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技巧班

「六何法」構思故事 按大綱演進情節

對於小作家來說,要撰寫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最困難的是構思題材和內容,以及表達手法。「小作家培訓計劃」邀請了資深教育工作者、兒童及青少年文學作家馮珍今主持高小組培訓班,以「故事的構思與寫作」為題,分享箇中竅門。 馮珍今著有繪本童話《奇幻泡泡與石頭貓》、散文集《見雪在巴黎》、《我的學生二三事》及《不一樣的學生》等。她教導小作家在下筆前要構思故事的大綱,按着大綱發展,寫出來的故事才會好看。在構思內容時,馮珍今提議運用「六何法」,即何人(人物)、何時(時間)、何地(地點)、何事(做什麼)、為何(為什麼)及如何(結局)。 塑造具立體感角色 她表示先構思整個故事的骨幹至為重要,「開首要介紹出場的人物和背景,藉着圍繞主角發生的事件,讓故事開始發展;然後在特定環節帶出問題,掀起一個戲劇化的轉變。要循序漸進構思故事的內容,讓這些問題得以解決,最後將情節收結,帶出結局。」 除了故事演進,作者更要花心思塑造角色。馮珍今說:「開始創作時,要設定人物的姓名、外表、個性、擅長、喜好及主角追求的目標等,這樣刻劃出來的人物才會具有立體感。有趣的角色,會故事更加精彩,諸如擁有超能力的男孩、蓋了一間樹屋的女孩、無法忍受對方的雙胞胎等。」 構思角色後,就要設定場景,她說:「不妨憑着視覺、聽覺及嗅覺幾方面的感官創造特別的場景,平日要訓練自己仔細觀察周遭的環境,記下吸引你的風景、聲音,有需要時便用於寫作。」 多角度述說 馮珍今認為說故事的方法有很多:「當我們用不同的角度敘述情節,故事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第一人稱的叙事角度令故事比較私人,好像故事中人告訴讀者他所經歷的事,但這種方式會令故事受到限制,因叙述者只能透露他知道的事情;第二人稱(你)能夠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令讀者對故事感同身受,猶如置身故事中。第三人稱(他/她/它)則可以進入不同角色的內心,讓讀者多角度來看故事,這是很多作者最常用的叙事角度,用『他』容易描寫得更加細緻。」 小作家心聲 辛啟雋 陳瑞祺喇沙小學 六年級 我喜歡看故事,如科幻小說、偵探小說等,現在也嘗試寫科幻小說。在今次培訓班學到寫故事除了對人物描述外,對周圍環境和氣氛都要有足夠的描寫,例如機械人統治世界的題材,就要詳細描寫恐怖的氣氛,以及機械人統治世界的過程所發生的事情、原由及背景。 順德聯誼總會李金小學 嚴弘傑 六年級 平日我愛讀民間和歷史人物的故事,以前我未試過運用場景來寫作,經過今次學習後,我學懂要因應故事、人物來描寫場景,例如鬼的題材,就要寫一些陰暗的場面。

「黑暗中對話」 閉上眼用五感觀察法寫作

健視同學每天生活在光明世界中,似乎很難想像失去視力是怎麼一回事,更難以理解視障人士平日所遇到的種種挑戰。「小作家培訓計劃」今次就將流動教室移師至「黑暗中對話」體驗館,小作家們在漆黑一片的環境中,親身體驗視障人士的生活。年輕視障作家鄺頌安傳授「五感觀察法」要訣,將身處黑暗中的官感體驗寫出來。小作家們都大嘆這次獨特的黑暗體驗之旅令他們的創作靈感大爆發! 探索伸手不見五指的空間 在進入體驗館之前,義工先向小作家們各派發一支視障人士平日自由出行的好幫手 — 白杖。不講不知,原來健視人士初次使用這根白杖,也要注意技巧。義工解釋,身處黑暗環境中,只須面向前方以肩膊闊度左右擺動白杖,如無碰到障礙物,便知道前方通道有足夠空間前進,使用時切記不可在導賞行程中胡亂揮舞,否則或會傷及他人。一班小作家都懷着既興奮又緊張的心情準備出發! 穿過兩重黑色的垂幕,小作家們踏進了伸手不見五指的空間。原來真正漆黑無光的世界是這樣的,仿佛連空間感也頓時失去了。在一片混亂紛擾之中,突然傳來工作人員響亮的聲音:「大家稍安毋躁,我是Henry哥哥,現在將會帶領大家順利完成這次黑暗體驗旅程。」 摸黑感受日常 遊公園逛商場搭渡輪 一行八人先來到一個地面凹凸不平的空間,Henry哥哥建議小作家們伸出左手摸摸有那些東西。「樹葉!」(試形容一下它們的外型?)「有尖長的,也有扁闊的」(觸感如何?)「有些很堅硬粗糙,也有些很平滑柔軟。」(你們認為這裏有多少隻小鳥?)這時小作家們安靜下來,靜心傾聽四方八面傳來的雀鳥聲。有人說三隻,有人說五隻,有人數到18隻。 Henry哥哥繼續「聲音導航」,帶大家探索館內其他空間,一起走過熙來攘往的鬧市街頭,側耳聽著電子行人過路發聲裝置發出的指示橫過馬路;又通過了左搖右擺的渡輪甲板,原來在沒有視力輔助之下,踏上搖晃的甲格是一件如此驚心動魄的事!小作家們還去了超級市場,伸手觸摸貨物架上的每件貨品,辨認出各種水果和糧油雜貨。來到行程的尾站,Henry哥哥才告訴小作家們,其實他是一位視障義工:「剛才大家以為我戴上了夜視功能裝置,因此才能在漆黑中帶著大家走遍場內每個角落。其實只不過是因為我早已熟習這裏的環境,有沒有光線對我根本沒有分別。希望這次旅程,能讓大家明白視障人士日常所面對的處境,大家一起共建和諧共融的社會!」 五感觀察世界 描述更像真 「流動教室」的第二部分邀請了年輕視障作家鄺頌安,分享「看不見」的創作經驗,並教大家運用「五感觀察法」提升寫作技巧。鄺頌安在初中時確診青光眼,現時僅餘下一成視力,他形容收窄的視野好像透過一個小孔觀看四周環境一樣,而且光線濛瀧不清。鄺頌安先分享應用「五感觀察法」的心得,他說:「平日大家習慣依賴眼睛作出大部分的空間判斷,例如分辨日夜、高低、長短、距離,以及物件的顏色和形狀等。然而視覺之外,還有耳、鼻、舌及身等器官感受世界,加起來就是五感: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五感觀察法』能令描述更加豐富像真。」 「黑暗」為題 寫出細膩文章 一輪熱身之後,鄺頌安便開始指導一班小作家們,應用「五感觀察法」,將在「黑暗中對話」體驗館的經歷,以「黑暗」為主題進行創作。同學們都十分認真,細心回想剛才Henry哥哥如何帶領他們運用不同感官,探索黑暗中的環境,辨別出公園、鬧市街頭、渡輪和超市的場景,又加入許多主觀的情感,例如「當我明白原來視障人士在超市中既看不見貨架的位置,連貨品描述、成份介紹和售價標貼都看不到,實在相當不便。希望我們日後能想出更多方法,令他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一篇篇靈感來自「黑暗」、運用「五感觀察法」進行創作的精彩文章,便順利誕生了! 之後大家更在鄺頌安的鼓勵下,運用「自由寫作法」,嘗試創作「二人對談小故事」,完成後再輪流朗讀分享。鄺頌安強調,使用這種方法最重要是放下思考框架,突破既有思維、規限和邏輯,即管大膽地加入天馬行空的情節。小作家們果然在經過「暗黑魔法」的洗禮後,創作靈感即時大爆發! 「黑暗中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 是一個起源自德國的社會企業,自1988年至今已擴展至全球超過26個國家及150個城市。透過完全黑暗的環境,創造機會讓健視人士認識到視障人士的日常生活,放下一貫的有色眼鏡。視障人士在「黑暗中對話」擔任各類型的工作,發揮工作能力和提升自信。 ▲鄺頌安 視障作家 五感觀察法 以五感觀察法舉例,描述「媽媽帶著手袋出門」: 視覺:媽媽有一個渾圓的鮮紅色手袋,肩帶上印有許多細小的粉紅色星形圖案。 聽覺:拉鏈掛著一個小鈴,每當她拿起手袋時,便會叮叮作響。 觸覺:這個手袋摸起來柔軟舒適。 嗅覺:還散發一陣獨特的皮革氣味。 小作家心聲 劉適以 荃灣天主教小學 小五 ❝場景真是完全漆黑一片,剛開始時大家有點擔心會跌倒和誤踩其他人呢!不過在Henry哥哥的帶領之下,大家逐漸適應漆黑環境,減少了恐懼,也明白了這個體驗館的理念,是要讓健視人士理解視障人士的生活,提倡社會平等,我覺得很有意義。❞ 郭子悅 北角衛理小學 小五 ❝這次活動令我有很深刻的體會,明白原來擁有健全的視力並非必然,要珍惜上天送給我們的完整官能和健康,也祝福每位傷健人士安好,願大家都能一起勇敢面對挑戰!行程完畢後我們將剛才的體驗,透過「五感觀察法」以文字方式作記錄,我覺得很有活學活用的功效!❞ 黃尚賢 聖芳濟各英文小學 小四 ❝我平日有寫日記的的習慣,但很少運用「五感觀察法」,日後會多加運用。今次我寫的「二人對談小故事」是描述兩個朋友在爭辯誰是世界上寫作技巧最高超的人,並且驕傲地向對方宣示自己有多優秀,又互相批評對方的作品,但結果仍然無法分出勝負。這種「自由寫作法」真是很好玩!❞

跟「講古佬」學寫故事 跟「小紅帽」改寫童話

將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經驗,透過文字引起讀者共鳴,當中有什麼竅門呢?今次「作家精讀坊」邀請被稱「講古佬」的雄仔叔叔和兒童及青少年文學作家利倚恩,教導小作家們透過「創作三寶」和改寫童話的練習,加強創意寫作的技巧。 小作家創作時,會否為尋找靈感而煩惱?善於「講古」及創作的雄仔叔叔告訴大家,靈感並非憑空而至,透過觀察生活可以帶來許多創作材料。他更分享了自己的「創作三寶」—— 生活、情感及想像,藉此創作出更多動人的故事。 生活遇上觸動事物 雄仔叔叔創作豐富,曾經有人問誰是他的師傅?他說:「每當有人問我這條問題時,我的腦海便憶起童年居於深水埗舊區,遇到一位失明伯伯,他撐著拐杖,逐家逐戶拍門賣唱,用南音唱出自己日常生活的事。當時我為他的表演入迷,經常跟著他賣唱,有街坊甚至以為我是他的徒弟呢。這些生活上遇到的事物,無論是否相識的人,或者身邊的花草樹木,只要有觸動自己的地方,便可以成為創作的一部份。」 借事件抒發感情 創作能夠觸動人心的故事,情感的表達非常重要,透過記述不同的事物,更加容易表達可愛、親切、溫馨等感情。「我還記得小時候搬到屋?,隨家人探望一位患病的伯伯,他很想吃雪梨,但親友不想他吃『生冷』東西而拒絕,當時我很同情他,便偷偷給了他一片雪梨。即使隔了幾十年,我仍然清晰記得這段兒時回憶,因為當中有溫馨的感情。」 小作家又有那些兒時經歷,可以抒發自己的感情?「有些細路仔/女會很喜歡兒時冚過的一張被,當它被風吹走時,你們會不捨得嗎?這些已經是一種情感的表達了。」 運用想像 打破固有限制 小作家創作時感到困難,往往是受固定的詞語或概念限制,雄仔叔叔分享了他一次到幼兒園教創作的經歷,講解了如何運用想像力,令創作更加天馬行空,「我們講到『死亡』時,幼兒對此沒有概念,有人說像睡覺、睡得像石頭一樣,這都是有趣的想法,用一個新角度來形容『死亡』。」 運用想像也可以令描寫的對象更加豐富,「例如寫一條漂亮的頸巾,除了用『漂亮』來形容外,我們可以想像更多細節,包括它有七彩的顏色,或繡有各種動物圖案,能夠為讀者帶來更多聯想。」 小作家心聲 袁靖然 聖公會仁立紀念小學 小六 “雄仔叔叔教我們從生活中找創作靈感,其實有許多事物都值得寫,只是我們平日沒有留意到,例如昔日遊樂場的滑梯很長,如今這些設施卻愈來愈少見。” 黃愷恩 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 (小學部) 小四 “雄仔叔叔分享了兒時遇見盲人賣唱者的經歷,令我印象最深刻,我會嘗試在校園生活中發掘創作靈感,例如與同學一起參與的運動會。” 《快樂王子》、《白雪公主》、《三隻小豬》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小作家可以運用想像,為這些經典注入新靈感,改編出新的情節或結局。作家利倚恩教小作家用好玩的方法,享受改編故事的樂趣。 嘗試創作新版本 帶來不一樣的結局 在工作坊上,利倚恩分享了科幻版《快樂王子》,快樂王子得到穿越時空的小燕子幫助,利用攝影機、投影機等新科技,拍攝向父皇請求幫助窮苦百姓的短片,最終國民得到救濟,而快樂王子亦避免賣盡寶石、金屬身體被熔化的悲傷結局。 利倚恩鼓勵小作家運用創意,嘗試將童話故事改編成不同的版本,例如科幻、推理、恐怖、快樂版本等。「改編童話故事,除了可以為經典帶來新意外,亦可以改寫自己不滿意的結局,例如《小紅帽》中大野狼被?肚的情節太殘忍;或《快樂王子》的結局太悲傷,我們可以將這些情節改編,變成自己喜愛的版本。」 童話故事二合一 創造無限可能 改編童話故事,有許多好玩的方法,「首先,我們可以為故事加入新材料,例如穿越的效果、新科技等,藉此引發新劇情。以《三隻小豬》為例,除了小豬、草屋、木屋、磚屋、大野狼等舊有角色及元素外,如果加入一部單車或手提電話,故事會有甚麼變化呢?逃跑的過程會否更加驚險?小豬兄弟可以用手提電話來互相通風報訊?」 小作家也可以發揮想像力,將童話故事二合一,「關鍵是從兩個童話故事中找到共通點,例如在《小紅帽》及《三隻小豬》中,都有相同的角色  大野狼;在《小紅帽》及《白雪公主》中,便有相同的地點  森林,小作家可以利用這些共通點,將童話故事串連起來,例如小紅帽與三隻小豬合力對抗大野狼、白雪公主逃避追殺,在森林裏巧遇小紅帽等。另外,小作家也可以挑戰難度,將沒有共通點的童話故事混合,例子是《三隻小豬》及《國王的新衣》,三隻小豬可以化成裁縫、誠實小孩的角色,為故事帶來意外驚喜。」 活潑的字詞、比喻 故事更加生動有趣 小作家也要利用各種寫作技巧,令童話故事更加生動有趣,「活用詞頭、詞尾是一個好方法,重複的聲音令人印象深刻,如以『老』為字首的詞語串連成句子,例句是『利老師在老人院養了一隻老虎』;或以『子』為字尾的詞語練習,例句為『兔子跳上桌子吃瓜子』,令故事更加順口、有趣。」 利倚恩以自己創作的《烏龍小陶笛》解釋,「其中一段寫校園姨姨被魔法紙鶴追擊,『姨姨丟掉掃把,拔腿就跑,跑過走廊,跑上樓梯,跑到四樓,回頭一望……』,這裏用了多個『跑』字,製造了驚險的氣氛。」 此外,運用生動的比喻,也有助令故事更加吸引,《烏龍小陶笛》便有以下寫法:「小陶笛們抬起頭,看到一隻老虎狗,口水像瀑布向下流。」作者用瀑布來形容老虎狗的口水,貼切地形容口水流動的動態;而「傑仔好像一隻獅子,毛髮一根根豎起,還噴了特硬定型水,令人難以親近。」一段,更加有層次地比喻傑仔難以親近的程度。 小作家心聲 袁靖然 聖公會仁立紀念小學 小六 “我很喜歡閱讀《童話夢工場》系列,它改編了很多經典童話故事。利老師教我們運用生動的形容詞,寫故事時便更加有趣,我會嘗試改編《灰姑娘》的故事。” 黃愷恩 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 (小學部) 小四 “利老師教了我們許多改編童話的技巧,例如將它們二合為一,我想改編《三隻小豬》,因為它的主要場景是森林,較易與其他故事串連起來。”

創作故事有序 真實經歷 + 想像力 = 創作好故事

每個人的成長旅程,是由無數精彩故事組合起來,有哭有笑,不同階段各有經歷,令人生豐富多姿。要創作一本好看的小說,可以把真實的故事寫下來,並加入豐富的想像力,令作品引起讀者的共鳴和閱讀興趣。今次邀請兩位作家黃雅文及金鈴分享各自的寫作心得,既要懂得把玩文字,加上做好資料搜集,令文章看起來有根有據,說服力更強。(撰文:曾劍華) 寫故事竅訣: 多運用想像力 邏輯要合乎情理 一篇好的文章,從字裏行間勾勒故事情節與意境,給予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為了讓同學更加掌握寫好故事的技巧,導師黃雅文分享寫作落筆前應該要準備哪些功夫! 她認為寫作不是嚴肅的事,可換個角度把玩文字、變成遊戲。「我們不要習慣把寫作變成一種嚴肅的工作,反之可將之當作遊戲。正如玩遊戲,都會按不同遊戲規則去玩;當把寫作變成遊戲時,究竟有什麼潛藏的規則?如何去書寫才會好玩呢?」 先仔細構想 寫作中最常犯錯,就是把所有臨時想到的東西直接寫下來。其實寫作前,導師分享該「想一想」才落筆。「我們很習慣把第一個跳進腦海的點子寫下來,可是這未必是最好的意念,不妨先構想故事會牽涉什麼人物?動物或物件?或可通過擬人法把物當作人物來寫,例如將石頭比喻為人,擁有硬心腸的性格。然後再想想內容會關於什麼主題,是愛情?環保?移民?或是其他呢?又或是要借什麼東西來說明想表達的訊息?或有什麼想法?」 導師言簡意賅地道出寫一個故事可以有多種解說,不一定有完滿的答案,或可以借故事來思考箇中道理,甚至透過自己的觀察來跟大家分享故事的趣味。 培養想像力 導師給予同學一些故事的開端,好讓同學接下來,例如一家人在野生動物園看到小鹿後引發的討論。並隨即給予同學一些延伸創作的方向,例如可引伸出一句成語;或說明顛倒黑白的想法,或是關於遊動物園的開心經歷。 導師認為寫作可以是一種想像、一種觀察。並提點同學不要害怕把故事延伸下去,最重要有沒有好好運用豐富的想像力。「當我們要寫故事,第一個規則是出奇制勝,就是不要把第一個印象寫下來,要讓讀者看後有出乎意料的想法,猜不到故事情節的發展。沒錯,寫作需要有豐富的想像力,但也要合乎邏輯,例如不能飛上太空月球後卻去了秦朝;所以落筆前,要花點時間去構想內容情節。」 創作延續性 寫作固然要文筆流暢通順,但也要好好發揮想像力,所以從小發揮想像和創意,就能培養出真正具有創造力、思考力和想像力的力量。她表示,「寫作是對生活觀察的小訓練。」 導師又列出一篇借成語故事《坐井觀天》,描述主角青蛙擁有一個幸福的家的故事,分享不同延伸的故事。好讓同學理解運用想像力是怎樣的一回事。最後,借成語豬朋狗友發展了一段有趣的對話作為投稿題目。究竟故事之後的發展會是怎樣呢?就讓同學打開想像的大門,把故事發展下去! 小作家心聲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小五 林靖 由於學校只講文體,少談怎樣才可以寫得好,所以我對培訓班課堂內容感興趣,特別提及盡量不要以發夢作為結尾,令自己對寫作有點想法。我會嘗試活用導師教授的寫作技巧,先好好構想要分享的主題,再加點想像力才好動筆。 德望學校(小學部)小四 麥芷浠 因自己很喜歡寫小說,所以得知計劃後就很想參加,沒想到導師講解清晰,令自己對培訓班課堂內容感到有啟發性。尤其是教曉了學校沒談及過的寫作技巧,如何透過想像力使文章變得生動、有趣。期望參與計劃後,可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寫歷險小說 多搜集資料 文章才扎實 一般來說,寫文章不是虛假發表,也非憑空想像,完全是有事實根據。當資料愈多,就可以令文章活潑生動,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對於創作魔幻歷險小說的作家金鈴,特別以「如何創作與眾不同的歷險故事」為題,分享創作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究竟怎樣才稱得上歷險小說?怎樣才能撰寫出與眾不同的歷險故事?何解本土作者沒有寫作歷險小說?要書寫一本出色的歷險小說,除了加入想像元素外,更有賴過往的旅遊閱歷。 從旅遊到神話研究 金鈴從事寫作工作逾20年,撰寫近50本著作。她分享自己喜愛寫作,跟同學在這個年紀一樣便開始創作,「因為喜歡旅行,所以去了超過120個城市;因為發現沒有港人撰寫歷險小說,就開始創作起來。首本作品《埃及猜‧情‧尋》是把法老王、金字塔等元素放進著作內,帶有科幻、歷史,以及人與人的愛情元素,成了一本別樹一格的小說。自此,便朝着這方向一路創作至今。」 她創作時,發現西方神話與亞洲神話很相似。「例如希臘神話中創造天地的神明,與中國傳說時代中的始祖都是女性,前者叫蓋亞,後者稱女媧,大家都是所有神靈和人類的始祖母神。其後愈找愈多共通點,就連柬埔寨或印度的神話也跟歐洲神話甚似,同樣有九頭蛇的典故。有感神話的奧妙,並不在異,而是在同,故此寫一個神話作為背景的故事頗有趣。」 正因世界各處有類似的事與物,令她創作了「覺醒世紀」系列的著作,讓讀者走進她潛藏內心的真實世界。 多練佈局學好歷史 創作故事時,先問自己的作品想跟讀者有什麼連繫?讓讀者透過著作反思什麼議題? 為了創作魔幻故事,金鈴會參考真實的地方與歷史,「有時候所寫的作品,大都會加入相關歷史;不要認為歷史是沉悶的記載,它是人類過去的故事,可以透過著作認識某時某刻的事跡。就如著作《蜜涅瓦的貓頭鷹》地域涉足中原南方的世界,於是參考雲南至緬甸等地的山脈與河流後,再描繪出自己心中的地圖,主角們必會經過這些地方,再加些史詩來揭示正與邪、好與壞。」 她更指出,創作如同電影一樣有「起承轉合」的結構,「很多電影的佈局都有「起承轉合」,甚少會把『高潮』放在作品的開端,皆因餘下的章節就會顯得沉悶;而且情節沒鋪排,難以吸引讀者提起閱讀興趣。另外,如要涉及歷史部分,也得確保蒐集的資料沒有錯誤。還有,說到出乎意料的結尾,要以整體故事來看,基本上一開始是埋下伏線,引導或誤導讀者,猜想接下來的情節會是怎樣的呢?」 小作家心聲 香港培道中學 中三 袁禎雪 因去年參加了培訓計劃,甚有得著,故今年再接再厲去學習,讓自己的創意可繼續發揮。導師特別分享撰寫魔幻歷險這類題材不是全憑空想,而是要多做資料搜集, 令自己意識到寫作絕不簡單;但有感富挑戰性,一步步去給大綱加內容。 港島民生書院 中四 吳仲賢                   平日有參加校外寫作比賽,對於能幫助自己提升寫作水平的培訓班很有興趣。加上學校主要學習記敘文等文體,少有提及小說類型。我感到課堂內容有趣吸引;還有導師分享許多結構式佈局的寫作方法, 及注入地方歷史資訊,令文章變得更豐富立體,使自己對寫作有了新的啟發性。

認識水上人生活文化 學習微小說創作三大重點

昔日香港是一條小漁村,許多居民都是水上人,他們的生活文化,與今日的陸上人有哪些差異呢?今次小作家流動教室走訪第二代水上人鄭先生和美寶,了解艇戶的生活文化外,作家陳志堅亦以水上人的生活為主題,介紹了創作微型小說的三個重點,包括「身分錯換」、「張力拉扯」及「意料之外」,寫出叫人驚喜的短篇作品。

踏進大自然教室 即席創作樂無窮

嘗試選用不同文體甚至透過跨媒體創作,既可大大提升創意與觀察力,又可增加寫作靈感。在2018年12月2日舉行的小作家寫作迎新營中,大會請來作家關夢南和漫畫家馬龍,講授寫作童詩、角色與故事的創作技巧,小作家更有機會即席以大自然環境為題材進行創作,並由兩位導師即席互動點評,小作家獲益良多。 童詩為新詩之中一個較特別的種類,特式包括字數少,容易讓兒童理解及閱讀,不使用標點及善用分行,也有新奇的想像及感人的情節,甚至可以用文字來堆砌出與主題相呼應的圖案,創作空間可謂海闊天空。恰巧迎新活動在保良局賽馬會大棠度假村舉行,大會特意為高小組小作家安排「在自然環境中創作詩歌」環節,學生可走進大自然的環境尋找創作靈感,並以「我要做小作家」及「紙飛機」兩個饒富意義及趣味的題目,創作隱題詩及新詩,激發創意。 ▲作家關夢南指導小作家撰寫童詩。 或許有些學生會被「童詩」二字嚇怕,認為創作詩句並不是容易的事。作家關夢南笑言,其實不少「童詩」也是家傳戶曉甚至可以唱出來,「有隻雀仔跌落水、跌落水、跌落水,有隻雀仔跌落水,被水沖去!」這首無人不識的童謠原來也是一首童詩,當中只運用了十多隻字,簡單易明得來又充滿想像力,「有無人見過雀仔跌落水?相信不多,但這情景每個人都能想像得到,一唱已幾十年」。 ▲關夢南 作家 又如昔日在農業社會出現的童謠,「雞公仔,尾彎彎,做人新抱甚艱難」以及「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團。阿媽帶我睇龍船,我唔睇,睇雞仔。」之類,也是童詩之中的經典之作。關夢南提議小作家,在平日學習或讀書感到壓力之時,可多唱甚至創作童詩,既可減壓又可鍛鍊寫作能力。 童詩可以化成圖像猜謎語 原來童詩也可以用圖像的方法展示出來。關夢南引用有學生以「山」為主題,把童詩砌出山的形狀,創意無限。亦有學生以「雨」為主題,「雨不停地下/////////雨不停地下/////////,/////////」,巧妙利用了文字與標點符號的特點,把童詩做到字中有畫,增加其觀賞性。 ▲小作家用童詩砌出飛機的形狀。 把童詩化成謎語增加其趣味性與吸引力。關夢南即席舉出「紅布包白布,白布包豬膏,豬膏包紅棗」這首謎語童詩,估一種時令水果。經小作家們搶答後,才知答案原來就是荔枝。另有謎語「百鳥圖」,「天生一隻地一隻,三四五六七八隻。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天下石」。只要把詩中的數字相加及相乘出來,便可得到100這個總數。 ▲小作家互相交流意見,氣氛輕鬆愉快。 隱題詩耐人尋味 更進一步,隱題詩更可訓練出強大的文字功力。關夢南出題「我要做小作家」分別置於第一至第六個字,要求小作家即席撰寫隱題詩。其中不少學生以當日的課堂為主題,表明希望成為小作家的心願;也有以飛鳥為題,表達展翅飛翔的獨特意境。關夢南提醒,撰寫隱題詩字眼可以重複,每句的字數也可以不同,但必需要注意隱題的字數,如「我要做小作家」分別是在第一至第六個字,若前後字數有誤便失去了隱題詩的功能。 隨後關夢南指定了另一題目「紙飛機」讓小作家創作童詩,他提醒紙飛機可寄託很多事情,如夢想般一飛萬里;也可以以現實的角度去形容,或與真實的飛機作比較等,可隨小作家的想像而創作。 童詩寫作方法 童詩可以唱:以童謠及歌詞方法表達出來,需注意歌詞的優美及讀音 童詩可以看:善用文字的行距、前後編排及標點符號, 讓讀者未細讀文字已看到圖像 詩是謎語:把謎題藏在詩歌之中,讓讀者細味 隱題詩:要注意隱題前後的字數與意義 善用圖像思維 增加創作元素 在多媒體的年代,學生接觸的圖像可能比文字還要多,利用圖像思維進行創作,再融入文字之中,可以更事半功倍。漫畫家馬龍以畫為喻,教導小作家們利用圖像來刺激寫作。他以寫作「環保」為主題,「不妨在紙上多繪畫一些與環境及環保相關的元素,畫出太陽、樹木、風車甚至蝴蝶等,在文字之中加入插圖,可觀性大增之餘也能找到更多創作靈感。」 ▲小作家坐在戶外尋找靈感,即席寫作。 同時,平時多觀察周遭事物構成的圖像,加上聯想甚至幻想,靈感也會源源不絕,提升觀察力之餘文字也會特別深刻。馬龍鼓勵小作家除了寫散文外,也可嘗試小說創作,皆因小說內容千變萬化,更能訓練出超卓的聯想與想像力。「如普通一塊石頭,它是從何而來?會否是外星的隕石?」已可創作出有趣的故事。就算小作家要撰寫較少接觸的題材,也可以利用現成的元素加以想像,「你們想寫愛情小說好像很困難,與其強迫自己去想像,不如多觀察,如見到蝴蝶便可想起化蝶故事」,寫作起來增添了凄美的感覺。 寫小說吸引法則 嚴守死線 小作家可能閱讀過許多名家的小說作品,但要撰寫起來可能感到無從入手。有多年漫畫及廣播劇創作經驗的馬龍,公開了一條簡單的編劇「吸引法則」,「編劇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故事的開頭,用情景表達主角正面性格與可愛的一面,讓讀者喜歡了這位主角,自然會追看下去」。他舉例指,有編劇改篇阿拉丁神燈故事,原本主角並非正面人物,游手好閒又無所事事,如同街童一樣偷取別人的食物,「編劇保留了原著的內容,但巧妙地增加了一個場景,說主角見到年紀更小的街童,因同情其遭遇而把偷來的食物分享,令主角成為正面人物」。 ▲馬龍 漫畫家 小說的內容也講求起承轉合,法則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別以為只有推理或懸疑小說才需要佈下迷陣,其他題材的小說也可利用佈局吸引讀者。「每逢主角走入死胡同,讀者便會很關心其處境,自然會追看下去」;更甚者一些大師級的小說作家如剛離世的金庸,更會「把主角推向死亡」,如有主角跌入絕情谷,眾人以為主角必死無疑,但原來絕處逢生,成為經典的橋段。 ▲馬龍請小作家分享創作心得。 馬龍提醒小作家,在交出上乘的作品前,必需嚴守死線,「每次我接到工作時,都要詢問一下對方的死線」。只要訂下死線,無論行路、吃飯或處理其他事情,這件工作都時時刻刻記在心上,定會在死線前完成。 ▲小作家聆聽馬龍講解寫作技巧之餘,也於台下嘗試創作。 隨後馬龍出題「從大自然找靈感 - 角色和故事創作」,讓小作家走進大自然之中,自由選擇繪畫或撰寫文章,或兩者兼備,並由馬龍即場點評。有小作家除了素描現場環境外,也加入了現場沒有的噴水池或湖景倒影元素,馬龍認為小作家普遍視像觀察能力很高, 即使無接受過任何繪畫訓練,也能畫出不錯的作品。他寄語小作家要多細心觀察,「街上每棵樹的形態都有不同,可作多方面的描述」,多作親身經歷,有深刻的體會後文字也會更為生動。同時, 小作家要多閱讀吸收,「其中舊年代的作家如金庸或張愛玲等,用字豐富且秀麗,沒有太多『的了麼他』的虛詞,十分值得學習」。 創作與寫作技巧 一.觀察圖像,加以聯想及幻想 二.文章的開頭要吸引 三.若寫故事或小說,要利用場景把主角的正面性格顯露出來 四.嚴守交稿死線 小作家心聲 梁迪晞 英華小學 小四 我今日學到用不同形式撰寫童詩,但最意想不到是原來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更多寫作靈感。剛才我在大自然環境下步行時,感到比在室內時身心更舒暢,靈感更多,更從中領悟到可把一些看似無關的事物,通過創作把它們聯繫起來。日後我會多到不同地方走動,找尋靈感。 關守一 香港培正小學 小六 我把「紙飛機」的童詩寫在自製的紙飛機之上,一邊是機翼模擬飛機的自述,另一邊講述紙飛機像我一樣都有渴望自由的共同夢想。我認為把這首詩寫在紙飛機上,加上我選用了較為軟性的文字,令整首詩有更特別的意境。 高靖 拔萃女書院 中三 我學到身邊每一件事物,也可以為創作帶來靈感,而且寫作與繪畫一樣,除了客觀的環境描述外,也可融入主觀的意念,令內容更為生動。如我今日繪畫了大棠的山水時刻意加入了一個湖的倒影,令畫面更為有趣。日後我寫作文章也會加入這些想法,相信文章會生色不少。 塗梓辰 迦密愛禮信中學 中三 原來寫字和繪畫一樣,可以隨心所欲不受限制,即使有固定的題目,也可多作想像把題目擴展至意想不到的地方。未來我寫文章時也會運用導師傳授的編劇技巧,利用吸引的筆觸作為開頭,吸引讀者追看下去。 撰文:麥志信 攝影:陳國良

新詩貴含蓄 散文重達意 認識現代文學體裁創作

新詩重視詩意的表達,意在言外;散文的詩意表達不集中,意在文中。詩具有精煉美、韻律美,而散文則較重視細緻描寫。 詩歌含蓄 意在弦外 早前,曾憑着《關夢南詩集》獲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雙年獎的詩人關夢南,來到初中組小作家課堂,教導新詩創作技巧。 關夢南說:「詩與非詩的分別在於詩意。非詩,淺露易見,清楚交代所要表達的內容。詩歌卻是含蓄的,把最想表達的內容隱藏起來,讓讀者自行想像及補充。記得有一次在地鐵站,遇到一個幾歲大的小女孩問媽媽:『如果我是一個蘋果,你會不會買我?』她這句話就是詩,因為她是在試探媽媽是否愛她,卻沒有直接表達。若把詩寫成散文應為:『媽媽你愛我嗎?』」 另外,他透過導讀淮遠的《癬》及戴天的《命》,解釋寫作詩歌應多運用比喻,把抽象事物化為具體的形象,增強藝術感。其中《癬》把「污染」比喻為「癬」,地球比喻為「好端端的頭」,生動形象。 再者,關老師強調新詩需要具有時代感,例如:顧城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所寫的《一代人》就是對當時社會環境的回應。詩歌寫出了黑暗動盪的時代,人雖然不自由,卻給了人追求光明的動力。而香港作家劉芷韻的詩《再見的意義》中,「八條馬路二百六十四盞街燈五個公共屋邨兩幢私人樓宇/一座商場兩千噸被污染的空氣粒子」,這句詩別具現今香港地方文化之餘,亦運用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達「萬水千山」這個意思,創意十足。 在詩歌語言運用方面,關老師提醒小作家們,創作新詩不能使用形容詞及四字詞,而是運用生活語言寫作。詩歌句與句間需要有空白,讓讀者去想像和補充,然而運用形容詞會把事或物描寫得過分具體,四字詞則有固定的解釋,不符合新詩要求,應要運用最簡單淺白文字,引人深思,令人感動。 淮遠《癬》 地球原是一個 好端端的頭 直到細菌 在它上面 鋪設牠們的文化 留下難看的疤痕 地球轉動 因為牠很癢 顧城《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小作家心聲 黃俊朗 聖芳濟書院 中三 「這次講座學習創作新詩。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老師提醒我們寫新詩時,需留給讀者想像空間,詩句中不可使用形容詞,跟散文寫作很不同。」 劉雅雯 麗澤中學 中二 「透過講座令我更明白如何創作新詩。寫作新詩不能直接表達內容,需要顧左右而言他,由此表達詩意。」 觀察生活 隨心寫作 細心觀察生活,把所見所感化為文字,看似隨心寫出的文章,經過細心巧妙的安排,會變得更精彩吸引。早前,「白貓黑貓」漫畫叢書出版人及總編輯方舒眉來到高小組小作家課堂,分享寫作心得。 ▲作家方舒眉 方舒眉透過導讀席慕蓉的《獨木》,講解短小的散文如何安排起承轉合。文章起首寫出了「我」坐火車的感受,就是旅途中間很自由,不受地方和人的束縛,「我只需要屬於我自己就夠了」。文章承接部分,講解很多的義務和責任,都在火車軌兩端承擔,而旅途中的「我」只需要看風景,暫時把煩惱拋開。轉折部分是「我」看到的窗外風景,其中「我看到了一棵孤獨的樹」象徵了作者一人出行的孤單。文章的收結把寫作主題娓娓道來,就是「學習獨立,在心靈最深處,學着不向任何人尋求依附」。 另外,方老師分析了章詒和的《只養仙人掌》,其中特別簡介了作家的背景,章詒和是一位中國內地作家,在文革時期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經歷了很大的磨難。因此,文章對仙人掌的讚美——「奇妙的外表和頑強的生命力」,映照出作家生命經過困苦,熬煉出堅強的個性,因此她特別鍾情於種植仙人掌。不同地方、時代,及成長背景的作家,思想會有很大的不同,由此方老師鼓勵小作家們,要創作出別具個人風格的作品。 ▲小作家踴躍地表達意見 小作家心聲 何澤欣 大坑東宣道小學 小五 「這次作家教導我們如何從生活中發掘寫作靈感,坐長途車、養花種草等都可以是寫作題材。」 蔡逸晴 培僑小學 小五 「這次講座作家給我們的寫作題目是『寵物眼中的我』,我打算寫與家中金魚的故事,把平時照顧牠們的互動交流情景,寫進文章中。」 寫出好文章 問:寫散文時,需要注意什麼? 答:「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點,「形散」主要指文章結構形式靈活多樣,取材廣泛自由;「神聚」則指文章主題集中,看似散亂的材料都緊密圍繞一個中心思想而服務。因此在寫作時,應該好好掌握「形」和「神」的關係,想好要表達的中心意思,文章切忌沒有主題,或多個主題。 問:如何寫散文的開頭和結尾? 答:文章開頭寫得好,可以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而結尾收得好,亦能起到錦上添花的功效,因此開頭和結尾都不能馬虎。除了常用的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外,小作家不妨多嘗試其他手法,例如欲揚先抑、奇句突起、發問結尾等方法,或者以對話、引用詩句作起首和收結。

激發 寫作靈感 從個人興趣出發 深入研究成題材

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可從自己的興趣入手,興趣可產生原動力,激發源源不絕的寫作靈感。正如作者阿翔與陳廣隆,都是因為對事物有着濃厚的興趣,從而身體力行,或展開研究,成為出版著作的泉源。前者踩單車遊歷世界各地,把沿途見聞輯錄成書;後者因為對金庸著作充滿好奇,就連唸碩士的畢業論文亦以此為題。所以當你遇上思維阻塞,或苦無寫作靈感的時候,不妨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作為切入點就能寫出很多好文章。 遊記怎麼寫?用心出發 寫到世界盡頭  歷代不少文人雅士都愛遊歷,喜歡將沿途風光和體驗比喻為人生路。像古文學《桃花源記》描寫陶淵明憧憬「世外桃源」的生活,暗示他的生命哲理。從香港踩單車踩到南非的旅遊作家「阿翔」分享遊記寫作,指導同學怎樣把一段悠長旅程演繹成文字。 阿翔幾年前提出一個疑問:能否踩單車由大埔去到南非呢?經過兩年的籌備,他於2016年由大埔的家出發,用了一年半時間,途經二十多個國家,最後踩到目的地南非好望角。「究竟如何將踩單車之旅寫成遊記? 何謂遊記? 如何篩選合適內容撰文並結集成書?怎樣的遊記會吸引讀者有興趣閱讀?一連串問題讓同學好好思考。以我的遊記為例,我會把每天看過、遇過的人和事記錄下來,回港後花幾個月的時間,再把當中最有趣的部份結集成書。」 阿翔,自由身旅遊書作者、深度遊行程策劃及領隊。熱愛戶外、運動型旅遊及文化深度遊。曾以1年半時間用單車由香港騎行到南非好望角,並將旅程紀錄於《滾動到世界盡頭》一書。其他著作包括《我們都是在旅途上長大的》、《Lonely Planet台灣》及《Lonely Planet北海道》。 何謂遊記? 寫遊記,表面看似是較易寫的文體,但要令讀者看得投入或有共鳴,卻非易事。究竟阿翔怎樣通過自己喜歡的旅遊體驗,引發同學書寫遊記呢? 遊記文體有許多種,可以是記敍文,也可以是描寫文。「遊記主要記錄旅行經歷的所見所聞,部分可描寫當地風景,讓人知道我去到非洲,看到的沙漠是怎樣的。除了這些,也會把看到的風土人情、當地特產飲食、平日的生活一一介紹,還會提及當地歷史文化等。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個人感受,正如你去過的東京鐵塔,跟我去過的有何分別,怎樣跟別人的遊歷不同呢?例如在踩單車的旅途中,在廣東獅嶺鎮遇到一位老人,勉勵我不要懶、不要怕難!起初真的不適應每天的長時間騎行,還有天氣是最大挑戰,最怕下雨或遇上逆風,所以每次想放棄的時候,就會想起伯伯的說話。當說出了自己最真摯的感覺,遊記的果效就更突出。」 結構性寫作 如何寫好一篇遊記?阿翔指出,最重要是選材好,切忌拋書包,或可加些幽默感,用對話引起讀者的興趣,使內容生動些。在結尾部分,通常是帶出個人感受,反思問題。 「寫遊記,不能把所有見聞全部寫下來,這樣的「流水帳」未必好看。如描述早上在酒店起床刷牙梳洗,到服務生幫忙拿行李,然後上的士之類,太過詳細記錄事情,令讀者不會有興趣去追看。所以描述故事的手法要特別,才會令讀者有新鮮感。還有,旅遊經歷要獨一無二,尤其人物故事永遠最有趣,即描述當地遇上的人物和故事。此外,取材上可選擇一些能引起讀者共鳴、令人反思的事情。例如一次以色列之旅我住在青年旅舍,老闆是退役軍人,有位德國女住客問老闆有否殺過人,老闆回應如果我不殺、就會被殺,這就是戰爭!這句說話令我印象深刻,所以寫遊記重點是道出個人感受,形容當刻的感覺。另外,如想描寫風景,切忌濫用『美麗』、『壯觀』、『廣闊』等形容詞。若描述當地歷史文化,一定要做足資料搜集,避免資料錯誤。」 小作家心聲 余希晨 慈幼葉漢千禧小學 小五 “「在學校沒有機會與作家接觸,更不會跟旅遊作家交流,所以我很開心可以參加培訓班。對課堂內容最深刻的印象,是當老師提到用真實的感受去寫作,原來寫作除了想像外,更需要有真實的體驗,啟發我對余希晨 寫作充滿熱情。」” 黃苡因 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小四 “「我在去年已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 有感今年的課堂內容新穎有趣,充滿挑戰性及驚喜。透過兩年不同導師的指導,我已掌握書寫不同文體的技巧。這次學會寫遊記,認識到如何選材。可惜在疫情影響下不能外遊,但無阻我書寫遊記的決心。我將會把過往曾到美國、台灣和日本等地的見聞寫下來,期待盡快投稿,讓大家欣賞。」” 林海嵐 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 小五 “「對作家踩單車到南非的印象很深刻,可惜自己沒有踩單車的天分,沒機會有像老師般的體驗。因我未有機會在學校學習寫遊記,參加培訓班讓我感到具挑戰性,期望自己的作文會有進步、技巧有所提升。另會嘗試運用老師教導的方向來回憶英國之行,把造訪多位文學作家故居的感想寫下來,希望能做到老師的要求吧!」”   要寫好人物從小說筆下入手學習外貌描寫  記敘文是寫作體裁中最常用的文體,一般分成寫人、狀物、敘事與記景四類。怎樣把人物透過「記」、「敘」寫得活靈活現,令人看後如見其人?其精髓在於平日有沒有仔細觀察,把親身感受和經歷,通過生動、形象化語言描述出來。陳廣隆擔任初中組活動講者,以淺談金庸小說的人物塑造和武藝為主題,分享描寫人物的竅訣。 金庸創作了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 包括《射雕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作品。小說所刻劃的人物性格,以至對武功的描寫,往往能突出人物的鮮明形象。從賞析角度來看,從90年代開始陸續有評論家認為其精采之處可與殿堂級文學作家看齊,包括魯迅、巴金等。從寫作技巧來看,金庸將人物心理捕捉得很具體,我們可從中學會書寫人物的手法。 從興趣到研究 多年來金庸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包括94年的《射鵰英雄傳》、95年的《神鵰俠侶》、97年的《天龍八部》等多部作品。 為何金庸的作品多次被改編呢?陳廣隆表示,「金庸作品不只是消閒書籍或通俗小說,還把琴棋書畫,甚至易經等知識滲入字裏行間。讀大學碩士時,我更以他的著作為研究對象。」在課堂上,他更分析歷代影視媒體中曾飾演楊過與小龍女的人物,哪個版本最接近小說裏的描述。像服裝方面,以吳倩蓮夥拍任賢齊的版本為例,小龍女以黑色衫示人,跟以往作品的白色服飾有別。由此可見,不妨從多角度探討金庸筆下的人物和描寫技巧等方向,對寫作甚有啟發性。」 從影像到文字 陳廣隆指出,以《神鵰俠侶》所使用的武器「玄鐵重劍」為例,哪個版本最接近小說的描述?他借不同版本的描述來分析「想像」與「寫作」之間的關係。95年的版本,古天樂飾演楊過,所背着的「玄鐵重劍」較輕身。到2006年黃曉明飾演的版本,展現出既巨大又誇張的兵器;至於數年前3D手遊《射鵰英雄傳》出現的版本,設計完全有別,究竟哪個版本最接近小說裏的描述? 陳廣隆闡釋道,其實小說內所描述的是「那劍黑黝黝的毫無異狀,三尺多長的一把劍,兩邊劍鋒都是鈍口,劍尖更圓圓的似是個半球」,金庸就是想借此道出「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意思。「原來最強的劍招並非繁複而是簡單的,只要對準焦點,以最強力度揮出去,就能『遠勝世上諸般最巧妙的劍招』。多齣作品中所呈現的版本,都沒有一個能接近原著。反而新加坡漫畫家黃展鳴主筆的《神雕俠侶》漫畫內描繪的模樣,較接近小說裏的神態。 陳廣隆,語文教師,「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自小愛讀金庸小說,為此醉心不已,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報章專欄作者之一,文章現散見於報章及網站。 他又借兵器的描述,帶出影像可跳出文字的想像空間。「我們未讀作品,往往已因流行文化有初步的『印象』;可是當回到『文字』本身,就能細味到其特色之處,從而引發到新的『想像』,而這種『想像』或可改變我們下次閱讀時的『預期』和『印象』。因此每次閱讀,都可『綜合』出新的理解,從而豐富了閱讀和寫作技巧。」 小作家心聲 李美慧 仁濟醫院林百欣中學 中四 “「自己確實很少看金庸作品或武俠小說,亦相對較少描寫人物,是次首度參加「小作家培訓計劃」,對如何描寫人物有了另一番理解。特別是導師分折金庸所描寫的人物非常仔細,像提到洪七公的衣着邋遢,突顯其粗豪性格。換着自己來寫,就一定很直接地寫他外觀。當理解導師講述的內容後,日後作文時,可多利用外在衣飾或內在因素來帶出人物性格。」” 方悠 播道書院 中四 “「學校課堂有教授人物描寫,但沒有像導師般仔細分析金庸筆下暗示式的寫作技巧,例如簡單地通過引用《射雕英雄傳》的動作、兵器等,教大家描寫如何透過外在物件來展現出鮮明的人物形象。這種寫作技巧對我來說有點難掌握,需要時間來消化;但確實對寫作得到很多啟發。」”

想像虛擬世界 感悟生活故事

創作源自生活,許多出眾的故事情節,都是作者從生活小事感悟而來。因此,擁有豐富的想像力甚為重要,可引導我們發掘創作靈感。較早前,小作家培訓計劃的作家精讀坊活動邀請了作家唐希文和鄭子遴擔任嘉賓講者,前者分享幾米的作品,鼓勵小作家即席發揮創意;後者分析阿濃的作品,教大家如何提升寫作技巧。 以多彩的顏色 代表心情、環境或時間變化 幾米不單擅長繪畫,他的作品更是充滿色彩。作家唐希文首先與初小組小作家們分享幾米作品的特色,然後一起觀看短片《Kiss & Goodbye》,帶大家進入幾米繪本的想像世界。 在這段短片中,色彩的變化貫徹了幾米的創作風格。火車由最初的粉藍色,經過富士山變成橙紅色,到達海邊變成綠色,穿梭月亮夜晚的情景時變為紫色,最後變成彩色。唐希文說:「火車在漫長的行駛過程中不斷變色,代表旅程中心情、環境或時間的轉變;幾米也喜歡轉換動物、人物和背景顏色,如刻意將白色的兔子繪畫成綠色,來代表他當時的心情。小作家平時寫文章或繪畫時,不妨參考這種表達方法,除了直接描述事物以外,也可以顏色來交代心情變化。」 引用擬人法 故事情節更生動 幾米筆下的繪畫並非寫實的事物,他經常加入超現實的元素,令故事情節更加生動。 《Kiss & Goodbye》短片中也出現了各種天馬行空的動物,如會飛天的巨型兔子、緊抱樹幹的獅子……這些都是幾米其中一個繪畫特色。唐希文解釋:「他運用了擬人法,賦予動物擁有人性的特徵,或是融入人的感覺,幾米筆下的動物有時會哭泣,表達出不同的情緒。另外,寫文章時也可嘗試用擬物法,運用「可能」或「假如」去想像,讓死物都擁有生命,如幾米的另一繪本《藍石頭》,便講述美麗的藍石頭被撞裂成兩半,一半留在森林裏,另一半卻被運往城市,藉藍石頭的旅程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唐希文 作家 寫作錦囊 1.幾米的圖畫是現實中看不到的畫面,或是日常生活中不會發生的事情。寫文章最重要就是想像力。 2.寫動物故事或角色時,不妨透過日常生活的觀察,加上大膽聯想,例如會飛天的白兔。 3.幾米繪畫的大象色彩繽紛、造型百變,帶給別人歡樂。運用擬人法時,可先從動物的主要特徵加添想像。 從故事感悟生活 創作故事時,小作家要懂得捉緊讀者的喜怒哀樂,情節才會引人入勝。然而這些寫作技巧並非與生俱來,要怎樣捉住這些情緒,還需要從學習、練習及生活感悟而來。兒童文學作家、五屆青年文學獎得主、「小小作家腦作動」創辦人兼導師鄭子遴,早前主持初中組的作家精讀坊,幫助小作家們整理生活、情緒練習,從而訓練他們將生活點滴化成故事情節。 故事三元素 鄭子遴以本地著名童話故事作家阿濃的作品,分析創作故事的主要元素。阿濃曾從事教育工作幾十年,也是電台節目主持以及愛情短篇故事作家,曾以「濃濃」為筆名,擅長寫與情有關的文章與故事。 ▲鄭子遴要求小作家試用喜怒哀樂的情緒表達出對生活的感受。 鄭子遴認為,創作故事是一種對生活有所感悟的描述,並且以三種元素為核心,包括人物(角色)、問題或慾望,以及衝突或解難,才能構思出引人入勝的情節。他以阿濃的作品《留堂》(出自輕小說《惡人》)為例,跟小作家講解創作故事的三個元素。鄭子遴說:「阿濃透過一件小事,講述兩個同學之間的友情,雙方從錯誤中學習成長。人物是李志明和張小娟,故事中的『問題』是李志明沒做功課,而『慾望』是他想借功課抄;引發高潮的『衝突』是張小娟不肯借功課,最終的『解難』是李志明留堂補做功課。故事中有兩種感悟,一種是人物的感悟,作者沒有直接交代,似要讀者自行推測李志明從事件中的感悟。在結局裏,藉張小娟送給李志明的一份獎品『薯片』,暗示張小娟希望李志明明白,留堂補做功課對他來說是有益無害的。」 佈下「彩蛋」 引發讀者聯想 至於阿濃的寫作風格,鄭子遴稱讚他的寫法沉穩而不傷人,他曾經自比一把「鈍刀」,沉穩、準確而志在不傷人,點到即止,手下留情,使人感到舒服自然而又能有所領會。其次,阿濃亦擅寫浪漫而俏皮的故事,例如《浪漫這回事》(出自《日日是好日》)透過老夫老妻的對話,帶出日常生活都可以很浪漫。 ▲兩位小作家即場演繹《留堂》中的內容,引起全場充滿歡笑聲。 阿濃是個幽默風趣的作家,他的幽默感在於喜歡在故事或文章的末端給人「彩蛋」( 小驚喜) , 例如《初吻》(出自輕小說《惡人》)中主角阿東的女友萍萍在游泳時遇溺,被他的好友阿明用人工呼吸拯救了,阿東覺得阿明奪去了萍萍的初吻,因而對他心存芥蒂,彼此關係陷入僵局。阿濃最後以此作為文章的結尾:「直到阿東游泳也出了事,也是阿明給他做了口對口人工呼吸……如今阿東已回足球隊,下星期正有一場比賽。」阿濃雖然沒有明確交代三人關係,但答案盡在字裏行間,可令讀者有無限聯想,當中的幽默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鄭子遴 作家 小作家心聲 賴裕東 聖公會聖彼德小學 小三 我覺得透過文字或繪畫,可以表達內心所想。之前我只懂得描寫真實的事物,但發覺內容不多,完成今次訓練班後,令我明白到可以運用想像力去創作故事,希望今天所學習的寫作技巧,有助日後創作更多文章。 梁鈞皓 九龍塘宣道小學 小三 今天我學懂了可以運用想像力去寫作,跳出現實世界,例如玩具帶你去另一個星球;我自小喜歡玩長頸鹿,也希望創作性格友善的長頸鹿角色,平日會與人聊天和替人做功課,也會安慰不開心時的我。 余汶蕙 聖安當書院 中三 我最初接觸阿濃的作品是《幸福窮日子》,窮是較為負面的詞語,我心想為何窮日子會幸福呢?因而被那標題吸引。之後我繼續追看他的作品,發覺他的故事平淡得來卻令人有種舒服的感覺,不像科幻小說般抽象,將生活化成故事,閱讀後令人體會深層的意義。在精讀坊中,《白菊的故事》的彩蛋能突出故事內容,包含更多人物的性格,令我最為深刻。 謝雨恒 馬鞍山祟真中學 中二 我曾閱讀阿濃的《幸福窮日子》,他那不直接、幽默的方式令我們明白當中道理,對他的寫作風格頗為欣賞。藉著今次寫作班不但可以加深對阿濃的認識,而且能夠從中學習他的寫作風格,如字詞的運用及有條理的寫作。 撰文:陳幸如 攝影:黃永昌 此活動及相關版面由明報市場部統籌及編輯 查詢:2515 5052(馮小姐)

筆寫食物 盡表世情

食物與生活息息相關,在寫作方面更可謂關係密切。「小作家培訓計劃」高小組培訓班請來擅寫吃的溫情小品的周淑屏,以「為食寫作:寫食物、寫人情」為題,教導小作家怎樣將對食物的感覺,轉化成寫作材料。 周淑屏屬於多產作家,曾憑《大牌檔‧當舖‧涼茶舖》獲得第九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兒童少年文學組),書寫食的作品有《我在茶餐廳品嘗到愛》、《我在街頭小吃中細味人生》、《甜飴蜜語》、《邊吃邊寫──由味覺到創意寫作》等。 文體可不同 感觀抒己見 寫作文體繁多,周淑屏表示小作家可嘗試運用抒情文、記敘文、描寫文及說明文,借食物來抒情,用食物來說故事。她表示:「抒情要有對象,藉着食物來抒發感情,對象可以是同學、老師、父母或兄弟姊妹;寫作時要有技巧,切勿太直接及過於重複,需要加入故事性令文章更可讀。」 每種文體的寫作技巧各有不同,周淑屏指說明文的手法,可以由食物的種類、成份、味道、營養及做法等方面構思;描寫食物的技巧方面,她表示可以透過「感觀觀察法」,從味覺、嗅覺、視覺、聽覺及觸覺各方面入手。 了解寫作技巧之後,小作家即時以自己最喜歡的食物為題創作,然後發表和討論。在分享環節,有小作家以「咖喱魚蛋」為題寫作,令周淑屏印象深刻,她表示:「文章形容食物的顏色是『黃澄澄』,形狀是『小小的、圓圓的』,還有最有趣的一句是『以為是魚下的蛋』,顯出幽默;另一特別之處是形容第一次進食時『要以清水浸一下』,以去除辣味。他筆下的咖喱魚蛋,形容有趣,也表達出個人感受,十分出色。」也有小作家以「格仔餅」為主角,詳細描述食物的製造過程,周淑屏認為文章反映小作家平日觀察夠細心,並能透過文字表達實况。 感人故事 強烈組合 周淑屏又提出「強烈組合法」的寫作技巧,就是將兩種沒有關係的事物結合起來,譬如把自己喜好的食物,滲進描寫的感情,使之連貫。她以先前教導過的一名學生的一篇作文為例,那是一個關於「熱狗」的故事,作者以「熱狗」貫穿文章情節,側寫人物感情,令人十分感動。周淑屏直言,該文某些情節純粹虛構,感情與「熱狗」本身沒有關係,但當所有元素透過「強烈組合」之後,就得到出奇的效果。 小作家心聲 梁洛奇 天主教柏德學校 小五 今次培訓班教曉我如何利用食物抒情的技巧,透過食物或進食過程的細節帶出感受,我從前沒有想過原來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可以表達出很深的感情。還有學到利用五官來描寫食物,以及可運用混合文體寫作。 林灝芝 東華三院高可寧紀念小學 小六 周老師教導的抒情文寫法很實用,而她提到取材要盡量帶出正面訊息,不要予人虛假的感覺,十分正確,而自己平時也是多寫表達親情和友情的文章。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