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技巧班

寫作營探討報告文學 從巴士看世情覓素材

探討新聞報道與報告文學的異同、嘗試從巴士看世情,是本學年「小作家培訓計劃」初中組「寫作訓練營」的主題;除了聆聽講座,小作家還根據多位香港作家對香港本土風貌的描寫片段,即席「串流」創作。 宋淑慧:報告文學是「混血兒」 曾任報章總編輯的資深傳媒人、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高級講師宋淑慧指出:「新聞是指最近發生、受眾感興趣的事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基本的新聞報道形式要求簡明,強調客觀性,不夾雜個人意見,呈現事實效果。」 至於報告文學的表達形式卻略有不同,宋淑慧形容其為新聞與文學的「混血兒」,兼有新聞和文學雙重價值。她說報告文學是一種具有新聞特點的叙事性文學,以現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人事為題材,並用文學的角度、技巧來表達、報道,堪稱是一門在真人真事基礎上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體裁。 宋淑慧表示,報告文學禁用想像力虛構故事,與新聞報道一樣強調「求真」、「傳真」。但想像力能幫助作者尋找故事,在不斷的想像、追蹤、再想像、再追縱的過程中,逐步修正假設,接近真實。她指報告文學的作者必須有備而戰,設法回到「歷史戰場」:採訪當事人、搜索歷史的原件和遺物、勘探事發現場、蒐集及分析大量資料等,始能寫出一部反映時代、記載歷史的作品,成為著名報告文學家錢鋼口中感性的「傳播物」。 陳自瑜:乘坐巴士發掘身邊題材 資深新聞工作者及出版人陳自瑜獲譽為香港巴士迷的教父,他曾到世界各地考察巴士的狀况,出版了一系列《香港巴士手冊》、《香港巴士年鑑》,並為報章撰寫巴士專欄。他說研究巴士的更迭,可見證科技的發展,透視社會的演進。 ▲香港巴士迷教父陳自瑜 此外,陳自瑜說作為巴士迷,經常以巴士代步,也愛隨時留意身邊發生的事情,在巴士車廂觀察周遭,思索解決環境問題之道,亦為寫作發掘題材。 講解完畢,陳自瑜要求小作家分組討論,從巴士經營的視角,探討今後巴士的發展方向,以致能夠配合社會發展、改善環境及滿足乘客要求。討論過後,各組分別發表意見,陳自瑜更讚揚當中不少提議甚具創意。 小作家分享 曹雪熊 港大同學會書院 中一 小學四年級時我參加過《明報》小記者體驗營活動,當時只知道新聞寫作必須客觀、真實地將訪問寫出來。但今次寫作營令我眼界大開,使我更了解有「新新聞學」之稱的報告文學是如何以文學手法表達真人真事。 蔡宛芯 聖公會林裘謀中學 中三 巴士這個題目很有趣,富人情味,讓我們藉此探討社會環境的變遷和市民生活的關係。我很喜歡即席寫作一環,平時較少機會這樣創作文字,感覺深刻。

「六何法」構思故事 按大綱演進情節

對於小作家來說,要撰寫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最困難的是構思題材和內容,以及表達手法。「小作家培訓計劃」邀請了資深教育工作者、兒童及青少年文學作家馮珍今主持高小組培訓班,以「故事的構思與寫作」為題,分享箇中竅門。 馮珍今著有繪本童話《奇幻泡泡與石頭貓》、散文集《見雪在巴黎》、《我的學生二三事》及《不一樣的學生》等。她教導小作家在下筆前要構思故事的大綱,按着大綱發展,寫出來的故事才會好看。在構思內容時,馮珍今提議運用「六何法」,即何人(人物)、何時(時間)、何地(地點)、何事(做什麼)、為何(為什麼)及如何(結局)。 塑造具立體感角色 她表示先構思整個故事的骨幹至為重要,「開首要介紹出場的人物和背景,藉着圍繞主角發生的事件,讓故事開始發展;然後在特定環節帶出問題,掀起一個戲劇化的轉變。要循序漸進構思故事的內容,讓這些問題得以解決,最後將情節收結,帶出結局。」 除了故事演進,作者更要花心思塑造角色。馮珍今說:「開始創作時,要設定人物的姓名、外表、個性、擅長、喜好及主角追求的目標等,這樣刻劃出來的人物才會具有立體感。有趣的角色,會故事更加精彩,諸如擁有超能力的男孩、蓋了一間樹屋的女孩、無法忍受對方的雙胞胎等。」 構思角色後,就要設定場景,她說:「不妨憑着視覺、聽覺及嗅覺幾方面的感官創造特別的場景,平日要訓練自己仔細觀察周遭的環境,記下吸引你的風景、聲音,有需要時便用於寫作。」 多角度述說 馮珍今認為說故事的方法有很多:「當我們用不同的角度敘述情節,故事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第一人稱的叙事角度令故事比較私人,好像故事中人告訴讀者他所經歷的事,但這種方式會令故事受到限制,因叙述者只能透露他知道的事情;第二人稱(你)能夠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令讀者對故事感同身受,猶如置身故事中。第三人稱(他/她/它)則可以進入不同角色的內心,讓讀者多角度來看故事,這是很多作者最常用的叙事角度,用『他』容易描寫得更加細緻。」 小作家心聲 辛啟雋 陳瑞祺喇沙小學 六年級 我喜歡看故事,如科幻小說、偵探小說等,現在也嘗試寫科幻小說。在今次培訓班學到寫故事除了對人物描述外,對周圍環境和氣氛都要有足夠的描寫,例如機械人統治世界的題材,就要詳細描寫恐怖的氣氛,以及機械人統治世界的過程所發生的事情、原由及背景。 順德聯誼總會李金小學 嚴弘傑 六年級 平日我愛讀民間和歷史人物的故事,以前我未試過運用場景來寫作,經過今次學習後,我學懂要因應故事、人物來描寫場景,例如鬼的題材,就要寫一些陰暗的場面。

提升寫作能力 從認識粵語和詩歌開始

學好中文,可從粵語及詩歌中吸取寫作養份。作家甄沃奇借粵語詞彙及典故,以及大量地道歇後語,讓小作家活學活用,為寫作添上一份玩味。作家鄭政恆為了切合現時疫情時代,想到以「在COVID-19時代讀詩」為題,分享足不出戶都能欣賞詩歌,望小作家能投入文字世界,在文學氛圍下學習,建立良好的閱讀能力。(撰文:陳慶賢、曾劍華) 試用粵語寫作 文章更添玩味 我們在書寫時,都以書面語為主;然而粵語是廣東人常用的語言,能夠巧妙地將它們融入創作中,可以令文章更有親切感,令表情達意,更見傳神到位。 粵語詞彙更形象化 「鬥雞眼」、「慢吞吞」都是常用的粵語詞彙,原來適當地換入文章,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正式的文章中,如散文、小說、評論,加入粵語特色的元素,可以令文字更見活潑富活力。因此,為了特定的寫作目的,如粵語戲劇、劇本、粵語小說,粵語入文是一種有趣的創作模式。 甄沃奇用了作家小思〈玩具〉為示例,有以下一段:「觀蟻,兩種蟻各有吸引力,黑蟻看得人眼花,但多戲劇性變化,黃絲蟻團結整齊,容易分清領隊和工蟻,卻嫌隊形保守,定睛看多了,會變成『鬥雞眼』。」 他解釋:「『鬥雞眼』就是『斜視』的一種,屬於『內斜視』。因為雙眼瞳孔向內,彷似兩隻鬥雞對峙,因而得名。如果上文把粵語成分修改,將『鬥雞眼』改成醫學術語『內斜視』,便會多了一份隔閡感。」 同理,如果將文中的「慢吞吞」換成書面語—「行動緩慢的樣子」,也會令文章失去形象化的特色。 善用「歇後語」帶出故事性 甄沃奇表示:「每個地方都有一些當地人才會聽得懂的說話,大多是『約定俗成』,大家說出口,自然心領神會。至於粵語亦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了解粵語一些常用詞彙或『歇後語』的來由,可以讓我們的粵語表達能力提高,也可以豐富我們的想像力。」「歇」去「後段內容」,就是「歇後語」,即是將說話的主旨內容藏去,以有趣的方式呈現說話的前半段,聽眾從前半句子的意義和關聯性,推想後半句子的真正意思。 小作家心聲 瑪利曼小學 小五 蔡芷希 雖知粵語在香港、廣州等地被廣泛使用,經過是次活動,甄沃奇老師用巧妙幽默的方式教導我們,如把書面語翻譯成粵語這個環節,把文縐縐的書面語,翻譯成通俗易明的粵語,讓我對文章的理解有更深入的認識,啟發了我對粵語寫作的興趣,讓我明白到運用粵語來寫作,可帶來親切感!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 小四 區曉珈 是次小作家活動之培訓班,導師以妙用粵語寫作為主題,講解清晰,讓我懂得了如何運用粵語的特色來創作。特別在審題和創作上啟發了不少,使我認識了不少粵語有趣詞彙,也許能為我的作文增添不少趣味。   互聯網給創意聯想帶來便利 文學創作影響深遠,像中國古典作品《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或民間傳說「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或「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故事,抑或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其故事創作、文字特色到人物情節,有很多地方值得細味。縱使受疫情影響,沒法像以前面對面學習文學,但也可利用網絡的便利,瀏覽詩歌。而且不同地方都舉辦了相關活動,非常熱鬧。 詩在世界流傳 鄭政恆分享日台等地,找到發表跟詩歌相關的活動。「例如有港人將文學推介到日本,於日本詩刊《詩と思想》欄目「香港の詩と詩人」,刊出了鍾國強、游靜、淮遠、羅樂敏、關天林、陳李才的文學、詩歌作品。台灣的創世紀詩雜誌》,亦以詩歌分享了港人在疫情下如何生活。回到本地,有香港詩歌節基金會於網上舉辦了「費靈格狄詩譯朗誦」,可見大家都花精力去推廣詩歌。」 全球雙向互動 學習詩歌,朗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鄭政恆特地分享了一個全球性活動。「就如《詩可興: 全球華語詩歌Zoom朗誦會》不是朗誦比賽,亦非表演性質,是場直接感受詩歌作品的活動。雖然現時受疫情影響,但卻造就另一種表達型式,透過ZOOM讓全球不同國家地域的詩人一起朗誦,包括40位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新加坡、歐洲、北美等地。你可以想像集合了那麼多人同一時間進行朗誦並非易事,或許利用網絡世界的便利,就能拉近大家的距離。就算足不出戶,一樣可以透過網絡世界進入文學領域。」   小作家心聲 港島民生書院 中四 吳仲賢 是次活動令我獲益良多,不僅欣賞到不同地區詩人的風格與特色,啟發了我去找同類型,不同國家,不同特色的詩,讓我能夠在作文上引用這些好詩,令我在創作文章上有改進,作文分數也提升了。最有趣是,改變了我對以為古體詩、近體詩是沉悶的想法,並開闊了眼界,將來或可嘗試寫詩,或加進文章以作潤飾。在活動上, 播放了名作家以詩製作的短片, 記錄2003年的沙士,哪怕時代不同,跟現在疫情相比,所發生的事卻依然有異巧同工之妙,例如人性在逆境的醜陋與人類之間的不信任等,字詞精準刻骨,再配上冷色畫面,及淒厲冰冷的背景音樂,令我猶如身歷其境,令人印象深刻。 芳濟書院 中三 徐霈恒 整體而言, 我認為本次活動過程正面和有益,講者分享詩詞具啓發性。我在學校裏或者日常生活中較少接觸詩詞,尤其是學習新詩,這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新嘗試和體驗,激發我去勇於嘗試寫新詩。儘管它不像散文般多文字,但卻考驗文字的功力,這是我課堂中最大的體悟。而當講者分享一些詩詞,令我明白和感受到文字的威力,詩詞文字雖較樸素簡白,但卻能夠帶出細緻的描述和深刻的含義。

唐希文:靈感潛伏身邊 寫作從生活出發

小朋友想像力豐富,但寫作時每難以下筆,不少小作家更抱怨想不到可寫的題材。年輕作家唐希文卻說,靈感一直都潛伏在身邊。她以「找寫作題材經驗談」為題,在「高小組」的小作家培訓班上分享個人創作歷程,並引用不同例子,教一眾小學生從生活中抽出靈感泡泡,以自己或身邊人的經歷,或從不同文本而來的感覺寫故事和散文。 培訓班互動輕鬆,小作家亦踴躍回答問題及提出個人想法,唐希文讚賞他們的想像力非凡。及後,小作家就寫作題目「學校旅行」分組討論,探討可寫的情節然後即席揮毫,記述一次去旅行的經驗。有同學仔細描寫旅行的情景,有同學則創作了星際旅行後有家歸不得的故事,講者為完成作文的同學寫下評語並提供改善的建議。 擅觀親人朋友 寫作泉源不絕 唐希文認為靈感通常源自生活,不少作家最初的作品都是自己的故事,例如《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算是作者九把刀的自傳。他把自己從中學、大學,直至打工時,對初戀情人的思念寫成故事,小說有九成內容都是真實的,雖然沒有特地加插戲劇元素,但把最深刻的事寫出來反而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讓大家一起回想那些年的故事。 她鼓勵在座的小作家把生活中最熟悉及最有感受的事轉化為寫作資源,逐步從平鋪直述開始創作,如描寫家人或朋友的故事,或揉合他們的經歷再加上想像。唐希文引用自己的創作經驗,指她外婆患病去世帶給她很深刻的感受,於是把外婆患病後及臨終前的身體變化,融入小說中女主角的感情,再加上虛構的情節,成為一部愛情小說作品。此外,她亦建議同學可從不同的文本中培養及收集靈感,刺激想像力,諸如影像、音樂和繪本,甚至新聞報道和科學報告亦可派上用場。 至於角色塑造方面,唐希文認為可以先描寫自己或身邊的人,了解他們的外貌特徵,如衣著打扮、小動作和口頭禪。由於身邊人較容易觀察,同學可長備筆記簿,把聽過最有感染力的說話寫下來,亦能想像他們面對不同情境的反應,然後放進文章裏。經過這些訓練後,小作家們便可再下一城,自行為故事創作人物。 營造角色有法 抒情兼引共鳴 唐希文分享她的寫作習慣,就像電視電影創作人一樣,她寫小說前都會為主角及配角編寫人生傳記及履歷表,先行詳細寫下角色的性格及人生閱歷、甚至他們的星座和最愛的顏色。雖然這些資料最終未必會在故事中出現,但會令她更覺得這些角色真實存在,兼且有血有肉,並更認識這個角色,因此能想到筆下人物應有的態度和決定。 作為專欄作家,唐希文認為文章不只為了抒發個人經歷和感受,還可預留空間讓讀者連繫到自己的經歷。她把文章題材分開不同類型,有些是時效性的趣味、或是遊記、有關電影或書本的評語,和對時事的感受等,下筆時會考慮加入背景資料或作綜合評論,以引起社會討論和其他人的共鳴,引導讀者反思。 小作家心聲: 禤家駿:「我在培訓班上學到不同的寫作技巧,從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又找到寫作靈感,尤其喜歡班上與導師的交流,她對我的文章建議很有用。」

活動 / 投稿

焦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