以只有擁有豐富的語彙,才能通過語言表達的感情。「詩詞語言,精煉而又讓人感受到美感,這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它自身就是語言中的代表,通過千年的傳承,經過了不同時代,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語言風格和藝術形象。所以,學習及深入解讀詩詞,可以豐富自己的詞彙,使得寫作時能進行有效的運用,這樣也就使寫作語言更具有文學和詩意。」   逐步培養創作的能力 創作 》》》字詞 》》》知人 》》》論世 》》》感受 借名詩提升寫作能力 葉德平更借具代表性的古詩詞為例,展示出詩詞可帶出意象的威力。「唐代詩人盧廷讓《苦吟》的『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鬚』、賈島《題詩後》的『兩句三年得, 一吟雙淚流』,都是用字造句非常精準,這就是古人用字功夫的體現。」 詩人為了在簡短有限的語言中,將自己所表達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往往須要使用獨特而又豐富的表現手法。葉德平還表示,能流傳至今者,皆是千百年來經典之作。「這些詩詞,在抒情思想的表達,人物角度的刻畫、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上,對於中學生的寫作來說,是具有極高的借鑒和可參考的價值,都會成為課堂中寫作能力提升的最好的教材。」 按部就班實踐創作 雖說創作是很個人的事,但在學習古詩詞時,需要累積經驗才能創作出來;如果沒有根底,創作不會見得好。葉德平表示學習詩歌時就不能只欣賞詩詞,更需要認識詩歌以外的東西,以及欣賞古詩詞的美學藝術,才能增強文章的美感。「在文體的運用上,可以在自由命題創作時,引用詩詞作文章題目,也可以作為各段小標題,引用詩詞作為文章段落開頭。例如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作為文章開頭,開門見山地表明珍惜時間、努力學習的重要性。如果學生今後能夠用行雲流水的文字,創作出內容豐富且極有內涵的詩詞,是最吸引的。總之,要結合詩詞與生活,多對生活進行觀察和感受,發揮創作的美!」 從過程中,他希望學生多嘗試創作及練習如何閱讀詩詞以外的世界,建議學生可以跟從作品在什麼背景下創作?作者心情又如何?寫的是什麼主題?表層及深層意思是怎樣?詩歌與生活的經驗能否給合?有沒有啟發?一連串問題,加深了解詩詞。 小作家心聲 迦密中學 中一 侯銘恩 平日沒有寫詩詞,雖然年幼時在課外活動有接觸,但是對創作詩詞的技巧感到陌生。首次參加,有感活動吸引。經過這次活動,學習到原來可以把詩詞用於作文中,我會嘗試按葉德平的方法去翻查資料,認識詩以外的元素。 屯門官立中學 中二 楊雯雯 因自己對詩詞了解不多, 經過導師的分享, 對文學、古代文化提升了興趣。如此, 看多了詩詞, 從中可引用在平日創作,豐富了作文詞彙。其實,有感多了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 就能容易掌握詩詞。在簡報上,最深刻是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一來有歌者將古詩詞改編成歌曲蠻有趣;亦因作為女性,能在男詩人的世界裏脫穎而出,令人記憶猶新。

細察身邊平凡事 隨心寫作真感受

寫作源於日常生活的點滴累積,透過觀察將細節轉化為感受,並以文字表達出來。「小作家培訓計劃」請來作家及編輯方舒媚主持高小組培訓班,分享「觀察生活 隨心寫作」心得,以及如何增進文字溝通技巧。 方舒眉指出,最貼近現實的文字是以日常生活作為藍本,加上想像力和語言運用技巧,便能將個人所思所想發揮極致。因此,她教導小作家仔細觀察個人生活周遭的各項細節,用心感受發生在身邊的平凡事,把隨想化成文字。 怎樣藉觀察生活利於寫作?方舒媚先讓小作家閱讀她的作品〈溫暖的廚房〉,然後一眾小作家描述對廚房的感覺。有小作家表示家裏廚房很整潔,每次媽媽煮晚餐時,香氣都會洋溢屋內四周,方舒媚認為這樣的描繪令人有幸福的感覺。 靈感來自日常生活 另一篇導導讀文章是章詒和寫的《沙》,方舒眉表示,作者對沙的興趣源於一次由媽媽的朋友從巴西帶回來的沙瓶畫,她驚歎沙子能成畫作,從此便喜歡上沙,文章接着伸展至她的個人旅遊經歷,從泰國、土耳其到美國,從印度洋至太平洋,她都裝回一小瓶沙;章詒和看了沙灘,有了沙瓶,就開始嚮往沙漠,由此穿透人生觀點。 方舒媚建議寫作時可以先由自己熟悉的環境開始,她說古文中亦有以日常生活為靈感的寫作例子,即如《詩經‧唐風‧蟋蟀》:「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文中借蟋蟀住進屋子裏暗示歲末將至,連蟋蟀都要為自身打算,不再貪圖逸樂,表達出不要忘記本份、浪費光陰的主題。 以海為題 即席創作 方舒眉着小作家即席以大家熟悉的「海」為題創作散文,並在討論環節互相分享及加以點評。 其中一位小作家分享她的作品,表示喜歡看「海中的日落」,又指她的家人分別形容海洋是「天堂」、「地獄」、「墳場」,母親則說海洋是奇妙的,當她看著水中的倒影時,不禁思考「變化萬千的海洋中是否有另外一個我」。方舒媚認為:「這篇即席創作主旨清晰貼題,『海中的日落』是特別的地方,從多角度引述旁人的觀點構成文章的骨幹,最後的感想意猶未盡,可多加發揮,令文章更完整。」 其他小作家亦紛紛表達個人感想,有小作家認為海洋是「溫暖的」,因為受到陽光照射時反映出的顏色使人感覺暖和。最後方舒眉以〈沙〉的段落,指示小作家與自己以「海」為題的文章作比較,從中學習以描述海洋來表達心境的技巧。 小作家感想 童妮星 佐敦道官立小學 小六 即席創作很有趣,原來很多同學的文章都寫得很好,高手眾多,眼界大開。方老師教導及分享環節,加深我對各種寫作技巧的認識,例如如何觀察生活,將素材融於筆下。 譚愷玟 天水圍天主教小學 小六 今次培訓班對我很有意義,因為我以往忽略觀察,方老師的講解令我明白到觀察生活對寫作的重要性,例如將看到的新聞和家人分享,都屬於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有助思考和寫作。我有幸在班上分享自己的作品,而方老師對我的分享所作的評語,甚有啓發性。

從生活「竊取」創作靈感 精讀暢銷叢書 細說人物描寫

小說是我們成長的良伴。生動有趣的角色、貼近生活又意想不到的劇情,為我們的休閒時光注入了無比快樂。早前,暢銷兒童叢書《老鼠記者》的翻譯者及引進者嚴吳嬋霞,以及曾出版多本校園小說的作家梁望峯來到小作家的課堂,分別與高小及初中組學生分享小說角色設計及精彩情節設計的秘訣。 梁望峯創作經驗分享 梁望峯(峯哥)由17歲時出版第一本校園小說《校方線人》成為全職作家,至今出版書籍超過200本,包括:《戍班生週記》系列、《叛逆青蔥》系列、散文集、旅遊書等,讀者群包括七十、八十、九十,甚至千禧後,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長。早前,梁望峯來到初中組小作家培訓班分享個人的創作經驗及閱讀習慣,並鼓勵小作家透過閱讀、偷聽身邊人講述真人真事,吸收創作的養分,寫出引發讀者共鳴的作品。 創作源於生活,選取最熟悉、最常接觸的題材,才能寫出令讀者產生共鳴的作品。峯哥就讀中學時,班上同學經常打架、做壞事,他為了避開充滿校園欺凌的課室環境,於是每逢小息及課餘時間,他都躲在圖書館,於是愛上了閱讀,更當上了圖書館管理員,每天把大量想看的書帶回家看。與此同時,他把經常接觸到的叛逆青少年的故事,寫成了第一本小說《校方線人》。 偷聽別人談話獲靈感 峯哥續稱:「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校園生活很平淡,寫不出精彩的劇情,然而我們可以偷聽別人談話來獲取靈感。記得有一次在咖啡店寫書,聽到旁邊幾個學生在討論明日中午,不外出吃飯,帶電磁爐及食物回學校,在班房裏偷偷打邊爐的計劃。這樣戲劇化的真人真事,被我寫在小說中,記得當時出版社編輯形容這劇情太超現實。所以,沒有親身有趣的經歷並不重要,可透過偷聽別人談話,獲得創作素材。」 身邊人的經歷,也是作家的創作素材。峯哥說:「在我的小說中有一個角色——金水,他是一個茶餐廳太子爺,他凡事親力親為,為食客斟茶遞水,並推出極優惠的學生餐、免費長者餐等。這個茶餐廳太子爺其實是我一個好朋友的心願,於是我透過小說幫他把夢想實現了。」 「曾有幾年, 我不再寫校園小說, 亦不到學校舉辦寫作講座, 因為我覺得很灰心, 現在已經沒有人喜愛閱讀。直到近年, 我接二連三地看到學生乘車時看電子書, 我發現原來還有學生愛閱讀, 加上女兒的出生, 令我再次接觸校園, 於是又開始了校園小說的創作。閱讀真的很重要, 當我某段時間沒有閱讀就寫不出創新的內容, 因此鼓勵各位愛寫作的小作家, 多閱讀吸收養分,寫作更多精彩文章。」 梁望峯 作家 電影感劇情設置 除了閱讀、收集身邊的故事,看電影也能吸收不少創作素材。峯哥分析道,現今每人每日都接收大量資訊,因此小說創作,必需節奏明快、簡潔,才能吸引讀者往後追看。他說:「正如現今不少商業電影,每十分鐘就有一個巨變,令人意想不到,藉此吸引觀眾。由於我很害怕讀者覺得悶,因此我寫小說亦會參考電影的做法,時不時製造驚喜,令人有興趣追看下去。」 角色活出自己生命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寫作習慣,峯哥喜歡在嘈吵、有人的地方寫作,因為他認為寫作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沒有人可以幫到你,為了不讓自己那麼孤單,在有人的地方就有種被陪伴的感覺。另外,他形容寫作的過程是非常煎熬的,因為太喜歡自己創作的角色和故事,會不自主地投入全部心思。他說:「有時甚至覺得角色好像有生命一樣,不斷催逼我寫下去,直至寫完為止,甚至有時候一本書寫完了,還是放不下,於是在下一本書安排該角色出場交代一下近况,才會安心。我認為讓角色活出自己的生命,那就是創作的最高境界。」 小作家心聲 鍾曉楠 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 中一 作家分享從偷聽陌生人談話中獲取靈感的方法,感覺很有用,因為每個人的經歷有限,把朋友的故事轉化成自己的創作,我覺得這未嘗不是一種可行方法。另外,作家提醒我們寫作時,有靈感就要立刻寫下,因為當情懷過了,就再寫不出了,我曾經也試過這情况,所以之後應該會更注意,以免錯失靈感。 蔡樂晴 沙田官立中學 中二 透過講座我學習到以最熟悉的事物為題材,從而寫出令人有共鳴的文章。今次課堂上的創作題目是「一年後的我/你」,我希望一年後的自己可以踏出舒適區,發揮所學,去韓國旅行時,用韓文與當地人溝通。 作家精讀坊 《老鼠記者》魅力所在 15年前,《老鼠記者》系列叢書被引進,一直深受一眾兒童喜愛。早前,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老鼠記者》的引進者嚴吳嬋霞,來到高小組精讀坊,帶領一眾小作家精讀《老鼠記者.預言鼠的神秘手稿》,分享小說角色及故事細節探究。 《老鼠記者》系列圖書憑着緊張刺激的故事、惹人發笑的情節、富創意的排版、精美的插圖、角色鮮明的個性,以及可學習相關知識的特色,深受一眾香港小學生的喜愛。 嚴太稱,人物角色是一個好故事的靈魂,其次是設定主題、故事背景和情節。當日,小作家們一邊朗讀文章,一邊完成角色分析表。 現在,《老鼠記者》已經出版至第89冊,這一系列書籍之所以精彩,持續出版那麼多冊,是因為它本身幽默、惹笑的獨特風格。例如,原作者聲稱這本書的作者是一隻名為謝利連摩.史提頓的老鼠,也就是本書主角的名字,他作為《預言鼠的神秘手稿》第一個出場的角色,職業是老鼠出版商《老鼠公報》的總裁,口頭禪是「我以一千個莫澤雷勒乳酪製成的飲料發誓!」性格是對飲食有要求,討厭別人叫他「老闆」等等。原作者運用了擬人手法,增添角色的趣味性。 ▲嚴太與小作家交流讀書心得。 「精讀不同於閱讀, 學生若想從文章中學習更多的寫作技巧,可以先略讀一遍, 然後再一字一句地朗讀出來, 並進行分析, 你就會發現, 好的文章不會忽略細節的描寫。期望各位小作家可從閱讀中獲得樂趣之餘, 學習到寫作技巧, 同時謹記寫作前首先要多觀察所要描寫人物的細節特徵。」 嚴吳嬋霞 兒童文學作家 刻劃立體角色 嚴太分析道,寫一個完整故事,簡單而必要的元素是把每一個角色,不論主角還是配角都描寫得很真實、很具體。我們學習描寫人物時,可從身邊人入手,首先觀察他的特徵,包括外貌、表情、衣著、說話、小動作、性格、職業、討厭的事、喜歡的事等方面,從而逐步塑造出立體形象的人物。 ▲一眾鼠迷,從喜愛的書籍中學習寫作技巧。 小作家心聲 謝安琪 元朗商會小學 小五 《老鼠記者》這一系列書情節緊湊,透過嚴太的講解,令我更明白寫作一個有吸引力的故事,要刻劃人物的性格、外貌、語言、動作等。 關有朋 佛教慈敬學校 小五 《老鼠記者》的角色各有特色,其中謝利連摩.史提頓的口頭禪「我以一千個莫澤雷勒乳酪發誓…」很有趣。記得嚴太強調描寫細節的重要性,她把書中不同芝士的名稱都翻譯了下來,並加入註釋,讓讀者可以學習不同意大利芝士的知識,同時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及生動性。 撰文:李翠琼 攝影:黃永昌 此活動及相關版面由明報市場部統籌及編輯 查詢:2515 5052(馮小姐)

寫作方法力求細節 從茶文化到茶藝學習寫作題材

寫文章前先聆聽、觀察故事中的所有細節,才能豐富寫作內容。為了讓同學更掌握箇中技巧,有茶博士之稱的葉惠民教授以茶作為切入點,透過茶文化希望能找到更多寫好文章的線索。(撰文:曾劍華)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109/BUS20210921_01.mp4 以歷史作為了解事物的開端 當規劃文章內容時,究竟文章架構是怎樣建構出來?要放什麼材料令內容好看?葉惠民放映了一個視頻,細聽茶坊主人貴州大學教授兼江西省婺源茶業學院客座教授廖子芳介紹中華茶文化,完美地示範茶文化的內容該放什麼素材。 由於茶文化在發展的路上,經歷了數千年的文化,演變出儒家茶道、佛家茶道,以及道家茶道。「茶道並非宗派,是生活上的藝術。在唐宋元明清不同時代,飲茶的發展與時代可謂息息相關,尤其在元朝,飲茶較繁鎖;明朝以後多了飲茶方式。或是唐宋時期,將茶文化傳到日本後,經過了地方文化的融和,演變出『茶道』。另一方面,台灣受着日治時代的影響,認為茶文化是一種演釋的方式,故有了『茶藝』。」 廖教授還分享沖茶六大錦囊,「包括難以控制的天時、地利、人和,因天氣可預測卻不能控制;地理環境能夠影響孕育出來的植物質素;以及做茶的人怎樣製作茶,茗茶的水溫、茶量和沖泡的時間,都可以改變茶的濃度、味道,因此一杯茶的靈魂是受制於多方面的。」 最後她分享茶道有三樣要素值得深思,「要研究歷史、做好現在、創造未來十分重要。由於歷史已成過去,我們可借此來認識和理解整個進程。當認識了,就要創造未來,讓我們下一代有更加好的將來。」 創作思考與要求 經過廖子芳的分享,葉惠民簡單道出寫作內容的方向:你對茶有什麼印象?茶在你的生活中有什麼地位?什麼是茶文化?好讓同學了解寫茶文化的內容怎樣落筆。「講茶文化的歷史,源於中國,根據最早的文獻記載從漢代已經開始飲茶;直到近代,飲茶更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得使飲茶成為民間通俗文化。與此同時,茶與品味亦是中國人的傳統、精神文化,更是古今達官、貴族和文人雅士必備技能,正所謂八大雅士,亦即是琴棋書畫詩酒花茶。」 實在,茶文化牽涉了許多歷史文化,「從神農氏嚐百草開始,作為藥用的價值,到唐宋時甚為興盛,更有了煮茶或投茶法,更衍生了點茶法,之後到明朝至近代產生了泡茶法。由於歷史因素,茶文化在近代中國內地的承傳出現了斷層。80年代始,率先在香港及台灣復興。尤其在文化藝術方面,香港為茶文化再復興,做了不少貢獻,可多點思考茶樓文化與茶文化的關係。」 所以當以茶文化作為題材,究竟怎樣去描寫或描述呢?他還提出了其他方向,「香港茶道與傳統中國文人式的茶道有什麼不同?這種不同與香港的歷史文化背景有關係嗎?因此,以香港的茶文化作為主軸,在香港茶道發展的經歷中,可以選取若干的感興趣事件,再搜集更多資料以方便寫作。有關資料性的敍述,可以點到即止;或可注重於個人對事件的感受,或說明自己的想法。這想法或思考不一定限於個別事件,可宏觀地從香港文化的發展的視角切入。」 茶博士於80年代起從事茶文化的工作,致力推廣茶藝文化,不時開課講學,提高參與同學對茶藝的興趣。是次活動,他特地指導同學認識茶文化,從農業科學、商業經濟、文化藝術等多方面去深層了解,加深認識茶文化。例如種茶到製茶, 如何在市場上買賣茶, 或關注茶器設計、泡茶禮儀等社會功能,都有助認識茶文化。這好比寫作一樣,如能夠透過多方面的觀察及了解事物的多角度,就能令內容變得豐富。 有關茶文學作品推介 小作家心聲 九龍華仁書院 中三 陳雋曦 是次活動令我深入了解到茶文化,除可以作為寫作題材外,亦滿足了對茶文化的好奇心。最深刻的部分是影片中提到可以以自己喜歡的音樂取代茶道中一貫用中樂的想法,很破革。令我覺得茶文化沒有想像中沉悶,完全感受到茶文化在與時並進。 屯門官立中學 中三 劉嘉濰 我雖對茶有點了解,但參加是次活動後,更令我對茶感興趣。有感在課堂上學習到不同題材,例如寫茶文化有別於以往的文體,迅速提升自己的文筆。最深刻的部分是提到香港茶文化史,想不到80年代已成立茶藝中心,不期然加深了我對香港的茶文化史的理解。

新詩貴含蓄 散文重達意 認識現代文學體裁創作

新詩重視詩意的表達,意在言外;散文的詩意表達不集中,意在文中。詩具有精煉美、韻律美,而散文則較重視細緻描寫。 詩歌含蓄 意在弦外 早前,曾憑着《關夢南詩集》獲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雙年獎的詩人關夢南,來到初中組小作家課堂,教導新詩創作技巧。 關夢南說:「詩與非詩的分別在於詩意。非詩,淺露易見,清楚交代所要表達的內容。詩歌卻是含蓄的,把最想表達的內容隱藏起來,讓讀者自行想像及補充。記得有一次在地鐵站,遇到一個幾歲大的小女孩問媽媽:『如果我是一個蘋果,你會不會買我?』她這句話就是詩,因為她是在試探媽媽是否愛她,卻沒有直接表達。若把詩寫成散文應為:『媽媽你愛我嗎?』」 另外,他透過導讀淮遠的《癬》及戴天的《命》,解釋寫作詩歌應多運用比喻,把抽象事物化為具體的形象,增強藝術感。其中《癬》把「污染」比喻為「癬」,地球比喻為「好端端的頭」,生動形象。 再者,關老師強調新詩需要具有時代感,例如:顧城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所寫的《一代人》就是對當時社會環境的回應。詩歌寫出了黑暗動盪的時代,人雖然不自由,卻給了人追求光明的動力。而香港作家劉芷韻的詩《再見的意義》中,「八條馬路二百六十四盞街燈五個公共屋邨兩幢私人樓宇/一座商場兩千噸被污染的空氣粒子」,這句詩別具現今香港地方文化之餘,亦運用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達「萬水千山」這個意思,創意十足。 在詩歌語言運用方面,關老師提醒小作家們,創作新詩不能使用形容詞及四字詞,而是運用生活語言寫作。詩歌句與句間需要有空白,讓讀者去想像和補充,然而運用形容詞會把事或物描寫得過分具體,四字詞則有固定的解釋,不符合新詩要求,應要運用最簡單淺白文字,引人深思,令人感動。 淮遠《癬》 地球原是一個 好端端的頭 直到細菌 在它上面 鋪設牠們的文化 留下難看的疤痕 地球轉動 因為牠很癢 顧城《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小作家心聲 黃俊朗 聖芳濟書院 中三 「這次講座學習創作新詩。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老師提醒我們寫新詩時,需留給讀者想像空間,詩句中不可使用形容詞,跟散文寫作很不同。」 劉雅雯 麗澤中學 中二 「透過講座令我更明白如何創作新詩。寫作新詩不能直接表達內容,需要顧左右而言他,由此表達詩意。」 觀察生活 隨心寫作 細心觀察生活,把所見所感化為文字,看似隨心寫出的文章,經過細心巧妙的安排,會變得更精彩吸引。早前,「白貓黑貓」漫畫叢書出版人及總編輯方舒眉來到高小組小作家課堂,分享寫作心得。 ▲作家方舒眉 方舒眉透過導讀席慕蓉的《獨木》,講解短小的散文如何安排起承轉合。文章起首寫出了「我」坐火車的感受,就是旅途中間很自由,不受地方和人的束縛,「我只需要屬於我自己就夠了」。文章承接部分,講解很多的義務和責任,都在火車軌兩端承擔,而旅途中的「我」只需要看風景,暫時把煩惱拋開。轉折部分是「我」看到的窗外風景,其中「我看到了一棵孤獨的樹」象徵了作者一人出行的孤單。文章的收結把寫作主題娓娓道來,就是「學習獨立,在心靈最深處,學着不向任何人尋求依附」。 另外,方老師分析了章詒和的《只養仙人掌》,其中特別簡介了作家的背景,章詒和是一位中國內地作家,在文革時期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經歷了很大的磨難。因此,文章對仙人掌的讚美——「奇妙的外表和頑強的生命力」,映照出作家生命經過困苦,熬煉出堅強的個性,因此她特別鍾情於種植仙人掌。不同地方、時代,及成長背景的作家,思想會有很大的不同,由此方老師鼓勵小作家們,要創作出別具個人風格的作品。 ▲小作家踴躍地表達意見 小作家心聲 何澤欣 大坑東宣道小學 小五 「這次作家教導我們如何從生活中發掘寫作靈感,坐長途車、養花種草等都可以是寫作題材。」 蔡逸晴 培僑小學 小五 「這次講座作家給我們的寫作題目是『寵物眼中的我』,我打算寫與家中金魚的故事,把平時照顧牠們的互動交流情景,寫進文章中。」 寫出好文章 問:寫散文時,需要注意什麼? 答:「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點,「形散」主要指文章結構形式靈活多樣,取材廣泛自由;「神聚」則指文章主題集中,看似散亂的材料都緊密圍繞一個中心思想而服務。因此在寫作時,應該好好掌握「形」和「神」的關係,想好要表達的中心意思,文章切忌沒有主題,或多個主題。 問:如何寫散文的開頭和結尾? 答:文章開頭寫得好,可以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而結尾收得好,亦能起到錦上添花的功效,因此開頭和結尾都不能馬虎。除了常用的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外,小作家不妨多嘗試其他手法,例如欲揚先抑、奇句突起、發問結尾等方法,或者以對話、引用詩句作起首和收結。

唐希文:靈感潛伏身邊 寫作從生活出發

小朋友想像力豐富,但寫作時每難以下筆,不少小作家更抱怨想不到可寫的題材。年輕作家唐希文卻說,靈感一直都潛伏在身邊。她以「找寫作題材經驗談」為題,在「高小組」的小作家培訓班上分享個人創作歷程,並引用不同例子,教一眾小學生從生活中抽出靈感泡泡,以自己或身邊人的經歷,或從不同文本而來的感覺寫故事和散文。 培訓班互動輕鬆,小作家亦踴躍回答問題及提出個人想法,唐希文讚賞他們的想像力非凡。及後,小作家就寫作題目「學校旅行」分組討論,探討可寫的情節然後即席揮毫,記述一次去旅行的經驗。有同學仔細描寫旅行的情景,有同學則創作了星際旅行後有家歸不得的故事,講者為完成作文的同學寫下評語並提供改善的建議。 擅觀親人朋友 寫作泉源不絕 唐希文認為靈感通常源自生活,不少作家最初的作品都是自己的故事,例如《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算是作者九把刀的自傳。他把自己從中學、大學,直至打工時,對初戀情人的思念寫成故事,小說有九成內容都是真實的,雖然沒有特地加插戲劇元素,但把最深刻的事寫出來反而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讓大家一起回想那些年的故事。 她鼓勵在座的小作家把生活中最熟悉及最有感受的事轉化為寫作資源,逐步從平鋪直述開始創作,如描寫家人或朋友的故事,或揉合他們的經歷再加上想像。唐希文引用自己的創作經驗,指她外婆患病去世帶給她很深刻的感受,於是把外婆患病後及臨終前的身體變化,融入小說中女主角的感情,再加上虛構的情節,成為一部愛情小說作品。此外,她亦建議同學可從不同的文本中培養及收集靈感,刺激想像力,諸如影像、音樂和繪本,甚至新聞報道和科學報告亦可派上用場。 至於角色塑造方面,唐希文認為可以先描寫自己或身邊的人,了解他們的外貌特徵,如衣著打扮、小動作和口頭禪。由於身邊人較容易觀察,同學可長備筆記簿,把聽過最有感染力的說話寫下來,亦能想像他們面對不同情境的反應,然後放進文章裏。經過這些訓練後,小作家們便可再下一城,自行為故事創作人物。 營造角色有法 抒情兼引共鳴 唐希文分享她的寫作習慣,就像電視電影創作人一樣,她寫小說前都會為主角及配角編寫人生傳記及履歷表,先行詳細寫下角色的性格及人生閱歷、甚至他們的星座和最愛的顏色。雖然這些資料最終未必會在故事中出現,但會令她更覺得這些角色真實存在,兼且有血有肉,並更認識這個角色,因此能想到筆下人物應有的態度和決定。 作為專欄作家,唐希文認為文章不只為了抒發個人經歷和感受,還可預留空間讓讀者連繫到自己的經歷。她把文章題材分開不同類型,有些是時效性的趣味、或是遊記、有關電影或書本的評語,和對時事的感受等,下筆時會考慮加入背景資料或作綜合評論,以引起社會討論和其他人的共鳴,引導讀者反思。 小作家心聲: 禤家駿:「我在培訓班上學到不同的寫作技巧,從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又找到寫作靈感,尤其喜歡班上與導師的交流,她對我的文章建議很有用。」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