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從平安包細說歷史 感受長洲習俗變遷

長洲太平清醮是香港別具道地特色的文化傳統,不但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被美國《時代週刊》雜誌網站評為「全球十大古怪節日」之一。早前,香港歷史研究專家鄭寶鴻主持小作家流動教室,帶領一眾初中組小作家來到扎根長洲40年的傳統中式餅店「郭錦記餅店」體驗製作平安包,以及簡介長洲的歷史文化。 製作平安包 當日,由「郭錦記餅店」第二代老闆郭宇鈿,講解平安包的製作。他說:「每年長洲太平清醮期間,餅店大概會售出6萬個平安包。平安包之所以大受歡迎,並非因為其味道好,而是『平安』二字。」為了確保質量和產量,現時不少舊式餅店亦以機器代勞部分製包的工序,郭錦記亦不例外,搓麵團及分麵團的工序以機器代勞,而包餡的工序依然由人手進行。 小作家們參觀餅店工場的同時,也親身體驗了包餡,以及最後在蒸熟的平安包上蓋印的步驟。夏日炎炎,餅店工場雖然悶熱,但無減一眾小作家的興致。各人一邊學習包餡的技巧,一邊聽郭老闆分享餅店的歷史及逸事,再將各自的平安包放進蒸爐。待平安包蒸好後,小作家們輪流用蓋章,配以紅色食用色素,為自己的包蓋上「平安」二字。 在蒸熟的包子印上平安包的靈魂——「平安」二字。 簡介長洲歷史 除了製作平安包的環節,鄭寶鴻先生也向學生展示了關於長洲的舊報紙及舊照片,以簡介長洲歷史。他說:「從一份1884年的報紙資料可知,當時仍然是清政府統治時期,為了驅趕疫症,已有進行太平清醮這項祭祀活動。當中最大的包山高度差不多是4、5層樓,採用6千個包製成,重達6噸。長洲居民相信包子能保一家平安,到清醮後期紛紛把包子搶走,漸漸形成了搶包山比賽。」鄭生續稱,不幸的是1948年及1978年都發生過包山倒塌的意外,造成多人受傷,因此長洲太平清醮自1978年起遭停辦,至2005年才獲准復辦。 太平清醮的高潮可以算是飄色巡遊,一個個扮相別緻的小孩站在色櫃上,穿梭於大街小巷中。飄色巡遊期間,居民會把各種神像抬出,一起巡遊,到了活動的尾聲,各遊行隊伍會把神像以最快速度送回神棚中,也是飄色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稱為「走菩薩」。相傳最早到達者福氣最多,因此各人爭先恐後地搶着跑回神廟。然而,過去為此屢起衝突,現已經改為由不同隊伍順序跑回神棚中。 此外,鄭生亦分享了長洲警局被海盜入侵、三名印籍警員被殺的故事,香港淪陷時期東江中隊保護長洲居民的事蹟,以及長洲醫院、留產所、金鋪等建築的歷史,小作家們都聽得津津樂道。 歷史研究專家鄭寶鴻。 資料蒐集心得分享 鄭寶鴻先生著書近30本,包括《香港城區發展百年》、《港島街道百年》、《百年香港慶典盛事》等。他分享道:「我喜歡攝影,到處拍攝香港的舊建築、物件等。另外,亦喜愛收藏舊報紙、照片和郵票,並寫下筆記。到要出書的時候,我把筆記整理好,已經有很多有用的資料。因此,鼓勵各位小作家於平日收集有興趣的資料,對日後寫作、出書都有幫助。好像今天來到長洲看到、聽到、體驗到不少關於長洲的事物,回家可把印象最深刻的內容化成文字記錄下來。」 小作家心聲 李正皓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中一 「很開心可以親手製作平安包,同時學習到長洲的歷史文化。」 董雯悅 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 中二 「體會到在餅店工作的辛苦,廚房沒有冷氣,又熱又焗。另外,透過鄭生的分享,更清楚長洲太平清醮的歷史,飄色中走菩薩的環節,感受到人們的誠心,祈求平安。」

培養激盪思維習慣 認識作品背後深意

創作需要靈感,只要我們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及生活細節,一個橙、一部自動販賣機、一位天天見面的同事,都可以成為我們筆下有趣的故事。另外,若能在創作時適當地佈置「刺點」,也就是發人深省的弦外之音,也可提升作品深度。 小作家嘗試繪畫腦圖,捕捉創作靈感。 多角度創意思維 早前,明報與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請來香港繪圖作家及專欄作家路邊攤,為初小組小作家主持培訓班,分享日常創作心得。她表示創作的初衷是自娛,說:「我從中學時代開始寫塗鴉日記,出社會工作以後則視畫畫為減壓途徑,公餘無聊時會把日常生活遇到的趣事,畫下來自娛。之後得到家人的鼓勵,2008年開始經營部落格。到2009年5月27日,我的部落格被放置於Yahoo首頁,自此部落格的瀏覽人數大增,更獲出版社編輯邀請出書。剛開始是日間工作,夜間寫書,出版了三本書後,就踏上了全職創作之路。」 ▲繪圖作家及專欄作家路邊攤 路邊攤續稱,創作靈感可從生活中找到,運用腦力激盪法,進行多角度思考,不要局限想像空間,亦不要評論瘋狂的想法,盡量想多些主意來。當日,她向一眾小作家示範如何發揮創意,把日常生活常見的事物——橙,變為獨一無二的創作。首先,她把腦中聯想到關於橙的東西寫在紙上,畫成腦圖,包括:橙的顏色、品種、味道等,其中她從橙色聯想到小熊維尼和跳跳虎。於是,用筆在橙上畫上了小熊維尼,而另一個橙就畫上跳跳虎,把水果變成小擺設,樂趣無窮。 除了日常生活的題材,潮流性的話題及集體回憶,都是路邊攤創作。她說:「老公記錯我的生日,提早一天給我驚喜,或是女兒新年時,偷吃全盒中糖果,卻說是幫我試味的有趣情景,這些生活小事,我都會畫下來,寫進書中。另外,充滿集體回憶的題材,如:多功能筆盒、60色顏色筆等,同樣是會引起讀者共鳴的好題材。」 莫霆軒 基督教宣道會徐澤林紀念小學 小三 甄悅 九龍塘宣道小學 小三 ▲小作家嘗試繪畫腦圖,捕捉創作靈感。 小作家心聲 莫霆軒 基督教宣道會徐澤林紀念小學 小三 「作家的想法很有趣新穎,例如:光頭的人可以不用洗頭,比較省錢;另外,他們要塗潤膚露及防曬保養光頭等。這次講座,作家教我們創作前可先畫腦圖,進行多角度思考,我會學習這個方法。」 甄悅 九龍塘宣道小學 小三 「通過今天的講座,發現創作靈感都藏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細心觀察,就能發掘到。我之前看了路邊攤的書《路邊喵》,當中有些情節,令人意想不到,引人發笑,例如廁所篇中,媽媽為嬰兒更換尿片,發現很乾淨,沒有屎尿,然而,剛換上新的,還未包好,那個嬰兒就拉屎了,媽媽很無奈地再換一次,那個嬰兒卻在笑。我喜歡看這類輕鬆幽默的圖書。」 作家、出版社編輯劉偉成尹彧礽 探索詩與畫的互動 同日下午,作家劉偉成來到初中組小作家培訓班,教授閱讀及創作技巧。首先,他通過豐子愷的《鄰人》,講解如何把一個觸動人心的畫面,發展成一篇帶給人立體感受的文章。他分析道:「豐子愷善於繪畫漫畫,《鄰人》亦是先有畫再有文字的,漫畫的中心位置放置着一把鐵扇骨,阻擋着兩個人,而兩人的視線方向亦有不同,可見鐵扇骨象徵着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無法溝通。」在文字方面,《鄰人》中寫到「欄杆交界之處,裝着一把很大的鐵條製的扇骨,彷彿一個大車輪,半個埋在兩屋交界的牆裏,半個露出在簷下。」劉先生說,儘管豐子愷是大散文家,他的描述亦會有可改善之處,因此鼓勵學生看畫或閱讀文章時可細心觀察,多作思考。他建議,「半個露出在簷下」之後,可加上一小段文字,令描述更準確,情感更強烈:「車輪的鐵枝長出了槍頭,從軸心狠射出來。」 另外,劉先生亦透過分析繪本《活着》,教導一眾小作家如何看出畫面中的弦外之音。《活着》是谷川俊太郎的詩,由岡本義朗繪圖。2011年日本的311大地震後,這首詩為災民帶來了安慰和鼓勵。繪圖採用了電影運鏡的方式,記錄小男孩簡單而平淡的一天,透過畫面細節,探討了生與死的議題,讓人感受不同的情緒,亦強調了生命的循環與傳承。劉說:「我們需要學懂看畫面的弦外音,例如《活着》首頁繪圖是一群螞蟻搬走死去的蟬,當中蟬具有復活的象徵意義,配搭詩句『活着 / 現在,我活着』,以死亡反寫生存,觸動人心。書中另一圖中,爺爺在街上走,然而細心觀察會發現爺爺身旁的巴士站牌上寫着此站名為『今天』,而下一站是『未來』,藉此表達一步步走向未來的信息。」可見,我們看繪本時,需要細心觀察不同的細節,發掘隱藏在當中的弦外之音,才能深入了解作家所想表達的豐富內容。 劉先生除了導讀有名的作品外,亦與小作家們分享創作心得,並教授提升文章深度的技巧。生活中每天接觸的事物很多,不可能全部盡錄,因此需要挑出刺點,也就是最打動你的畫面,畫下來或是用文字記錄下來,同時需要有層次地佈置刺點,或是遠至近,或是整體到局部。其中,他分享了出遊丹麥,看到安徒生雕像時所寫的散文《安徒生的眼神》。他被安徒生雕像「寂寞而溫柔」的眼神打動,一般人可能會聯想到安徒生的愛情,然而作家觀察到安徒生的眼睛望向一條河,那條河位於國王行宮之外,也就是他母親進行洗衣工作的地方。安徒生的母親生活潦倒,酗酒度日,曾有人誤會安徒生的童年常被母親虐待,可是他為母親平反,因為冬天在河中洗衣,為了保暖才天天喝酒。作家從安徒生雕像這個畫面,寫到安徒生的生平故事,再提到母親作為洗衣工,會為國王洗衣,令人對於《國王的新衣》這童話故事有另一番體會。 尹彧礽 香港真光中學 中三 梅綺玲 嘉諾撒聖家書院 中三 小作家心聲 尹彧礽 香港真光中學 中三 「以前都有去過丹麥,也看過安徒生銅像,但沒有作家探出那麼深遠的意義。從銅像的眼神所遙望的方向,談到安徒生背後故事,原來他母親是為國王洗衣的女工,冬天為了保暖,才會經常喝酒。經過作家的作品分享,令我對《國王的新衣》這個童話故事有另一番體會。」 梅綺玲 嘉諾撒聖家書院 中三 「學校課堂基本上不會教如何看繪本,我自己看亦不會留意到那麼多細節,這次作家導讀了《活着》這本書,原本以為每一頁都是獨立的,結果發現當中的連貫性,以及詩與畫之間的關係。這次講座之後,我應該會更懂得看繪本。」

探索金庸武俠世界 發掘影射社會現實元素

明報與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於2月25日舉行了小作家大使交流會,讓小作家大使參觀位於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金庸館,然後到香港電影資料館觀賞1990年代上映的電影《笑傲江湖》,最後由現職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研 究助理鄭政恆跟一眾大使們探索金庸的武俠世界。 「金庸多部小說中,個人很喜歡《笑傲江湖》,因為小說令我反思如何在亂世中做自己。」鄭政恆說。 參觀金庸館 金庸館內不僅展出了《天龍八部》新版修訂手稿,還有金庸親筆所提以十四部長篇及中篇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組成的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以及《明報》創刊號、《射鵰英雄傳之鐵血丹心》電視特刊海報等珍貴展品,是認識金庸小說及小說改編影視作品的好地方。 小作家大使先參觀金庸館,令他們對金庸有更全面的認識。然後到香港電影資料館觀賞改編自《笑傲江湖》小說的同名電影。繼而由編著《金庸:從香港到世界》這本評論書籍的鄭政恆帶領大使們討論,從名著與影視作品改編的角度,以及社會的角度分析精彩的金庸小說作品。 香港正覺蓮社佛教馬錦燦紀念英文中學中五學生薛原說:「我曾看過《雪山飛狐》,當中流露出不少中國傳統思想」 伊利沙伯中學中四學生林司穎說:「從前看小說電影都只當作故事來看,沒想到當中竟然有些情節內容,能反映社會 比較原著與改編影視作品 一直以來,將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為電影的難度十分高,例如若要將共四冊的長篇小說《笑傲江湖》濃縮為2小時的電影,便需要作出大量刪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金庸的小說已被改編成電影,由於片長所限,以及處於黑白片及彩色影視時代初期,拍攝、影視技術尚未成熟,電影的質素亦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例如改編為電影的《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等,都沒有很成功。 鄭政恆說:「八十年代,可以說是金庸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最光輝的年代,因為電視連續劇的出現,令大量小說的精彩情節得以保留,例如由周潤發、陳秀珠主演的《笑傲江湖》,深受觀眾的喜愛。」 他續稱:「1990年代上映的電影《笑傲江湖》可謂是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的轉捩點,忠於原著的部分比較多,保留了人物的性格,例如令狐沖的吊兒郎當,岳不群的外表正氣凜然,內裏狼子野心等。」然而,期後的作品──例如《笑傲江湖II東方 不敗》二次創作的比例較高,把小說中一個比較默默無聞的角色改編成主角,情節、中心主旨跟小說已有很大的不同。 《金庸:從香港到世界》 鄭政恆 編著金庸小說不但展現了中國歷史文化,同時隱藏了香港人對於中國或港英政 武俠世界影射現實社會 當日,鄭政恆亦帶領一眾小作家大使,探討小說及電影中映照出來的社會元素。他指出,《笑傲江湖》創作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中國政局動盪,香港亦剛經歷了六七暴動的洗禮。 金庸在小說的後記中提到:「寫《笑傲江湖》的那幾年,中共的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當權派和造反派為了爭權奪利,人性的卑污集中顯現……這部小說有意影射文革,通過書中人物,企圖刻劃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的普遍現象。影射性的小說 並無多大意義,政治情况很快就會改變,只有刻劃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 而電影版的《笑傲江湖》於九十年代初上映,當時同樣是政局動盪的年代,香港人對於九七回歸感到悲觀和恐懼,因而出現了移民潮。電影中,染布坊內憂外患、粉飾太平的情况,映照出香港社會的現實情形。此外,東廠的公公在小小的染布坊升堂的情節,描寫出朝廷勢力進入後,人心的憂慮與不安,由此反照香港人當時對中國政權進入香港的恐懼。電影執行導演之一徐克曾提過:「近百年的中國經歷太多動亂了。不錯,我的影片比較多以動亂時代為背景,連《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亦如是。可能這是我自己作為海外文化工作者心結的外露,也可能和香港近十年處於不安的狀態有關。」由此可見,金庸的改編影視作品,雖然是虛構的故事,然而深入探索,就會發現跟現實密不可分。

看圖寫作釋創意 探討圖文關係

文字和圖像之間既能互相呼應,亦能引起反差。「小作家培訓計劃」請來香港圖文作家「阿包」和作家廖偉棠,主持初小及初中組的寫作培訓班,讓小作家認識圖像與文字的關係,踏上圖文寫作之路。 香港圖文作家「阿包」 繪本圖像與創意寫作 阿包為初小組小作家舉辦「繪本圖像與創意寫作」培訓班,教授從繪本圖像中尋回寫作元素的步驟。她擅以輕鬆惹笑的手法把飼養寵物及日常生活趣事以繪本方式呈現,代表作品包括:《搗蛋3兄弟》、《狗狗一屋麻煩友》、《怪獸辦公室》等。當日,阿包帶同寵物天竺鼠——雪米寶一同前來授課,讓小作家可近距離觀察及認識天竺鼠,從而獲取創作靈感。 觀看繪本圖像的步驟 看圖寫作的步驟 看繪本圖像需要具備觀察力,以了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然後,運用理解力,思考事件發生的過程;最後,以創造力猜測故事的結局。 看圖寫作的第一步,找出人物、角色。假如以第三人稱寫作,需要設定角色名稱,例如:小明、包包等。假如把「自己」代入為其中一個角色,應以第一人稱「我」來講述故事,從而增強親臨其境之感。 第二步,找出圖片中故事發生的時間。阿包提醒大家可看天色來確定時間,可是當天她給大家看的圖畫為室內的情景,看不到戶外的情况。談到這時,有小作家便踴躍舉手發言表示看到圖片中的玻璃窗呈灰色,由此推斷時間是晚上或陰天。阿包讚賞該小作家觀察入微,可從玻璃窗折射出的顏色,推斷故事發生的時間。 第三步,找出圖片中故事發生的地點。從作家當日所舉的範例圖片中,兩個人正在吃飯,桌上放置着顯示「319」的取餐牌,由此判斷地點為餐廳。 第四步,思考圖畫中發生了什麼事。從範例圖片中男女主角的動作、表情猜想,女主角告訴男主角,在戶外的餐桌上有一隻貓在吃剩飯剩菜。 第五步,思考為何會發生上述的事件。小作家們紛紛發言表達意見,有的說:「圖中的貓是流浪貓,因為肚餓,於是在吃別人留下的剩飯剩菜。包包和小明看見這情形就憐憫那隻小貓。」 第六步,仔細觀察圖畫中人物表情。阿包讓同學觀察三張不同程度笑容的圖片,教導他們用更準確的詞彙形容人物表情,例如:開心、愉快及興奮。 第七步,仔細地觀察圖畫中角色動作。從範例中,第一幅圖是主人拉着小狗愉快地散步。第二幅圖是小狗失控地拖着主人飛奔。 第八步,綜合以上的觀察步驟,組織整個故事的內容。當日,小作家們即席揮毫,看一幅四格漫畫,練習創作故事,小作家們都非常投入寫作,然後積極與同學分享自己所寫的故事。 模特兒穿上軍官的衣衫,把當時面對戰爭人民的迷茫、無助等的心理狀况重現 從寵物獲創作靈感 當日,阿包亦分享平時繪畫及寫作的心得:「家中的竉物是我靈感之源,我養了三條狗、兩隻貓、兩隻雪貂、一隻鴿子、一隻刺蝟和一隻天竺鼠,牠們有些是從街上撿到的,其中一隻貓,流浪時骨瘦如柴,有家以後變得圓潤,毛髮亦有光澤。」 此外,阿包向小作家們介紹她其中一隻寵物天竺鼠——雪米寶,牠是雌性,今年兩歲,毛髮白中帶啡,有四隻手指、三隻腳趾,性格特徵是十分膽小,愛吃乾草及新鮮生菜。小作家們對雪米寶都非常感興趣,一擁上前輕輕撫摸牠,並問了很多關於牠的問題,阿包鼓勵小作家們以「今天我結識了一位新朋友」為題,回家完成繪圖及寫作工作紙。 觀看繪本圖像的步驟 1. 找出圖畫中的人物/角色 2. 找出故事發生的時間 3. 找出故事發生的地點 4. 想想發生了什麼事? 5. 思考為什麼會這樣發生? 6. 仔細地觀察人物表情 7. 仔細地觀察動作表達 8. 組織故事內容 小作家 陳駿彥 德信學校 小作家 何曼筠 香港培正小學 小作家心聲 陳駿彥 德信學校 「今天學習了觀看繪本,然後寫作的技巧。回家後,我想創作一個雪米寶去公園玩的故事,因為我平時很喜歡去公園,我相信牠去到公園也會很開心。」 何曼筠 香港培正小學 「第一次看到天竺鼠,心情很興奮,覺得牠很可愛。這個講座比學校的寫作課堂更生動有趣,期待將來學習更多寫作知識。」 在攝影的層面,有些照片不能拍攝下來,像在太空中的衛星 作家及攝影師廖偉棠 文字與影像的表達異同 文字和影像在表達上都有局限,兩者兼具可互補不足。身為作家及攝影師的廖偉棠為初中組小作家舉辦寫作培訓班,講解文字與影像在表達上的異同。 紀實散文 在攝影上,有一種藝術攝影稱為紀實攝影,它記錄的不一定是現實發生的情景,而是利用藝術手法把歷史還原,把當時人的心理現實透過影像重新呈現,例如一些以戰爭為題材的作品,模特兒穿上軍官的衣衫(圖左),把當時面對戰爭人民的迷茫、無助等的心理狀况重現,引發觀眾深入思考。 在文字表達上,有一個文體跟紀實攝影有相似之處,就是紀實散文。這種文體相比文學作品,多了現實報道、理性思辨的部分,相比新聞寫作又多了發人深省、令人動容的文學元素。 當天,廖先生把在山西大同礦區採訪的一系列文章《失語的礦區》、《國營煤礦》及《小煤窑》等跟大家分享,把當地因過度採礦而造成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破壞的現實描寫出來,例如:私營煤礦安全設備不足、工人生命沒有保障;過度開採煤炭資源令水土流失、引致地陷,村民房屋倒塌等問題。同時,文章中加入了文學元素,譬如開首以英國詩人愛德華.托馬斯的詩抒發作者對大同礦區生態及人文生活環境遭受極大破壞的感受,結尾又以當地居民所寫的詩作呼應,表達對家園被毀的無奈感情。 不能被拍攝的詩 在攝影的層面,有些照片不能拍攝下來,像在太空中的衛星(上圖)。在文字表達上,詩對應了這種攝影中最極端的狀態,透過詩可把夢境影像、想像的畫面,向讀者講述。如《致旅行者一號》這首散文詩,是作者想像離開太陽系的人造飛行器旅行者一號的情景而寫,藉此寄託人類對探索地球以外世界的渴望。 攝影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一閃即逝的畫面,或是沒有攝影器材的時候,就不能運用影像表達,然而,運用文字可把拍攝不到的內容表達出來。《母親》是一首不能被拍攝的詩,當中寫到作者在凌晨的小巴上看到一個在睡覺的中年女人,由此聯想到二十多年前,為供他讀書當夜班女工的母親。詩句既有寫實景, 亦有想像元素——「我靜靜坐在她身邊,我的靈魂輕輕地/把一塊毛毯蓋在她身上。」運用文學的手法,將最真摯動人卻不能拍攝下來的景象表達出來,打動人心。 此外,廖先生亦講解了詩歌的獨特之處是短小、焦點集中,用於表達最強烈、最澎湃的感情,猶如一張形象鮮明、意義深刻的照片,減去多餘的色彩,遺下最重要、最能引發讀者想像的留白空間。詩不像小說,小說的讀者只是被動接收,而詩的讀者可積極參與,不同人可有不同的解讀,沒有絕對的對錯,每個讀者都是導演,還原你認為對的畫面。 母親 黃燦然 在凌晨的小巴上, 我坐在一位五十來歲的女人身邊, 她略仰著臉,靠著椅背,睡得正甜。 她應該是個做夜班的女工, 家裏也許有一個正在讀大學或高中的兒子: 瞧她體格健壯,神態安詳, 看上去生活艱苦但艱苦得有價值, 而且有餘裕。 我的靈魂一會兒凝視她的睫毛, 一會兒貼著她的臂膀, 一會兒觸摸她的鼻息。 啊,她就是我的勤勞的母親, 這就是母親二十年前做製衣廠女工下班坐巴 士回家的樣子, 而我直到此刻才被賜予這個機會看到。 我靜靜坐在她身邊,我的靈魂輕輕地 把一塊毛毯蓋在她身上。 「散文是用自由的文字講述心的內容,具備一定的自由度,可記事、抒情及議論。功用性比較強的散文,包括:書評、時評、藝評等,而非功用性的文章,則包括:美文、散文詩、沉思錄等。」—— 作家廖偉棠 小作家 黃秀怡 嘉諾撒聖家書院 小作家 馮子懿 金文泰中學 小作家心聲 黃秀怡 嘉諾撒聖家書院 「很多人說相片可以取代文字,經過今次講座更明白文字與影像各有不同的特性,有些情况不能拍攝成相片,但可用文字記錄下來。課堂上描寫母愛的散文詩《母親》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把生活中的平凡畫面變得不平凡,從描寫在小巴看到的睡覺婦人,繼而寫到自己辛勤工作的母親,感情真摯動人,這樣的寫作技巧很值得學習。」 馮子懿 金文泰中學 「今天課堂後,發現影像與文學都很有趣,同一幅相、同一篇文學作品,不同人會有不同看法,非常有趣,就像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修路工人的照片,有些人覺得是向我們走來,有些人覺得他是離我們而去,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另外,今日學到先抑後揚的寫作手法,以後寫作時會嘗試運用一下,先寫不好的一面,再寫好的,希望可令自己的文章更有吸引力。」

筆錄逐夢人生 創作勵志小說

作家君比的個人著作逾九十本,包括小說及散文等,其中《叛逆歲月》、《夜青Teen 使》、《奮進少年》等校園及成長小說系列均廣受學生讀者歡迎, 先後七次在香港教育城「十本好讀」活動中獲選為「我最喜愛的作家」。1月13日,君比為高小組小作家舉辦培訓班,分享她多本小說的取材方式,以及即場訪問兩位童星,讓大家學習訪問技巧。 作家君比 靈感之源  君比表示,新聞報道為她提供了源源不盡的寫作靈感,並說:「《四個10A的少年》是我第一本出版的小說作品。當時我看到新聞報道後,對他們的故事非常感興趣。於是,聯絡了記者、學校,亦訪問四位10A狀元,以及他們的校長、老師及家人,對他們有深入了解後,就把他們的故事改編成小說。」寫作這本小說,需要的資料,包括:他們的家庭背景、成長、讀書方法、考試策略、校內成績、與同學及老師關係等。  除了新聞報道,身邊人故事同樣是君比創作靈感之源,她把失明兒童、沒有健全雙手的孩子、患嚴重讀寫障礙的豎琴高手等真人真事,改編成溫暖人心的小說。《感謝爸媽沒有放棄我》中七位主角,在成長中遭遇不同的困難和挫折,經歷過迷茫和徬徨,然而他們積極迎向困難的態度,激勵讀者學會珍惜和感恩。君比續稱:「小說其中一位主角的故事,改編自我在資優教育學院認識的學生。他出生時因醫療失誤,導致腦缺氧,被醫生判定為腦癱,而且左邊身的神經被拉斷,致半身癱瘓。這個殘障的小男孩,在成長的路上常常進出醫院。儘管有親戚勸他父母放棄這個兒子,他的爸媽不但沒有這樣做,而且堅持帶他到上海治療,給他無限的關懷和愛護。後來,他們移民到香港居住,這個男生出眾的寫作天賦被老師發掘,並推舉到資優教育學院授課。他的故事打動了我,所以就寫進了我的小說。」 童星的故事  《我們的演藝夢》收錄四個由真人真事改編撰寫的故事。其中,兩位小童星No No及Zoe當日來到小作家的培訓班上,跟大家分享他們的生活,以及拍攝時遇到的辛酸與趣事。君比問道:「你們入行以來最不愉快的經歷是什麼?」No No說:「有一次扮演不老的小朋友,需要『吊威也』拍攝打鬥鏡頭。由於,需要多角度拍攝,所以我被吊了很久,肋骨部位的皮膚因過度磨擦而破皮,非常辛苦。當天在片場我發脾氣了,說以後不再拍戲。可是,冷靜後我發覺自己失言了,因為拍攝雖然有時候會很辛苦,但我還是很喜歡拍戲的。」  另外,君比亦有訪問他們平時如何平衡學業和拍攝工作。Zoe說:「媽媽幫忙接的拍攝工作,不會排得太密。而且,學校的功課不算多,所以完全不影響學業。如果遇到考試測驗,我會帶書本到片場,空閒時間就會加緊溫習。」當日,兩位童星亦分享了「入行至今最滿意的一個廣告/電視節目/電視劇集」、「最喜歡的三位藝人同事」、「最自豪的一件事」等,小作家們聽得津津樂道,並踴躍發問。  最後,君比分享道:「我喜歡用文字表達個人情感,亦相信每個人生來就愛聽故事,這是我創作的動力。新聞報道為我提供了不少的寫作靈感,因此鼓勵各位小作家多讀報,並從中獲取寫作題材。」 寫作小貼士 何謂勵志小說? 勵志小說一般以小說人物克服困難和障礙為主題,以達到激勵人心的效果為目的。成長勵志小說的主人翁大多是青少年,故事題材主要圍繞在學業、家庭、人際關係等現實生活遇到的煩惱,小說發展亦傾向於正面的成長經驗和問題的解決,或對問題的反思。 寫作應如何取材? 寫作取材的過程是取得靈感的好時機,取材前可以先擬定題材,再構想故事大綱及方向。在選擇題材時,亦應對主題有一定的認識,以便思考當中的細節。有些細節可以靠想像填補,有些則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描寫,以《四個10A的少年》為例,四位10A狀元的家庭背景有什麼特別?成長的過程遇到哪些挫折?讀書方法和考試策略又有何特色?如何與同學及老師相處?有什麼短期或長期目標?把這些資料細節寫進作品中,能增加故事的合理性,提高真實感。取材時,除了直接訪問描寫對象,也可以從側面入手,訪問他們身邊的人,藉此對描寫對象有多角度認識,塑造角色時亦能更立體。 小作家 鄭樂禧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 小作家 鄔璟樂 油麻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 小作家心聲 鄭樂禧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 「君比作家從身邊人、從報紙中,尋找創作靈感的方式,十分值得我們參考。這次作家讓我們以『沒有 _ _ 的人』為題寫作,我打算寫『沒有朋友的人』,因為我覺得他們很孤單,希望有多些人跟他們講話。」 鄔璟樂 油麻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 「原來創作不一定是寫自己的經歷,還可寫別人的故事。今天聽了失明、沒有健全的雙手等人的成長經歷,他們的堅強,激勵了我。」

認識香港作家 細嚼本土風味作品

作家往往會把自身的生活經驗,寫進文學作品中。長期在香港生活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可反映出香港社會特色。舒巷城及也斯都是有名的本土作家,他們的作品,如《鯉魚門的霧》、《馬賽的魚湯》等,加入了極富香港地道特色的元素,讀起來讓人感覺親切,充滿共鳴感。日前,明報及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舉行了兩場「作家精讀坊」活動,讓參加者從名家作品中學習寫作技巧。 香港著名作家 舒巷城(1921-1999) 探索舒巷城筆下的香港  舒巷城(1921-1999)是香港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充滿香港地道風味。他不但擅長小說、散文新詩及舊體詩創作,亦曾繪畫、譜寫粵曲和為詩譜曲,可謂文壇多面手。舒巷城在香港出生、接受教育,曾經歷太平洋戰爭、先後到過桂林、越南、台灣、上海、南京、東北、天津、北京等地,戰爭結束後回到香港居住及工作。在「作家精讀坊」上,《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編輯李洛霞帶領一眾初中組小作家導讀舒巷城的經典作品——《鯉魚門的霧》及《香港仔的月光》。  舒巷城最膾炙人口的作品——《鯉魚門的霧》於1951年以秦可筆名,首度在雜誌《天底下》發表。該作品兩度被抄襲,都奪得了徵文比賽冠軍,自此聲名大噪。小說開首加入了疍家人的歌曲,此外運用了很多筆墨於描寫鯉魚門的霧景,別具香港特色。李洛霞說:「故事主角梁大貴離鄉十五年後,重回筲箕灣希望要尋找從前熟悉的風景,可惜筲箕灣已面目全非,令他愁緒萬千。春天的濃霧景觀,不僅是香港東區的特色,而且有助襯托主角的心情,營造氣氛。」她鼓勵小作家創作時,寫景與抒情的部分需要互相配合,像《鯉魚門的霧》若改為刻劃秋天的景觀,就不能表達主角迷惘的心情。  此外,《香港仔的月光》把五十年代香港的漁民生活經驗融入故事中。小說講述阿木嫂和月好的故事,阿木嫂的丈夫是海員,長期不在家,連中秋這個人月兩團圓的佳節,他也沒有回來。而月好自小沒有母親,父親以前是海員,現在在岸上的大茶樓當雜工,中秋節父親卻因偷月餅被捕,同樣未能與月好一起過節。李洛霞分析道:「圓月象徵團圓,然而作者筆下的月,並非圓月。作者以天上的月缺,象徵人間的人缺,中秋佳節阿木嫂與月好未能與家人團聚的悲涼。」此外,小說亦寫出當時水上人家生活的慘况,為謀生長期離家的海員、深夜還要撐船搭載客人往來的人等,極富本土色彩。 「倘若我的某篇小說或詩,還能感動讀者的話,那是因為下筆時,其中的人或事,首先感動了我自己。」—— 舒巷城 小作家 嚴晟嘉 福建中學(北角) 中一 小作家 陳欣豫 張祝珊英文中學 中二 小作家心聲 嚴晟嘉 福建中學(北角) 中一 「今天的講座引起我的寫作興趣,《鯉魚門的霧》把霧景描寫得很細膩,而且很配合所要抒發的感情。回去我想要創作一下《西灣河公園的早晨》,把每天看到的景色描寫出來。」 陳欣豫 張祝珊英文中學 中二 「今天認識了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作家舒巷城,他的作品讀起來很親切,亦能讓我認識一些近代史及本地文化知識。」 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蕭欣浩博士 走進也斯的文學世界  也斯(1949-2013)是香港的傑出作家,作品涉獵範圍廣泛,涵蓋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評論、文化研究等。在「作家精讀坊」上,也斯的學生、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蕭欣浩博士教授從飲食、香港、跨界三個部分,帶高小組小作家遊歷也斯的文學世界,體會當中的寫作鋪陳與技巧。  蕭欣浩通過也斯的文章,引發小作家思考相關經歷,將生活體驗和感受融入寫作之中。在也斯的食物作品之中,《馬賽的魚湯》以不同感覺表達飲食過程,蕭欣浩鼓勵學生要多用感觀描寫飲食,甚至大膽地以比喻、情境、誇張的手法表達。他亦分享也斯以《鴛鴦》比喻香港回歸帶來的文化衝擊、《給苦瓜的頌詩》則運用擬人法讚頌苦瓜「把苦味留給自己」的內涵,讓小作家思考苦瓜的「人生」狀况。  《城市風景》是也斯在2003年沙士(非典型肺炎)時創作,文章記述逛街遇見的香港景物,在食肆與朋友緬懷過去等情節。《中午在鰂魚涌》則描述也斯年青時因工作疲倦而出外走走,通過觀看景物抒發個人情感。蕭欣浩表示:「小作家可記錄深刻一天。也可藉着創作表達學業困難,描寫附近的景物。」最後,蕭欣浩借用《知本的蝸牛》及《佐和子的父親》,鼓勵小作家嘗試記錄旅遊的奇遇。他強調:「寫作內容不一定要轟動,有些小事或細微觀察,正是小作家能應付的內容。」 五種不同的茶葉 沖出了香濃的奶茶, 用布袋或傳說中的絲襪溫柔包容混雜 沖水倒進另一個茶壺, 經歷時間的長短影響了茶味的濃淡, 這分寸還能掌握得好嗎? 若果把奶茶混進另一杯咖啡? 那濃烈的飲料可是壓倒性的,抹煞了對方? 還是保留另外一種味道:街頭的大牌檔 從日常的爐灶上累積情理與世故 混和了日常的八卦與通達,勤奮又帶點散漫的…… 那些說不清楚的味道 也斯《鴛鴦》 小作家 蔡逸晴 培僑小學 小五 小作家 陳雋曦 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小六 小作家心聲 蔡逸晴 培僑小學 小五 今次活動讓我接觸到更多文章和寫作方法, 當中對《馬賽的魚湯》印象深刻,雖然文字簡短,但內容詳細和深入。活動觸發我要多寫生活細節,當中更學到人物和環境描述技巧,有助我創作童話故事。 陳雋曦 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小六 這次活動題材適合自己,從中學到以生動的技巧描寫環境。另外我也喜歡歷史,知道回歸時很多人對中國文化會否取締香港原有文化提出疑問,作家以香港特色飲品《鴛鴦》回應這個問題,感覺很特別。

新一屆計劃開學禮盛大舉行

過去五年,「小作家培訓計劃」以一系列輕鬆有趣生動的流動教室及工作坊,將飲食、藝術、歷史文化及文學結合,令參加同學認識不同文體寫作, 同時擴闊視野, 發掘自己的寫作興趣。2 0 1 7 / 1 8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於1 1月1 2日假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當日出席嘉賓頒獎予去年表現出眾的學生,更為新一屆參加學員準備了精彩的一課。 《明報》總經理高志毅先生連同主禮嘉賓盧偉力博士, 以及語常會表鄧卓莊校長共同主持開學禮儀式。  「小作家培訓計劃」由明報及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合辦,自2012/13學年至今,共栽培了1234名中一至中三學生,以及825名小一至小六學生,他們來自逾278間中學及190間小學,當中包括國際學校。  計劃昂然邁進第六年,今年共有270名中學生及359名小學生參加,他們將走出框框,以餐廳、文物景點、電影院等場所為非一般教室,與作家互動交流,學習不同寫作文體技巧,閱讀及寫作的知識。 主禮嘉賓盧偉力博士致辭 盧偉力:寫作、閱讀令生命充實  當日,主禮嘉賓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藝術組別副主席盧偉力博士分享了個人愛上閱讀和寫作的經過,此外他勉勵小學生可多以五感描寫記錄生活,表達感受;同時激勵中學生在寫作中,多加插想像,豐富要表達的內容。  盧博士說:「小時候愛玩,不太愛讀書。直到小三、小四時,一次特別的機緣,參加了豉油製造廠的參觀活動後,因看到醬油製作的過程,心情十分澎湃,寫了十頁原稿紙的日記。結果,那篇文章獲得老師大力讚賞,自己感到十分滿足。自此,每個週末都會去圖書館看書,養成了閱讀習慣。」盧博士形容參觀豉油廠是他成長中的飛躍,同時祝願小作家們今後參加流動教室,經歷與日常生活不一樣的體驗時,亦能有所飛躍。  此外,盧博士鼓勵小作家多關心、觀察生活,並多練習用文字記錄生活,訓練表達感受。對於初小的學生,他教導大家描摹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另外,亦可把喜怒哀樂這些感受書寫出來,學習用不同的詞彙豐富所要表達的內容。  至於高小或初中的學生,盧博士鼓勵多運用比喻、類比的手法。他指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而且是很有趣的,他舉例說形容暑假很長,可寫成「暑假很長,好像一條走不完的隧道」。  除了上述的寫作錦囊,盧博士認為閱讀也十分重要,因為每個人的生命經歷有限,唯有透過別人的人生經驗,豐富我們自己的生命,看見更廣闊的世界

寫作交流會 作家分享寫作宜忌

作家蒲葦老師及唐希文於去年的小作家培訓計劃中,擔任講師,以及參與評改小作家的文章。蒲葦老師稱自己是小作家的「粉絲」,遇到好文章會存檔收藏。他欣賞有些小作家能突破學校中文科寫作的框框,做到隨心聯想,甚至是破格的寫作情況。其中,他特別欣賞小作家大使參考「差不多先生」,創作了「等一會先生」,描寫某些人凡事延遲的習性,見解獨到,別具創意。 作家蒲葦特別欣賞小作家大使參考「差不多先生」,創作了「等一會先生」。 作家唐希文欣賞小作家的作品天馬行空,內容具體,連結現實生活。  而唐希文不僅欣賞小作家的創意,而且讚賞他們能將現實與創意結合。她指在去年的多啦A夢課堂上,有學生的文章寫道,想發明一部創意知識機,當要認識一種新動物時,透過機器可看到動物的樣子,聞到氣味,聽到叫聲等。小作家的作品天馬行空之餘,內容具體,連結現實生活。此外,她亦欣賞近年學生在寫作中加入時事議題,提升文章深度。  至於小作家們寫作上需要改善的地方,蒲葦老師認為學生要更大膽地、自由地創作,不要帶著學校中文科的寫作要求,為奪取分數而創作,因為「小作家培訓計劃」的評分標準跟學校是截然不同。唐希文則發現有些學生為奪取高分,經常使用大量深奧的成語。她分析道:「用字精準比深奧更重要,因為遣詞造句準確才會感情真摯,否則,文章便流於矯情造作。」  寫作交流會上,不僅有作家教授寫作需留意的地方,第一屆的參加者、現為中文大學新聞系學生鄭思維,以及上學年初中組的全年寫作大獎冠軍得主秦正堯亦分享了她們各自的閱讀及寫作心得。 小作家大使鄭思維表示每天都會在個人博客上撰文,訓練在平淡生活中找題材,藉此練習文筆。  鄭思維說:「第一年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提交的第一篇文章,獲得了『陳腔濫調』的評價。於是,我便開始練習用文言文撰文,學習精簡用字,改善自己的寫作問題。而且,我每天都會在個人博客上撰文,訓練在平淡生活中找題材,藉此練習文筆。」可見,思維的作品獲作家讚賞,是每日持續不斷練習的成果。 初中組秦正堯隨身攜帶一本簿,當搭巴士或等候時出現靈感,便會先記錄下來,用於往後的創作上。  而秦正堯的得獎作品《遇見另一個自己》,獲作家一致好評。她分享自小受媽媽影響,愛上閱讀及寫作,小時候會跟媽媽一起玩故事接龍遊戲,現在亦會一起討論閱讀心得。至於獲獎作品的靈感源於搭巴士時,想起多啦A夢的大雄透過時光機去到未來看到不同的自己,於是靈機一觸,想像遇到另一個自己的畫面而寫成了文章。她說:「我會隨身攜帶一本簿,當搭巴士或等候時出現靈感,便會先記錄下來,用於往後的創作上。」

學蘇東坡樂天精神 描寫生活不忘幽默

文章要寫得好,必須慎選主題、用詞也要精雕細琢。北宋時期的大文豪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卻在文章中大談吃荔枝、煮菜吃肉。難道這些瑣事家常也可以入文,並讓後人傳誦嗎?嶺南大學副教授陳惠英博士帶領高小組的小作家走入蘇東坡的「歡樂世界」,跟着這位文壇巨匠「咬文嚼字」,更與古人「隔空和唱」。  已故文學家林語堂曾在著作《蘇東坡傳》中形容蘇軾是位「不可救藥的樂天派」,能夠「幽默看不幸」以及「性情像小孩」。事實上,蘇軾在北宋朝代擔任官職,卻屢次遭受不同政見的官員排擠,曾多次被貶到黃州、杭州、潁州等,最遠更被貶到儋州(今海南島)。雖然他才高八斗、聲名遠播,人生卻非一帆風順,免不了也有失意的時候。 嶺南大學副教授陳惠英博士帶領高小組的小作家走入蘇東坡的「歡樂世界」 行文反映個性樂天 擅描寫日常瑣事  不過憑着樂天知命的性格,他在每個地方也能找到值得欣賞之處,即使是在難以適應的儋州,他也揮筆寫下「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爾。惟有一幸,無甚瘴也。」由此可見,當地連生活的基本條件也不足,偏偏他還能找到一個值得慶幸的優點——就是在當地沒有感染瘴氣疾病。  小作家被蘇東坡的樂天個性感染,紛紛向陳博士分享身邊性格樂觀又不拘小節的朋友。陳博士解釋道,即使平凡的地方,人人看到的景色或許相近,但只要加入個人性格,文章便會變得與眾不同。「例如大家看維多利亞公園的景色,看到的東西也差不多,不過所見所聞卻各人不同的,甚至你的朋友也可以成為文章的獨特元素。」陳博士如是說。 東坡原來是「吃貨」 飲食成文章題材  蘇東坡除了個性鮮明,他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吃貨」。當他被貶落惠州,第一次吃到味道清甜的荔枝時,立即愛上,還寫下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表達他一日可吃下三百顆荔枝,甚至可為此留下來長居。  不但愛吃,他同時是一位出色的廚子。蘇杭名菜「東坡肉」便是他的代表作。陳博士打趣道:「東坡肉,不是真的吃蘇東坡的肉啊!」她向小作家娓娓道出「東坡肉」的由來:蘇東坡在杭州出任知府時,為了疏導經常氾濫的西湖湖水,他決議打通西湖並建設堤壩,就是後來知名的「蘇堤」。解決了洪水,當地居民獻上豬肉給蘇東坡道謝,他便在廚房為豬肉「加糖加醋」再切成丁方,分給辛勞建堤的民工,結果人人對這道菜讚不絕口,一直流傳至今。  然而,如此愛吃之人也曾經歷「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的時候。食無肉的生活實在令他苦不堪言,可是他也一一把這些寫進文章中。陳博士指很多人以為「好文章」,就是行文遣詞必須「高雅」「冷僻」,可是大文豪卻親身示範,把「豬肉」和「雞粥」這些「俗字」入文,也不減可讀性,反添一種平實樸素的生趣。陳博士因此鼓勵小作家,「哪怕生活上的小事,其實也是很好的文章題材,因為是自己親身的經歷。假如加入自己鍾愛的人物或事物,寫出來的文章便會更有情感,更加好看。」 與陶淵明相距700年成知音  文章要寫得好,前提當然是多閱讀好文章。蘇東坡也不例外,他尤愛東晉時的詩人陶淵明。陶淵明曾任官八十日,卻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故里,寫下《歸園田居》和《歸去來兮辭》等名作。蘇東坡非常欣賞他的個性和文章,雖然二人身處的年代相差700年,可是蘇東坡不僅給予陶淵明的作品很高的評價,更創作了不少「和陶詩」,以詩詞和陶淵明隔空和唱。  陳博士又詢問小作家有沒有一些很欣賞的人,小作家都表現雀躍,有的喜愛詩仙李白,也有的喜歡具才華的作曲家和外國歌手等等。陳博士指大家可以從他們身上獲得有共鳴的思想和情感,跨越時空和地域,成為「知音」,以文章「和唱」。最後陳博士又鼓勵小作家學習蘇東坡的性格,「無論他的做人態度,還是作品的風格,都極具參考價值。」 鍾曉楠同學:了解到好的文章不一定很嚴肅,更可取材自平常生活,例如香港社會的多元性相信也很有趣。 紀麗瑩同學:學會用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件事,發掘身邊有趣的事物作為文章的題材。

田園中吟詩演戲 感受新詩與戲劇

小說、詩歌和戲劇是文學的三大源流,當中蘊含各種寫作技巧。今次由飲江及余翰廷帶領「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小作家來到西貢戶外康樂中心,漫談新詩與戲劇的寫作技巧,讓小作家思考寫作,並且即席揮毫,度過特別又有意義的一天。 作家飲江先生 分析新詩創作   飲江原名為劉以正,他於七十年代開始新詩創作。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工人文學獎」、「職青文學獎」及「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等詩歌創作獎獎項。作品散見於香港報刊雜誌,1987年與朋友合辦詩刊《九分壹》,出版詩集有《於是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1997)及《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2010)。  「新詩」最大的特色是句子長短不拘,句數和平仄不限,押韻自由,是完全破除舊詩格律的白話詩。在寫作訓練日營上,飲江選取了多首新詩,包括〈難得〉、〈我們去捉魚〉、〈小花女〉及〈斷章〉等,跟小作家逐一分析。其中〈我們去捉魚〉是一位台灣小學四年級學生的作品,全詩簡單四句卻有很深的意境:「我們去捉魚,河裏沒有魚,我們變了魚,捉來捉去。」飲江表示:「詩中運用比喻手法,詩人代入了魚的角色,將生活的情况展現出來,是一首難得且有趣的詩。」他續表示寫新詩時不妨加入留白美,讓讀者保留想像空間,學習留空一些事情,例如描述將會發生的事情,卻不點破結局,讓讀者自行聯想。   至於古希臘女詩人薩福的〈斷章〉更是經典之作,其中名句:「像嬌紅的蘋果還高掛在樹梢 / 被採果的人遺忘了 /不是遺忘了 / 而是要採採不到」傳誦千古,飲江說:「簡短的詩中字字精煉,卻有着無窮的想像與回味。」  飲江與小作家分析詩歌作品後,邀請他們也即席創作,發揮創作的靈感。他要求小作家嘗試為另一首新詩〈小花女〉作分段、分行練習, 他解釋說:「不同的斷句方式,可以為詩歌帶來不同的節奏美,當中並沒有錯對之分。因為讀新詩時在不同的斷句中作停頓,得出的感受也可以有所不同。」 劇場工作室藝術總監、資深 劇場編劇、導演、演員、戲劇節目及教育策劃人余翰廷先生 小腦袋創作大世界  余翰廷為劇場工作室藝術總監、資深劇場編劇、導演、演員、戲劇節目及教育策劃人。1993年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深造文憑畢業,主修導演,畢業後曾任赫墾坊劇團全職演員,亦曾任澳門演藝學院編劇及導演系客席講師。憑劇場工作室《夜鷹姊魅》奪第22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編劇,亦獲最佳導演提名;憑《山村老師》、《這裏加一點顏色》獲第13及18屆最佳編劇提名。  余翰廷坦言戲劇最重要的元素,是故事要有吸引力,令觀眾想知道故事的發展。他說:「我們在描寫故事時,一定要將主角設定為有熱誠的人,希望達到自己的目的去行動。作者還需要構思主角在過程中會遇到障礙,能否克服困難與改變,最終成功完成事件等鋪排。」  劇本主要由人物對話(台詞或唱詞)和舞台提示組成,最好同時兼顧典型性和獨特性。余翰廷表示:「以舞台劇劇本為例,通常會分為數個場景,每個場景由時地人、事件及對白組成,小作家可由此掌握寫劇本的基本技巧。」他鼓勵小作家多觀賞舞台劇或電影,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文體的節奏和氣氛,寫作時便較為容易拿出感覺來。 寫出好戲劇 問: 戲劇分為多少種? 答: 戲劇有幾種主要類型,分別為悲劇、正劇、喜劇及鬧劇。悲劇主角遇到的障礙都與上天有關,即使付出努力,最後往往不敵命運,徒勞無功;正劇的主題則較嚴肅;喜劇的例子如《愛回家》;鬧劇如《Mr.Bean》故事則有誇張的情節。 周津兒同學:聽完講者解釋,對往後寫劇本或小說都有幫助。閱讀新詩範文〈小花女〉的分段手法讓我得到啟發 陳溢朗同學:對比喻有更多認知,學懂 怎樣運用修辭技巧融入於詩歌之中。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