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寫作能力 從認識粵語和詩歌開始

學好中文,可從粵語及詩歌中吸取寫作養份。作家甄沃奇借粵語詞彙及典故,以及大量地道歇後語,讓小作家活學活用,為寫作添上一份玩味。作家鄭政恆為了切合現時疫情時代,想到以「在COVID-19時代讀詩」為題,分享足不出戶都能欣賞詩歌,望小作家能投入文字世界,在文學氛圍下學習,建立良好的閱讀能力。(撰文:陳慶賢、曾劍華) 試用粵語寫作 文章更添玩味 我們在書寫時,都以書面語為主;然而粵語是廣東人常用的語言,能夠巧妙地將它們融入創作中,可以令文章更有親切感,令表情達意,更見傳神到位。 粵語詞彙更形象化 「鬥雞眼」、「慢吞吞」都是常用的粵語詞彙,原來適當地換入文章,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正式的文章中,如散文、小說、評論,加入粵語特色的元素,可以令文字更見活潑富活力。因此,為了特定的寫作目的,如粵語戲劇、劇本、粵語小說,粵語入文是一種有趣的創作模式。 甄沃奇用了作家小思〈玩具〉為示例,有以下一段:「觀蟻,兩種蟻各有吸引力,黑蟻看得人眼花,但多戲劇性變化,黃絲蟻團結整齊,容易分清領隊和工蟻,卻嫌隊形保守,定睛看多了,會變成『鬥雞眼』。」 他解釋:「『鬥雞眼』就是『斜視』的一種,屬於『內斜視』。因為雙眼瞳孔向內,彷似兩隻鬥雞對峙,因而得名。如果上文把粵語成分修改,將『鬥雞眼』改成醫學術語『內斜視』,便會多了一份隔閡感。」 同理,如果將文中的「慢吞吞」換成書面語—「行動緩慢的樣子」,也會令文章失去形象化的特色。 善用「歇後語」帶出故事性 甄沃奇表示:「每個地方都有一些當地人才會聽得懂的說話,大多是『約定俗成』,大家說出口,自然心領神會。至於粵語亦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了解粵語一些常用詞彙或『歇後語』的來由,可以讓我們的粵語表達能力提高,也可以豐富我們的想像力。」「歇」去「後段內容」,就是「歇後語」,即是將說話的主旨內容藏去,以有趣的方式呈現說話的前半段,聽眾從前半句子的意義和關聯性,推想後半句子的真正意思。 小作家心聲 瑪利曼小學 小五 蔡芷希 雖知粵語在香港、廣州等地被廣泛使用,經過是次活動,甄沃奇老師用巧妙幽默的方式教導我們,如把書面語翻譯成粵語這個環節,把文縐縐的書面語,翻譯成通俗易明的粵語,讓我對文章的理解有更深入的認識,啟發了我對粵語寫作的興趣,讓我明白到運用粵語來寫作,可帶來親切感!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 小四 區曉珈 是次小作家活動之培訓班,導師以妙用粵語寫作為主題,講解清晰,讓我懂得了如何運用粵語的特色來創作。特別在審題和創作上啟發了不少,使我認識了不少粵語有趣詞彙,也許能為我的作文增添不少趣味。   互聯網給創意聯想帶來便利 文學創作影響深遠,像中國古典作品《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或民間傳說「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或「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故事,抑或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其故事創作、文字特色到人物情節,有很多地方值得細味。縱使受疫情影響,沒法像以前面對面學習文學,但也可利用網絡的便利,瀏覽詩歌。而且不同地方都舉辦了相關活動,非常熱鬧。 詩在世界流傳 鄭政恆分享日台等地,找到發表跟詩歌相關的活動。「例如有港人將文學推介到日本,於日本詩刊《詩と思想》欄目「香港の詩と詩人」,刊出了鍾國強、游靜、淮遠、羅樂敏、關天林、陳李才的文學、詩歌作品。台灣的創世紀詩雜誌》,亦以詩歌分享了港人在疫情下如何生活。回到本地,有香港詩歌節基金會於網上舉辦了「費靈格狄詩譯朗誦」,可見大家都花精力去推廣詩歌。」 全球雙向互動 學習詩歌,朗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鄭政恆特地分享了一個全球性活動。「就如《詩可興: 全球華語詩歌Zoom朗誦會》不是朗誦比賽,亦非表演性質,是場直接感受詩歌作品的活動。雖然現時受疫情影響,但卻造就另一種表達型式,透過ZOOM讓全球不同國家地域的詩人一起朗誦,包括40位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新加坡、歐洲、北美等地。你可以想像集合了那麼多人同一時間進行朗誦並非易事,或許利用網絡世界的便利,就能拉近大家的距離。就算足不出戶,一樣可以透過網絡世界進入文學領域。」   小作家心聲 港島民生書院 中四 吳仲賢 是次活動令我獲益良多,不僅欣賞到不同地區詩人的風格與特色,啟發了我去找同類型,不同國家,不同特色的詩,讓我能夠在作文上引用這些好詩,令我在創作文章上有改進,作文分數也提升了。最有趣是,改變了我對以為古體詩、近體詩是沉悶的想法,並開闊了眼界,將來或可嘗試寫詩,或加進文章以作潤飾。在活動上, 播放了名作家以詩製作的短片, 記錄2003年的沙士,哪怕時代不同,跟現在疫情相比,所發生的事卻依然有異巧同工之妙,例如人性在逆境的醜陋與人類之間的不信任等,字詞精準刻骨,再配上冷色畫面,及淒厲冰冷的背景音樂,令我猶如身歷其境,令人印象深刻。 芳濟書院 中三 徐霈恒 整體而言, 我認為本次活動過程正面和有益,講者分享詩詞具啓發性。我在學校裏或者日常生活中較少接觸詩詞,尤其是學習新詩,這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新嘗試和體驗,激發我去勇於嘗試寫新詩。儘管它不像散文般多文字,但卻考驗文字的功力,這是我課堂中最大的體悟。而當講者分享一些詩詞,令我明白和感受到文字的威力,詩詞文字雖較樸素簡白,但卻能夠帶出細緻的描述和深刻的含義。

粵劇欣賞 融匯童詩

粵劇又稱為「大戲」,是廣東的主流戲曲之一。在戲棚上,粵劇演員穿著華麗的戲服、頭飾,以「唱、做、念、打」等功架,演出一齣齣經典的戲目。經過多年傳承,粵劇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更於200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次詩人關夢南除了介紹粵劇的知識外,亦教導小作家引用粵劇元素,寫出新奇、充滿創意的童詩。 粵劇在明朝靖年間出現,現已被列入重要的文化遺產。除了在傳統戲棚欣賞粵劇,戲曲中心、香港文化中心及高山劇場等地方都有精彩的粵劇上演。香港流行的粵劇戲寶,多以愛情及神話故事為題材,前者有《帝女花》、《紫釵記》;後者則有《寶蓮燈》、《白蛇傳》都深受戲迷歡迎。 回到古代時空 虛擬動作 引發想像空間 粵劇裏的經典故事,大多取材自古典文學作品、歷史人物故事,當中也可以聯繫到現代寫作上。關夢南表示:「欣賞粵劇演出,可以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古代的世界。從演員特別的衣服、頭飾,都反映了舊時代的生活習慣,對寫作有一定幫助。」 受制於舞台,粵劇也常透過道具,或虛擬動作來演繹複雜的場景及動作,引發觀眾的想像空間,例如演員常用一條馬鞭,表達正在策騎的場面;或者利用長袖遮面,代表羞澀的心情。「有時演員會用虛擬的動作,表達『開門』、『關門』的動作,這些都是粵劇有趣的地方。小作家不妨以這些元素,創作特別的童詩、新詩。」 粵劇四大基本功—「唱、做、念、打」 「唱、做、念、打」是粵劇的四大元素,互相配合才能令演出更加豐富,「唱」是演出中歌唱的部份;「做」是演戲的身段,演員一個眼神、手勢都表達不同的情感;「念」是講對白的部份;而「打」是武打場面的戲份。」 演員分六柱制 粵劇主要演員分「六柱」制,即「文武生」、「正印花旦」、「小生」、「二幫花旦」、「鬚生」及「丑生」。其中「生」是男性角色,「旦」是女性角色;而「鬚生」是年紀較大的角色,「丑生」則扮演滑稽的角色。另外,粵劇亦有配戲演員,行內稱為「梅香」、「手下」及「龍虎武師」等。 衣飾辨別身份 粵劇演員穿着許多華麗的戲服,原來當中也大有學問,身份地位有別,或參與不同場合,演員所穿的服飾也有所不同,例如「蟒」是帝王、丞相、元帥和高級官員上朝時穿的服裝;「帔風」則是男角官員的便服。「紅蟒」是公主、皇后、太后上朝或到公眾場合時穿戴;「霞帔」則是她們家居穿著的便服。 粵劇元素創作童詩 粵劇有許多值得欣賞的地方,關夢南示範了幾首童詩,從不同的角度將粵劇優勝的地方融入創作中。 小作家心聲 鍾柏謙 聖公會榮真小學 小五 ”活動介紹了許多創作新詩的技巧。我很喜歡新詩的自由度,例如不拘字數、不必押韻,亦可以運用句子的排列創作圖畫詩,利用簡短的文字,抒發深厚的感情。“ 林海嵐 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 小四 ”小時候曾在YouTube上觀看粵劇《帝女花》,媽媽陪伴我一起觀 看,並講解故事內容。今次活動令我對粵劇有更深入的認識,尤其是演員穿的戲服也很講究。如果以粵劇為題創作童詩,我會以美麗的戲服作靈感。“

暢遊新詩捕捉文字細膩 漫遊寓言領略故事含義

文學新詩與寓言故事的相近之處,莫過於是要在簡短的篇幅中,利用精闢的文字,帶領讀者進入富有情感的世界。作家精讀坊今次邀請到黃巴士總編輯許芷茵及詩人飲江,分別向初小和初中小作家大談創作寓言故事和新詩的心得,讓小作家們對這兩種文體有更深入的理解。 寓言故事是深受孩童喜愛的讀物,從有趣、緊張的情節中慢慢體會抽象的人生哲理。作家許芷茵透過分享自己創作的《沒用的蘋果》,引導小作家如何取材、設計角色及運用五感等,寫出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 藉寓言解釋抽象道理 每一個經典寓言故事背後,都帶出深刻的道理,例如《小紅帽》教人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三隻小豬》則教人凡事全力以赴,不要苟且。然而,許多哲理都是抽象的概念,小作家在表達時有一定的難度。寓言故事則是一個很好的包裝方法,引領讀者逐步領會這些抽象概念。 許芷茵表示:「我們透過趣味而充滿寓意的故事,可以寫出人性的素質,例如善良、友愛、勇敢、忠誠、驕傲、貪心、狡詐及懶惰等;亦可以表達各種生活哲理,如謹言慎行、全力以赴、樂於助人及把握機會等。同時,小作家也可以借助寓言故事抒發不同的感受,如開心、慚愧、光榮及失望等。」 故事表達豐富主題 一個精彩的寓言故事,可以表達多個主題,許芷茵跟小作家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沒用的蘋果》,故事講述蘋果弟弟長得又瘦又小,總覺得自己沒用,聽見哥哥姐姐的鴻圖大計,心裏只有羨慕的份兒。蘋果媽媽一直鼓勵他要有自己的夢,終於,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蘋果弟弟得以一展所長,跟年青科學家牛頓成為好友,更啟發對方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許芷茵說:「在這個寓言故事裏,我嘗試表達了多個主題,包括『每個人都有用』、『要欣賞自己的長處』、『在適當的時候發揮』、『可為世界帶來改變』及『不要放棄夢想』,除了這些主要的哲理外,我們也可藉故事宣揚其他 訊息,例如『夢想人人不同』、『多鼓勵他人』、『要有觀察力及好奇心』、『遇上問題細心鑽研』、『對人友善及關心別人』。在文章講解這麼多哲理並不容易,但是通過寓言故事來表達便簡單、有趣得多。」 以行動及情節 鮮明刻畫角色 寓言故事有了主題後,便要著手設計不同的角色,令他們的個性更加鮮明突出。「當我們設計角色時,不必刻意使用形容詞,如『溫柔、善解人意的蘋果樹媽媽……』,而是應該以行動及情節,在故事裏帶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徵。」 在《沒用的蘋果》裏,作者成功為不同角色賦予了鮮明的形象,蘋果弟弟外形不出眾、缺乏自信,卻有心地善良、關心別人的優點;蘋果樹媽媽雖然捨不得眾孩子,仍鼓勵他們追尋自己的夢想;年青牛頓喜愛閱讀、愛思考,充滿好奇心,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多用五感寫作 為了令寓言故事更加生動,小作家也可以運用五感來寫作,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甚至是直覺來描寫事物。「我們可以利用人類的官感來寫作,令故事的情節更加真實、細膩,例如小狗不同的吠叫聲,可以表達開心、緊張、痛苦的情感;又圓又大的蘋果,會否發出誘人的香味?當觸摸蘋果媽媽粗大的樹幹,又會有什麼觸感呢?」 同時,小作家也可以透過角色之間的互動,帶出不同情感的交流,「例如蘋果樹媽媽跟蘋果弟弟真切的互信、疼愛與支持;蘋果哥哥、姐姐與弟弟的不同性格;蘋果弟弟與年青牛頓友誼的建立,都令故事情節更加豐富有趣。」 小作家心聲 吳倬綸 港九街坊婦女會孫方中小學 小一 “我參加小作家活動,希望學習更多寫作技巧,最深刻是講者分享了寓言故事《沒用的蘋果》,令我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華。我將會起用自己最喜愛的玩具熊仔、雞仔為主角,創作寓言故事。” 何樂晴 嘉諾撒小學(新蒲崗) 小二 “我很喜愛寫作,平日也常閱讀寓言故事書。參加小作家工作坊後,我也想創作一則關於驕傲的寓言故事,讓讀者明白驕傲帶來的壞處。” 1917年,教育家、文學家胡適提倡「新文化運動」,為中國文學發展帶來改革,以白話文寫的新詩出現,不拘格律、篇幅自由都是它最大的特色。詩人飲江介紹了多首新詩,引導小作家賞析新詩的方法,並鼓勵他們從生活入手,尋找新詩創作的靈感。 捕捉心的觸動 轉化文字作品 對於小作家而言,新詩、詩人是較抽象的概念。飲江以李聖華的〈詩人〉作解釋,他是20年代寫詩,曾經出版香港最早期的新詩集。 〈詩人〉 李聖華 詩人是神秘的蜘蛛, 在宇宙黑暗的角落上, 佈滿了心的網羅。 一切隱藏的悲哀, 一切秘密的快樂, 慣在角落上飛翔, 一觸動了心網,便被詩人捉到了。 飲江說:「作者將詩人比喻為蜘蛛,一直在網羅上等候靈感的出現,一旦觸動到他們的心靈,便會立刻捕捉下來,並變成文字(新詩)作品。」 從生活經驗發掘題材 在發掘創作新詩的靈感上,飲江認為日常生活的遭遇、對話、經驗及回憶,都是很好的題材。他引用了一位台灣小四生的作品: 〈我們去捉魚〉 我們去捉魚, 河裏沒有魚, 我們變了魚, 捉來捉去。 飲江也以他與父親相處時留下的回憶,寫成了〈挨身挾餸〉、〈四方木〉,將父親的教晦與叮囑融入新詩之中,其中 〈四方木〉 飲江 父親說 你呀   就是這  天 四方木  你呀   圓 踢一踢  踢一踢  地  第一下推動 郁一郁  郁一郁  方  永恒的推動 「父親非常熟悉我的性格,笑我是一塊四方木,行事欠缺主動。新詩裏提到的『推動』,也引伸到對世界的思考,是誰引發『第一下推動』,令世界永恒運轉?有人認為是科學家,有人認為是宗教,於我而言,父親的叮囑便是無形的動力。」 觸動事件 抒發內心感受 除了在日常生活裏發掘寫作靈感外,小作家也可以留意一下社會上有那些事情,可以觸動自己的心靈,並且透過新詩創作來抒發感情,就像飲江的〈美人魚〉,創作背景是美國曾經發生的幾宗恐怖襲擊,詩人借助美人魚銅像的獨白代入事件,抒發內心難以平伏的悲傷。 〈美人魚〉 飲江 請鋸去我的            而如果 手        酒醒以後    你哭笑不得 在你酒醉時候   把臂談心    周遭的人 要是失業難耐   景氣到來          (如果到來)  漠不關心的人 請砍下      我們又     試試 我的頭      重新聚首    把槍交給我                  把絕望                  交給安徒生 註:一九八四年七月,美國聖路易斯特羅一失業保安警衛在當地一家快餐店內射殺二十一人,數日後,熱泉市又有一失意男子闖進汽車旅店,肆意開槍,把四人殺死,其間新聞報導,丹麥哥本哈根港口著名銅像「美人魚」,被兩名酒醉青年鋸去手臂,後駁回。據悉,此銅像頭部,亦曾於二十年前給人鋸去,後修復如舊。 這幾宗恐襲事件造成難以挽回的傷亡,作者借這個著名的美人魚銅像安慰施襲者,並反問假如他們酒醒了、或得到別人的關心,會否有另一個結局?作者藉?這首詩,排解自己對這些悲劇的難過情緒 。 小作家心聲 林傲芹 英華書院 中四 “這次工作坊令我對新詩有更深入的了解,認識到它有清新的一面。飲江老師教了幾個創作新詩的方法,我會嘗試從生活經驗開始,尋找創作新詩的靈感。” 陳文千 協恩中學 中三 “相對於古典詩的工整,新詩有不拘規格的特性,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很大。印象最深刻是飲江老師分享了一位小四學生的作品,以有趣的捉魚為題材,短短幾句便流露了童真。”

忐忑

悲雨凄风(風)叫! 口罩脸(臉)上吊! 新冠阴(陰)霾飄! 幽冥鬼手招! 何時春光曉? 再見朗日照? 花兒開心笑? 小鳥唱歌谣(謠)?

新詩貴含蓄 散文重達意 認識現代文學體裁創作

新詩重視詩意的表達,意在言外;散文的詩意表達不集中,意在文中。詩具有精煉美、韻律美,而散文則較重視細緻描寫。 詩歌含蓄 意在弦外 早前,曾憑着《關夢南詩集》獲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雙年獎的詩人關夢南,來到初中組小作家課堂,教導新詩創作技巧。 關夢南說:「詩與非詩的分別在於詩意。非詩,淺露易見,清楚交代所要表達的內容。詩歌卻是含蓄的,把最想表達的內容隱藏起來,讓讀者自行想像及補充。記得有一次在地鐵站,遇到一個幾歲大的小女孩問媽媽:『如果我是一個蘋果,你會不會買我?』她這句話就是詩,因為她是在試探媽媽是否愛她,卻沒有直接表達。若把詩寫成散文應為:『媽媽你愛我嗎?』」 另外,他透過導讀淮遠的《癬》及戴天的《命》,解釋寫作詩歌應多運用比喻,把抽象事物化為具體的形象,增強藝術感。其中《癬》把「污染」比喻為「癬」,地球比喻為「好端端的頭」,生動形象。 再者,關老師強調新詩需要具有時代感,例如:顧城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所寫的《一代人》就是對當時社會環境的回應。詩歌寫出了黑暗動盪的時代,人雖然不自由,卻給了人追求光明的動力。而香港作家劉芷韻的詩《再見的意義》中,「八條馬路二百六十四盞街燈五個公共屋邨兩幢私人樓宇/一座商場兩千噸被污染的空氣粒子」,這句詩別具現今香港地方文化之餘,亦運用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達「萬水千山」這個意思,創意十足。 在詩歌語言運用方面,關老師提醒小作家們,創作新詩不能使用形容詞及四字詞,而是運用生活語言寫作。詩歌句與句間需要有空白,讓讀者去想像和補充,然而運用形容詞會把事或物描寫得過分具體,四字詞則有固定的解釋,不符合新詩要求,應要運用最簡單淺白文字,引人深思,令人感動。 淮遠《癬》 地球原是一個 好端端的頭 直到細菌 在它上面 鋪設牠們的文化 留下難看的疤痕 地球轉動 因為牠很癢 顧城《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小作家心聲 黃俊朗 聖芳濟書院 中三 「這次講座學習創作新詩。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老師提醒我們寫新詩時,需留給讀者想像空間,詩句中不可使用形容詞,跟散文寫作很不同。」 劉雅雯 麗澤中學 中二 「透過講座令我更明白如何創作新詩。寫作新詩不能直接表達內容,需要顧左右而言他,由此表達詩意。」 觀察生活 隨心寫作 細心觀察生活,把所見所感化為文字,看似隨心寫出的文章,經過細心巧妙的安排,會變得更精彩吸引。早前,「白貓黑貓」漫畫叢書出版人及總編輯方舒眉來到高小組小作家課堂,分享寫作心得。 ▲作家方舒眉 方舒眉透過導讀席慕蓉的《獨木》,講解短小的散文如何安排起承轉合。文章起首寫出了「我」坐火車的感受,就是旅途中間很自由,不受地方和人的束縛,「我只需要屬於我自己就夠了」。文章承接部分,講解很多的義務和責任,都在火車軌兩端承擔,而旅途中的「我」只需要看風景,暫時把煩惱拋開。轉折部分是「我」看到的窗外風景,其中「我看到了一棵孤獨的樹」象徵了作者一人出行的孤單。文章的收結把寫作主題娓娓道來,就是「學習獨立,在心靈最深處,學着不向任何人尋求依附」。 另外,方老師分析了章詒和的《只養仙人掌》,其中特別簡介了作家的背景,章詒和是一位中國內地作家,在文革時期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經歷了很大的磨難。因此,文章對仙人掌的讚美——「奇妙的外表和頑強的生命力」,映照出作家生命經過困苦,熬煉出堅強的個性,因此她特別鍾情於種植仙人掌。不同地方、時代,及成長背景的作家,思想會有很大的不同,由此方老師鼓勵小作家們,要創作出別具個人風格的作品。 ▲小作家踴躍地表達意見 小作家心聲 何澤欣 大坑東宣道小學 小五 「這次作家教導我們如何從生活中發掘寫作靈感,坐長途車、養花種草等都可以是寫作題材。」 蔡逸晴 培僑小學 小五 「這次講座作家給我們的寫作題目是『寵物眼中的我』,我打算寫與家中金魚的故事,把平時照顧牠們的互動交流情景,寫進文章中。」 寫出好文章 問:寫散文時,需要注意什麼? 答:「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點,「形散」主要指文章結構形式靈活多樣,取材廣泛自由;「神聚」則指文章主題集中,看似散亂的材料都緊密圍繞一個中心思想而服務。因此在寫作時,應該好好掌握「形」和「神」的關係,想好要表達的中心意思,文章切忌沒有主題,或多個主題。 問:如何寫散文的開頭和結尾? 答:文章開頭寫得好,可以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而結尾收得好,亦能起到錦上添花的功效,因此開頭和結尾都不能馬虎。除了常用的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外,小作家不妨多嘗試其他手法,例如欲揚先抑、奇句突起、發問結尾等方法,或者以對話、引用詩句作起首和收結。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