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中吟詩演戲 感受新詩與戲劇
小說、詩歌和戲劇是文學的三大源流,當中蘊含各種寫作技巧。今次由飲江及余翰廷帶領「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小作家來到西貢戶外康樂中心,漫談新詩與戲劇的寫作技巧,讓小作家思考寫作,並且即席揮毫,度過特別又有意義的一天。
作家飲江先生
分析新詩創作
飲江原名為劉以正,他於七十年代開始新詩創作。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工人文學獎」、「職青文學獎」及「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等詩歌創作獎獎項。作品散見於香港報刊雜誌,1987年與朋友合辦詩刊《九分壹》,出版詩集有《於是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1997)及《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2010)。
「新詩」最大的特色是句子長短不拘,句數和平仄不限,押韻自由,是完全破除舊詩格律的白話詩。在寫作訓練日營上,飲江選取了多首新詩,包括〈難得〉、〈我們去捉魚〉、〈小花女〉及〈斷章〉等,跟小作家逐一分析。其中〈我們去捉魚〉是一位台灣小學四年級學生的作品,全詩簡單四句卻有很深的意境:「我們去捉魚,河裏沒有魚,我們變了魚,捉來捉去。」飲江表示:「詩中運用比喻手法,詩人代入了魚的角色,將生活的情况展現出來,是一首難得且有趣的詩。」他續表示寫新詩時不妨加入留白美,讓讀者保留想像空間,學習留空一些事情,例如描述將會發生的事情,卻不點破結局,讓讀者自行聯想。
至於古希臘女詩人薩福的〈斷章〉更是經典之作,其中名句:「像嬌紅的蘋果還高掛在樹梢 / 被採果的人遺忘了 /不是遺忘了 / 而是要採採不到」傳誦千古,飲江說:「簡短的詩中字字精煉,卻有着無窮的想像與回味。」
飲江與小作家分析詩歌作品後,邀請他們也即席創作,發揮創作的靈感。他要求小作家嘗試為另一首新詩〈小花女〉作分段、分行練習, 他解釋說:「不同的斷句方式,可以為詩歌帶來不同的節奏美,當中並沒有錯對之分。因為讀新詩時在不同的斷句中作停頓,得出的感受也可以有所不同。」
劇場工作室藝術總監、資深 劇場編劇、導演、演員、戲劇節目及教育策劃人余翰廷先生
小腦袋創作大世界
余翰廷為劇場工作室藝術總監、資深劇場編劇、導演、演員、戲劇節目及教育策劃人。1993年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深造文憑畢業,主修導演,畢業後曾任赫墾坊劇團全職演員,亦曾任澳門演藝學院編劇及導演系客席講師。憑劇場工作室《夜鷹姊魅》奪第22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編劇,亦獲最佳導演提名;憑《山村老師》、《這裏加一點顏色》獲第13及18屆最佳編劇提名。
余翰廷坦言戲劇最重要的元素,是故事要有吸引力,令觀眾想知道故事的發展。他說:「我們在描寫故事時,一定要將主角設定為有熱誠的人,希望達到自己的目的去行動。作者還需要構思主角在過程中會遇到障礙,能否克服困難與改變,最終成功完成事件等鋪排。」
劇本主要由人物對話(台詞或唱詞)和舞台提示組成,最好同時兼顧典型性和獨特性。余翰廷表示:「以舞台劇劇本為例,通常會分為數個場景,每個場景由時地人、事件及對白組成,小作家可由此掌握寫劇本的基本技巧。」他鼓勵小作家多觀賞舞台劇或電影,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文體的節奏和氣氛,寫作時便較為容易拿出感覺來。
寫出好戲劇
問: 戲劇分為多少種?
答: 戲劇有幾種主要類型,分別為悲劇、正劇、喜劇及鬧劇。悲劇主角遇到的障礙都與上天有關,即使付出努力,最後往往不敵命運,徒勞無功;正劇的主題則較嚴肅;喜劇的例子如《愛回家》;鬧劇如《Mr.Bean》故事則有誇張的情節。
周津兒同學:聽完講者解釋,對往後寫劇本或小說都有幫助。閱讀新詩範文〈小花女〉的分段手法讓我得到啟發
陳溢朗同學:對比喻有更多認知,學懂 怎樣運用修辭技巧融入於詩歌之中。
2012/13 畢業小作家分享
一眾畢業小作家與大家分享「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學習心得:
馬翰林:「本身較擅長寫記敍文和抒情文,主要以生活上的事情作為題材。經過一學年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活動是到電影資料館欣賞60 年代由李小龍主演的電影《人海孤鴻》,然後與電影研究文化人何思穎探討劇情的寫作手法。原來自己一向的描寫手法不夠仔細,例如:我可以試從更多角度刻劃人物的性格,寫文章時便更得心應手了。」
鄭彩虹、吳文君、馬翰林、朱飛莹:四名同學均表示,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最大的得着是學會從生活細節上取材,以及用心體會不同的感受。他們希望,大會可以成立重聚計劃,維持同學之間的交流。例如:以特定題目向同學徵文,實行讓他們定期切磋, 以筆會友。
荃灣官立中學董老師:「我非常鼓勵同學多參與校外活動。『小作家培訓計劃』讓同學認識不同文體,而且活動題材廣泛,有助他們擴闊眼界,最重要的是可以讓他們看到外面其他同學的水平。初中生需要別人多鼓勵才有動力繼續寫作。多得不少作家和教授對同學投稿的正面評價,令他們得到認同感。我認為要寫出好作品,除了多看書,還要增加生活上的體驗和修養,文章才會有內涵和深度。」
朱澹寧家長:「女兒較為內向,參加計劃令她多參與不同形式的活動。我認為『小作家培訓計劃』中的活動是催化劑,令學生更加留意身邊的事物。初中學生年紀還小,學習的成果未必能即時看見。不過,訓練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觀察力,對他們日後成長一定有莫大益處。」
吳文君家長:「女兒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後,比從前多花時間在寫作上。我亦留意到她的投稿次數有所增加,變得積極了。因為投稿可以得到很多老師和教授的評語,這些機會非常難得,可以加快學生的進步。」
招文軒家長:「文軒一向隨心寫作,只要有靈感就開始寫,沒有特定的題材。參加計劃後,他認識了不同文體的特點,打好語文基礎。兒子有幸在2012/13 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獲得獎項,相信能令他的自信心大增, 是繼續寫作的推動力。」
細察身邊平凡事 隨心寫作真感受
寫作源於日常生活的點滴累積,透過觀察將細節轉化為感受,並以文字表達出來。「小作家培訓計劃」請來作家及編輯方舒媚主持高小組培訓班,分享「觀察生活 隨心寫作」心得,以及如何增進文字溝通技巧。
方舒眉指出,最貼近現實的文字是以日常生活作為藍本,加上想像力和語言運用技巧,便能將個人所思所想發揮極致。因此,她教導小作家仔細觀察個人生活周遭的各項細節,用心感受發生在身邊的平凡事,把隨想化成文字。
怎樣藉觀察生活利於寫作?方舒媚先讓小作家閱讀她的作品〈溫暖的廚房〉,然後一眾小作家描述對廚房的感覺。有小作家表示家裏廚房很整潔,每次媽媽煮晚餐時,香氣都會洋溢屋內四周,方舒媚認為這樣的描繪令人有幸福的感覺。
靈感來自日常生活
另一篇導導讀文章是章詒和寫的《沙》,方舒眉表示,作者對沙的興趣源於一次由媽媽的朋友從巴西帶回來的沙瓶畫,她驚歎沙子能成畫作,從此便喜歡上沙,文章接着伸展至她的個人旅遊經歷,從泰國、土耳其到美國,從印度洋至太平洋,她都裝回一小瓶沙;章詒和看了沙灘,有了沙瓶,就開始嚮往沙漠,由此穿透人生觀點。
方舒媚建議寫作時可以先由自己熟悉的環境開始,她說古文中亦有以日常生活為靈感的寫作例子,即如《詩經‧唐風‧蟋蟀》:「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文中借蟋蟀住進屋子裏暗示歲末將至,連蟋蟀都要為自身打算,不再貪圖逸樂,表達出不要忘記本份、浪費光陰的主題。
以海為題 即席創作
方舒眉着小作家即席以大家熟悉的「海」為題創作散文,並在討論環節互相分享及加以點評。
其中一位小作家分享她的作品,表示喜歡看「海中的日落」,又指她的家人分別形容海洋是「天堂」、「地獄」、「墳場」,母親則說海洋是奇妙的,當她看著水中的倒影時,不禁思考「變化萬千的海洋中是否有另外一個我」。方舒媚認為:「這篇即席創作主旨清晰貼題,『海中的日落』是特別的地方,從多角度引述旁人的觀點構成文章的骨幹,最後的感想意猶未盡,可多加發揮,令文章更完整。」
其他小作家亦紛紛表達個人感想,有小作家認為海洋是「溫暖的」,因為受到陽光照射時反映出的顏色使人感覺暖和。最後方舒眉以〈沙〉的段落,指示小作家與自己以「海」為題的文章作比較,從中學習以描述海洋來表達心境的技巧。
小作家感想
童妮星 佐敦道官立小學 小六
即席創作很有趣,原來很多同學的文章都寫得很好,高手眾多,眼界大開。方老師教導及分享環節,加深我對各種寫作技巧的認識,例如如何觀察生活,將素材融於筆下。
譚愷玟 天水圍天主教小學 小六
今次培訓班對我很有意義,因為我以往忽略觀察,方老師的講解令我明白到觀察生活對寫作的重要性,例如將看到的新聞和家人分享,都屬於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有助思考和寫作。我有幸在班上分享自己的作品,而方老師對我的分享所作的評語,甚有啓發性。
致力推動閱讀及寫作 激發起無窮創意
「小作家培訓計劃」致力舉辦多元化寫作活動,既提升小作家的創作技巧,亦豐富了大家的閱歷。今年雖受疫情影響,各位小作家未必能聚首一堂參與活動,但也可透過網上的課堂,一同學習及跟作家交流。
要學好中文、打好語文基礎,需要由閱讀和寫作開始。《明報》主辨、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支持,以及語文基金撥款的「小作家培訓計劃」已邁向第九個年頭。此計劃致力推廣閱讀和寫作,教導大家創作不同類型的文體,接觸不同文化範疇和專業的領域,開拓眼界、思維,發掘寫作素材和興趣。尤其是創作的空間非常遼闊,計劃每年都舉辦一系列特色活動,提高中、小學生對中文閱讀和寫作的興趣。「作家精讀坊」由導師帶領小作家細閱個別作家的寫作技巧及創意思維,提升文學素養及語感;「培訓班」上,作家會為小作家設計一般課堂以外的訓練,掌握各類文體的寫作技巧;「流動教室」則以多元文化為主題,帶同學走出校園框架,接觸新事物,拓展新思維,把所學的知識與經驗化為寫作養分。早前舉行的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大會邀請《傻貓神探》系列屢獲殊榮的作家方舒眉女士;以及近年積極為「小作家培訓計劃」擔任導師及評審的蕭欣浩博士,齊齊分享寫作心得!
具備大作家潛質 感受文字力量
受疫情影響,培訓計劃難免受到限制,但小作家經過一年時間的寫作培訓活動,都能成功畢業,寫作的學習過程尚未完結,又要邁向另一新里程。就讀全日制學校已經畢業的小作家,仍然可以成為「小作家大使」,向新一屆小作家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和寫作經驗,更可學習、嘗試,激發更多創作靈感,讓寫作變得事半功倍!
方舒眉女士表示很高興出席「小作家培訓計劃」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計劃令人難忘。「我在過去好幾年皆有指導小作家,覺得此計劃舉辦了八年,發掘了很多寫作人才,很值得高興。身為作家,深知文字的力量可以很大,特別透過計劃啟發及認識對寫作的理解。雖然小作家將來未必投身寫作行列,但個人認為如果可以隨心書寫,無論在任何一個領域發展,都有所幫助。最後寄語小作家多思考,多閱讀,向着目標奔跑,終會有成績的。」
近年,蕭欣浩博士參與了此計劃的不同活動,包括講座、批改文章等,見證小作家變成中作家,再變成大作家。「自己最印象深刻是見證了許多由小作家變成大學生,可步入大作家之路。懷念與唐希文女士一邊烹飪、一邊教授中文,相信疫情過後,『小作家培訓計劃』會舉辦更多有趣且能夠增長寫作能力的活動。無論是網上學習的小作家,參與實體活動的小作家,都要多寫文章,期待與大家再交流!」
老師眼中的小作家培訓計劃 疫下網上教室 同學寫作不停
「小作家同學網上學習資源庫」鼓勵所有對寫作有興趣的小作家掌握和運用寫作技巧,培養寫作能力。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中文科組長許玉嬋主任表示,「因疫情影響,無法進行實體教學,但『小作家網上學習資源庫』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營造閱讀的氛圍,讓小作家可繼續培養閱讀習慣。」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中文科科主任羅穎妍認為,計劃多年來幫助對寫作有興趣的同學發揮寫作潛能。「『小作家網上學習資源庫』提供了多方面的學習機會,欣賞到同級或年紀相若同學的作品,從而了解自己不足之處。很高興計劃沒因疫情受阻,同學亦沒有變得散慢,仍持續學習!」
培養學習態度 提升閱讀興趣
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從閱讀中學習的能力,多看書或透過「小作家網上學習資源庫」欄目「閱讀好時光」能提升閱讀效益。香港培正中學中文科科主任王騏分享,「網站推薦的書本,題材有趣,令到同學培養出閱讀興趣;同時亦啟發了老師教學的方向。」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中文科組長許玉嬋主任稱,網站上欄目「閱讀好時光」推介書本頗有幫助。「我相信對小朋友來說,欄目也許可以給同學多一個選擇閱讀的空間,更知道那些書較適合自己去看!」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中文科科主任羅穎妍認為,「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創作平台,提供合適的課程去指導同學的寫作技巧。「計劃介紹值得閱讀的著作,如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文學與哲學思維之作;透過作家的寫作交流分享一些寫作技巧方向, 從而提高寫作選材的層次。」
疫情無礙走出校園 「流動教室」走訪香港文化
「流動教室」以多元文化為主題,帶小作家走出校園框架,接觸新事物,刺激創作靈感。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流動教室」移師到網上舉行,主辦單位細心製作了多條特色短片,讓一眾小作家放眼香港,認識香港及中國文化。
「流動教室」依然精彩,曾帶領大家漫遊東涌古道及尖沙咀古蹟,前者是全長15公里、連接東涌及大澳之間的路段的「東澳古道」,沿途可以見到活潑可愛的招潮蟹、色彩美麗的蝴蝶、威武的小炮台及神聖莊嚴的古廟,全部都是寫作的好題材;後者介紹許多保留的珍貴古蹟,包括海旁鐘樓、前水警總部及保留維多利亞式建築風格的香港天文台等,並分享多位作家為這些景點寫下的精彩文章。
同時,「流動教室」也探討香港地道文化,包括認識水上人生活文化,訪問艇家的日常生活,了解香港捕魚業興衰;亦有講解如何從舊有冰室、大排檔,演變成中西合壁、香港獨一無二的茶餐廳文化。除了地道文化外,視像「流動教室」還有粵劇及篆刻主題,讓小作家更深入認識中國傳統藝術。
寫作交流會分享
常言道:閱讀與寫作之間有密切關係,父母認為多看書就會懂寫作;老師都說看多書,文章便會寫得好。究竟閱讀與寫作的真正關係是怎樣呢?在寫作交流會上,出席嘉賓分享閱讀習慣和方式怎樣影響創作,從而了解閱讀和寫作之間確實有密切關係。
從興趣入手 培養看、讀、寫習慣
要培養閱讀能力,可從個人興趣著手。平日愛看書的蕭欣浩博士表示,要培養出閱讀的興趣,不妨從自己喜歡的書籍入手。「自己愛看不同種類的書,特別愛看跟飲食相關的書。食譜是其中一類,別以為食譜跟寫作沒關係,例如古代食譜與現代食譜的寫法有別,所涉及的文化與背後的故事亦不同。煮食的方法不同,食物的味道也大不同。確實,文學以外的書本最能刺激寫作。當自己寫作時沒靈感,便會看看食譜來刺激思維。」
方舒眉女士從事寫作多年,深深體會到閱讀所帶來的好處。「像小學五、六年級的老師十分鼓勵同學每天閱讀一本書,並寫讀後感400字,從而建立出閱讀的興趣。個人認為倘帶着愉快的心情去閱讀自己喜歡的書,定必萌生寫作的熱忱,也能寫出好文章。像前輩吳瑞卿《我的文化食旅》,正是把簡單的食物帶出有趣的文化角度,這就是寫作的力量。」
殿堂級作家著作 適合各組別研讀
閱讀的領域可以很廣泛,如文化、歷史、藝術等,都可以成為寫作靈感,既然寫作與閱讀有著密切關係,方舒眉女士與蕭欣浩博士特別推薦適合不同組別、不同年紀學生容易掌握閱讀的書籍。
方舒眉女士看過不少類型的書,推薦香港殿堂級作家西西《拼圖遊戲》及小思《香港故事》,「兩人的藝術文化素養必定能夠給同學思維上的衝擊,適合小學組小作家閱讀。《拼圖遊戲》每篇文章約三、四百字,文字淺白卻有深度;《香港故事》提及香港特色食物,或描述灣仔的舊街道,都能讓小作家產生共鳴。」
要啟發初中組寫作的書本,蕭欣浩博士分享時說:「疫情下大家無法去旅行,只能本土旅遊,如小作家想更加探索香港事物,也斯(梁秉鈞)《也斯的香港》從自身出發,帶出香港有趣的本土文化、文學、電影至飲食等不同部分。書中描述的飲食,呈現粵菜、西餐及茶餐廳,展示出飲食文化源頭,蘊含豐富的香港歷史文化。」
借零碎的時間 進行系統式閱讀
要在短時間內學習建立有系統的寫作技巧,對於平日忙於學習與功課的初中組亞軍趙洵彥必定頗有心得。「當我們以有限時間溫習厚厚的書本,自然有壓力。因此,盡量利用零碎的時間來處理,亦藉着寫日記以鍛鍊寫作。但不需要花太多時間來修飾句子,反而好好地把心中所想的東西記錄下來。在沒有壓力下寫作,倒能培養出寫作興趣。」
他還分享經常登入網站欄目「佳作共賞」,欣賞及學習其他人的文筆。「最印象深刻是《傷春悲秋不及夏》, 無論是寫作技巧或背後所表達的意念, 都很有哲學性啟發, 因此推動自己更想在寫作上有所進步。」
小作家心聲
初小組冠軍
香港培正小學 盧元中
得獎作品: 《小農夫的啟示》
盧元中參加了小作家培訓計劃,啟發了寫作技巧,獲獎後覺得興奮及開心。「很想多謝我的家人,因他們常常教我作文有錯字便要改,及如何寫好一點。還有多謝學校老師不時會幫我改功課,告訴我那些事情應該修改,作文也會給予評語。最後也要多謝校長,如果他不將這個計劃告訴全校同學,我也會錯過『小作家培訓計劃』,甚至拿不到獎項。」
高小組冠軍
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 黃翊翹
得獎作品: 《我和小小的秘密》
黃翊翹曾榮獲多次小作家的殊榮,包括兩屆初小組冠軍,今年更再次獲獎,奪得高小組冠軍。「知道得到這個獎項的時候,我覺得很突然及喜出望外,也覺得十分榮幸。我要多謝《明報》。我通常會從電台或『小作家培訓計劃』網站,或從書本中獲取不少寫作靈感的,例如『佳作共賞』培訓班也給我不少寫的靈感。收到作家們的讚賞時,我固然會興奮無比;當作家對我作出指正時,日後寫作也會改正。」
初中組冠軍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 魏心悅
得獎作品:《一雙鞋子》
魏心悅有感可以透過「小作家培訓計劃」,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作家,交流心得。「我很感謝《明報》給我這個獎,以及學校給我機會參加這個計劃,它提供一個很好的平台,給我去寫我喜歡寫的東西,例如我平常寫詩寫得比較多,但沒有什麼機會給其他人看,身邊也沒有真是寫詩及可以交流的人。《明報》這個平台是比較有開放性的,不同的作品可以提交上去,亦可獲得其他評審的評價,我覺得可以從中有所得著。收到評語之後,我就知道如何改變;而來自作家的評語就更加合適,如寫作上的技巧和種類,讓我可以學得更多。」
高小組亞軍
聖公會榮真小學 鍾柏謙
得獎作品:《疫情中難忘的星期天》
疫情初期,大家一窩蜂地搶口罩,鍾柏謙與家人亦是其中搶口罩的家庭,於是啟發了靈感寫作。「我本身喜歡閱讀科普與偵探小說,平日會做完功課會抽空閱讀,從而認識更多生字或修辭技巧,令寫作可以再上一層樓。較早前的口罩搶購潮, 我與家人逢周日都一同去掃貨,於是把當天看到的見聞寫下來並投稿。沒想到有機會獲獎,感謝中文科老師,指正錯別字,令文章變得通順。希望日後功課不太忙,可再次參加活動。」
初中組亞軍
趙聿修紀念中學 趙洵彥
得獎作品:《重聚》
對寫作頗有興趣的趙洵彥,希望透過「小作家培訓計劃」擴闊寫作的眼界, 跟其他小作家一起切磋文筆。「參加了『小作家培訓計劃』,發現同級的參加者作品水平很高。尤其導師和其他參加者的佳作帶給我很多得著,如作文時所犯下的弊端,或不同句式及寫法,都值得學習。正因為看到他們表現出色,沒想過可以脫穎而出。所以多投稿、多試一些自己未寫過的文體,會讓自己知道不足之處而有所提升。另外,此計劃一方面可以抒發自己情感,亦是整理思緒的最好媒介, 就好像電影講故事的表達方式、所呈現的視覺技巧,都可以啟發寫作。期望日後可當上網絡作家,創作更多有趣的短片科幻故事。」
小作家大使寫作優異獎
香港科技大學 朱天諾
得獎作品:《孩子成長 「火三角」》
朱天諾從首屆「小作家培訓計劃」開始,便一直參與至今,分享多年來的經驗。「參加首屆計劃,可見識不同作家如何激發創意,亦有機會把自己的文章讓人評賞、相互交流。尤其是自己從小都渴望把文章投稿到各大報刊,因此藉著『佳作共賞』可讓自己小試牛刀。當有機會成為大使後,能幫助更多對寫作有興趣的小作家,甚有意義。 還有,若不是參加了『小作家培訓計劃』,相信不會提升了寫作技巧,特別進入大學修讀工商管理學士(營運管理學),經常要撰寫計劃書,力求細節,亦講究說服力與可行性, 所以該計劃絕對是個很好的平台,對我有很大幫助。寄語下屆小作家多了解及學習,領會作家們如何寫出美妙的文章!
嘉賓寄語
蕭欣浩博士
「當我們時間有限,同時間想寫好些作品,往往會給自己無形壓力。但創作應該從心出發, 好食與不好食、開心與不開心都可以用日記形式寫下來。或如我般養成用筆記簿書寫想講的東西;多擴闊眼界閱讀不同類型的作品,對寫作都有幫助。」
方舒眉女士
「寫作的第一步,先從自己喜愛的範疇或書本入手,從而培養出閱讀興趣。縱使寫得不好,也不要灰心,正如作家蒲葦曾說寫作是一種磨練,要繼續寫。」
唐希文女士
「有時候寫文章會經常修飾文句,往往第一個感覺是最 真實,所以先寫後 修飾。此外,什麼書都應該看,但不要勉強自己閱讀高層次書本,令自己無法消化內容, 最重要是看後有所得著。」
初中組...
探索金庸武俠世界 發掘影射社會現實元素
明報與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於2月25日舉行了小作家大使交流會,讓小作家大使參觀位於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金庸館,然後到香港電影資料館觀賞1990年代上映的電影《笑傲江湖》,最後由現職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研
究助理鄭政恆跟一眾大使們探索金庸的武俠世界。
「金庸多部小說中,個人很喜歡《笑傲江湖》,因為小說令我反思如何在亂世中做自己。」鄭政恆說。
參觀金庸館
金庸館內不僅展出了《天龍八部》新版修訂手稿,還有金庸親筆所提以十四部長篇及中篇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組成的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以及《明報》創刊號、《射鵰英雄傳之鐵血丹心》電視特刊海報等珍貴展品,是認識金庸小說及小說改編影視作品的好地方。
小作家大使先參觀金庸館,令他們對金庸有更全面的認識。然後到香港電影資料館觀賞改編自《笑傲江湖》小說的同名電影。繼而由編著《金庸:從香港到世界》這本評論書籍的鄭政恆帶領大使們討論,從名著與影視作品改編的角度,以及社會的角度分析精彩的金庸小說作品。
香港正覺蓮社佛教馬錦燦紀念英文中學中五學生薛原說:「我曾看過《雪山飛狐》,當中流露出不少中國傳統思想」
伊利沙伯中學中四學生林司穎說:「從前看小說電影都只當作故事來看,沒想到當中竟然有些情節內容,能反映社會
比較原著與改編影視作品
一直以來,將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為電影的難度十分高,例如若要將共四冊的長篇小說《笑傲江湖》濃縮為2小時的電影,便需要作出大量刪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金庸的小說已被改編成電影,由於片長所限,以及處於黑白片及彩色影視時代初期,拍攝、影視技術尚未成熟,電影的質素亦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例如改編為電影的《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等,都沒有很成功。
鄭政恆說:「八十年代,可以說是金庸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最光輝的年代,因為電視連續劇的出現,令大量小說的精彩情節得以保留,例如由周潤發、陳秀珠主演的《笑傲江湖》,深受觀眾的喜愛。」
他續稱:「1990年代上映的電影《笑傲江湖》可謂是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的轉捩點,忠於原著的部分比較多,保留了人物的性格,例如令狐沖的吊兒郎當,岳不群的外表正氣凜然,內裏狼子野心等。」然而,期後的作品──例如《笑傲江湖II東方
不敗》二次創作的比例較高,把小說中一個比較默默無聞的角色改編成主角,情節、中心主旨跟小說已有很大的不同。
《金庸:從香港到世界》 鄭政恆 編著金庸小說不但展現了中國歷史文化,同時隱藏了香港人對於中國或港英政
武俠世界影射現實社會
當日,鄭政恆亦帶領一眾小作家大使,探討小說及電影中映照出來的社會元素。他指出,《笑傲江湖》創作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中國政局動盪,香港亦剛經歷了六七暴動的洗禮。
金庸在小說的後記中提到:「寫《笑傲江湖》的那幾年,中共的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當權派和造反派為了爭權奪利,人性的卑污集中顯現……這部小說有意影射文革,通過書中人物,企圖刻劃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的普遍現象。影射性的小說
並無多大意義,政治情况很快就會改變,只有刻劃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
而電影版的《笑傲江湖》於九十年代初上映,當時同樣是政局動盪的年代,香港人對於九七回歸感到悲觀和恐懼,因而出現了移民潮。電影中,染布坊內憂外患、粉飾太平的情况,映照出香港社會的現實情形。此外,東廠的公公在小小的染布坊升堂的情節,描寫出朝廷勢力進入後,人心的憂慮與不安,由此反照香港人當時對中國政權進入香港的恐懼。電影執行導演之一徐克曾提過:「近百年的中國經歷太多動亂了。不錯,我的影片比較多以動亂時代為背景,連《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亦如是。可能這是我自己作為海外文化工作者心結的外露,也可能和香港近十年處於不安的狀態有關。」由此可見,金庸的改編影視作品,雖然是虛構的故事,然而深入探索,就會發現跟現實密不可分。
細味粵劇悠久歷史 領略文化遺產精粹
粵劇是一種豐富的文化藝術,亦具有文學的教育意義。「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流動教室,特邀請粵劇名伶阮兆輝以《粵劇藝術在香港的傳承》為題,詳細縷述粵劇的悠久歷史,並分享個人的演出經驗、示範做手,又帶領參觀戲服道具,讓小作家深入了解這項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表演藝術。
阮兆輝:戲曲源於祭神
粵劇的發展源遠流長,阮兆輝跟小作家娓娓道來。「全世界的戲曲都是源自於祭神,最初祭神只是敬拜天神,後來類似詩歌的出現歌頌神,並開始構思一些關於神的故事情節,例如日本寺廟有很多《天宣降臨》的故事,找演員扮演當中的角色,這種習俗仍保留至今,逐漸演變成戲劇的雛型。」
原來,最初的戲曲是由一段段故事組成,並非像現時的完整長戲。阮兆輝說:「早期詩歌都是以朗讀為主,慢慢加長成詞,因為要配合入樂。從《詩經》大雅、小雅開始,每個朝代都重視詩,到了唐宋戲曲的發展很大,其中唐明皇喜歡音樂、詩歌,於是集合李龜年、李太白等編制可唱的唐詩,最早的曲是由唐朝產生,唐以前沒跡可尋。」
南戲北雜劇衍生粵劇
接着,阮兆輝講解中國戲曲由宋朝到元朝的發展,其間的南戲、北雜劇更生了現時的粵劇舞台。「宋朝盛行詞,收集詞後組成曲,同時宋亦有很多戲曲的產生,現存完整的古代劇本源自南戲,南戲是由南宋時期誕生,其中「荊、劉、拜、殺 」被稱為四大南戲,就是指《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記》及《殺狗記》。」
元朝是戲曲大盛的年代,阮兆輝說:「元代北雜劇的最大特色是由四折組成(即四場),每一折由一個演員主唱,其他腳色只是說白。如果四折不足,就會加入楔子,意指四場戲未足以表達或令觀眾明白,四折一楔子是元雜劇的劇本結構。」他續說元朝盛行的戲曲最大的特點是:「當時老百姓受到高壓的統治,只有靠戲曲發洩,大多是以鬥爭為題材,尤其是關漢卿的戲曲,訴說妓院、國家大事,總是以弱勝強。」
劇作含隱喻 典雅在骨子
目前戲曲界做傳統舊戲外,亦有很多新編的劇本,阮兆輝舉《白蛇傳》為例,指其完全不是愛情故事,本意針對時弊,運用了很多隱喻的手法來控訴整個社會的制度和人性,可惜改編後觀眾不大了解背後的意思。他解釋:「其實很多劇作家都會運用隱喻手法,表達寫實主義情懷。新戲方面,我亦希望能夠注入更多新元素,情感不要留於表面,劇作家要將細節讓觀眾清楚明白,從歷史中描述新的角度或新的觀點。」
有小作家向阮兆輝提出創作技巧的問題,他回應:「我建議文學作品應該要有深層意思,不過要運用淺白文字,讓人容易明白吸收,尤其是戲曲,寫作時必須單刀直入,也可適當地用典,而下筆宜典雅在骨子裏,但切記把文字推砌並不等於典雅。」
暢遊新詩捕捉文字細膩 漫遊寓言領略故事含義
文學新詩與寓言故事的相近之處,莫過於是要在簡短的篇幅中,利用精闢的文字,帶領讀者進入富有情感的世界。作家精讀坊今次邀請到黃巴士總編輯許芷茵及詩人飲江,分別向初小和初中小作家大談創作寓言故事和新詩的心得,讓小作家們對這兩種文體有更深入的理解。
寓言故事是深受孩童喜愛的讀物,從有趣、緊張的情節中慢慢體會抽象的人生哲理。作家許芷茵透過分享自己創作的《沒用的蘋果》,引導小作家如何取材、設計角色及運用五感等,寫出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
藉寓言解釋抽象道理
每一個經典寓言故事背後,都帶出深刻的道理,例如《小紅帽》教人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三隻小豬》則教人凡事全力以赴,不要苟且。然而,許多哲理都是抽象的概念,小作家在表達時有一定的難度。寓言故事則是一個很好的包裝方法,引領讀者逐步領會這些抽象概念。
許芷茵表示:「我們透過趣味而充滿寓意的故事,可以寫出人性的素質,例如善良、友愛、勇敢、忠誠、驕傲、貪心、狡詐及懶惰等;亦可以表達各種生活哲理,如謹言慎行、全力以赴、樂於助人及把握機會等。同時,小作家也可以借助寓言故事抒發不同的感受,如開心、慚愧、光榮及失望等。」
故事表達豐富主題
一個精彩的寓言故事,可以表達多個主題,許芷茵跟小作家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沒用的蘋果》,故事講述蘋果弟弟長得又瘦又小,總覺得自己沒用,聽見哥哥姐姐的鴻圖大計,心裏只有羨慕的份兒。蘋果媽媽一直鼓勵他要有自己的夢,終於,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蘋果弟弟得以一展所長,跟年青科學家牛頓成為好友,更啟發對方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許芷茵說:「在這個寓言故事裏,我嘗試表達了多個主題,包括『每個人都有用』、『要欣賞自己的長處』、『在適當的時候發揮』、『可為世界帶來改變』及『不要放棄夢想』,除了這些主要的哲理外,我們也可藉故事宣揚其他
訊息,例如『夢想人人不同』、『多鼓勵他人』、『要有觀察力及好奇心』、『遇上問題細心鑽研』、『對人友善及關心別人』。在文章講解這麼多哲理並不容易,但是通過寓言故事來表達便簡單、有趣得多。」
以行動及情節 鮮明刻畫角色
寓言故事有了主題後,便要著手設計不同的角色,令他們的個性更加鮮明突出。「當我們設計角色時,不必刻意使用形容詞,如『溫柔、善解人意的蘋果樹媽媽……』,而是應該以行動及情節,在故事裏帶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徵。」
在《沒用的蘋果》裏,作者成功為不同角色賦予了鮮明的形象,蘋果弟弟外形不出眾、缺乏自信,卻有心地善良、關心別人的優點;蘋果樹媽媽雖然捨不得眾孩子,仍鼓勵他們追尋自己的夢想;年青牛頓喜愛閱讀、愛思考,充滿好奇心,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多用五感寫作
為了令寓言故事更加生動,小作家也可以運用五感來寫作,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甚至是直覺來描寫事物。「我們可以利用人類的官感來寫作,令故事的情節更加真實、細膩,例如小狗不同的吠叫聲,可以表達開心、緊張、痛苦的情感;又圓又大的蘋果,會否發出誘人的香味?當觸摸蘋果媽媽粗大的樹幹,又會有什麼觸感呢?」
同時,小作家也可以透過角色之間的互動,帶出不同情感的交流,「例如蘋果樹媽媽跟蘋果弟弟真切的互信、疼愛與支持;蘋果哥哥、姐姐與弟弟的不同性格;蘋果弟弟與年青牛頓友誼的建立,都令故事情節更加豐富有趣。」
小作家心聲
吳倬綸 港九街坊婦女會孫方中小學 小一
“我參加小作家活動,希望學習更多寫作技巧,最深刻是講者分享了寓言故事《沒用的蘋果》,令我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華。我將會起用自己最喜愛的玩具熊仔、雞仔為主角,創作寓言故事。”
何樂晴 嘉諾撒小學(新蒲崗) 小二
“我很喜愛寫作,平日也常閱讀寓言故事書。參加小作家工作坊後,我也想創作一則關於驕傲的寓言故事,讓讀者明白驕傲帶來的壞處。”
1917年,教育家、文學家胡適提倡「新文化運動」,為中國文學發展帶來改革,以白話文寫的新詩出現,不拘格律、篇幅自由都是它最大的特色。詩人飲江介紹了多首新詩,引導小作家賞析新詩的方法,並鼓勵他們從生活入手,尋找新詩創作的靈感。
捕捉心的觸動 轉化文字作品
對於小作家而言,新詩、詩人是較抽象的概念。飲江以李聖華的〈詩人〉作解釋,他是20年代寫詩,曾經出版香港最早期的新詩集。
〈詩人〉 李聖華
詩人是神秘的蜘蛛,
在宇宙黑暗的角落上,
佈滿了心的網羅。
一切隱藏的悲哀,
一切秘密的快樂,
慣在角落上飛翔,
一觸動了心網,便被詩人捉到了。
飲江說:「作者將詩人比喻為蜘蛛,一直在網羅上等候靈感的出現,一旦觸動到他們的心靈,便會立刻捕捉下來,並變成文字(新詩)作品。」
從生活經驗發掘題材
在發掘創作新詩的靈感上,飲江認為日常生活的遭遇、對話、經驗及回憶,都是很好的題材。他引用了一位台灣小四生的作品:
〈我們去捉魚〉
我們去捉魚,
河裏沒有魚,
我們變了魚,
捉來捉去。
飲江也以他與父親相處時留下的回憶,寫成了〈挨身挾餸〉、〈四方木〉,將父親的教晦與叮囑融入新詩之中,其中
〈四方木〉 飲江
父親說
你呀 就是這 天
四方木 你呀 圓
踢一踢 踢一踢 地 第一下推動
郁一郁 郁一郁 方 永恒的推動
「父親非常熟悉我的性格,笑我是一塊四方木,行事欠缺主動。新詩裏提到的『推動』,也引伸到對世界的思考,是誰引發『第一下推動』,令世界永恒運轉?有人認為是科學家,有人認為是宗教,於我而言,父親的叮囑便是無形的動力。」
觸動事件 抒發內心感受
除了在日常生活裏發掘寫作靈感外,小作家也可以留意一下社會上有那些事情,可以觸動自己的心靈,並且透過新詩創作來抒發感情,就像飲江的〈美人魚〉,創作背景是美國曾經發生的幾宗恐怖襲擊,詩人借助美人魚銅像的獨白代入事件,抒發內心難以平伏的悲傷。
〈美人魚〉 飲江
請鋸去我的 而如果
手 酒醒以後 你哭笑不得
在你酒醉時候 把臂談心 周遭的人
要是失業難耐 景氣到來
(如果到來) 漠不關心的人
請砍下 我們又 試試
我的頭 重新聚首 把槍交給我
把絕望
交給安徒生
註:一九八四年七月,美國聖路易斯特羅一失業保安警衛在當地一家快餐店內射殺二十一人,數日後,熱泉市又有一失意男子闖進汽車旅店,肆意開槍,把四人殺死,其間新聞報導,丹麥哥本哈根港口著名銅像「美人魚」,被兩名酒醉青年鋸去手臂,後駁回。據悉,此銅像頭部,亦曾於二十年前給人鋸去,後修復如舊。
這幾宗恐襲事件造成難以挽回的傷亡,作者借這個著名的美人魚銅像安慰施襲者,並反問假如他們酒醒了、或得到別人的關心,會否有另一個結局?作者藉?這首詩,排解自己對這些悲劇的難過情緒 。
小作家心聲
林傲芹 英華書院 中四
“這次工作坊令我對新詩有更深入的了解,認識到它有清新的一面。飲江老師教了幾個創作新詩的方法,我會嘗試從生活經驗開始,尋找創作新詩的靈感。”
陳文千 協恩中學 中三
“相對於古典詩的工整,新詩有不拘規格的特性,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很大。印象最深刻是飲江老師分享了一位小四學生的作品,以有趣的捉魚為題材,短短幾句便流露了童真。”
畫意詩情相得益彰 聯想寫實創意演繹
漫畫的意境與文字的言志,固可互相配合,亦能相得益彰。作家兼資深編輯李洛霞主持的「小作家培訓計劃」高小組「作家精讀坊」,便以「畫意.詩情——品讀豐子愷、小思」為題,透過賞析小思老師撰文演繹豐子愷畫作,探討兩位名家的創作世界,從而激發小作家聯想,學習相關的寫作技巧。
畫雖簡單 意義深遠
豐子愷為散文家,並擅於繪畫,他在遊學日本期間,愛上竹久夢二漫畫,自此走上漫畫的創作路途。竹久夢二漫畫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把生活裏的小題材帶入畫中,李洛霞引述豐子愷的說法,指這些畫作簡直就是「無聲的詩」。
至於小思老師,原名盧瑋鑾,退休前是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一直從事文學研究。「小思」是盧瑋鑾教授常用的筆名,但她也曾以「明川」之名介紹豐子愷的漫畫。李洛霞說:「小思是豐子愷的粉絲,她喜歡豐子愷的漫畫在生活中取材,還覺得其畫法很優美。」
李洛霞分析豐子愷的〈倘使羊識字〉,畫面簡單,但所表達的意義深遠:「這幅畫帶出當時中國貧窮落後,很多人不識字、沒有知識,因此任人宰割。此畫啟發人們讀書識字、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於是,很多知識分子都有共同的心願,就是希望中國人醒覺,藉知識達致國富民強。」
豐子愷漫畫世界 有情眾生
豐子愷的漫畫主要描寫社會現象、生活情景或閒話家常,他經常在詩、詞中取意,再繪成漫畫,譬如以古詩為題的〈溪家老婦閒無事 落日呼歸白鼻豚〉,而小思老師以文字演繹此畫時,聯想到城市人趕渡輪途中,幻想從現代營營役役的生活,到老來退休在鄉下買間茅屋,養些小動物待日落的閒靜日子。
李洛霞指出,小思老師以文字演繹豐子愷的漫畫,會運用不同角度來下筆,例如她在〈!?〉中用小瞻瞻(豐子愷的兒子)的角度去想事情,思考小孩與雀鳥受困的境况,於是有一種兒童的視覺與心思;在〈溪家老婦閒無事 落日呼歸白鼻豚〉中,則用成人的角度,刻劃自己趕車趕船的上班生涯,凸顯畫中人的休閒。李洛霞認為:「同一幅畫可以有很多種看法,你可以站於作者的立場描述事情,也可站於自己的處境產生聯想。從一幅畫中,畫家有畫家的說法,寫文字的人也可有自己的想法。」
講解過後,小作家以豐子愷的畫作〈用功〉、〈要!〉、〈開箱子〉、〈瞻瞻的夢〔第一夜〕〉、〈郎騎竹馬來〉及〈爸爸還不來〉,即席創作。李洛霞提醒同學:「看圖寫作不一定要跟作者的原意,憑聯想或個人想法更有創意。」
故事創作3元素︰人物、情節、感受
對於高小組小作家而言,故事創作、也就是自行寫作出一個故事,需要掌握3個元素︰人物、情節、感受。知名作家周蜜蜜出任主講嘉賓。一眾小作家把握這次機會進行交流,以掌握故事創作3元素。
故事創作的三大要素
許多高小程度的同學平日都喜歡閱讀故事體裁的作品,例如童話、寓言、偵探、科幻、歷史和名人傳記等。高小組「作家培訓班」𨘋請了知名作家周蜜蜜主講,以「故事創作:憑觀察看世界」為題,帶領小作家透過用心觀察身邊事物,令故事創作的內容更吸引。
故事創作的三大要素是人物、情節和背景。以人物描寫為例,作者如能讓角色展現鮮明的個性,自然能大大增強故事的可讀性。例如人物對不同事物的想法和反應,就最能顯露角色的性格和觀念。
「觀察、聯想、投射」三部曲
觀察:且聽畫面弦外音
聯想:發掘意象的刺點
投射:讓意象黏合情感
導讀範文:黃慶雲《怪電話》
周蜜蜜帶來了由兒童文學作家黃慶雲所寫的一篇短篇故事《怪電話》作為例子。她介紹道:「這個故事的主角登平是一個頑皮的學生,平日最愛打電話捉弄別人,同學們每次接到這些怪電話時,就知道一定是他在攪鬼。有一次,登平從同學何敏處取得班主任蔡老師家中的電話,於是決定晚上進行電話惡作劇,怎知蔡老師的出奇反應,不僅令登平即時不知所措,翌日蔡老師更將昨晚的遭遇,以別出心裁的方式與班上同學分享,故事結局令讀者完全意想不到呢!」
周蜜蜜解釋,這篇《怪電話》不論角色設定以至內容主題,均十分貼近高小組小作家的所見所聞,在座不少小作家也回應,偶爾也會接到一些令人莫明奇妙的電話。周蜜蜜續解釋:「當不同人遇上這些情况時,到底他們會如何應對呢?當我們構思故事人物角色時,我們不妨參考日常生活中的實例,透過觀察和分析,細緻地刻畫主角的性格。因此,我建議今次大家聽聽其他小作家的經驗分享,觀察和了解別人接到怪電話, 或親自進行電話惡作劇時,會作出什麼反應,跟自己的處理方式有什麼異同之處,這些有趣的真實生活情節,往往都能成為日後寫作故事的靈感來源呢!」
分組討論交流生活經驗
這時活動亦進入下一階段,小作家分成多組,輪流分享他們接到怪電話的經歷,例如有小作家接到美容公司的服務員致電,推銷纖體療程優惠,當她表示她只是一個四年級的小女孩時,對方竟然仍不氣餒並繼續游說,說小學生也有可能體重超標云云。亦有小作家分享道,曾在家中收到來電,講出爸爸的姓名並稱當事人已因干犯罪行而被捕,但爸爸其實正在房中熟睡,小作家因此不慌不忙地直斥其非,電話騙案不攻自破,爸爸醒來後更即時跟他分享這段「趣聞」。
最後周蜜蜜總結道:「古今中外許多精彩的故事作品,其實都是由作家運用觀察,將日常生活透過規範文字加以敘述和轉載,過程中當然可能會稍加修改和創作,但最重要的,是要在故事中保留值得回味的生活細節,這樣才能令讀者領會心神,引發共鳴和反思,為作品注入內涵和閱讀價值。」
小作家心聲
張仲僖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分校 小六
❝我很喜歡寫故事,去年開始跟幾位同學一同創作一篇數萬字的作品,大概完成了一半。今次活動讓我學到如何令人物角色性格設計得更貼近真實,相信能令我們的故事情節變得更有趣味。❞
凌雯嫣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 小六
❝有同學去年曾參加這個培訓計劃,並且極力推薦我一同參加。今次是我第一次出席小作家培訓班,覺得這種學習寫作的方式,跟課堂教學有很大分別,比較生動有趣,令我很期待日後的其他活動!
3個步驟 激發散文創作無限可能
更多小說及創作參考
本屆及歷屆小作家「佳作共賞」
借鏡古典文學和動畫 為小說創作滲入更多靈感和想法
初中組寫作迎新營以「創作小說的靈感和想法」為題,由曾經憑代表作品《超凡學生》奪得第十五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冠軍的作家袁兆昌分享,為小作家帶來一些古今經典小說作品作參考實例。
創作小說的靈感和想法
袁兆昌指出,小說所用的是描寫的方法,主要元素包括人物、情節、主題及情景等。以人物為例,小說重視以文學修辭的技巧,塑造人物形象,自然地反映現實中某類人物的性格;情節方面則透過製造懸念、鋪墊及埋下伏筆等方法,以達至文學的藝術效果,這些特點都與小作家平日寫作故事有顯著區別。
小說創作着重文學修辭
「小說最精彩的地方在於作家運用文學修辭的技巧,透過多層次的順序及倒序等敘述手法,並由第一、第二或第三人稱的視角出發,將內容情節層層推進,令讀者忍不住追看下去。」袁兆昌建議小作家可嘗試將喜歡的小說、電影、動畫以至卡通漫畫等,加入個人創意作出改編,例如改寫歷史人物的生平故事、加插一些原有文本中沒有的情景,作為小說創作的日常訓練。「一個出色的作家的作品亦必須能夠引起讀者共鳴並留下深刻體驗,才能成為經典。」當日袁兆昌還帶來了由東晉史學家干寶所撰的古代民間傳說小說集《搜神記》、近代著名作家劉以鬯的短篇小說《動亂》,以及由他自己所寫、改編自日本漫畫《男兒當入樽》短篇故事《遊魂》,讓小作家參考不同小說風格的寫作技巧。
從古代文學及動畫中借鏡
袁兆昌亦向小作家分別介紹了古代經典文學《史記》和電腦動畫電影《冰雪奇緣》,並分享當中值得參考的元素:
td{min-width:160px;}
《史記》
《冰雪奇緣》
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