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感悟妖猴成長路 神怪經典意象深

文學領域不乏神魔妖怪的故事,其中名著《西遊記》深入民心,至為經典。「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培訓班邀得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劉燕萍博士,以「從妖猴到聖佛——西遊記中悟空的成長路」為題,剖析作家筆下神猴角色,分享故事感悟,帶領小作家了解當中的文化意象。 劉燕萍博士教授元曲、古典小說、神話與文學等科目,四度獲頒優異教學獎,著作包括有《女性與命運:粵劇•粵語戲曲電影論集》、《怪誕與諷刺——明清通俗小說詮釋》和《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等,並經常在港、台、中、日等地發表四十餘篇學術論文。 吳承恩筆下文學經典 《西遊記》是深具代表性的神魔小說,描寫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的故事。唐三藏取西經的故事,可見於《舊唐書》:「貞觀初,隨商人往遊西域」,紀錄他從公元627年出發,直至公元645年回長安;後世文學家按這段歷史創作故事,最早的刊本有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金陵世德堂本、一百回目的《西遊記》。 劉燕萍表示:「胡適根據《淮安府志》,斷定《西遊記》出於明代吳承恩之手。《西遊記》的故事夾雜真實歷史及文學家的創作,可說經歷長時間的演變而成,亦趨神化。主角孫悟空的原型,相信也參考過印度神話中的神猴哈奴曼,以至狀似猿猴的中國傳說水神無支祁。」 劉燕萍指眾多神魔妖怪,提供廣闊的想像空間,啟發讀者思考,尤其是全書都是圍繞着孫悟空的成長故事,堪稱為一部「成長小說」;她解釋:「一般而言,故事的主人翁從無知至成長,過程中經歷犯錯,最後達到一個有經驗的長成階段。」她鼓勵小作家嘗試從主角的成長路方向閱讀這部經典,細看其轉折的歷程,除具欣賞價值,也有利個人寫作。 曲折的成長小說 《西遊記》塑造的孫悟空,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出生、追求知識的童年、反叛少年期及啓悟成長。故事中孫悟空協助唐三藏取西經,經過八十一難,最終由妖猴試煉成佛,劉燕萍說這是小說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作者將孫悟空描寫得很立體,他雖然有上進心、自我實踐、悟性高的優點,但是也兼具嗔怒、好勝、傲氣的缺點,因而有曲折離奇的經歷。 孫悟空擁有神話般的出生,從石頭中破空出世,作者常強調他是自然之子,與生俱來便擁有神奇力量,與其他神話提到的「孩神」相似,加上他童年時期已經尋師訪道,年紀輕輕學得一身好本領,形成了心高氣傲的性格,遂引發「大鬧東海龍宮」、「大鬧陰司」、「大鬧天宮」等事件,可幸他總會不時遇到「智慧老人」,諸如教他七十二變的須菩提、五行山下定心猿的如來、施以緊箍兒但相助的觀音、懷慈悲之心的三藏,由是得以扭轉命運,展開漫長的贖罪與啓悟之旅,最後回歸天上。 總括而言,劉燕萍認為孫悟空的成長經歷形成一個謫世結構,他在天上犯錯被貶謫降落人間,再因罪受懲罰,經過啓悟試煉修成正果,終於得以原形歸天。 小作家感想 黃金湶 王肇枝中學 中三 我喜歡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也看過《西遊記》。之前閱讀小說時只會着重故事發生的過程,經過今次培訓班後,我學懂要從兒童、青年至成人等不同階段來看情節的轉變;往後創作時亦會從小說找靈感,幫助塑造人物角色。 藍鈺怡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 中三 我看過電視劇《西遊記》,初時以為只是神怪小說,從未想過把它當作成長小說,經過劉燕萍老師的深入講解,我對《西遊記》這部經典著作了解更多,同時亦可以啟發創意思維。

聯想激發創意 經驗積累靈感

寫作靈感從何而來?最好的靈感來源是從大自然與日常生活中累積。在2017年12月17日的寫作迎新營中,作家唐希文和蒲葦帶領一眾小作家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講授寫作靈感來源和技巧,並且分享精彩好書。 創作精彩故事 設計生動角色 憑空創作故事是非常困難的,唐希文教授高小組的小作家故事創作及角色設計的技巧。適逢迎新營在突破青年村舉行,故當日設有「親親大自然」的環節,小作家們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以「假如XX消失了」或「假如我是XX」為題進行分組討論,他們都非常投入,並踴躍分享。 改編經典作品 創作故事可從喜歡的故事入手,作出改編,讓配角成為主角或改變人物性格,例如電影《魔鏡.魔鏡:白雪公主決戰黑心皇后》中,把原著《白雪公主》的配角皇后變為主角,白雪公主反而成為配角,而皇后的性格亦跟原著不同,是一個善良而幼稚的中年婦人。情節方面,原著為王子吻醒公主,而電影中是王子被公主救醒。在經典故事中,加入創新元素的情節、重塑人物性格,可編寫出全新的精彩故事。 ▲高小組的小作家們在小作家大使的帶領下,進行戶外分組討論。 利用自身經驗 此外,學生可從自身經驗出發,把興趣、愛好、學術知識或身邊人故事改造,這是另一種創作故事的方式。正如日本的推理小說作家東野圭吾,憑着大學時主修工程學及輔修生物科技的優勢,把專業知識與豐富的想像力融合,創作出一系列離奇的兇殺案件,以及符合邏輯的伽利略偵探故事。 當日,唐希文更分享了自己喜歡潛水的興趣,透過潛水時觀察海底世界,想像以鯨魚視角看世界及牠的感受,繼而創作了《流浪的鯨魚公主》這本書。她鼓勵小作家可代入身邊人物、動物或物件的視角,觀察及想像對方的感受,這也是獲取創作靈感的一種方式。 多觀察身邊不同人物 設計「立體」故事人物非常重要,需要描寫人物的不同面向,包括: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表特徵、人物的獨白或對話、典型的行為動作,以及人物的思想和個性,比如卡通片《多啦A夢》中的野比大雄,形象鮮明且立體,他一直以來都是以小學生造型示人,而最常說的台詞是「多啦A夢, 嗚嗚! 」或「多啦A 夢, 胖虎又欺負我了。」他的常見行為包括:睡覺、哭泣、躲懶和闖禍,思想個性是:單純、依賴、善良和懦弱。 唐希文教導:「我們平時可多細心觀察身邊不同人物的真實外形特徵、喜好個性、真實對白及金句節錄等,建立一個人物資料庫。當創作故事時,可以把不同人物的特徵結合,設計出有趣的角色。」 故事改寫:以喜歡的故事為起點,加入創新元素,創作前傳或續篇 加添想像:將經驗與想像力結合,發揮創意 角色扮演:代入身邊人物的視角,觀察並想像對方的感受及人生,適當地放大某些特質 ▲小作家們與唐希文合照。 好書推薦 《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 川村元氣 《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是日本作家川村元氣的首部長篇小說,最初於通訊軟體LINE上連載,其後改編為廣播劇及電影。這本書講述主角與母親遺下的愛貓一起生活,某天他得知自己患有絕症,時日無多。正當他絕望之際,一個魔鬼出現在他面前,並提出一項交易:只要讓世界上某個東西消失,主角就能多活一天。交易達成後,電話、電影、時鐘逐一消失,曾經的美好回憶也一併消逝。最後魔鬼提出讓貓消失時,主角才意識到自己失去喚不回來的回憶和感情,都是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東西。作者冀望讀者能夠藉此作品,思考活着的意義,並且把握現在,珍惜身邊的人,不要讓人生有任何遺憾。 小作家心聲 梁景熹 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 「今天學到賦予物件生命力的寫作技巧,以動物或物件的角度講故事。另外,到戶外遊覽及小組討論時,我們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因此我們組討論的題目是——假如樹木消失了,就會沒有綠葉做光合作用,沒有氧氣,人類亦無法生存;另外,沒有樹亦沒有紙張……」 黃文禧 聖公會基顯小學 「唐希文作家今天教了我們創作角色及情節,去寫作故事。至於在戶外討論時,我們組討論了——假如燈消失了,我們聯想到很多,例如夜晚要改用火柴、蠟燭等照明,而且在黑暗中很容易發生意外,十分危險。」 寫好描寫文 要有情有景 中文寫作不能純抒情,亦不能純寫景,做到情景交融才是好作品。作家蒲葦在寫作迎新營中,教授一眾初中組小作家描寫文的寫作技巧,分享令作文突圍而出的秘訣。 蒲葦說:「我們在寫作中抒發的情感都是大同小異,譬如親情、友情、愛情、師生情、家國情,以及對自然萬物的情。然而,描寫景物卻是無窮無盡的。因此,要令我們作品突圍,必須把情、景配搭得當,運用觸景生情或融情入景的寫作技巧。」 多作準備 很多人認為寫作靈感很重要,然而努力準備同樣必不可少。蒲老師在一所男校任教,他說一般學生容易忽略了對所描繪事物的深入認識,曾有學生選取「沒有花開的日子」為題寫作,卻全文中沒有提及所寫的是什麼花,花有什麼特性等,這樣的作品是不妥當的。作文是可以提前預備的,假如要描寫花,必須深入認識花的背景資料,寫作時剪裁出呼應文章主題的材料,化成自己的文字寫出來,才能奪得高分。作文考試很難靠運氣得分,反而是靠平日多閱讀,積累多些有用材料,於寫作時靈活運用出來,才是提升寫作能力之上策。 善用修辭 任何事物都有生命,關鍵在於有沒有把它喚醒,從中悟出哲理,表達出真摰情感。當日,蒲老師不僅帶領小作家閱讀名家大作,而且引導他們點評同輩作品《遠足》,說:「對於寫作相同題目的文章,想要與別不同,奪得高分,必須在描寫手法上多動腦筋,運用五感法、步移法等。此外,要靈活運用修辭手法,例如:比喻、排比、示現等潤色語句, 將文章昇華至更高層次。」 蒲老師又以《遠足》為例,說明文章開首的描寫手法有何特別。他指作者剛開始以為「山道」只是普通山路的統稱,不以為意,後來得知它是通往香港大學的一條路名,才驚覺它是獨一無二的,並為此感到自豪,從而引伸到自己與山道的關係。蒲老師表示這種先抑後揚的寫作手法,使文章曲折有致,一開首就能吸引住讀者的眼球。他鼓勵學生在文章開首多加心思,切忌平鋪直敘。 寫出好文章 問:寫作時如何避免落於俗套? 答:應避免缺乏新意的用詞,如「人山人海」、「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些用詞太常見,已變成陳腔濫調,可選擇其他有趣或較少見的詞彙。 問:怎樣寫出與別不同的文章? 答:寫作時可以在鋪排上花點心思,例如用「先抑後揚」的寫作手法。想讚揚某事物時,可不直接稱讚,而是先用曲解的態度寫出事物的缺點,然後通過深入了解認識其優點,於是才稱讚它,抒發對事物的喜愛之情。藉此形成鮮明反差,吸引讀者繼續閱讀,並且讓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好書推薦 《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散文卷》 想要提升中文寫作水平?蒲老師推薦學生閱讀作家散文集,因為這些書籍集記敘、抒情、描寫文於一身,學生可學習描繪景物、人物的技巧,亦可學到處理親情、友情等題材。而且每篇散文篇幅不長,學生可學習文章開頭結尾的手法,以及起承轉合的鋪陳次序。 《草房子》 曹文軒 這本長篇小說是中國最暢銷的書籍,銷量達一千萬冊,曹文軒更於2016年憑著《草房子》榮獲國際安徒生獎,因此是值得學生閱讀的經典之作。小說以兒童視角開展故事,講述小男孩面對苦難、愛情、死亡、疾病等成長經歷,作品中充滿人性關懷,感動人心。同時,作品景物描寫非常細緻,學生可從中學習景物與情感切換的技巧。 小作家心聲 馮曦朗 拔萃女書院 「今天作家提醒我們寫作時,對所描寫的事物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例如描寫花,要知道花的品種、特性等,繼而才深入思考這事物背後隱藏著什麼道理。剛剛老師讓我們到戶外走走,尋找寫作靈感,我看見在大風中仍然屹立不倒的大樹,令我聯想父母像大樹一樣,為子女遮風擋雨,全力支持子女成長。」 李正皓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今日學習了描寫文的寫作技巧,例如:類比法、步移法等。雖然今天天氣寒冷,又是假期,可以參加活動跟其他學校學生一起聽講座及討論是個難得機會,期待將來能跟更多作家學習寫作技巧。」 撰文:李翠琼 攝影:陳國良

鄒文律:初寫小說可從極短篇開始

創作一篇小說的難度甚高,既要設計人物角色和場景,又要舖排人物遭遇和故事推進,故此作者必需具備良好的觀察力和熟練的文筆。雖然小說難寫,不過卻一直是深受歡迎的文體。本港年輕作家、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鄒文律博士與一眾小作家分享創作小說的喜悅,同時講述初學者應如何著手寫作。 鄒文律認為,創作小說既可抒發情感、整理個人思緒和記低難忘回憶,同時為作者提供一個沒有限制的空間,建構他們筆下的新世界。另外,相比起形象,文字給人更多的想像空間。即使閱讀同一篇小說,每個人的聯想都有所不同,這正是創作小說的有趣之處。鄒文律指出,對於初學者例如中學生,嘗試創作約2500字的極短篇小說會是不錯的起步點。除了因為字數少較容易控制,而且要求的耐力相對較低。不過,他提醒同學書寫前宜先擬定大綱,避免寫至尾段才發現無以為繼。 鄒文律提供兩個創作小說的手法供學生參考,分別是在小說的結尾作出人意表的大逆轉,以及從其他媒介尋找寫作意念。他以鍾玲的《車難》作為例子,闡述大逆轉的結局為讀者所帶來的衝擊。他說:「我們可以在情節推進時加入伏筆,為結局作出合理的舖排。當然,為了讓角色和情景的塑造更加合理,我們需要做好充足的資料搜集。例如,當要寫一些自己不熟悉的職業或活動,就應該參考相關題目的書籍,看看別人怎樣以文字把它們寫出來。以令人始料不及的收尾,可以加深讀者的印象,同時因為早前的伏筆,令其不失合理性。」 此外,鄒文律建議同學可以從其他媒介,包括:電影、動畫、繪畫、詩詞等作為創作靈感,使題材更豐富。他分別借著名得獎動畫《螺絲人生》、西西的作品《浮城誌異》和張曼娟的作品《愛情.詩流域》,解釋如何將其他媒介的作品融入文字創作中,以豐富讀者的想像空間。

筆錄逐夢人生 創作勵志小說

作家君比的個人著作逾九十本,包括小說及散文等,其中《叛逆歲月》、《夜青Teen 使》、《奮進少年》等校園及成長小說系列均廣受學生讀者歡迎, 先後七次在香港教育城「十本好讀」活動中獲選為「我最喜愛的作家」。1月13日,君比為高小組小作家舉辦培訓班,分享她多本小說的取材方式,以及即場訪問兩位童星,讓大家學習訪問技巧。 作家君比 靈感之源  君比表示,新聞報道為她提供了源源不盡的寫作靈感,並說:「《四個10A的少年》是我第一本出版的小說作品。當時我看到新聞報道後,對他們的故事非常感興趣。於是,聯絡了記者、學校,亦訪問四位10A狀元,以及他們的校長、老師及家人,對他們有深入了解後,就把他們的故事改編成小說。」寫作這本小說,需要的資料,包括:他們的家庭背景、成長、讀書方法、考試策略、校內成績、與同學及老師關係等。  除了新聞報道,身邊人故事同樣是君比創作靈感之源,她把失明兒童、沒有健全雙手的孩子、患嚴重讀寫障礙的豎琴高手等真人真事,改編成溫暖人心的小說。《感謝爸媽沒有放棄我》中七位主角,在成長中遭遇不同的困難和挫折,經歷過迷茫和徬徨,然而他們積極迎向困難的態度,激勵讀者學會珍惜和感恩。君比續稱:「小說其中一位主角的故事,改編自我在資優教育學院認識的學生。他出生時因醫療失誤,導致腦缺氧,被醫生判定為腦癱,而且左邊身的神經被拉斷,致半身癱瘓。這個殘障的小男孩,在成長的路上常常進出醫院。儘管有親戚勸他父母放棄這個兒子,他的爸媽不但沒有這樣做,而且堅持帶他到上海治療,給他無限的關懷和愛護。後來,他們移民到香港居住,這個男生出眾的寫作天賦被老師發掘,並推舉到資優教育學院授課。他的故事打動了我,所以就寫進了我的小說。」 童星的故事  《我們的演藝夢》收錄四個由真人真事改編撰寫的故事。其中,兩位小童星No No及Zoe當日來到小作家的培訓班上,跟大家分享他們的生活,以及拍攝時遇到的辛酸與趣事。君比問道:「你們入行以來最不愉快的經歷是什麼?」No No說:「有一次扮演不老的小朋友,需要『吊威也』拍攝打鬥鏡頭。由於,需要多角度拍攝,所以我被吊了很久,肋骨部位的皮膚因過度磨擦而破皮,非常辛苦。當天在片場我發脾氣了,說以後不再拍戲。可是,冷靜後我發覺自己失言了,因為拍攝雖然有時候會很辛苦,但我還是很喜歡拍戲的。」  另外,君比亦有訪問他們平時如何平衡學業和拍攝工作。Zoe說:「媽媽幫忙接的拍攝工作,不會排得太密。而且,學校的功課不算多,所以完全不影響學業。如果遇到考試測驗,我會帶書本到片場,空閒時間就會加緊溫習。」當日,兩位童星亦分享了「入行至今最滿意的一個廣告/電視節目/電視劇集」、「最喜歡的三位藝人同事」、「最自豪的一件事」等,小作家們聽得津津樂道,並踴躍發問。  最後,君比分享道:「我喜歡用文字表達個人情感,亦相信每個人生來就愛聽故事,這是我創作的動力。新聞報道為我提供了不少的寫作靈感,因此鼓勵各位小作家多讀報,並從中獲取寫作題材。」 寫作小貼士 何謂勵志小說? 勵志小說一般以小說人物克服困難和障礙為主題,以達到激勵人心的效果為目的。成長勵志小說的主人翁大多是青少年,故事題材主要圍繞在學業、家庭、人際關係等現實生活遇到的煩惱,小說發展亦傾向於正面的成長經驗和問題的解決,或對問題的反思。 寫作應如何取材? 寫作取材的過程是取得靈感的好時機,取材前可以先擬定題材,再構想故事大綱及方向。在選擇題材時,亦應對主題有一定的認識,以便思考當中的細節。有些細節可以靠想像填補,有些則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描寫,以《四個10A的少年》為例,四位10A狀元的家庭背景有什麼特別?成長的過程遇到哪些挫折?讀書方法和考試策略又有何特色?如何與同學及老師相處?有什麼短期或長期目標?把這些資料細節寫進作品中,能增加故事的合理性,提高真實感。取材時,除了直接訪問描寫對象,也可以從側面入手,訪問他們身邊的人,藉此對描寫對象有多角度認識,塑造角色時亦能更立體。 小作家 鄭樂禧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 小作家 鄔璟樂 油麻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 小作家心聲 鄭樂禧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 「君比作家從身邊人、從報紙中,尋找創作靈感的方式,十分值得我們參考。這次作家讓我們以『沒有 _ _ 的人』為題寫作,我打算寫『沒有朋友的人』,因為我覺得他們很孤單,希望有多些人跟他們講話。」 鄔璟樂 油麻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 「原來創作不一定是寫自己的經歷,還可寫別人的故事。今天聽了失明、沒有健全的雙手等人的成長經歷,他們的堅強,激勵了我。」

小作家訓練營學填歌詞寫劇本

文字創作不單能在紙上活現,通過歌手或演員演繹,更可經聲音和影像呈現。「小作家培訓計劃」特別安排於烏溪沙青年新村舉行寫作訓練日營,讓一眾小作家在輕鬆的環境下,聆聽作家、填詞人和編劇的創作心得,並即席構思校園歌詞,編寫以動物為主題的電影情節,一嚐填詞和編劇的滋味。 出色的歌詞可掀動聽眾的思緒,「誰令我當晚舉止失常,難自禁望君您能見諒」,這首由黎彼德填寫的《印象》,將他結識女孩的經歷融入歌詞之中。主修中國語言及文學、多年來從事與文字創作及中學教育有關行業的填詞人簡嘉明表示,要編寫出色的歌詞,需要對身邊事物有敏感觸覺,經常思考和發掘創新意念,將日常經歷和見聞記錄下來,積累一切,投入歌詞中。 簡嘉明:從成長經歷尋找題材 簡嘉明鼓勵學生要從成長經歷中尋找題材,除了自己的故事,亦可聆聽別人的故事,例如另一位填詞人黃偉文將朋友持續寫信給美國歌手麥當娜,並得到對方親筆回信的故事,寫成了《奇洛李維斯回信》。她說同學亦可透過日常觀察,了解身邊的事物,例如填詞人周博賢的《亡命之途》,所寫的是乘坐高速小巴的乘客心態。林夕填寫的《幸福摩天輪》,將摩天輪比喻愛情高高低低。充實人生,令人生變得多樣化,創作的靈感自會源源不絕。 簡嘉明表示,知識要全方位汲取,需要大量閱讀,亦要留意時事,不能與社會脫節。另外,撰寫歌詞要注意演唱者的背景和心態,她為譚詠麟及杜麗莎編寫的《得過不且過》,先從不同渠道了解他們的心態,將人生體會寫入歌詞中,反映出歌者心聲,不因合唱者是男女便選用愛情題材。 黃勁輝:劇本創作需與時俱進 除了歌詞,寫作訓練營亦探討「文學與電影」的話題。事實上,許多文學作品被拍成電影,成為經典。「最佳編劇」黃勁輝博士分享了多篇文學作品,分析不同寫作風格,帶領學生欣賞具電影視角的文章。另外又播放了不同類型的電影片段,激發小作家的創作靈感。 黃勁輝大學時期修讀中文及新聞傳播,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歷年熱衷研究文學與電影;2012年,他憑電影《奪命金》獲中港台三地獎項,包括台北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國內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編劇」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編劇」,該電影同時獲亞太影展「最佳影片」。黃勁輝早年參與編劇電影包括2001年鄭秀文、梅艷芳主演高票房電影《鍾無艷》及2000年柏林影展觀摩電影《辣手回春》等。 由於編劇撰寫的故事要由演員演出,黃勁輝強調要「寫得出,做得到」,因此,編劇要為電影度身訂造劇本,與不同崗位溝通合作,考慮很多現實需要。如發現演員與對白不合,編劇就要如裁縫一樣,為電影需要而剪裁劇本。 每個電影場面都是故事的焦點所在。黃勁輝表示,對白要精闢,一兩句說話就要帶出演員身分、學歷、性格及時代背景。例如30年代的上海、50年代的香港,以至現代人說話方式都不一樣,故需要多方面閱讀,多觀察了解不同年代事物,與時並進。 黃勁輝又用賈樟柯以寫實方式拍攝內地販狗情况的《狗的狀况》,以及李安導演《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比較,分享以不同手法描述動物的影片,讓學生嘗試以動物為題材,即時編寫故事大綱,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

從經典文學電影 看港式懷舊飲食

飲食文化向來是作家重要的創作靈感來源,不同年代的飲食文化更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况。「小作家培訓計劃」請來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蕭欣浩博士主持高小組培訓班,帶各位小作家窺探50年代的飲食文化,感受當時社會基層的生活情况,展開一次懷舊飲食之旅。  食物與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有不少關於飲食的著名諺語,如「靠山食山、靠水食水」、「民以食為天」等,都反映出飲食與民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從最基本生理上的維生、充飢,慢慢發展至文化層面、餐桌禮儀、烹飪藝術,統統離不開一個「食」字。今次高小組培訓班的主題「三文治與叉燒包:1950年代的香港文學與飲食文化」,蕭欣浩博士為小作家帶來幾篇經典香港小說的節錄,以及一些黑白懷舊電影片段,縷析50年代那個中西文化碰撞、物質匱乏的香港社會。 《窮巷》:全書運用寫實主義技巧,並將廣東話詞彙融入書中,反映香港以廣東人為主的都市面貌。 《太陽下山了》:故事以戰後初期、1947年的西灣河為主要場景,講述家境複雜的少年人林江的成長啓蒙。 《半下流社會》:描寫50年代初一群文人從大陸流亡到香港之後,相濡以沫,扎求生存的悲慘處境。 飲食意義 今昔對照 「食物」不只是食物,同時承載着某種社會上的象徵意義。若然人們看待食物方式有所轉變,正正也預示着社會模式的轉變。有趣的是,現在我們一般將「出街食飯」視為一項社交活動,它過去的首要功能——提供營養/維持生命——反倒變得微不足道。蕭博士指出,50年代的香港,食物是家人親友之間表達關心的方法,因為過去很多人的生活環境欠佳,在尋常家庭的一頓晚飯,通常只有腐或豬油下飯,肉類並不常見。「在當時的社會,食物很難得,除了用來果腹,也可以作為傳遞感情的方式。」正如電影《可憐天下父母心》裏,小主角一家吃飯時,把全桌唯一「珍貴」的鹹蛋互相推讓,這種情況對於現今生活在物質富裕的小孩可能難以想像。除此之外,當時普羅大眾吃飯時,並不像現在人們習慣的聊天「吹水」。《半下流社會》中有道,「在窮人的餐桌上,惟有吃飯的聲音;只有富人的餐廳中,才會有不着邊際的談笑。」可見在當時,飲食是一件多麼嚴肅且重要的事,為的不是聯誼,而是生存。  全球化的洗禮下,香港市民對一般外國食物已經毫不陌生,而漸漸追求最新奇的烹飪方法,如新興的分子料理;或擁抱更「異國」的異國風情,如黎巴嫩菜、尼泊爾菜等,但對50年代的香港人來說,即使是最平常的西方食物,他們亦不大認識,甚至鬧出不少笑話。蕭博士笑言,從這些香港文學之中,反映出當時西方食物不甚普遍,例如《窮巷》在其中一章提到「三文治」,小說人物誤聽作「新聞紙」;在《香港居》之中「鮑許」(Borsch)一詞原來指羅宋湯,當時只能在俄國餐廳吃到。這些現時十分普通的食物,在當時的社會是新興的潮流,一般人未必接觸得到,就如同現時的分子料理,在數十年後可能相當普遍。「這些作品反映出當時人民面對的遠非生活品質的問題,而是生存的問題。」例如《太陽下山了》男主角遇上住在木屋區、在中秋節偷月餅的孩子。孩子當時顫著聲說:「月餅容易偷……人家做節,但我們到現在還沒吃晚飯呢。」故事呈現了社會上貧困家庭三餐不繼的苦况。蕭博士認為透過這些作品,小作家可以比較以往的飲食文化和現今社會豐富的飲食選擇,反思個人對於食物的需求。 寫飲寫食 問: 我每天身處「現代」,對身邊的一切飲食習以為常,怎樣才能令自己變得更敏銳? 答: 多觀察、多思考、多發問。有什麼食物/菜式長輩都很愛吃,但你與朋友從來不愛吃?為什麼?當中是否反映飲食文化、口味的轉變?例如現在人們流行「相機先吃飯」,立即上載至社交網絡,這種現象也很值得記錄!另外,小作家不妨進一步了解過去的飲食文化,再與現代飲食文化做比較,尋找靈感,皆有助提升日常觀察的敏感度。 鄒可茵同學: 我了解易明,到50年代的生活情況,學會珍惜食物,以及如何在寫作中加入對食物的情感表達。 陳熹愉同學: 活動帶給我更多寫作靈感,新潮和懷舊的食物,以及舊式飲食情懷。

京劇崑曲文化瑰寶 舞台藝術以人為本

中國戲曲是世界藝壇獨樹一幟的舞台表演藝術,其中京劇和菎曲被視為文化瑰寶,與整整中國文化關係密切。「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流動教室」特移師到「京崑劇場」,邀請劇場創辦人兼藝術總監鄧宛霞,以及駐場導演兼導師耿天元講解「京菎藝術的文化底蘊」,並親身示範。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崑藝術源遠流長,崑曲又稱崑劇,源於元末明初的蘇州崑山縣,崑曲結合了南北多種地方的曲調,集合唱、做、唸、打、音樂和舞蹈,對中國其他地方的戲曲如京劇和粵劇等影響深遠,故有「百戲之母」稱譽。崑曲名劇眾多,包括《竇娥冤》、《琵琶記》、《牡丹亭》和《長生殿》等。2001年5月,崑曲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劇又稱平劇,戲曲發展以北京為中心,遍佈全國。京劇的唱詞比較淺白易懂,唱腔和劇目豐富,自清朝乾隆55年(1790年)開始,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在御前獻唱後,便成為最受歡迎的劇種之一。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京劇選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崑劇場成立於1986年,創辦人兼藝術總監鄧宛霞是香港土生土長的藝術工作者,她早年畢業於瑞士日內瓦音樂學院,專攻鋼琴演奏,後來成為中國戲曲藝術表演者,師承京崑藝術大師俞振飛,另隨著名武旦張美娟習武,其嗓音寬厚圓潤,表演風格清新,曾獲多個獎項,包括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07/08年度「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戲曲)」。劇場導演、導師耿天元則是國家一級演員,1971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工生行;1996年獲文化部第六屆「文華導演獎」,2007年於法國第三屆「巴黎中國戲曲節」獲頒「最佳男演員獎」,2007年於法國第三屆「巴黎中國戲曲節」獲頒「最佳男演員獎」;2012年,耿天元更取得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文學碩士學位,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客席講師。 行當做手程式化利承傳 「流動教室」甫開始,鄧宛霞與耿天元先介紹中國傳統戲曲的歷史、京崑跟西方戲劇的分別,接着由淺入深地帶領小作家進入戲劇的世界。耿天元表示:「戲劇就是表現衝突,如果沒有衝突,所有的故事都會變得索然無味。」鄧宛霞則謂,與寫實表演不同,京崑演出者配合音樂及歌唱去說故事,以虛擬的方法來表達,舞台不賴佈景,因為環境帶在演員的身上,所以涉及很多演藝技巧,例如步法、唱腔、做手等,表演者舉手投足都有意思。 耿天元指出,京崑屬於「程式性」表演藝術。所謂「程式性」就是角色以行當區分,做手有其規範,正因如此,整門藝術才有所依循,得以代代相傳;當然,演繹水平的高低視乎演出者的造詣。 所謂角色行當,複雜又有趣,四大行當分「生」、「旦」、「淨」、「丑」。「生」下分「小生」、「老生」和「武生」;「旦」行是女性,下有「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淨」行有「正淨」(銅錘花臉)與「副淨」(架子花臉)兩大類;「丑」行分為「文丑」、「武丑」兩種。 中國戲曲也是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包括劇本、化妝、音樂、唱詞,以及各種動作等,但說到以打擊樂來貫穿整個表演,在全世界可算絕無僅有。鄧宛霞表示:「京崑戲曲藝術好看在於以人為本,故事情節為副,演員的表演完全主宰着觀眾的情緒與觀感,當打擊樂響起,演員的連串功架便隨着節奏表露無遺。」她示範開門和關門的步法,並表示在關門的一刻已走進第二個場景,利用演員的動作演繹情節而無需更換佈景。耿天元也說:「台上的日常動作加入了舞蹈元素,變成程式化的舞姿,就豐富了欣賞價值。」 同學分享: 許智芃 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 中二 這次「流動教室」的主題十分有趣,內容易明,能夠解答我對曲藝的疑問。在接觸到京崑戲劇之後,令我明白更多中國歷史故事,加深了我對中國戲劇的興趣,將來可能會作深入了解。 鄭穎悠 將軍澳官立中學 中三 「流動教室」教曉我很多關於京崑戲劇的知識,之前曾在學校參加過粵劇工作坊,對內容不甚明暸,今次的講解深入淺出,令我更明白中國戲劇的運作。兩位講者的親身示範,以及他們準備的錄像片段都展示出精湛的演技,令我眼界大開。

活化後的舊牛奶公司倉庫 參觀藝穗會 學習劇場創作技巧

在中環鬧市裏,一幢樓高三層、紅白磚牆的舊建築格外醒目,它曾經是舊牛奶公司的倉庫,現已活化成當代藝術空間—藝穗會,場地設有賽馬會劇場、地下劇場、畫廊、咖啡室及酒吧等表演場地。今次「流動教室」邀請藝穗會助理節目經理梁嘉詠(Offy)帶大家一同參觀藝穗會,途中巧遇穿越時空的孖生姊妹「牛奶妹」及「皮草姐」,引發許多趣事;而編劇林珍真亦教大家利用舞台設計,豐富創作的內容。 早在1892年,舊牛奶公司倉庫於中環下亞厘畢道落成,直至1970年代遷出。該倉庫採用安妮女王復興式建築風格(Queen Anne Revival),現已被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建築物丟空十多年後,及至1983年,藝穗會進駐這個殘舊地方,經過多次復修及改造,變成一個多元化的藝術空間。(撰文:陳慶賢) http://video3.mingpao.com/202105/BUS20210506_01.mp4     儲存皮草地方 化身黑盒劇場 小作家參觀藝穗會時, 分別遇上穿越時空而至的孖生姊妹——「牛奶妹」及「皮草姐」,前者來此尋找「增高牛奶」;後者想找「黃金皮草」,都是與建築物前身——舊牛奶公司倉庫有關。以前外國人聚居於中環及半山區,由於天氣潮濕,舊牛奶公司倉庫便劃出一個儲存皮草的地方,(現在已經改建為賽馬會劇場),劇場仍保留舊時掛起皮草的黑色掛勾。 賽馬會劇場由古蹟改建而成,有歷史限制,規模不能跟大劇院相比,故採用「黑盒劇場」模式,沒有固定燈光、舞台,甚至觀眾席也可以隨意擺放。劇場亦保留舊牛奶公司倉庫時期的三個大窗和外框,這些建築特色深受劇作家喜愛,甚至將它們納入舞台布置。   全港首間超級市場 搖身一變成拉闊音樂場地 一行人轉移到「奶庫」,以往是售賣凍肉及奶製品的地方。1916年,「奶庫」更成為香港第一間超級市場,設有櫃位專門售賣剛剛加工完成的肉類及奶製品。Offy表示:「在保育方面,我們希望做到新舊並存效果,所以請建築師、建築顧問修補七彩繽紛的瓷磚、保留天花吊扇等。『奶庫』現時主要是舉辦拉闊音樂的表演場地,可以進行不同種類的音樂會和表演,有流行樂隊、Jazz、古典音樂等表演,場館內同時供應餐飲,觀眾可以一邊品嚐美食,一邊欣賞音樂。」   挖深地下約1.4米 改建地下劇場   活化地方不只於此,昔日加工肉類及奶製品的地方,亦改造成可以容納70至120位觀眾的地下劇場,視乎劇場設計,場地可舉辦戲劇、音樂會、分享會等活動。「以前為了以低溫來保存牛肉及奶類製品,這個地方設計成樓底矮、地板高的地方;但是改造這個空間成劇場時,我們將地下挖深約1.4米,並且加鋪彈弓地板,以保護演員及舞蹈員演出時不受勞損。」 最近藝穗會亦作了一些新嘗試,例如舉辦一些體驗劇場演出,將整個表演空間轉化,「觀眾不必坐在觀眾席上看表演,而是遊走在幾個劇場及藝術空間,欣賞不同的演出。」除了以上介紹的地方,藝穗會還有許多地方保留了歷史遺跡,例如由冰庫改建成酒吧、停車場改建的畫廊等,留待一眾小作家自行發掘,找出劇本創作的靈感吧!   自由編排觀眾席 拉近彼此距離 相對大型劇院冠冕堂皇的舞台、燈光布置,黑盒劇場的設計便簡單得多,但是在創作上卻有很大發揮空間。黑盒劇場極具彈性,舞台面積及觀眾席可切合節目需要而作出改動。是一個細的空間,沒有固定模式、著重靈活舞台設計的劇場。舞台多數是四向形式,觀眾可從不同角度欣賞戲劇。林珍真表示:「在這種自由設定下,演員與觀眾的距離非常接近;有些演出甚至是大家坐在一起,製造親密的感覺,彼此成為朋友。許多創作者都喜歡黑盒劇場的模式,可以跟觀眾一起流淚、一起笑、一起驚訝,共同經歷情感起跌的獨特性。」 如果小作家想寫一個適合黑盒劇場演出的劇本,不妨先思考兩個問題,「首先,我們要考慮將觀眾放在哪些位置欣賞演出,例如整個舞台側旁、一起圍成圓圈、分別散落於劇場四角,或者只能見到演員背影的地方,劇本完全由創作人決定。其次是設定觀眾與演員的距離,想他們近距離欣賞,或配置到較遠的地方,都是考慮因素之一。」   善用燈光、聲音、布景 融入劇作演出 「劇院空間較大,所以需要很多舞台燈;而黑盒劇場細小得多,有時只需一盞地燈便足夠。小作家寫劇本時,可以想像一下故事場景需要怎樣的燈光設計,或者只用幾支蠟燭燈光,便能令劇本更加豐富及立體。」 聲音亦是另一個重要元素,藝穗會地下劇場有一個細小窗戶,常聽到街外人聲、車聲,「創作者也要留意這些聲音,啓發撰寫劇本靈感,例如『牛奶妹』及『皮草姐』身處充滿牛隻的年代,到現今中環街道上醉酒漢的叫駡聲,交代時空穿越的背景;或者寫《安妮日記》劇本,講述主角長期匿藏在地下室裏,場外街道的聲音也可以寫入劇本,成為想像空間。」   除了燈光及聲音外,小作家還可以將布景與場景融合,藝穗會黑盒劇場保留的三個大窗和外框便是好例子,「幾隻大窗和外框帶有傳統建築風格,編劇不需再花心思設計場景,演員借此來配合演出,令觀眾有置身其中的感覺;而地下劇場亦保留了許多破舊牆壁,令人聯想到監獄、密室及秘道。林珍真也建議,小作家創作劇本前,可以去演出場地逛逛,留意這些空間的燈光、聲音及布景,以便找尋創意及靈感。」   明訂寫作重點 有助組織靈感 相信參觀藝穗會後,小作家有很多創作靈感,如何將它們組織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劇本,或者令文章架構更加紮實?林珍真教大家明確訂立寫作重點, 包括時間、人物( 角色)、問題、角色動機等元素。「故事發生的時間,炎夏或落雪的季節會有不同場景;而故事出現的人物,只有「牛奶妹」及「皮草姐」兩姊妹;或增至60位小作家一起參與,劇情考慮也大有分別。」 「大家參觀藝穗會後對哪些地方特別有興趣?例如賽馬會劇場、奶庫、冰庫、地下劇場、畫廊等,在這裏找出最有感覺的地方,作為故事發生的地點吧!同時,紮實的劇本一定有發生的事情,例如家庭糾紛、情侶分手,甚至是緊張刺激的謀殺案;亦要交代角色心中的動機,例如關係疏離、爭執的原因。」   小作家心聲 金文泰中學 中二 丘裕康 雖然沒接觸過舞台劇本創作,但原來創作時要留意許多細節,這對寫作上有一定的幫助,如寫人物角色時,可多加注意出場或走位的情節, 令文章變得生動有趣。這啟發了我很想加入學校的話劇組,編寫劇本。 聖芳濟書院 中一 宋志城 平日書寫抒情文、記敍文等文體,沒想到還有其他文體,完全跳出箇有寫作的框架。今次導師指導的舞台劇本是全新嘗試,令我更加熱愛寫作,及提升我對寫作的運用;期望日後能寫出動人的劇本。

周蜜蜜:寫作選材來自生活觀察

要寫出一篇好作品,首先是做好選材的工夫。別以為中學生還未投身社會,一定欠缺好的寫作題材。事實上,上佳的題材就在我們的身邊,來自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累積,再加以聯想,就能寫出好文章。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與上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畢業、本學年晉身為小作家大使的一眾同學,分享寫作經驗,並即場進行寫作練習。 周蜜蜜明白學生可能認為平日學校的命題寫作難以掌握,因為題材和寫作時間皆有限制。不過,學生還是可以自行以自由題練習,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感受。她說:「我認為寫作是相當個人的事,她不像數學,即使是同一題目,每個人演譯的都有所不同。而且,選材其實並不困難,不過絕對不能單靠等待靈感。」周蜜蜜認為,如果單憑靈感寫作,萬一靈感不來,就什麼都寫不出來。所以,文章選材應該來自日常對生活的觀察,而閱讀也是積累的一種,再加上個人經歷,就能產生豐富的聯想。 要讓文章引人入勝,必需寫得生動傳神。周蜜蜜以自己的作品為例,分享了幾個令文章生動的方法,例如:要刻劃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和寫出自己的五官感受,令人有親歷其境的感覺。 分享會後段,周蜜蜜邀請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以在地鐵車廂的所見所聞為題,構想寫作大綱。同學的討論結果相當有趣,有溫情浪漫亦有科幻怪誕的內容。周蜜蜜希望藉此練習,令同學明白書寫題材可以是生活片段,最重要的是懂得抓住事物具體的特徵來寫,這就會令讀者有興趣繼續追看。

2013/14 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

《明報》與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日前舉行2012/13 學年計劃畢業禮暨2013/14 學年計劃開學禮,主禮嘉賓張灼祥勉勵同學多讀多寫,為朝着作家目標做好準備。而隨着開學禮儀式啟動,新學年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正式揭開序幕,透過一系列創意、互動兼備的活動,以期增強小作家的邏輯思維、觀察力及溝通能力,提升同學的寫作水平。 多元化活動推動寫作興趣 「小作家培訓計劃」專為中一至中三學生而設,在為期一學年的計劃中,大會將舉辦多個培訓班及流動教室,教導學生認識不同的文體,同時推動他們對寫作的興趣。 2012/13 學年有161 名同學畢業,而2013/14 學年的「小作家培訓計劃」報名反應相當踴躍,有來自全港186 間學校超過1,000 名初中生報名參加。經過大會的遴選後,有256 名同學入圍,成為新一學年的小作家。入選同學不但可以參與電影欣賞會、香港景點遊、飲食文化賞析、作家精讀坊及寫作訓練日營等活動,投稿更可獲知名作家給予評語,優秀作品有機會刊登於《明報》,其他作品則會上載至語常會及「小作家培訓計劃」網站,供公眾閱讀。計劃亦設有「每月寫作大獎」、「全年寫作大獎」、「閱讀報告比賽大獎」、「最佳表現大獎」等獎項,鼓勵同學積極寫作及投稿。 張灼祥:寫作需要訓練 開學禮主禮嘉賓,前拔萃男書院校長、現職自由撰稿人張灼祥於致辭時指出,寫作沒有捷徑,不能「打天才波」,必須經過反覆練習,才可訓練敏銳的觀察力和完善文筆。 對於入選「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同學,張灼祥勸勉大家珍惜難得的機會。「在我還是學生的年代,沒有這麼多培訓機會,要靠自發的動力才可持續投入寫作。參與『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同學,有基本的根底,更有眾多 導師幫一把,機會難得。」他亦希望參與計劃的同學能堅持多投稿,以認清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張灼祥認為,既要珍惜機會,欲達成夢想,更要積極爭取。他透露退休前,校內同學與他校學生共7 人來找他,表示處身末代會考,百感交集,很想撰文記錄其時的心情,並擬結集出版,希望校長能借錢給他們圓夢。張灼祥說其志可嘉,於是予以鼓勵,而他們從撰文至編輯,全程親力親為,當中艱辛可想而知,但終於完成心願,自資出版了一本有關末代會考生的書籍,名為《十二萬分之七的心事》。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