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眼睛》
講者:唐希文
推薦作品:夏曼‧藍波安《天空的眼睛》
上載日期:2017年06月28日
簡介:主角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捕魚高手夏本‧巫瑪藍姆,少年時期開始踏入海洋世界,多次與大魚交手,年長後在島上與孫子一起生活,已經好多年沒釣到大魚,冥冥之中好像暗示了即將來臨的噩耗,然後發現遠到台灣工作的女兒死訊。因為女兒的死亡,回顧自己的大半生,一直只自私地對著大海、沒日沒夜地抓魚,沒有努力賺錢,也沒想過帶家人離開,完全與世隔絕,過著清貧簡單的生活。 女兒想脫貧,希望上大學、出來做教師,但因要照顧弟妹、工作養家而被逼放棄夢想,好不容易離家出走、重過新生,後來更因未婚夫遇車禍而成為單親媽媽。父親了解海洋,卻從沒有了解過女兒的人生,直至她過勞至死,才明白她真正的夢想。而她留下來的小孫子,就成為兩父女之間的牽絆,陪伴這名老人繼續與海過日子 本書雖屬小說,卻包含一切關於文化、海洋、宗教、死亡與愛的反思,小島上的族人遇到的外來的文化衝擊,到底應堅守傳統還是面對現實?對他們來說,人生除了大海、抓魚外,還有甚麼可能性?而當原住民文化逐漸被遺忘,在這個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世界,如何繼續前進之餘,同時保持一顆初心?
《愛德華的神奇旅行》
講者:路邊攤
推薦作品:凱特.狄卡密歐《愛德華的神奇旅行》
上載日期:2017年07月30日
簡介:故事一開始,陶瓷兔仔愛德華非常高傲自大,在他那空洞的陶瓷軀體內並沒有「心」,亦沒有「愛」。有一日,小主人比琳艾帶著愛德華出海,因意外愛德華跌入又深又暗的海底,愛德華開始到處流浪,每到一個地方都會遇到不同的人,走進別人的生命故事,體會他們的感受,愛在他的心中慢慢成長。在過程中他明白了愛是不求回報、無條件付出的。
書中尾段有一句這樣的話:「如果你一點都不想愛人和被愛,你的生命旅程就毫無義意。」愛是人生旅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部份,我們要學習如何去愛人,也要懂得如何被愛,生命才會變得完整及有意義。
《最早的記憶》
講者:劉偉成
推薦作品:柳田邦男 伊勢英子《最早的記憶》
上載日期:2016年08月25日
簡介:與其說這是書介,不如說我是在介紹一位繪本作家,和一種讀法。在寫作上有所謂「隱括」的手法,就是在作品中運用典故,但讀者不知道典故不打緊,無礙閱讀,但知道了卻可以領悟更多含藴。要打開深層次的理解,我們或需一條鑰匙,接着為大家介紹的就是一本鑰匙書,叫《最早的記憶》,由兩位作者合著。
書的內容,顧名思義,就是關於某種感悟,兩位作者各自表述相關的「最早的記憶」,例如「悲傷」,伊勢英子憶述最早的記憶是看着爸爸的背影日漸沈默和孤單——爸爸患病後,不斷獨自作畫以排遣寂寞;臨終前,爸爸向作者要求一件紅色毛衣,最後爸爸就穿着這件毛衣躺在棺槨中。伊勢英子寫道,爸爸去世三年,始能從他的背影中解脫出來。看完這篇文章,你大概明白為何伊勢英子筆下的父輩形象,如在《書的手藝人》和《大提琴與樹》等繪本中,都顯得孤獨而專注,總是很平和地在灌溉年幼的心靈,這對現在的「怪獸家長」無疑是相當真切的勸喻。當然你沒有看過《最早的記憶》不影響你欣賞她的繪本,看過了便會有更深的感通。
而在「存在的理由」中,作者談及她第一次感到自身的實存,就是在快要交稿前,往往會對自己的作品諸多挑剔,於是試過將之統統破壞,大幅修改或重畫,作者說:「明知畫作中有別人的影子,卻佯裝不知,最後崩解的會是自己」,又說「我相信,全白的我,將會有新的邂逅及無限的可能。」知道這樣的信息後再去翻《畫之旅》這繪本,便會有更大的領悟:封面畫的不就是梵谷的向日葵房間嗎?作者推門進來時顯得垂頭喪氣,因為他知道自己正活在前人的影子下,無法擺脫。但在文章最後伊勢英子寫道:「好大一片白色,它期待眼睛和手留下新的記憶。」原來這繪本就是作者建立自我形象的心路歷程。存在主義的大前提是人是給投擲到現在的光景中,彷彿只能無奈地接受和努力適應,但在《畫之旅》中,最後一頁是主角自己勇敢走入畫紙中,成為一道風景。
現在就讓我以伊勢英子的繪本《最初的質問》來呼應《最早的記憶》的內容吧。繪本全部都是設問,起初問的是:「今天,你抬頭仰望過天空了嗎?天空是遠還是近?」「對你來說,美好的一天是怎樣的一天呢?『謝謝』這句話,你今天說過了嗎?」最後她問:「靜心閉上眼,你可以看見甚麼?」;「提問與回答,對現在的你來說,需要的是哪項?」;「在你心中,是否存着一心一意想要去做的事?」;「對你而言,或者是對你所不認識的人們,以及不認識你的人們而言,所謂的『幸福』是甚麼?」
如果你明白作這些撫心自問的原委和心情,你的人生將會出現豁然開朗的景色。
《當好學生遇上好老師》
講者:甄沃奇
推薦作品:《當好學生遇上好老師》阿濃
上載日期:2018年07月06日
簡介:提起老師,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怎麼樣的形象呢?一位文質彬彬、不苟言笑的學者?還是幽默風趣、侃侃而談的老朋友?傳統中國社會裏,教師有着崇高的地位,被視為最受人尊敬的職業。作者阿濃通過這本書道出中國歷史上師生之間的許多有趣故事,希望同學能從中學習師生和諧相處之道,與你的老師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
《名偵探的守則》
講者:唐希文
推薦作品:東野圭吾《名偵探的守則》
上載日期:2016年05月06日
簡介:日本推理大師東野圭吾的作品涉及懸疑、科幻、社會、醫學等多個領域,擅長以縝密細緻的佈局吸引讀者,其中「伽利略系列」更被拍成電影及電視劇。他的短篇推理小說集《名偵探的守則》由十二宗獨立的兇案組成,以密室殺人、死亡密碼、暴風雪山莊、消失的兇器、不在場證明等為人熟悉的詭計為題。
此書跟東野一貫沉重、嚴肅的風格有別,內容揉合了惡搞與諷刺成分,娛樂元素十分豐富。身為主角的偵探天下一自稱頭腦聰明、博學多才,但查案時常常擺烏龍,加上經常跟他針鋒相對、個性糊塗的警部大河原,兩人每次碰頭都會胡亂推理,又對兇案多翻抱怨,令破案之路變得莫名其妙,卻又妙趣橫生。
東野其中一個嘲諷的主題,是經常在偵探小說出現的「密室宣言」。當天下一要解說密室真相時,案中相關的人幾乎走得一個都不剩,無人關心謎底。另一個「孤立宅邸的理由」,則反問兇手為何要大花時間金錢,營造「暴風雪山莊」這類與世隔絕、容易讓人抓包的殺人舞台,倒不如直接僱用殺手更方便快捷。
作者利用這些常見的殺人案元素,揶揄那些死守本格推理、一成不變的傳統偵探小說作家,以及盲目擁戴這種寫作方法、不願接受新事物的頑固讀者。當然,這些經典的橋段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東野便以它們為基礎,採用全新的視角進行演繹,並加以批判。這種破格的寫作手法值得同學們多加學習,將可令故事充滿了不可預知的「意外性」,有助展開創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