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技巧班

詩詞成才 淺談學寫詩詞的要法

文筆不好、詞彙貧乏,是否就不能寫出好文章?這也許只是缺乏練習、不懂技巧而已,當找對了學習方向,寫作便得心應手。像古詩詞內容含意豐富,用字精準,提供了寫作技巧的參考價值。今次小作家培訓計劃邀來關夢南及葉德平兩位作家,為小作家分享如何從詩詞中汲取寫作養分,從而提高寫作水準。(撰文:曾劍華) 寫好童詩 具童心童趣 自由無拘束 很多人都聽過兒歌,但有沒有唸過「童詩」?究竟童詩是甚麼、怎樣寫?與一般詩歌有何分別?連串問題也許你未有頭緒,就讓作家關夢南為小作家逐一解答。 關夢南今次在課堂與小作家分享寫童詩的心得與技巧。他還分享兒時讀過的李白詩歌《靜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法工整,每首詩歌有四至八句,每句五或七個字。但現在寫童詩,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句子行數長短不拘,每句字數不限,可以四至五個字組成,甚至可以一句一字的。 放鬆心情像遊戲般 關夢南指出,童詩跟大人所寫的詩有別,「因大家年紀、思想不同,童詩就是兒童所寫的詩,是表現了兒童的心聲。有一次自己搭港鐵,看到一位小孩子與媽媽。小孩子問媽媽:如果我是一個蘋果,你會買我回家嗎?很簡單的三句,從兒童的心聲出發, 也許是小孩想測試媽媽對自己的愛有多深。」 他認為寫作童詩是表達兒童世界的一種方式。「尤其是要寫兒童的想像世界,或兒童遇到的事物,可不要一本正經地寫出偉大詩歌,也不要只著眼要寫一首非常可愛的詩歌;寫童詩最好的心態是像玩遊戲般,把日常愛玩的跳繩遊戲,捉波子棋、象棋等都可作為寫童詩的靈感,只要放鬆去寫便可以了。」 表現形式變化多端 寫童詩有很多種表達手法,可以是一行一行的歌謠,像童謠《月光光》描述「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瞓落床。聽朝阿爸要捕魚蝦咯,阿嫲織網要織到天光,啊……蝦仔你快高長大咯,划艇撒網就更在行。」但換到現在的生活狀況,也許同學對考試有較多想法,改寫成「月光光,照地堂,溫書溫到跌落床,聽朝考試要攞滿分啊,如果失手,阿媽喊打……阿爸唔比零用錢,咁就真係喊都無謂囉!」 另一種表達形式是將之變成一幅圖畫,利用標點符號充份發揮想像力。「例如字數與標點符號,把所有能夠調動的元素放進去。像《假期》一詩,弄成一幅釣魚的圖畫,作為藝術作品來欣賞。」*(示範圖) 又或者可以寫成一個謎語, 打造成「隱題詩」或「遊戲詩」,讓人猜謎。「但謎底不一定會有答案,就讓大家想像一下吧!」 他希望同學寫童詩時多加點想像,並以「鬼」作為投稿題目。他表示,「對於寫童詩要有多些想像,寫以『鬼』為題的童詩,不一定要集中寫鬼是多麼恐怖;其實不一定對人有傷害,可以寫得有趣正面的。」他接著又分享多篇以「鬼」為題的童詩,如《老漁夫和替死鬼的故事》說明鬼有人性化的一面,改善了主角的生活;或是《天空掉下一隻鬼》假設了很多對環境的聯想。《寂寞鬼》描寫一隻孤單的鬼,除影子以外,沒有人與他交朋友,暗喻非常寂寞的人。另一篇《走鬼》並非寫鬼,乃寫一種生活現象,描述無牌小販擺賣的日常生活。 小作家心聲 嘉諾撒聖芳濟各學校 小六 楊昀諭 「以前雖看過童詩, 卻沒寫過這類文體,但只要從童心出發,相信不會太難掌握。而且導師講得有趣,以『鬼』作為切入點,帶來無比的想像空間,激發起無窮創意,令我對寫作的熱愛有增無減,所以我很喜歡是次培訓班。其實,去年已參加過培訓計劃,學習微小說創作;今次學童詩,讓我每次都很享受整個學習過程。」 德信學校 小五 李鎵灃 「最初學習童詩感到有點難理解,也許是因為以前沒有學過,這是首次接觸, 看了幾篇例子後感到很有啟發性, 原來寫一篇童詩是很好玩有趣的。例如童詩有許多類型可呈現,也可以透過文字想像繪成一幅奇妙圖畫。參與這活動,學到很多課堂以外不知道的文體,這將來會繼續參加,令自己的寫作有更多變化。 」 學作詩詞 需讀通詩歌的弦外之音 常說詩情畫意,其實詩中言情固然直接令人感動,懂得聽弦外之音,亦是學習創作詩詞要具備的能力,作家葉德平在初中組以「工夫在詩外——讀詩詞,學寫作」為主題,點出大家學習寫詩歌時,容易忽略的要點。 「工夫在詩外」是宋代詩人陸游的名句,意思是如果讀詩詞學寫作,真正學習詩歌技巧的方法,是要留意詩以外的世界,葉德平借名人的詩歌來點題,希望同學在寫作時可以汲取到箇中知識。 解讀詩詞豐富語彙 葉德平指出,寫作是語言表達的一種方式,不能準確地運用語言表達,就無法傳達自己的意思,也就無法寫出好文章,所以只有擁有豐富的語彙,才能通過語言表達的感情。「詩詞語言,精煉而又讓人感受到美感,這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它自身就是語言中的代表,通過千年的傳承,經過了不同時代,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語言風格和藝術形象。所以,學習及深入解讀詩詞,可以豐富自己的詞彙,使得寫作時能進行有效的運用,這樣也就使寫作語言更具有文學和詩意。」   逐步培養創作的能力 創作 》》》字詞 》》》知人 》》》論世 》》》感受 借名詩提升寫作能力 葉德平更借具代表性的古詩詞為例,展示出詩詞可帶出意象的威力。「唐代詩人盧廷讓《苦吟》的『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鬚』、賈島《題詩後》的『兩句三年得, 一吟雙淚流』,都是用字造句非常精準,這就是古人用字功夫的體現。」 詩人為了在簡短有限的語言中,將自己所表達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往往須要使用獨特而又豐富的表現手法。葉德平還表示,能流傳至今者,皆是千百年來經典之作。「這些詩詞,在抒情思想的表達,人物角度的刻畫、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上,對於中學生的寫作來說,是具有極高的借鑒和可參考的價值,都會成為課堂中寫作能力提升的最好的教材。」 按部就班實踐創作 雖說創作是很個人的事,但在學習古詩詞時,需要累積經驗才能創作出來;如果沒有根底,創作不會見得好。葉德平表示學習詩歌時就不能只欣賞詩詞,更需要認識詩歌以外的東西,以及欣賞古詩詞的美學藝術,才能增強文章的美感。「在文體的運用上,可以在自由命題創作時,引用詩詞作文章題目,也可以作為各段小標題,引用詩詞作為文章段落開頭。例如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作為文章開頭,開門見山地表明珍惜時間、努力學習的重要性。如果學生今後能夠用行雲流水的文字,創作出內容豐富且極有內涵的詩詞,是最吸引的。總之,要結合詩詞與生活,多對生活進行觀察和感受,發揮創作的美!」 從過程中,他希望學生多嘗試創作及練習如何閱讀詩詞以外的世界,建議學生可以跟從作品在什麼背景下創作?作者心情又如何?寫的是什麼主題?表層及深層意思是怎樣?詩歌與生活的經驗能否給合?有沒有啟發?一連串問題,加深了解詩詞。 小作家心聲 迦密中學 中一 侯銘恩 平日沒有寫詩詞,雖然年幼時在課外活動有接觸,但是對創作詩詞的技巧感到陌生。首次參加,有感活動吸引。經過這次活動,學習到原來可以把詩詞用於作文中,我會嘗試按葉德平的方法去翻查資料,認識詩以外的元素。 屯門官立中學 中二 楊雯雯 因自己對詩詞了解不多, 經過導師的分享, 對文學、古代文化提升了興趣。如此, 看多了詩詞, 從中可引用在平日創作,豐富了作文詞彙。其實,有感多了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 就能容易掌握詩詞。在簡報上,最深刻是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一來有歌者將古詩詞改編成歌曲蠻有趣;亦因作為女性,能在男詩人的世界裏脫穎而出,令人記憶猶新。

提升寫作能力 從認識粵語和詩歌開始

學好中文,可從粵語及詩歌中吸取寫作養份。作家甄沃奇借粵語詞彙及典故,以及大量地道歇後語,讓小作家活學活用,為寫作添上一份玩味。作家鄭政恆為了切合現時疫情時代,想到以「在COVID-19時代讀詩」為題,分享足不出戶都能欣賞詩歌,望小作家能投入文字世界,在文學氛圍下學習,建立良好的閱讀能力。(撰文:陳慶賢、曾劍華) 試用粵語寫作 文章更添玩味 我們在書寫時,都以書面語為主;然而粵語是廣東人常用的語言,能夠巧妙地將它們融入創作中,可以令文章更有親切感,令表情達意,更見傳神到位。 粵語詞彙更形象化 「鬥雞眼」、「慢吞吞」都是常用的粵語詞彙,原來適當地換入文章,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正式的文章中,如散文、小說、評論,加入粵語特色的元素,可以令文字更見活潑富活力。因此,為了特定的寫作目的,如粵語戲劇、劇本、粵語小說,粵語入文是一種有趣的創作模式。 甄沃奇用了作家小思〈玩具〉為示例,有以下一段:「觀蟻,兩種蟻各有吸引力,黑蟻看得人眼花,但多戲劇性變化,黃絲蟻團結整齊,容易分清領隊和工蟻,卻嫌隊形保守,定睛看多了,會變成『鬥雞眼』。」 他解釋:「『鬥雞眼』就是『斜視』的一種,屬於『內斜視』。因為雙眼瞳孔向內,彷似兩隻鬥雞對峙,因而得名。如果上文把粵語成分修改,將『鬥雞眼』改成醫學術語『內斜視』,便會多了一份隔閡感。」 同理,如果將文中的「慢吞吞」換成書面語—「行動緩慢的樣子」,也會令文章失去形象化的特色。 善用「歇後語」帶出故事性 甄沃奇表示:「每個地方都有一些當地人才會聽得懂的說話,大多是『約定俗成』,大家說出口,自然心領神會。至於粵語亦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了解粵語一些常用詞彙或『歇後語』的來由,可以讓我們的粵語表達能力提高,也可以豐富我們的想像力。」「歇」去「後段內容」,就是「歇後語」,即是將說話的主旨內容藏去,以有趣的方式呈現說話的前半段,聽眾從前半句子的意義和關聯性,推想後半句子的真正意思。 小作家心聲 瑪利曼小學 小五 蔡芷希 雖知粵語在香港、廣州等地被廣泛使用,經過是次活動,甄沃奇老師用巧妙幽默的方式教導我們,如把書面語翻譯成粵語這個環節,把文縐縐的書面語,翻譯成通俗易明的粵語,讓我對文章的理解有更深入的認識,啟發了我對粵語寫作的興趣,讓我明白到運用粵語來寫作,可帶來親切感!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 小四 區曉珈 是次小作家活動之培訓班,導師以妙用粵語寫作為主題,講解清晰,讓我懂得了如何運用粵語的特色來創作。特別在審題和創作上啟發了不少,使我認識了不少粵語有趣詞彙,也許能為我的作文增添不少趣味。   互聯網給創意聯想帶來便利 文學創作影響深遠,像中國古典作品《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或民間傳說「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或「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故事,抑或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其故事創作、文字特色到人物情節,有很多地方值得細味。縱使受疫情影響,沒法像以前面對面學習文學,但也可利用網絡的便利,瀏覽詩歌。而且不同地方都舉辦了相關活動,非常熱鬧。 詩在世界流傳 鄭政恆分享日台等地,找到發表跟詩歌相關的活動。「例如有港人將文學推介到日本,於日本詩刊《詩と思想》欄目「香港の詩と詩人」,刊出了鍾國強、游靜、淮遠、羅樂敏、關天林、陳李才的文學、詩歌作品。台灣的創世紀詩雜誌》,亦以詩歌分享了港人在疫情下如何生活。回到本地,有香港詩歌節基金會於網上舉辦了「費靈格狄詩譯朗誦」,可見大家都花精力去推廣詩歌。」 全球雙向互動 學習詩歌,朗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鄭政恆特地分享了一個全球性活動。「就如《詩可興: 全球華語詩歌Zoom朗誦會》不是朗誦比賽,亦非表演性質,是場直接感受詩歌作品的活動。雖然現時受疫情影響,但卻造就另一種表達型式,透過ZOOM讓全球不同國家地域的詩人一起朗誦,包括40位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新加坡、歐洲、北美等地。你可以想像集合了那麼多人同一時間進行朗誦並非易事,或許利用網絡世界的便利,就能拉近大家的距離。就算足不出戶,一樣可以透過網絡世界進入文學領域。」   小作家心聲 港島民生書院 中四 吳仲賢 是次活動令我獲益良多,不僅欣賞到不同地區詩人的風格與特色,啟發了我去找同類型,不同國家,不同特色的詩,讓我能夠在作文上引用這些好詩,令我在創作文章上有改進,作文分數也提升了。最有趣是,改變了我對以為古體詩、近體詩是沉悶的想法,並開闊了眼界,將來或可嘗試寫詩,或加進文章以作潤飾。在活動上, 播放了名作家以詩製作的短片, 記錄2003年的沙士,哪怕時代不同,跟現在疫情相比,所發生的事卻依然有異巧同工之妙,例如人性在逆境的醜陋與人類之間的不信任等,字詞精準刻骨,再配上冷色畫面,及淒厲冰冷的背景音樂,令我猶如身歷其境,令人印象深刻。 芳濟書院 中三 徐霈恒 整體而言, 我認為本次活動過程正面和有益,講者分享詩詞具啓發性。我在學校裏或者日常生活中較少接觸詩詞,尤其是學習新詩,這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新嘗試和體驗,激發我去勇於嘗試寫新詩。儘管它不像散文般多文字,但卻考驗文字的功力,這是我課堂中最大的體悟。而當講者分享一些詩詞,令我明白和感受到文字的威力,詩詞文字雖較樸素簡白,但卻能夠帶出細緻的描述和深刻的含義。

從粵語歌詞到影視劇本 新晉導演黃綺琳 分享文字創作經驗

文學創作十分多元化,除了詩詞、散文和小說外,粵語歌詞、影視劇本也是其中之 一。新晉導演黃綺琳曾擔任填詞人及全職編劇,她在大使交流會與一眾小作家大使 分享不同崗位上的工作概要及創作經驗,讓大家對這些職業有更深入的了解。(撰文:曾劍華) 先用數字入音 轉化粵語歌詞 初學填詞時,不妨選幾首喜愛的流行樂曲,做一些改寫歌詞的練 習。黃綺琳表示:「與寫散文、小說相比,填詞的限制更大,除了 需要在短小的篇幅裏,用詞組表達豐富意象外,更加要考慮聲調問 題,影響歌手能否順暢演繹出來,甚至聽眾感到悅耳動人。」 因此,填詞人需要鍛鍊文字功力外,也需要熟悉粵語讀音、用字押 韻的技巧。樂評人黃志華2003年出版的《粵語歌詞創作談》便介紹 了一套「02493」填詞法,教大家先用不同聲調的數字入音,再轉 化為適合的粵語歌詞,「以《Shall We Talk》為例,第一句旋律可配 入『023 002420』數字,更容易配出『明月光 為何又照地堂』一 句。」   填詞風格多樣 配合畫面抒情 除熟悉粵語音調外,透過歌詞來表達故事,也是有趣的文字創作經 驗,「填詞的風格很多樣化,例如故事向、畫面向,甚至可以是一 篇議論文。林夕填的《約定》便很像影視劇本,起首幾句「還記得 當天旅館的門牌,還留住笑著離開的神態。當天整個城市,那樣輕 快,沿路一起走半哩長街。」便描寫場境及人物狀態。 另一首《再見二丁目》中林夕亦運用了電影手法,例如「滿街腳步 突然靜了」、「滿天柏樹突然沒有動搖」,將畫面不斷拉遠,表達 寂靜的街景;而最後對白「原來我非不快樂,只我一人未發覺」, 帶出心情的轉換,整首歌詞有豐富的故事性。 電視及電影編劇 工作層面大不同 影視編劇是另一種文字創作,電視及電影編劇的工作也有很大分 別,黃綺琳說:「電視劇本比電影長得多,編劇的工作與連載漫畫 很相似,每齣電視劇會先寫一本『天書』,定下故事大綱及人物小 傳,再寫分集故事、每集故事、初稿、定稿(編審)、修訂稿等。 每集平均需寫17,000字,所以編劇一定要十分熱愛文字創作,亦要 花很多時間『度橋』。電視台常有創作會議,編劇組會一起『圍 度』,討論故事發展。」 至於電影編劇集體創作的機會較少,亦需要接觸不同層面人士,包 括投資者、導演、監製、演員,「他們也要參與『創投會議』,向 投資者『賣橋』,吸引他們為電影注入資金。電影編劇也要跟進與 文字無關的工作,例如『跟場』,在拍攝現場解答導演、演員,甚 至是美術的提問,因為一件戲服更改,可能與劇本設計不同,編劇 要即時提供意見。」   晉身電影編劇前 須成為資料搜集員 一個紮實的電影劇本,事前需要充足的資料搜集,黃綺琳認為晉身 電影編劇前,必須成為一個有用的資料搜集員,累積審閱資料、分 析創作橋度等工作。「曾經有人問,是否寫實題材的劇本才需要資 料搜集?科幻片、鬼片等類型的電影需要嗎?根據我的經驗,資料 搜集非常有用,可以發掘題材、故事(撈大橋)、修正劇情、對白 合理性。我在編寫《刺殺黃大仙》劇本時,便研究與黃大仙相關的 文獻及籤文,為劇本提供許多有用的資料。」她續表示,實地考 察、參考二手資料,如書籍、新聞、紀錄片,以至日常交談,都可 以是資料搜集的來源。   小作家心聲 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 中五 林恩同 當時問了導師,有沒有想過放棄寫作?靠什麼堅持下來?她表示,「當時沒有人脈,所填的詞沒被選中,曾經一度想放棄, 但心中仍有信念, 便堅持下來。」這令我明白在追夢的過程中縱使遇上困難,也不能輕易放棄,只要有毅力,必能實現。參加了交流會後,除了明白人生哲理外,更認識文字創作可以有不同方向,像劇本、作詞等而非局限於作文,或可嘗試不同文體,如寫詞、詩歌等,啟發甚深。 香港真光中學 中四 陳思萁 由於學校或課堂沒有這樣的交流會,是次交流會給了我很多對寫作的想法。除了寫小說、散文外,還啟發了我可嘗試跳出描寫文、記敘文和抒情文的世界,嘗試填詞、欣賞詩詞,寫一些破格、新穎的文章。在課堂上,我問了導師如何拿捏創作?她分享文學的人寫歌詞,跟音樂的人寫歌詞有別;前者的文字較優美和有含意,後者的詞比較鬼馬,不要因為自己沒潛質就放棄一試,每個人都有獨特處,不要小看自己,令我獲益良多。  

「黑暗中對話」 閉上眼用五感觀察法寫作

健視同學每天生活在光明世界中,似乎很難想像失去視力是怎麼一回事,更難以理解視障人士平日所遇到的種種挑戰。「小作家培訓計劃」今次就將流動教室移師至「黑暗中對話」體驗館,小作家們在漆黑一片的環境中,親身體驗視障人士的生活。年輕視障作家鄺頌安傳授「五感觀察法」要訣,將身處黑暗中的官感體驗寫出來。小作家們都大嘆這次獨特的黑暗體驗之旅令他們的創作靈感大爆發! 探索伸手不見五指的空間 在進入體驗館之前,義工先向小作家們各派發一支視障人士平日自由出行的好幫手 — 白杖。不講不知,原來健視人士初次使用這根白杖,也要注意技巧。義工解釋,身處黑暗環境中,只須面向前方以肩膊闊度左右擺動白杖,如無碰到障礙物,便知道前方通道有足夠空間前進,使用時切記不可在導賞行程中胡亂揮舞,否則或會傷及他人。一班小作家都懷着既興奮又緊張的心情準備出發! 穿過兩重黑色的垂幕,小作家們踏進了伸手不見五指的空間。原來真正漆黑無光的世界是這樣的,仿佛連空間感也頓時失去了。在一片混亂紛擾之中,突然傳來工作人員響亮的聲音:「大家稍安毋躁,我是Henry哥哥,現在將會帶領大家順利完成這次黑暗體驗旅程。」 摸黑感受日常 遊公園逛商場搭渡輪 一行八人先來到一個地面凹凸不平的空間,Henry哥哥建議小作家們伸出左手摸摸有那些東西。「樹葉!」(試形容一下它們的外型?)「有尖長的,也有扁闊的」(觸感如何?)「有些很堅硬粗糙,也有些很平滑柔軟。」(你們認為這裏有多少隻小鳥?)這時小作家們安靜下來,靜心傾聽四方八面傳來的雀鳥聲。有人說三隻,有人說五隻,有人數到18隻。 Henry哥哥繼續「聲音導航」,帶大家探索館內其他空間,一起走過熙來攘往的鬧市街頭,側耳聽著電子行人過路發聲裝置發出的指示橫過馬路;又通過了左搖右擺的渡輪甲板,原來在沒有視力輔助之下,踏上搖晃的甲格是一件如此驚心動魄的事!小作家們還去了超級市場,伸手觸摸貨物架上的每件貨品,辨認出各種水果和糧油雜貨。來到行程的尾站,Henry哥哥才告訴小作家們,其實他是一位視障義工:「剛才大家以為我戴上了夜視功能裝置,因此才能在漆黑中帶著大家走遍場內每個角落。其實只不過是因為我早已熟習這裏的環境,有沒有光線對我根本沒有分別。希望這次旅程,能讓大家明白視障人士日常所面對的處境,大家一起共建和諧共融的社會!」 五感觀察世界 描述更像真 「流動教室」的第二部分邀請了年輕視障作家鄺頌安,分享「看不見」的創作經驗,並教大家運用「五感觀察法」提升寫作技巧。鄺頌安在初中時確診青光眼,現時僅餘下一成視力,他形容收窄的視野好像透過一個小孔觀看四周環境一樣,而且光線濛瀧不清。鄺頌安先分享應用「五感觀察法」的心得,他說:「平日大家習慣依賴眼睛作出大部分的空間判斷,例如分辨日夜、高低、長短、距離,以及物件的顏色和形狀等。然而視覺之外,還有耳、鼻、舌及身等器官感受世界,加起來就是五感: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五感觀察法』能令描述更加豐富像真。」 「黑暗」為題 寫出細膩文章 一輪熱身之後,鄺頌安便開始指導一班小作家們,應用「五感觀察法」,將在「黑暗中對話」體驗館的經歷,以「黑暗」為主題進行創作。同學們都十分認真,細心回想剛才Henry哥哥如何帶領他們運用不同感官,探索黑暗中的環境,辨別出公園、鬧市街頭、渡輪和超市的場景,又加入許多主觀的情感,例如「當我明白原來視障人士在超市中既看不見貨架的位置,連貨品描述、成份介紹和售價標貼都看不到,實在相當不便。希望我們日後能想出更多方法,令他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一篇篇靈感來自「黑暗」、運用「五感觀察法」進行創作的精彩文章,便順利誕生了! 之後大家更在鄺頌安的鼓勵下,運用「自由寫作法」,嘗試創作「二人對談小故事」,完成後再輪流朗讀分享。鄺頌安強調,使用這種方法最重要是放下思考框架,突破既有思維、規限和邏輯,即管大膽地加入天馬行空的情節。小作家們果然在經過「暗黑魔法」的洗禮後,創作靈感即時大爆發! 「黑暗中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 是一個起源自德國的社會企業,自1988年至今已擴展至全球超過26個國家及150個城市。透過完全黑暗的環境,創造機會讓健視人士認識到視障人士的日常生活,放下一貫的有色眼鏡。視障人士在「黑暗中對話」擔任各類型的工作,發揮工作能力和提升自信。 ▲鄺頌安 視障作家 五感觀察法 以五感觀察法舉例,描述「媽媽帶著手袋出門」: 視覺:媽媽有一個渾圓的鮮紅色手袋,肩帶上印有許多細小的粉紅色星形圖案。 聽覺:拉鏈掛著一個小鈴,每當她拿起手袋時,便會叮叮作響。 觸覺:這個手袋摸起來柔軟舒適。 嗅覺:還散發一陣獨特的皮革氣味。 小作家心聲 劉適以 荃灣天主教小學 小五 ❝場景真是完全漆黑一片,剛開始時大家有點擔心會跌倒和誤踩其他人呢!不過在Henry哥哥的帶領之下,大家逐漸適應漆黑環境,減少了恐懼,也明白了這個體驗館的理念,是要讓健視人士理解視障人士的生活,提倡社會平等,我覺得很有意義。❞ 郭子悅 北角衛理小學 小五 ❝這次活動令我有很深刻的體會,明白原來擁有健全的視力並非必然,要珍惜上天送給我們的完整官能和健康,也祝福每位傷健人士安好,願大家都能一起勇敢面對挑戰!行程完畢後我們將剛才的體驗,透過「五感觀察法」以文字方式作記錄,我覺得很有活學活用的功效!❞ 黃尚賢 聖芳濟各英文小學 小四 ❝我平日有寫日記的的習慣,但很少運用「五感觀察法」,日後會多加運用。今次我寫的「二人對談小故事」是描述兩個朋友在爭辯誰是世界上寫作技巧最高超的人,並且驕傲地向對方宣示自己有多優秀,又互相批評對方的作品,但結果仍然無法分出勝負。這種「自由寫作法」真是很好玩!❞

藝術評論 尋找鑑賞方法

在常規的課堂上,小作家們該很少接觸「評論」,因此我們邀請了講者黃怡分享如何透過欣賞玻璃藝術,學習從形容玻璃工藝,從而掌握甚麼是「評論」。此外,我們也特地找來玻璃工藝家謝樂筠分享玻璃藝術與歷史,幫助小作家了解製作玻璃的過程及學習描述玻璃的「外表」與「功能」,並將感覺描寫出來。再引用香港作家劉偉成詩作〈鋼綿玻璃〉,認識一些藝術評論的手法和技巧。(撰文:曾劍華) 了解玻璃工藝 晶瑩剔透外表,敲撞時會發出清脆聲響的玻璃,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被廣泛般應用。講者黃怡指出玻璃有千變萬化的演釋方式,「如杯碟等器皿,花樽等裝飾物,或玻璃窗等建築用物,都是玻璃工藝品。」 要學習形容一件玻璃工藝品,可從「外表」與「功能」入手。「一盞油燈外形圓圓的,用多塊茶色玻璃製作,內裏有金屬組件組合起來。其『功能』是將器皿底部的油吸引到棉芯,燃點後便可照明。當我們要評論,可描述其『外表』或理解其價值,或進一步解說玻璃製作的過程,如何燒出弧度;或調製茶色玻璃是否很難;玻璃的厚薄是否適中、均勻; 玻璃的顏色及透光度是否理想; 表面是否光滑,或者有紋路的是否理想;有沒有非刻意的裂紋、工具痕跡、粗糙的切口;或使用什麼材料、顏色、技法、難度高不高;這件作品中有沒有創新性等,都有助我們掌握學習『欣賞』的要點。」 說起玻璃歷史,源遠流長。玻璃工藝家講解以前的人視玻璃為擺設品,「玻璃在歷史上被視為奢侈品,作為進貢皇室貴族享用,或放置在宮廷內欣賞。到工業時代後,它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用來盛載水或成為家用的玻璃窗;亦有實驗室使用的試管。可是因玻璃質料容易受損,難於尋找文物考證其歷史有多久。製作玻璃的原料是矽砂, 將矽砂放進窯遇熱後就會變軟, 就成了透明狀的液態,然後改變其形狀,再經過迅速冷卻後成了玻璃品,此美麗的玻璃工藝品就是這樣燒製而成了。玻璃品最大的分別是有工廠形式及工藝品兩類。前者通常由機器自動化生產,大概1至2分鐘便做好一件玻璃品,製成品有啤酒樽及水樽等。後者則由人手製作,簡單的一件工藝製成品可花上幾小時甚至幾天製作,有的更需要助手幫忙處理才能成形;因此在藝術層面上,由本來只作為器皿,搖身成塑雕類型或擺設等藝術品。其實,欣賞玻璃工藝很主觀,可以從技術層面來看,例如吹製玻璃的厚度是否薄身;用窯燒則追求光滑度;顏色是否均勻,且能否清晰地呈現出來。像玻璃珠吊飾,看看是否夠圓,表面是否光滑,會否有花痕等,都是一些欣賞的心得。」 以物品比喻人性 玻璃有多種形態,鋼線玻璃是其中一類,其結構特色、功能、應用方法又是怎樣? 詩人劉偉成寫的短詩〈鋼線玻璃〉,除說明鋼線的基本要素外,也用了擬人法比喻人的傲骨性格。 進入詩前,講者先介紹劉偉成榮獲「香港藝術發展獎──文學藝術」,是位資深詩人。「他寫的詩,大多都是對日常生活裏的一些回應。〈鋼線玻璃〉寫於1997年,主題關於鋼線玻璃,多見於樓宇防火門。這種玻璃有層鐵絲網,表面不光滑且凹凸有坑紋,跟家中清澈透明光滑的玻璃窗有別。這玻璃的功能,縱使被打碎也不會四散,不會傷害到人;就是因表面有鋼線,在保安上起到保護作用。這可以想像,若遇上火警或發生危險狀況之下,玻璃不小心被打碎,也不會引起受傷或阻礙逃生。劉偉成用了擬人法聯起這玻璃的『外表』與『功能』,描述綱線玻璃本身的性格似人。詩中有這樣的描述『不屈的傲骨,像蛛網般』,玻璃表面的鐵絲網,令人聯想為一個好有尊嚴的人,跟其他講求通透玻璃有別,絕不適用於客廳,或『講求通明的睡房中』;更不介意『把我放逐到沒有人願意久留的浴室或廚房敢於處身屋的外圍』。這描述,除了是詩人本身的想像之外, 結合了玻璃原有放在廚房、浴室中的『功能』,那種傲骨的性格跟其他玻璃不同,構連起鋼線玻璃的結構。因此閱讀該詩時,可留意作者在那些地方使用擬人法。」 評論要有深度 當評論玻璃工藝品時,跟小作家平日書寫閱讀報告一樣,須列明報告目的、主題及大綱。「這跟描述玻璃『外表』一樣,其表達形式可以影響我們如何理解作品,因此要讓讀者清楚知道要討論的基礎,就要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去描寫。」 講者更列出一些評論玻璃工藝品的方向,例如想表達玻璃樽的「功能」要安全不漏水,或樽的表面有裂痕就會割傷皮膚等。「玻璃工藝家提及玻璃工藝品講求審美觀和意念與製作手法,如玻璃首飾選用的材料、顏色、技法,或穿載效果是否有美感,都可以詳細去描述。」透過是次理解玻璃工藝的切入點,大概希望各小作家能學懂一些「欣賞」及「評論」的方法吧! 小作家心聲 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 小五 黃翊翹 講者用心分享創作藝術背後所牽涉的功夫,但不明這些跟寫作有何關係。或許可以分享多些創作藝術如何跟寫作有連繫,或列清楚一篇文章的要點。雖然非首次參加小作家計劃,卻有感課堂內容滿挑戰性,使我滿腦子都充滿疑問; 卻無阻自己繼續熱愛寫作! 聖母小學 小五 李柏瑤 作家黃怡介紹了玻璃製作的過程,令我知道原來製作玻璃需要很多步驟。特別在課堂上,她說過〈鋼線玻璃〉一詩,把物品比喻人,這種創作手法很有趣,可以把物品的「感受」呈現出來,令我認識到修辭手法該如何應用在物品上。  

依託景物抒情詠志 緣由自然深化聯想

描寫人物,一般會從外表、語言及個性入手。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在主持高小組「人物、情景的寫作技巧」工作坊時則認為,很多人都以平鋪直述的方式描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及動作,然而文章要寫得好,應要把個人特色帶到寫作上。 描寫心目中形象 周蜜蜜以蕭紅描寫魯迅的作品作範文教導小作家:「描寫人物、情景的文章是以抒發主觀色彩的語言為着力點。」她表示:「要將人物寫得深入,造詞造句運用固得準確,形象生動,作者還須懂得創造與別不同的語言文字。蕭紅寫魯迅的文章最大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借助事物,或寫景狀物來抒發主觀情感。」她鼓勵小作家描寫心目中人物的形象時,不一定要直接寫人物的外貌,嘗試依託景物來抒情詠志,如蕭紅運用萬年青來寄託對魯迅先生憶念。 周蜜蜜:作者仿如穿線人 描寫人物與情景的寫作技巧,大致可分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類。周蜜蜜表示當中有幾個特色:「第一,抒情散文是作者抒發情感的表現,要做到『文中有我,重在抒情』;第二是詩情畫意,『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借景寄情;第三是抒情語言的表達,具體地說,可以託物抒情、因事或人抒情及借景抒情;第四是語言要準確、簡練、形像、生動、音律優美,讓文章如詩一樣。」她再指出:「作者是文中的穿線人,由作者的聯想來描寫景物、抒發感情。寫作時可把作者的行蹤當成線一般串聯起來,移走換景,景不離步;進一步要交代明確地點,讓虛實相間,才能清晰而深廣。還要注意描寫手法的使用,讓眾多景物的描述詳略得當。」 最後,周蜜蜜要求小作家以「年宵花市的所見所聞」和「拜年」為題分組討論,分享感受,從而教導他們要先觀察人物和情景,才再根據範文注意的事項加以發揮,文字表達要有自己特色,與別不同。她更鼓勵小作家:「我手寫我心,將文字好好發揮。」

藉童話認識普世價值 用文學連結現實生活

生活與文字的世界,往往是互相影響和扣連,讀者受文字創作而有所啟發,作家因應環境轉變然後在創作中回應,彼此的關係密不可分。這次的小作家培訓班邀請了繪本作家楊瑾和青年作家游欣妮,他們除了跟小作家們分享發掘靈感的心得之外,更教導他們從閱讀中學習待人處事的態度和精神。 每個人都是地球村的一份子,應該擁抱公義、多元、愛、和平及可持續發展等價值觀。作家楊瑾利用繪本故事書,引導小作家從童話故事中,學習如何成為「世界公民」,關懷地球村上發生的事情。 公民教育 令世界變得更美好 楊瑾透過繪本故事書,向小作家灌輸「世界公民教育」,她列舉了許多地球村上出現的問題,例如「清潔姨姨沒有足夠口罩開工」、「海龜被膠帶纏住,活活餓死」、「菲律賓的香蕉小農,孩子沒有錢上學」、「全球氣溫上升,東非國家農作物失收」等,並且引導小作家思考這些問題究竟由誰造成?大家有沒有能力改變? 楊瑾表示:「『世界公民教育』即知識、價值觀及批判能力,讓大家明白自己和其他人及生物是相互依存的;相信別人的情感和權利與我同樣重要;相信行動能改變不公義,以及相信世界可以變得更美好。對於小作家而言,這些大道理較為深奧,而繪本故事書便是一個好媒介,讓他們建立『世界小公民』意識。」 圖畫配文字 繪本產生化學作用 繪本故事書最大的特色是以精美的插畫為主,配以簡單的文字來講故事。「繪本故事有神奇的魔力,貼近孩子的視覺,吸引他們走進遙遠而陌生的國度。由於繪本故事書以圖畫為主導,創作上也可以更加天馬行空和有趣,從而衝破文字的框框。 「日本作家長谷川義史的《肚臍的洞洞》便是一個好例子,這本書講述胎兒出生前,從肚臍感受『未來世界』,由於小寶寶出生前數月,頭部會朝向下方,所以作者亦將書中所有的圖畫上下顛倒,用小寶寶的視覺來看世界。這種有趣的創作方法,只有繪本故事書才能呈現出來。」 借粟米反思糧食公義 繪本故事書透過圖畫與文字的結合,也有利表達難以言喻的感情。「正如一首詩或流行歌詞,短短的篇幅已經可以蓋過千言萬語,表達憤怒、嫉妒及哀傷的情感。繪本故事書便具有這種神奇魔力。」 楊瑾創作的《風吹過,粟米田》,便是一本反思糧食公義的繪本故事書,它講述粟米寶寶(粟米花粉)在風力吹送下遊歷不同的國家,見盡每條粟米背後的不同故事,有些地方粟米是主糧,有些地方則是小吃;有些國家為種粟米,令原居民世代居住的森林被砍伐;有些人每日都捱餓,有些國家卻用粟米來飼養農場的禽畜。「我用粟米來當這個故事主角,因為它既平凡又獨特,是全球第二大農作物,亦可以製作成不同的食品,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故事探討糧食公義的議題,角色必須與世界有關連性,所以我用粟米、花粉與風,將全世界串連起來。」 小作家心聲 趙容漪 僑港伍氏宗親會伍時暢紀念學校 小三 “我很喜歡閱讀繪本故事書,從中對世界有更深的認識,工作坊上分享了《風吹過,粟米田》,令我明白珍惜食物的重要性外,亦知道粟米繁衍的過程,原來是靠風力來傳播。” 陳祉希 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 小三 “作家楊瑾以繪本故事來講解「世界公民教育」,讓我學會何謂 「同理心」,即代入他人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工作坊上亦教我們製作自己的繪本故事,我曾以這方法創作了幾本書,介紹不同顏色可以代表的感情。透過繪本的形式,我覺得更容易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文學創作過程中,需要不斷發掘新靈感。作家游欣妮向小作家介紹了閱讀及總結生活經驗的方法,以及引導他們以這方法豐富自己的見聞及想像力,並且轉化為創作上的泉源。 閱讀像尋寶 蒐集別人的故事、經歷 小作家年紀輕輕,人生閱歷不多,如何累積各種創作靈感?游欣妮說:「閱讀便是一個好方法,幫助我們蒐集別人的故事及經歷,不單開闊自己的眼界,亦可以引發更多意想不到的聯想。無論閱讀文字小說、繪本,甚至是字典,過程就像尋寶一樣,對各種事物有新認識。例如我的學生愛看旅遊書籍,因為他們從未去過外國旅行,透過閱讀這類書籍,就像遊覽了這些地方。」 當小作家訂立了寫作主題後,便可到圖書館尋找相關主題,並且將閱讀材料轉化為創作靈感,「例如以大自然為主題時,我們可以閱讀相關材料,包括文本、雜誌、影片等,思考土地、動植物與人之間的關係,同時帶出尊重生命和健康飲食的信息;或寫視障人士時,我們可以閱讀視障人士的創作、關於導盲犬或講述肢體障礙人士生活的作品。認識不同人的需要,學習關顧他人,勇敢面對困境及克服困難,同時建立珍惜生命、尊重、愛護他人的正面價值觀。」 寫作與現實生活扣連 除了閱讀不同的圖書外,小作家也可以從生活上的體驗、觀察,累積創作上的靈感及材料。「我平日在教學上,也安排了不同的活動,讓學生親自觀察及體驗不同的事情。當這些觀察與聯想力扣連起來,學生寫作的文章內容便更加豐厚,並且從中賦予自己的感情。同樣以大自然為主題,我為學生安排了田野考察活動,讓他們走進大自然。學生走到有機耕地觀察植物生長情況和特質,親身體驗種植的樂與憂,學習珍惜食物,也反思大自然對人的供應與人的需求。有些同學寫文章鼓勵弱小的植物努力生長以自勉;有的寫觀察到植物的缺陷,聯想到成長的困惑和感悟,借景、借物抒情兼備。」她也在校內舉辦了「Green Monday」活動,一邊與學生製作鮮果素菜米紙卷;一邊重點閱讀《為甚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道德難題》,鼓勵同學多注意素食材料,建立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尊重生命與動物權益,反思是否仍堅持長期做餐桌上的食肉獸。 游欣妮也為學生安排多項活動,感受視障人士的需要,「我讓同學輪流矇住眼睛和嘗試口述影像,例如圖片或影片,讓大家初步認識「藝術通達服務」相關資訊,設身處地感受視障人士觀賞圖畫或影像時的需要,並學習與他們相處的技巧;亦讓他們學習英文字母的點字,嘗試用點字組成句子,配合立體素材製成觸感書籤,讓同學感受視障人士閱讀時的限制和需要。」 從生活觀察 發掘有趣地方 生活經驗是轉化為寫作題材的好方法,游欣妮鼓勵小作家由此出發,「我們可以從親身經歷、校園、家庭,甚至是街道上的所見所聞,作為寫作的材料。即使是千篇一律的校園生活,我們仍然能夠從中找到有趣、獨特的事情。」 小作家經常擔心自己的經歷有限,難以找到適合的材料,游欣妮指出:「我們可以從回憶入手,將兒時的經歷與現今比較,例如幼稚園畢業,離開校園的感受,如今有否改變?我們也可以在生活圈子中,找出感興趣的話題及見聞,這些都是寫作的好材料。」 小作家心聲 黃翊翹 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 小四 “游老師很清晰地講解如何在生活經驗中找創作靈感,她更建議我們選擇一個器官為主角,寫出對生活的感受。我會選耳朵為主角,因為我很喜歡大自然,可以用耳朵聽到蜜蜂的「嗡嗡聲」、雀鳥的叫聲,這些都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事物。”

高小寫作營學劇本創作 鍛煉觀察力尋本土文化

本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增添高小組寫作訓練營,在整天活動中,既有舞台經驗豐富的張飛帆講解舞台劇劇本編寫技巧,又有資深文化考察工作者徐振邦分享「穿街過巷,香港探奇」心得;此外,小作家更嘗試即席創作劇本,現場演繹話劇,發揮無限創意。 張飛帆:口語創作劇本傳神 憑《暗香》獲得「第三十三屆青年文學獎」(戲劇組)冠軍,並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0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戲劇)」的劇團創作總監張飛帆,為小作家淺釋戲劇的定義:「戲劇包括電視劇集、電影等,只要運用不同媒體說故事就是戲劇。劇本透過文字的功力,讓演員、導演容易閱讀的故事,方便在舞台上演繹出來,便稱為舞台劇本。」他指舞台劇若以粵語演出,劇本也能以廣東話寫成。「假如題材圍繞香港或地道的事物,用廣東話能夠直接將生活的質感描寫出來,所以我贊成用口語寫劇本。」 張飛帆分享編寫戲劇的技巧:「任何戲劇要先設定角色、時間、地點和事件;下一步是構思故事,描寫主角經歷與解決困難,然後刻劃劇中高潮,以及為故事鋪排結尾。戲劇中最重要是突顯角色之間的矛盾,例如性格、身分的不同,或者是正義與邪惡之間的衝突,例如超人打怪獸便是最常見的例子。另外,不少劇作家也喜歡利用角色之間的誤會,掀起激烈的矛盾與衝突。」 曾為電視編劇的張飛帆認為,戲劇大多由兩個人或以上演繹,因此角色之間要有深切的交流,才能激發故事的火花。他建議小作家:「編劇時,除了構思角色之間的對立面外,也要思考故事的推進問題,講求「Give and take」(給予與接收),例如角色如何透過溝通化解雙方的分歧,才具說服力。」 徐振邦:發掘創作素材 曾出版多本香港專題著作如《香港書店巡禮》、《香港古跡圖冊》(1-3)、《集體回憶香港地》、《捐窿捐罅香港地》、《穿街過巷香港地》的徐振邦,多年來積極從事各項文化考察、寫作及教育工作,他在寫作訓練營着力指導小作家如何尋找具有本土特色的事物,發掘新奇有趣的寫作素材。 徐振邦以當日小作家身處的烏溪沙青年新村為例,他曾數度到訪,偶然發現營地沙灘上有一個人工的心形石灘,是泳客每天執拾附近的碎石堆砌而成,可說是泳客間一個很有意思、很浪漫的故事,但每逢潮漲便不見,他形容此乃半自然景觀的景點,要在合適的時間才能欣賞到,若不夠觀察力便會錯過如此富有特色的景物。 總括而言,徐振邦說香港有很多世界級的景點,亦有不少文化景點,就算是一些民間小故事,也相當有趣味。他鼓勵小作家要多觀察香港,「無論用記敘或描寫的形式,只要我們將香港的所見所聞紀錄下來,它就是香港的歷史。」 徐振邦表示:「我們要周圍認識香港,發掘多些素材,獲取更多資料,寫作時便更加得心應手。」他續指出創作不一定局限於文字:「有時可能是多媒體創作,例如拍攝關於香港特色的短片,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地方。」 小作家感想: 謝伶 滬江維多利亞學校 小五 我在學校有編寫劇本的機會,參加寫作營後,進一步了解寫劇本的知識,明白人物的動作和表情要描寫得有趣生動,即使微小的事情也可表達出來,令劇情更加豐富。經張飛帆老師講解後,我們學以致用,即席創作並現場演繹話劇,很有成功感。 楊卓昊 元朗商會小學 小五 我有參加話劇班,然而卻沒有寫劇本的經驗。今次終於嘗試了,令我學習到如何透過寫作突顯劇情,將劇本寫得傳神,令角色演得更加投入。整個活動中,最深刻是跟組員討論寫劇本和即席演話劇。

想像虛擬世界 感悟生活故事

創作源自生活,許多出眾的故事情節,都是作者從生活小事感悟而來。因此,擁有豐富的想像力甚為重要,可引導我們發掘創作靈感。較早前,小作家培訓計劃的作家精讀坊活動邀請了作家唐希文和鄭子遴擔任嘉賓講者,前者分享幾米的作品,鼓勵小作家即席發揮創意;後者分析阿濃的作品,教大家如何提升寫作技巧。 以多彩的顏色 代表心情、環境或時間變化 幾米不單擅長繪畫,他的作品更是充滿色彩。作家唐希文首先與初小組小作家們分享幾米作品的特色,然後一起觀看短片《Kiss & Goodbye》,帶大家進入幾米繪本的想像世界。 在這段短片中,色彩的變化貫徹了幾米的創作風格。火車由最初的粉藍色,經過富士山變成橙紅色,到達海邊變成綠色,穿梭月亮夜晚的情景時變為紫色,最後變成彩色。唐希文說:「火車在漫長的行駛過程中不斷變色,代表旅程中心情、環境或時間的轉變;幾米也喜歡轉換動物、人物和背景顏色,如刻意將白色的兔子繪畫成綠色,來代表他當時的心情。小作家平時寫文章或繪畫時,不妨參考這種表達方法,除了直接描述事物以外,也可以顏色來交代心情變化。」 引用擬人法 故事情節更生動 幾米筆下的繪畫並非寫實的事物,他經常加入超現實的元素,令故事情節更加生動。 《Kiss & Goodbye》短片中也出現了各種天馬行空的動物,如會飛天的巨型兔子、緊抱樹幹的獅子……這些都是幾米其中一個繪畫特色。唐希文解釋:「他運用了擬人法,賦予動物擁有人性的特徵,或是融入人的感覺,幾米筆下的動物有時會哭泣,表達出不同的情緒。另外,寫文章時也可嘗試用擬物法,運用「可能」或「假如」去想像,讓死物都擁有生命,如幾米的另一繪本《藍石頭》,便講述美麗的藍石頭被撞裂成兩半,一半留在森林裏,另一半卻被運往城市,藉藍石頭的旅程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唐希文 作家 寫作錦囊 1.幾米的圖畫是現實中看不到的畫面,或是日常生活中不會發生的事情。寫文章最重要就是想像力。 2.寫動物故事或角色時,不妨透過日常生活的觀察,加上大膽聯想,例如會飛天的白兔。 3.幾米繪畫的大象色彩繽紛、造型百變,帶給別人歡樂。運用擬人法時,可先從動物的主要特徵加添想像。 從故事感悟生活 創作故事時,小作家要懂得捉緊讀者的喜怒哀樂,情節才會引人入勝。然而這些寫作技巧並非與生俱來,要怎樣捉住這些情緒,還需要從學習、練習及生活感悟而來。兒童文學作家、五屆青年文學獎得主、「小小作家腦作動」創辦人兼導師鄭子遴,早前主持初中組的作家精讀坊,幫助小作家們整理生活、情緒練習,從而訓練他們將生活點滴化成故事情節。 故事三元素 鄭子遴以本地著名童話故事作家阿濃的作品,分析創作故事的主要元素。阿濃曾從事教育工作幾十年,也是電台節目主持以及愛情短篇故事作家,曾以「濃濃」為筆名,擅長寫與情有關的文章與故事。 ▲鄭子遴要求小作家試用喜怒哀樂的情緒表達出對生活的感受。 鄭子遴認為,創作故事是一種對生活有所感悟的描述,並且以三種元素為核心,包括人物(角色)、問題或慾望,以及衝突或解難,才能構思出引人入勝的情節。他以阿濃的作品《留堂》(出自輕小說《惡人》)為例,跟小作家講解創作故事的三個元素。鄭子遴說:「阿濃透過一件小事,講述兩個同學之間的友情,雙方從錯誤中學習成長。人物是李志明和張小娟,故事中的『問題』是李志明沒做功課,而『慾望』是他想借功課抄;引發高潮的『衝突』是張小娟不肯借功課,最終的『解難』是李志明留堂補做功課。故事中有兩種感悟,一種是人物的感悟,作者沒有直接交代,似要讀者自行推測李志明從事件中的感悟。在結局裏,藉張小娟送給李志明的一份獎品『薯片』,暗示張小娟希望李志明明白,留堂補做功課對他來說是有益無害的。」 佈下「彩蛋」 引發讀者聯想 至於阿濃的寫作風格,鄭子遴稱讚他的寫法沉穩而不傷人,他曾經自比一把「鈍刀」,沉穩、準確而志在不傷人,點到即止,手下留情,使人感到舒服自然而又能有所領會。其次,阿濃亦擅寫浪漫而俏皮的故事,例如《浪漫這回事》(出自《日日是好日》)透過老夫老妻的對話,帶出日常生活都可以很浪漫。 ▲兩位小作家即場演繹《留堂》中的內容,引起全場充滿歡笑聲。 阿濃是個幽默風趣的作家,他的幽默感在於喜歡在故事或文章的末端給人「彩蛋」( 小驚喜) , 例如《初吻》(出自輕小說《惡人》)中主角阿東的女友萍萍在游泳時遇溺,被他的好友阿明用人工呼吸拯救了,阿東覺得阿明奪去了萍萍的初吻,因而對他心存芥蒂,彼此關係陷入僵局。阿濃最後以此作為文章的結尾:「直到阿東游泳也出了事,也是阿明給他做了口對口人工呼吸……如今阿東已回足球隊,下星期正有一場比賽。」阿濃雖然沒有明確交代三人關係,但答案盡在字裏行間,可令讀者有無限聯想,當中的幽默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鄭子遴 作家 小作家心聲 賴裕東 聖公會聖彼德小學 小三 我覺得透過文字或繪畫,可以表達內心所想。之前我只懂得描寫真實的事物,但發覺內容不多,完成今次訓練班後,令我明白到可以運用想像力去創作故事,希望今天所學習的寫作技巧,有助日後創作更多文章。 梁鈞皓 九龍塘宣道小學 小三 今天我學懂了可以運用想像力去寫作,跳出現實世界,例如玩具帶你去另一個星球;我自小喜歡玩長頸鹿,也希望創作性格友善的長頸鹿角色,平日會與人聊天和替人做功課,也會安慰不開心時的我。 余汶蕙 聖安當書院 中三 我最初接觸阿濃的作品是《幸福窮日子》,窮是較為負面的詞語,我心想為何窮日子會幸福呢?因而被那標題吸引。之後我繼續追看他的作品,發覺他的故事平淡得來卻令人有種舒服的感覺,不像科幻小說般抽象,將生活化成故事,閱讀後令人體會深層的意義。在精讀坊中,《白菊的故事》的彩蛋能突出故事內容,包含更多人物的性格,令我最為深刻。 謝雨恒 馬鞍山祟真中學 中二 我曾閱讀阿濃的《幸福窮日子》,他那不直接、幽默的方式令我們明白當中道理,對他的寫作風格頗為欣賞。藉著今次寫作班不但可以加深對阿濃的認識,而且能夠從中學習他的寫作風格,如字詞的運用及有條理的寫作。 撰文:陳幸如 攝影:黃永昌 此活動及相關版面由明報市場部統籌及編輯 查詢:2515 5052(馮小姐)

從生活「竊取」創作靈感 精讀暢銷叢書 細說人物描寫

小說是我們成長的良伴。生動有趣的角色、貼近生活又意想不到的劇情,為我們的休閒時光注入了無比快樂。早前,暢銷兒童叢書《老鼠記者》的翻譯者及引進者嚴吳嬋霞,以及曾出版多本校園小說的作家梁望峯來到小作家的課堂,分別與高小及初中組學生分享小說角色設計及精彩情節設計的秘訣。 梁望峯創作經驗分享 梁望峯(峯哥)由17歲時出版第一本校園小說《校方線人》成為全職作家,至今出版書籍超過200本,包括:《戍班生週記》系列、《叛逆青蔥》系列、散文集、旅遊書等,讀者群包括七十、八十、九十,甚至千禧後,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長。早前,梁望峯來到初中組小作家培訓班分享個人的創作經驗及閱讀習慣,並鼓勵小作家透過閱讀、偷聽身邊人講述真人真事,吸收創作的養分,寫出引發讀者共鳴的作品。 創作源於生活,選取最熟悉、最常接觸的題材,才能寫出令讀者產生共鳴的作品。峯哥就讀中學時,班上同學經常打架、做壞事,他為了避開充滿校園欺凌的課室環境,於是每逢小息及課餘時間,他都躲在圖書館,於是愛上了閱讀,更當上了圖書館管理員,每天把大量想看的書帶回家看。與此同時,他把經常接觸到的叛逆青少年的故事,寫成了第一本小說《校方線人》。 偷聽別人談話獲靈感 峯哥續稱:「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校園生活很平淡,寫不出精彩的劇情,然而我們可以偷聽別人談話來獲取靈感。記得有一次在咖啡店寫書,聽到旁邊幾個學生在討論明日中午,不外出吃飯,帶電磁爐及食物回學校,在班房裏偷偷打邊爐的計劃。這樣戲劇化的真人真事,被我寫在小說中,記得當時出版社編輯形容這劇情太超現實。所以,沒有親身有趣的經歷並不重要,可透過偷聽別人談話,獲得創作素材。」 身邊人的經歷,也是作家的創作素材。峯哥說:「在我的小說中有一個角色——金水,他是一個茶餐廳太子爺,他凡事親力親為,為食客斟茶遞水,並推出極優惠的學生餐、免費長者餐等。這個茶餐廳太子爺其實是我一個好朋友的心願,於是我透過小說幫他把夢想實現了。」 「曾有幾年, 我不再寫校園小說, 亦不到學校舉辦寫作講座, 因為我覺得很灰心, 現在已經沒有人喜愛閱讀。直到近年, 我接二連三地看到學生乘車時看電子書, 我發現原來還有學生愛閱讀, 加上女兒的出生, 令我再次接觸校園, 於是又開始了校園小說的創作。閱讀真的很重要, 當我某段時間沒有閱讀就寫不出創新的內容, 因此鼓勵各位愛寫作的小作家, 多閱讀吸收養分,寫作更多精彩文章。」 梁望峯 作家 電影感劇情設置 除了閱讀、收集身邊的故事,看電影也能吸收不少創作素材。峯哥分析道,現今每人每日都接收大量資訊,因此小說創作,必需節奏明快、簡潔,才能吸引讀者往後追看。他說:「正如現今不少商業電影,每十分鐘就有一個巨變,令人意想不到,藉此吸引觀眾。由於我很害怕讀者覺得悶,因此我寫小說亦會參考電影的做法,時不時製造驚喜,令人有興趣追看下去。」 角色活出自己生命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寫作習慣,峯哥喜歡在嘈吵、有人的地方寫作,因為他認為寫作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沒有人可以幫到你,為了不讓自己那麼孤單,在有人的地方就有種被陪伴的感覺。另外,他形容寫作的過程是非常煎熬的,因為太喜歡自己創作的角色和故事,會不自主地投入全部心思。他說:「有時甚至覺得角色好像有生命一樣,不斷催逼我寫下去,直至寫完為止,甚至有時候一本書寫完了,還是放不下,於是在下一本書安排該角色出場交代一下近况,才會安心。我認為讓角色活出自己的生命,那就是創作的最高境界。」 小作家心聲 鍾曉楠 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 中一 作家分享從偷聽陌生人談話中獲取靈感的方法,感覺很有用,因為每個人的經歷有限,把朋友的故事轉化成自己的創作,我覺得這未嘗不是一種可行方法。另外,作家提醒我們寫作時,有靈感就要立刻寫下,因為當情懷過了,就再寫不出了,我曾經也試過這情况,所以之後應該會更注意,以免錯失靈感。 蔡樂晴 沙田官立中學 中二 透過講座我學習到以最熟悉的事物為題材,從而寫出令人有共鳴的文章。今次課堂上的創作題目是「一年後的我/你」,我希望一年後的自己可以踏出舒適區,發揮所學,去韓國旅行時,用韓文與當地人溝通。 作家精讀坊 《老鼠記者》魅力所在 15年前,《老鼠記者》系列叢書被引進,一直深受一眾兒童喜愛。早前,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老鼠記者》的引進者嚴吳嬋霞,來到高小組精讀坊,帶領一眾小作家精讀《老鼠記者.預言鼠的神秘手稿》,分享小說角色及故事細節探究。 《老鼠記者》系列圖書憑着緊張刺激的故事、惹人發笑的情節、富創意的排版、精美的插圖、角色鮮明的個性,以及可學習相關知識的特色,深受一眾香港小學生的喜愛。 嚴太稱,人物角色是一個好故事的靈魂,其次是設定主題、故事背景和情節。當日,小作家們一邊朗讀文章,一邊完成角色分析表。 現在,《老鼠記者》已經出版至第89冊,這一系列書籍之所以精彩,持續出版那麼多冊,是因為它本身幽默、惹笑的獨特風格。例如,原作者聲稱這本書的作者是一隻名為謝利連摩.史提頓的老鼠,也就是本書主角的名字,他作為《預言鼠的神秘手稿》第一個出場的角色,職業是老鼠出版商《老鼠公報》的總裁,口頭禪是「我以一千個莫澤雷勒乳酪製成的飲料發誓!」性格是對飲食有要求,討厭別人叫他「老闆」等等。原作者運用了擬人手法,增添角色的趣味性。 ▲嚴太與小作家交流讀書心得。 「精讀不同於閱讀, 學生若想從文章中學習更多的寫作技巧,可以先略讀一遍, 然後再一字一句地朗讀出來, 並進行分析, 你就會發現, 好的文章不會忽略細節的描寫。期望各位小作家可從閱讀中獲得樂趣之餘, 學習到寫作技巧, 同時謹記寫作前首先要多觀察所要描寫人物的細節特徵。」 嚴吳嬋霞 兒童文學作家 刻劃立體角色 嚴太分析道,寫一個完整故事,簡單而必要的元素是把每一個角色,不論主角還是配角都描寫得很真實、很具體。我們學習描寫人物時,可從身邊人入手,首先觀察他的特徵,包括外貌、表情、衣著、說話、小動作、性格、職業、討厭的事、喜歡的事等方面,從而逐步塑造出立體形象的人物。 ▲一眾鼠迷,從喜愛的書籍中學習寫作技巧。 小作家心聲 謝安琪 元朗商會小學 小五 《老鼠記者》這一系列書情節緊湊,透過嚴太的講解,令我更明白寫作一個有吸引力的故事,要刻劃人物的性格、外貌、語言、動作等。 關有朋 佛教慈敬學校 小五 《老鼠記者》的角色各有特色,其中謝利連摩.史提頓的口頭禪「我以一千個莫澤雷勒乳酪發誓…」很有趣。記得嚴太強調描寫細節的重要性,她把書中不同芝士的名稱都翻譯了下來,並加入註釋,讓讀者可以學習不同意大利芝士的知識,同時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及生動性。 撰文:李翠琼 攝影:黃永昌 此活動及相關版面由明報市場部統籌及編輯 查詢:2515 5052(馮小姐)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