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特色節日—中秋

聖公會呂明才中學
中二
李樂詩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三個月(七月孟秋,八月仲秋,九月季秋)的一半,因此名為「中秋」。而這一天的晚上,月色會比平日加倍明亮,故此又作「月夕」。

這充滿特色和傳統氣氛的節日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為什麼這樣說?這是因為在古時候的中秋夜,富貴人家便會在樓台上結彩裝飾,而城中百姓則爭先恐後到酒樓佔據座席賞月,樂聲喧鬧。靠近皇宮的居民,深夜還能遠遠聽到從宮中傳來的笙竽之聲,悠揚婉轉,恍如天上神仙之樂。街巷間的小孩,通宵嬉鬧玩耍。而夜間的市集人聲鼎沸,買賣直至天亮。

而在廿一世紀,人們依然保留這些習俗。在中秋節的這一夜,家家戶戶都會與家人圍在一起吃晚餐,這與一個傳說有關,相傳 在月光又亮又圓的這一夜,與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年飯便能全家都平平安安地渡過。而中國人甚多都十分迷信,所以「團團圓圓,合家平安」這句話就是這樣來的。

食完晚飯後,他們便會到露天的地方繼續下一場大餐,吃傳統食品之中的 — 楊桃,以及月餅。大人們會一邊賞月,一邊談天,一邊食月餅,而小朋友則在吃完月餅後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原來他們是與朋友一起玩燈籠,以及現在這年代十分流行的「螢光棒」。螢光棒是一枝枝的,似筷子的模樣,但一「啪」,它便會發光且不會斷,十分神奇。

在七,八十年代,貧窮人家的孩子在中秋節時會請求母親給他們自製燈籠,他們不是用紙製的,而是用柚子皮製成的,雖然看上去是比較簡陋,但他們也樂在其中,總是露出幸福的表情。

這充滿特色的中秋節,令我也深深投入其中。希望在以後,人們都能繼續牢牢地記得這充滿着濃濃的傳統氣氛的節日。

評語:

文章較重知性,清楚說明了中秋此名的由來及習俗,達到說明文的目的。同學用詞準確,分段恰當,結構也很有層次。若能多加份一些個人演繹,可讓文章更剛柔並濟。

評審人:蒲葦

名銜:資深中文科主任兼作家