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邦:遊屏山文物徑 學寫旅遊文章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和故事,單看文字或圖畫,絕不及親身到當地聆聽口述故事來得深刻和真切。元朗屏山文物徑於1993年開放給市民參觀,小作家在古物古蹟辦事處導賞員帶領下,遊走文物徑各個特色景點,聆聽當中的人文逸事。其後,文化考察工作者徐振邦老師,分享如何利用考察經驗,撰寫具有個人特色的旅遊文章。
小作家跟隨導賞員遊歷元朗屏山文物徑,穿梭於聚星樓、鄧氏宗祠、上璋圍、書室等傳統建築,了解古今村民的生活文化,細味當中的人和事,當中更有不少喻意吉祥或風水佈置的設計,讓小作家眼界大開。
鄧氏族人在屏山開村八百年,留下許多歷史故事和傳統習俗。例如沒有井口的水井,以大小兩石作為形象的土地公公婆婆,富戶人家的灶頭,門上有竹樹圖案的書室,鄧氏宗祠的傳統風俗等,都成為小作家的新奇事物。原高七層的聚星樓在經過兩次颱風吹襲後,只剩下現有的三層。導賞員表示,當年風水師說這是天意,因此沒有重建。另外由於單數在風水學上屬於陽數,有男性和陽宅之意,因此塔層數目和樓梯數目都用上單數數目。
特色文章包含地道人情
小作家經過親身體會,對文物徑有了進一步認識,但要寫旅遊文章,還有很多資料和技巧需要掌握。文化考察工作者徐振邦老師強調認識行程路線非常重要。他表示,考察前要先掌握基本資料,了解前往方法、步程、方向、地標及特色景物。在遊覽過程中,要留意行程內容,建築物的歷史、演變和發展,掌握這些資料便可撰寫旅遊介紹文章。同時,亦要留意資料的真確性,分析有關人士的觀點,了解最新資訊。
若想寫得更深入,徐振邦說同學可以閱讀小冊子、書籍及報章,訪問當地村民及觀看他們的私人收藏,發掘當中不為人知的景點和細節。他坦言,寫特色文章,一定要涉及人和情,了解當中的小故事,有時更要親身體驗,例如品嘗當地的盆菜等,要用更多時間,才能發掘更深入的資料。
徐振邦建議小作家要行萬里路,加上平日的知識和觀察,體會當中的歷史文化,然後加入個人感受和特別元素,寫成具有個人風格的旅遊文章。
漫遊東涌古道 觀察生態 同遊古蹟
活潑可愛的招潮蟹、色彩美麗的蝴蝶、威武的小炮台、神聖莊嚴的古廟,通通都可以是寫作的好題材。今次小作家流動教室以本港著名的行山線 —「東澳古道」為主題,作家葉曉文分享了多位著名作家的文章,他們寫下了遊歷這條古道的見聞,藉此引導小作家從觀察生態及古蹟方面入手,發掘值得描寫的好題材。
「東澳古道」全長15公里,是連接東涌及大澳之間的路段,沿途有不少具歷史文化和考古價值的地點,包括滿清政府為保護商船而建的東涌小炮台、紀念南宋忠臣楊亮節的東涌侯王廟及大澳楊侯古廟、由膠樽製造的裝置藝術「龍王」、大草人「千里眼」等。同時,遊覽這條古道時可發現很多動植物,例如蜘蛛、招潮蟹、巴黎翠鳳蝶、香港大沙葉(滿天星)等。
詳細描述動植物外型
葉曉文專注生態寫作多年,她認為動植物的外形千變萬化,是練習描寫的好對象,「作者對動植物的描繪愈仔細,可以在讀者心目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例如許多人誤以為蟹只有8隻腳,其實牠與蝦一樣,屬於10足目動物;而描寫植物也有很多方法,例如花的顏色、葉的形狀、生存環境等。」她的一篇文章〈香港大沙葉〉,便詳細描述了香港大沙葉(滿天星)的外型。
〈香港大沙葉〉 葉曉文
順沿東澳古道往逸東?方向走,又看到香港大沙葉,在陽光下振奮盛放潔白花兒。這是1850年間於港島區被發現,但直到1934年才被命名的新品種植物。屬灌木或小喬木的它,葉片薄紙質,花冠白色。特別之處在於葉面上佈滿固氮菌瘤,摸之,感覺如沙。在陽光底下,深綠的老葉上瘤點反光如天上繁星,故又俗名『滿天星』。
運用比喻和聯想
為了令描寫的對象更加生動有趣,小作家也可以運用比喻和聯想的寫作手法。50年代當紅作家葉靈鳳的《香港方物志》,便是最早期記錄香港出現鳥獸草木的著作,其中一篇〈香港的蜘蛛〉,便用了幽默的比喻來描寫雌雄蜘蛛:
〈香港的蜘蛛〉 葉靈鳳
香港最常見的是一種結在樹上的黑蜘蛛。這是一種大蜘蛛,雌的有五公分長,但是雄的卻很小,小得可憐,某位研究香港蜘蛛的英國動物學家曾作了一個有趣比喻,他說,一隻這樣的雄蜘蛛和雌蜘蛛放在一起,就好比一個身長六尺的英國紳士娶了一位有聖約翰大教堂鐘樓那麼高的太太!
記錄生物的特別行為
另一個描寫動物的手法,便是記錄生物的特別行為,例如活潑的招潮蟹愛打架。而葉靈鳳曾經這樣寫雌雄蜘蛛的生活習性:
〈香港的蜘蛛〉 葉靈鳳
一般動物,多是雄的比雌的大,但是蜘蛛卻是例外,雌蜘蛛往往比雄蜘蛛不知要大若干倍。我們平日所見到的蜘蛛,事實上多是雌蜘蛛,因為蜘蛛先生的身體不僅小得可憐,而且根本也很笨,牠不會結網。所有的網都是蜘蛛太太結的。牠坐鎮網中心,蜘蛛先生只能遠遠地枯坐在網邊上靜候使喚。牠的任務只是交尾之後,往往就成了牠太太的食糧。
葉曉文則記下巴黎翠鳳蝶的求偶方式:
〈香港大沙葉〉 葉曉文
時晴時雨的午後,大夥兒跟佐治到東涌看蝴蝶。正值春夏之交,風雲常變,早晨暴雨,午後陽光;餓了半天的蝶兒陸續自葉底轉醒,快快樂樂尋花覓食去。
黑色翅膀上散佈綠色鱗片,後翅兩大點翠藍色班紋在陽光下光輝閃爍……那是一雙瑰麗的巴黎翠鳳蝶,在我們面前展示獨特的求偶方式:雄蝶在下方痴纏緊隨上方的雌蝶,一下一上翩然若舞,互相調情追逐。
點明路線 同遊古蹟
除了觀察生態的特性外,描寫歷史及文化古蹟,也是訓練寫作的好方法。葉曉文表示:「由於讀者未必有相同的遊歷經驗,所以寫古蹟遊記時,不妨寫出遊歷的路線,讓讀者先有基本的概念,更有動力追看下去。」
台灣作家劉克襄亦曾經遊歷過東澳古道,更寫下遊覽的路線:
〈東澳古道〉 劉克襄
出了東涌站,往西過馬路,登上一水泥覆蓋甚多的小山崙。此丘雖矮,可不能小覷。山頂昔時軍事要津,清初設有一小炮台居高臨下,如今可遠眺昂坪纜車站及逸東?。隨即下馬路,抵寧靜的馬灣涌。
細膩的景觀描述
小作家也應該觀察周遭的環境,將獨特的景觀細膩地描繪下來,例如東澳古道屬漁鄉地區,村民亦保留古老的生活文化,劉克襄便一一記錄下來:
〈東澳古道〉 劉克襄
村內因蝦鮮海味攤檔,彷彿也還保留著,一點昔日漁村的閒淡風情。風景如綺麗宜人,好不快哉。接下幾處農宅,周遭栽種了不少龍眼、黃皮。其次是木瓜、香蕉,也有荔枝和釋迦。
反思人與城市發展關係
現代人追求生活進步、城市發展,舊有的鄉村文化難免被犧牲,小作家也可以在親身遊歷過後,反思人與城市發展的衝突。劉克襄遊東澳古道後,便有這樣的反思:
〈東澳古道〉 劉克襄
繼續上路,步過鱟殼灣。有此名,過去想必有鱟到訪過,如今只剩下行抵人口集聚較多的沙螺灣。初抵甚是幽靜,但這是幻象,旋即便聽到飛機轟隆起降之聲。我才驚覺,機場就在對面,僅隔著一小小水道。當地村民掛起白布條,抗議飛機起落的吵雜,更抗議即將興建的第三跑道,但這些反對都如妣蜉撼樹。為了香港的發展,偏遠而少人知悉的沙螺灣,注定要被犧牲。
葉曉文也引用了台灣詩人吳晟的〈只為你寫一首詩〉,感慨家鄉彰化縣因興建石化工廠,令一片濕地及動物的生活被摧殘:
〈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吳晟
這裡是河川與海洋
相親相愛的交會處
招潮蟹、彈塗魚、大杓鷸、長腳雞
盡情展演的濕地舞台
白鷺鷥討食的家園
白海豚近海迴游的生命廊道
世代農漁民,在此地
揮灑汗水,享受涼風
迎接潮汐呀!來來去去
泥灘地上形成歷史
稍縱即逝的迷人波紋
這裡的空曠,足夠我們眺望
足夠我們,放開心眼
感受到人生的渺小
以及渺小的樂趣
這裡,是否島嶼後代的子孫
還有機會來到?
名為「國光」的石化工廠
正在逼近,憂傷西海岸
僅存的最後一塊泥灘濕地
名為「建設」的旗幟
正逆著海口的風,大肆揮舞
眼看開發的慾望,預計要
封鎖海岸線,回饋給我們封閉的視野
驅趕美景,回饋給我們
煙囪、油汙、煙塵瀰漫的天空
眼看少數人的利益
預計要,一路攔截水源
回饋給我們乾旱
眼看沉默的大眾啊,預計要
放任彈塗魚、放任招潮蟹、放任長腳雞
放任白鷺鷥與白海豚
甚至放任農漁民死滅
只為了繁榮的口號
這筆帳
環境影響評估
該如何報告
而我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小作家心聲
江俊軒 余振強紀念中學 中一
”這次活動讓我認識描繪身邊事物的技巧外,還可以加入反思的感情。如果創作這類遊記,我會寫小學時常經過的九龍城寨公園,這不單是歷史古蹟,更曾是三不管地帶,有許多值得記下的故事。“
鄭正弦 聖類斯中學 中一
”這次介紹了東澳古道,認識了許多值得保育的古蹟。作者的講解中,印象最深刻是雌雄蜘蛛的比喻,幽默得來又加深了對這動物的認識。我亦想寫家居附近的『高街鬼屋』,既是歷史古蹟,網上亦流傳了很多驚奇故事。“
開拓寫作視野 關注本地農業邁向永續發展
都市人住在石屎森林中,幾乎被高聳入雲的建築物包圍着,就連草地、農地或灌叢的土地也愈來愈少,令動、植物的生存空間受到影響。因此,綠色議題是近年社會十分關注的事項。為了讓小作家開闊視野,作家梁永健特地跳出書本以外的框框,分享世界各地的農業科技化帶來的好處,還了解「都市農業」可促進本地農業有着可持續發展的機遇。
世界之大,有無限的知識等着去尋求,梁永健有感身處在地球表面只有一點的香港,需要了解香港以外的地方是怎樣耕作的,所以有空便飛出去看看。「對農業的印象是否留於石器時代,原始人走入森山採摘果實或手獵動物?當我們走進街市,看到新鮮的蔬菜,知不知農夫是怎樣耕種?或想想我們平時吃到的蔬菜、水果,知道產地來源嗎?以前,人們為了滿足食物需求,便會蒐集足夠的食物來充飢,為了更能穩定地提供食物,開始有條理地進行耕作,並會按季節來種植。」(撰文:曾劍華)
邁向農業科技化
別以為農夫是文盲,依然使用傳統人手擠牛奶;現代農夫會使用很多科學去研究,如何令產量大大提升。梁永健曾去過太平洋的復活島、芬蘭北極圈、秘魯等地方探索,更去到澳洲體驗擠牛奶,「想不到澳洲農夫為了提高乳牛生產的份量,使用高科技去生產牛奶。例如將牛隻排列在轉盤上,農夫只需站在原地位置,然後將擠奶的機器接駁到乳牛身體,用最少的氣力便能擠出牛奶。還分享每天會播放輕音樂給牛隻聽, 待牠們心情愉快, 便能產出更多牛奶。或另一次到馬來西亞的大片林木,農夫很有條理及規律地種植一排排的油棕樹;還以為種植植物是用來吃,卻是生產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香皂或沐浴液等原材料。有幸親身體驗,拿着工具在樹身割開小小的樹皮,白色汁液便會流落到用椰子殼造成的小兜內,這就是將來加工後成了筆袋內橡皮擦,可見農夫很有生意頭腦。」
學懂粒粒皆辛苦
梁永健除了去過外國了解農業外,亦走到本地農田觀察。可是土地隨着城市的發展下,農田空間愈來愈縮小,許多農夫面對土地不足的問題都搞盡腦汁去生存;有的農田建在貨櫃場旁、回收場等地,種植環境不太理想。「當農田設在不適當的土地上耕作,可以想像如果土地被污染,種植出來的植物亦不會健康。或試想像遇上打風,貨櫃有機會遭吹倒,輕則令農作物失收,大則對農田設施造成破壞,因此在這情況下,如要在香港推展或深化農業,可以怎樣做呢?」
他分享過,當小腿深深踩入田裏,感受耕作非易事。那刻,他真正明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農夫把水稻幼苗插入田裏,待收成後收割並將稻穗打穀,再經過打磨後去除稻穀後,成了白米,所以每一粒米都是農夫的心血。現時,在香港種植稻米的農田不多,多以蔬菜為主,如西洋菜。」
發展天台農圃
梁永健認為發展都市農業,可考慮在市區上發展更多的天台農圃,便能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紐約是其中一個成功例子發展天台農圃,希望香港可以借鏡外國,選擇將天台發展成天台農圃。天台農圃就是在大廈天台或平台集體栽種農作物,都市農莊十多年前已開始被推廣,由在工廈的天台種植蔬菜,發展到租田,每天都有專人淋水、播種、施肥、除蟲等。後來,愈來愈多人參與天台種植,目前大約有60個空中農圃運作,當中包括學校、商廈、屋苑、工業大廈或頂樓,估計有1400個農友積極參與,將天台種植的規模普及到全港的工商廈。」
都市農莊資深種植師陳金寶講解,在天台上種植有限制,如受環境及天氣等因素所限制。「由於天台不像農田一樣, 沒法生根, 所以選種的蔬果亦有限制。且要控制水份,加上溫度比在地上高4至5倍,因此會影響植物的生長。故現時按季節性種植,夏天種苦瓜、櫛瓜、冬瓜、南瓜、佛手瓜、西瓜、蜜瓜;菜類則有莧菜、潺菜、通菜。冬天有芥蘭、菜心、油麥菜。」
小作家心聲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中一 李映彤
參與流動教室後,我認為能提升我寫創意故事的技巧。前輩的敘事技巧也令我明白在寫故事的時候,要細心觀察時間和地點的轉變,以及要發掘新點子。在活動上, 有關空中農圃令我印象較深,我認為這項技術非常新穎。除此之外,我也認識了很多不同種類的蔬菜。所以我認為這次的活動, 不但能提升我的寫作技巧,還能開拓我的視野。
民生書院 中一 呂亦宬
參與作家梁永健之分享,對我作文上有一定得著及幫助。再經梁老師解釋,我更深入了解農夫原來有令人可敬的特質,及其背後的辛酸歷程。特別介紹空中耕作對我印象較深刻,想不到我們身處在石屎森林一樣的大城市,農夫很有創意地建造別有一番天地的天台種植,而且還有農作物收成,令我感覺有趣及興奮。希望有天能前往該處,去體會城市農夫的苦與甜、悲與喜。此外,梁老師還教懂我寫作之前,首先要對人或事或物有體驗,只要有了切身體驗,才能對人或事或物有深入了解,自然就會有很深的體會,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言之有物、發人深省」。
體驗農耕苦與樂 發掘寫作題材
投入動物保育十多年,與朋友合作開設「清潭地產」農場的生態作家馬屎老師,早前為初中組的小作家們主持流動教室,讓小作家們體驗悠閒農夫的生活,並介紹香港的農業現况,以及如何將農務體驗和自然觀察的感受得來的第⼀手資料,運用在寫作之中。
香港農業概况
5月12日,馬屎老師帶領一眾小作家來到「清潭地產」農場,向小作家們簡介香港農業發展的情况。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政局動盪不安,大批移民湧入香港,他們大部分是農夫,因此帶來了農業技術。而人口暴增導致食物需求急劇上升,政府為解決糧食供應問題便鼓勵港人耕種,配合在香港多個農地附近建立灌溉水塘,例如清潭、鶴藪等,促進本地農業的發展。到了七、八十年代,香港農業蓬勃發展,農作物自給率達百分之三十。然而,隨着城市化及製造業發展,加上香港的飲用水不足,政府把灌溉水塘改為飲用水塘,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農業在九十年代已由蓬勃走向式微,目前香港主要靠中國大陸來滿足對農作物的需求。
▲生態作家 馬屎老師
馬屎老師再講解香港現時的農業狀况,他說:「清潭這區的農地,可大概反映香港現時的農業狀况,包含幾個類別的農場:以傳統方式耕種的常規農莊,重視環保及食用安全的有機農莊,以試驗性質及實踐興趣形式經營的農莊,以及讓人前來休息放鬆為目的的悠閒農莊。」
他續稱,「清潭地產」屬於悠閒農莊,以安息為宗旨,農莊內搭建了一個竹棚,棚內安裝了兩張吊牀。竹棚右邊規劃了一個讓人踱步默想、思考人生的迷宮——明陣。而竹棚左邊的一塊農地則種植了玉米。值得一提的是,農莊內種植了幾棵向日葵。當日所見,其中一棵開得十分燦爛,另一棵則含苞待放。馬屎老師解釋,這幾棵向日葵在不同時期栽種,因此當第一株凋謝了,第二株剛好花開,那麼任何時候都有向日葵點綴農莊。
創作初期,大家不用想太多,只要熱愛寫作就夠了, 什麼都寫, 亂七八糟也沒關係。當你慢慢長大, 就可以從以往亂七八糟的作品中,整理出個人思想及寫作風格特色。
—— 生態作家 馬屎老師
了解農夫生活
馬屎老師曾出版書籍《非常生態人》。他主張用五官感受、觀察生態,然後再寫作,那樣文章才會精彩吸引。他與小作家們分享作為農夫的悠閒生活:「早上五、六點天剛亮就會起牀,到農地整理農作物;到九點左右陽光變得猛烈就會離開農地,或是約家人『飲茶』、或是躲在竹棚裏睡吊牀乘涼、喝花茶;到了傍晚時分太陽下山,才會再幹農活。由於『清潭地產』的定位是悠閒農莊,所種的農作物也比較粗生,不需要太多時間打理。此外,農場特別設置了水溝,製造適合營火蟲生活的環境,所以入夜後可看到螢火蟲,還有機會遇到從附近郊野公園走來的小鹿、貓頭鷹和野豬等,生活十分寫意。」
▲馬屎老師教導小作家們正確使用泥鏟。
流動教室原定安排小作家們在「清潭地產」體驗種植睡蓮的農務,但當日烈日當空,戶外氣溫高達三十多度,活動被迫中止。儘管未能體驗整項農耕活動,小作家們仍到農地嘗試田園工作。部分小作家拿起尖頭鏟幫忙鬆土、翻泥,把泥鏟進膠桶,其他小作家就排成一列,把膠桶傳遞到馬屎老師事前挖好的大坑,將泥倒進坑中,為日後種植睡蓮作準備。在炎炎烈日下,小作家們曬得滿頭大汗,但沒有因此放棄或停下手。馬屎老師就以農莊的農作物慰勞一眾小作家,將蕃薯製成餅乾,將菊花煮成菊花茶,給辛勞過後的小作家們享用。
馬屎老師說:「耕種有苦亦有樂,今天的活動,若有同學覺得被曬得很辛苦,請記住這種辛苦;若有同學覺得睡吊牀很舒服,也請記住這種感覺。因為有一天在寫作時,這些體驗和感受就會再次浮現於腦海,成為你的靈感。」生態作家創作心得
馬屎老師的正職是從事動物保育工作。他表示,寫作於他而言,是一個讓大眾反思人與大自然、或不同生物關係的途徑,亦可以算是一個意識形態的教育。他分享道:「寫作時,首先要了解受眾是誰。若是普羅大眾,則不能使用過多專有名詞,文章需要盡量淺白直接;若受眾主要是關心動物的保育人士,我就會寫得比較深入。」
小作家心聲
李晉顥
英華書院 中三
「看得出馬屎老師很有心思地規劃農莊,特別是那幾棵向日葵,一棵凋謝,另一棵就會盛放,給人一種朝氣勃勃的感覺。」
江怡霖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中一
「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風格,首先用心感受,再寫作,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今次寫作活動令我明白到農夫的生活,既有悠閒的時刻,亦有辛苦的時候。」
撰文:李翠琼 攝影:黃永昌
筆下電車 盡顯城市變遷與情懷
港電車有超過100年歷史,既是無數市民的交通工具,也見證了整個世紀的城市轉變。過去,很多作家會以電車為創作素材,連結城市風貌和情感,這些作品至今讀來依然饒有趣味,令人觸動。
「小作家培訓計劃」高小組「流動教室」特以「電車『慢遊』細味城市百年變遷」為題,先由資深編輯兼作家李洛霞講解也斯、小思及阿濃等知名作家描寫電車與城市面貌的作品,再帶領一眾小作家分乘兩輛古典電車,自西環屈地街電車廠,緩緩前往東區筲萁灣大街總站,細看沿途風光,並印證導讀文章所述景况,了解沿線市區變化之餘,也掌握箇中寫作技巧。
未遊電車河 先讀名家傑作
在登上這次的「流動教室」——古典電車前,小作家先在前西區裁判法院的活動室集合,聆聽李洛霞導讀也斯、小思、阿濃、鷗外鷗、符公望、蒲葦等作家描寫「電車與我城」的作品,亦概述電車沿線各區地標的今昔變化。李洛霞表示曾居於灣仔的小思老師,非常熟悉灣仔、銅鑼灣及北角一帶,她多年前的作品〈春秧街〉寫道:「龐然的電車,幾乎逐寸向前挪移,買菜的男男女女,老老幼幼,『感覺』電車駛近,就把身子一側,僅可容寸,電車自他們背後緩緩——緩緩的路過,一切如此相安無事,遂成春秧街的一種風光。」巧妙地刻劃出電車與人的關係,同時準確地描了至今依然存在的獨特小區風貌。
李洛霞指也斯筆下的〈電車的旅程〉,亦十分精彩。也斯藉着一次帶領外國友人乘坐電車的旅程,盡述港島各區不同面貌,包括由北角街市坐電車向西行,至上環的西港城。文章中提及北角和春秧街的變與不變的景象、維多利亞公園與對街屹立的仿古大樓(興建中的香港中央圖書館)給作家的感覺、電車駛進跑馬地時所引發的生死領略……
電車入詩的作品也有不少,且各有特色。李洛霞說很喜歡阿濃的〈電車上〉,詩中描寫他坐電車至終點再回頭,既喜歡「明月伴我行」,但同樣享受「把月兒留在後面」獨自一人的感覺。此外,李洛霞認為符公望於1949年用廣東方言撰寫的〈黃腫腳〉別有本土風味:「架架電車擒滿人/好似個甴曱摟滿成身蟻/有事去上環/重迫過去輪米」幾十年前的詩作描寫電車擠迫情况,今天看來依然不覺過時。
細緻觀察 寫出個人感情
小作家寫電車相關的文章該如何下筆?李洛霞教導說:「並非只在電車上紀錄看到的風景般簡單,宜有個人對電車的感受,或是利用電車寄託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甚至是天馬行空的幻想。」猶如小思和也斯的文章都有寫過電車駛經的中環匯豐銀行,然而二人對這幢建築物的看法卻是截然不同。
李洛霞說:「也斯喜歡中環匯豐銀行開放式的佈局,小思則覺得這種新穎的設計不像樣,從中可看到兩位作家對同一棟建築物有兩種感覺、兩種描寫。」因此,她提醒小作家在觀察事物時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意見,懂得描寫自己真正的感覺。這些感覺除了細心觀察,也源自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和聆聽別人的說法;集思廣益後再加以思考,批判取捨,慢慢便會形成自己的觀點。
聽畢講解,小作家便登乘20年代風格的開篷電車,開始一個穿越港島的迷人旅程……
小作家心聲
陳致誠 北角官立小學 小六
今次的「流動教室」,我印象最深刻是導讀小思的〈春秧街〉,文中講述很多人在春秧街買菜的情況,讓我明白下筆前應細心留意周遭的環境,然後設法去描寫。
張樂欣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 小四
我很高興參加今次的「流動教室」,讓我能夠見識懷舊電車,沿途亦特別留意李洛霞老師提及的中環匯豐銀行。之前我沒有接觸過電車的文章,今次活動讀了也斯的〈電車的旅程〉,令我十分欣喜。
屏山嘗傳統盆菜 學寫食物五感法
新春跟親朋好友吃團年飯,很多人會選擇傳統盆菜,豐富食材確帶來多樣化的味道。描寫食材的味道,也是培養小作家寫作技巧的好機會,例如運用五感法之外,配合恰當的修辭手法,能夠具體地表達食物的滋味及人情。
為讓小作家深入了解當中的寫作技巧,培訓計劃的流動教室特意安排高小組及初中組共160位同學,來到元朗「屏山傳統盆菜」餐廳,細聽三代俱經營盆菜的原居民鄧聯興講解盆菜的源起及做法,並由作家兼大學講師唐希文講授如何透過描寫食物帶出道理的寫法,亦透過本土文化傳承的題材,讓中小學生進一步學習撰寫食物背後的文化意義及個人情感。
利用感官寫食物 創意無限
描寫食物的方法有很多,五感是其中較為人熟悉的。唐希文表示:「第一步要懂得形容食物,最基本是運用『五感法』,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五個感官來形容食物。」她先要小作家嘗試從視覺上形容蘋果,有的小作家想到「紅色皮帶有光澤、紅彤彤的」等形容詞。
在聽覺方面,有小作家會使用一些擬聲詞,例如食材投入鍋時的「噗噗」聲、進食時「咔咔嚓嚓」聲,唐希文欣賞他們的創意,「將這些烹調或進食時的聲音撰寫出來,可以令人想像食物帶給你的獨特體驗。」她續表示,「利用嗅覺方面,若只用『香氣撲鼻』便較為籠統,再具體一點可用『花香』、『果香』來形容不同的香味。」
至於味覺就更加容易,常用的有甜酸苦辣;而以「滾燙燙」、「熱辣辣」等詞來描寫盆菜的觸感則最為貼切。
另外,小作家也嘗試用五感法形容喜歡的食物,有的形容巨峰提子味乳酪,「有種水果甜香,略帶濕漉漉的觸感,味道清甜香滑,吃到最後一口時刮杯底發出『嚓嚓』聲。」唐希文認為:「小作家將進食時的情境也能夠表達出來,五感的形容都非常好。」;另一位小作家形容日本長腳蟹,「橙略帶白色的蟹殼很堅硬,雪白帶有絲絲橙色的蟹肉,嗅起來陣陣的海洋鹹味,蟹肉柔軟。」唐希文也甚為讚賞,她表示:「形容得很完整,由外形到裏面的蟹肉,令人有垂涎欲滴的感覺。」
食物背後喻意深 透視社會人生
小作家掌握用五官形容食物後,下一步便可嘗試運用修辭手法,以物喻人,將食物比喻人物事或情感,反映個人的感情,甚至是對社會的意義。
唐希文透過也斯的《給苦瓜的頌詩》教導小作家:「『柔軟鮮明的事物』比喻老人家外表滄桑,內裏溫柔,看透世情。他們見識經歷多,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而詩中『把苦澀藏在心中』不輕易向別人傾吐自己的經歷,將苦瓜比喻成熟對社會有貢獻且有智慧的老人。」
接著,唐希文跟小作家分享食物詩《白粥》。「白粥跟材料的配搭,主角是照顧者,描寫人情味。另一方面,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表面寫粥,描寫人及中華文化。」最後,她以《香港盆菜》教導小作家透過食物寫出人情、社會,甚至是香港文化或歷史。
開啟五感 探尋自然寫作的美學
每次到訪香港迪士尼樂園,小朋友都會沉醉在一個有如童話故事的夢幻國度之中,不過原來這裏除了驚險的冒險旅程之外,還有另一個值得我們細心探索的玩樂角度。「小作家培訓計劃」經常舉辦多元化的流動教室活動,讓小作家們有豐富的戶外體驗。熱愛大自然的知名作家兼畫家葉曉文,早前就帶領一班高小同學參加香港迪士尼樂園舉辦的「迪士尼青少年奇妙學習系列」之環境教育體驗行,增進對大自然的欣賞及認識,繼而分享自然書寫的靈感和寫作心得;之後在自然生態導賞員的帶領下,小作家們細心觀察樂園內的獨特自然生態,體驗了一次與別不同的香港迪士尼樂園之旅。
若大家有留意本地文壇動態,相信對葉曉文的名字絕不陌生。這位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曾獲得青年文學獎小說公開組冠軍的年輕作家,尤其擅長於自然書寫。近年她更專注於與植物相關的文字及繪畫工作,作品散見於報章及雜誌。
葉曉文於2016年出版的圖文著作《尋花2-香港原生植物手札》,是她花了一年時間,走遍香港山林,將本地原生花卉植物記錄在案,並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於讀者眼前。她堅持用人手一筆一畫作真實記錄。此書出版後即大獲好評。翌年她再向高難度挑戰,遍尋全港郊野,完成了動物相關著作《尋牠-香港野外動物手札》,優美的文字配上生動可愛的動物插圖,不但令讀者愛不釋手,同時亦提升了公眾對生態保育的關注。
將親身觀察化成文字記錄
是次活動由香港迪士尼樂園的自然生態導賞員帶領。小作家們穿梭多個主題園區,認識樂園內種植的各種樹木以及棲息其中的雀鳥和昆蟲。此外,導賞員透過互動遊戲的形式說明樂園日常營運中如何融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讓小作家們明白園方如何以實際行動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為可持續發展盡一分力。
▲酷愛大自然的葉曉文分享她對自然寫作的心得,她建議同學先學習細心觀察,掌握對自然環境作客觀描述的技術,然後再嘗試加入主觀情感。
導賞行程完結後,一班小作家便在葉曉文的指導下,嘗試將他們剛才所觀察到的自然生態環境,以文字描述的方式寫下來。部分同學早已將導賞路線上出現過的不同動物及植物一一捕捉於鏡頭之下,並且將名字及特性作詳細記錄。
例如導賞員特意介紹的山欖科植物星果樹,其樹冠外形不規則,葉片則呈橢圓形,前端突尖,葉背及嫩枝披上金褐色兼富有光澤的毛茸,部分樹枝上更開了淡黃色的冠鐘形小花。導賞員解釋,此樹在夏季開花後還會結出果實,其外形像一個小蘋果,顏色則呈暗紫色,切開後果心呈星形,星果樹的名稱亦由此而來。
另一種遍植於樂園內的是外形突出的細葉榕,它亦是香港最常見的本地喬木之一。同學們留意到它的樹冠十分濃密,而且有許多從樹枝下側及主幹表面長出的氣根,形狀像髮絲一樣。葉曉文解釋:「當這些氣根接觸土壤後,便會長粗並呈木質化,用以支撐樹幹和樹冠的重量。位於元朗錦田的樹屋,就是由一棵細葉榕依附在一間相傳建於明朝的磚屋生長,經過數百年兩者融為一體而成。」導賞員亦補充,細葉榕會於夏秋季間長出外形渾圓的無花果,成熟時果實會掉在地上,成為各種雀鳥的美味大餐。
▲餐廳忽然傳來熱鬧響亮的鳥聲?原來幾隻樹麻雀趁沒有人注意之時悄悄地佔據了餐桌一隅,難道這是牠們的流動教室?
童話世界中的鳥語花香
樹木的果實是雀鳥的重要食物來源,偌大的樹冠亦是牠們棲息和繁殖的安樂窩。在這次行程中,小作家們觀賞到不少長駐樂園中的留鳥,包括樹麻雀、珠頸斑鳩、白頭鵯和紅耳鵯等。這些平日習慣與樂園訪客「朝夕相對」的鳥兒,有時更會飛近小作家們的身邊停留結集,發出亮麗的叫聲,或者趁沒有人察覺的時候,啄食地上遺下的雜糧。眼明手快的小作家們,當然亦不放過這些近距離拍攝野生動物生態的寶貴機會。不少小作家坦言,儘管以往曾不止一次到訪香港迪士尼樂園,但都沒有留意,原來樂園除了童話和歷險元素之外,還有如此優美和多樣性的自然生態。
着重細心觀察 加入主觀情感
說到自然描寫的寫作心得,葉曉文認為最重要的是懂得運用不同的感官,例如用眼睛仔細查看植物各個部位的特徵,包括顏色、外形、大小、紋理等。部分植物的花朵和果實, 以至樹葉和樹皮,還會發出獨特的香氣,不難以嗅覺識別。另外,在不損毀植物的大前提下,亦可用手去觸摸植物的表面,例如粗糙的樹幹和柔滑的樹葉,就帶來大相逕庭的觸感。
▲「迪士尼環境教育體驗行」特設活動教學環節,帶領同學探討減少製造廢物、珍惜水資源及能源等可持續發展議題。
葉曉文還教導小作家們如何在進行自然寫作時大膽地加入個人聯想,即在客觀描述之外加入主觀情感,為文字創作帶來另一種效果。她說:「例如細葉榕以生長快、適應力強而見稱,經過一段時間,甚至可將附近環境的建築物侵佔吞沒。大家可發揮無窮想像和創意,為這種獨特的植物特性賦予情感投射。」
▲葉曉文 自然畫家及作家
有同學覺得細葉榕好像一個擁有驚人意志的生命鬥士,每天都在為活下去而拚命;有同學則認為它更像一個軍隊的將令,在嚴峻的環境下奮勇抗戰,保衛家園。相信各位小作家都在今次流動教室活動當中,學到許多關於自然描寫的要旨。香港迪士尼樂園青少年教育項目拓展經理吳韻琴亦表示,很高興這次環境教育體驗行讓同學們親身觀察自然,在學習旅程中一邊提升對環境、人與物的觸覺,一邊培養閱讀及寫作的技巧,機會難能可貴。
小作家心聲
袁浠翹
聖保祿天主教小學 小六
❝這次活動加深了我對保育大自然的關注,我會嘗試透過文字創作,傳達保護自然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希望大家都愛惜我們所居住的地球!❞
姚悅生
香港真光中學(小學部) 小六
❝十分感謝葉作家的分享,教我們如何運用五官與大自然溝通,細心觀察身邊的自然環境。我幾乎每星期都會跟爸爸媽媽到郊外遠足,這次活動中學到的自然描寫技巧,日後一定能大派用場!❞
活化後的舊牛奶公司倉庫 參觀藝穗會 學習劇場創作技巧
在中環鬧市裏,一幢樓高三層、紅白磚牆的舊建築格外醒目,它曾經是舊牛奶公司的倉庫,現已活化成當代藝術空間—藝穗會,場地設有賽馬會劇場、地下劇場、畫廊、咖啡室及酒吧等表演場地。今次「流動教室」邀請藝穗會助理節目經理梁嘉詠(Offy)帶大家一同參觀藝穗會,途中巧遇穿越時空的孖生姊妹「牛奶妹」及「皮草姐」,引發許多趣事;而編劇林珍真亦教大家利用舞台設計,豐富創作的內容。
早在1892年,舊牛奶公司倉庫於中環下亞厘畢道落成,直至1970年代遷出。該倉庫採用安妮女王復興式建築風格(Queen Anne Revival),現已被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建築物丟空十多年後,及至1983年,藝穗會進駐這個殘舊地方,經過多次復修及改造,變成一個多元化的藝術空間。(撰文:陳慶賢)
http://video3.mingpao.com/202105/BUS20210506_01.mp4
儲存皮草地方 化身黑盒劇場
小作家參觀藝穗會時, 分別遇上穿越時空而至的孖生姊妹——「牛奶妹」及「皮草姐」,前者來此尋找「增高牛奶」;後者想找「黃金皮草」,都是與建築物前身——舊牛奶公司倉庫有關。以前外國人聚居於中環及半山區,由於天氣潮濕,舊牛奶公司倉庫便劃出一個儲存皮草的地方,(現在已經改建為賽馬會劇場),劇場仍保留舊時掛起皮草的黑色掛勾。
賽馬會劇場由古蹟改建而成,有歷史限制,規模不能跟大劇院相比,故採用「黑盒劇場」模式,沒有固定燈光、舞台,甚至觀眾席也可以隨意擺放。劇場亦保留舊牛奶公司倉庫時期的三個大窗和外框,這些建築特色深受劇作家喜愛,甚至將它們納入舞台布置。
全港首間超級市場 搖身一變成拉闊音樂場地
一行人轉移到「奶庫」,以往是售賣凍肉及奶製品的地方。1916年,「奶庫」更成為香港第一間超級市場,設有櫃位專門售賣剛剛加工完成的肉類及奶製品。Offy表示:「在保育方面,我們希望做到新舊並存效果,所以請建築師、建築顧問修補七彩繽紛的瓷磚、保留天花吊扇等。『奶庫』現時主要是舉辦拉闊音樂的表演場地,可以進行不同種類的音樂會和表演,有流行樂隊、Jazz、古典音樂等表演,場館內同時供應餐飲,觀眾可以一邊品嚐美食,一邊欣賞音樂。」
挖深地下約1.4米 改建地下劇場
活化地方不只於此,昔日加工肉類及奶製品的地方,亦改造成可以容納70至120位觀眾的地下劇場,視乎劇場設計,場地可舉辦戲劇、音樂會、分享會等活動。「以前為了以低溫來保存牛肉及奶類製品,這個地方設計成樓底矮、地板高的地方;但是改造這個空間成劇場時,我們將地下挖深約1.4米,並且加鋪彈弓地板,以保護演員及舞蹈員演出時不受勞損。」
最近藝穗會亦作了一些新嘗試,例如舉辦一些體驗劇場演出,將整個表演空間轉化,「觀眾不必坐在觀眾席上看表演,而是遊走在幾個劇場及藝術空間,欣賞不同的演出。」除了以上介紹的地方,藝穗會還有許多地方保留了歷史遺跡,例如由冰庫改建成酒吧、停車場改建的畫廊等,留待一眾小作家自行發掘,找出劇本創作的靈感吧!
自由編排觀眾席 拉近彼此距離
相對大型劇院冠冕堂皇的舞台、燈光布置,黑盒劇場的設計便簡單得多,但是在創作上卻有很大發揮空間。黑盒劇場極具彈性,舞台面積及觀眾席可切合節目需要而作出改動。是一個細的空間,沒有固定模式、著重靈活舞台設計的劇場。舞台多數是四向形式,觀眾可從不同角度欣賞戲劇。林珍真表示:「在這種自由設定下,演員與觀眾的距離非常接近;有些演出甚至是大家坐在一起,製造親密的感覺,彼此成為朋友。許多創作者都喜歡黑盒劇場的模式,可以跟觀眾一起流淚、一起笑、一起驚訝,共同經歷情感起跌的獨特性。」
如果小作家想寫一個適合黑盒劇場演出的劇本,不妨先思考兩個問題,「首先,我們要考慮將觀眾放在哪些位置欣賞演出,例如整個舞台側旁、一起圍成圓圈、分別散落於劇場四角,或者只能見到演員背影的地方,劇本完全由創作人決定。其次是設定觀眾與演員的距離,想他們近距離欣賞,或配置到較遠的地方,都是考慮因素之一。」
善用燈光、聲音、布景 融入劇作演出
「劇院空間較大,所以需要很多舞台燈;而黑盒劇場細小得多,有時只需一盞地燈便足夠。小作家寫劇本時,可以想像一下故事場景需要怎樣的燈光設計,或者只用幾支蠟燭燈光,便能令劇本更加豐富及立體。」
聲音亦是另一個重要元素,藝穗會地下劇場有一個細小窗戶,常聽到街外人聲、車聲,「創作者也要留意這些聲音,啓發撰寫劇本靈感,例如『牛奶妹』及『皮草姐』身處充滿牛隻的年代,到現今中環街道上醉酒漢的叫駡聲,交代時空穿越的背景;或者寫《安妮日記》劇本,講述主角長期匿藏在地下室裏,場外街道的聲音也可以寫入劇本,成為想像空間。」
除了燈光及聲音外,小作家還可以將布景與場景融合,藝穗會黑盒劇場保留的三個大窗和外框便是好例子,「幾隻大窗和外框帶有傳統建築風格,編劇不需再花心思設計場景,演員借此來配合演出,令觀眾有置身其中的感覺;而地下劇場亦保留了許多破舊牆壁,令人聯想到監獄、密室及秘道。林珍真也建議,小作家創作劇本前,可以去演出場地逛逛,留意這些空間的燈光、聲音及布景,以便找尋創意及靈感。」
明訂寫作重點 有助組織靈感
相信參觀藝穗會後,小作家有很多創作靈感,如何將它們組織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劇本,或者令文章架構更加紮實?林珍真教大家明確訂立寫作重點, 包括時間、人物( 角色)、問題、角色動機等元素。「故事發生的時間,炎夏或落雪的季節會有不同場景;而故事出現的人物,只有「牛奶妹」及「皮草姐」兩姊妹;或增至60位小作家一起參與,劇情考慮也大有分別。」
「大家參觀藝穗會後對哪些地方特別有興趣?例如賽馬會劇場、奶庫、冰庫、地下劇場、畫廊等,在這裏找出最有感覺的地方,作為故事發生的地點吧!同時,紮實的劇本一定有發生的事情,例如家庭糾紛、情侶分手,甚至是緊張刺激的謀殺案;亦要交代角色心中的動機,例如關係疏離、爭執的原因。」
小作家心聲
金文泰中學 中二 丘裕康
雖然沒接觸過舞台劇本創作,但原來創作時要留意許多細節,這對寫作上有一定的幫助,如寫人物角色時,可多加注意出場或走位的情節, 令文章變得生動有趣。這啟發了我很想加入學校的話劇組,編寫劇本。
聖芳濟書院 中一 宋志城
平日書寫抒情文、記敍文等文體,沒想到還有其他文體,完全跳出箇有寫作的框架。今次導師指導的舞台劇本是全新嘗試,令我更加熱愛寫作,及提升我對寫作的運用;期望日後能寫出動人的劇本。
觀察茶餐廳文化 融入寫作題材
在香港,茶餐廳隨處可見,蛋撻、菠蘿油及餐蛋麵,是許多人每日必點的美食。從早期的冰室、大牌檔,到今天的茶餐廳,都與香港中西合璧、多元多樣及追求效率的特色相似。今次流動教室採訪了茶餐廳資深顧客Elly及餐廚大廚小凌,介紹茶餐廳美食、專用詞語,以及……
漫遊尖沙咀古蹟 從建築物連結生活感受
在繁華的尖沙咀,原來保留了許多珍貴古蹟,例如屹立在海旁的鐘樓、儼如小堡壘的前水警總部、保留維多利亞式建築風格的香港天文台等。小作家遊歷過這些建築物嗎?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嗎?作家李寶瑜(寶兒)表示:「只要將生活經歷、感受連結起來,古蹟也可以成為很好的寫作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