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文化人戰亂不停步 香港文學史留印記

追憶70多年前的抗戰歷史,難忘1941年12月。日軍南侵,香港奮戰18天後迅速淪陷,自此經歷了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日子。當時有很多內地文化人因戰亂留港,並創作了不少作品,為香港文學留下重要印記。因此,「抗戰時期香港文化人情事」成了本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中「小作家大使」的特訓題材。 「小作家大使」是培訓計劃的上學年畢業生,他們將協助帶領新學年計劃活動,傳承寫作經驗。是次特訓,小作家大使先到訪海防博物館,參觀專題展覽「戮力同心——粵港抗戰文物展」,從展品了解香港抗戰歷史,並由資深編輯兼作家李洛霞講述抗戰年代香港文化人的經歷及作品,以至本港多所院校學府戰爭期間的遭遇。 張愛玲、許地山與港大結緣 提及香港抗戰時期的文化人和事,李洛霞說淪陷期間,香港大部分中學及大學均停課,而校舍則被另作用途,譬如當時香港唯一一間高等學府香港大學成為臨時圖書館,主要供日本人如日僑、兵士軍官閱讀書籍及收藏資料;赤柱聖士提反書院發生了大屠殺,後來又被改為拘留所;九龍塘瑪利諾修院學校曾作為日軍醫院;薄扶林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則成了臨時救護站。 原籍上海的著名女作家張愛玲1939年入讀香港大學文學院,日軍佔領香港,她被迫輟學返回上海,直到1952年再次申請來港念書。李洛霞說,張愛玲在香港期間曾參加徵文比賽,以《我的天才夢》而獲獎,隨後更創作了以香港淪陷為故事背景的短篇小說《傾城之戀》,這個愛情故事其後一再被拍攝成電影及改編為舞台劇。 抗戰時期跟香港大學有關連的文化人,還有許地山。李洛霞指許地山於1935年經胡適介紹下,在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擔任教授。他致力改革校內課程,現在學院仍然依照其制度,而他在任時亦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 同樣積極抗日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於1937年上海淪陷後,從上海到香港養病。1938年5月20日,他出席「保衛中國大同盟」和「香港國防醫藥籌賑會」在花園道聖約翰教堂舉辦的美術展覽開幕儀式,並發表演說:「當此全民抗戰期間,有些人以為無賞鑑美術之餘地,而鄙人則以為美術乃抗戰時期之必需品。抗戰時期所最需要的,是人人有寧靜的頭腦,又有強毅的意志……鄙人以為推廣美育,也是養成這種精神之一法。」1940年3月,蔡元培在港病逝,並長埋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蕭紅病逝香江 戴望舒抗日坐牢 戰火阻不了創作,女作家蕭紅於1940年1月由重慶來港。她在香港雖然抱病,仍寫了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和《馬百樂》等文藝作品;在港期間,她還熱心參與香港文藝界舉辦的活動,例如參與籌備紀念魯迅誕辰60周年活動,並在會上報告魯迅生平。儘管蕭紅才華洋溢,遭遇卻坎坷,李洛霞縷述她離世前一刻的淒涼經歷,1942年1月22日清晨,蕭紅正在留醫的瑪麗醫院遭日軍接管,病人被全部逐出,她轉到一家法國醫院,後來法國醫院亦為日軍接管,她又被轉到法國醫生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設置的臨時救護站,同日病逝,享年只有31載。 戰時遭遇悲慘的尚有詩人戴望舒,他1938年5月自內地到港,主編報章副刊;1939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戴望舒與許地山等被推舉為理事,同時兼任研究部和西洋文學組負責人、編輯委員。1941年香港淪陷後,戴望舒旋被日軍以抗日罪名逮捕,關押於域多利監獄。李洛霞介紹他1942年4月27日在牆上寫下〈獄中題壁〉的詩作:「如果我死在這裏/朋友啊/不要悲傷/我會永遠地生存/在你們的心上」,開首這幾句正好表達出抗日的悲壯情懷。他於1949年返回內地,1950年病逝。 在港記下戰爭筆迹的還有著名兒童文學家何紫,他1938年於澳門出生,幼年隨母來港,曾入讀英皇書院。李洛霞說,戰爭期間,英皇書院被日軍佔用為馬房;何紫在《童年的我》描寫他居於灣仔時感受戰爭的恐怖、日軍佔領的經歷,直至1945年母親決定帶他走路返鄉。 最後,李洛霞展示多部文獻,從不同角度反映抗戰時代的歷史,其中《香港淪陷大營救》主要描述當時營救居港文化精英的情况;由日本人撰寫的《歲月無聲——一個日本人追尋香港日佔史迹》則蒐羅了很多戰爭及文獻資料,她鼓勵小作家多閱讀以豐富閱歷及寫作題材。 小作家感想 周正賢 聖保羅書院 中三 今次培訓活動豐富了我對香港抗戰的知識,而其中最深刻是戴望舒在牆上撰寫的〈獄中題壁〉,慷慨就義的精神令人佩服。 陳祉頤 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 中一 我也曾讀過何紫的作品,今次活動,讓我更加認識這位作家,亦從中學習到寫文章時要懂得透過經歷抒發感情。

精讀梁實秋散文 學寫文章高、遠而不長

散文寫得愈長,或許愈能夠詳細表達出作者的情緒,然而卻未必能令讀者明白文章的重點。作家兼中文科主任蒲葦主持的作家精讀坊,以「文章要高、要遠,就是不要長」為題,導讀中國著名散文家梁實秋的作品,從中探討寫作散文時要注意的地方,切忌:太多枝節、太繁冗、太生硬、太粗陋。 蒲葦:不要寫「跑野馬」文章 梁實秋在〈談志摩的散文〉中寫道:「他的文章是跑野馬」,蒲葦說意思是指徐志摩不受拘束,不會就着題目下筆,隨意而寫,直接把情感投入文章。然而,蒲葦並不鼓勵小作家仿效徐志摩「跑野馬」的寫法,因為這不是正規的文章作法。同學宜認清題目的意義,要有理性的制約去鋪排文章。 有關梁實秋的散文觀,蒲葦說他相信偉大的文學的力量,不藏在情感裏面,而是藏在制裁情感的理性裏面,原因是文學的活動是有紀律的,有標準的,有節制的;而非像好奇心的活動是任意的,不拘方面的,漫無選擇的。 文學發於人性 亦止於人性 蒲葦提醒小作家寫文章寧短莫長,他引述梁實秋的國文老師徐鏡澄所教的作文之道,在於「割愛」,指文章的最高境界是「簡單」;偉大的文學家,不在乎能寫多少,而在乎能把多少不寫出來。文章做得太短,固然不好,然而比太長還好些。 蒲葦述說梁實秋的另一點散文觀是關乎人生與人性,他認為文學發於人性,基於人性,亦止於人性。凡是文學都與人生有關,不過人生範圍很廣,除了政治經濟等要素之外還有別的美好的境界。談文學,一切主義俱屬空談,重要的是作品;而文學是人性的表現,文學的作家要培植他的同情心,要充分的體驗生活。富於感情、思路清晰的人,寫成的散文也必定是情摯纏綿,澄清澈底的。 至於行文,梁實秋指有時候使用粗淺的口語頗能傳神,而有時候要使用較雅馴的詞句方能適當表達意境,他又反對歐化的寫法。 討論環節助交流 蒲葦講畢梁實秋的散文觀,小作家便分成五組討論及分享。吳卓霖同學表示:「在精讀坊裏,蒲葦老師分析梁實秋的寫作風格甚至人生觀,令我更加認識這位散文作家的背景及散文觀。至於寫作方面,這次學到鋪排文章,既可表達自己情感之餘,也可輕鬆讓讀者引起共鳴。」 戴龍同學表示:「以前我從未接觸過梁實秋的散文,經蒲葦老師介紹,令我對他有更多認識,更能夠了解其寫作思維及創作技巧。之前我認為寫文章要長才能夠表達思緒,今次活動明白短篇文章尤佳。而在討論環節中,可以和其他小作家交流,了解其他同學的想法,獲益良多。」

精讀阿濃作品 透析濃情世界

多閱讀才能提升寫作能力,因此小作家培訓計劃特地舉辦作家精讀坊,選讀名家不同類型的篇章,探討作家的創作思維及寫作技巧,從而培養同學閱讀興趣之餘,也掌握下筆竅門。 小作家培訓計劃高小組的首個作家精讀坊,請來作家兼資深編輯李洛霞主講「阿濃的濃情世界」。阿濃的作品深受學生歡迎,陪伴過很多莘莘學子走過中小學歲月。在精讀坊中,李洛霞娓娓道出阿濃在文章中呈現的耐性與愛心,以及幾種他常用的寫作風格,並提示同學學習當中要點。 講述過後,小作家就阿濃的文章分組討論,他們熱烈分享,過程中更加入時事及個人經歷,不但擴闊討論層次,更顯出阿濃的作品原來與大家的日常生活有密切關係,印證了生活就是最佳的寫作素材。 訓導老師也有溫柔一面 阿濃原名朱溥生,退休前在一間特殊學校任教,早在撰寫專欄時結識時任編輯的李洛霞。李洛霞憶述,當年阿濃是學校負責學生紀律的訓導組成員,想不到他為人相當隨和;細味他的文章,李洛霞更覺他筆法簡練清晰,永不囉唆,而且深有內涵,能啟發思考。她說阿濃把自己的文章分成四大類風格:溫馨、幽默、菩薩低眉及金剛怒目。 李洛霞藉阿濃《得心集》中的〈燈下‧小青蟲〉,分析作者筆下的慈悲不是高居臨下式的施捨,而是帶有眾生平等的想法;阿濃更運用作家的眼光及想像力,寫自己在一個獨自批改功課的晚上,與青蟲分享眼前燭光的溫馨一幕。她認為阿濃以擬人法寫青蟲非常有想像力,值得同學學習。 金剛怒目狠批沒品德孩子 而阿濃幽默的性格更令他能以「佻皮」的口吻寫出自己的看法,例如他在〈男學生〉中把男生寫得較可愛,並不表示他重男輕女,只是因為當時大家都偏愛女生,他便為男生站出來;而當歧視女生的風氣日盛而使女生屢屢面對不公平的處境時,他便寫下了〈女人〉,說自己來生要當女生,要「化個靚妝」、「靈氣逼人」,為女生打抱不平。 阿濃固然有慈悲、幽默的一面,但對於極不合理的事及看不過眼的人卻會嚴厲聲討,例如阿濃會罵欺騙青少年購買商品的奸商,甚至在〈且慢〉中批評某些別人眼中的好學生,暗地裏原來是個自私自利、沒有品德的人,「這樣的孩子,比一個污糟的、粗魯的、不大用功的、不很守秩序但卻並不如此自私的孩子要差得多,討厭得多,可怕得多」。阿濃不禁金剛怒目地予以狠批。

小作家培訓計劃 寫作交流會

寫作交流會由作家唐希文擔任主持,嘉賓作家包括潘步釗博士、梁科慶、君比,以及剛升讀大學的第二屆《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冠軍得主賴展堂同學,眾嘉賓互相分享閱讀及寫作經驗。潘步釗博士表示在閱讀的過程中最重要是加入個人思考和感受,養成優質的閱讀習慣。君比亦分享了童年時由公公說故事而培養閱讀興趣的經歷,因此打好寫作之路的基礎,顯示自小培養閱讀習慣的重要性,以及反映家人參與能促進學習。梁科慶認為閱讀分不同層次,追求有質素的深層閱讀,需要反思,他說閱讀的樂趣在於欣賞作者的文筆,並與人分享討論,甚至嘗試改寫故事。賴展堂認同培養閱讀習慣是寫作的重要基礎,自小培養閱讀興趣有助激發寫作潛能,另外他又推介中學生閱讀文學雜誌。 學生、家長心聲 全年寫作大獎-冠軍(初中組) 潘國亨 英華書院 (升中二) 潘國亨:「這個計劃提供平台讓我抒發感受,參加『流動教室』及『培訓班』後,寫作技巧得以提升,無論是對於校內的寫作功課或個人有感而發的文章創作都相當有用。而更重要的是,這個平台能夠真正讓我發現自己的寫作潛能;作家導師的點評,似一面鏡子可以反映自己的不足,讓自己得以改善問題,提升寫作技巧。」潘國亨父母說: 「計劃讓兒子可以與知名作家及小作家交流,更加深他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增強自信心。我們認為寫作是由留意身邊事物開始,參加計劃之後可以見到他對事物的看法更加細緻,加上老師和學校提供的機會,我們亦支持他發展個人寫作興趣,讓他可以發揮潛能,建立自信。」 全年寫作大獎-冠軍(高小組) 吳施凡 天水圍天主教小學 (升小六) 吳施凡: 「參加這個計劃的目的在於提升自己的寫作技巧,以及認識更多新朋友。閱讀能令我放鬆緊張的心情,同時亦有很大的樂趣,因為可以進入作者的世界,體驗不同的場景。我平時愛看小說、童話、漫畫等,當中長篇小說最能吸引我,而我最愛寫科幻小說。在整個計劃之中,我認為能與作家交流的『培訓班』令我獲益良多,因為可以學到不同的寫作及表達手法,以及不同作家的風格。」吳媽媽亦會從旁鼓勵兒子多參與課外活動,尤其在閱讀方面,會建議他多看不同類型的書本,例如外國翻譯小說。 閱讀報告獎-冠軍(初中組) 李子怡 趙聿修紀念中學 (升中三) 李子怡:「上學年獲得老師鼓勵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這是一個十分好的機會學習和認識作家們的思想和識見。在參加計劃之後有機會與不同名作家交流,明白到寫作不一定需要很多美麗的修辭和句子,反而應以表達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為要,令我在日後寫作時會着重於日常生活及真實的情感。」學校老師亦表示這個計劃令學生積極投入寫作,提供平台讓參加者涉獵更多不同範疇的作品,在作家導師的點評下可以改善幼嫩文筆,表達手法更趨成熟。 閱讀報告獎-冠軍(高小組) 韋以諾 華德學校 (升中一) 自小愛好閱讀及寫作的韋以諾得到學校推薦而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他自言最愛寫故事及兒童詩,計劃中的「流動教室」是他最喜愛的一部分,因為當中的飲食環節可品嘗美食外又能加深對文化的認識。韋母表示: 「他的作品獲得稱讚及獎項,從而加強了他的自信心及興趣。在參加的過程中,兒子出席講座或工作坊,與作家交流後,會與我們分享作家的寫作角度,欣賞不同文章,更會特地搜尋那些作家的作品來閱讀,亦會集中欣賞某幾位作家的作品。我認為以這個年紀的小朋友來說,能夠如此探討寫作是一個很好的經驗,長遠而言有助他發展個人興趣及了解自己的能力。」

靈感大爆發 五感探索 由食出發 精煉創作 從微入門

作家是一門非常講求觀察力的職業,他們假若欠缺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力,寫作時很容易因為缺乏靈感而陷入瓶頸。著名作家蒲葦及蕭欣浩早前獲邀擔任小作家計劃的培訓班導師,分別向小作家們分享從生活細節取材的竅門,以及教授別開生面的寫作文體,讓小作家們大開眼界。 一次品嚐美食的經歷,可會勾起小作家的深刻回憶?作家蕭欣浩以飲食為主題,分享運用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來寫作,能夠更加生動、細膩地描繪事物。小作家也可以透過描寫食物,引發更多寫作聯想,例如懷緬與家人分享美食、難忘的旅行經歷,達到借事抒情的效果。 五感立體呈現美食面貌 在日常生活中,飲食與我們的關係最密切,也是順手拈來的寫作題材。蕭欣浩表示:「味道是一種很抽象的感覺,小作家可以利用五感,更加形象化地表達食物的味道及面貌。」他以英國美食作家Nigel Slater的著作《吐司》,解釋如何巧妙地使用五感來描寫美食,例如吐司、果凍等。 Nigel Slater運用了視覺、嗅覺及觸覺,將平日吃早餐時常見的吐司(多士)活現眼前,「我的母親懊惱地皺着眉頭,把一片吐司烤焦的部分刮到窗外…」(視覺)、「事實上,我懷疑她這輩子沒有一天不使廚房充滿嗆鼻的焦吐司味。」(嗅覺)、「一旦那帶點鹹味的溫熱奶油接觸到你的舌尖,你立刻為之神魂顛倒,聽任他們擺佈。」(味覺及觸覺)。 他在另一文章裏,更用了聽覺來描寫果凍,「…世上只有一種真正不可或缺的果凍,就是當你用湯匙挖進它的深處時,會發出『噗』的一聲那種…把兩小包果凍粉放入水中,這樣你就能做出放響屁的果凍。」 借事抒情 飲食與人的關係 小作家也可以透過描寫食物,帶出對不同人物、事情的回憶,抒發內心的情懷,「飲食可以引發許多創作上的聯想,除了食物本身外,煮食的過程、期間出現的人物及場景及品嚐美食的感覺,都可以成為豐富的寫作靈感。就像Nigel Slater寫《吐司》時,便同時表達了與母親的關係,其中一段『你不可能不愛為你烤吐司的人。當你的牙齒穿透烤過後的吐司粗糙的表面,進入底下鬆軟的白麵包時, 這些人的所有缺點,包括逼你穿短褲去上學這種天大的缺點,立刻變得無足輕重。』從這段進食吐司的過程,作者自然流露了與母親相處的真感情。」 以飲食帶出地道文化 除了帶出人物感情外,飲食也可以表達不同地方的文化,「台灣一位作家寫的《涼茶舖》,便寫出香港的特色,『…今年又踫上全球一百四十年最熱的夏天…趁着還有奄奄一息,趕緊搭船進城,去上環的涼茶舖喝碗救命水。』作者不單寫出香港的炎夏、特色的涼茶舖,還生動地以『救命水』來形容涼茶的消暑作用。」 小作家心聲 李蘊琦 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 小五 “「我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希望改進自己的寫作技巧。今次活動很有趣,原來五感也可以用來寫作。我也有一些下廚經驗,希望寫一篇關於製作蕃茄炒蛋、班戟的文章。」” 陳睿姿 天主教明德學校 小五 “「活動中最深刻是蕭博士分享有關果涷的文章。在味道以外,聲音也是一種描寫食物的方式,用「響屁」來形容刮開果凍的聲音十分生動、貼切。另外,我也學到通過食物來刻劃感情,藉此拉近人與人的關係。」” 步入生活步伐快速的時代,小說文體的篇幅也不斷改短,在長、中、短篇小說外,近來更出現了微型小說,在短至一千字內帶出故事,更加考驗作家的功力。作家蒲葦歸納創作微型小說的七大要訣,讓小作家深入淺出地掌握箇中技巧。 四一三不 微型小說的篇幅較短,更加注重寫作技巧,作家必須快速吸引讀者追看下去。蒲葦引用小說家陳葒(陳校長)《微型小說和語文教學》中「四一三不」,作為創作微型小說的注意事項,「四一是指『一千字』、『一時段』、『一場景』、『一件事』,簡而言之要集中情節,免得故事流於走馬看花,不能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三不』是指不是散文、不是詩歌、不是故事大綱,提醒作家的創作不要偏離微型小說文體。」 許多人容易將散文及微型小說混淆,蒲葦解釋:「與散文作比較,微型小說更著重故事佈局,也會加插人物對白,令情節更加生動,或者製造高潮爆發點。」 不作無謂情節安排 如何運用短小的篇幅,寫出引人入勝的故事?香港小說家董啟章便在專欄中分享過「契訶夫的槍」(Chekhov’s gun)的寫作理論,大意是「如果在故事的開頭,在房間的牆上掛着一把槍,在故事的後面這把槍一定要發射。」蒲葦指出:「在這理論中,其實『槍』只是一個代號,真正的意思是指『不作無謂的安排和描繪』,在作品出現的事物要符合讀者或觀眾的預期。」上述理論還有其他要點,例如:「藝術不應該解決問題,它只應該提出問題」、「不要說教」,為讀者預留更大思考空間;而「忠實地描繪人生」、「不要?造你沒有經驗過的痛苦」,均有助更真實地刻劃故事情節。 巧設懸念 加強追看性 即使篇幅有限,作家也可以運用各種技巧,例如設計一些懸念,加強微型小說的追看性及趣味。香港著名小說家劉以鬯的《打錯了》便是一經典示範,「整個短篇由兩段結構相似的文字組成,分別只是一個打錯電話的橋段,故事主角的結局已經有生死變化。作者透過看似重覆的文字,當中只有微細的文字改動,便寫出『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對比結果,在讀者腦海裏製造震撼衝擊。」 另一篇由小作家大使陳欣豫創作的《羅生門》,亦是善於巧設懸念的作品。作者設計了富翁、窮學生及書包三個角色,從不同的角色的自述,拼貼了富翁跳傘失事的真相。「小作家創作時,也不宜平鋪直敘,不妨加入倒序、插序,或製造一些誤會情節,均可加強小說的趣味。」 小作家心聲 葉凱瑩 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 中五 “「活動加強了我對微型小說的認識。蒲葦老師解答了我對散文及微型小說的疑問,散文較重描寫、抒情;而微型小說則重視情節的帶動。我亦對劉以鬯《打錯了》的深象很深,作者巧妙微細的改動,為故事帶來大變化。」” 黃秀怡 嘉諾撒聖家書院 中五 “「蒲葦老師在活動上分享了許多有趣的例子,例如林夕填詞的《她成功了他沒有》,簡短歌詞寫出了精彩故事;而陳欣豫的《羅生門》,亦有懸疑推理小說的味道。另外,我也十分認同「不要揑造你沒有經驗過的痛苦」這一點,可能令小說情節更加紮實。”

鄒文律:初寫小說可從極短篇開始

創作一篇小說的難度甚高,既要設計人物角色和場景,又要舖排人物遭遇和故事推進,故此作者必需具備良好的觀察力和熟練的文筆。雖然小說難寫,不過卻一直是深受歡迎的文體。本港年輕作家、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鄒文律博士與一眾小作家分享創作小說的喜悅,同時講述初學者應如何著手寫作。 鄒文律認為,創作小說既可抒發情感、整理個人思緒和記低難忘回憶,同時為作者提供一個沒有限制的空間,建構他們筆下的新世界。另外,相比起形象,文字給人更多的想像空間。即使閱讀同一篇小說,每個人的聯想都有所不同,這正是創作小說的有趣之處。鄒文律指出,對於初學者例如中學生,嘗試創作約2500字的極短篇小說會是不錯的起步點。除了因為字數少較容易控制,而且要求的耐力相對較低。不過,他提醒同學書寫前宜先擬定大綱,避免寫至尾段才發現無以為繼。 鄒文律提供兩個創作小說的手法供學生參考,分別是在小說的結尾作出人意表的大逆轉,以及從其他媒介尋找寫作意念。他以鍾玲的《車難》作為例子,闡述大逆轉的結局為讀者所帶來的衝擊。他說:「我們可以在情節推進時加入伏筆,為結局作出合理的舖排。當然,為了讓角色和情景的塑造更加合理,我們需要做好充足的資料搜集。例如,當要寫一些自己不熟悉的職業或活動,就應該參考相關題目的書籍,看看別人怎樣以文字把它們寫出來。以令人始料不及的收尾,可以加深讀者的印象,同時因為早前的伏筆,令其不失合理性。」 此外,鄒文律建議同學可以從其他媒介,包括:電影、動畫、繪畫、詩詞等作為創作靈感,使題材更豐富。他分別借著名得獎動畫《螺絲人生》、西西的作品《浮城誌異》和張曼娟的作品《愛情.詩流域》,解釋如何將其他媒介的作品融入文字創作中,以豐富讀者的想像空間。

天賦想像無限可能 添同理心意境更高

孩子們的想像力可是寫詩的天賦,能在不經意的瞬間創作詩人為之驚歎的詩句,「小作家培訓計劃」為啓發小作家的詩作潛能,請來詩人關夢南向「高小組」同學解釋新詩是怎樣的一回事,並帶領他們即席創作。 關夢南認為寫詩是快樂的,因此嘗試運用不同方法讓同學體驗新詩的趣味,例如着他們運用想像力,把「雪櫃、橙汁、長頸鹿、巴士、上帝、火星」六個似乎沒有關連的名詞,即席寫成串燒詩,藉此引導同學們發掘想像力的無限可能。 此外,關夢南亦在工作坊上點評小作家就「懷孕」所寫的命題詩,以及就觀看動畫電影《再見螢火蟲》片段所寫的延伸詩,然後讀出佳作,讓同學互相學習。 關夢南:以想像空間代直接表白 關夢南深信每個孩子都能寫詩,即使是幼稚園生或小學生。他分享剛巧在乘搭地鐵前來時,聽見一名約4歲的小女孩不經意問了帶詩意的問題:「媽媽/如果我是個蘋果/你會把我買回家嗎?」他指小女孩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媽媽你愛我嗎?」但她卻以轉折的說話隱藏着這一層意思,正是詩歌不直接的特質。 藉此偶遇,關夢南闡明詩歌創作可以是天馬行空的,內容上沒有不可能,作者能以想像的空間代替直接的表白,而小作家學習寫新詩時,亦可試用形象化的文字,讓讀者有想像的畫面。 想像力在詩歌創作上起了重要的位置,正如關夢南與小作家一起比較工作坊上兩次即席寫作經驗,認為同學在串燒詩寫作時的表現比命題作詩的好,前者的作品非常多變,順手拈來已發現不少有趣作品,而後者則內容多有重複,這因為命題寫作多了框架限制,加上講解中提供了不少例子讓同學參考,反令他們無意中模仿起來,因而少了想像空間。 另外,若希望作文更上一層樓,除了保持想像力外,關夢南建議同學可加入同理心,以他教導過的學生的作品為例:「下雨天/我在車窗上呵了口氣/為街上的人畫一把傘」,便能提升詩歌的意境及層次。

2013/14 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開學禮暨寫作交流會

《明報》與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日前舉行2012/13 學年計劃畢業禮暨2013/14 學年計劃開學禮,主禮嘉賓張灼祥勉勵同學多讀多寫,為朝着作家目標做好準備。而隨着開學禮儀式啟動,新學年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正式揭開序幕,透過一系列創意、互動兼備的活動,以期增強小作家的邏輯思維、觀察力及溝通能力,提升同學的寫作水平。 多元化活動推動寫作興趣 「小作家培訓計劃」專為中一至中三學生而設,在為期一學年的計劃中,大會將舉辦多個培訓班及流動教室,教導學生認識不同的文體,同時推動他們對寫作的興趣。 2012/13 學年有161 名同學畢業,而2013/14 學年的「小作家培訓計劃」報名反應相當踴躍,有來自全港186 間學校超過1,000 名初中生報名參加。經過大會的遴選後,有256 名同學入圍,成為新一學年的小作家。入選同學不但可以參與電影欣賞會、香港景點遊、飲食文化賞析、作家精讀坊及寫作訓練日營等活動,投稿更可獲知名作家給予評語,優秀作品有機會刊登於《明報》,其他作品則會上載至語常會及「小作家培訓計劃」網站,供公眾閱讀。計劃亦設有「每月寫作大獎」、「全年寫作大獎」、「閱讀報告比賽大獎」、「最佳表現大獎」等獎項,鼓勵同學積極寫作及投稿。 張灼祥:寫作需要訓練 開學禮主禮嘉賓,前拔萃男書院校長、現職自由撰稿人張灼祥於致辭時指出,寫作沒有捷徑,不能「打天才波」,必須經過反覆練習,才可訓練敏銳的觀察力和完善文筆。 對於入選「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同學,張灼祥勸勉大家珍惜難得的機會。「在我還是學生的年代,沒有這麼多培訓機會,要靠自發的動力才可持續投入寫作。參與『小作家培訓計劃』的同學,有基本的根底,更有眾多 導師幫一把,機會難得。」他亦希望參與計劃的同學能堅持多投稿,以認清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張灼祥認為,既要珍惜機會,欲達成夢想,更要積極爭取。他透露退休前,校內同學與他校學生共7 人來找他,表示處身末代會考,百感交集,很想撰文記錄其時的心情,並擬結集出版,希望校長能借錢給他們圓夢。張灼祥說其志可嘉,於是予以鼓勵,而他們從撰文至編輯,全程親力親為,當中艱辛可想而知,但終於完成心願,自資出版了一本有關末代會考生的書籍,名為《十二萬分之七的心事》。

周蜜蜜:寫作選材來自生活觀察

要寫出一篇好作品,首先是做好選材的工夫。別以為中學生還未投身社會,一定欠缺好的寫作題材。事實上,上佳的題材就在我們的身邊,來自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累積,再加以聯想,就能寫出好文章。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與上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畢業、本學年晉身為小作家大使的一眾同學,分享寫作經驗,並即場進行寫作練習。 周蜜蜜明白學生可能認為平日學校的命題寫作難以掌握,因為題材和寫作時間皆有限制。不過,學生還是可以自行以自由題練習,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感受。她說:「我認為寫作是相當個人的事,她不像數學,即使是同一題目,每個人演譯的都有所不同。而且,選材其實並不困難,不過絕對不能單靠等待靈感。」周蜜蜜認為,如果單憑靈感寫作,萬一靈感不來,就什麼都寫不出來。所以,文章選材應該來自日常對生活的觀察,而閱讀也是積累的一種,再加上個人經歷,就能產生豐富的聯想。 要讓文章引人入勝,必需寫得生動傳神。周蜜蜜以自己的作品為例,分享了幾個令文章生動的方法,例如:要刻劃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和寫出自己的五官感受,令人有親歷其境的感覺。 分享會後段,周蜜蜜邀請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以在地鐵車廂的所見所聞為題,構想寫作大綱。同學的討論結果相當有趣,有溫情浪漫亦有科幻怪誕的內容。周蜜蜜希望藉此練習,令同學明白書寫題材可以是生活片段,最重要的是懂得抓住事物具體的特徵來寫,這就會令讀者有興趣繼續追看。

異想天開 將字詞變成故事

每個人都有無窮無盡的想像空間,即使只是一個字詞,也可化成火燎,點燃創意想像的藥引,爆發出一個個天馬行空、令人意想不到的小故事。《明報》和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本學年增設初小組,首個培訓班便以富有趣味的方式,誘導一群小小作家發揮想像力,激發創作潛能。 人稱「雄仔叔叔」的阮志雄,自許「故事人」,曾出版詩集和多本繪本,經常走訪學校和社區講故事。這次主持初小組培訓班,即用說故事的方式,帶領學生一起投入創作。他說有次在社區講故事時遇到一個小孩,對方聽了不久忽然哭起來:「不是說有熊仔的嗎?」經幾番解說是「雄仔叔叔」,小孩才破涕為笑道:「你繼續說!」雄仔叔叔直言原來很多故事都是來自誤會。接着他吹起口琴,又說起「月亮在唱歌」的故事,學生都被故事內容所牽引。 走進書本森林 編寫獨特故事 培訓班上,每位學生各自帶來喜愛的書本,有《異想天開》、有《小王子》,仿如一個故事森林般多姿多彩。雄仔叔叔帶領學生走進「森林」,要求他們從書中找出個人喜愛的字、詞或句子,然後分組討論,將各自提出的字詞,一起結合編成故事。 於是,學生隨意分成五人一組,利用毫無默契、只按本身喜好所找到的字、詞或句子,合力串連成獨一無二的故事,然後輪流在大家面前分享。雄仔叔叔鼓勵小作家回家後將故事繼續延續下去,有學生坦言記不到故事,雄仔叔叔即說:「創作不是用來記,而是用來發展下去。即使與原本的故事不同,但經反復修改就會變得更好。」 喜歡親近文字 寫作好玩有趣 這次初小組的培訓班有點與別不同,因為雄仔叔叔容許同來的家長在旁「觀課」,其實旨在讓長輩知道,要孩子寫作並不困難,先決條件是令他們「親近文字」,既喜歡閱讀,又樂於利用文字創作,猶如培訓班的小組環節,學生透過思考,就能把一堆不相關的字句串連,將想像的情景具體地表達出來。 雄仔叔叔對家長表示:「創作就是這樣,很好玩。孩子學會文字後,就可用方法將文字變成生命。」他建議家長仿效,跟子女一起創作。「他們在當中發現樂趣,就會寫下去。」雄仔叔叔指出,生活、感情、想像,乃寫作必須具備的三個特點,父母與子女創作時緊記就是了。 培訓班尾聲,雄仔叔叔提議學生集體作詩,他隨便問學生驚的時候會怎樣?大家七嘴八舌發表意見,不一回完成《驚的詩》:「驚的時候/我會笑/一張椅會跳/媽媽會亂拍照/燈會睡覺/大象會逃走和不斷噴水」。 小作家心聲 陳熹愉 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 三年級 平日有看故事書,但沒有寫故事的習慣。學校老師會給創作工作紙,在家中寫大綱再回學校寫一小段。這是首次創作故事,覺得很喜歡和有趣,大家想法頗相同,當中最喜歡是「媽媽會亂拍照」一句,日後會多寫故事,多參加這類活動。 陳熹愉父親:兒子性格內向,寫作時候較為循規蹈矩和局限。小孩有多變的想法,但落筆寫作時也需要開放思維才行。因此希望透過「小作家培訓計劃」,讓兒子跳出框框,認識寫作方法。今次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創作,可集思廣益,在他人的思維中得到啟發。 彭愷諄 聖保祿天主教小學 三年級 很高興參加今次培訓班,很開心跟朋友一起創作故事。我在功課以外也有寫作,通常會寫上學的事情,也喜歡寫一些天馬行空的故事。平日愛看中文故事書,尤其是童話書,如《龜兔賽跑》,近期愛看《老鼠記者》,覺得內容有趣,日後也會多寫有趣的故事。 彭愷諄父親:女兒的寫作能力一向不俗,但也想找方法令她寫得更好,所以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這個活動比較另類,不似傳統的教學模式,可以啟發創意和想像空間,令小朋友勇於寫作,培養出寫作興趣。看見女兒在培訓過程中很享受,相信她會從中有所得著。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