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大爆發 五感探索 由食出發 精煉創作 從微入門
作家是一門非常講求觀察力的職業,他們假若欠缺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力,寫作時很容易因為缺乏靈感而陷入瓶頸。著名作家蒲葦及蕭欣浩早前獲邀擔任小作家計劃的培訓班導師,分別向小作家們分享從生活細節取材的竅門,以及教授別開生面的寫作文體,讓小作家們大開眼界。
一次品嚐美食的經歷,可會勾起小作家的深刻回憶?作家蕭欣浩以飲食為主題,分享運用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來寫作,能夠更加生動、細膩地描繪事物。小作家也可以透過描寫食物,引發更多寫作聯想,例如懷緬與家人分享美食、難忘的旅行經歷,達到借事抒情的效果。
五感立體呈現美食面貌
在日常生活中,飲食與我們的關係最密切,也是順手拈來的寫作題材。蕭欣浩表示:「味道是一種很抽象的感覺,小作家可以利用五感,更加形象化地表達食物的味道及面貌。」他以英國美食作家Nigel Slater的著作《吐司》,解釋如何巧妙地使用五感來描寫美食,例如吐司、果凍等。
Nigel Slater運用了視覺、嗅覺及觸覺,將平日吃早餐時常見的吐司(多士)活現眼前,「我的母親懊惱地皺着眉頭,把一片吐司烤焦的部分刮到窗外…」(視覺)、「事實上,我懷疑她這輩子沒有一天不使廚房充滿嗆鼻的焦吐司味。」(嗅覺)、「一旦那帶點鹹味的溫熱奶油接觸到你的舌尖,你立刻為之神魂顛倒,聽任他們擺佈。」(味覺及觸覺)。
他在另一文章裏,更用了聽覺來描寫果凍,「…世上只有一種真正不可或缺的果凍,就是當你用湯匙挖進它的深處時,會發出『噗』的一聲那種…把兩小包果凍粉放入水中,這樣你就能做出放響屁的果凍。」
借事抒情 飲食與人的關係
小作家也可以透過描寫食物,帶出對不同人物、事情的回憶,抒發內心的情懷,「飲食可以引發許多創作上的聯想,除了食物本身外,煮食的過程、期間出現的人物及場景及品嚐美食的感覺,都可以成為豐富的寫作靈感。就像Nigel Slater寫《吐司》時,便同時表達了與母親的關係,其中一段『你不可能不愛為你烤吐司的人。當你的牙齒穿透烤過後的吐司粗糙的表面,進入底下鬆軟的白麵包時, 這些人的所有缺點,包括逼你穿短褲去上學這種天大的缺點,立刻變得無足輕重。』從這段進食吐司的過程,作者自然流露了與母親相處的真感情。」
以飲食帶出地道文化
除了帶出人物感情外,飲食也可以表達不同地方的文化,「台灣一位作家寫的《涼茶舖》,便寫出香港的特色,『…今年又踫上全球一百四十年最熱的夏天…趁着還有奄奄一息,趕緊搭船進城,去上環的涼茶舖喝碗救命水。』作者不單寫出香港的炎夏、特色的涼茶舖,還生動地以『救命水』來形容涼茶的消暑作用。」
小作家心聲
李蘊琦 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 小五
“「我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希望改進自己的寫作技巧。今次活動很有趣,原來五感也可以用來寫作。我也有一些下廚經驗,希望寫一篇關於製作蕃茄炒蛋、班戟的文章。」”
陳睿姿 天主教明德學校 小五
“「活動中最深刻是蕭博士分享有關果涷的文章。在味道以外,聲音也是一種描寫食物的方式,用「響屁」來形容刮開果凍的聲音十分生動、貼切。另外,我也學到通過食物來刻劃感情,藉此拉近人與人的關係。」”
步入生活步伐快速的時代,小說文體的篇幅也不斷改短,在長、中、短篇小說外,近來更出現了微型小說,在短至一千字內帶出故事,更加考驗作家的功力。作家蒲葦歸納創作微型小說的七大要訣,讓小作家深入淺出地掌握箇中技巧。
四一三不
微型小說的篇幅較短,更加注重寫作技巧,作家必須快速吸引讀者追看下去。蒲葦引用小說家陳葒(陳校長)《微型小說和語文教學》中「四一三不」,作為創作微型小說的注意事項,「四一是指『一千字』、『一時段』、『一場景』、『一件事』,簡而言之要集中情節,免得故事流於走馬看花,不能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三不』是指不是散文、不是詩歌、不是故事大綱,提醒作家的創作不要偏離微型小說文體。」
許多人容易將散文及微型小說混淆,蒲葦解釋:「與散文作比較,微型小說更著重故事佈局,也會加插人物對白,令情節更加生動,或者製造高潮爆發點。」
不作無謂情節安排
如何運用短小的篇幅,寫出引人入勝的故事?香港小說家董啟章便在專欄中分享過「契訶夫的槍」(Chekhov’s gun)的寫作理論,大意是「如果在故事的開頭,在房間的牆上掛着一把槍,在故事的後面這把槍一定要發射。」蒲葦指出:「在這理論中,其實『槍』只是一個代號,真正的意思是指『不作無謂的安排和描繪』,在作品出現的事物要符合讀者或觀眾的預期。」上述理論還有其他要點,例如:「藝術不應該解決問題,它只應該提出問題」、「不要說教」,為讀者預留更大思考空間;而「忠實地描繪人生」、「不要?造你沒有經驗過的痛苦」,均有助更真實地刻劃故事情節。
巧設懸念 加強追看性
即使篇幅有限,作家也可以運用各種技巧,例如設計一些懸念,加強微型小說的追看性及趣味。香港著名小說家劉以鬯的《打錯了》便是一經典示範,「整個短篇由兩段結構相似的文字組成,分別只是一個打錯電話的橋段,故事主角的結局已經有生死變化。作者透過看似重覆的文字,當中只有微細的文字改動,便寫出『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對比結果,在讀者腦海裏製造震撼衝擊。」
另一篇由小作家大使陳欣豫創作的《羅生門》,亦是善於巧設懸念的作品。作者設計了富翁、窮學生及書包三個角色,從不同的角色的自述,拼貼了富翁跳傘失事的真相。「小作家創作時,也不宜平鋪直敘,不妨加入倒序、插序,或製造一些誤會情節,均可加強小說的趣味。」
小作家心聲
葉凱瑩 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 中五
“「活動加強了我對微型小說的認識。蒲葦老師解答了我對散文及微型小說的疑問,散文較重描寫、抒情;而微型小說則重視情節的帶動。我亦對劉以鬯《打錯了》的深象很深,作者巧妙微細的改動,為故事帶來大變化。」”
黃秀怡 嘉諾撒聖家書院 中五
“「蒲葦老師在活動上分享了許多有趣的例子,例如林夕填詞的《她成功了他沒有》,簡短歌詞寫出了精彩故事;而陳欣豫的《羅生門》,亦有懸疑推理小說的味道。另外,我也十分認同「不要揑造你沒有經驗過的痛苦」這一點,可能令小說情節更加紮實。”
關夢南:寫詩宜從生活觀察出發
對於中學生,詩是其中一種較為困難的文體。除了因為在學校比較少接觸外,詩中講求的意境亦是同學難以掌握的課題。於小作家培訓班中,本港著名詩人關夢南與一眾小作家分享大家都想知道的「寫詩的秘密」,讓同學嘗試以生活題材即席寫詩。
關夢南認為,不少人都誤以為寫詩一定要用上許多古典、華麗的辭藻,可是事實卻剛剛相反。他說:「我們寫詩,不應該用古典詩的表現方式,亦不應拘泥於營造文縐縐的感覺。因為那時代的東西已不存在於現在的世界。所以我們應從生活出發,以日常生活取材,並以簡潔的生活語言書寫。所以,對初學者來說,寫詩首先必須學會細心觀察生活。」
一首好詩需要以具體地呈現抽象的意境。可是,用簡潔的語言書寫並不代表需要把事情寫得清楚,而是要讓讀者有充份的想像空間。關夢南指出:「好的作品需要運用奇特的比喻和想像,帶有矇矓感,千萬不要將所有事情都刻劃得清清楚楚。詩不像散文,寫得太多會給人畫蛇添足的感覺。」最後,好詩還要有情味,作者應在詩中表達個人感受,寄懷能觸動人心的感情。關夢南先後提出幾首詩作為例子,請在座同學分析它們的優劣,從而讓他們明白寫詩的要訣。
經過一輪深入淺出的講授後,關夢南邀請同學即場體驗寫詩的樂趣。首先,同學各自用一張白紙摺成紙飛機,然後將它擲出,讓它自由飛行,並就玩紙飛機這個體驗寫一首詩。
摺玩紙飛機的動作看似簡單,而且每個人大都試過這個小玩意,可是各人對此玩意卻各有感受,且有點出人意表。從收回來的詩作可見,小作家玩紙飛機的着眼點以及在詩中寄懷的情感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則事件,各人的聯想亦各有不同,這正正賦與了詩的想像空間。
細味古文領略古人智慧 細閱圖書培養共讀興趣
古文總是予人一種艱澀難明的感覺;而故事書則予人一種天真瀾漫的印象,身為一個作家,閱讀時必須涉獵不同的題材與文體,才能豐富創作視野。兒童讀物作家菜姨姨及方舒眉早前就為「小作家培訓計劃」培訓班擔任導師,跟小作家們大談創作兒童書籍的心得,透過加入古文或插畫等元素,為作品增添色彩。
「三顧草蘆」、「魚與熊掌」及「完壁歸趙」等成語,背後都有精彩的故事。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值得小作家好好學習。作家方舒眉以「細看古與今:趣味學古文」,講解在精鍊的文字背後古人的生活智慧及思想,讓小作家領略閱讀古文的樂趣。
成語故事 充滿智慧
不少人認為古文內容艱深難解。方舒眉卻認為,其實古文裏有許多成語、詩詞名句,簡易得來亦蘊含充滿智慧的故事,她嘗試從淺入深,列舉了幾個例子,如「撲朔迷離」、「青出於藍」、「完璧歸趙」等。「『撲朔迷離』出自《木蘭辭》:「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由雌雄兔子的特徵,引伸到事物錯綜複雜,難以明瞭真相的意思;『完璧歸趙』的典故,則是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戰國時代趙國藺相如奉命攜帶國寶和氏璧出使秦國,雖受到秦王威脅仍安然而返的故事,現在這成語可以表達物歸原主的意思。」
方舒眉表示:「利用這些四字成語,以精鍊的文字便能表達豐富的意思,小作家可以多學習這些成語,對提升寫作能力有很大幫助。」
古文題材多樣
中國古文的題材也很多樣化,有人描寫美麗的景色;有人表達自己的志向,亦有人用來抒發懷才不遇的心情。其中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中,開首四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便用了簡潔的文字,將明月、松樹及山澗等景色寫得躍然紙上。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除了描繪岳陽樓的景色外,亦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表達了自己的志向,成為流傳至今的名句;作家蘇軾雖然被貶官,但是他仍然保持樂觀精神,在《和子由澠池懷舊》一詩中「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短短幾句,既表達瀟灑氣慨,亦勉勵弟弟不要放棄,要努力實展抱負。
古文亦可用作發表議論。方舒眉特別介紹清代文學家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一文,「這篇文章探討求學問上,究竟是天資還是勤力較為重要。作者以『聖人之道,卒于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短短幾句,指出孔子的學問,最終由不甚聰敏的弟子曾參流傳下來,作為他重視勤學的論證。」
現代散文 秉承簡潔文字
即使到了現代,古文的特色仍然影響?現代作家,方舒眉創作《城市之書》,內有多篇散文記錄了她對遊歷不同城市的回憶。「寫這本書時,我也運用了古文帶給我們的智慧及技巧,用精鍊、簡潔的文字,記下不同城市的風光。其中一篇寫布達佩斯之旅,我用短小的篇幅,記下多瑙河、大橋美景,以及整個城市的浪漫氣色。」
另一位作家譚寶碩的《石頭記》,同樣用優美的文字,寫下一次在玉器市場買石頭的經歷,「他以『石上無紋,天上無雲。』一句,由石頭的裂痕,寫出中華文化的『殘缺美』。」
小作家心聲
李欣婷 香港嘉諾撒學校 小六
“今次工作坊引起了我對閱讀古文的興趣,原來我們平日常用的金句,例如『不遠千里而來』,便是來自古文。今後我會主動讀一些古文,例如諸葛亮的《出師表》及孔子的《論語》。”
歐澄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 小五
“我以往接觸的詩詞不算多,今次學到許多成語故事,背後有精彩的歷史典故。古文的詩詞名句,不單傳承中國文化,我也希望學習及運用它們,來提升自己的寫作技巧。”
許多小作家都愛聽家長或老師講故事,原來當中也有不少技巧,可以運用在寫作上。故事媽媽「菜姨姨」便在小作家工作坊上親身示範,並演繹講圖畫書及文字書的技巧,鼓勵小作家與家人一起親子共讀,分享故事帶出的智慧。
注意圖畫變化 配合文字 盡情發揮
小作家講故事時,可先注意圖書的種類,例如是圖畫書還是文字書,再用適合的方法來講故事。「菜姨姨」說:「講故事時,圖書的封面非常重要,直接帶出故事的主題。以我的創作《害羞的芋頭》為例,封面用簡單線條畫出捲縮的芋頭,小作家只要仔細觀察這個封面,便能掌握她害羞、欠缺自信的性格。」
圖畫書以插畫為主,講故事者應該從多幅生動的圖畫,感受角色的情緒變化,例如喜、怒、哀、樂的情感。「小作家也可以配合圖畫書的文字,盡情發揮想像力,令故事主角的性格更加突出。在《害羞的芋頭》一書中,便有寫道:『她希望別人了解自己;她很想,很想改變自己,可以把內心想說的話說出來。』進一步補充了芋頭害羞的性格。」
抑揚頓挫 演繹文字故事
至於文字書,主要靠朗讀來演繹故事,「菜姨姨」親自演繹「刻舟求劍」的寓言故事。這則寓言故事出自《呂氏春秋》一書,闡述國君治國的道理,他認為國君治國應要符合時宜,明白世事在變,若一味沿襲舊法而不知改革,那麼就無法治國。後來這典故就被濃縮成「刻舟求劍」這一句成語,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的人。
「整篇文字故事,一字一句都由講者讀出來,假如平鋪直敘的話,聽眾難免會感到沉悶。因此,演繹文字故事時,要注意抑揚頓挫,這種講故事手法與朗讀有所不同,要憑節奏來吸引聽眾,關鍵是掌握句與句之間的頓。講者也要留心每一段文字,說到歡喜的事情時,要配合快樂的語調,帶出相應的情感。同時,講者也可以多花心思,將故事內容變得更加口語化,就像平日跟朋友交談一樣,令聽眾更加容易將故事記入心裏。」
寓言故事往往內含哲理,小作家與家人、朋友分享故事後,不妨一起思考當中的意義,「例如講完『刻舟求劍』的故事,大家可以討論一下『這位楚國人刻舟求劍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這位楚國人找不到他的劍?』、『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啟示?』等問題。小作家在這些互動討論過程,不單學習到人生智慧,亦有助發掘出更多創作靈感,對日後寫作有很大幫助。」
從生活喜好入手 發掘創作靈感
除了愛講故事外,「菜姨姨」也創作不少故事,包括《害羞的芋頭》、《正義的辣椒》、《自信的甘筍》、《好動的菠菜》及《認真的西蘭花》等。「菜姨姨」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泉源,主要來自生活喜好,「我喜歡種菜、洗菜、炒菜、食菜及買菜……蔬菜便成為我的寫作靈感。同時,我透過自己的喜好進入閱讀世界,先了解蔬菜的特質,並且結合生活體驗來創作角色,例如創作《正義的辣椒》時,我先閱讀辣椒的資料,從它的外型、味道及營養等特質入手,再加入聯想,創作出它充滿正義感的性格特徵。」
小作家心聲
黃苡因 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 小三
“工作坊讓我學習到講故事時,要注意抑揚頓挫,以後我可以用這個技巧,跟媽媽一起分享故事。『菜姨姨』創作的火紅色、充滿正義感的辣椒角色令我印象深刻,我也想創作一個性格囂張的朱古力金幣角色。”
麥昕喬 聖公會基福小學 小二
“在圖畫書及文字書中,我較喜愛圖畫書,因為美麗的插畫可以表達更豐富的內容。『菜姨姨』鼓勵我們用一種蔬菜來創作角色,我會起用自己最愛吃、最熟悉的粟米來做主角。”
寫作啟蒙 跳入他者作品擷取無窮創意元素
要把一個抽象的概念,用文字表達出來,並非易事。為了深入淺談寫作技巧和心得,作家周淑屏從多角度探討描寫人物的手法,希望小作家能明白寫作需要具備精巧的構思和創作的能力。另一位講者,有「襪仔咩咩」之稱的作家楊瑾,在活動中分享一本好的繪本,如同寫作一樣需要具備許多元素,方能做到出口成文的文章。(撰文:曾劍華)
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寫好人物技巧
為避免寫人物出現千篇一律的面孔,關鍵在於平日有沒有善於抓住最顯著的外貌特徵來描繪。當要寫出具鮮明個性的人物時,不妨運用作家周淑屏所分享的小技巧,用放大鏡或顯微鏡仔細觀察,並用精準的詞語來加以描述,就能寫出能體現人物鮮明個性的言行。
從肖像外觀切入
刻畫肖像有多種方法,例如描繪其外貌,或仔細說明高矮肥瘦的身形,或是看看眼耳口鼻,具有什麼特徵;像胡適描寫差不多先生的相貌特點,和你和我都差不多,倒帶出其有趣的個性。「文中描寫他的相貌,『他有一雙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細密。』為何作者沒說明他是大眼或細眼;眼眉是粗或幼;耳朵形狀是兜風耳呢?當我們描寫人物時,可以利用小小的技巧來描述,例如從遠至近、由上至下來說明。譬如身形、衣飾;頭髮、面形、眼耳口鼻到腳等,一一去描述出來。但不是要將所有東西都說明,而是要挑選最富特徵的容貌。或可以使用一些描繪肖像的詞語,例如體格強壯、身高腳長、矮小精悍、身材魁梧、身形瘦削、皮膚黝黑、皮膚白皙、五官端正、眉清目秀、濃眉大眼、鼻樑挺直, 就能讓讀者未見其人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留意行為與心理
正如講者所說,寫好人物有多種方法,除了描寫肖像外觀,可以留意其說話方式、行為及心理等不同方向來切入去寫。如在茶餐廳裏,侍應是怎樣說話?學校裏的老師,又是怎樣說話?「這是道出怎樣的人會說怎樣的話,因一個人所說的話都會符合其身份、性格、地位;尤其說話之前,該會有一些小動作或神態,當仔細觀察後,就能讓人物變得生動、具體。」
另一種技巧是行為描寫,文中描述差不多先生的行為,表現與其名字一樣都是差不多。「文中提到差不多先生要搭火車到上海,『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已開走了。』或他病了,竟找牛醫生來看病。『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這看出他本身是個沒有責任感的人,沒想過為社會或身邊的人作出貢獻;例如不認為自己很重要,才會找牛醫來看自己的病。所以當小作家描寫人物時,不妨想想有什麼事情能表現出其性格的特質,這才能立體地寫好人物。」
小作家心聲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 小五 方意
參與了講者的分享後,我學會了四種描寫人物的技巧,包括行為、心理、語言、肖像描寫。像她提到胡適運用的寫作手法非常特別,提醒自己創作時可放大人物性格的特質來描述。尤其是叫小作家嘗試舉列一些形容肖像的詞語,令自己學會了不同的肖像詞語,獲益良多!
聖公會青衣村何澤芸小學 小五 劉奕浚
是次活動指導描寫人物,很有幫助,教曉我該從不同方向入手,例如樣貌描寫、言語描寫、心理描寫;再加上運用多些四字成語或詞彙,以及感想或領悟作結尾,可令文章更加生動有趣,豐富了我對寫人物的知識!
透過繪本了解好的作文元素
講者楊瑾以「繪本閱讀」作為切入點,希望小作家以全新角度來閱讀繪本,尤其是初小年紀的小作家們該很愛寫作,甚至愛進入文字閱讀的世界,相信能藉此啓蒙,運用不同的手法去創作。講者在活動上,問問小作家愛看哪些繪本?知不知繪本是如何被創作出來?好的繪本,該有哪些元素?她分享創作繪本大有學問,藉着課堂探討和思考。
好作品有條件
何解喜歡繪本?這本書有沒有觸動了你?會想再翻這本書嗎?一連串問題讓小作家思考好的繪本有哪些元素。「繪本可以沒有文字,但不可能沒有圖畫,因要有童心的人,才能讓讀者進入故事情節裏。因為一本圖書就等同是一個世界,裏頭的故事能否跨越不同年齡、種族、文化和生物,或會否抒發出複雜的情緒,如恐懼、妒忌、悲傷或寂寞,或能否做到同理心而不說教。所以一本好的繪本可讓你多思考,及再想翻開來看。將這份想法套入文字內,如能引起讀者想再翻看的念頭,就是好文章。一篇好的繪本或文字,都要內容富趣味,劇情往往猜不透,且跳出原有鋪排的框框,能讓人看後會心微笑,或有所反思,就是好作品了。因此,小作家創作時,可想想自己的文章有沒有這些元素。」
繪本啟發性多
何解我們要學習及閱讀「他者」?她表示同一天空下,大家的想法都不同,可藉着閱讀「他者」的著作,彼此了解各自的想法和感受。「長谷川義史的繪本系列甚多,瘋魔日本小孩的心,就是因他以一種幽默的方式來討論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當中一本《尿床天神》,以奇怪的夢境引入故事,將尿尿比喻為大海的美,帶出要認真看待孩子的煩惱,很有啟發性。」
小作家心聲
港澳信義會明道小學 小三 梁梓謙
楊老師的課程氣氛舒服,讓我能在課堂上輕鬆學習,亦專心學到不少新的寫作技巧,例如指導我們寫作時不能太公式化,要加些趣味性來吸引讀者。尤其分享長谷川義史的繪本《尿床天神》,將奇幻的想像描寫得繪形繪色,令人印象深刻。
港澳信義會小學 小三 鄧正生
楊瑾老師讓我知道可以用圖畫來說故事,她介紹的繪本圖畫和書名都很吸引,能引起我閱讀的興趣。她還分享了另一本《媽媽做給你》,故事描寫天下的媽媽都不一樣,內容有趣,很想跟媽媽和同學分享。更引發我將身邊熟悉人的口頭禪作為創作題材,會蠻過癮的。
借鏡古典文學和動畫 為小說創作滲入更多靈感和想法
初中組寫作迎新營以「創作小說的靈感和想法」為題,由曾經憑代表作品《超凡學生》奪得第十五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冠軍的作家袁兆昌分享,為小作家帶來一些古今經典小說作品作參考實例。
創作小說的靈感和想法
袁兆昌指出,小說所用的是描寫的方法,主要元素包括人物、情節、主題及情景等。以人物為例,小說重視以文學修辭的技巧,塑造人物形象,自然地反映現實中某類人物的性格;情節方面則透過製造懸念、鋪墊及埋下伏筆等方法,以達至文學的藝術效果,這些特點都與小作家平日寫作故事有顯著區別。
小說創作着重文學修辭
「小說最精彩的地方在於作家運用文學修辭的技巧,透過多層次的順序及倒序等敘述手法,並由第一、第二或第三人稱的視角出發,將內容情節層層推進,令讀者忍不住追看下去。」袁兆昌建議小作家可嘗試將喜歡的小說、電影、動畫以至卡通漫畫等,加入個人創意作出改編,例如改寫歷史人物的生平故事、加插一些原有文本中沒有的情景,作為小說創作的日常訓練。「一個出色的作家的作品亦必須能夠引起讀者共鳴並留下深刻體驗,才能成為經典。」當日袁兆昌還帶來了由東晉史學家干寶所撰的古代民間傳說小說集《搜神記》、近代著名作家劉以鬯的短篇小說《動亂》,以及由他自己所寫、改編自日本漫畫《男兒當入樽》短篇故事《遊魂》,讓小作家參考不同小說風格的寫作技巧。
從古代文學及動畫中借鏡
袁兆昌亦向小作家分別介紹了古代經典文學《史記》和電腦動畫電影《冰雪奇緣》,並分享當中值得參考的元素:
td{min-width:160px;}
《史記》
《冰雪奇緣》
背景
...
新詩貴含蓄 散文重達意 認識現代文學體裁創作
新詩重視詩意的表達,意在言外;散文的詩意表達不集中,意在文中。詩具有精煉美、韻律美,而散文則較重視細緻描寫。
詩歌含蓄 意在弦外
早前,曾憑着《關夢南詩集》獲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雙年獎的詩人關夢南,來到初中組小作家課堂,教導新詩創作技巧。
關夢南說:「詩與非詩的分別在於詩意。非詩,淺露易見,清楚交代所要表達的內容。詩歌卻是含蓄的,把最想表達的內容隱藏起來,讓讀者自行想像及補充。記得有一次在地鐵站,遇到一個幾歲大的小女孩問媽媽:『如果我是一個蘋果,你會不會買我?』她這句話就是詩,因為她是在試探媽媽是否愛她,卻沒有直接表達。若把詩寫成散文應為:『媽媽你愛我嗎?』」
另外,他透過導讀淮遠的《癬》及戴天的《命》,解釋寫作詩歌應多運用比喻,把抽象事物化為具體的形象,增強藝術感。其中《癬》把「污染」比喻為「癬」,地球比喻為「好端端的頭」,生動形象。
再者,關老師強調新詩需要具有時代感,例如:顧城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所寫的《一代人》就是對當時社會環境的回應。詩歌寫出了黑暗動盪的時代,人雖然不自由,卻給了人追求光明的動力。而香港作家劉芷韻的詩《再見的意義》中,「八條馬路二百六十四盞街燈五個公共屋邨兩幢私人樓宇/一座商場兩千噸被污染的空氣粒子」,這句詩別具現今香港地方文化之餘,亦運用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達「萬水千山」這個意思,創意十足。
在詩歌語言運用方面,關老師提醒小作家們,創作新詩不能使用形容詞及四字詞,而是運用生活語言寫作。詩歌句與句間需要有空白,讓讀者去想像和補充,然而運用形容詞會把事或物描寫得過分具體,四字詞則有固定的解釋,不符合新詩要求,應要運用最簡單淺白文字,引人深思,令人感動。
淮遠《癬》
地球原是一個
好端端的頭
直到細菌
在它上面
鋪設牠們的文化
留下難看的疤痕
地球轉動
因為牠很癢
顧城《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小作家心聲
黃俊朗
聖芳濟書院 中三
「這次講座學習創作新詩。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老師提醒我們寫新詩時,需留給讀者想像空間,詩句中不可使用形容詞,跟散文寫作很不同。」
劉雅雯
麗澤中學 中二
「透過講座令我更明白如何創作新詩。寫作新詩不能直接表達內容,需要顧左右而言他,由此表達詩意。」
觀察生活 隨心寫作
細心觀察生活,把所見所感化為文字,看似隨心寫出的文章,經過細心巧妙的安排,會變得更精彩吸引。早前,「白貓黑貓」漫畫叢書出版人及總編輯方舒眉來到高小組小作家課堂,分享寫作心得。
▲作家方舒眉
方舒眉透過導讀席慕蓉的《獨木》,講解短小的散文如何安排起承轉合。文章起首寫出了「我」坐火車的感受,就是旅途中間很自由,不受地方和人的束縛,「我只需要屬於我自己就夠了」。文章承接部分,講解很多的義務和責任,都在火車軌兩端承擔,而旅途中的「我」只需要看風景,暫時把煩惱拋開。轉折部分是「我」看到的窗外風景,其中「我看到了一棵孤獨的樹」象徵了作者一人出行的孤單。文章的收結把寫作主題娓娓道來,就是「學習獨立,在心靈最深處,學着不向任何人尋求依附」。
另外,方老師分析了章詒和的《只養仙人掌》,其中特別簡介了作家的背景,章詒和是一位中國內地作家,在文革時期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經歷了很大的磨難。因此,文章對仙人掌的讚美——「奇妙的外表和頑強的生命力」,映照出作家生命經過困苦,熬煉出堅強的個性,因此她特別鍾情於種植仙人掌。不同地方、時代,及成長背景的作家,思想會有很大的不同,由此方老師鼓勵小作家們,要創作出別具個人風格的作品。
▲小作家踴躍地表達意見
小作家心聲
何澤欣
大坑東宣道小學 小五
「這次作家教導我們如何從生活中發掘寫作靈感,坐長途車、養花種草等都可以是寫作題材。」
蔡逸晴
培僑小學 小五
「這次講座作家給我們的寫作題目是『寵物眼中的我』,我打算寫與家中金魚的故事,把平時照顧牠們的互動交流情景,寫進文章中。」
寫出好文章
問:寫散文時,需要注意什麼?
答:「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點,「形散」主要指文章結構形式靈活多樣,取材廣泛自由;「神聚」則指文章主題集中,看似散亂的材料都緊密圍繞一個中心思想而服務。因此在寫作時,應該好好掌握「形」和「神」的關係,想好要表達的中心意思,文章切忌沒有主題,或多個主題。
問:如何寫散文的開頭和結尾?
答:文章開頭寫得好,可以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而結尾收得好,亦能起到錦上添花的功效,因此開頭和結尾都不能馬虎。除了常用的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外,小作家不妨多嘗試其他手法,例如欲揚先抑、奇句突起、發問結尾等方法,或者以對話、引用詩句作起首和收結。
多元課堂活動 激活創作思維
明報與語常會合辦的「小作家培訓計劃」,為不同程度的學生推出多元化的閱讀寫作課堂,啟發小作家們的創意思維。
散文寫作重視情感表達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短小精悍,表現真人真事真實感情的文體。一般的寫作規律是,對事物、人生、景物突然有了感悟,從感悟深入昇華,繁衍成文。好的散文,不論記敘、議論都帶有強烈的感情。
3月24日,曾獲兒童文學雙年獎的作家周蜜蜜,來到高小組小作家的課堂,教導散文寫作的技巧。她說:「散文立意要求獨特,就是作者的感悟需要體現出其獨特情志、獨特感受、獨特體驗的感悟,在字裏行間捕捉心靈的顫動和思想的閃光點。」
另外,她講解了散文和記敘文的區別。散文中所寫的人生、事件、景物等,都從自身感悟出發,是作者對事物特殊意義和美的發現。這種發現是知覺、思維、感覺的綜合思維結果,體現了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記敘文是記錄生活中的人和事,並不從作者的感悟出發。
周蜜蜜透過導讀《外祖父的寶貝》,讓小作家們學習如何把自己的個人經歷和感悟,化成文字,寫成一篇以小見大的散文。《外祖父的寶貝》中「我」的外公對讀書和學習英文有一種執着,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他仍與眾不同地鼓勵「我」和弟弟妹妹多讀書,有機會就出國留學。文章中放置了不同時代關於「我」和外公的生活片段,形散神聚,流露出對外公的思念和感激,以及個人對讀書的領會。
▲作家周蜜蜜
追尋夢想——幻想及實踐
夢想是一個目標、是一種推動力,令人向前看,給予人從失敗中站起來的勇氣,使人積極。4月7日,擅長以故事來教育孩子的Auntievan van 來到初小組的小作家培訓班,透過「童心無限.夢想世界」這個主題分享不同人追尋理想的經歷,鼓勵和啟發小作家們尋找自己的夢想。
Auntie van van 說:「不同背景、不同年齡、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人士,都可追尋自己的夢想。我的大學同學Q(化名),他畢業以後去當社工,然而他發現社工並非自己的夢想,於是當了幾年社工後,毅然辭職,去學習化妝。現時他既是化妝師,亦是舞台劇演員,實踐着他十多歲時熱愛舞台劇表演的夢想。」此外,她又分享了前同事結婚生子後,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完成學業的故事,說明夢想可給人目標和動力,能使人迎難而上。
Auntie van van 續稱,夢想是透過觀察、發掘、接觸及思考而得來的。她鼓勵小作家要觀察和認識不同行業人士,例如:科學家、懲教署人員及記者等,同時需要思考如何裝備自己,才能達成夢想。
另外,Auntie van van透過創作夢想小屋的小遊戲,讓小作家們體會追尋夢想的過程,就是幻想、思考及創新。同時,她表示家長不應限制孩子的想像空間,在以前的年代,醫生、律師及老師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職業。然而,今時今日一些新興職業,如電競選手、街頭音樂人等,他們同樣可以取得出色的成就,因此應讓小朋友多發掘自己的興趣,並勇敢嘗試及實踐。
▲作家 Auntie van van
戲劇不能缺少衝突元素
戲劇創作可從現實生活中獲得靈感,然而需要在故事中製造衝突、懸念,放置吸引觀眾追看的元素。4月7日,資深劇場編劇余翰廷,來到初中組的小作家培訓班,以「劇本結構及創作的靈感來源」為題,教導創作戲劇的技巧。
余翰廷說:「戲劇起源自希臘的祭祀,與舞蹈相同。而現今的戲劇有兩種潮流,一種是以人物為中心,如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另一種是以事件為中心,如動漫『名偵探柯南』。不論哪一種戲劇,必須具備的元素就是衝突。」
▲資深劇場編劇余翰廷
他續稱,吵架是其中一種衝突的表現,然而衝突並不等於吵架,例如:你回到家,看到爸爸板着臉在看電視,媽媽則在廚房煮飯,兩人都不說話,但是你可以感受到當中的「火藥味」,這也是一種衝突。
余先生提醒小作家,作為編劇必須很清楚角色的內在動機。假如描寫兩個在鬧市中凝望僵持的情侶,兩人沒有對白,但寫劇本時,需要十分清楚角色的內在動機,女生可能心想:「我很生氣,我不知道怎麼辦,請你快點讓我不要生氣。」
另外,戲劇中的角色不能從頭到尾都沒有轉變,而是經歷不同的事件後,應該有所改變。譬如主角是一個廢青,經歷喪親之痛後,可以變得更積極地生活,或是變得萎靡不振。
小作家心聲
羅安梨 保良局馮晴女紀念小學 小四
「散文寫作重視情感表達,令我更明白如何寫好散文。同時,也學會了記敘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議論性散文這三種功用不同的散文的寫法。」
廖孜 馬頭涌官立小學(紅磡灣) 小三
「經常在電視新聞看到記者,我覺得他們口才很好、見多識廣,所以我長大後也想成為一名記者。」
梅綺玲 嘉諾撒聖家書院 中三
「原來演員的內在動作比外在的肢體動作更重要,寫劇本時要全面描寫不同演員的思想性格。」
何創南 皇仁書院 中二
「今天的課堂令我對創作劇本有更深的理解。一些創作劇本的技巧,例如: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對於寫作其他文體同樣有幫助。另外,今次課堂的表演環節,讓我察覺到平時常用言語表達訊息,很少會運用肢體去表達,所以覺得有點難,但是很好玩。」
撰文:李翠琼
攝影:黃永昌及Ken
即興而畫 隨心而作 Art Jamming 靈感碰撞新體驗
近年,自助繪畫(Art Jamming)十分流行,透過即興、隨心的藝術創作,不但能陶冶性情,亦可碰撞出寫作靈感。早前,憑作品《等待》成為本港第一位獲得「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的得獎者高佩聰,來到高小組小作家的流動教室,向大家介紹繪本創作中圖畫和文字的運用。另外,小作家們即席揮毫以動物為主題,繪畫圖畫,分享故事。
認識繪本
繪本是一種專為兒童設計的書籍,以圖畫為主,輔以文字,或是沒有文字。讀者可單從圖畫領略故事大概意思。高老師介紹道:「繪本作者可一個人完成圖畫及文字,或是跟個性、想法相近的作家合作,一人負責文字,一人負責圖畫。」
▲高佩聰——繪本作家
創作繪本需要首先了解書的結構及閱讀繪本的方式。頁數方面,繪本需要被4或8整除,常見的繪本大概是32至40頁。書本開口方面,中式直排書,會從左邊開口,西式橫排書,則從右邊開口。閱讀繪本的次序,從封面、環襯、扉頁(又稱為蝴蝶頁)、正文、封底,每一處都不能錯過。高老師說:「繪本的每一頁都在說故事。以《等待》為例,繪本講述家中貓咪等待與小主人成為朋友的故事,然而封面的貓與封底的小嬰兒望向彼此,細心留意就會發現封面及封底已透露了結局。」
留心細節
當日,高老師透過導讀《你會咚咚咚嗎?》介紹繪本特色。此書講述小男孩到森林中,到處問不同的動物:「你會咚咚咚嗎?」遇到的動物,會有不同的回應,青蛙說:「呱!呱!呱!」獅子說:「吼!吼!吼!」而小男孩每一次都回答說:「你好棒呀!」到最後小男孩親自示範「咚咚咚」,原來是吃東西和喝水後,大便時會發出「咚咚咚」的響聲,此時森林中的動物一起說:「你好棒呀!」簡單,卻溫暖人心的故事,教導了小朋友欣賞別人。
▲小作家們踴躍地分享自己的畫作故事。
高老師分析道:「看繪本需要細心留意圖畫細節,有些內容不會用文字提及的,就像《你會咚咚咚嗎?》蝴蝶頁中有一隻小蝸牛,他在小男孩訪問不同動物時,一直悄悄地出現,在池塘中喝水,在一旁吃東西,最後蝸牛有像小男孩一樣咚咚咚,十分有趣。此外,小男孩訪問獅子的時候,畫面的一角露出了一條小象鼻,讀者可猜測下一隻出現的動物,十分好玩。」
學生即席揮毫
在即席揮毫環節,小作家們發揮創意,有的畫出開心的童話,有的畫出驚恐的故事,有的涉獵了環保議題,有的繪畫了心愛寵物,形形色色的故事,構成了繽紛的大圖畫。其中,吳心瑜同學分享道:「我的作品,主角是一隻小鷹,牠因翅膀發展不健全飛不起來,然而牠努力學飛。同時,在遠處有一位坐着輪椅的小女生,在看鷹學飛。鷹的積極態度,鼓勵了坐輪椅的女孩站起來。」高老師讚賞她的作品完成度高,而且不同的圖畫細節也在說故事,十分精彩。
小作家心聲
陳雋曦 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小六
「我畫了一幅畫,圖中的馬是從馬戲團逃出來的,牠在草地中自由自在地奔走。我的靈感源自之前看的一本書《動物解放》,在馬戲團生活的動物都痛苦,希望牠們可以回歸大自然,快快樂樂地生活。」
吳心瑜 北角衛理小學 小六
「這次學到了如何製作繪本,例如:頁數要被4或8整除,而封面、封底及蝴蝶頁的圖畫同樣重要,能說故事。另外,今天所畫圖畫的靈感來自以前的自己,雙腿長滿濕疹,不太能走路,所以聯想到用坐輪椅來表達。圖中的小女孩是我,希望鷹的積極態度能鼓勵自己。」
撰文:李翠琼 攝影:Mike Ho
寫作必讀要點 多感官觀察多練習
寫文,怎樣寫得好,除了平日積累寫作素材外,更要善於觀察,培養出描寫事物形態的方法,例如觀察時可找出事物的特點,再運用聯想力及想像力進行寫作。是次寫作訓練日營邀來李寶瑜(寶兒)及唐希文分享寫作要注意的地方,給小作家作為學習的參考。(撰文:曾劍華)
旅遊飲食寫作必備要素
用感官寫下當刻感覺
平日我們習慣以視覺去看事物,但其實可以運用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本體感覺等來描述。作家寶兒借自己親身到法國的經歷,於高小組活動分享如何以感官寫作,就能讓文章變得富立體感。正如煮食一樣,要花心機才能做好一道菜!
打開人生視野
寶兒分享自己是個屋邨女孩,愛幻想,又愛煮法國菜,每當煮食時會將家變成法國餐廳。「2012年做編輯時,看了本《美味關係》的書,講述Julie發現了一本法國菜食譜,提到煮紅酒燉牛肉。當時就好奇那道菜好吃嗎?於是自己嘗試做,有感煮法國菜不是Fine Dining這麼複雜,在家一樣都可以煮出法國風味。之後愛煮法國菜的程度一發不可收拾,還去了法國參加工作假期,帶着履歷去餐廳見工。記得到了法國時, 特地點叫紅酒燉牛肉, 自豪地以法文「Boeuf bourguignon」說出來。
對景物進行微觀
如何把景物寫得生動?除觀察外,可直接把第一刻看到的印象仔細地說明。「在著作中提到『的士轉進橙黃色的街燈底下,公路收窄成小馬路,旁邊的矮建築物綴上了優雅的花欄杆,我知道,我們已經進入巴黎了。』當讀者看後,就能想像那裏是怎樣的感覺。」
詳細略寫的好處
細節的描寫,往往能讓讀者具體地理解生活中細微情節,就如她住巴黎期間,吃了一頓時間最長的聖誕大餐。「從前未去巴黎,以為吃法國餐花3小時已很長,誰知吃聖誕大餐足足花上7小時。『推門進去,室內好溫暖,他們裝了個新式火爐,木頭在爐裏噼啪地燒,沒有一點煙灰冒出來。……他們家還有一個寬大的開放式廚房,飄着烤焗的香氣,廚房長桌早已有一盤焗好的法式忌廉焗薯,切得透薄的薯仔片吸滿牛油忌廉,面層烤得焦香。』因此,細節的描寫能讓讀者印像深刻,提高文章的閱讀性。」
善用動詞添氣韻
很多人喜歡飲食,尤其是那些美食節目中的主持,如何道出食物美味可口呢?因此,她特地分享寫美食,可多運用動詞,就能讓人有畫面感。「一大盤新鮮生蠔……小王子教我用生蠔叉子把肉整顆挑出來……。要形容食蠔,除可使用『取』字,也可『挑』,可讓事物變得生動,令句子變得不平凡。」
小作家心聲
聖保羅書院小學 小五 孫博仁
是次小作家活動令我學會了新的寫作技巧,和怎樣令文章變得生動和有吸引力。也許平時在學校沒有寫這一類的文章,覺得這類文章富吸引力,啟發了我對寫作的興趣。
聖公會主風小學 小六 李考峰
作家李寶瑜分享自己的法國經歷,很有趣,令我想寫一篇關於旅行的文章。她在課堂上與我們重溫了以前學過的寫作技巧,例如步移法、五官描寫等,還教了一些新的寫作手法,怎樣挑選適合的形容詞、數量詞,對作文絕對有幫助。
改編是鍛鍊寫作好方法
從童話寓言入手創造無限可能
坊間有兒童故事改編自耳熟能詳的童話,有些顛覆了原有角色的性格,更有的賦予了新道理,令故事變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為了能體悟改編寫作的趣味性,唐希文為初小組活動擔任導師,指導同學們以「故事改編──假如我是作者」為題,從學習的過程中認識改寫童話或寓言可提升想像力、觀察力,以及養成創作小說的興趣。
題材熟悉 易注入想法
究竟如何將既有的故事再創造成有趣故事?何解非要運用童話或寓言來改編不可?
唐希文稱同學本身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加上對那些童話或寓言內容十分熟悉,當改編起來就不會被難倒。「相信同學看過不同類型的故事,也上過了多次的培訓班,使閱讀的寶庫變得豐富;如要改寫故事,可參考兒時看過的童話或寓言。像《龜兔賽跑》中的龜比喻做事就算只是平平,但勝在勤力的人;兔仔則暗示有小聰明,卻很自滿的人,說明人們不能驕傲自大,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要誠實處事。」
因童話或寓言都是非黑即白,好人非常好,壞人非常壞的情節,結局往往潛藏着發人深省的道理。當壞人有着好心腸的一面,或可能令結局出人意表。
身份互換 感悟新道理
要改編童話或寓言時,可以將主角的性格、特徵等給予新元素;尤其是場景、情節和敘事方式有了新方向,使故事成為更有趣的作品。例如看慣童話的情節,多為王子救公主,倘若變成了公主救王子,會是怎樣的一回事?「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主角換成男孩,會否沒有凍死街頭呢?如果《美女與野獸》的主角變得很醜,野獸還會喜歡她嗎?如果野獸不是中了魔咒,醜女會有甚麼反應?「在《醜女與野獸》裏,野獸不介意醜女生得醜,道出情人眼裏出西施,不應以貌取人。」
所以要令故事改編得有趣,大可選擇塑造主角的性格跟原著有別;背景及劇情的發展可注入更多想像力或超現實的劇情。「例如將主角特徵交換時,男與女、富豪與窮人、美與醜、人類與動物等全部倒轉來看,故事發展可能變得更有趣。就如《小紅帽》的主角變成了《小白帽》,主角性格變得勇敢、聰敏,跟狼群是好朋友;嫲嫲則懂法術,有智慧、身手不凡;獵人本來在童話是好人,卻換成奸險、貪心、想獨佔森林資源;故事雖跟原著有別,卻道出與動物和平共處的訊息。」
小作家心聲
嘉諾撒小學(新蒲崗) 小二 何樂晴
我喜歡寫作,因可以寫下自己心中所想,猶如日記把每天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偶爾重看昔日的點滴,叫人回味;甚至可活用在日常中的作文,鍛鍊寫作技巧。參加了是次的「寫作訓練日營」,導師教曉了我倒敍法,順敍法等不同的記敍方法,還指導我如何用想像力來寫作,令我對作文充滿好奇!
中華基督教會基慧小學 小三 龐卓熹
首次參加「寫作訓練日營」,有感活動不只訓練了創作思維,更啟發了改編寫作的空間。例如導師提到將原有的童話主角性恪改變,情節穿越到奇幻世界,令創作變得有趣。沒想到寫作可以如此富趣味性,令我對寫作有了深刻的體會;期待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舉辦的活動,希望學習到更多寫作知識。
當多啦A夢遇上韋小寶 一字一句構建立體角色
武俠小說與漫畫對不少青少年來說,是成長過程中必讀的書籍,藉着閱讀這些書籍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小作家計劃」培訓班早前請來作家黃獎,向初中小作家分享從武俠小說取材的心得;而作家精讀坊則邀請到繪本作家路邊攤,向初小小作家分享如何從漫畫中學習塑造人物性格。
武俠小說或動漫作品中,武功高強的主角往往是年青人的偶像。這些潮流文化不單影響我們的生活,其中塑造人物、構思劇情的手法,也具有一定的文學性。作家黃獎教小作家從不同角度欣賞潮流文化作品,並且轉化為創作的養分。
動漫VS文字小說 補完故事細節
潮流文化的種類很多,武俠、愛情、歷史小說、日本及美國動畫、粵劇、電影、舞台劇都是其中之一,有些大熱作品更加會以跨媒介的形式出現。黃獎表示:「就以最近大熱的日本漫畫《鬼滅之刃》為例,除了出版漫畫、動畫之外,還出版了文字小說。動漫為了營造緊張氣氛,故事推進的節奏較快,刪減了一些枝節劇情;而文字小說正好發揮補完作用,例如故事中的九柱(九大高手)的經歷,令他們的性格面貌更加完整。」
摘下精彩內容 轉化為創作資料
潮流文化作品有許多吸引讀者的內容,例如緊張的劇情、刻畫人物的方法。小作家應該注意這些作品成功的地方,並轉化為自己創作的資料。黃獎表示:「以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為例,作者特別以小說1/4篇幅,講述主角父母—張翠山及殷素素的故事,用意是與主角張無忌與趙敏兩代的遭遇作比較,突顯角色不受價值觀枷鎖,正派與魔教、漢族與蒙古人政治之爭。金庸藉此表達出人生有很多不同的價值觀,彼此的衝突將故事情節推向高潮。」
武俠小說的主題除了報仇、查案及正邪之爭外,「追女仔」也是常見的橋段,《鹿鼎記》韋小寶、《天龍八部》段正淳、《越女劍》范蠡都是「追女仔」的箇中高手。「金庸並非只是直述這些角色『追女仔』十分了得,而是細緻地描繪他們『追女仔』的方法,例如段正淳會隨身攜帶情人的訂情信物;范蠡為了討好牧羊女阿青,寧願讓羊群嚼掉自己心愛的牡丹花,藉此塑造出獨特的人物性格。」
加入自己的新想法
除了借鑑潮流文化作品外,小作家也要追求創新,為創作帶來新變化。「閱讀及思考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門,我們除了透過閱讀參考別人的優點,也要加入新的想法。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便是結合歷史的創作,作者羅貫中曾經有志成為反元朝將領的軍師,可惜懷才不遇,故將這股熱誠投放到小說創作中,將諸葛亮塑造成一位無敵軍師;又例如段正淳在歷史上真有其人,更是一位十分敬畏妻子的人物,然而金庸卻在《天龍八部》裏將他變成風流成性的花花公子,這種性格改造的寫法也很有趣。」
同時,黃獎認為作者在創作的路上必須完全忠於自我,「在創作上,我們不要拋棄自己喜歡的題材,盡量寫出自己想講的故事,這樣作品自然可感染讀者。」
小作家心聲
黃星縈 瑪利曼中學 中三
“今次作家以潮流文化為主題,講解寫作上可以運用的技巧,只要
經過細微的觀察,從武俠小說、漫畫作品中也可以找到寫作靈感。印象最深刻是作家講解武俠小說裏有許多『追女仔』橋段,原來可以用許多生動的方式去寫。接下來我會寫一篇『欺凌王』短篇故事,我會以《多啦A夢》裏胖虎為主角,寫有關校園欺凌的故事。”
歐卓怡 拔萃女書院 中一
“今次小作家工作坊以潮流文化作品為主題,讓我知道它們亦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尤其是擅於刻畫人物的鮮明個性,勾起我小時候閱讀《老夫子》時,對經典角色老夫子、大蕃薯的回憶。現在我正閱讀金庸的《倚天屠龍記》,藉此參考作家的創作手法。”
無論是冒險、偵探、校園或愛情故事,除了要構思精彩的結構佈局外,也要有形象鮮明的角色來帶動情節。繪本作家路邊攤引用了多部日本著名漫畫,例如藤子·F·不二雄《多啦A夢》及Troll的兒童繪本《屁屁偵探》裏的角色,講解創造經典角色的技巧。
創造角色前 思考三大問題
人物角色是帶動故事發展的重要部分,路邊攤指出,創造角色前應該仔細思考三大問題,「首先,我們要想想創造這角色的意義是什麼?他們為了達成什麼目標?為了幫助什麼人?還是為了傳達某種意義?其次,他們在故事中擔當什麼角色?主角?配角?吉祥物?引導故事發展的關鍵角色?」
當構思好故事角色後,還要反覆推敲他們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路邊攤解釋:「小作家應留意角色之間在功能、意義,或者性格上有沒有重疊的地方。如果有的話,要將他們合併或刪減,避免令讀者感到混亂,令故事發展也更加流暢。」
起名配合造型性格 加深讀者印象
設定好角色後,便要為他們創造名字。為了盡快讓角色在讀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我們可以將不同角色的性格及外形特徵,融入他們的名字之中,「《多啦A夢》裏的胖虎、靜香便是很好的例子,『胖虎』一名與他身型魁梧,性格霸道凶惡非常貼切,而『靜香』的起名,亦表達了她文靜、乖巧及愛乾淨的性格。」
另一部日本漫畫《屁屁偵探》中,主角屁屁偵探的臉部長得像屁股,亦會使用「放屁」攻擊來追捕犯人,這種利用改觀及性格來創造角色名字的手法,可以令讀者更有代入感。
深度及反差設定 塑造角色多樣性
下一步是創造角色的特色,可以從外觀、性格、服裝及喜惡等方面入手,為角色製造獨特記憶點,例如《多啦A夢》裏懦弱的大雄,或者是愛吃豆沙包、怕老鼠的多啦A夢,都是他們獨有的個性。
為了令角色個性更加豐富,小作家可以嘗試為角色作深度及反差設定,「我們可以為創造人物設定多面性格,好處是令角色不會流於單一,呈現多樣化面貌,例如胖虎雖然行為霸道,但是他另有愛錫妹妹的溫柔一面;而懦弱的大雄亦十分重情義,會因此變得勇敢,展現善良的特質。」
「至於反差的性格設定,更加可以打破角色刻板的形象,引起讀者對他們的好奇心,例如平日凶惡粗魯的胖虎,原來十分喜歡玩洋娃娃和「煮飯仔」;《屁屁偵探》裏的馬爾斯警察局長,卻是一隻超級弱小的小狗,當他以細小身軀坐鎮龐大的警局時,形成強烈對比,加深了讀者的印象。」
角色生活背景 創造故事情節
除了名字、性格外,角色的生活背景也在創造故事情節上起關鍵作用,「塑造人物時,不要忘記為他們設定生活背景,例如他們來自什麼國家?地區?做什麼工作?在什麼學校就讀?有怎樣的家庭?有怎樣的朋友?政治觀?宗教觀?金錢觀?人生觀?這些設定對整個故事發展也有所影響。以多啦A夢為例,牠是來自擁有高科技的未來世界,所以牠擁有許多未來神奇道具,包括穿越時空的時光機,《多啦A夢》裏各種大冒險亦由此展開。」
另一方面,創造角色的生活背景,也有助塑造人物個性,例如《多啦A夢》裏小夫出身自富裕家庭,造就了他愛炫富及囂張牙擦的性格。
小作家心聲
陳恩陶 九龍禮賢學校 小三
“今次有繪本作家分享創造角色的心得,令我感到很開心!現在我也嘗試創造自己的角色,以一支顏色筆為主角,到處為大家帶來快樂色彩。我會為它畫一幅漫畫,交給路邊攤老師評分。”
梁惠頎 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 小二
“路邊攤老師引用了許多生動的例子,講解創造角色的技巧,印象最深刻是人如其名的胖虎、貌似屁股的屁屁偵探。我希望創造一個『神奇記憶糖』的角色,到處幫助善忘的人回復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