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蘇東坡樂天精神 描寫生活不忘幽默

文章要寫得好,必須慎選主題、用詞也要精雕細琢。北宋時期的大文豪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卻在文章中大談吃荔枝、煮菜吃肉。難道這些瑣事家常也可以入文,並讓後人傳誦嗎?嶺南大學副教授陳惠英博士帶領高小組的小作家走入蘇東坡的「歡樂世界」,跟着這位文壇巨匠「咬文嚼字」,更與古人「隔空和唱」。

 已故文學家林語堂曾在著作《蘇東坡傳》中形容蘇軾是位「不可救藥的樂天派」,能夠「幽默看不幸」以及「性情像小孩」。事實上,蘇軾在北宋朝代擔任官職,卻屢次遭受不同政見的官員排擠,曾多次被貶到黃州、杭州、潁州等,最遠更被貶到儋州(今海南島)。雖然他才高八斗、聲名遠播,人生卻非一帆風順,免不了也有失意的時候。

小作家培訓計劃2016/17,蘇軾,嶺南大學,蘇東坡,陶淵明,李白,陳惠英,文學,文學欣賞,
嶺南大學副教授陳惠英博士帶領高小組的小作家走入蘇東坡的「歡樂世界」

行文反映個性樂天 擅描寫日常瑣事

 不過憑着樂天知命的性格,他在每個地方也能找到值得欣賞之處,即使是在難以適應的儋州,他也揮筆寫下「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爾。惟有一幸,無甚瘴也。」由此可見,當地連生活的基本條件也不足,偏偏他還能找到一個值得慶幸的優點——就是在當地沒有感染瘴氣疾病。

 小作家被蘇東坡的樂天個性感染,紛紛向陳博士分享身邊性格樂觀又不拘小節的朋友。陳博士解釋道,即使平凡的地方,人人看到的景色或許相近,但只要加入個人性格,文章便會變得與眾不同。「例如大家看維多利亞公園的景色,看到的東西也差不多,不過所見所聞卻各人不同的,甚至你的朋友也可以成為文章的獨特元素。」陳博士如是說。

東坡原來是「吃貨」 飲食成文章題材

 蘇東坡除了個性鮮明,他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吃貨」。當他被貶落惠州,第一次吃到味道清甜的荔枝時,立即愛上,還寫下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表達他一日可吃下三百顆荔枝,甚至可為此留下來長居。

 不但愛吃,他同時是一位出色的廚子。蘇杭名菜「東坡肉」便是他的代表作。陳博士打趣道:「東坡肉,不是真的吃蘇東坡的肉啊!」她向小作家娓娓道出「東坡肉」的由來:蘇東坡在杭州出任知府時,為了疏導經常氾濫的西湖湖水,他決議打通西湖並建設堤壩,就是後來知名的「蘇堤」。解決了洪水,當地居民獻上豬肉給蘇東坡道謝,他便在廚房為豬肉「加糖加醋」再切成丁方,分給辛勞建堤的民工,結果人人對這道菜讚不絕口,一直流傳至今。

 然而,如此愛吃之人也曾經歷「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的時候。食無肉的生活實在令他苦不堪言,可是他也一一把這些寫進文章中。陳博士指很多人以為「好文章」,就是行文遣詞必須「高雅」「冷僻」,可是大文豪卻親身示範,把「豬肉」和「雞粥」這些「俗字」入文,也不減可讀性,反添一種平實樸素的生趣。陳博士因此鼓勵小作家,「哪怕生活上的小事,其實也是很好的文章題材,因為是自己親身的經歷。假如加入自己鍾愛的人物或事物,寫出來的文章便會更有情感,更加好看。」

與陶淵明相距700年成知音

 文章要寫得好,前提當然是多閱讀好文章。蘇東坡也不例外,他尤愛東晉時的詩人陶淵明。陶淵明曾任官八十日,卻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故里,寫下《歸園田居》和《歸去來兮辭》等名作。蘇東坡非常欣賞他的個性和文章,雖然二人身處的年代相差700年,可是蘇東坡不僅給予陶淵明的作品很高的評價,更創作了不少「和陶詩」,以詩詞和陶淵明隔空和唱。

 陳博士又詢問小作家有沒有一些很欣賞的人,小作家都表現雀躍,有的喜愛詩仙李白,也有的喜歡具才華的作曲家和外國歌手等等。陳博士指大家可以從他們身上獲得有共鳴的思想和情感,跨越時空和地域,成為「知音」,以文章「和唱」。最後陳博士又鼓勵小作家學習蘇東坡的性格,「無論他的做人態度,還是作品的風格,都極具參考價值。」

小作家培訓計劃2016/17,蘇軾,嶺南大學,蘇東坡,陶淵明,李白,陳惠英,文學,文學欣賞,
鍾曉楠同學:了解到好的文章不一定很嚴肅,更可取材自平常生活,例如香港社會的多元性相信也很有趣。

小作家培訓計劃2016/17,蘇軾,嶺南大學,蘇東坡,陶淵明,李白,陳惠英,文學,文學欣賞,
紀麗瑩同學:學會用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件事,發掘身邊有趣的事物作為文章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