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崑曲文化瑰寶 舞台藝術以人為本

▲京崑劇場創辦人兼藝術總監鄧宛霞(右)及駐場導演兼導師耿天元(左)

中國戲曲是世界藝壇獨樹一幟的舞台表演藝術,其中京劇和菎曲被視為文化瑰寶,與整整中國文化關係密切。「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流動教室」特移師到「京崑劇場」,邀請劇場創辦人兼藝術總監鄧宛霞,以及駐場導演兼導師耿天元講解「京菎藝術的文化底蘊」,並親身示範。

京劇,俞振飛,小作家培訓計劃2015/16,崑曲,流動教室,鄧宛霞,非物質文化遺產,
▲鄧宛霞展示一些戲劇片段,加深小作家的印象。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崑藝術源遠流長,崑曲又稱崑劇,源於元末明初的蘇州崑山縣,崑曲結合了南北多種地方的曲調,集合唱、做、唸、打、音樂和舞蹈,對中國其他地方的戲曲如京劇和粵劇等影響深遠,故有「百戲之母」稱譽。崑曲名劇眾多,包括《竇娥冤》、《琵琶記》、《牡丹亭》和《長生殿》等。2001年5月,崑曲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劇又稱平劇,戲曲發展以北京為中心,遍佈全國。京劇的唱詞比較淺白易懂,唱腔和劇目豐富,自清朝乾隆55年(1790年)開始,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在御前獻唱後,便成為最受歡迎的劇種之一。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京劇選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劇,俞振飛,小作家培訓計劃2015/16,崑曲,流動教室,鄧宛霞,非物質文化遺產,
▲鄧宛霞(第二排左四)及耿天元(第二排左五)與小作家大合照,第二排右一為活動主持李洛霞。

京崑劇場成立於1986年,創辦人兼藝術總監鄧宛霞是香港土生土長的藝術工作者,她早年畢業於瑞士日內瓦音樂學院,專攻鋼琴演奏,後來成為中國戲曲藝術表演者,師承京崑藝術大師俞振飛,另隨著名武旦張美娟習武,其嗓音寬厚圓潤,表演風格清新,曾獲多個獎項,包括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07/08年度「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戲曲)」。劇場導演、導師耿天元則是國家一級演員,1971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工生行;1996年獲文化部第六屆「文華導演獎」,2007年於法國第三屆「巴黎中國戲曲節」獲頒「最佳男演員獎」,2007年於法國第三屆「巴黎中國戲曲節」獲頒「最佳男演員獎」;2012年,耿天元更取得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文學碩士學位,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客席講師。

京劇,俞振飛,小作家培訓計劃2015/16,崑曲,流動教室,鄧宛霞,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式的「馬」是其中一種舞台道具,耿天元正示範如何「騎馬」。

行當做手程式化利承傳
「流動教室」甫開始,鄧宛霞與耿天元先介紹中國傳統戲曲的歷史、京崑跟西方戲劇的分別,接着由淺入深地帶領小作家進入戲劇的世界。耿天元表示:「戲劇就是表現衝突,如果沒有衝突,所有的故事都會變得索然無味。」鄧宛霞則謂,與寫實表演不同,京崑演出者配合音樂及歌唱去說故事,以虛擬的方法來表達,舞台不賴佈景,因為環境帶在演員的身上,所以涉及很多演藝技巧,例如步法、唱腔、做手等,表演者舉手投足都有意思。

耿天元指出,京崑屬於「程式性」表演藝術。所謂「程式性」就是角色以行當區分,做手有其規範,正因如此,整門藝術才有所依循,得以代代相傳;當然,演繹水平的高低視乎演出者的造詣。

所謂角色行當,複雜又有趣,四大行當分「生」、「旦」、「淨」、「丑」。「生」下分「小生」、「老生」和「武生」;「旦」行是女性,下有「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淨」行有「正淨」(銅錘花臉)與「副淨」(架子花臉)兩大類;「丑」行分為「文丑」、「武丑」兩種。

中國戲曲也是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包括劇本、化妝、音樂、唱詞,以及各種動作等,但說到以打擊樂來貫穿整個表演,在全世界可算絕無僅有。鄧宛霞表示:「京崑戲曲藝術好看在於以人為本,故事情節為副,演員的表演完全主宰着觀眾的情緒與觀感,當打擊樂響起,演員的連串功架便隨着節奏表露無遺。」她示範開門和關門的步法,並表示在關門的一刻已走進第二個場景,利用演員的動作演繹情節而無需更換佈景。耿天元也說:「台上的日常動作加入了舞蹈元素,變成程式化的舞姿,就豐富了欣賞價值。」

同學分享:
許智芃 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 中二

京劇,俞振飛,小作家培訓計劃2015/16,崑曲,流動教室,鄧宛霞,非物質文化遺產,
▲許智芃同學:這次「流動教室」的主題十分有趣,內容易明,能夠解答我對曲藝的疑問。

這次「流動教室」的主題十分有趣,內容易明,能夠解答我對曲藝的疑問。在接觸到京崑戲劇之後,令我明白更多中國歷史故事,加深了我對中國戲劇的興趣,將來可能會作深入了解。

鄭穎悠 將軍澳官立中學 中三

京劇,俞振飛,小作家培訓計劃2015/16,崑曲,流動教室,鄧宛霞,非物質文化遺產,
▲鄭穎悠同學:兩位講者的親身示範,以及他們準備的錄像片段都展示出精湛的演技,令我眼界大開。

「流動教室」教曉我很多關於京崑戲劇的知識,之前曾在學校參加過粵劇工作坊,對內容不甚明暸,今次的講解深入淺出,令我更明白中國戲劇的運作。兩位講者的親身示範,以及他們準備的錄像片段都展示出精湛的演技,令我眼界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