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鄒文律:初寫小說可從極短篇開始

創作一篇小說的難度甚高,既要設計人物角色和場景,又要舖排人物遭遇和故事推進,故此作者必需具備良好的觀察力和熟練的文筆。雖然小說難寫,不過卻一直是深受歡迎的文體。本港年輕作家、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鄒文律博士與一眾小作家分享創作小說的喜悅,同時講述初學者應如何著手寫作。 鄒文律認為,創作小說既可抒發情感、整理個人思緒和記低難忘回憶,同時為作者提供一個沒有限制的空間,建構他們筆下的新世界。另外,相比起形象,文字給人更多的想像空間。即使閱讀同一篇小說,每個人的聯想都有所不同,這正是創作小說的有趣之處。鄒文律指出,對於初學者例如中學生,嘗試創作約2500字的極短篇小說會是不錯的起步點。除了因為字數少較容易控制,而且要求的耐力相對較低。不過,他提醒同學書寫前宜先擬定大綱,避免寫至尾段才發現無以為繼。 鄒文律提供兩個創作小說的手法供學生參考,分別是在小說的結尾作出人意表的大逆轉,以及從其他媒介尋找寫作意念。他以鍾玲的《車難》作為例子,闡述大逆轉的結局為讀者所帶來的衝擊。他說:「我們可以在情節推進時加入伏筆,為結局作出合理的舖排。當然,為了讓角色和情景的塑造更加合理,我們需要做好充足的資料搜集。例如,當要寫一些自己不熟悉的職業或活動,就應該參考相關題目的書籍,看看別人怎樣以文字把它們寫出來。以令人始料不及的收尾,可以加深讀者的印象,同時因為早前的伏筆,令其不失合理性。」 此外,鄒文律建議同學可以從其他媒介,包括:電影、動畫、繪畫、詩詞等作為創作靈感,使題材更豐富。他分別借著名得獎動畫《螺絲人生》、西西的作品《浮城誌異》和張曼娟的作品《愛情.詩流域》,解釋如何將其他媒介的作品融入文字創作中,以豐富讀者的想像空間。

歌詩顧蒼生反極權 卜戴倫唱作奪諾獎

美國唱作人卜戴倫(Bob Dylan)獲頒 2016 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於國際藝文界略有爭議。詩人、作家廖偉棠主持「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作家精讀坊」時,則認同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對卜戴倫的評價:「在美國偉大的歌唱傳統中創造出全新的詩意表達」,並形容這位影響着他的歌手的作品為「歌詩」。 小作家留心聆聽講者道出卜戴倫作品的特色。 詩與音樂 關係密切  廖偉棠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小說獎及創世紀詩獎。他分析卜戴倫的歌曲意義之餘,並向小作家解構文學與詩歌的關係。  詩與音樂的關係本來就十分密切,廖偉棠說:「以前中國的音樂和藝術有着詩教的作用,詩教即文學藝術需要承擔教化的作用。音樂要有情,將自己的心聲有紋路描寫出來,才成為一首詩歌。」  《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廖偉棠指這說法跟卜戴倫喜歡諷刺時弊的創作很相似:「詩歌具有社會功能,並不是為自己而寫,而是加入令人共鳴的事情,這是詩歌『興』的作用,喚起別人的感情;『觀』即是觀察社會的變遷;『群』即聚集一起表達欲望、觀念及意向;『怨』並不是怨恨,而是諷刺、辨別。」  廖偉棠又謂:「早期的詩歌跟種田、打獵有關,正如東漢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所言『勞者歌其事』,當時的詩歌多數跟生活有關。」 表露人性 反戰疾惡  卜戴倫的樂曲被譽為跨越潮流,歌詞關顧蒼生,表露人性,用字簡單精準,發人深省,廖偉棠說卜戴倫作為「民謠詩人」,在音樂上確實簡潔有力,在歌詞上深刻、尖銳;他創作的民謠不吟唱風花雪月,卻大聲疾呼生活之惡、反戰、反極權、反資本主義。  廖偉棠認為,卜戴倫渾身充滿矛盾,創作的歌詩滿是相悖的修辭、不斷反對自身的反諷,當這些矛盾集中撞擊的時候,它們喚起巨大的能量,構成他的詩詞中難以解釋的魅力與感召力,成就了與眾不同的卜戴倫。  精讀坊上,廖偉棠引領小作家欣賞卜戴倫多首作品的歌詞,包括:《暴雨將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溪谷下游》(ValleyBelow)、《來自北方鄉村的女孩》(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手鼓先生》(Mr. Tambourine Man)、《瘦人歌謠》(Ballad of A ThinMan)、《談談紐約》(Talkin' New York)、《三個安琪兒》(ThreeAngels)等。廖偉棠綜合卜戴倫的創作特色:一、代入他人角色,述說社會;二、講故事,帶入抒情和議論;三、最大難度,使用對話和隱喻,製造戲劇性。 寫作錦囊 廖偉棠眼中的卜戴倫: 「我覺得這種傳統意義上的詩人愈來愈缺乏,卜戴倫的歌總懷着一種坦蕩,同時又毫不妥協的態度。他的歌裏總是有懷疑主義的精神,那是超越別人加諸他的理想主義成分的——我們不要以為他就是60年代美國那種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實際上他是懷疑主義者,他和卡夫卡、齊克果、卡繆等不安但清醒的獨立作家更接近。」 丁曉麒同學:讓我重新認識歌謠的意義,不只是娛樂,與詩也有很大關係,卜戴倫創作的詩歌都有不同的感受 周津兒同學: 我覺得他用詩與音樂結合一起,具有深層的意義,很厲害!

蒲葦:精讀余光中幽默散文學寫作

散文是個人情感爆發點 幽默,能點綴精彩生命,融入文章中,更是色彩所在。片言幽默,讓嚴肅沉實的文章活潑起來,讓人會心微笑。余光中和張曉風份屬好友,一起在台灣成立「搶救國文教育聯盟」。中文科主任兼作家蒲葦老師,早前為小作家介紹張曉風的文章,教他們將好奇和勤力用在寫作上。這次帶來余光中的幽默文章,分享幽默玩味,豐富小作家的寫作內涵。 散文是一種率直的情感表達方式,蒲葦認同余光中所說:「散文是無所憑藉,也無可遮掩,不像其他文類可以搬弄技巧,讓作者隱身其後。」他認為散文是情感的爆發點,將自己在文章中呈現。 理想與現實有落差 寫作時機 余光中曾說過自己寫作的因由:「我寫作,是因為感情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了保障。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繆思不必再去照顧他們。我寫作是迫不得已,就像打噴嚏,卻平空噴出了彩霞,又像是咳嗽,不得不咳,索性咳成了音樂。」蒲葦表示:「當理想與現實出現落差,也就是感情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了保障的時候,此時可能就是寫作的最佳時機。」 蒲葦又讚嘆余光中所說:「幽默實在是荒謬的解藥。」當世界愈來愈荒謬,唯一解決方法就是要愈來愈幽默。唯有幽默才讓人無可奈何,讓人會心一笑,這或許就是文章的價值所在。 要寫出幽默,蒲葦認為要先成為幽默的人,才能揮灑自如。他表示:「幽默感是君子式的、是紳士式的,輕輕帶過,餘味悠然,令人回味再三,輾轉反側都在思考。非用力量、色彩去刺激、換來即時體會,而是一點一滴讓人慢慢會心微笑。」 六種幽默寫作手法 「幽默不能太露,要不忘自嘲,泰然自貶。」蒲葦引用了余光中的文句,分享了六種幽默的寫作手法: (一)變換常態寫法。寫作要有新意,不要搬字過紙。例如:將大智若愚,變成大借若還;將喜出望外,變成憂出望外。 (二)比喻。余光中曾謂「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用女性來比喻對不同地方的感覺。蒲葦指出:「一篇文章若有兩三句比喻,就很精彩。」 (三)善用反語。「同事也是一種鄰居,也由不得你挑選,偏偏開會時就貼在你隔壁,卻無壁可隔,而有煙共吞。你一面嗆咳,一面痛感『遠親不如近鄰』之謬,應該倒過來說『近鄰不如遠親』。」 (四)食字。「近二十年來,台灣去美國的留學生,名副其實『留』了下來。」 (五)擬人。「五年前,我也曾放下剃刀,一任亂髭自由發揮,養了兩個禮拜,鏡子裏看來似乎也有點規模。」將髭當作生物般「養」,令人印象深刻。 (六)想像力豐富。「在忙碌的現代社會,誰能叫世界停止三秒鐘呢?誰也不能,除了攝影師。」

剖析小說創作 巧設懸念 發掘靈感

寫作與創作靈感,好比汽車與燃料的關係,若欠缺靈感持續不斷地推動,文章很多時就不能創作下去。2019年的小作家寫作迎新營中,大會邀請了作家袁兆昌和厲河,以自身的創作經驗,向小作家們傳授尋索靈感、創作故事及設定角色等寶貴的心得,令一眾小作家都獲益良多。 不少人迷上偵探小說,最愛在閱讀過程中猜想誰是兇手。為了吸引讀者追看下去,作者必須製造各種懸念,令故事情節更加曲折離奇。今次作家厲河便以自己創作的《大偵探福爾摩斯》系列為例,引導小作家如何運用偵探小說的懸疑手法進行創作,從人物性格、巧設懸念入手,創作出精彩的推理故事。 曲折情節 引發讀者好奇心 《大偵探福爾摩斯》系列原型來自英國作家柯南道爾於130年前創造的偵探人物—福爾摩斯。在厲河改編下,主要角色都變成了動物,例如福爾摩斯是一隻狗、助手華生變成一隻貓,不變的是福爾摩斯仍然充滿智慧,四出破解各種奇案。厲河說:「在偵探小說中,懸疑是最重要的部份,它可以令故事情節一波三折,結局常常出乎意料之外,令讀者欲罷不能。」作者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在偵探小說裏製造懸疑氣氛,例如尋找疑兇、提出謎團,甚至是埋下線索,都可以引起讀者的好奇心,渴望知道隱藏的真相。 利用角色視點 營造懸疑氣氛 小作家也可以利用故事裏的配角,協助營造緊張及懸疑的氣氛,通過他們的視點,交代故事情節。「其中一段改編故事中,我刻意寫華生躲在睡床底,偷聽福爾摩斯與疑兇的對話。這種安排讓讀者通過華生的眼睛,觀看福爾摩斯怎樣查案;另一方面亦因為華生匿藏的位置,令他不能看清全部事實,將最關鍵的真相隱藏起來,達到引起讀者好奇的效果。」 同樣,角色之間的對話,也可以引發懸念,厲河寫華生年少時到貧民醫院當實習醫生時,從另一位實習醫生口中得知院長、外號「赤鬍子」生人勿近的駭人傳聞。「這個時候『赤鬍子』尚未現身,讀者卻從角色之間的對話預知其性格,從而引起他們好奇及猜想,院長為何如此恐怖?」 設計事件 塑造人物性格 除了製造懸念外,厲河認為無論是創作偵探、科幻及愛情小說,塑造角色性格也是非常重要,這樣才能夠在讀者心中留下鮮明印象。「介紹新角色時,切忌平鋪直敘,如『他是一個小氣、衝動或正直的人。』這樣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小作家反而要設計一些事件、爭論來突出他們的性格,讓讀者更易投入這些角色之中。我寫扒手小兔子出場時,正是偷竊時被福爾摩斯逮個正着,仍在不斷掙扎,顯示他頑皮的性格;而房東太太的遠房親戚愛麗絲,經常要追福爾摩斯繳交房租,所以我將她寫成一個牙尖嘴利的女孩子,連福爾摩斯也拗不過她。」厲河建議小作家多閱讀日本名家松本清張的作品,並鼓勵他們提筆作,以《XX的神奇雨傘》為題投稿。 學生心聲 陳心悠 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小學 小五 ❝我是厲河的書迷,最愛《大偵探福爾摩斯:指紋會說話》一書。我在平日寫作時習慣直腸直肚。在這次活動中,我學到運用懸疑的寫作手法,令文章更有趣味。❞ 孫博仁 聖保羅書院小學 小四 ❝我希望成為小作家,培養自己寫作的興趣。今次學到懸疑的寫作技巧外,厲河也特別提醒小作家要「盡快入戲」,適時解謎或揭曉答案,才能牽引讀者。❞ 借鏡古典文學和動畫 為小說創作滲入更多靈感和想法 更多小說及創作參考 本屆及歷屆小作家「佳作共賞」

林語堂兩腳踏東西文化 散文富邏輯議論有趣味

把幽默的元素融入寫作,不但令文章生動有趣,更加能夠吸引讀者閱讀。作家兼中文科主任蒲葦主持的「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作家精讀坊,以「兩腳踏東西文化 - 導讀幽默大師林語堂」為題,剖釋林語堂的創作精粹,並跟小作家探討中西方的幽默文學。 幽默大師一心評宇宙文章 林語堂自評散文:「兩腳踏東西文化 一心評宇宙文章」。蒲葦說:「『兩腳踏東西文化』的意思是作家不拘泥於英文或中文較為優勝,甚或中英兼善,都能發揮,把文章寫好,例如林語堂用英文寫作成為外國暢銷書作者,論據除了中國的例子,也有西方的例子,其他國家的讀者通過他的着作可認識中國。『一心評宇宙文章』即是勇氣,宇宙是概括整個時間空間的觀念,好像林語堂這種寫作勇氣是其核心價值。」 蒲葦提醒小作家寫文章要有共鳴,不要只為自己宣洩,應該達致推己及人的目標。他引述張曉風的〈地毯的那一端〉說散文不需要刻意安排情節,直話直說,把最柔弱最不設防最不透明的一向不為人知的我展露給人看。他鼓勵小作家要真摯表達自己的情感並融入於散文,令人即時頓悟。 有關幽默大師林語堂對文學藝術的看法,蒲葦說:「他認為文學是對生命的嘆賞,藝術是對生命的欣賞。那種真的感覺如果能描寫出來,就是好文章。例如生老病死、愛與妒忌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感覺,文學較為藝術的表達,感覺要真實,表達的形式要多樣化。」 文章可幽默 作事須認真 文學家楊牧將散文分為七大類,且指「議論,林語堂最有趣味」。蒲葦說「通過穿梭古今中外、兩腳踏東西文化的林語堂,讓我們學懂撰寫掌握論據的議論文,這對讀中文科無往而不利,因為他的作品精於邏輯分析。」他更鼓勵小作家要多閱讀,寫文章要運用充分的論據,例如引用名人語錄、歷史事件及科學證據等,這樣文章才能與別不同。 蒲葦引述林語堂說,文章可幽默,作事須認真。他指出,「幽默一詞的中文字句,是林語堂由英文的『Humor』翻譯而成。另有翻譯者譯為「語妙」,最終『幽默』勝於『語妙』。原因是幽默意境較為高遠,與諷刺不同,諷刺是挖苦別人,幽默令人會心微笑,沒有傷害性,所以很多文章的幽默都是自嘲。」 至於智慧,林語堂認為是現實、夢想加上幽默等於智慧。而蒲葦說:「智慧能令人提煉待人接物的處世態度,讓人佩服。」

從平安包細說歷史 感受長洲習俗變遷

長洲太平清醮是香港別具道地特色的文化傳統,不但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被美國《時代週刊》雜誌網站評為「全球十大古怪節日」之一。早前,香港歷史研究專家鄭寶鴻主持小作家流動教室,帶領一眾初中組小作家來到扎根長洲40年的傳統中式餅店「郭錦記餅店」體驗製作平安包,以及簡介長洲的歷史文化。 製作平安包 當日,由「郭錦記餅店」第二代老闆郭宇鈿,講解平安包的製作。他說:「每年長洲太平清醮期間,餅店大概會售出6萬個平安包。平安包之所以大受歡迎,並非因為其味道好,而是『平安』二字。」為了確保質量和產量,現時不少舊式餅店亦以機器代勞部分製包的工序,郭錦記亦不例外,搓麵團及分麵團的工序以機器代勞,而包餡的工序依然由人手進行。 小作家們參觀餅店工場的同時,也親身體驗了包餡,以及最後在蒸熟的平安包上蓋印的步驟。夏日炎炎,餅店工場雖然悶熱,但無減一眾小作家的興致。各人一邊學習包餡的技巧,一邊聽郭老闆分享餅店的歷史及逸事,再將各自的平安包放進蒸爐。待平安包蒸好後,小作家們輪流用蓋章,配以紅色食用色素,為自己的包蓋上「平安」二字。 在蒸熟的包子印上平安包的靈魂——「平安」二字。 簡介長洲歷史 除了製作平安包的環節,鄭寶鴻先生也向學生展示了關於長洲的舊報紙及舊照片,以簡介長洲歷史。他說:「從一份1884年的報紙資料可知,當時仍然是清政府統治時期,為了驅趕疫症,已有進行太平清醮這項祭祀活動。當中最大的包山高度差不多是4、5層樓,採用6千個包製成,重達6噸。長洲居民相信包子能保一家平安,到清醮後期紛紛把包子搶走,漸漸形成了搶包山比賽。」鄭生續稱,不幸的是1948年及1978年都發生過包山倒塌的意外,造成多人受傷,因此長洲太平清醮自1978年起遭停辦,至2005年才獲准復辦。 太平清醮的高潮可以算是飄色巡遊,一個個扮相別緻的小孩站在色櫃上,穿梭於大街小巷中。飄色巡遊期間,居民會把各種神像抬出,一起巡遊,到了活動的尾聲,各遊行隊伍會把神像以最快速度送回神棚中,也是飄色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稱為「走菩薩」。相傳最早到達者福氣最多,因此各人爭先恐後地搶着跑回神廟。然而,過去為此屢起衝突,現已經改為由不同隊伍順序跑回神棚中。 此外,鄭生亦分享了長洲警局被海盜入侵、三名印籍警員被殺的故事,香港淪陷時期東江中隊保護長洲居民的事蹟,以及長洲醫院、留產所、金鋪等建築的歷史,小作家們都聽得津津樂道。 歷史研究專家鄭寶鴻。 資料蒐集心得分享 鄭寶鴻先生著書近30本,包括《香港城區發展百年》、《港島街道百年》、《百年香港慶典盛事》等。他分享道:「我喜歡攝影,到處拍攝香港的舊建築、物件等。另外,亦喜愛收藏舊報紙、照片和郵票,並寫下筆記。到要出書的時候,我把筆記整理好,已經有很多有用的資料。因此,鼓勵各位小作家於平日收集有興趣的資料,對日後寫作、出書都有幫助。好像今天來到長洲看到、聽到、體驗到不少關於長洲的事物,回家可把印象最深刻的內容化成文字記錄下來。」 小作家心聲 李正皓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中一 「很開心可以親手製作平安包,同時學習到長洲的歷史文化。」 董雯悅 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 中二 「體會到在餅店工作的辛苦,廚房沒有冷氣,又熱又焗。另外,透過鄭生的分享,更清楚長洲太平清醮的歷史,飄色中走菩薩的環節,感受到人們的誠心,祈求平安。」

2014/15 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

《明報》與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日前舉行2013/14學年計劃畢業禮暨2014/15學年計劃開學禮。主禮嘉賓吳美筠博士勉勵學生多讀多寫,透過文字表達所思所想、甚至為人發聲。畢業學生大合照後,新學年的「小作家培訓計劃」亦揭幕。入選學生將藉輕鬆而多樣化的活動及工作坊,認識不同的寫作文體,提高寫作興趣及水平。 「小作家培訓計劃」自2012/13學年開始舉辦,對象為中一至中三學生。為期一學年的計劃提供多項活動,培訓內容涵蓋不同的寫作文體,包括散文、影評、遊記等。計劃反應熱烈,兩個學年以來,共培訓了475名來自逾200間學校的初中生。計劃今年更增設高小組,讓小四至小六學生參加,以期進一步培育小作家幼苗。 2014/15學年的「小作家培訓計劃」報名人數眾多,經過遴選後,共有455名學生入圍,當中255名來自119間中學,200名來自100間小學。入選的小作家可參加培訓班、作家精讀坊及流動教室,透過導師的指導,練習各種文體的寫作技巧,除有助提升個人的文學素養外,還可嘗試走出校園,欣賞電影、遊覽香港景點及認識飲食文化,從中吸納素材,通過文字體味寫作樂趣。計劃亦招募上學年的畢業生擔任小作家大使,協助帶領活動、分享及傳承寫作經驗。 此外,計劃為一眾小作家提供發表作品的平台,投稿作品可得到知名作家的評語,然後上載至語常會及「小作家培訓計劃」網站,供公眾閱讀,優秀作品更有機會刊登於《明報》。計劃亦設有「每月寫作大獎」、「全年大獎」、「閱讀報告獎」及「最佳表現獎」等獎項,鼓勵學生積極寫作及投稿。 吳美筠︰讀寫並重 從寫到作 開學禮主禮嘉賓,著名作家、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組主席吳美筠博士於致辭時,分享了個人年輕時的創作歷程及心得。吳美筠博士回想閱讀為她帶來創作的衝動,體現了「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想法。她先從閱讀中找到現實世界以外的想像空間,領會到自己有限的生活圈子以外,有另一個未知的世界,因而羨慕作家。就是這份動力讓她開始創作,在小學四年級時便寫了像詩的文體,畫上封面及插圖,再簡單的釘起,夢想有日可以出版。為了讓創作更上一層樓,她又不斷到圖書館參考其他書籍,不斷學習,累積寫作技巧。 吳博士又認為書寫就是用我們已知的文字符號表達感情。她引用作家張愛玲的文章〈論寫作〉,指「養成寫作習慣的人,往往沒有話找話說;而沒有寫作習慣的人,有話沒處說。」她提到很多人過了大半生,明明有真切的生活經驗、獨到的見解,但從未有想到寫下來,事過境遷便逝去。因此,吳美筠博士認為最有價值的書寫,是為不習慣言語、書寫,以及無能力為自己發聲的人去發聲,甚至為有待命名的萬事萬物去書寫。她鼓勵當日在座的小作家,四處走走逛逛,多看看世界上不同的事物,多接觸不同的藝術作品。 此外,吳博士亦提及「由寫到作」,以創意開創新的題材、技巧及風格,為這世界尋找最恰當的描述方法。即使我們所用的文字,一般是遵從約定俗成的理解,但我們的語言仍有許多可能,我們身處的世界亦總有未被提及的感情,總有尚未釐清的事理,還有未曾記錄、一消而逝的記憶,就像作家張曉風在〈給我一個解釋〉提及,寫作是令世界有一個好的解釋,宇宙因而為之端正,萬物亦為之含情。

高小寫作營學劇本創作 鍛煉觀察力尋本土文化

本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增添高小組寫作訓練營,在整天活動中,既有舞台經驗豐富的張飛帆講解舞台劇劇本編寫技巧,又有資深文化考察工作者徐振邦分享「穿街過巷,香港探奇」心得;此外,小作家更嘗試即席創作劇本,現場演繹話劇,發揮無限創意。 張飛帆:口語創作劇本傳神 憑《暗香》獲得「第三十三屆青年文學獎」(戲劇組)冠軍,並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0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戲劇)」的劇團創作總監張飛帆,為小作家淺釋戲劇的定義:「戲劇包括電視劇集、電影等,只要運用不同媒體說故事就是戲劇。劇本透過文字的功力,讓演員、導演容易閱讀的故事,方便在舞台上演繹出來,便稱為舞台劇本。」他指舞台劇若以粵語演出,劇本也能以廣東話寫成。「假如題材圍繞香港或地道的事物,用廣東話能夠直接將生活的質感描寫出來,所以我贊成用口語寫劇本。」 張飛帆分享編寫戲劇的技巧:「任何戲劇要先設定角色、時間、地點和事件;下一步是構思故事,描寫主角經歷與解決困難,然後刻劃劇中高潮,以及為故事鋪排結尾。戲劇中最重要是突顯角色之間的矛盾,例如性格、身分的不同,或者是正義與邪惡之間的衝突,例如超人打怪獸便是最常見的例子。另外,不少劇作家也喜歡利用角色之間的誤會,掀起激烈的矛盾與衝突。」 曾為電視編劇的張飛帆認為,戲劇大多由兩個人或以上演繹,因此角色之間要有深切的交流,才能激發故事的火花。他建議小作家:「編劇時,除了構思角色之間的對立面外,也要思考故事的推進問題,講求「Give and take」(給予與接收),例如角色如何透過溝通化解雙方的分歧,才具說服力。」 徐振邦:發掘創作素材 曾出版多本香港專題著作如《香港書店巡禮》、《香港古跡圖冊》(1-3)、《集體回憶香港地》、《捐窿捐罅香港地》、《穿街過巷香港地》的徐振邦,多年來積極從事各項文化考察、寫作及教育工作,他在寫作訓練營着力指導小作家如何尋找具有本土特色的事物,發掘新奇有趣的寫作素材。 徐振邦以當日小作家身處的烏溪沙青年新村為例,他曾數度到訪,偶然發現營地沙灘上有一個人工的心形石灘,是泳客每天執拾附近的碎石堆砌而成,可說是泳客間一個很有意思、很浪漫的故事,但每逢潮漲便不見,他形容此乃半自然景觀的景點,要在合適的時間才能欣賞到,若不夠觀察力便會錯過如此富有特色的景物。 總括而言,徐振邦說香港有很多世界級的景點,亦有不少文化景點,就算是一些民間小故事,也相當有趣味。他鼓勵小作家要多觀察香港,「無論用記敘或描寫的形式,只要我們將香港的所見所聞紀錄下來,它就是香港的歷史。」 徐振邦表示:「我們要周圍認識香港,發掘多些素材,獲取更多資料,寫作時便更加得心應手。」他續指出創作不一定局限於文字:「有時可能是多媒體創作,例如拍攝關於香港特色的短片,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地方。」 小作家感想: 謝伶 滬江維多利亞學校 小五 我在學校有編寫劇本的機會,參加寫作營後,進一步了解寫劇本的知識,明白人物的動作和表情要描寫得有趣生動,即使微小的事情也可表達出來,令劇情更加豐富。經張飛帆老師講解後,我們學以致用,即席創作並現場演繹話劇,很有成功感。 楊卓昊 元朗商會小學 小五 我有參加話劇班,然而卻沒有寫劇本的經驗。今次終於嘗試了,令我學習到如何透過寫作突顯劇情,將劇本寫得傳神,令角色演得更加投入。整個活動中,最深刻是跟組員討論寫劇本和即席演話劇。

借鏡古典文學和動畫 為小說創作滲入更多靈感和想法

初中組寫作迎新營以「創作小說的靈感和想法」為題,由曾經憑代表作品《超凡學生》奪得第十五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冠軍的作家袁兆昌分享,為小作家帶來一些古今經典小說作品作參考實例。 創作小說的靈感和想法 袁兆昌指出,小說所用的是描寫的方法,主要元素包括人物、情節、主題及情景等。以人物為例,小說重視以文學修辭的技巧,塑造人物形象,自然地反映現實中某類人物的性格;情節方面則透過製造懸念、鋪墊及埋下伏筆等方法,以達至文學的藝術效果,這些特點都與小作家平日寫作故事有顯著區別。 小說創作着重文學修辭 「小說最精彩的地方在於作家運用文學修辭的技巧,透過多層次的順序及倒序等敘述手法,並由第一、第二或第三人稱的視角出發,將內容情節層層推進,令讀者忍不住追看下去。」袁兆昌建議小作家可嘗試將喜歡的小說、電影、動畫以至卡通漫畫等,加入個人創意作出改編,例如改寫歷史人物的生平故事、加插一些原有文本中沒有的情景,作為小說創作的日常訓練。「一個出色的作家的作品亦必須能夠引起讀者共鳴並留下深刻體驗,才能成為經典。」當日袁兆昌還帶來了由東晉史學家干寶所撰的古代民間傳說小說集《搜神記》、近代著名作家劉以鬯的短篇小說《動亂》,以及由他自己所寫、改編自日本漫畫《男兒當入樽》短篇故事《遊魂》,讓小作家參考不同小說風格的寫作技巧。 從古代文學及動畫中借鏡 袁兆昌亦向小作家分別介紹了古代經典文學《史記》和電腦動畫電影《冰雪奇緣》,並分享當中值得參考的元素: td{min-width:160px;} 《史記》 《冰雪奇緣》 背景 ...

散文寫作竅門多 心有靈感一點通

生活上的大小事均可以成為寫作題材,但要將這些感覺轉化成創作靈感,又談何容易?小作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培養正確有效的寫作練習和閱讀習慣,才能將腦海這些累積下來的經驗,以文字重新演繹。今次初中組的小作家培訓班「散文——靈感的捕捉與轉化」,請來作家劉偉成與小作家分享閱讀及運用靈感的心得。 各位小作家都聚精會神地聽課。  劉偉成是香港土生土長的詩人、作家,筆名超活,曾獲青年文學獎及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獎項;任職教科書編輯多年,曾應邀舉辦多場工作坊及講座,及參與香港電台舉辦的文學導賞節目;2014年出版的詩集《陽光棧道有多寬》獲得第十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推薦獎。今次來到小作家培訓班,創作經驗豐富的他決定先從閱讀心態入手,教導小作家如何從名家作品中吸收養分,師法前人技巧,培養轉化靈感的能力。 文學作品 讀法大不同  很多小作家都留意到文學作品的內容較一般課文艱澀隱晦,不是一下子能夠明白。在現今考試制度之下,一般學生都傾向把閱讀理解視為尋找「標準答案」的任務。接卷後,首先問的不外乎「段旨、中心思想是什麼」、「作品想表達什麼道理」,卻鮮有留心作者表達方式的用心與鋪排。當面對文學色彩較濃厚、結構較複雜含蓄的作品時,學生便如墮進五里雲霧中,不知所措。劉偉成表示,閱讀文學作品先不要急着找主旨,可先留意文章的表達手法,因為文學作品重「呈現」多於「陳述」,陳述有如日記般平鋪直叙,而文學作品通常說教味道較淡,更多利用不同的寫作手法呈現出豐富的畫面或營造不同的氛圍,引發反思,增加讀者的想像空間。 跳出固有角度 刺激靈感來源  劉偉成利用電影《魔雪奇緣》、新詩《再別康橋》及繪本《地下鐵》作例子,示範如何通過觀察,學習作家的藝術表達方法。他表示《魔雪奇緣》其中的拍攝手法包含俯角和仰角,營造出獨特的意思,在畫面的部署和鋪排上匠心獨韻,十分有文學技巧;《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其中一首燴炙人口的作品,將詩中的文字轉換成畫面,當中亦包含了俯視和仰視(例子: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同樣見到作者精心鋪排;而《地下鐵》的情節亦包括「往上」和「向下」,內容富含豐富的比喻。劉偉成表示,三個作品都呈現「V」型的畫面構圖,穿梭於「上」和「下」之間,而這些手法都是靈感的來源,假如小作家可以吸收作品呈現的手法和模式,例如對比和鏡頭的運用,然後用於自己的作品之上,將令作品生色不少。 寫作錦囊 作者絮語:只要小心閱讀,就能解讀文學作品運用的手法和技巧,並成為自己的寫作靈感。 閱讀心態:若如盤子一樣,自知深度不足,則應對任何知識抱持開放的態度。當發掘到有興趣的題目,就要深入探索,盤踞於該主題上。 楊僖童同學:原來細膩的文字能夠有如此深刻的影響力,可以將內心的感受清晰地表達出來。 潘作年同學:導師引用不同的作品去說明閱讀技巧,令人容易明白,以後看文學作品就更容易明白當中真正意思。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