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小作家

音律激發文思 筆錄敏感心靈

要捕捉創作新點子,除了透過閱讀,聲音旋律同樣能刺激靈感,給予作家新的創作活力。「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流動教室」請來視障作家鄺頌安及填詞人Tim Liu向小作家分享寫作心得,並即席創作,激發創作潛能。 小作家與視障作家鄺頌安(左六)及填詞人Tim Lui(左五)合照。  鄺頌安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士,儘管有視力障礙,但他以聽聲音書籍來閱讀,無阻熱愛創作的心。他曾獲不同寫作獎項;除了填詞,亦推出過小說、散文、訪問集等。而填詞人 Tim Lui(呂甜)2008年出道時已包辦 RubberBand 首張大碟的大部分填詞工作,後來獲得著名音樂監製雷頌德賞識,開始為小肥、吳雨霏、側田等歌手作詞,代表作包括《小涼伴》、《SimpleLoveSong》、《囍宴樂隊》等。 讓寫作完成寫作  寫作靈感取材自生活,而將記憶或思緒如實紀錄下來是其中一種好方法。鄺頌安非常欣賞日本四大俳句詩人之一小林一茶,並引述一位學者對他的評價:「(小林一茶)擁有的不是天賦的才華,而是如實地掌握內心深處的經驗,使他得以保有他的素樸與人性。」他鼓勵小作家多描寫自己身邊的生活經驗,先不用過度精雕細琢,只需自然單純地把感受寫下來。他引用《心靈寫作》作者娜妲莉的話:「讓寫作完成寫作,讓你自己消失:你只是在記錄身體中涓涓流動的思緒而已。」鄺頌安亦建議小作家嘗試閱讀名作家的作品,過程中,作家的風格會潛移默化影響他們。 放開思維枷鎖 持續練習寫作  正如詩人威廉斯說:「鼻子前面有什麼,便寫什麼。」想成為出色的作家,鄺頌安鼓勵小作家多做寫作練習,「練習寫作時別擔心錯字、標點符號和文法。手應當不停地寫,要具體描寫個人生活的經驗,從文字中尋找個人的寫作風格和題材,慢慢便能將思緒熟練、精準地描述出來。」鄺頌安亦舉出一些練習寫作的方法,例如用「我開心」作開頭,要求自己運用十分鐘來寫句子,尋找內心,從而認識自己,跟別人分享更多事物。 改詞——另類的寫作練習  每一首流行歌曲盛載着廣闊的信息和內容,不同的聲音配合文字也有特別的感覺。Tim Lui說:「我們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歌曲改篇成另一個題材;尤其是廣東歌曲填詞有很多限制,需要根據歌曲的字數、語聲調和押韻,改詞是一個挺好的寫作練習。」至於文字上的發揮,Tim Lui說:「寫作的人對身邊的事物要敏感,寫作題材源自生活,如果注重生活細節,其實有很多寫作的題材讓你發揮。例如多跟別人傾談或聆聽朋友的故事,或觀賞電影,從而激發靈感。」 文字愈簡單愈動人  Tim Lui創作的流行歌詞裏不乏有趣的題材,如《一轉身卻天亮了》講述打工仔通宵OT、《失散時光》講述友情的經歷,從自己真實的經歷,表達出朋友之間的情感。「我喜歡發掘生活小事的感覺去寫歌。」她十分欣賞台灣組合五月天,「他們大部分歌曲都是追求夢想的題材,用一百個方法講述同一個主題,用字平白、簡單。寫得華麗是一種感覺,然而我認為文字愈簡單愈動人。直白顯淺的句子,才是最珍貴、最有力量。」 寫作錦囊 寫作練習有一些方法,例如用「我開心」作開頭,要求自己運用十分鐘來寫句子,尋找內心,從而認識自己,跟別人分享更多事物。 寫出好文章 問: 如何找尋寫作素材? 答: 不要只是依賴眼睛觀察的事情,憑著其他觸覺也可以幫助收集靈感,作為寫作的出發點,要在生活上感受更多細節。 問: 怎樣可以讓創作靈感源源不絕? 答: 了解不同的角色,並且嘗試聯繫自身經驗,成為閱讀與寫作的題材。 問: 如何建構故事角色? 答: 訓練自己觀察人和事物,要抱有好奇心,盡量多問別人問題,運用不同的角色切入故事。

歌詩顧蒼生反極權 卜戴倫唱作奪諾獎

美國唱作人卜戴倫(Bob Dylan)獲頒 2016 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於國際藝文界略有爭議。詩人、作家廖偉棠主持「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作家精讀坊」時,則認同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對卜戴倫的評價:「在美國偉大的歌唱傳統中創造出全新的詩意表達」,並形容這位影響着他的歌手的作品為「歌詩」。 小作家留心聆聽講者道出卜戴倫作品的特色。 詩與音樂 關係密切  廖偉棠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小說獎及創世紀詩獎。他分析卜戴倫的歌曲意義之餘,並向小作家解構文學與詩歌的關係。  詩與音樂的關係本來就十分密切,廖偉棠說:「以前中國的音樂和藝術有着詩教的作用,詩教即文學藝術需要承擔教化的作用。音樂要有情,將自己的心聲有紋路描寫出來,才成為一首詩歌。」  《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廖偉棠指這說法跟卜戴倫喜歡諷刺時弊的創作很相似:「詩歌具有社會功能,並不是為自己而寫,而是加入令人共鳴的事情,這是詩歌『興』的作用,喚起別人的感情;『觀』即是觀察社會的變遷;『群』即聚集一起表達欲望、觀念及意向;『怨』並不是怨恨,而是諷刺、辨別。」  廖偉棠又謂:「早期的詩歌跟種田、打獵有關,正如東漢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所言『勞者歌其事』,當時的詩歌多數跟生活有關。」 表露人性 反戰疾惡  卜戴倫的樂曲被譽為跨越潮流,歌詞關顧蒼生,表露人性,用字簡單精準,發人深省,廖偉棠說卜戴倫作為「民謠詩人」,在音樂上確實簡潔有力,在歌詞上深刻、尖銳;他創作的民謠不吟唱風花雪月,卻大聲疾呼生活之惡、反戰、反極權、反資本主義。  廖偉棠認為,卜戴倫渾身充滿矛盾,創作的歌詩滿是相悖的修辭、不斷反對自身的反諷,當這些矛盾集中撞擊的時候,它們喚起巨大的能量,構成他的詩詞中難以解釋的魅力與感召力,成就了與眾不同的卜戴倫。  精讀坊上,廖偉棠引領小作家欣賞卜戴倫多首作品的歌詞,包括:《暴雨將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溪谷下游》(ValleyBelow)、《來自北方鄉村的女孩》(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手鼓先生》(Mr. Tambourine Man)、《瘦人歌謠》(Ballad of A ThinMan)、《談談紐約》(Talkin' New York)、《三個安琪兒》(ThreeAngels)等。廖偉棠綜合卜戴倫的創作特色:一、代入他人角色,述說社會;二、講故事,帶入抒情和議論;三、最大難度,使用對話和隱喻,製造戲劇性。 寫作錦囊 廖偉棠眼中的卜戴倫: 「我覺得這種傳統意義上的詩人愈來愈缺乏,卜戴倫的歌總懷着一種坦蕩,同時又毫不妥協的態度。他的歌裏總是有懷疑主義的精神,那是超越別人加諸他的理想主義成分的——我們不要以為他就是60年代美國那種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實際上他是懷疑主義者,他和卡夫卡、齊克果、卡繆等不安但清醒的獨立作家更接近。」 丁曉麒同學:讓我重新認識歌謠的意義,不只是娛樂,與詩也有很大關係,卜戴倫創作的詩歌都有不同的感受 周津兒同學: 我覺得他用詩與音樂結合一起,具有深層的意義,很厲害!

用五官鋪陳情景 文字見旅遊樂趣

通過文字突顯旅遊的樂趣,是一篇好遊記成功之處。深度旅行家及旅遊節目主持項明生主講初中組「流動教室」,縷述撰寫遊記要訣外,還帶領40多位小作家遊走尖沙咀及中環鬧市,乘坐渡輪越過維港,欣賞兩岸節日燈飾,沿途教導如何捕捉情景,放入文章創作之中。 商場遍佈燈飾,成為小作家取景拍攝的理想場所。 眼睛如鏡頭 寫作似攝影 遊歷靠眼睛觀察,是次「流動教室」舉行時,聖誕新年燈飾依然高掛,項明生與一眾小作家穿梭其間,提議寫燈飾時可將自己當作鏡頭,由左至右、遠至近去描寫,又可用五官逐點鋪陳,令畫面更添立體。項明生認為「寫作就如尋找拍攝角度一樣」,可模仿電影情節般運用倒序,不必跟時間次序去描寫。 然而,白描只需要有足夠詞彙及觀察力,但文章最動人之處是擁有感情,項明生舉例:「朱自清的《背影》雖然只是父親買幾個橘子給兒子,事件本屬平常,唯因背後有着濃烈感情,文章才變得吸引。」 《萬水千山走遍》這部遊記散文充滿作者的個人感情,項明生說年輕時讀了這書,讓他掀起了遊遍世界的激情。 「鳳頭」夠吸引 「豹尾」牽聯想 至於撰寫遊記的技巧,項明生提出「鳳頭、豹尾」的寫法,認為要令文章更加有看頭,宜將最吸引和最有內涵的內容放在開首,謂之「鳳頭」;把足以令人回味和思考的聯想放在結尾,就如「豹尾」,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一個好的標題,可以引起讀者興趣。不過,有報章或網站用上過份跨張的標題,例如「感動十三億人」、「不看你一定會後悔」,項明生認為不足效尤。 除此,項明生提醒小作家寫遊記時需與時並進,勿只依賴舊資料,對各地事物的描寫,應憑閱讀與累積的經驗。「文章內容可以引經據典,用前人的金句、詩句或歌詞,能令內文生色不少,但必須恰當運用,亦不要過分引用,以致變成抄襲。」他亦指出資訊與知識不同,資訊是可搜尋得到的免費訊息,但知識卻是很寶貴和有價值,例如個人對世界、文學或文化的認識,遊記寫作加入自己的觀點與角度,文章才有價值。最後,他寄語小作家:「成功的秘訣就是:寫!」 寫作錦囊 感情編碼,想像解碼 「真實的向日葵售價不貴,但梵谷繪畫的一系列向日葵,卻每幅動輒價值上億美元計,原因在於梵谷繪畫時投入感情,而感情可以很有價值。文字如繪畫一樣有編碼和解碼 過程,作者以感情編碼,讀者以想像解碼,令想像空間更為廣闊。 胡綽桐同學:今次流動教室悟穿梭五彩繽紛的鬧市,讓我明白每件事情可從不不同 角度描寫,將感情投入環境。 黃椿淇同學:在過程中學到不同的寫作方式。導師指不必預先定下標題,限制自己的寫作內容, 使我有所感悟。 寫出好旅程 問: 寫遊記不過是把地方的歷史、景點資料放進文章內,不是嗎? 答: 非也!運用最新資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把自己的識見、觀察與省思寫進去,這才是文章最大的價值。這也是資訊與知識的最大分別。 問: 旅遊後,我嘗試把經歷寫出來,但裡面的描寫總是平平無奇,怎麼辦? 答: 不妨將自己想像成電影裡的鏡頭,由遠至近,上天下海,左穿右插,尋找獨特角度,令畫面更添立體。此外,不必跟時間次序去描寫,多嘗試運用倒序、插敘 會令文章更有趣呢!

節慶佳餚顯文化 以食為題樂無窮

親朋歡聚享用美食乃節日樂事,像普天同慶的聖誕更是上佳日子。「小作家培訓計劃」高小組「流動教室」請來資深傳媒人、對飲食文化素有研究的伍成邦,向小作家介紹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聖誕美食,分享以食為題材的寫作心得。聽講之餘,「流動教室」還安排了自助餐及特色聖誕禮物,與小作家在佳節氣氛下學習寫作。 伍成邦引領小作家思考節日美食 與寫作的關係。 聖誕飲食 各有文化 大家心目中的聖誕美食,離不開火雞、樹頭蛋糕、薑餅人等,但其實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不同的聖誕美食,且能突出國家的飲食文化。當然,各地聖誕食物也有共通點,譬如多數是甜、多肉,可長時間擺放等。  伍成邦細數各地特色聖誕美食:「德國人愛在聖誕吃Christmas Stollen、很甜的Marzipan、燒鵝、德國腸,喝加入肉桂及丁香等香料的酒精飲品;中美洲危地馬拉有墨西哥糉;北歐冰島有Laufabrauð 烤餅;意大利有Panettone 蛋糕;新西蘭有以蘇聯芭蕾舞演員Anna Pavlova 命名的Pavlova 蛋糕;波蘭聖誕大餐有十二道菜;英國有Beef Wellington;西班牙有Turon 糖;北美有Apple Cider 等。」小作家對各地聖誕美食感到好奇,從中了解到各地的聖誕飲食文化。 火雞是聖誕節美食之一,小作家也躍躍欲試。 飲食作品 層出不窮 食,不只是色、香、味,也包含著許多人情世故,不少中外作家常以食為創作題材。伍成邦帶領小作家細味各種食的寫作:「由清代文人袁枚所撰寫的《隨園食單》,是一部類似食經的作品。當中提到『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指食物跟人一樣各有先天條件,有些人比較蠢,教而不善。另外又以廚師所用的材料比喻為婦人的衣服首飾,即使國色天香,也要有適當化妝,否則西施也難救。文章將飲食寫得很幽默,寫法令人出乎意料。」 何冀平成名話劇《天下第一樓》亦是伍成邦認為值得探討的作品,該劇以百年烤鴨店「福聚德」的興衰為故事:「內容借飲食帶出大時代的戰亂和時局交替,全劇有很多飲食的場景,通過食客之口,說出許多政治及當時社會的民生百態,是很精彩的飲食故事。」另外,日本電影《深夜食堂》將食結合人間情味,西片《Julie & Julia》則是時空交錯的獨特飲食故事。伍成邦表示:「食,不只在報紙或網上文章可見,也可在電影或舞台劇出現,種類可以很廣闊,也有很多故事可以說。亦如《隨園食單》運用適當比喻一樣,大家應要有想像空間。」  是次「流動教室」在一所派對場地進行,小作家在品嚐美食後,以聖誕印象、描述聖誕氛圍、追查聖誕緣起和意義、重新規劃聖誕等為主題進行討論。有的對聖誕旅行、報佳音活動印象深刻;有的則認為聖誕缺乏氣氛,社會只鼓吹消費和吃喝玩樂。若可重新規劃聖誕,小作家們希望珍惜與家人和朋友共聚、鼓勵種植以美化城市,締造綠色聖誕。 家推介:由清代文人袁枚撰寫的《隨園食單》,是一部類似食經的作品,將食寫得很幽默,寫法令人出乎意料。 寫作錦囊 伍成邦寫作心得:切入點可影響全局「尤記得多年前訪問文學家白先勇,談到寫作之道,他說『文章如何入手,會影響往後結構』,意思是下筆的切入點很重要,因可影響全局,包括文章的格局、氣魄,以至其吸引程度。回想白先勇為紀念亡友王國祥而寫的《樹猶如此》,便深切明白他的說法。該文以作者後院的柏樹為切入點,並首尾呼應,又用柏樹驟然而亡所留下的空白來形容好友的逝世,筆觸真摯感人,值得小作家學習。」 李樂妍同學: 自己一向不擅長描寫食物,今次活動令我認識寫食物的範圍很廣泛, 可用故事或幽默的方式來表達。 寫出好味道 問: 味道太抽象,該怎麼形容? 答: 善用比喻的威力!有時候,幽默生動的比喻比正面描寫更靈活、更有效傳達味道的神髓呢! 問: 寫飲食好像與生活關係不大? 答: 非也!食物及飲食文化與日常生活各方面息息相關。《天下第一樓》、《Julie&Julia》、《深夜食堂》都是透過食物「以小見大」寫世情的好例子。 問: 如何寫出引人入勝的食評? 答: 與寫其他文體一樣,開首至關重要。白先勇曾說:「文章如何入手,會影響往後結構。」可見切入點對文章的格局、氣魄影響深遠!

培訓計劃茁壯成長 小作家種子植校園

致力推廣學生閱讀及寫作風氣的「小作家培訓計劃」,舉行2016/17學年計劃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亦頒獎予上學年各寫作獎項得主。一眾出席典禮的嘉賓,分享各自在不同崗位上依然熱衷寫作的樂趣,奮勉在場小作家多讀多寫,享受創作帶來的歡愉與滿足。 《明報》總經理高志毅先生連同主禮嘉賓作家張圭陽博士, 以及語常會袁振華博士共同主持開學禮儀式。 4學年已培訓1519名小作家 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與《明報》自2012/13學年開展「小作家培訓計劃」以來,廣受學界歡迎。計劃初期主要培訓初中生,繼而擴至高小組,上學年更加入初小組。過去4個學年,共培訓了1519名小一至中三學生,他們來自460間中、小學,當中包括國際學校。  新學年培訓計劃仍設有初小組、高小組、初中組,三組的報名學生總數逾2,400人,來自216間小學、146間中學,經過精挑細選後,結果有239名中學生及305名小學生入選,他們將透過輕鬆活潑的流動教室和培訓班,將飲食、藝術及旅遊結合文學,從中學習寫作不同文體。此外,尚有47名往年畢業的同學擔任小作家大使,他們將分享寫作經驗,在校園內薪火相傳。 主禮嘉賓作家張圭陽博士致辭 張圭陽:熱愛文化 寫好文章 開學禮主禮嘉賓是曾任香港電台新聞總監、香港無線電視新聞部總編輯的專欄作家兼資深傳媒人張圭陽博士。他見證着「小作家培訓計劃」茁壯成長,規模日漸龐大,深感欣慰。  張圭陽表示,由於工作關係,過去有幸向很多名作家,包括金庸及董橋,討教寫作之道。「我根據他們提出的方法總結出一個重點,就是假如要寫好中文,必須熱愛神州大地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尤其要熟悉中華文字之優美,才可寫出亮麗的文章。」他鼓勵在座家長多帶子女踏足內地,旅途上多遊覽博物館和名山大川,了解背後的文化意象。 連串活動 鼓勵寫作 緊接開學禮,將舉行由知名作家和不同專業人士主持的活動,包括培訓班、流動教室、作家精讀坊及寫作訓練營。除此之外,計劃亦為一眾小作家提供平台發表作品,投稿可得到知名作家點評,文章並上載至語常會及「小作家培訓計劃」網站,供公眾瀏覽,而優秀作品更有機會於《明報》刊登。為鼓勵小作家積極創作及投稿,計劃特設多個獎項,包括「每月寫作大獎」、「全年寫作大獎」、「閱讀報告獎」、「培訓班優異寫作獎」及「最佳表現獎」等。

寫作魅力 不同專業者交流創作心得

寫作交流會由作家唐希文主持,嘉賓包括素食餐廳合伙人伍成邦、急症室醫生鍾浩然、導演兼電台節目主持人劉偉恒及深度旅行家及旅遊節目主持項明生。每位嘉賓雖然都有不同身分,但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皆熱愛寫作,曾出版書籍作品。 資料重準確 下筆須謹慎  曾任《明報》副刊資深記者18年、擅寫飲食題材的伍成邦,現致力推廣素食。他認為當記者對他創作的最大影響是處理資料必須準確:「初入行時前輩教導,採訪對象的職銜、名字等絕對錯不得,因為編輯不在現場沒法跟進,只有信賴記者的報道。」從此他下筆謹慎,涉及的資料必然先行核實。 伍成邦認為文章資訊的正確性很重要,與寫作態度有莫大關係。 醫生事忙 偷閒寫作享樂趣  自稱是急症室福爾摩斯的鍾浩然醫生,學生時期喜歡寫作,畢業後愛議論時事,遂向報刊投稿,起初未受編輯關注,但他沒有氣餒,即使屢遇「投籃」結果,還是繼續嘗試,終獲編者欣賞邀約撰寫關於醫療的專欄。眾所周知,香港醫院的急症室使用率高,醫生工時長又需要輪班,工作壓力甚大。鍾醫生坦言:「如果希望夢想飛翔,便一定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而我所作出的犧牲是減少吃喝玩樂的時間。」回憶最初寫作第一集《急症室的福爾摩斯》時,他每到放假天便把自己關在書房,由早上開始寫作至黃昏,大約用了30多天假期完成一本書。後來孩子出生,他更加忙碌,唯有利用小孩入睡後的時間寫作。他表示當習慣了這種寫作模式後就不會覺得辛苦,因為對於愛好文字的人來說,寫作其實就是一種樂趣。 鍾浩然醫生鼓勵小作家嘗試投稿,累計經驗,堅持寫作。 中文悠久長存 遠勝表情符號  一直任職商界、熱愛周遊列國的項明生,年輕時參加徵文比賽獲獎,受到嘉許覺得文字有價,於是勤寫遊記,享受樂趣之餘,甚至可藉寫作維生。涉足過百多個國家的項明生,指人類歷史悠久,可是很多古國的文字已消失殆盡,只有中文是現今世上留存下來最長久的唯一一種象形文字,中文堪稱最難學而同時也是最優美的語文。他說:「雖然資訊影像化,但中文字仍然值得學習,就如現時流行以表情符號(emoji)代替文字,其實數以千計的中文字,每字都是個表情符號,若能好好運用,有利表達感情、與人溝通。」 項明生認為文章愈短愈難寫,關鍵在於文字的駕馭能力是否到家。 培養閱讀風氣 宜由家庭做起  自小喜歡寫作的劉偉恒即使中學修讀理科,仍然積極參與徵文比賽,也因寫作具有一定基礎,後來進入電台主持節目便有着莫大的幫助;而現時他除了出版書籍,還創作電影劇本,端賴從小培養的寫作習慣。已為人父的他深感家庭影響的重要性,建議家長與子女勿只顧把弄手機而忽略閱讀:「小時候一家人去飲茶,爸爸總會拿着報紙專心地看一個小時,潛移墨化下我也很喜歡閱讀。」劉偉恒指家長亦可以嘗試多用文字與孩子溝通,讓他們習慣寫字。 劉偉恒表示小時最愛看《十萬個為什麼》,求知欲是閱讀重要的推動力。 參照名家筆法 融入個人寫作 4位不同專業的嘉賓,皆同意閱讀與寫作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當談到年輕時愛讀的書籍,大家不約而同地提起一些經典名著,例如《水滸傳》、《三國演義》及《說岳全傳》等。鍾浩然表示經典名著能流傳後世,必有其優良之處,因此他鼓勵小作家多閱讀這些書籍。  閱讀名家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具參考價值,譬如了解作家運用的筆法技巧,再融入個人的寫作之中。項明生推薦小作家參照文學家余光中教授剖析散文的寫法,講究「彈性、密度和質料」,彈性指語言運用宜靈活,密度是注重修辭美感,質料則關乎文章的品質。

突破課堂教學框架 活動多元激活創意

寫作源於生活,日常每個細節都可以是寫作的靈感來源。在過去的學年,《明報》與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安排一系列多元化的寫作活動,邀請不同範疇的作家、專家、學者,教導小作家從生活中發掘素材,訓練創作思維,增強寫作技巧。 鄧宛霞(圖左)和耿天元(圖右)為小作家講解角色行當的分類。 認識本土 涉獵文化 「小作家培訓計劃」自2012/13學年開始舉辦,起初只為初中學生提供寫作培訓,目前計劃涵蓋初小組、高小組及初中組,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寫作活動。新學年的培訓計劃即將展開,現正招募參加者。 2015/16學年培訓活動的其中一個焦點是歷史與文化,不同組別的小作家,分別走訪文化館、博物館、電影資料館、戲曲劇場等,實地認識香港歷史,涉獵中華文化;而多位來自不同領域的作家,以深入淺出的方法和互動教授形式,培訓小作家各種文體的寫作技巧,包括小說、自傳、描寫文、抒情文及說明文,甚至食經及影評等,讓他們能作多方面嘗試。 「流動教室」遊坪洲 賞京崑 「流動教室」是「小作家培訓計劃」別樹一幟的培訓項目,旨在突破傳統教學框架。上學年初中組的「流動教室」共有4個,各自精彩,首先是「春日坪洲文學散步」,由居於坪洲的詩人飲江帶領一眾小作家,遊走這個小島的風景名勝,穿梭橫街窄巷感受地道的風土人情,享用傳統食物,復欣賞文學,思考寫作,且即席揮毫,度過一堂不一樣的學習課。 初中組另一個「流動教室」在京崑劇場進行。京劇崑曲被尊為中華文化瑰寶,京崑劇場創辦人兼藝術總監鄧宛霞及導師耿天元,不僅給小作家講解「京崑藝術的文化底蘊」,介紹角色行當的分類,縷述打擊樂如何貫穿整個表演成為世界絕無僅有的一門演出,還即場示範唱腔、做手,令小作家大開眼界。 饒宗頤文化館導賞員向小作家介紹香港百年歷史,讓他們學習更多歷史知識。 訪大夫第 向文壇宗師致敬 初中組「流動教室」尚有由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何佩然教授,帶領小作家走訪元朗大夫第、清暑軒及覲廷書室,觀察往昔士大夫的居所、科舉年代的書室和接待考生的客舍,從認識歷史古蹟到啟發寫作靈感。在香港電影資料館,作家兼電影人黃勁輝與小作家一起觀賞他花了6年時間拍攝、向當代文壇宗師致敬的紀錄片《劉以鬯:1918》,並親自講述拍製影片的歷程、劉以鬯的寫作成就及其生活點滴。 乘電車學寫作 探知歷史建築 高小組的「流動教室」精彩程度也不遑多讓,資深編輯兼作家李洛霞以「電車『慢遊』細味城市百年變遷」為題,講解也斯、小思及阿濃等知名作家描寫電車與城市面貌的筆法,再帶領一眾小作家分乘兩輛古典電車,自西環屈地街車廠,前往港島東區筲箕灣東大街總站,細看沿途風光,並印證導讀文章所述景貌,了解電車沿線市區變化之餘,也掌握箇中寫作技巧。此外,作家兼文化旅遊人陳天權,帶領小作家暢遊由昔日歷經檢疫站、監獄、醫院,而活化成功的饒宗頤文化館,又以「香港歷史建築和保育」題目主講,教導如何從中發掘寫作素材,以及遊記的撰述技巧。 觀動畫麥兜 悟做人道理 初小組亦有一堂「作家精讀坊」,就是在香港電影資料館欣賞港產動畫電影《麥兜故事》。屬於本土創作的《麥兜故事》,從繪本到動畫,既有地道的文化內涵,又標誌着香港精神,電影場景充滿大量香港本地特色街景,當中亦穿插了一些歷史大事。放映完畢,作家、大專兼任講師唐希文帶領小作家認識主角卡通人物「麥兜」的造型構思,從中學習影片縷述的香港歷史和做人道理。 初小組小作家坐在地上與「雄仔叔叔」阮志雄(圖左)互動,表現十分踴躍。 寫作日營 輕鬆多樣 「寫作訓練日營」是培訓計劃另一亮點。本學年分成高小組及初中組兩天進行,在整天輕鬆活動中,高小組既有舞台經驗豐富的張飛帆講解舞台劇劇本編寫技巧,又有資深文化考察工作者徐振邦分享「穿街過巷 香港探奇」的心得;除此,小作家嘗試即席創作劇本,現場演繹話劇,發揮無限創意。初中組日營則有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高級講師宋淑慧,跟小作家探討新聞報道與報告文學的異同;有香港巴士迷教父稱譽的資深新聞工作者及出版人陳自瑜更主講從巴士看世情,以及作家兼資深編輯李洛霞引導小作家根據多位香港作家對香港本土風貌的描寫片段,即席「串流」創作。 小組討論有助加強團體合作精神,集思廣益。圖為初小組小作家的討論情況。 「寫作訓練日營」在輕鬆的活動中學習各種寫作技巧。 培訓班寫作技巧與思考並重 培訓班主要教授寫作技巧,但並非如課堂式的授課,其中初小組最為活潑,小作家坐在地上與講者互動,家長從旁「觀課」,既分享過程中的歡愉,也能掌握一招半式,往後適時引領孩子學習。初小組的培訓班,有自稱「故事人」的「雄仔叔叔」阮志雄講解故事創作的靈感來源,資深創意人劉遠章教導如何啟發創意思維,以及由擅長創作兒童故事和手製繪本的Auntie Van Van主講「寫作由幻想開始」。 高小組培訓班的講題則貼近生活,作家兼編輯方舒眉分享「觀察生活 隨心寫作」的心得,指導用心感受發生在身邊的平凡事,就能把隨想化成文字;周淑屏擅寫吃的溫情小品,她以「為食寫作:寫食物、寫人情」為題,教導怎樣將對食物的感覺,轉化成寫作材料;曾當社工的「寫作人」蔣慧瑜主張「寫作說理不說教」,認為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小故事,只要言之有物,也可引申為大道理,並透過文字發放正能量,激勵讀者;資深教育工作者、現專注兒童及青少年文學創作的馮珍今,則以「故事的構思與寫作」為題,分享箇中竅門。 兒童故事和手製繪本作者Auntie Van Van主講「寫作由幻想開始」。 廣告、電影、文學、寫作 無論是講者類別或講題,初中組的培訓班都很不同。作家兼資深廣告創作人鍾國強講解廣告創意的竅門,以及文字在廣告的運用要點;職業導演及專欄作家趙崇基,指電影與文學同屬創作,甚至互為影響,並講述「電影與寫作」的關係;曾分別以新詩及散文奪得文學獎的劉偉成,以「新詩與散文靈感的捕捉」為題,傳授創作的法門;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劉燕萍博士,則以「從妖猴到聖佛——西遊記中悟空的成長路」為題,剖析作家筆下角色帶來的感悟,以及了解當中的文化意象。 「作家精讀坊」推介傑作 「小作家培訓計劃」鼓勵閱讀,因此各組均設「作家精讀坊」,分別由作家及大專兼任講師唐希文,資深編輯李洛霞,以及資深中文科主任蒲葦主持,他們導讀名家傑作,復分析創作思維、寫作技巧,所推介的作品遍及古今中外,如《城南舊事》、《小王子》、《安妮日記》等。 小作家及家長心聲 陳欣希 九龍禮賢學校 升小五 參加了「小作家培訓計劃」後,我學到很多寫作技巧,例如描寫文和小說,以及人物角色設定技巧。在饒宗頤文化館舉行的「流動教室」,讓我認識到不同歷史建築的結構特色,很有趣。另外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介紹香港由開埠至今的歷史,從圖片中可以看到每個年代的生活情况,令我認識更深。 陳熹樂 國際基督教音樂小學 升中一 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能夠走出班房,到不同地點學習,比在校上課更加有趣。我學到各種寫文章的技巧,像如何利用開首一段吸引人閱讀下去。 陳子朗 拔萃小學 升中一 培訓計劃以互動形式教授寫作技巧,不只邀請專家主持講座,更設有「流動教室」,帶大家走出校園認識不同事物;我認為「文學散步」的形式可以讓學生親身觀察和體驗,實地尋找靈感和素材,能啟發他們的創作思維,比傳統授課更加有趣和豐富。

走訪中西交融大夫府第 感知歷史造學問之道

古舊建築遺留下許多歷史故事,反映在一磚一瓦,門廊屋簷之上。身處其中,恍如置身古代,窺探昔日社會與人民生活面貌。「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流動教室」,邀得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何佩然教授帶領30多位小作家,一起走訪元朗大夫第、清暑軒及覲廷書室,觀察往昔士大夫的居所、科舉年代的書室和接待考生的客舍,從認識歷史古蹟到啟發寫作靈感。 光緒御賜牌匾高懸正廳 大夫第位於元朗新田永平村,為當地大戶文頌鑾於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興建,該建築牆基以花崗條石砌築,上半則是青磚牆,周遭不乏糅合中西方建築元素的雕塑與圖案。踏入正廳還可見掛有兩塊由清朝光緒皇帝於1875年御賜的牌匾,分別刻有漢、滿兩種文字,乃全港獨有。 何佩然教授指出,大夫第將傳統中式及西方華麗建築結合,採納西方的石材、泥塑及雕塑,並製作出複雜的花卉圖案。在當中可發現石灣陶瓷和許多中國傳統吉祥物,例如八仙法器、金錢、雲、蝙蝠、鹿、麒麟、梅蘭菊竹,亦有西式的時鐘、石柱、花卉雕塑、拱門的彩繪玻璃等,反映當年士大夫接觸到西方文化,並有意將之引入村內。 科舉進仕 光宗耀祖 清暑軒位於屏山坑尾村,與毗鄰的覲廷書室皆是鄧族祖業,於19世紀70年代落成,用於接待賓客。清暑軒樓高兩層,裝飾華麗,中西建築元素相融,第二層更有通道與覲廷書室相連。覲廷書室稍早於清暑軒落成,是鄧族廿二世祖香泉公為紀念先父覲廷公而興建,設立書室以培養族中子弟考取科舉,進身仕途,光宗耀祖,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科舉制度廢除後,覲廷書室仍負起教育子弟的任務,兼具祭祀的用途。 清暑軒的漏窗兩旁書有對聯「紅日當窗花絢錦,和風繞檻桂生香」,何教授表示,對聯描述大自然與屋的關係,現時到訪者可能只感到悶熱,亦聞不到花香,但可從對聯中的紅日與和風,猜想一下究竟是作者當日對建築物的真實感受,抑或是為求工整的造句。此外,清暑軒的設計除有與功名利祿相關的中式吉祥圖案,拱門、窗框的圖案也有西方特色,可見西方文化在當時是一種潮流,民眾擁有採納西方文化的態度,同時反映屋主富裕及與時並進。 何教授認為,今次「流動教室」選擇到訪大夫第、清暑軒及覲廷書室,觀賞歷史建築之餘,尤其值得學習是前人造學問的態度;另外,好的作品不一定需要優美詞藻堆砌,而必須用心觀察事物和加以思考,再將個人感受透過文字表達出來,才能打動人心、引起共鳴。 小作家心聲 胡嘉穎 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 中二 初時覺得大夫第及清暑軒沒有想像中的華麗,但卻愈看愈美,當中最喜歡精雕細琢的門戶,而漏窗則最有中西文化交融的感覺。另一方面,今次「流動教室」亦令我體會到若要撰寫好文章,須做好觀察與思考的功夫,尤其涉及歷史和古舊建築時,對一磚一瓦也不能錯過。 周國曄 聖士提反堂中學 中三 我家住港島西,平日甚少踏足新界。首次參與「流動教室」,有機會接觸中西文化合璧的古老建築,感覺良好;從何教授的介紹中,知道很多中國歷史,了解到過去不少建築設計是為了炫耀,而且村民十分迷信風水。在寫作層面上,活動增加我尋找更多鄉村故事的興趣。

小作家培訓計劃 寫作交流會

寫作交流會由作家唐希文擔任主持,嘉賓作家包括潘步釗博士、梁科慶、君比,以及剛升讀大學的第二屆《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冠軍得主賴展堂同學,眾嘉賓互相分享閱讀及寫作經驗。潘步釗博士表示在閱讀的過程中最重要是加入個人思考和感受,養成優質的閱讀習慣。君比亦分享了童年時由公公說故事而培養閱讀興趣的經歷,因此打好寫作之路的基礎,顯示自小培養閱讀習慣的重要性,以及反映家人參與能促進學習。梁科慶認為閱讀分不同層次,追求有質素的深層閱讀,需要反思,他說閱讀的樂趣在於欣賞作者的文筆,並與人分享討論,甚至嘗試改寫故事。賴展堂認同培養閱讀習慣是寫作的重要基礎,自小培養閱讀興趣有助激發寫作潛能,另外他又推介中學生閱讀文學雜誌。 學生、家長心聲 全年寫作大獎-冠軍(初中組) 潘國亨 英華書院 (升中二) 潘國亨:「這個計劃提供平台讓我抒發感受,參加『流動教室』及『培訓班』後,寫作技巧得以提升,無論是對於校內的寫作功課或個人有感而發的文章創作都相當有用。而更重要的是,這個平台能夠真正讓我發現自己的寫作潛能;作家導師的點評,似一面鏡子可以反映自己的不足,讓自己得以改善問題,提升寫作技巧。」潘國亨父母說: 「計劃讓兒子可以與知名作家及小作家交流,更加深他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增強自信心。我們認為寫作是由留意身邊事物開始,參加計劃之後可以見到他對事物的看法更加細緻,加上老師和學校提供的機會,我們亦支持他發展個人寫作興趣,讓他可以發揮潛能,建立自信。」 全年寫作大獎-冠軍(高小組) 吳施凡 天水圍天主教小學 (升小六) 吳施凡: 「參加這個計劃的目的在於提升自己的寫作技巧,以及認識更多新朋友。閱讀能令我放鬆緊張的心情,同時亦有很大的樂趣,因為可以進入作者的世界,體驗不同的場景。我平時愛看小說、童話、漫畫等,當中長篇小說最能吸引我,而我最愛寫科幻小說。在整個計劃之中,我認為能與作家交流的『培訓班』令我獲益良多,因為可以學到不同的寫作及表達手法,以及不同作家的風格。」吳媽媽亦會從旁鼓勵兒子多參與課外活動,尤其在閱讀方面,會建議他多看不同類型的書本,例如外國翻譯小說。 閱讀報告獎-冠軍(初中組) 李子怡 趙聿修紀念中學 (升中三) 李子怡:「上學年獲得老師鼓勵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這是一個十分好的機會學習和認識作家們的思想和識見。在參加計劃之後有機會與不同名作家交流,明白到寫作不一定需要很多美麗的修辭和句子,反而應以表達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為要,令我在日後寫作時會着重於日常生活及真實的情感。」學校老師亦表示這個計劃令學生積極投入寫作,提供平台讓參加者涉獵更多不同範疇的作品,在作家導師的點評下可以改善幼嫩文筆,表達手法更趨成熟。 閱讀報告獎-冠軍(高小組) 韋以諾 華德學校 (升中一) 自小愛好閱讀及寫作的韋以諾得到學校推薦而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他自言最愛寫故事及兒童詩,計劃中的「流動教室」是他最喜愛的一部分,因為當中的飲食環節可品嘗美食外又能加深對文化的認識。韋母表示: 「他的作品獲得稱讚及獎項,從而加強了他的自信心及興趣。在參加的過程中,兒子出席講座或工作坊,與作家交流後,會與我們分享作家的寫作角度,欣賞不同文章,更會特地搜尋那些作家的作品來閱讀,亦會集中欣賞某幾位作家的作品。我認為以這個年紀的小朋友來說,能夠如此探討寫作是一個很好的經驗,長遠而言有助他發展個人興趣及了解自己的能力。」

小作家培訓計劃 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

《明報》與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 日前舉行2015/16 學年計劃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同時亦頒獎予2014/15 學年各寫作獎項得主。主禮嘉賓潘步釗博士讚揚學生的好學精神,訓勉各人堅持寫作。在緊接的學年,入選小作家將參與各項多元化及生動有趣的活動,與知名作家交流,提升創作水平。 「小作家培訓計劃」自2012/13 學年舉辦,初期以中一至中三學生為主要對象;至2014/15 學年,增設高小組,招募小四至小六學生參加,連同初中組,上學年共收到超過2,000 篇投稿,成績令人鼓舞,反映計劃獲得學校、家長及學生廣泛支持。 由於成效良好,計劃於本學年增設初小組,進一步將閱讀、寫作風氣推廣至小一至小三學生,期望達到語文基礎從小做起的目標。2015/16 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三組的申請人數逾2,000 人,經過甄選,分別有264 名初中生、210 名高小生及118 名初小生入選計劃。此外,計劃亦募集了一批上學年的畢業同學擔任「小作家大使」,在新學年協助推行活動、分享及傳承寫作經驗。 培養寫作興趣 激活文思 入選計劃的小作家將按組別參與一系列寫作活動,所有組別均設有「培訓班」及「作家精讀坊」,初中組及高小組另設有「流動教室」及「寫作訓練日營」。在作家導師的指導下,小作家可認識各種文體的寫作技巧,增進個人文學修養,更會走出課室,透過電影欣賞、遊覽香港景點及體會本地飲食文化,吸納不同素材,以助刺激文思,享受寫作樂趣。 計劃為一眾小作家提供平台發表作品,投稿作品可得到知名作家的點評,並上載至語常會及「小作家培訓計劃」網站,供公眾瀏覽,而優秀作品更有機會於《明報》刊登。為鼓勵小作家積極創作及投稿,計劃特設多個獎項,包括「每月寫作大獎」、「全年寫作大獎」、「閱讀報告獎」及「最佳表現獎」等。 潘步釗:勤閱讀、不自滿、寫作感動人心 一直致力在校園推廣文學創作的開學禮主禮嘉賓、作家潘步釗博士,致辭時表達對小作家的期望。他提到個人最喜愛的作家是宋代的蘇東坡,藉此勉勵同學學習古人的讀書精神: 「蘇東坡的優秀著作為人傳誦,但他出色的地方不只是作品,還有他的氣質,他利用整個人生呈現讀書人的生命。我們寫作是為了感受生活和生命,然後通過作品感動他人,好的作家正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存在。」他又提醒同學,增進自己必須勤加閱讀及不要自滿: 「閱讀是提升寫作水平最直接的方法,宜多讀優美的詩詞,感受當中的意境。不要着眼於虛榮,也不要單是享受別人的稱許,這些東西在一生當中都不是最重要的。我現時寫作都以打動人心為前提,希望各位同學能真實地感受人生,忠誠地表達,多看書,將來可由小作家成為真正的大作家。」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